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傳統百貨和超市的未來的一點看法 大巧不工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3/12/blog-post_10.html近來看到不少文章、報導都在討論傳統百貨和超市當前所遇到的危機,以及它們的一些改革方向,包括轉型,收購合併,改善購物環境,改變店鋪組合,加入線上模式(即電商模式)等等。我好奇的問題是:百貨公司和超市的未來是怎樣的?
這個問題如果從消費者角度來思考,是有清楚的答案的。要考慮的問題有:
1. 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是否希望能夠在一個地方輕鬆買到所有想買的東西?答案是肯定的。
2. 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是否希望能夠以最合理的價錢輕鬆買到所有想買的東西?答案是肯定的。
3. 傳統百貨公司與傳統超市是否能做到1和2?答案是否定的。
4. 電商是否能做到1和2?答案是肯定的。
5. 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是希望在一個或兩個網站裡就能完成所有購物的,還是希望在五個或十個網站裡分別完成購物?答案是前者。
以上5點的結論就是全體或者絕大多數傳統百貨公司與超市將在未來消失,絕大多數的電商也將消失,最終剩下一家電商,但是且慢,考慮到防止壟斷的法律的存在,應該會有兩家電商,再考慮到語言的不同(如中文,英文,日文),因此每一種主要語言區域應該有兩家電商。
從以上觀點來看,目前每一家傳統百貨公司與超市所做的改革都無法起到逆轉性的作用,充其量就是拖延一點時間。我認為比較明智的做法有兩個,一個是與目前佔明顯優勢的電商開展業務上的合作,另一個是直接投資於目前佔明顯優勢的電商並成為其股東之一。
任何商業上的策略與改革都必須以消費者(或者公司客戶)的實際利益為依歸,否則必將失敗。這也應了一句我個人非常喜歡的話“無法持續的事必將結束”。這句話看起來就是一句廢話,卻是一句提醒人們看得更遠的真理。
往難處想,往易處行 大巧不工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3/12/blog-post_8.html小偷懂得先挑容易的目標下手,做投資決定也應該如此。同一個投資機會,其判斷的難度對於不同投資者來說卻可以是天差地別。當一個投資機會出現在眼前,如果感覺自己難以判斷,那麼不管你身邊有多少人看好它,你都應該清醒地拒絕這個機會。市場永遠不缺乏機會,只要抓住那少數幾個真正屬於你的機會就會有很不錯的回報,不用急於一時。小偷在這方面做得比許多投資者都好並非小偷們的悟性比投資者高,其原因在於小偷非常明白自己只要被捉住一次就有非常嚴重的後果。投資者則認為可以通過控制投資量,設定止蝕位或者使用衍生工具對沖來減少損失,因此在潛意識中感覺就算輸一次兩次也不會有太嚴重的後果,也因此投資者很難做到如小偷那樣謹慎。
即使理解以上原因,實際操作的難度依然很大(至少對於我來說是這樣),需要不斷提醒自己,直到逐漸變成一種習慣為止。在這裡我大概介紹一下自己平時的做法,僅供參考。以投資股票為例,我要說服自己永遠不可能比大多數其他投資者提前獲得投資情報,所以我不會使用媒體最新公佈的投資情報進行投資;我要說服自己永遠不可能比其他投資者更能預測宏觀經濟的變化,所以我不會靠預測宏觀經濟來進行投資;我要說服自己永遠不可能比大多數其他投資者更能理解財報的各種數字,所以我不會依靠財報的數字進行投資;我要說服自己永遠不可能比大多數其他投資者更有能力發現財報中的水分,所以我選擇那些自己能了解產品或業務的公司,放棄那些我無法理解其業務的公司,不管它們的財報是否看起來非常漂亮。經過這些過濾,我能選擇的就是那些能夠理解其業務的公司,然後等待其財報數字失效的時候進行投資。財報數字失效的意思就是說,當公司遇到某些嚴重挫折,財報裡的數字跟以前正常的時候無法對比的時候,通常在這種時候大多數投資者都會對公司的未來產生非常嚴重的偏見,正是這種集體性的嚴重偏見有可能帶給我少數幾個珍貴的投資機會。在99%的時間裡,都有99%的投資者有能力比我更客觀的看待任何一家公司的未來,所以在99%的時間裡,我都在發呆。
