| ||||||
無綫為抗衡民間自發的「萬千熄機賀台慶」,以捐助慈善機構為餌,利誘市民開電視,將收視與善款掛鈎。最終收視跌了,捐款被網民質疑是做騷,因為無綫主辦大型籌款節目時向慈善機構收取製作費,捐款只是左袋放進右袋。無綫不時播放奧比斯、宣明會、樂施會的特約節目,也動輒收取六位數字費用,當作購買播放時段。本刊更發現,近年無綫變本加厲,節目時段由定價出售改為價高者得,明搶受助機構口袋裡的善款。 奧比斯香港籌募發展總監劉慧思表示,過去跟無綫合作多年,對方會收取一個價錢,替他們拍攝兼安排時段,播放奧比斯為貧窮人士治療眼疾的情況,節目大約長半小時。兩、三年前,無綫將播放時段改為競投方式拍賣,價高者得,他們用以往的付費額競投時段,失敗而回,自此便放棄以此方式宣傳,「籌款數字未見即時下跌,但長遠有一定影響,少咗人認識我們。」她指電視接觸面相對較廣泛,現時透過網絡平台宣傳,但仍然希望電視台多協助慈善機構推廣。 競投價錢升一倍 有慈善組織人士稱,過去無綫以定價出售播放時段,半小時約三十萬元,但近年改制後,競投價動輒五、六十萬元;節目播放時間也較晚,由以往晚上十時半,延遲至十一時或以後,愈晚播放,接觸觀眾也愈少。曾跟無綫長期合作的慈善機構負責人,對無綫近年做法感到失望,「佢哋當我哋廣告客咁對待,但我哋唔係想買就買到,仲要睇吓節目部有冇放出空檔時段,冇排到節目先至交俾市場部,通知我哋競投。」他坦言玩不起這個遊戲,「呢個係monopolygame(壟斷遊戲),我哋只能跟從或放棄。沒有選擇可言,唔通我哋買ATV咩,我哋都唔想整衰個brand(品牌)。」他稱少了無綫這個宣傳渠道,機構的知名度下跌了,「好多人同我哋講,點解呢兩年你哋靜咗咁多。」幸好他們找到雜誌或其他平台贊助廣告,「我哋都希望傳媒對公益事業有啲責任。」國際培幼會去年在無綫播放「傳愛全心助孩童」,放映藝人到柬埔寨及中國大陸探訪受助兒童的情況。培幼會大使張堅庭表示,慈善機構並不希望以競價手法取得播放時段,「競投價錢高咗,受助人便相對受惠較少。」他無奈稱:「電視台冇競爭之下,呢個係無綫嘅權利,由得佢話事。」無綫的牌照二○一五年十一月底屆滿,張堅庭認為政府續牌時,可以加入新元素,「要求無綫提供部分時段作非牟利用途,用抽籤形式,讓慈善機構以定額價錢購買播放宣傳節目時段。」宣明會表示,期望無綫像以往開放更多時段及訂立劃一價錢,讓不同慈善組織均能透過媒體傳遞貧窮人的需要,讓更多有心人可幫助有需要的人。 按卡士收製作費 無綫電視宣傳科總監曾醒明承認是以競投形式處理慈善廣告節目時段,檔期要視乎節目編排,每年沒有指定數量時段。對於慈善廣告雜誌時段價格的變化,曾醒明表示須向營業部查詢,但一般不會公開有關資料。無綫上週二台慶,為抗衡網民熄電視抗議行動,揚言收視達到三十點便捐出三百萬元,最終平均收視二十九點,較去年跌五點,最高收視點三十一點,捐款三百二十二萬元。七個受惠慈善機構包括東華三院、保良局、明愛等,各得四十六萬元。隨後有社福機構員工踢爆,無綫製作的籌款騷動輒收取逾百萬元製作費。有前無綫製作人員透露,製作費按照卡士及演出時間而定,以《歡樂滿東華》收費最貴,因為播放時間至深夜。「公司會發放一筆budget(扣除製作經費後),但市場部會講明整個騷想賺多少錢,於是製作人要扣起盈利部分,包括燈光、布景,歌星、主持人演出價等,連集團總經理李寶安嘅人工都要喺裡面扣起。」無綫拿着公共大氣電波,樣樣賺到盡,連公益事業都不放過,政府好應把握續牌機會,要求無綫承擔社會責任。 |
在改革後的新股發行體制下,高發行價、高市盈率等頑疾並未得到有效解決,反而產生老股套現狂潮,資本市場改革依然任重道遠。
「這簡直是搶錢。」深圳投資者陳興東嘟囔著。2014年1月9日,當得知奧賽康公司以72.99元高價發行新股時,陳興東和一群躍躍欲試申購新股的股民頓時一片嘩然。
暫停超過一年的新股發行在2014年初登場,成為資本市場一大盛事。奧賽康是IPO開閘後第二批獲得證監會批文的擬上市公司,在路演中備受機構投資者青睞。
但令投資者不滿的是,奧賽康新股發行「老股搶了新股的風頭」——大股東轉讓4360萬老股,新股僅有1186萬股;這意味著,大股東將一次性拿走31.8億元,老股套現竟然超過新股募資近4倍(上市公司可募集資金8.6億元)。奧賽康上市公告剛一刊出,各大股票論壇就炸開了鍋,有激動的股民稱之為「A股有史以來最荒唐的發行」。
在外界壓力下,奧賽康目前已暫緩新股發行,但其老股套現並非個案。截至2014年1月14日,共有51家公司披露了新股發行公告,明確不轉讓老股的僅有4家,大多數公司陸續推出了老股轉讓方案。
「老股唱主角、新股變配角」成新股重啟後的一出荒誕劇。
在IPO新規中,為了讓發行更加市場化,證監會賦予了主承銷商和發行人更大的決定權,規定新股發行可轉賣老股,這也有控制高發行價之意。但此舉帶來了新的漏洞,南方週末記者統計發現,在已經披露信息的新股中,老股套現比例高達八成,這讓市場難以接受。例如,炬華科技老股東套現的兇狠程度不遜於奧賽康,新股募集的用於公司發展的資金僅2.08億元,老股套現高達8.60億元,遠遠超過募資所得。此外,全通教育、我武生物、安控股份和楚天科技等四家IPO公司的老股轉讓比例也超過新股。
