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浦發矽谷銀行行長蔣德(Dave Jones)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投貸聯動”這一模式在全球範圍來說,仍處起步階段,當下開展“投貸聯動”的商業銀行為數不多。
蔣德進一步稱,在美國,只有少數的商業銀行開展“投貸聯動”的業務,這種業務要比商業銀行其他傳統業務風險高得多。“投貸聯動”會要求商業銀行里面的科創業務部門,采取不同於開展傳統業務的思維方式。
對此,蔣德建議,對於從事“投貸聯動”的銀行來講,必須要建立一種與中小科技企業配套的基礎設施和文化場景。“通常情況下,商業銀行傳統的基礎設施和文化場景與中小型科創企業很難對接。從事“投貸聯動”的商業銀行要有兩套體系,但要把這兩套體系都做好,挑戰非常大。”
對於風險管控,蔣德認為,從事“投貸聯動”的商業銀行要理智的開展業務,是可以控制風險的,同時這部分風險可以由“投貸聯動”股權一方的風險緩釋措施進行補充。“在開展項目過程中,商業銀行要明智開展這部分業務,同時要很好控制發展的速度,不要過速增長。”
就全球來看,蔣德稱,全球前幾大經濟體中,很少有銀行去從事“投貸聯動”的業務。美國大概有7000到8000家銀行,不過只有7到8家銀行在做類似於“投貸聯動”的業務。歐洲從事“投貸聯動”業務的銀行更少。反觀以色列從事“投貸聯動”的商業銀行占比較高,原因在於以色列商業市場較好、以色列人較為靈活、國家較小、銀行數量也不多。
在“投貸聯動”認股權證方面。一般來講,認股權證需要5~7年甚至更長時間。蔣德稱,如果這些銀行想要在短期內從股權投資當中獲得收益是很難實現的。中國提出“投貸聯動”的試點,目的也不是為了鼓勵銀行去做投資,而是通過股權投資的方式來對沖信貸的風險。
蔣德稱,中國現在還沒有經歷過任何的經濟周期,但美國經歷過多次。以美國為例,即便是在信貸風險較低的年份,我們的早期貸款可能仍然有2%的壞賬;而在信貸風險很高的年份里,壞賬則可能會達到10%。
“但從長期看,譬如一個10 年的經濟周期,如果信貸表現良好的年份多,那麽平均年貸款損失仍然可以維持在2.5%。而平均一年的認股權證收益能達到1%、2% 或2.5%,那麽壞賬損失減去認股權證收益後的比率可能就只有1.5%、0.5% 或者為0。因此可以看到,認股權證需要5~7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發揮對銀行壞賬風險的抵補作用”。
在標的方面,蔣德稱,和母行矽谷銀行一樣,看好互聯網、軟件、硬件、生命科學及醫療健康等科技創新行業的公司及其背後的投資人。
3月10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就第三方支付監管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範一飛指出,第三方支付產業經過快速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業績”,但同時也積累了一些問題,其中客戶備付金成為當前風險的重災區,部分機構將客戶備付金用於炒房、炒股、個人賭博等用途。與此同時範一飛強調,未來將進一步加強監管。
針對當前行業積累的問題,範一飛表示,共集中於兩方面。第一,由於市場參與者眾多,導致目前總體而言市場供給和需求存在失衡狀態,供大於求的情況較為嚴重,由此競爭過度也存在於行業之中;第二,包括機構內部內控薄弱、風險管理放松等原因導致對消費者保護力度不夠。
在第二個問題中,範一飛進一步闡釋到,具體表現為兩個突出的現象。一個是消費者個人隱私,特別是關於支付的敏感信息被泄露,甚至出現一些信息公開在網上買賣的情況;另一個則是,用戶備付金被挪用的情況一度還較為嚴重,部分機構將客戶備付金拿來炒房、炒股票、甚至用於個人賭博,最後導致損失嚴重。“往往一個機構出問題可能牽扯到多個地區,消費者人數可能數以萬計。”範一飛說。
周小川對此補充到,部分支付機構的動機不純,並不是想用新的網絡科技手段做好支付產業,而是盯著客戶的備付金,想要通過資金賺取利差甚至打起個人算盤,例如自身缺錢時從中挪用。“我們支持的支付產業是真正把心思撲在通過科技手段提高支付系統的效率、安全和客戶服務至上,而不是在備付金上打主意。”周小川表示,對支付產業的相關政策和激勵機制也要實現這一點。
範一飛表示,針對上述問題近兩年在整頓方面做了多件事。
第一,針對前期累積的風險進行化解和處置,盡量幫助消費者挽回損失,為此央行和地方政府都做了大量工作。
第二,強化基礎設置建設。目前,整個非銀支付產業的發展尚屬新興事物,起初對該行業作一些觀察,包容行業的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對客觀規律認識清楚後再加以規範。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2015年底,央行公布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自2016年7月1日起實施。在強調堅持支付賬戶實名制的同時,建立支付機構分類監管工作機制,個人網絡賬戶分為三類;,2016年央行下發了《非銀行支付機構分類評級管理辦法》,對支付機構實施了分類評級;2017年年初,央行印發《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實施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工作要求,支付機構應將部分客戶備付金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為20%左右,最終將實現全部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
