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體現張開雙臂迎接難民到來的誠心,德國電視臺在播放一年一度的總理致辭時,將在在線播出時,貼心地配上英語和阿拉伯語字幕。
在預先發布的新年致辭(電視稿)中,德國總理默克爾呼籲德國人要秉持人道主義精神,將難民的到來視為機遇,並表示“國家歷來都是從成功的移民中受益匪淺的,無論是經濟意義上還是社會意義上。”
默克爾並再次重複了她自難民問題之後“發明”的那句口頭禪:“我們可以做到,因為德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Wir schaffen das, denn Deutschland ist ein starkes Land.)
據德國政府預計,2015年全年進入德國的難民人數將上升至110-150萬,為安置難民,德國各州計劃在2016年支出170億歐元來應對難民危機,而實際數字有可能更高。
默克爾警示德國不要仇外
面對目前德國出現的右翼民粹主義和仇外心理街頭集會,默克爾警示在新年致辭中警示:“我們不能允許自己出現這樣的分裂。”
“至關重要的一點是,不在心中懷著冷漠甚至仇恨的心情去跟隨仇外活動,並設法排擠他人。”默克爾表示。
2015年,面對洶湧的難民潮,默克爾做出了敞開胸懷迎接敘利亞難民的決斷。在2015年9月,默克爾在探訪柏林一處難民營外,一位移民拿起手機與默克爾自拍的照片更是伴隨著社交媒體傳遍全球,向所有的難民都發出了“德國歡迎你”的訊息。
然而德國國內對默克爾的“敞開大門”移民政策評價毀譽參半。在難民問題上遭受批評時,默克爾罕見地帶有情感地發言說:“如果我們為在應對緊急情況時所展現的友善面孔而抱歉的話,那這就不是我的國家。”
根據多家德國媒體整理,預計2015年進入德國的難民人數在110~150萬之間,是2014年的5~6倍。
展望2016年,默克爾表示:“毫無疑問,在大量移民湧入的情況下,他們肯定會有求於我們,這需要時間,精力和金錢。”
然後,默克爾提醒德國人,既然德國人可以成功處理兩德統一這樣的挑戰,她深信只要妥善處理,大量的移民潮就能代表未來機遇,因而默克爾敦促德國人要“自強自信,以人道主義精神向世界開放”。
面對移民潮的“德國式焦慮”
根據德國《世界報》的調查顯示,在應對移民方面,2016年德國各州的相關預算有可能高達170億歐元,其中北萊茵- 威斯特法倫州的預算最高,為40億歐元。
預算高主要同德國人工費昂貴有關。《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年末在德國漢堡采訪時得知,德國聯邦政府和各州都在大量招聘德語教師,導致相當一部分的奧地利籍教師來德國應聘。因為很大一部分抵達德國的敘利亞難民渴望就業,而語言關則是第一道門檻。
不過,《世界報》也指出,真正的支出很可能會更高,畢竟各州的預算是按此前舊的預測數據做出的。此前,德國預計2015年會迎來80萬難民,然而實際上2015年德國已經湧入了百萬難民。
難民潮的湧入在德國甚至引起了“德國式的焦慮”。在漢堡大街上,一位當地德國居民馬爾蒂斯指著乞討的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今年乞討的人明顯增多了,而且難民營里經常有人在登記之後就搞失蹤,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
12月中旬,未來研究基金會的一項調查中顯示,難民潮已經再次激發了“德國式焦慮”,其中德國人擔憂德國是否能夠應對百萬人潮所帶來的沖擊。
根據上述調查數據,有55%的德國人擔憂未來,而在2013年這個數字僅為28%。此外巴黎恐襲也令德國人擔憂申根國家的安全問題。
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采訪中,接受采訪的德國人紛紛表示,巴黎恐襲後,不管巴黎的酒店和機票價格降了多少,他們也不會去巴黎跨年了。當記者問到,那半年之後的法國國慶日(2016年7月14日)盛大慶典呢?他們回答,安全第一,還是不想去。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進入雨季以來,尤其是武漢等大城市遭遇前所罕見的內澇,山東省青島市的防澇系統再次成為媒體關註的焦點。
青島不怕淹,是德國人的功勞嗎?今天,山東衛視晚間黃金段的山東新聞聯播以占“總篇幅”近五分之一報道:(青島不怕淹)不是德國人的功勞,是青島市吸取德國人建設經驗,經過幾十年自我打造建設而成的。
山東衛視的上述節目為此專門配發了短評。短評中說:看來,屢傳屢紅的德國神話,是利用了民眾在城市建設和水利工程建設缺乏常識。其實,青島不怕淹的神話,是建國以後幾代青島人,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幾十年高標準建設打造的。是青島在繼承雨汙分流經驗,又創造性發揚聰明才智艱苦探索取得的。
關於青島市排水系統的“段子”很多,很多都已經不可考證,但《膠澳發展備忘錄》顯示,1900年德國在青島首先提出雨汙分流的概念,雨汙分流的工程從論證到完工持續了5年之久,德國人顯示了特有的耐心。青島由此成為中國最早實現下水道“雨汙分離”的城市。到1905年,青島區鋪設的雨水管道29.97公里,汙水管道41.07公里。