奧賽康事件只是新股亂象的一個縮影。在IPO新政下,高發行價、高市盈率等頑疾並未得到有效解決,反而產生老股套現狂潮、券商配售利益輸送等新問題。
截至2014年1月13日,上證指數一度跌至2000.40點,低迷的股市也反映出大多數市場參與者對IPO新規「用腳投票」。這場被寄予市場化厚望的新股改革,在2000點大關前命懸一線。
在利益誘惑下,券商和發行人會濫用新股定價和配售中的自主權。
「新股改革對於『三高』的限制完全沒有實現。」瑞銀中國研究副主管兼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李在2014年1月13日的大中華研討會上公開說。「三高」指新股發行存在高發行價、高市盈率、超高募資的頑疾,一直以來被眾多市場人士所詬病。
作為愛打新股的股民,陳興東則對新股「三高」有自己的看法,「港股IPO中,新股也經常有溢價,本港投資者也喜歡抽新股,新來的姑娘總是更惹人注目嘛,但A股的問題是圈錢太狠了,已經到了竭澤而漁的地步。」
在陳興東看來,「圈錢太狠」背後是上市公司、大股東、券商等中介機構的利益驅動和相互勾結。以奧賽康為例,大股東可拿到32億,上市公司圈到8.6億,中金公司也能拿到2.6億承銷費,這些錢最終由股民埋單。
「IPO改革堅持市場化和去權力化的總體方向是對的,但監管層忽略了權力下放後對利益機構的約束,重新回到『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改革怪圈。」華南一位資深證券人士評價說。該人士指出,在證監會出台的IPO新政中,給予券商在新股定價和配售中更大的自主權,但在利益誘惑下,在新股路演和詢價中有意無意引導投資者報高價。
一位申購新股的深圳基金經理也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從報價的剔除比例也能看出券商在新股定價中給出高價,所謂剔除比例,是指新股定價環節中,網下投資者報價後,發行人和保薦機構應預先剔除申購總量中報價最高的部分,且所剔除的申購量不得低於申購總量的10%,然後根據剩餘報價及申購情況協商確定發行價格。
而在奧賽康的網下報價中,保薦商中金僅僅剔除了73.88元及以上的報價,剔除比例為12%,事實上,投行完全可以剔除更高的比例,將發行價格壓低。類似情況也在安信證券、宏源證券、國信證券和海通證券等4家保薦券商發生,他們保薦的上市公司也出現「三高」現象。
奧賽康大股東和中金公司也未料到觸犯眾怒。在奧賽康報出72.99元發行價,發行市盈率高達67倍之後,引發投資者的廣泛質疑,以及其成為第二個海普瑞的擔憂:2010年5月在中小板上市的海普瑞不可思議地報出148.88元高發行價,發行市盈率也高達73倍,超募45億。上市當日就套牢所有二級市場買入者,此後業績便出現下滑,股價更是長期破發,目前一直徘徊在20元附近。
「新股三高集中在創業板上。」一位崇尚價值投資的私募基金經理說。據其介紹,擬在創業板上市的新股都受到追捧,奧賽康也計劃在創業板掛牌,在深圳路演時,各大投資機構的負責人、基金經理和分析師把會場擠得連通道都站滿了人;而另一家擬在主板掛牌的上市公司在路演時,容納100人的會場僅到了四十多人。
「2013年A股價值嚴重扭曲,上證指數全年下跌5%熊冠全球,但創業板指數上漲80%,全球漲幅第一,在題材炒作歪風盛行下,創業板股票平均市盈率高達58倍,這是銀行等藍籌股只有五六倍市盈率所不敢想像的,這也是奧賽康67倍的市盈率還被機構熱捧的原因。」上述私募基金經理說。
在新股發行價和市盈率得到一定緩解後,如何解決老股轉讓的弊端,也成為擺在監管層面前的一道難題。
新股「三高」也直接刺激了大股東套現的衝動。目前IPO新規和老股轉讓方式存在嚴重弊端,超募不僅沒有解決,還造成超募資金流入大股東私人腰包。
「以前超募資金還歸上市公司所有,在現有老股轉讓規定下,超募資金變成大股東的私人財產,這是現有IPO規定不合理之處。」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柏立團律師說。
海普瑞和奧賽康則可分別作為佐證,海普瑞當年超募的45億資金屬於大股東和中小投資者的共同財產,但如果奧賽康發行成功的話,超募的32億元將歸大股東所有,真正埋單的中小投資者卻與之無關。
奧賽康IPO中的種種異常現象被證監會及時發現。2014年1月10日凌晨,奧賽康發公告稱暫緩發行新股,此時離其正式網上申購不到8個小時。投行圈中風傳,證監會高層在1月9日內部會議中怒斥主管創業板負責人,直接責令其離開會場,處理奧賽康的「三高」問題。
1月12日晚間,證監會發佈加強新股發行監管措施。證監會要求擬發行價格對應市盈率高於行業平均市盈率的發行人,應提前三週連續發佈風險公告。同時,證監會和中國證券業協會將對網下報價投資者的報價過程進行抽查;此外,證監會還表示,將對發行人的詢價、路演過程進行抽查。
