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如果我是太子... 中產管數男

http://www.menwhenmiddle.com/2011/03/blog-post_25.html

今天下班有一點晏,在公司門口跟公司太子碰見,一同搭電梯離開公司。

太子在公司做business director,算是高層,年紀少我一歲,我跟他雖不同姓,但同名,就連發音跟寫法都完全一樣,不過大家同名當然不代表我們有相同或相似的際遇。

話明是太子,當然是在富裕家庭中長大,三餐無憂,而現在公司已上了軌道,他基本不需要做錢就自然來。現在還用心地在香港某知名大學讀MBA,明乎其實是富豪第二代。

不過跟很多富豪第二代相同,由於家裡有錢、有家庭照顧,自畢業後大部份時間都在公司工作,沒有在外面世界看看,自然地被磨練的機會少。他已被同事公認為是不能幹,背後經常被笑只是靠老爸上位的一個高層罷了。而在公司有很多事實都可以証明他的不能。

我自問自己的辦事能力比他高,跟很多人都一樣,都會想若是我跟他有同樣的條件,我有人照顧有個有錢的後台,我一定比這位太子做得更好,一定可以把公司做得更有聲色。

當然,發夢經常都有,包括我自己。

其實諗深一層,若是我跟太子有同一條件、有同一遭遇,我或者可能比他更加不濟,更加不能幹、更加無能,是社會上一條很肥的寄生蟲罷了。就是因為我沒有他這麼好的條件,經過社會的磨練後,才可以成為一個有用、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當然能幹跟有錢未必成正比,但相比起很多生活艱難的人,自己真的已經很幸福。

人比人比死人,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位置,知道自己如何快樂便可,又何必跟一個距離千萬遠的人作比較?

想到這裡,心情舒暢,開開心心的收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12

如果水價漲五倍 !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riub.html

如果中國的水價馬上漲五倍,會怎樣?多數人會回答,「那會嚴重傷害老百姓的!」有人甚至會說,「那會出現社會動亂!」,當然,很多沒有教養的人和文革的 「遺老遺少」們還會罵粗話。文革還教會了他們專門挖掘作者的動機,出身,和三代歷史,而忘記事物的本質。顯然,我寫本文不是為了交朋友。

水價會不會漲五倍? 我看「一切皆有可能」。十年前,甚至五、六年前,誰也沒有料到中國的地價和房價會是今天這麼高。誰也沒有料到煤價,油價,銅價,和金價會是今天的樣子。中 國人喜歡嘮叨,「我們的政府肯定會進行調控的……所以,政府不會允許它們一直上漲。」好像我們的政府是萬能的。在談到鐵礦石的價格時,中國人喜歡說,「中 國作為最大的買家一定會有話語權。」好像全世界都要取悅中國。當然,那些都已經被證明是可笑的無知。

關於電、水、糧食的價格,和資金的價格(利率和匯率),我們中國人喜歡死撐,儘管效果越來越差,節節敗退,而且代價也越來越沉重。我們有一套老掉牙的,越來越難以自圓其說的藉口:無非是「國計民生,市場秩序,支持經濟,保護弱勢群體,不能讓投機倒把得逞」之類。

我的湖北老家在漢江邊上,兩大支流把我的村莊夾在中間。我的童年和少年是跟游泳、捕魚和划船連在一起的。可惜,那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多年的人口膨脹和 免費用水,終於消滅了這兩條支流。連漢江也會消逝了。現在,每每聽到「水利建設,南水北調,抗旱,治水」這幾個詞我就非常壓抑,甚至失眠。

今天,我們花很多錢買LV的手袋(自己用,或者送給局長夫人),或者買長期空置的住房,卻不肯花錢挽留青山綠水。沒錯,中國的老百姓確實很窮。但是,河流的消逝會讓他們更窮; 他們會被迫付出慘痛的代價。長期以來,我們用假慈悲和居高臨下代替了嚴肅的經濟政策。這已經不能再繼續了。

不管中國實行怎樣的水價政策,其結果都是一樣的:在未來二十年,水價必然會上升幾十倍。這不會因為政府的調控而改變,也不會因為我們大家不高興而改變。中 國人要麼盡快、主動地把水價提高五倍或者十倍,要麼若干年後被迫這樣做。主動做比較好,因為我們可以爭取到緩衝餘地,會保留青山綠水。相反,等到山窮水盡 的時候,缺水會成為饑荒,疾病,瘟疫,和動亂的源頭。到那個時候,不管多高的水價,我們也要被迫承受。那就是,敬酒不吃吃罰酒。從這個角度看,討論水價該 不該上升十倍或者幾十倍,其實沒有多大意義。它會的。它會上升五倍甚至十倍的。僅有的區別是主動和被動,早十年還是晚十年。