但現在,德國人在青島修建的地下暗渠現在只剩下2.33公里,還不足現在青島市主城區暗渠總長度的千分之一。
在上述新聞節目中,青島市排水管理處副處長解力濤表示,目前青島市的主城區,建成在使用的雨水設施,已經達到了3400多公里。它的設計標準,重現期一般地區是1-3年,重要地區是3-5年,雨水暗渠是10-20年。
所謂重現期是個水文概念,即采用的最大暴雨量多少年一遇的暴雨。目前國家采用的一般標準是半年到3年,青島執行的都是國家標準的上限。
“半數德國人拒絕默克爾連任!”德國新聞電視臺28日稱,德國2017年將舉行聯邦議院選舉,對於是否願意看到總理默克爾第四次連任?德國民調機構的調查結果是“不”。
德國《星期日圖片報》委托民調機構Emnid進行的調查顯示,50%的德國民眾不希望默克爾連任第四任期,只有42%的人表示支持其連任,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的支持者中支持默克爾連任的比例高達70%。《星期日圖片報》去年11月的調查顯示,48%的人反對默克爾連任,45%的人表示支持。
這項民調在8月25日完成,總共接受調查的受訪者人數為501人。
德國總理默克爾
難民潮打亂連任之路 突發事件致支持率下滑
德國《明鏡》周刊稱,默克爾原先預計今年年初宣布是否謀求連任,但因姐妹黨基社盟在難民危機處理上與其立場不同,且民調支持率一直下滑,她至今仍未 公開表態。有媒體稱,默克爾或將在2017年春季宣布決定。據報道稱,基民盟將於12月舉行黨代會。該黨內部消息稱,默克爾將角逐黨魁職務。如果連任黨主 席,意味著她將謀求連任總理。
就在去年8月初,《圖片報》等德媒還稱,若默克爾本人想連任,將“板上釘釘”。但難民潮的到來打亂了默克爾的連任之路。尤其是新年前夜的科隆大規模性侵事件以及7月的恐怖襲擊事件,讓默克爾的支持率不斷下滑。
默克爾與難民合影
德國《焦點》周刊28日稱,一年前,默克爾一聲令下打開德國邊界,歡迎難民到來。德國“歡迎文化”引來100多萬難民,也引發德國社會分裂。“歡迎 文化”一年後,德國人對默克爾的看法改變了。德國副總理加布里爾27日對德國電視二臺稱,默克爾低估了挑戰。德國移民與難民管理局28日預測,今年將有 30萬名新難民來德國。
德國對總理連任期限沒有限制,每屆任期4年。幾位前總理中,兩人執政時間比默克爾長。“統一總理”科爾執政超過16年,首任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執政 14年。《圖片報》稱,如果默克爾不能連任,不僅影響德國的政策走向,也將對歐盟的完整性構成威脅。屆時,歐盟的前景將更加不可預測。、
德國下一屆聯邦議院大選預計將於2017年秋季舉行。
“最近這7個禮拜,我就來了中國5次了。”德國3D打印機制造商3D systems首席營收官馬氏森(Michele Marchesan)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幾年前他平均每年來中國2~3次,但最近的頻率明顯增加了。
9月27日,由商務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上海跨國采購中心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十五屆中國(上海)國際跨國采購大會”在上海跨國采購會展中心開幕。馬氏森的團隊帶著公司的3D打印機參加了展覽。
在現場最直觀的印象是,本屆跨采大會來自歐洲的采購商參展數量較往年出現了顯著的增加,智能制造和德國4.0成為了主角和亮點。
根據上海跨國采購中心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本屆的歐洲采購商參展數量達到70個標準展位,共有42家德國采購商設展,涉及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農機裝備和新材料等領域。
嚴峻形式下的商機
2016年,我國外貿形勢複雜嚴峻,下行壓力加大,中國制造業企業面臨巨大的出口壓力。因此,國內制造型企業對於開發新客戶、擴大海外通路、提升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的需求日趨增長。
馬氏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全球經濟整體都比較弱,中國也面臨“新常態”和經濟轉型的壓力,但3D打印是“中國制造2025”和經濟轉型的重要部分。這也讓他所在的公司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的市場。
根據3D打印業內的最新報告,預計2016年中國的3D打印機銷量將達到7.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8.2億元),占據全球3D打印機市場8.7%的份額。