在證監會緊急出台監管措施後,在詢價過程中的上市公司和保薦券商變得小心翼翼,開始剔除網下申報的高價格。其中,保薦眾信旅遊的華泰聯合證券剔除報價比例超過96%,成為剔除報價比例最高的券商。華泰聯合證券從眾信旅遊發行公告可以看出,眾信旅遊將31.8元/股及以上的報價全部剔除,這些被剔除的最高報價部分,佔初步詢價申報總量的96.33%。
眾信旅遊和華泰聯合證券最終協商的結果,將發行價確定為23.15元/股,對應市盈率為22.05倍,低於行業最近一個月平均靜態市盈率38.32倍。招商證券一位分析師說,「從行業平均水準看,華泰主動把發行價打了六折。」
與以往「報高價者先得」不同的是,眾信旅遊的網下申購中,竟然出現了「報低價者先得」。一位券商資管部投資經理懊惱地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提交了31.9元的報價,自己的申報沒有成功。
在新股發行價和市盈率得到一定緩解後,如何解決老股轉讓的弊端,也成為擺在監管層面前的一道難題。
按照2013年11月30日證監會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發行人應根據募投項目資金需要量合理確定新股發行數量,新股數量不足法定上市條件的,可以通過轉讓老股增加公開發行股票的數量。
這一規定在操作中帶來了老股套現比例居高不下的結果。例如,眾信旅遊雖然主動調低了發行價和市盈率,但大股東仍轉讓728.5萬老股,套現1.69億,與新股發行729萬股大致相當。
在1月10日的證監會發佈會上,證監會發言人就老股轉讓一事回應,「發行人要合理設定新股和老股的配比」。
一位海外投行人士則建議:大陸股市監管層可以借鑑中國台灣地區和日本IPO中的存量發行(即老股轉讓)方式。在中國台灣地區和日本,公司在IPO時都採取發行新股與存量發行相結合方式,主承銷商根據新股發行的市場需求情況,如果市場需求旺盛,可以通過行使超額配售權的方式發行存量股票,即向老股東要求超額發行不超過新股發行數量15%的存量股份(老股)。
國泰君安香港公司一位分析師則介紹,在香港,老股轉讓成為「發售現有證券」,證監會和聯交所對公司IPO時發售現有證券的比例並沒有明確規定,從2009年的案例來看,發售現有證券佔IPO發行股份最高比例為94.86%,最低為10%。
不過,近年來該比例穩定在5%-15%左右,因為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把大股東出售股份視作沒有信心的信號,「一般大股東出售舊股超過15%,就會引發股價長期下跌」。
以2011年12月15日上市的知名金飾珠寶零售企業周大福為例,其IPO發行價為15港元/股,大股東鄭裕彤通過15%的超額配售權可再增發1.57億老股,套現約86億港元,隨後周大福股價很快跌破發行價,最低觸及7港元,至今在12港元左右。熔盛重工則更為慘烈,2010年熔盛IPO時,大股東張志熔出售3.5億股(佔IPO總發行股份20%),套現25億港元,結果熔盛股價從8港元一路下跌,最低至0.7港元,當初IPO中以財務投資者入股的中海油,損失高達九成。
「當大股東都一心想套現走人,這怎能讓其他投資人有信心繼續持股呢?」上述國泰君安香港公司分析師感嘆道。
存量發行在IPO發行方式中的運用可能違反公司法規定,如何規範依然有待監管層表態。
「允許老股轉讓是市場化改革的一種進步,但在具體實施細節上需要諸多完善之處,否則會出現原股東拿著高價轉讓老股的巨額資金『揚長而去』,另外,奧賽康、炬華科技、全通教育等公司出現的老股轉讓規模超出新股數倍,這說明目前的新規還有漏洞可鑽。」深圳一位資深證券人士表示。
不少市場人士還認為,老股轉讓新規的目標過於單一:僅僅為了封堵超募資金等「三高」現象,而忽略了由於老股轉讓對市場的衝擊,以及其所涉及的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對此,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柏立團律師指出:「證監會制定老股轉讓政策時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從全局考量其目標和影響。」
超募了就要賣老股這一硬性制度安排也惹來了許多投行人士的反對。根據該制度,當發行人募集資金超過招股計劃募集規模時,必須下調新股規模,同時以發售老股替代新股。
資深投行人士穆風對此認為:這一硬性規定將導致一些極端情況出現:資質平庸的公司會拚命高價發行,同時大股東和PE股東也有極強的動力在IPO階段就實現減持套現;優秀的公司卻只能無奈接受低價發行;第三種極端情況是新股股價被連續爆炒。
為防止大股東轉讓老股後抽逃資金、一走了之,在制度安排上應有一些防範措施,比如,老股東轉讓老股時獲得的資金必須保存在專用賬戶,由保薦機構進行監管。設立鎖定期,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金額。鎖定期限內,如二級市場股價低於發行價,專用賬戶內的資金可以在二級市場回購公司股票。