六,七年前,每桶石油的價格只有20多美元。當石油價格開始漲的時候,很多人疾呼:「不得了啦!天要塌了!如果油價超過60美元,世界經濟會崩潰的!」後 來,隨著油價超過60美元,80美元,120美元,這些人的嗓門兒越來越大。但是現在,大家習慣了:140美元也到過,其實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也許250 美元也沒什麼了不起。關於房價,匯價,利率,水價,和鐵礦石的價格,道理也都一樣。我們不要大驚小怪。

利率控制的結果是有特權從銀行獲得貸款的企業和人們享受巨大的補貼,犧牲存款人的利益。同時,低利率所創造出來的過大的資金需求會導致資金短缺,迫使那些沒有特權的企業和人們從銀行以外尋找資金,付出更高的利息(比如典當行和高利貸),或者望梅止渴。

壓低價格必然刺激需求,鼓勵消費和浪費,導致短缺。時間長了,政府覺得騎虎難下,因為利益集團會反對改變現狀,加上公眾的愚昧和官員的得過且過(誰也不想做惡人),改革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作為自私自利的股民,我最關心的問題是,如果水價上漲五倍或者更多,會對經濟和股市有何影響。

首先,醫療和醫藥行業會因為水價大漲而萎縮。這是大好事。為什麼?中國人因為水污染,以及與此相關的空氣污染而導致的各種疾病太多了,太嚴重了。在街上走走,你就會聽到國人的咳嗽和隨地吐痰的比例為世界冠軍。而水價大漲,全民節水所帶來的青山綠水會大大改善全民健康狀況。

其次,水價大漲對於居民消費沒有什麼影響。水佔家庭消費的比重太小,漲了十倍也會不大。相對於食品,衣服,住房,教育,電話的支出還是太小。節約水的空間也很大。

第三,耗水大戶(鋼廠,化工廠,桑拿房,等等)會需要多付很多錢,但這是應該的。早就應該如此。而且,部分的支出增加會得以向下游轉嫁,部分會通過節約來解決。大家也會被迫發明新工藝,和新產品。畢竟,人是需要有壓力的。

第四,污水處理行業(從設計,設備製造到運營)會大獲其利。到目前為止,這個行業一直靠財政補貼,萎靡不振。它們該賺錢了。

第五,海水淡化遇到的最大障礙是水價太低。如果大幅提高水價,海水淡化會前景廣闊。

本人也就相關話題寫過另外一篇文章,「年年抗旱, 越抗越旱」。讀者可以參考。

(註:本文是特地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寫的, 它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作者的僱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37

如果你想讓人懷念 郭奕伶

2011-6-20  TCW




不管是雄辯之輩,或是口拙之人,我相信,在生命中的某些時刻,人們總是「很會」說話。

不信?那麼,請試著回想一下,在下列場合,你開口與閉嘴的時間,比例是如何:

場合一:你與屬下溝通時,你說得多,還是聽得多?場合二:孩子放學後,你數落他多,還是聽他說多?場合三:你總是滔滔不絕的對客戶推銷,還是靜心聆聽他的需求?扮演上述三種角色時,你的「說聽比例」是十:一,還是五:一?

身為一個母親,有一天我發現,自己才開了個頭,講了第一句話,孩子竟然倒背如流的講出我所想講的每一句話,字字句句如此精準,我,當下被震懾住。原來,日復一日的叨叨絮絮,絲毫沒起到作用。

在職場或家庭,通常權力越高者,越容易不耐煩,他們專注在市場的競爭、自己的戰功,對別人的想法沒興趣,因此總不自覺的將情緒、壓力、期待,一一「說」給下位者聽。說,變成了一種自我保護的武器。

回想一下,你對下屬(或配偶、孩子)的要求,有多少是十年如一日的同樣叨叨絮絮?