發布於今年5月下旬的《3D打印全球報告》顯示,中國此前在3D打印的應用上相對緩慢,但如今正在快速追趕。目前共有31.4%的中國企業正在使用3D打印技術用於原型設計或樣機研究,這一比例在2014年只有21%;13.2%的中國企業開始將3D打印作為生產制造的一部分;6.6%的中國企業在用3D打印機來制造成品;2.5%的中國企業在用3D打印機制造無法用傳統方法生產出來的創新產品。
中國的智能制造 德國來幫忙
諾爾廷(Thomas Nolting)為了此次跨國采購大會可謂下了不少功夫。於去年成立了名為“德國先進工業科技研究院”公司的他希望能做中國制造企業和德國中小企業之間的橋梁。在本屆的跨國采購大會上,他的團隊專門在現場發布了“中國路線圖”,宣布將在中國建立團隊,專門為想要獲得德國技術支持的中國企業提供智能制造的相關培訓和技術轉移等服務。
諾爾廷曾任蒂森克虜伯集團中國區技術副總裁,在該集團內部擁有30余年汽車行業的經驗,並曾在中國上海工作過4年,負責中國區汽車產生技術研發和項目轉移業務。
這些工作經驗讓他看到了中德制造合作之間的巨大商機。在他看來,中國企業對於德國技術的需求越來越強,而德國中小企業也需要尋找中國的合作夥伴。因此,在全球經濟形式並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在兩者之間搭建橋梁是機遇所在。
“現在大部分中國投資者都有很長遠的目標,既想要打開國際市場也想要獲得技術。目前已經有了不少中國企業並購德國企業的正面案例,所以德國人也開始樂於和中國投資者打交道。” 諾爾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德國擁有技術的中小企業對中國投資者的好感正在加強。
11月2日,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在《法蘭克福匯報》發表的署名文章《支持貿易自由化,反對保護主義》中指出:“相較於美國及歐洲在德投資並購,中國無論從數量,還是金額上並不突出。讓我們困惑的是,德國國內為何對美歐對德投資並購不持任何質疑或憂慮,對中企卻要強化審查,並試圖從歐盟層面加以限制。”
在上周,德國經濟部在一周內叫停兩起中資並購,不僅中企收購德國半導體設備制造商愛思強(Aixtron)案遭遇審查危機,另外一家中企中國三安光電對德國照明巨頭歐司朗子公司朗德萬斯(Ledvance)的收購也被叫停,德方並趁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里爾本周訪華之際,希望向中方表達市場對等開放的要求。
德企愛思強
但實際上,中方指出,中資企業在德國出現並購狂潮、增速快的主要原因是基數太小:目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約1.1萬億美元,對德投資存量不足80億美元,僅占0.7%,還有很大上升空間。與之相比,目前德企在華共8000余家,累計投資超過600億歐元。
特別令人感到諷刺的是,在加布里爾等人指出德國企業在中國並沒有得到平等市場準入待遇之時,根據有關數據顯示,今年頭9個月德在華投資增長120%。
11月2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亦指出,據了解,近年歐洲對華投資額持續攀升,當前歐洲在華投資存量遠大於中國對歐投資規模。德國在華企業多達8000余家,中國在德企業不到2000家,而中國人口是德國人口的16倍。
為何就針對中資?
中資進入德國乃至歐洲的歷史較短,與發達國家相比,從數量或資金總量上都無法相提並論,這令人對德國此次針對中資的一系列行為感到困惑。
史明德指出,他作為中國駐德國大使,“對德國國內日益明顯上升的保護主義傾向深表憂慮”。
他並援引數據指出了目前中德在互相投資中的實際情況。
“目前德企在華共8000余家,累計投資超過600億歐元。今年頭9個月德在華投資增長120%。”史明德指出,目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約1.1萬億美元,對德投資存量不足80億美元,僅占0.7%,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同時,中國對德投資存量占德吸引外資總量的極小部分,僅為0.3%,僅相當於德國對華投資的十分之一,雙方建立雙向均衡的投資關系,符合雙方利益。史明德表示:“令人不解的是,中國對德投資剛處於起步階段就遭遇限制,這顯然不利於兩國經貿和投資合作的健康發展。”
10月31日,中國外長王毅在北京同法國外長艾羅共見記者時,應詢就近期外界對中國投資環境和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出現的一些不實議論作出回應時亦表示,中方一貫歡迎外國企業來華投資興業。這是中方的既定政策,也符合經濟全球化潮流。
王毅指出,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簡單地以高度發達國家的標準來判斷和衡量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環境,缺乏科學性和可比性。而如果在發展中國家之間進行橫向比較,中國市場開放的速度、幅度顯然都名列前茅,已是最開放的發展中經濟體之一。
德國貿易保護主義擡頭?