除了對老股轉讓的漏洞存在諸多爭議外,老股轉讓在法律上亦有爭議。按照公司法第142條規定:「公司公開發行股份前已發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
柏立團律師明確指出:「老股轉讓違法,目前原股東對外發售的老股,仍然屬於『公司公開發行股份前已發行的股份』,因此,存量發行在IPO發行方式中的運用違反了公司法上述規定。」
柏立團還認為:目前證監會44號文中關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既包括公開發行新股,也包括公司股東公開發售股份」的闡述,混淆了上市公司和公司股東兩個獨立主體的概念。44號文中的提法與公司法相衝突,照當前立法的基本原則,下位法不得與上位法衝突,也不能對上位法解釋,只能提請人大常委會釋法或者修改公司法。
國浩律師事務所一位律師認為,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成功之後,必須經過交易所審核同意,發行人所公開發行的股票也才能夠成功上市。公開發行股票並不等於股票就已經能夠成功上市,發行結束距離企業上市也存在時間差距,而公司法規定的限制公司公開發行股份前已發行的股份轉讓的時點是自公司股票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並未禁止上市交易日之前的股份轉讓。因此,在上市交易之前的發行過程進行存量發行的,也並不違反現行公司法的規定。
獨立評論人士熊錦秋對此指出:「若把存量發行當成是上市之前的轉讓,這不違反公司法,但受讓者得到這些股票後在上市交易一年之內仍是不許轉讓的」。
看起來,存量發行(老股轉讓)作為國際成熟資本市場的一項慣例,值得在國內引進、實踐和探索;但同時,證監會應尊重法治精神,及時總結和完善經驗,積極主動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工作。
中國農產品(149)去年三月是40股合為1股,再1股供15股,每股供0.465元,然後再每供15股送1股,實際的供股價是0.436元(經調整),今次則是8股合為1股,1股供8股,每股供0.3元;
永義實業(616)去年十一月是10股合為1股,1股供8股,每股供0.7元,今次則是20股合為1股,1股供20股,每股供0.65元;
明豐珠寶(860)去年四月是2股供1股,每股供0.08元,今次則是10股合為1股,1股供2股,每股供0.3元;
蒙古礦業(1166)去年月是1股供5股,每股供0.12元,今次則是10股合為1股,1股供5股,每股供0.2元;
俊文寶石(8351)去年三月是10股供7股,每股供0.12元,今次則是10股合為1股,1股供9股,每股供0.13元;
首都創投(2324)去年四月是1股供4股,每股供0.25元,今次則是5股合為1股,1股供7股,每股供0.25元;
最狠的莫如譽滿國際(8212)了,去年九月才10股合為1股,1股供8股,每股供0.2元,今次則是20股合為1股,1股供30股,每股供0.105元。
上述股份中,除了中國農產品較為「克制」,合股兼供股的數目少於去年之外,其他的公司間間都是「如狼似虎」,「飛擒大咬」,合股兼供股的數量大幅提升,原有的小股東幾乎被壓榨殆盡,股價於宣布之後焉能不大跌?不幸於公布之前炒作這些股份者亦全部中了伏,賬面損失慘重,然而,難道就沒法「復仇」嗎?非也!再來看看一些數據;
中國農產品一月九日宣布供股,四月九日合股,四月十三日除權,直至三月二十日為止,共出現兩個較大的「浪」;一月十三日低見0.105元,一月三十日高見0.124元;二月十六日跌至0.1元之後三月五日高見0.142元,上周五則收0.128元;
永義實業二月三日宣布供股,三月二十五日合股,三月二十六日除權,直至三月二十日為止,共出現一個較大的「浪」;二月三日低見0.115元,三月十三日高見0.31元;上周五則收0.188元;
蒙古礦業二月九日宣布供股,四月二日合股,四月八日除權,直至三月二十日為止,共出現三個較明顯的「浪」;二月十日低見0.033元,三月三日高見0.07元,三月九日跌至0.052元之後三月十一日高見0.068元,三月十六日再跌至0.056元之後又於三月十八日高見0.1元上周五則收0.074元;
俊文寶石三月十二日宣布供股,六月十九日合股,六月二十三日除權,直至三月二十日為止,暫時出現兩個較大的「浪」;三月十二日低見0.053元,三月十三日高見0.064元;三月月十七日跌至0.035元之後三月二十日高見0.046元,收0.044元;
首都創投三月十六日宣布供股,五月十一日合股,五月十二日除權,直至三月二十日為止,暫時出現一個較大的「浪」;三月十六日低見0.126元,三月十七日高見0.143元,上周五則收0.133元。
由此可見,縱使不幸中了伏,只要「沈著應戰」,好好部署,一樣是有機會「復仇」,反敗為勝的!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575
作者:格隆汇 魏铭 当前国内市场流传一个阴谋论:中概股回归,就是土匪还乡,回来抢钱的!