這種忍不住便要開口,事事下指導棋的領導方式,當然沒有效能,因為,人不是機器,人需要被看見、被聽到、進而被理解,然後才能心甘情願的與你同行。而位高者必須解決的問題更難,因此在關鍵時刻,往往「不說」比「說」,更能得人心、識人情。

就像美國印地安查拉幾族(cherokee)的諺語:「聆聽低聲耳語,你就不會聽到大聲尖叫。」

當然,這並非鼓勵人們凡事不說話,那其實是消極的閉嘴,有智慧的閉嘴,之所以能產生巨大的力量,源自於閉嘴後而產生的一連串聆聽、觀察、同理、關懷動作。有了這些配套,人與人之間的深度交流,因而豐潤起來。

本期封面故事製作近尾聲時,資深撰述尤子彥寄來一段話:如果你想讓人看到,就站起來;如果你想讓人聽到,就說出來;如果你想讓人們懷念你,就請你閉嘴!這句話,出自參加海明威紀念會一位無名氏之口,卻十分雋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02

別被「便宜核電」綁架 讓低電價走向合理化 如果現在就廢核 台灣也不會立即缺電

2011-8-8  TWM




沒有核電的東京,今年夏天依然燈火通明,先進國家需不需要核能,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二三%,電價之低數一數二,當戳破電力不足和核電電價低的兩個謊言後,我們應該重新省思,台灣是否需要危險的核電。

撰文‧羅弘旭

每 次碰到停建核四的訴求,台電就會威脅大家核四停建,台灣可能大缺電,沒有了核電,電力到底夠不夠用?這個答案,今夏的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福島三一一 核災之後,東京這個擁有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失去五分之一電力供應的條件下,在每天超過攝氏三十二度的火熱七月之後,東京不僅燈火通明,還有很多額外發 電能力。

過去在日本總供電量中,核電曾經占到近三成的比率,但這個夏天過後,日本人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那麼依賴核電,台灣呢?台灣是否需要繼續依賴核電呢?

理由一:

用電高峰仍有近二五%發電裝置閒置在核災風險與電力需求之間,官方、民間長期爭議不休,學者、政府各有論述,其中最大爭點有二:一是台灣電力是否足夠?二是核電成本是否最低?

先看台灣電力是否足夠這問題。台電在官網上清楚揭露,台灣在二○一○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二三.四%。

備用率二三.四%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這意味在台灣最熱的盛夏,家家戶戶開冷氣、吹電風扇,百貨公司、大賣場冷氣開到最強,全台灣用電量最高的正午時分,台灣仍有二三.四%,也就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發電設備處於閒置狀態,而冬天,備用率更高達三成。

用電量最大的時間,仍有四分之一設備閒置,這種備用容量率,合理嗎?

過去為了核四計畫,台電先是主張合理的備用容量率是二五%至三○%,在反核運動壓力下,下修至二五%至二○%,民進黨執政後進行「核四計畫再評估」,台電又調降至一五%至二○%。

到底要多少備用容量率才是合理?為什麼台電可以一修再修?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超歐、趕美、贏日韓」,美國是二一%,英國是一五%,亞洲的日、韓都在一○%以下,而且台灣的備用容量率近二十年來一路走高,學者專家批評台電的高備用容量率是高估台灣經濟發展所致,未考慮產業外移、經濟成長趨緩等現實因素,明顯「虛胖」。

而 且根據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多年的追蹤研究,台灣核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一八.一%,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也僅有一○.七%,他認為立即把三座核電廠 全部關閉,也還有一○%到一七%的備用容量率,「台灣並無缺電的問題」,即使台電自己內部評估,計入未來幾年除役的火力發電廠,台灣到二○一五年,也只缺 電七%。

七%的電力缺口,很驚人嗎?可以看看今年夏天的東京,經過日本居民自覺地節能省電後,東京高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二三%,節電,並未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目前日本股價已回升到地震前水準,而消費者對節能省電產品需求的提升,更為節能產業帶來新商機。

理由二:

低估核電成本 除役與廢料處理是天價既然如此,台灣為什麼不放棄核能,在於我們被核能成本很便宜這個謊言所綁架。

民 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核一、核二、核三廠的興建成本共列一八四○億元,核廢料處理和土地恢復利用等後端營運費用約三三五三億元,電廠除役成本約六七五 億元,但以英國Doumeay電廠為例,光是除役成本就是興建成本的七五○%;核廢料和土地恢復利用費用,更高達七二五○%。

田秋堇認為台電後端營運費用明顯低估,如果比照英國標準,台電如要提撥足額的後端營運經費,每度電費至少必須再加五到七元不等,核電並不會有特別的「價格優勢」,也就是說,核電其實並不便宜。