史明德指出,中國政府開放之大門只會越來越寬。但另一方面,從近期德方出臺的措施看,德國一方面要求別國開放市場,自己卻在關閉市場。德國正在向中國和外界發出錯誤的信號。外界猜測貿易保護主義在德國是否正在擡頭。
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在11月2日的發布會上也表示,註意到了德國政府日前關於撤銷中國企業並購德國愛思強案的決定。
“近年來,中國對德投資合作發展迅速。中資企業投資為當地創造了上萬個就業崗位和大量的稅收,也為德國企業拓展海外業務帶來了資金和市場渠道。中國對德投資雖增長較快,但總量依然不大,德國一些政府官員和民眾擔憂中國企業赴德投資並購會把德國的技術和工作崗位轉移走是不必要的。”沈丹陽指出,很多中國企業在德成功並購案例均證明了這一點。
他還表示,我們希望,德方重啟對該並購案的安全審查僅為個例,不代表德改變其經濟政策。因為這一舉措將不利於中德雙向投資的健康發展和經貿合作大局。
“我們尊重各國在其法律框架下開展安審,同時也希望在安審中提高透明度,明確判斷標準,給予各方投資者平等待遇。”沈丹陽表示,希望德有關方面能理性思維,客觀對待企業的商業行為,本著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原則,為中國企業在當地開展投資活動創造良好的氛圍,促進中德雙邊經貿合作健康發展。
需要提到的是,盡管此次德國政治界對於限制中資收購顯得過於“主動”,且由加布里爾主導的德國經濟部正在努力推動歐盟層面修改法律,強化對外商投資審查,以便成員國政府在特定情況下有權阻止非歐盟資本收購本國企業,但這一行為並未受到德國企業界的歡迎。
繼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主席林哈德(Hubert Lienhard)等人警告政府不要提高針對中企對德企收購的門檻,並強調中國發展對於德國而言“是機遇不是威脅”之後,德國戴姆勒公司總裁蔡澈在接受德國《商報》專訪時亦指出,誰來決定不受歡迎投資者的評判標準呢?德國經濟的強大就在於經濟和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彼此分隔,要保持這種分隔,而調控式的幹預不會帶來成功。
蔡澈稱,戴姆勒公司在中國迄今沒有受到歧視,也沒有感到供應商被中國企業收購後有何不利影響。他並指出面對中國需要耐心等待。不久前人們還在談論中國進行剽竊和抄襲,這是胡扯:中國現在培養的工程師比德國還多,加強專利保護已是出於自身需要。
據德國《明星》雜誌9日發表的一項民調顯示,59%的德國人都表示支持2017年默克爾代表聯盟黨(基民盟和基社盟)參選新一屆聯邦總理。
根據民調結果,在基民盟選民中,默克爾的支持率甚至達到87%。基民盟的姐妹黨基社盟的支持者中贊同默克爾再次連任的比例也達到60%。但同基民盟選民相比,支持率的差距仍然十分明顯,這和過去幾個月兩黨間就默克爾的難民政策產生嚴重分歧不無關聯。
在這項民調中,26%的受訪者表示,如果默克爾不再參選總理,那麽他們支持聯邦財政部長朔依布勒(Wolfgang Schäuble)成為默克爾的繼任。支持現任聯邦國防部長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和內政部長德邁齊埃(Thomas de Maizière)出任聯邦總理的比例分別為18%和12%。
據悉,這份民意調查是民調機構Forsa於11月3日和4日在1002名具有代表性的德國人中發起的。
但是,據10月11日德國畫報(INSA)公布的一份民調顯示,默克爾所領導的保守派陣營支持率跌破30%,為29.5%,這是在INSA所進行的民調中保守派陣營獲得的最低支持率。
再往前推,據德國雜誌《Cicero》5月10日報道,民調顯示,64%的德國人反對默克爾繼續執政。此次民調有超過2000名德國人參加。
默克爾的支持率究竟幾何?
美國大選之後,民調已死?