陌
陌这个当年的“约PAO神器”,去美国转一圈洗白后的“社交平台”(我一直很好奇,陌生人之间能有社交?始于见面,终于床第,这能叫社交?)半年闪退纳斯
达克,更加重了这种阴谋论的成立:6月23日晚,“社交平台”陌陌宣布收到来自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唐岩等的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以每股美国存托股
18.90美元的现金收购尚未持有的公司全部已发行A股普通股。公告披露后陌陌股价大涨11%。值得注意的是,陌陌此次宣布收到私有化要约距离2014年
12月IPO仅有6个月时间,如果不出意外,陌陌将成为美国资本市场IPO到退市速度最快的公司。
半
年内已经24家中概股公司欲私有化退市,而且超过一半欲私有化的中概股公司回购股票的价格甚至不及当初的发行价,人人网的私有化收购要约给出的收购价就不
到四年前上市发行价的三分之一,这是先利用上市抢完了美国人,再利用退市抢一把二手股东(多半就是跟着中概出国的中国投资者),最后再回国去抢内地投资
者,一鸡三吃的节奏!
客
观的说,生气的不单是国内的阴谋论者,美国人也很生气:你拿了我第一笔钱,无偿花了那么长时间,现在说跑就跑,还连本钱都不还够?相比之下,陌陌较发行价
40%的溢价收购要约算是有良心的了,即便如此,美国人的律师事务所还是准备发起针对陌陌的集体诉讼:想跑?先泼你一身骚再说!
就这样,陌陌还是义无反顾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就算前路漫漫,就算集体诉讼可能拖慢私有化的脚步,但明显阻止不了陌陌回归的那颗“中国心”。 陌
陌上市不过融资2.16亿美元,市值30多亿美元,私有化退市的总开销就要花去融资额8倍以上的代价,陌陌在纳斯达克闪婚闪离就是为了证明到此一游、就是
为了公司去纳市过一把敲钟的瘾吗?地球人都知道这不是真的。所以,陌陌同学的做法,明显更进一步坐实了中概股“回乡抢钱”的阴谋论。
对吗?既对,又不全对。
抢钱不假。有钱不抢,那是傻瓜。暴风那种怂样在A股都能暴涨45倍,迅雷、优酷还能视而不见,坐怀不乱?真那样,就已经不是智商范畴的问题了,铁定是神经上出了问题。 但阴谋论者们没能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为何地球人都知道土匪们是回乡抢钱的,还能被乡亲们列队欢迎,而且各方皆大欢喜?注意,我说的是各方,包括土匪,包括村里的乡亲们,最关键的是,还包括村长。
国内钱多是不假,说人傻?呵呵,这就太低估中国这个古老大地的智慧了。舍小本,逐大利,大智若愚这些个词,阴谋论的同学们,你们懂吗? 永远不要低估老百姓的智商。如果你只是抢钱,带不来其他任何益处,那就算你是武装到牙齿的日本鬼子,老百姓的地道战也会把你消灭在村口。 如
果说10亿美金市值以下的中概股,例如完美世界、易居、中国手游、世纪佳缘、航美传媒等等,是由于自身市值小相对容易私有化、且公司规模名气小而被海外市
场低估,被欺侮的原因进行私有化而容易被世人理解,那市值近百亿美金,地位仅次于BAT巨头的奇虎、还有冒着创世界“闪退”纪录及被集体诉讼的风险的陌陌
也毅然决然的趟这趟“浑水”,就真的只是觉得国内人傻钱多?他们没看到退市回国的不确定性与时间风险?没看到A股牛市随时可能戛然而止,抢钱抢不到,抢到
一地鸡毛的风险?
所以,如果你认为他们义无反顾的回归,仅仅是眼红目前的A股牛市,仅仅为了抢那貌似诱人但随时可能消失的财富,那就TOO SIMPLE TOO NAIVE!
现
在我们反过来假想推演一下:就暴风那扫遍中国互联网教室都没看到坐哪的样,都60亿美金市值,奇虎这个仅次于BAT的,回来还不直接500亿美金市值(借
溢价退市大涨一波后,目前也只有90亿美金市值)?连奇虎都回了A股,市值一下蹦到500亿美金以上,那京东、百度还坐的住吗?如果京东和百度都回来了,
那腾讯和阿里还坐的住吗?如果腾讯和阿里都回来了,那苹果、谷歌、脸书、亚马逊、微软、IBM还不立刻分拆中国业务在新三板或者上海战略新兴产业板上市
吗?这样做的话,那全球前十大市值的互联网公司不就被中国包办了吗?中国牛市不就可以继续创新高甚至上一万点了吗?中国的新经济结构转型不就水到渠成了
吗?
这才是政府(村长)下的一盘大棋!有没有种恍然大悟的赶脚!我们甚至可以大胆YY他们的行为正是为了响应村长号召或村长直接授意的。
不信?
再
给你点证据:国家积极推进注册制、国际版、战略新兴版、人民币国际化等等,实际上都可以理解成间接为中概股回归扫清障碍!尤其是近期工信部公布将在全国范
围内放开经营类电子商务(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外资股比限制,外资持股比例可至100%,即电商类中概股再无须拆VIE可直接回归!这是村里出
钱,给中概回来修高速路啊!