即 使用台電對核電的計價方式,也發現折舊攤提十五年後就零建造成本,有嚴重低估之嫌,而且並未列入建造成本的高額利息支出,更何況對環境生態、古蹟文物、核 災可能的損害與犧牲、社會對立不安的代價等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認為,「台電有政府大量的政策補貼,明顯低估了社會成本」。

依照目 前的電力備載容量,台灣的確可以立即停止所有的核能,雖然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強調「電價一定會上來」,但台灣,長期以來就被扭曲的電價所綁架,台灣電價 之低,名列世界前茅,去年,台電每賣一度電,就虧○.一五元,今年上半年,每度電更是虧○.三五元,這種低廉到不符成本原則的電費,讓台灣人民無法正視核 電的風險。

日本的五十四座核子反應爐,迄今只剩下十六座在運轉,但日本經濟並未大幅倒退、生活沒有嚴重不便,從福島核災中,日本人民得出:「沒有核電,日本並不會缺電」這個答案,但日本是以數十兆日圓的代價換來這個答案。

而台灣呢?是要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是要等到核災真正發生,才來告訴自己:「原來,台灣也可以不需要核電。 」核電其實是很貴的!

台電根本未計算核電建造成本與除役成本,若經仔細計算,核電一度電的成本高達5元以上。

學者觀點 台電觀點

成本 5元以上 0.66元建廠 台電對核電建廠成本的計算方式至少低估了七成。龐大建廠成本的利息支出,也未計算在內。 核電廠建廠成本依「會計成本」分15年攤提,之後就不計建廠成本,使每度電的單位成本迅速下降。

除 役、拆廠 根據國外案例,除役、拆廠費用都遠高於核電廠建置成本,起碼都是建置成本的10倍以上,以核四為例,預估二兆元新台幣以上。而台電的後端營運經費不足以支 付日後除役、拆廠,致使成本被嚴重低估。 核能發電每度電提撥0.17元當作後端營運基金,目前已經有二千億元,可用作核廢料最終處置、除役拆廠、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之用。

保險 沒列入保險費用。《核子損害賠償法》修訂後,理賠金額提高到150億元,且計入天災賠償,保費會增加,電價也隨之增加。 42億元賠償金一年保費約一億元,不從核電成本中支出。但核電一年貢獻獲利800億元,計入提高後的保費,電價還是便宜。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領先各先進國家

國家 備用容量率(%)

台 灣 23.4

美 國 20.9

英 國 15.0

日 本 7~9

韓 國 7.2

加拿大 6.4

德 國 5.0

註:備用容量率指在用電尖峰時刻沒有用到的發電裝置比率

台灣電價之低

全 球「數一數二」 ──2010年各主要國家電價比較國家 民生用電 工業用電丹 麥 0.3655 0.1106 日 本 0.2276 0.1578 英 國 0.2060 0.1350 瑞 典 0.1940 0.0827 芬 蘭 0.1737 0.9740 法 國 0.1592 0.1067 紐西蘭 0.1519 N/A 美 國 0.1155 0.0684 台 灣 0.0880 0.0745 韓 國 0.0769 0.0578 單位:一美元 / 瓩(度電)

資料來源:IEA

」綁架 讓低電價走向合理化如果現在就廢核 台灣也不會立即缺電沒有核電的東京,今年夏天依然燈火通明,先進國家需不需要核能,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二三%,電價之低數一數二,當戳破電力不足和核電電價低的兩個謊言後,我們應該重新省思,台灣是否需要危險的核電。

撰文‧羅弘旭

每 次碰到停建核四的訴求,台電就會威脅大家核四停建,台灣可能大缺電,沒有了核電,電力到底夠不夠用?這個答案,今夏的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福島三一一 核災之後,東京這個擁有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失去五分之一電力供應的條件下,在每天超過攝氏三十二度的火熱七月之後,東京不僅燈火通明,還有很多額外發 電能力。

過去在日本總供電量中,核電曾經占到近三成的比率,但這個夏天過後,日本人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那麼依賴核電,台灣呢?台灣是否需要繼續依賴核電呢?

理由一:

用電高峰仍有近二五%發電裝置閒置在核災風險與電力需求之間,官方、民間長期爭議不休,學者、政府各有論述,其中最大爭點有二:一是台灣電力是否足夠?二是核電成本是否最低?