這些僅是我個人的投資習慣,每個人投資習慣不同,有些投資者善於捕捉各種機會,有些投資者甚至善於製造機會,本人非常欣賞這些投資者的能耐,但也僅限於欣賞,無從模仿。
“往難處想,往易處行”,前者為因,後者為果,做好前者,後者也就水到渠成。
被濫用的年化收益率概念 大巧不工
來源: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22.html
在投資界的確有許多扯淡的概念,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就是“年化收益率”概念。從銀行定存宣傳到個人投資者都喜歡扯“年化收益率”。例如有人在一個月中賺了5%,他一算,這相當於年化收益率60%,於是感到非常興奮,如果他看仔細一些,會發現這5%收益其實是來自一個月之中的其中5天,換言之,他的年化收益率應該是365%,比60%高出好幾倍,那他豈不是應該更加興奮?如果年化收益率可以被準確計算,那麼它就只有一個答案,不可能像上面例子中說的,有多個答案。
事實上年化收益率的計算只是人們一廂情願,或者盲目樂觀的表現。一年有12個月,其中一個月取得多少收益不等於在其餘11個月中能夠取得相同的收益。我今年第一個月就取得25%的收益,如果計算年收益率,那不就是300%?如果我把樂觀和一廂情願發揮到極致,年年都300%,那我不用多久就成世界首富了。這不是扯淡又是什麼?
連初中生都能明白的道理,怎麼還有那麼多人使用它?原因很簡單:使用它的人很清楚大多數人熱衷於追逐近利,很清楚大多數人太容易變得盲目樂觀。只要稍微刺激一下這些人,他們的樂觀情緒就立刻轉化為貪婪,而貪婪將把剩餘的智商吃的一幹二淨。
我極其厭惡那些隨便使用年化收益率的人,正如我討厭開賭場的人一樣,他們做的是同一類事情 - 就是利用人類的弱點來引誘他人掉入陷阱。
如果你看到聽到誰說過去十天、半月、一個月、兩個月、半年。。。獲得多少收益,再補上一句“等於年化收益率多少”,那你可以肯定對方要麽智商有問題要麽人品有問題,這種人絕對應該敬而遠之。
讓我們退一萬步講,即使一個人過去數十年的年化收益率都很高,例如25%,他也無需特別來說明這個數字,因為他清楚這僅僅是正確投資的結果,他清楚正確的投資有很高機率獲得好的結果,而錯誤的投資同樣有可能獲得好的結果,只是概率很低罷了,因此強調結果毫無意義。
歡迎玩A/H套利遊戲 大巧不工
來源: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5/01/ah_17.html
今天一國內朋友問我有沒有興趣玩A/H套利,以及看法。我答:沒有興趣。原因如下:
1. 用字母a表示在A股上市的那部分股票集合,用字母h表示在H股上市的那部分股票集合,用字母x表示其餘A股股票集合,用字母y表示其餘H股股票集合, 於是得到所有A股股票集合ax, 所有H股股票集合hy。由於ax處於同一股市中,a的價格波動必然影響x的價格波動,因為投資者為了保持組合中各成份股的權重比例,不得不通過買賣其它成份股來再平衡。相同理由也應用在hy。這些額外的買賣(或交易)將造成巨大的摩擦成本(或交易成本),只有當市場認為A/H套利獲得的好處遠超過額外摩擦成本時才有可能使得A/H股價整體拉近。 當然個別股票的價格拉近不在此討論範圍,如果只是一部分或個別股票的價格被拉近,那作為普通投資者就要押對寶才能獲利,也就是說這是不確定的,既然不確定就有風險,有風險就應要求相應的風險補償,而這個風險補償的範圍很難計算出來,所以我認為這件事不值得做。
2. 套利不是國人發明的,歐美投資者已經玩了超過一個世紀了,中國投資者才玩了多久?假如A/H套利可行,人家早套了,還等你來玩?