此前,美國一些關於希拉里和特朗普的民調同樣令人大跌眼鏡。
在10月份以來公布的67項全國民調中,只有4項民調給予特朗普領先優勢。根據這些機構公布的民調結果,希拉里在多個重要的搖擺州都有明顯優勢,在全國民調的支持率上更是一直超過特朗普5%,甚至一度達到將近10%。
最近一周有關民調的幾個新聞標題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我從事政治數據研究30年的時間,今晚數據死了。對於這屆大選我錯的不能再錯。”美國知名政治民調調查人士墨菲(Mike Murphy)指出。
“柏林出事了!”19日晚間,第一財經記者所在的一個在德華人微信群忽然接連爆出柏林聖誕市場遭受襲擊的消息,並呼籲在柏林的華人互報平安。
當地時間19日20:15左右,一輛重型卡車沖進柏林庫達姆大街附近的聖誕市場人群之中,造成12人死、48人重傷,行兇者疑似一名今年二月份進入德國的巴基斯坦難民,其登記信息為生於1993年1月1日的納瓦德(Naved B)。
當地時間20日上午11時,沈默一晚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講話,確定“這是一場恐怖襲擊”。
默克爾表示,她理解“如果犯罪嫌疑人被證實是在德國尋求庇護或避難者,這對於我們所有人而言更加難以接受。”
“特別是當許多德國人致力於幫助難民,而當許多人的確也需要保護,並正在融入我國時,此舉顯得格外令人憎惡。”默克爾承諾,此事件將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受到嚴厲懲罰。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在第一時間發布的安全提醒中指出,“鑒於上述不安全、不穩定局面,中國大使館提醒在柏林地區的中國公民盡量減少不必要外出。”
沖入人群的重卡
斷頭教堂下的聖誕市場血案
一位在德多年的華人張小姐對第一財經記者氣憤地說,出事的地點竟然就在著名的“斷頭教堂”--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前:二戰後德國柏林並未修複該教堂殘骸,就是為了警示後人,拒絕戰爭,維護和平,以此角度看,此次暴力事件簡直就是在測試德國底線。
據悉,在當晚事發時,該涉案嫌疑人駕駛著重型卡車沖向人群,至少沖撞了50~80米的距離,警方隨後在副駕駛車上發現了已經死亡的一名波蘭裔公民的屍體,目前已經證實為中槍身亡,亦是此案的受害者,另一涉案嫌疑人在逃竄了2000米左右後被德國警方抓獲。
根據來自該卡車運輸公司的消息,上述卡車於歐洲時間12月19日下午離開波蘭前往柏林運送鋼鐵,隨後在當地時間4點左右失聯,目前外界推測該卡車或被劫持,或被犯罪嫌疑人偷竊。
目前,德國柏林警方表示已經抓獲該涉案嫌疑人並正在審訊之中;德國警方特別突擊隊員則在當地時間20日早晨突然對柏林南部的滕珀爾霍夫機場的一個飛機庫進行搜捕,目前該機場已經被改造成為收容難民和移民的臨時庇護所,而各方證據指向上述嫌疑人曾在此難民營註冊過。
據多家德國媒體報道,該犯罪嫌疑人是來自巴基斯坦或阿富汗的難民,在去年底到今年2月期間通過巴爾幹路線進入德國,並在德國難民營居住過,然由於其登記時使用過不同姓名,目前暫無法查明真實身份,不過他在2016年6月之後,已經獲得了德國暫住證。
目前,此犯罪嫌疑人的登記信息為生於1993年1月1日,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有大量難民,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德國登記時以“1月1日”為出生年月日,並通常稱自己“父母雙亡”。
警察在出事地點附近執勤
“無柵欄”聖誕市場遭殃
實際上,美國早在11月就對歐洲各國提出警告,稱在聖誕節期間歐洲將有可能遭受恐怖主義襲擊。而美國相關情報部門還特別通知了默克爾聖誕期間的險情,而歐洲包括倫敦、巴黎等在內的重要城市都加強了警戒。
不僅如此,11月21日美國國務院還針對歐洲的潛在恐怖襲擊風險發布了旅行警告,並在其中指出“有確切信息表明,伊斯蘭國組織(ISIS)將在接下來的節日期間,用各種方式,策劃對歐洲的襲擊。”
同天,法國在斯特拉斯堡和馬賽逮捕了7名犯罪嫌疑人,而上述嫌疑人在審訊中就承認,他們準備對斯特拉斯堡的聖誕市場發起攻擊。
此前,在有關法國聖誕市場等問題方面,法國駐華大使顧山就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在安全問題方面,法國前總理瓦爾斯還親自主持了一個旅遊工作會議,敦促擴大在旅遊勝地的警力檢查力度。
出事的地點竟然就在著名的“斷頭教堂”--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前
在德國,特別是柏林所存在的眾多聖誕市場中,有許多也加強了警戒,譬如在整體聖誕市場外設立警戒線,禁止攜帶雙肩背入場,並增加便衣人數等等。然而此次出事的布萊特施德廣場(Breitscheidplatz)聖誕市場卻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些,事實上,組織者們希望保持這一聖誕市場的“無柵欄”本質,並稱這才是隨便出來逛逛的聖誕購物完美場所。
此次事件的作案手法令人想起今年7月在法國尼斯發生的恐怖襲擊案。在法國國慶日7月14日,一名31歲的突尼斯裔法國人駕駛一輛重型卡車在尼斯海濱大道沖撞人群,造成了至少84人死亡。
在柏林爆發聖誕市場恐怖襲擊後,法國奧朗德政府立即加強了法國全境聖誕市場的安全措施,奧朗德並表示此次事件對“整個歐洲”都造成沖擊
對此,美國白宮方面表示,稱美國以最強烈言辭譴責這一襲擊事件;俄羅斯總統普京則表示,“針對和平民眾犯下的罪行,殘忍與無恥得令人震驚。”
英國脫歐辯論的焦點之一是歐盟移民在英國的權利。很多歐盟移民擔心英國脫歐導致的政策改變,會對自己造成不利影響,其中包括30萬德國人。
與此同時,在德國的10萬英國人又有何感想?