先看台灣電力是否足夠這問題。台電在官網上清楚揭露,台灣在二○一○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二三.四%。

備用率二三.四%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這意味在台灣最熱的盛夏,家家戶戶開冷氣、吹電風扇,百貨公司、大賣場冷氣開到最強,全台灣用電量最高的正午時分,台灣仍有二三.四%,也就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發電設備處於閒置狀態,而冬天,備用率更高達三成。

用電量最大的時間,仍有四分之一設備閒置,這種備用容量率,合理嗎?

過去為了核四計畫,台電先是主張合理的備用容量率是二五%至三○%,在反核運動壓力下,下修至二五%至二○%,民進黨執政後進行「核四計畫再評估」,台電又調降至一五%至二○%。

到底要多少備用容量率才是合理?為什麼台電可以一修再修?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超歐、趕美、贏日韓」,美國是二一%,英國是一五%,亞洲的日、韓都在一○%以下,而且台灣的備用容量率近二十年來一路走高,學者專家批評台電的高備用容量率是高估台灣經濟發展所致,未考慮產業外移、經濟成長趨緩等現實因素,明顯「虛胖」。

而 且根據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多年的追蹤研究,台灣核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一八.一%,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也僅有一○.七%,他認為立即把三座核電廠 全部關閉,也還有一○%到一七%的備用容量率,「台灣並無缺電的問題」,即使台電自己內部評估,計入未來幾年除役的火力發電廠,台灣到二○一五年,也只缺 電七%。

七%的電力缺口,很驚人嗎?可以看看今年夏天的東京,經過日本居民自覺地節能省電後,東京高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二三%,節電,並未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目前日本股價已回升到地震前水準,而消費者對節能省電產品需求的提升,更為節能產業帶來新商機。

理由二:

低估核電成本 除役與廢料處理是天價既然如此,台灣為什麼不放棄核能,在於我們被核能成本很便宜這個謊言所綁架。

民 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核一、核二、核三廠的興建成本共列一八四○億元,核廢料處理和土地恢復利用等後端營運費用約三三五三億元,電廠除役成本約六七五 億元,但以英國Doumeay電廠為例,光是除役成本就是興建成本的七五○%;核廢料和土地恢復利用費用,更高達七二五○%。

田秋堇認為台電後端營運費用明顯低估,如果比照英國標準,台電如要提撥足額的後端營運經費,每度電費至少必須再加五到七元不等,核電並不會有特別的「價格優勢」,也就是說,核電其實並不便宜。

即 使用台電對核電的計價方式,也發現折舊攤提十五年後就零建造成本,有嚴重低估之嫌,而且並未列入建造成本的高額利息支出,更何況對環境生態、古蹟文物、核 災可能的損害與犧牲、社會對立不安的代價等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認為,「台電有政府大量的政策補貼,明顯低估了社會成本」。

依照目 前的電力備載容量,台灣的確可以立即停止所有的核能,雖然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強調「電價一定會上來」,但台灣,長期以來就被扭曲的電價所綁架,台灣電價 之低,名列世界前茅,去年,台電每賣一度電,就虧○.一五元,今年上半年,每度電更是虧○.三五元,這種低廉到不符成本原則的電費,讓台灣人民無法正視核 電的風險。

日本的五十四座核子反應爐,迄今只剩下十六座在運轉,但日本經濟並未大幅倒退、生活沒有嚴重不便,從福島核災中,日本人民得出:「沒有核電,日本並不會缺電」這個答案,但日本是以數十兆日圓的代價換來這個答案。

而台灣呢?是要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是要等到核災真正發生,才來告訴自己:「原來,台灣也可以不需要核電。 」核電其實是很貴的!

台電根本未計算核電建造成本與除役成本,若經仔細計算,核電一度電的成本高達5元以上。

學者觀點 台電觀點

成本 5元以上 0.66元建廠 台電對核電建廠成本的計算方式至少低估了七成。龐大建廠成本的利息支出,也未計算在內。 核電廠建廠成本依「會計成本」分15年攤提,之後就不計建廠成本,使每度電的單位成本迅速下降。

除 役、拆廠 根據國外案例,除役、拆廠費用都遠高於核電廠建置成本,起碼都是建置成本的10倍以上,以核四為例,預估二兆元新台幣以上。而台電的後端營運經費不足以支 付日後除役、拆廠,致使成本被嚴重低估。 核能發電每度電提撥0.17元當作後端營運基金,目前已經有二千億元,可用作核廢料最終處置、除役拆廠、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之用。