所
以很多人担心说中概回归不是短期能完成的事,对A股颤颤巍巍的牛市是远水救不了近渴啊?你这笨啊,村里不是拿存公积金在修高速公路吗?再说了,牛市需要的
只是预期以及更新鲜和刺激的故事,是否能卡着点回来,谁在意?何况上交所的战略新兴板,明年才会推出吧?不就时间上正好一拍即合吗? 现在明白何谓共赢了?美国上市的那帮中概股才是中国互联网的精髓,国内目前炒的如火如荼的,不说99%是装李逵的李鬼,说98%是是没有冤案的。现在这帮“真英雄”回来了,蛋糕能不做大?蛋糕大了,能说谁抢谁的钱? 对
中概股公司而言,他们已经较还未上市的公司优先借道美股市场融到了第一桶金,获取了先发优势成为了龙头,然后在海外“被虐”的时候再回归享受国内高估值。
要知道互联网新模式,烧钱是必须的,融资能力的强弱就意味着生命的周期长短,意味着新经济模式能否顺利产生。回归后大大增强的融资能力必将提升他们的发展
速度,虽说是抢来的钱,但最终钱还是用在了发展公司,拓展新模式上,绝对也算是用在正途了——这刘姝威瞄准乐视开枪,结果不出意外脱靶的原因:乐视不是蓝
田,蓝田是作假,乐视可没有,乐视只是在和市场一起吹泡泡,一起抢钱。人家是明明白白抢,是多赢,没人不乐意。
对
国内二级市场而言,被真正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再加上日渐完善的市场制度,中国资本市场就有了让泡沫变实的可能性。然后二级市场的火爆必然会让一级市场直接
受益,而一级市场的火爆,则又可以反映出创业的热情,以及VC、PE股权投资的红火,这间接为咱总理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点燃希望和梦想,这样形
成一个良性循环,中国都会被做大,何乐而不为?当国内市场真正成为一个成熟市场的时候,海外投资者还会犹豫吗?真正走向国际化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也近
在咫尺,最终直接PK纳斯达克:谁说只有美国人能玩纳斯达克?!
但,这一切美梦的背后,假如没有中概股的回归,别说后面的牛市了,是不是啥都没了? 记住了,别再说抢钱了!再说,不仅我和你急,村长也会和你急!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会员个人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025
作者:格隆汇 Laker 文
章开头先讲一段历史。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明朝末年,由于瓦剌联盟的内讧,土尔扈特人离开故土,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
河流域开拓家园。到了18世纪60年代,沙俄势力开始加大对伏尔加河流域的扩张,从政治、经济以及信仰上对土尔扈特人进行强势欺压,忍无可忍的土尔扈特人
最终决心返回昔日故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非常重大的民族回归事件,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土尔扈特人在此后一直受到清朝政府的善
待,结果是绝对的双赢。 凄美而暖心的一段历史,是否与近期海外中概股集体回归有点异曲同工的感觉,然而最终中概股会像土尔扈特人一样得到善终吗? 中概股回归浪潮愈演愈烈 随着6月17日奇虎 360也宣布加入私有化大军,中概股的回归浪潮愈演愈烈。昨晚又有一家中概股宣布私有化——中概股航美传媒(AMCN)宣布,已收到CEO郭曼发出的无约束力的私有化提议,报价为以每ADS(美国存托股)6美元的价格收购买家集团尚未持有的所有航美流通股(有意思的是,宣布私有化前股价的明显异动惹恼了美国人,美国律所已宣布起诉航美内幕交易)。 截止今日已有17家中概股公司收到私有化要约(详见下表,按市值排序),其中约11家是集中在本月提出的。Dealogic数据显示,仅仅其中的14家公司私有化报价总额就高达224.4亿美元,几乎是此前六年总和的两倍! 奇虎都回归了,百度还会远吗? 市值接近100亿美金的奇虎宣布私有化对于是次回归潮来说有着标志性的意义——不止在美国市场不受待见的小公司觊觎回归国内,大佬级别的公司同样忍不住诱惑。 从目前宣布私有化的17家公司市值来看,除了刚宣布私有化的奇虎,其余公司市值全在40亿美金以下(市值小相对容易私有化)。美国中概股一共187只,其中小市值公司占大部分,市值100亿美金以上仅17只,40亿美金市值以下的有156只,可见潜在可能私有化的公司还非常多,浪潮很有可能会继续演绎。 根据瑞信、JL Warren Capital等机构分析预计,下一批从海外资本市场撤退的中概股候选公司很可能包括搜房网(市值36亿美金)、聚美(33亿)、迅雷(9亿)、乐居控股(12亿)、智联招聘(8亿)和凤凰新媒体(6.3亿)。彭博社报道称,甚至百度(741亿)的CEO也表示他们对返回本国股市感兴趣。 受私有化预期影响,这些潜在私有化中概股股价从6月份起被带起一波小高潮, 凤凰新媒体股价6月份以来累计涨幅约30%,搜房网累计涨幅26%并触及七个月新高。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回顾一下, 2014年中概股公司由于政策限制等原因纷纷选择美国上市,现在看来当时可谓中概股的赴美小高潮。然而短短一年的时间,中概股却呈现集体回归浪潮,难免让人匪夷所思,觉得中概股公司犹如墙头草随“风”倒,毫无节操。 并且,想要回归国内股市并非易事。中概股回归需经过私有化退市、拆解VIE结构、A股
排队上市或者借壳上市等一系列流程,每一步都不可或缺,也极富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海外退市还是国内上市,公司都需要分别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