“你什麽時候成為德國人?”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麥吉尼斯(Damien McGuinness)感受到了在德英國人申請德國籍的迫切和熱情。
“你什麽時候成為德國人?”麥吉尼斯說他最近在柏林和英國朋友聊天時,這是出現頻率最多的問題之一。他的大部分朋友要麽正在申請德國國籍,要麽在數著日子等待在德國居留的時間夠了立即申請。因為沒有人知道一旦英國正式脫歐會發生什麽。
這些人不是街頭小報報道中的有著古銅色膚色被迫背井離鄉的“外國人”,而是歐盟年輕的自由職業者,他們擔心一旦英國脫歐後需要申請簽證,而由此帶來的問題會讓他們失去工作。再有就是那些每月依靠退休金生存的老人,他們的收入和英鎊匯率息息相關,擔心英國脫歐後英鎊會重挫。
艾斯米(Esme)是一個相當有計劃性的人。她在英國脫歐公投的前一周就預約了和德國政府相關機構面談,參加了公民測試,提交了所有文件,幾周後,她在柏林新克爾恩區的市政廳參加了成為德國人的儀式。
令她感到驚訝的是,和她同時參加儀式的有約50人,來自22個不同的國家:敘利亞、美國、伊拉克、土耳其、意大利、法國,還有另外一些是自己的老鄉,來自英國。儀式上,一位大提琴演奏家和一位鋼琴家演奏了22個國家的國歌,最後一位歌手演唱了“歐盟國歌”貝多芬的《歡樂頌》。
“這是每個人經過旅途到這里所想的。”艾斯米頗為感動地解釋說,“人們逃離戰爭,經過努力在德國開始新生活。”
在儀式上,一些人學著宣告忠於德國憲法。但艾斯米說,她內心是有一些不同想法的,她懷疑很多現在加入德國國籍的英國人更多的是從簽證和護照的實際角度出發的。
歐盟成員國在不同的條件下承認雙重國籍,英國政府明確表示允許公民持雙重國籍。德籍華人尹草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德國是歐盟中國籍法最嚴格的國家之一,但也承認歐盟成員國雙重國籍。
誰才是“移民國家”?