保險 沒列入保險費用。《核子損害賠償法》修訂後,理賠金額提高到150億元,且計入天災賠償,保費會增加,電價也隨之增加。 42億元賠償金一年保費約一億元,不從核電成本中支出。但核電一年貢獻獲利800億元,計入提高後的保費,電價還是便宜。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領先各先進國家

國家 備用容量率(%)

台 灣 23.4

美 國 20.9

英 國 15.0

日 本 7~9

韓 國 7.2

加拿大 6.4

德 國 5.0

註:備用容量率指在用電尖峰時刻沒有用到的發電裝置比率

台灣電價之低

全 球「數一數二」 ──2010年各主要國家電價比較國家 民生用電 工業用電丹 麥 0.3655 0.1106 日 本 0.2276 0.1578 英 國 0.2060 0.1350 瑞 典 0.1940 0.0827 芬 蘭 0.1737 0.9740 法 國 0.1592 0.1067 紐西蘭 0.1519 N/A 美 國 0.1155 0.0684 台 灣 0.0880 0.0745 韓 國 0.0769 0.0578 單位:一美元 / 瓩(度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48

[转载]如果巴菲特只有100万会买什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y117.html

  现在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投资规模超过500亿美元,超过人民币3000亿元,比中国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还要大。这就引发了一个疑问:小投资 者一般只有几万几十万最多上百万,巴菲特一个人管理的资金规模超过5万个百万富翁,小投资者和巴菲特相比如同小帆船与航母,因此小投资者可能并不适合直接 模仿巴菲特管理巨额资金的股票投资策略。

因此有很多人想问:如果巴菲特只有100万美元,他会如何投资?

有意思的是,在2006、2007、2008年三年股东大会上,都有人向巴菲特提出这个问题,我们来听听巴菲特的回答:

第一次,2006年5月6日股东大会

有人问:在目前的情势下,巴菲特将如何管理100万美元?

巴菲特回答:

我们设立第一个投资合伙公司是在50年零两天前,就是1956年的5月4日,资金规模是10.5万美元。如果我们现在从头开始,查理会说我们绝对不会 从头再来,但是如果我们真的重新开始的话,我们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证券投资。查理会说我们无法找到20只好证券,但是我们并不需要找到20只,我们只需要 找到少数几只能够带来巨大回报的证券就足够了,我们也会购买规模较小的公司股票,如果我们计划收购整个企业,我们将会要度过一段困难的日子。因为我们还没 有建立起良好声誉,而且只有100万美元资金。

查理是从房地产开发起家的,因为他当时只有一点点资本,却有着聪明的头脑和旺盛的精力。和其他行业不同,不动产业可以放大投资收益率。

我过去只不过能够做到总是比其他人领先一步而已。但是基本的原则没有什么不同。如果3年前我管理一个小型投资合伙公司,我会从100%投资于韩国股市开始。

2008年出版的巴菲特官方传记《滚雪球》,详细记录了2004年巴菲特如何认真分析韩国股票的细节:

2004年的一天,巴菲特收到了他的股票经纪人寄来的一本书。这本书非常厚,相当于好几本电话号码簿摞在一起,内容是所有韩国上市公司的资料。

巴菲特一直在全球进行搜寻,想要找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股票市场被投资者忽视,很多股票过于低估。

巴菲特终于找到了,那就是韩国股市。一天又一天,一夜又一夜,巴菲特不断翻看这本巨厚无比的书。一页又一页,一栏又一栏,巴菲特仔仔细细研究里面的公 司数据。他发现,自己需要学习一种全新的企业语言,了解一种与美国完全不同的商业文化。于是他又找到另外一本书,学习所有对于了解韩国财务会计非常重要的 东西,这样才能减少自己被那些财务数据欺骗的概率。

当巴菲特熟悉了解韩国所有上市公司的基本资料之后,他开始挑选和分类。巴菲特好像又回到了他年轻时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的时光,那时他的办公桌就 挨着股票行情报价机,穿着他最喜欢的灰色棉外套,这是公司员工的统一制服,每天不断分析大量公司数据资料,从中筛选出符合投资标准的目标公司。经过多年的 努力,巴菲特翻阅了几百页的公司数据资料后,挑选出那些他认为最重要的数据,并且把这些数据用一种紧密联系的方式进行分析判断。巴菲特对几千只韩国上市公 司股票做了功课之后,他很快把目标公司锁定到他能够覆盖的一定数量之内。然后巴菲特再对这些韩国上市公司做进一步的仔细研究。就像他研究美股时不断翻看穆 迪手册中的几千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一样,他一边看,一边在一个黄色的标准拍纸簿上做笔记,就像沙里淘金一样,最终形成一个非常简短的目标买入公司名单。