本,如果中间出了任何纰漏,或竞争对手使绊子而导致回归失败,绝对是前功尽弃、得不偿失!例如,近期新闻曝出分众传媒借壳宏达新材,涉嫌违反证券相关法律
法规被立案调查,为回归之路蒙上阴影,充分说明了中概股回归
“钱景”虽好,风险亦多。同意华兴资本CEO包凡说的, “现在很多人很冲动,想先走出去再说,但走出去就没有回头箭了,我觉得市场里面需要冷静的声音,更多的思考。” 退一步,就算公司顺利回归,谁能保证中国A股“人疯钱多”的牛市还能延续多久?难保未来过几年“风”又回到海外市场,难道
“墙头草”们又要重蹈覆辙折腾回美股吗?! 归根结底是一场抢钱游戏 如此大费周章的回归浪潮到底为何? 考虑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从2008到2014年,中概股在美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从受到热捧到跌至冰点,又逐步回暖的过程。2014年以来,达内科技、爱康国宾、微博、乐居、猎豹移动、途牛旅游网、聚美优品先后登陆美国资本市场,中概股赴美上市再掀热潮。然而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随着A股的崛起,中概股逐渐又开始倍受冷落。再加上,近年来中概股公司饱受海外做空机制、市值低估和融资困难等困扰,于是再次经历从热捧到冰点的无奈状态。 这
个时候选择回归,或许会得到部分人的赞赏,但傻瓜都知道,中概股回归是因为在异国他乡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实在是一个太过矫情的借口。在受制中国种种制度约
束而无法上市融资的中概股,其第一笔钱恰恰是美国市场慷慨给予的,而作为全球最为开放、成熟的证券市场,美国股市从来不会对哪个国家的公司单独苛刻对待。
这场突如其来的回归潮,表面上市挣脱异族欺压,回归和分享祖国的强盛,但归根结底,就是一场拼速度的抢钱游戏。面对A股的火爆行情、面对动辄百倍的估值,大洋彼岸的中概公司们又惊又喜的失了分寸,慌了阵脚,完全顾不上原本说的头头是道的为国为司冠冕弹簧的理由,对高估值的望眼欲穿,彻底暴露了资本逐利的本性,否则为何会一家接一家罔顾巨大退市成本,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坚定回归? 至于他们的回归能不能双赢?如果他们能赶到上这波牛市的尾巴,答案也许是能,因为对于A股这个人疯钱多,只认故事,不看估值的奇葩市场,中概股的回归恰恰满足了市场“故事已经不够”的尴尬,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请注意,所有双赢的基础前提都是牛市还能继续。如果不能,你觉得A股投资者真的会傻到花一千块钱去买一本真实定价只有10元钱的《故事会》? 无论如何,我还是想对A股投资者说一声:别太当真了,别那么眉来眼去,人家不是来和你谈恋爱的,注意看好兜里的银行卡。 然而他们真的能赶上这趟逐利的列车、赢得这场抢钱游戏吗?
很难说。 首先回归路途非常曲折,不确定性高不说,时间和资金代价极大。从美国退市需要6-12个月,按照传统排队在国内上市就是三年之后的事了,就算今年注册制实施,也是一两年以后的事。直接去新三板挂牌也许时间会缩短,但新三板融资能力跟二级市场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要不就像分众一样去借壳,可A股市场的壳现在一个至少价值30亿,企业得自己掂量掂量。在这过程中,企业要发展,如何解决融资问题?还有员工的心理变化,都需要考虑。此外,上市公司在美国私有化过程中涉及的税务成本极高,包括股权转让费、营业税及流转税等,约占20%的比例。 其次已经持续半年多的A股牛市行情还能持续多久?现在的A股市场是典型的人疯钱多、泡沫累积的结果。但泡沫终有破的一天,就好比这两天沪深两市连续暴跌接近10%就引起恐慌,部分融资盘爆仓,甚至导致股民结束生命。我不认为现在A股就到顶了,只是泡沫终有破的一天,根据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如果下半年经济仍不见好转,很可能股市热情会被减弱甚至被浇灭,
那时回归者们大费周章盼来的或许就是与曾经被他们抛弃的美股市场无异的残羹剩宴,不仅不能实现本身的理想估值,甚至还有可能对A股造成冲击。 这场声势浩大的资本大迁徙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广大投资者希望看到的是真正为公司长远发展考虑的行为,而不是一场逐利的抢钱游戏。
(封面图片为土尔扈特部东归,来源网络) 利益声明: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的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并经过合理推断。作者未持有上述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会员个人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昨天早上,華融金控(993)宣布20股供1.5股,每股供2.63元;晚上,一口氣有三家創業板公司宣布供股,分別是智易控股(8100),2股供1股,每股供0.52元;華普智通(8165),8股供1股,每股供0.086元;寶聯控股(8201),2股供1股,每股供0.054元;今天晚上再有野馬國際(928)宣布供股,1股供1股,每股供0.126元。除了上述五家公司之外,尚有兩家公司宣布正在考慮進行供股,分別為藍鼎(582)及道和環球(915),這還不是在集體搶錢嗎?