3. 我的投資理念很簡單明確:努力避免犯大錯,其它的順其自然就好。假如真有這個套利機會,而我錯過了,那就意味著我少賺了大約30% (這還是風險調整前,考慮風險的話那就低於這個數了),在我看來,這算不上犯大錯,所以也不會介意。雖然我自己不玩,但我歡迎其他投資者玩。
二十四節氣 大巧不工
來源: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20.html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寒,按定義,今天應該是全年最寒冷的一天,可事實上今年的今天並不太冷,也算不得一年中最冷的一天。我想應該沒有人真正去統計二十四節氣的準確度到底有多高,但不可否認,二十四節氣幫了我們大忙,尤其是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
在許多領域,包括投資領域,也存在許多類似二十四節氣的事物 - 並非百分百準確無誤,卻幫得上大忙,更重要的是,它們不難掌握。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往往更重視、強調準確性,學術性,技術性。另一類人不一定受過高等教育,但經驗豐富,頭腦靈活,擁有讓人羨慕的智慧。他們善於挖掘、發現和運用那些類似二十四節氣的事物去高效地解決各種難題。這些難題也包括投資時遇到的難題。
目前還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百分百準確預測天氣,因為天氣系統是一個複雜系統,天氣系統的這個特點類似於經濟系統。既然二十四節氣能夠很好地對付複雜的天氣系統,那麼同樣屬於複雜系統的經濟是不是也有類似二十四節氣的解決方法?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事實上它已經讓我著迷了好多年,追尋謎底之旅就是我學習投資的過程。
先砍一半 大巧不工
來源: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21.html
買股票就等於買該股票所代表的公司。例如一家公司市值100億,如果你有100億,並且你願意把這家公司買斷,那麼你買入該公司的股票就是合理的行為。
在大多數時候,我會用“先砍一半”的方法來做基本判斷,例如一家市值100億的公司,我會先把它看成50億,思考當公司的市值只有50億,而我有50億,我願不願意買下它?如果我十分願意用50億買下它,那麼現在(100億的時候)就開始買,因此正如大家所見,我從來沒有完美撈底的經歷。如果我不確定,那我就不買,這是理所當然的,連半價我都不確定值不值,更何況全價?
類似的方法也可用在賣出股票,雖然極少用到。我一般會先把市值乘2,例如一家公司市值100億,我就把它看成200億,如果我實在找不出什麼證據來證明它有可能值200億,那現在(100億的時候)我就開始賣出。
為什麼不設定、預測和記錄投資業績? 大巧不工
來源: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8.html
因為這些都沒有意義。大多數投資者,尤其是新投資者喜歡設定、預測和記錄投資業績,無論是每日、每月還是每年。目的顯然是通過實際成績來驗證投資策略或者投資方法的正確/準確性。可令人遺憾的是,實際業績無法直接或間接檢驗投資理念/策略/方法是否正確。我可以從實際例子和逆向思考來說明問題。
首先來看一個真實的例子,我有一位朋友,12年前經另一朋友介紹投資了一千萬元在一家公司身上,具體是哪家我就不說了。12年後的今天,那一千萬變成五億,這還不算這些年的分紅派息。折算一下,也就是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8%,這些年來全球資本市場經歷過哪些動盪相信各位都記得清清楚楚,就是在這種環境下,依然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這個成績估計可以超越華爾街99%的職業投資者。儘管如此,事實終歸不會改變 - 那傢夥對投資可謂一竅不通,對那家公司的了解程度幾乎是零,每年還要麻煩我幫他看財務報表。這是我見過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成績好壞可以完全不反映當初的投資理念/策略/方法。