不算很久以前,一個英國人如果對其他英國人說自己加入了德國國籍,不可避免地會聽到一些陳詞濫調,比如“納粹”、“把毛巾放在太陽椅上占位”等,甚至一些英國媒體也仍在引用這些“老梗”,可以預見英國脫歐談判開始後,這樣的論調還會更甚。但麥吉尼斯說,這無法阻擋現代德國更多地被視為代表寬容的價值觀的堡壘:國際化、民主且對移民開放。
當然,無論是德國國內還是國外,也有很多人批評德國總理默克爾堅持對移民打開大門的決策。但對於新入德國籍的英國人和有入籍意願的英國人來說,一個歡迎外國人的國家還是有吸引力的。
現在的德國人相對來說是一個新概念。傳統上,德國人的身份是一個民族觀念,與血統有關,而非出生地,所以通常感覺英國人和美國人在國籍問題上更加開放。
但在過去幾十年中,德國經歷了一場艱難的,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重新定義德國人的過程。現在,默克爾把德國稱為一個“移民國家”,就在不久前這對於一位中右翼總理來說都是難以想象的。目前,20%的德國人都被稱為有移民背景。
在英國脫歐公投之後,德國副總理、經濟和能源部長加布里爾就稱,德國、意大利和法國應該給英國年輕人提供雙重國籍,使其能留在歐盟國家內。
然而,英國和特朗普領導的美國似乎在朝著相反的方向前進。
英國政府本月初發表了脫歐白皮書,稱脫歐後英國將收回對本國法律的控制權,以及對移民政策的控制權,保障已在英國的歐盟公民權利,同時保障英國公民在歐盟的權利。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則在此前就脫歐發表演講時稱:“脫歐必須意味控制來自歐洲的人流,我們承諾要做到這一點。”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當地時間15日公布的最新報告,2016年第四季度,在英國工作的歐盟公民數量錄得5年來最大降幅,總人數下降5萬至230萬。該國特許人事和發展協會本月則稱,英國不少行業開始出現技術人才短缺,很多公司表示不少歐盟其他國家員工都在考慮辭職離開英國。
美國特朗普政府對移民限制的動作則更加犀利。1月27日,特朗普發布行政令,限制來自敘利亞、伊拉克、伊朗、蘇丹、索馬里、也門和利比亞這7個主要穆斯林國家的公民進入美國,要求來自這些國家的難民在120天內禁止入境美國,普通公民在90天內禁止入境美國。
該行政令很快遭到來自法院的挑戰。經過多次拉鋸,當地時間2月9日,美國聯邦第九巡回上訴法院宣布裁決結果,決定維持此前移民禁令暫停的裁決,拒絕恢複特朗普的禁令。此前被限制入境的外國公民和難民可以正常進入美國。
然而,美國政府收緊移民限制的步伐卻沒有因此而停頓。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當地時間21日公布的備忘錄草案,美國已經制定嚴厲標準,並擴大搜索範圍追蹤非法移民以加速驅逐進程。
馬克龍就任法國總統10天後,雖然沒有迎來和法國民眾的蜜月期,卻讓德國人的態度改變了。
關於馬克龍和德國的淵源還得從三年前的一個故事說起。
三年前的柏林夏日異常炎熱。有一天,德國經濟學家恩德萊因(Henrik Enderlein)的電話響了起來,是巴黎經濟學家皮薩尼-費里(Jean Pisani-Ferry)打來的,他想為一位名叫馬克龍的年輕法國政府顧問謀求一份在柏林的教職。
皮薩尼-費里在電話中對恩德萊因說,馬克龍和他的老板法國總統奧朗德鬧翻了,現在正在找工作。
即便在這之前,恩德萊因已對馬克龍有所耳聞,並認為他前程無量。
最終馬克龍修複了同奧朗德的關系,政治起飛,在短短三年內從經濟部長開始,最終成為法國近代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這不禁令人遐想,如果馬克龍在2014年的夏天去了柏林,歐洲歷史將會出現何種際遇?雖然德國可能多了一位好教授,但兩國恐怕將和“德法同心”再度失之交臂。
在英國退歐的大背景下,在馬克龍當選法國總統之後,“德國人的態度也變了”。在滿滿行程之中,法國前總理拉法蘭撥冗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在談到歐洲政治和德國時,拉法蘭的眼睛一亮,笑容中帶有幾分老政客才有的狡黠。
“德法之間擁有穩定組織關系非常重要,在今年九月之後,德法之間就可以有五年的穩定發展時間,合力合作。”拉法蘭對記者說,“就像你說的,德法之間可以有自己的‘五年計劃’。”
不過馬克龍上臺後的第一份的民調卻不容樂觀:法國民眾對新任總統埃馬克龍在就職初期的表現滿意度為62%,此外僅有45%的受訪民眾表示對新總統馬克龍執政抱有信心,低於數位前任總統,馬克龍和民眾之間恐怕沒有蜜月期。
拉法蘭獨家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先要看六月法國國民議會的選舉情況,之後再著手對法國勞動力市場發起改革。“他(馬克龍)對我說,他想在7月開始搞。”拉法蘭說。
德國稱馬克龍是“昂貴的朋友”