央行支付清算司有關負責人曾指出,目前,支付機構將客戶備付金以自身名義在多家銀行開立賬戶分散存放,平均每家支付機構開立客戶備付金賬戶13個,最多的開立客戶備付金賬戶達70個。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267家支付機構吸收客戶備付金合計超過4600億元。同時,許多支付機構通過擴大客戶備付金規模賺取利息收入,偏離了提供支付服務的主業,一定程度上造成支付服務市場的無序和混亂。
上述央行支付清算司有關負責人進一步表示,目前,人民銀行正在指導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組織建設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通過該清算平臺的支撐,未來支付機構只需開立一個銀行賬戶即可辦理客戶備付金的所有收付業務。
第三,加強監管。範一飛表示,監管共分為兩方面。一方面,當前市場上除持證機構外,還有大量的機構無證從事支付業務。範一飛披露,截至2017年1月份,全國共清理出239家無證即非法從事支付業務機構,對此進行了清理、整頓,部分已經移送給公安部門處理。另一方面,對持證的支付機構加強監管,對違規行為敢於“亮劍”,進行處罰。
經過多方面努力,支付產業並沒有停滯,而是仍在快速、健康地發展。範一飛給出的“數字成績”顯示,自2013年至2016年,支付機構年處理業務量從371億筆增加1855億筆,金額從18萬億元增加到120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分別達到71%和90%。其中,網絡支付業務增長更快,2016年支付機構業務量和金額同比分別增長102%和87.6%。“我國支付業務的產業規模、普惠程度在世界主要經濟體里都是比較好的。”範一飛說。
周小川進一步表示,央行認為科技的發展可能會對未來的支付產業帶來巨大的改變,央行高度鼓勵,同時也和業界合作,共同推進金融科技發展。特別強調的是,網絡科技以及數字貨幣的發展,其中包括區塊鏈等新技術會在未來產生一些當前人們不易想象或者預測到的影響。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近日有投資機構、企業和政府機構反映有不法分子冒充中國投資協會股權和創業投資專業委員會(以下稱“中國創投委”)工作人員從事詐騙等非法活動。中國創投委向第一財經確認了此事。
記者從中國創投委內部人士了解到,有人員以創投委上海分中心名義招收會員,收取會員費、顧問費。
中國創投委周三同時發布公告稱,有不法分子以創投委地方分會或分中心名義,從事招收會員、集資等多種盈利甚至詐騙活動。創投委表示,與中國投資協會其它專業委員會獨立運營,秘書處設在北京。根據法律法規,社團組織不允許在地方設立分會和分中心等分支機構。
中國創投委警告稱,假冒其名義開展活動的個人和機構,立即停止該行為。“如繼續妄為,我會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上述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有陳身等人假冒創投委上海分中心工作人員拿著創投委的名片進行非法活動,工作地點在上海陸家嘴金茂大廈31層,辦公處掛有中國投資協會及創投委的牌子,還有一人自稱為昊古資本前員工。
記者實地采訪發現,上海陸家嘴金茂大廈31層是辦公室租賃商雷格斯Regus。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名為昊古資本去年8月入住並在12月搬離。辦公室內已經進行清理。記者聯系到陳身,對方仍然自稱來自創投委。
中國投資協會成立於1995年11月,是國家發改委主管的社團組織,下設創投委等九個專業委員會。
由於銀行貸款門檻較高,近年來有越來越中小初創企業尋求創投機構融資,然而也有出現一些不法分子假冒政府機構、股權交易所、知名投資機構等,以為小企業融資、海選的名義,收取融資中介費和輔導費。
北京市京師(南昌)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周宏偉對第一財經表示,假冒他人名義招收會員,不管是收取培訓費、中介費還是何種名義的費用,都是詐騙行為。受害者應及時報警,由公安機關刑事立案予以打擊。
1樓提及
唔講唔知他兩百幾歲的人瑞...如果是十年,應該是用秩,即是可以說是「從事獵頭行業將近兩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6e160010006nm.html
你知曉「十年」的簡稱嗎?
若不知「十年」的簡稱,那就應先搞清楚一個字——「秩」。
「秩」字的本意是:聚積,一般作動詞。秩,積也——《說文》。故人君御穀物之秩相勝——《管子》。後來「秩」的詞性起變化,也作名詞。秩,次也——《廣雅》。官人益秩,庶人益祿——《荀子.強國》中表官吏的俸祿。天子秩而祭之——《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中解謂等級次第。以上這些一般人尚能理解,但「秩」作量詞用,就很少有人運用了。
「秩」就是「十年」,恐怕現代青年一般都不清楚。白居易六十三歲時, 正月初一所寫的詩中有「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還有一首詩說:「行開第八秩,可謂盡天年」。司馬光作《莊公 路公(彥博)八十會致語》,也有這種說法:「歲歷行開九秩新」。顯然古代的「秩」就是「十年」的簡稱了。
從現在看來二十多歲的青年就是過二秩的青年,七十大壽便是七秩高壽。哈哈!「秩」就是十年,確實簡潔,但欠通俗易懂。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293223
從事獵頭行業將近兩個世紀,會考慮周詳深思熟慮,按部就班朝着目標轉工去的 Case絕無僅有。大多數都是為了人事紏紛或者鬥爭,極度不滿,氣難下倉促地走,盛怒之下作的決定,又有幾何是對的?亦有以轉工作逃避壓力,面對自己弱點及承認失敗,如走馬燈般轉來轉去,最終一事無成。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為甚麼要和自己過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