再看看運用逆向思考結果怎麼樣。假設投資者可以通過檢驗投資業績來有效修正投資理念/策略/方法,最終達到提高投資水平的目的。那麼這樣一來,投資者應該在剛開始投資生涯的時候只玩模擬投資或者用極少量資金去投資,直到完善投資理念/策略/方法再來下重手投資,如果一切按照這個模式發展,那麼應該得到的結果是大多數投資者在其投資生涯中起碼不輸錢,或者說大多數人的投資收益率應該與指數的表現相差無幾。可是這明顯和事實相差甚遠,事實上是大多數投資者的業績遠遠追不上指數,並且不同投資者之間的成績相差也非常大。換言之,假設不成立。
所以,我堅信驗證投資理念/策略/方法在於客觀的邏輯推理,意思就是說,當你的投資理念/策略/方法能夠被邏輯地解釋時,它們就是正確的,適用的。
有很多人奉巴菲特為股神,僅僅是因為他們看到巴菲特在股票投資上賺了許多錢,對於他的投資理念卻是一知半解。於是,在2000年那一波科技股泡沫時,由於巴菲特的業績遠遠落後於其他同行,就有很多人跑出來質疑巴菲特,連著名的雜誌封面也開始揶揄巴菲特。我一直跟人說,即使巴菲特這一輩子沒買過任何股票,既不富有,也不出名,但只要我看過他說的話,我都依然奉他為股神。在我看來,通過成績來驗證一種投資理念/策略/方法的做法是危險的。
令人捧腹的電視節目 大巧不工
來源: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7.html
剛剛看了一個電視節目,節目中年輕的堪輿學家大談改名字的好處,再配合玄妙的背景音樂搞氣氛,好像真有那回事,只看得我捧腹大笑。家里人都覺得這件事是真的,一臉認真地看著電視,生怕看漏了什麼。
這件事沒那麼複雜和神奇,用我常用的逆向思維即可破解。
首先假設改好名字真的能夠使一個人大富大貴,換言之,改好名字這個技能能夠給人類帶來很大的好處,既然如此,這個古老的行業發展到現在應該成行成市,如果給人類帶來一點點好處的蘋果公司都值數萬億,改名字行業至少也得數十萬億吧?可事實上它並沒有成行成市,更沒有數十萬億市值,所以它只能是假的。
再來一個,依然假設改好名字真能使一個人大富大貴,大量人口大富大貴之後都開始吃魚翅撈飯,都愛上10克拉以上的鑽石,都想開限量版跑車,都想住上萬尺豪宅。。。。。。那麼世界上有足夠的魚翅、足夠的10克拉鑽石、足夠的限量版跑車、足夠的上萬尺豪宅供應嗎?顯然沒有,所以所謂的大富大貴並沒有帶來實質購買力,換言之,讓大量人口大富大貴是不可能的,因此假設被推翻,即改好名字不能使人大富大貴。
為什麼算命測字風水改名這些東西產自中國且長期存在?為什麼大多數科學發現發明來自西方發達國家?我想,這和中國的“面子”文化息息相關。就本質而言,堪輿學和現代科學的出發點是一致的,都是人類害怕未知、渴望適應和改變生存環境的產物。所不同的是中國人好面子,渴望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一些成果以便去向他人炫耀,於是不假思索地就去相信和接受堪輿學。西方文化更註重邏輯性,所以科學受到歡迎和重視。中國人因為好面子而滋生浮躁心理,什麼都要快,相比之下,通過數十年研究科學來改善生活水平,當然不如通過改名字、風水擺位等數十分鐘就能完成的動作改善生活水平來得吸引。這種浮躁心理也體現在生產大量山寨產品這個現象上,為了短期利益而放棄長期利益。它還體現在投資活動上,騙徒們十分清楚這件事,所以早早設置了大量陷阱讓浮躁的人去踩。
通脹和股價(已更新) 大巧不工
來源: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59.html
記得上學時,老師問了全班同學一個問題:當通貨膨脹來臨時,股價是升還是跌?