上市公司集體向小股東「打劫」,小股東也有權「攔路截劫」,與幕後人分一小杯羹。
「昨天晚上有三家公司宣布供股,其中以寶聯控股的折讓最大,昨天收0.09元,供股價0.054元,折讓高達40%,如果今天開市其股價跌至0.06元不妨撈他一些,有賺就走,這一招就叫做『攔路截劫』,只是一獲了利就得收手,切不可貪吃回頭草。」早上我對朋友說。
於競價時段朋友看見有人於0.062元掛買,於是爬了其頭於0.063元掛買,真沒料到一開市居然真的有人拋下來,居然讓他買到,我馬上叫他於0.07元掛賣,又居然馬上賣掉了,眼見賣掉之後其股價又上升,朋友忍不住又於0.071元追,轉眼又於0.078元賣掉了,眼見其股價進一步飆上0.084元,這一回朋友不敢再追了,我勸他不可再吃回頭草,宜收手了,幸虧如此,要不然朋友若是再追下去的話,隨時由贏變輸,因為最後寶聯跌至0.068元收市,幾乎打回原形。
這就是「攔路截劫」的奧妙,而且只能於宣布供股的第一天出現大跌之時「行劫」一次,要是翌日再來「截劫」隨時反被「劫持」也。
至於今天以0.194元收市,並於晚上以35%的折讓價0.126元進行供股的野馬國際明天會否出現「攔路截劫」的機會呢?只能明天再留意了。
作為一名中年婦女,本來想安慰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品位在穩步提高。
直到看到標價的那一刻,才心痛的發現:收入的增長遠遠沒有跟上品位!必須要對高跟鞋這個搶錢好手狠狠曝光!簡直就是中年婦女的錢包收割機啊!
有圖有價有真相。
比如,穿著都能跑贏大恐龍的Sam Edelman.
一雙上班必備的黑色高跟鞋1090港幣就能搞定了。
全球斷貨數月的全智賢星星特別版Jimmy Choo,約3556軟妹子。
再成熟穩重一點的牌子,凱特王妃最愛Rupert Sanderson,約4518港幣了(官網價格)。
欲望都市捧紅的Manolo Blahnik就要再上一個臺階,要5214港幣(Harrods價格)。
這還只是基本款,如果想買經典款式,請往下看:
比如靠5050還有一帶式涼鞋走紅的Stuart Weitzman,基本款高跟鞋4050港幣(夏天什麽經常打折更便宜)。
但一帶式就要賣到4550港幣。明明這用料,就比基本款少很多很多很多好吧,毛利一定又高了幾個點子。
不過,別人穿著看起來確實很好,自己穿著能站超過40分鐘的,我敬你牛逼!
跟其他家品牌的經典款比起來,SW還算是affordable。不然你看,Roger Vivier的方扣,入場價就蹭蹭漲了40%,到6400港幣。
搶錢還遠遠沒有結束哦,花樣只有你想不到。
比如,方扣扣上隨便找一個角鑲朵花,差不多就能提價兩千,盛惠8200港幣。
不僅前扣可以換成珍珠的。
鞋跟也能給你鑲上,價格嘛,前後雙擊666,到了11900。看的我和我的女閨蜜放下了手機:這輩子還沒買過上一萬的鞋,我們還是去努力工作吧。
如果喜歡更blingbling款,不差錢的主兒可以考慮下鑲滿水晶的經典方扣,15000港幣而已。
這里插播一下業績,前後都有大珍珠的RV,是2016年上半年豆豆鞋花了4.15億歐元買回來的品牌。母公司這幾年業績下滑,主品牌Tod’s,Hogan的top line都掉了六個點。
但是RV是一枝獨秀,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了近20%,除了美國,全球其他市場都有不錯表現,你們貢獻了多少,拿出來說說呀!
雖然RV三雙鞋看下來,突然覺得MB經典的求婚鞋Hangisi簡直是性價比奇高啊,Carrie同款只要7921.66港幣(還是嫁得起的)!
但也別以為MB便宜,人家換個皮質,你就照樣買不起了。同樣是BB款高跟鞋,換成蛇皮就翻倍到12760港幣。
如果你夠膽穿鱷魚皮,那就42107港幣了。畢竟你的愛馬仕,還是腳踩著愛馬仕的價格搭配比較有氣質,我們為你鼓掌!
如果你覺得上面的鞋子太過街鞋,還能轉回頭看一眼RS哦!凱特王妃加持的品牌,根本不屑於用顯而易見的假鉆或者珍稀皮質來搶錢,人家只要在基本款上加一個扣扣好了。
別看這扣子皺巴巴的,這是用金箔做出來的!然後價錢嘛,就蹭蹭蹭到了9980,比基本款的高跟鞋貴了120%。(下面這雙湊是我那位死活不肯花五位數買鞋的閨蜜敗的,讓我覺得RS定價hin成功,讓客戶乖乖掏錢包而又沒有太多肉很疼的趕腳)
另外還有不加金箔但是其他不知道什麽材質的小扣扣平底鞋,定價是6980,比不加金箔的2860港幣版本,也就貴了144%而已。
反正高檔的金箔扣扣系列呢,有大概二十種左右的款式能選(無金箔、有金箔、鉆石粉什麽都有),瞬間有種把鞋賣成了pandora的趕腳。但是,這個高檔系列,並沒有電商,只能去線下的店去看。
我呢,還是去好好工作吧。畢竟貴不是高跟鞋的錯,是我自己的問題,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