巴菲特经过精挑细选列出的目标买入公司名单非常简短,以至于用一片小小的贴纸就能全部写下来。一天来了一位朋友,巴菲特坐下来,掏出这张股票名单,上面只有20多家公司。其中有几家是大公司,属于全球规模最大的公司之一,但其余绝大多数目标公司市值规模都非常小。

“研究韩国股票对我来说并不容易,我正在逐步学习了解。对我来说,这就像找到一个新的女友一样。”

“这些都是好公司,而且它们的股价便宜。这些股票现在比5年之前更加便宜,而它们公司却比5年之前有更高的价值。这些公司中一半都有一个听起来像色情 电影一样吸引人的名称。他们生产的是基础性产品,比如钢铁、水泥、面粉、电力,即使是未来十年之后人们仍然会购买这些产品。”

“这些公司在韩国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未来的市场领先地位也不会变化,而且其中一些公司正在开拓中国市场和日本市场。可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些公司并 没有受到市场关注。你看,这四家公司账面上的现金甚至比股票总市值都要高,现在的股价只有3倍市盈率。可是我无法买入很多股票,但我买到了少量的股票。这 是另外一只股票,一家牛奶公司。我的私人股票组合中可能最终会是一大堆韩国股票。当然,我并不是精通外汇的专家。但是现在持有这些以韩元计价的韩国股票让 我感觉很好。”

“你投资的时候,肯定要承担某些风险。未来总是不确定的。我想这一批韩国股票形成的组合未来几年肯定会表现很好。可能会有一些股票表现不太好,但作为一个组合的整体表现肯定会很好。我会一直持有这些股票好几年。”

第二次,2007年5月3日股东大会

有人问:如果你管理的是一笔规模较小的资金,你会如何投资?

巴菲特回答:如果我现在管理的是一笔规模很小的资金,我做的投资会和我现在实际管理庞大规模资金的做法完全不同。我们的选择范围会扩大很多。除了整体 收购企业之外,管理10万美元的投资选择要比管理1000亿美元多出几千倍。管理规模非常小的资金,能让你获得非常高的投资收益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这一点,但是如果你确实擅长投资,你就会做到。而我们现在一只股票上投资30亿、40亿、50亿美元,根本不可能取得非常高的投资收益率。投资大市值股 票,根本做不到,即使接近的收益率也做不到。如果我和芒格有50万到100万美元来投资,我们将会寻找一些小的投资,而且不仅仅只投资于股票。

第三次,2008年5月3日股东大会

2008年5月3日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Tim Ferriss提问:“巴菲特先生、芒格先生,如果你只有三十来岁,没有什么其他经济依靠,只能靠一份全日制的工作来谋生,因此根本无法每天进行投资,假 设你已经有些储蓄足够你一年半的生活开支,那么你攒的第一个100万将会如何投资?麻烦你告诉我们具体投资的资产种类和配置比例。”

巴菲特哈哈一笑回答:“我会把所有的钱都投资到一个成本费率低的追踪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指数基金,然后继续努力工作……把你所有的钱都投资到像先锋500指数基金那样的成本费率低的指数基金。”

总结巴菲特的回答,巴菲特给出的建议是:如果你是一个只有100万美元的小投资者,而且愿意付出很多时间精力研究股票,最好从投资更有成长性的小公司 开始。如果你没有时间精力研究股票,最好定期购买指数基金。那么如果一个小投资者既想投资小公司,又想购买指数基金,是不是也可以适当购买一些小盘股指数 基金呢?

最近几年巴菲特多次表示非常看好中国,如果现在他只有100万美元,他会不会从中国股市的小公司开始呢?希望明年的股东大会上,有人能够向巴菲特提出这个问题。

(作者为汇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本文仅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06

如果希臘明天倒下…… 天知

http://blog.yahoo.com/_72WIFHLVKF2G7BULLLTKWEWV6Y/articles/195766/index

 

如果你明早起床打開電視機時聽到希臘債務違約,你會怎樣做?