由於問題是隨口問的,不計分,於是我也懶得去查資料,拍腦袋一想:所謂通脹就是物價上漲,如果把股票看成是“物件”,那它的價格當然是要上漲的。
後來通過學習,發現其實我是錯的,因為通脹(超過正常溫和通脹的幅度)使人們的購買力貶值。通脹持續的時間越長,就有越多的人不得不套現投資品(其中包括股票),把資金用在必要的日常消費上,賣方佔主導地位股價就應該下跌。中遊企業和生產非必需品的企業為了促銷都無法隨意提價,更糟糕的是它們的生產成本提高了(因為生產原料價格的上漲和人工費用的上漲),結果它們的業績必然受到負面影響,股價自然也不會有什麼表現。這些企業受到最大傷害,而這些傷害隨著時間的發酵也必然傳導至其它類型的企業,最後大家日子都變得更艱難,股價也要一起跌。
然而,如果現在再問我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
現在的我認為過去的兩個答案都是不對的,儘管第二個答案或許對了一部分。
為什麼是第三個答案?
說"不知道"是因為影響股價升跌的因素有無數個,而通脹因素僅僅是其中一個。如果僅用一個因素就急於推斷結果,無異於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說“不需要知道”是因為真正關心這個問題的答案的人是股東,股東分兩類,一類是參與企業經營的,另一類是不參與經營的財務投資者,而無論是哪一類股東,其唯一目標就是獲得競爭優勢,不管在何種經濟環境中都以此為目標而努力。也就是說,不管未來N年的通脹情況如何,作為經營者來說,都想擊敗同行,作為普通投資者來說,都想超越其他投資者。無論股價如何,只要超越其他人就是勝利。假如通脹使股價全體下跌,指數每年下跌8%,連續下跌10年,而由於你擁有某些競爭優勢,你的公司的股價每年下跌5%,也連續下跌了10年,前者100萬的初始投資在十年後剩下43萬多,後者的初始投資在十年後剩下59萬多,雖然59萬比100萬少了一大截,可是你的相對購買力卻提高了一截,那一截等於59萬減掉43萬,也就是16萬。
為什麼每當政府“派糖”,大多數人都為之感到高興?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誤以為自己的購買力提高了。
為什麼每當牛市來臨時,大多數投資者都為之感到興奮?那是因為他們都誤以為自己的購買力即將得到提升。
為什麼每當通脹來臨時,大多數投資者都忙不叠地尋找投資項目?那是因為他們都誤以為自己的購買力即將被削弱。
能夠有效提升和削弱購買力的決定性因素是自身的競爭優勢,而非其它。
寫給新投資者 大巧不工
來源: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5.html
我曾經在大型金融機構工作,由於工作關係幾乎每天都要接觸客戶數據庫,閒來無事時喜歡觀察數據庫裡的資料並做做統計,一來滿足好奇心,二來也希望學到點什麼。我從長達數十年裡的數十萬個客戶帳號資料裡發現:
1. 市場每過5、6年就刷掉75%的投資者,“刷掉”的意思未必是使其破產,也可能是重創,導致投資者的心理出現難以修復的傷害,以後再也不敢做投資。
2. 如果是槓桿性投資,則被刷掉近95%。
3. 熬過5年,5年後再被刷掉的機率從75%下降至25%。
4. 熬過10年,10年後被刷掉的機率從75%下降至8%。
5. 15年以上被刷掉的機率進一步下降至3%。
數據就在垂手可得的數據庫中,可是除了我之外沒有一個人關心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看著同事們帶領他們的客戶一再重蹈覆轍。我的客戶直到我離開,也沒有一個被市場刷掉,不是因為我運氣很好或技術高超,只是因為我能夠更客觀地對待現實,而不是被一些瘋狂的想法所控制。
這些統計數字對我的幫助是很大的,所以我也相信它們對新手投資者起相同的作用,它們的價值比我告訴你們任何一隻股票代號要高百倍。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