從近期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其社民盟黨內的講話來看,默克爾是同時帶著懷疑和希望的複雜心情來看待馬克龍的。德國的媒體則將馬克龍形象的稱為“德國一位昂貴的朋友”。
默克爾深知,馬克龍向往的是一個不同的歐洲:一個更加積極主動,更加團結一致,且被賦予更大權力的歐洲;馬克龍希望歐盟可以擁有自己的財政部長和統一的歐元區預算。
在上星期一的基民盟領導人內部會議中,默克爾坦言,她不會因為法國有了一位新任總統而改變她的行事方式。不久之後,默克爾的發言人就發表聲明稱,德國政府不是歐洲債券的支持者。
然而另一方面,默克爾並不想讓法國的這位新總統一上任就過得太艱難。她也需要和馬克龍結盟來抵禦過於強硬的難民政策對她在歐盟內部造成的種種傷害。
最終,默克爾認為,柏林與巴黎的合作程度能夠加深到何種程度,將取決於馬克龍,即如果他能夠改善法國經濟,堅持歐洲的穩定標準,那麽她就準備作出讓步了。一位接近默克爾的人士對德國《明鏡周刊》透露,說:“如果馬克龍能夠做出成績,我們給他一些東西會更容易些。”
而馬克龍也深諳此種政治對話藝術,在不同場合提及法國必須先要以改革換取他國尊重。
“馬克龍說,如果法國人想快樂,必須自強,而想自強,必須改革。”拉法蘭告訴記者。
馬克龍的顧問顧拉赫(Sylvie Goulard)則更直接地表示:“如果要在歐洲受到尊重,法國必須履行自己的義務。”
馬克龍和民眾沒有蜜月期
盡管諸事都要等待法國議會投票結果,並且馬克龍私下設定的改革日期已經提前到7月,但在高失業率的壓力下,法國民眾仍希望馬克龍可以迅速做出成績,以往的蜜月期也蕩然無存,而幾乎是政治新面孔的新任總理愛德華·菲利普的民眾滿意度則更低,這也為馬克龍-菲利普組合執政提出了現實的挑戰。
法國民調最新結果顯示,法國民眾對馬克龍在就職初期的表現滿意度為62%,對新任總理愛德華·菲利普的滿意度為55%。
與往屆總統相比,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就任最初的滿意度為65%;奧朗德在的最初滿意度也有61%,擊敗了極右翼當選的馬克龍並沒有贏得更多法國人的新。
在總理方面,奧朗德任內的法國前總理埃羅就職之初的滿意度達到65%,2014年4月政府改組後的法國前瓦爾斯的滿意度最初也達到58%。
此外,根據另一所民調機構艾拉貝所做調查,僅有45%的受訪民眾表示對新總統馬克龍執政抱有信心,而此前數年中,民眾對於奧朗德、薩科齊、希拉克就任之初的信心指數均超過50%,馬克龍此次的民調低於數位前任總統。而此調查還顯示民眾對菲利普的信心指數僅為36%,同樣大大低於歷任總理。
此次大選中所暴露的問題是,許多來自法國鐵銹帶的極右翼選民並非出於傳統極右翼信念考量,而是由於被全球化拋棄不得不投入極右翼懷抱。
數據顯示,從1975年至2016年,法國年輕人的失業率從4.4%躍升至25.7%。如何破解高失業率,自然成為馬克龍的首要重要議題。而曾主導經濟改革,克服阻力強推《促進經濟增長、活動及機會平等法案》的馬克龍則首先看上了法國勞動法改革。
“我想如果他能快速組織改革,他就能成功;如果他等,那就不太可能,所以這次改革應在10月之前進行,這也是我們必須在他總統任期的前6個月就必須行動起來的原因。”拉法蘭表示。
德法五年計劃能否成型
若馬克龍可以成功在法國國內改革中有所建樹,德國也準備好了向法國提供更多資源。
就在馬克龍勝選四天後,德國外交部就適時掏出了一份新文件——《香榭麗舍宮2.0:德國與法國合作的新動力》。該文件除了承諾加強德國以及歐元區的預算之外,還呼籲德國和法國在運輸基礎設施和數字網絡方面進行聯合投資。該文件提到的一個可能的融資來源還包括用於處理核廢料的投資資金。
此外,德國還設想德法可以在外交政策領域加強合作,例如在歐盟委員會專門設立一個聯合或輪流的法國-德國歐盟委員(French-German commissioner),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其他國際機構中設立一個合作性的法國-德國代表。
拉法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英國脫歐之後,德法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強了。”
在法國6月國會選舉和德國9月選舉之後,德法可以利用這五年進行充分的融合並專註於一個方向的努力,即發展德國和法國的經濟。拉法蘭表示,在未來五年內,有兩個非常穩定的政府一起工作,這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事情。
當然,作為歐洲擁護者,馬克龍與默克爾的願景不同:與默克爾相比,馬克龍希望擺脫歐盟應對危機資源不足的窘境。在德國洪堡大學的演講中,馬克龍引用了歐盟委員會主席德洛爾的一句話:“歐洲需要一個願景和一個螺絲刀。”
“不幸的是,我們目前有很多螺絲刀,”馬克龍說,“但我們仍然缺乏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