 

我會繼續刷牙,早一點上班,多看幾份年報,早一點下班回家,減少外出消遣。

 

希臘問題每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並且有時是兩個極端。大家看相同的數據,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看法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問題太複雜。其實我覺得就算當局中人都未必能完全瞭解事件,大家都只是瞎子摸象,以致市場混亂。

 

第二,決策者有欠客觀。這是索羅斯先生經常提到的客點︰決策者不是以數據作決定,是以對數據的解釋作決定。我認為現在正是這樣,他們主觀地解釋數據,容易犯錯。

 

希臘的問題我並無非常深入的見解,在這裡我只談談自己粗淺的意見,希望拋磚引玉一下。

 

希臘,或者一些歐盟國家如西班牙﹑愛爾蘭,根本問題就是沒有錢,並且負債纍纍。EFSF的 救助方案是「救近火」,幫助希臘短期渡過難關,避免其他國家或機構因為持有希臘債券而受拖累,進而避免全球經濟被系統性破壞。但是,長遠而言,希臘是否可 以還清債務呢?其實根本不需要很精確的數據我們便可以知道根本不可能。希臘全國生產總值是多少?稅收是多少?公共開支是多少?因此,最根本的問題不是希臘 短期會不會倒下,或者是有序還是無序,而是其公共開支(或人民福利)可 以如何減低。如果減不了,違約是遲早的事。但問題不是這樣簡單,因為這樣做定必遭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撓,處理手法不好不單止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極速惡 化。我不懂政治,無法為它提供一些有用的實行方法。我只知道要解決問題就必須要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並且不能讓人民自行決定或進行公投什麼的。但是,還需 有人出來做醜人,不理人民意願大幅削減公共開支才能令希臘有一線曙光。當然,這人還要有很強的政治手腕。現在是亡羊補牢,還是「惡補」!

 

作為投資者,我們又應怎樣做?

 

其 實作為投資者,我認為我們只需平常心面對及處之泰然便可以了。一間公司的盈利,可能會因經濟差而減少,但其投資價值卻不會因經濟差而減低。我的做法就是儘 量存一點錢,看中好公司就買,但亦保留一些現金,以便應付突如其來的「大平賣」。而我更認為,這次危機的氣氛更增加了我的議價能力,可以慢慢來不用心急。

 

最後我想講,我並不是在嚇大家,希臘債務違約很有可能是「黑天鵝」,也許明天就會倒下,因此我第一句的問題大家真的應該認真去想想,不要到時候手忙腳亂。

 

 

 

 

 

P.S.

 

城市電訊(1137)竟然將2012年股息一併宣佈,每股將派30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79

「如果世界是一個牡蠣,郭樹清會用刀撬開它」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123

2012年4月1日,證監會發佈《關於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證券市場新股發行體制改革,艱難地拉開帷幕。

此時,距離新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上任僅5個月,距離郭樹清發出「IPO不審行不行」的驚天一問僅僅兩個月。

就在這數月之間,證券市場上有波瀾起伏,下有暗流湧動。以改革者的姿態登場的郭樹清被寄予厚望,卻也備受懷疑——在這個利益牽扯極其巨大而且異常錯綜複雜的市場上,他能推動真正的改革嗎?

被坊間人士們拿來佐證的一個例子,便是最新出爐的這份徵求意見稿。這份文件令許多市場人士失望不已,被認為不僅沒有觸動審批制這個證券市場最大的痼疾,而且被質疑說給了機構投資者更大的話語權。

事實上,郭樹清履新證監會以來,其坦率的言行一次次觸動市場神經,掀起一場又一場「郭氏風暴」,但這些改革能否真正帶來推動,能否持續下去,尚未可知。人們都在觀望,這位曾有著「體改猛將」之稱的學者型官員,究竟會給痼疾纏身的中國證券市場帶來怎樣的改變?

處長輪崗,破冰行動

人事輪崗被解讀為打破審批權力尋租,但反對聲音認為,「輪崗,還是普惠?這樣不是給了處長們輪流腐敗的機會?」

郭樹清再次發出變革信號,是在3月24日。

證監會表示,擁有行政審批權的發行部、創業板部、上市部等9個部門工作5年以上的處級幹部,將與沒有行政審批權的部門相關崗位幹部進行對調。此次輪崗方案共分兩輪,涉及處級以上幹部共41人。

這是一次看似不大,卻影響深遠的改變。

權力部門和非權力部門任職對調,處一級人事安排將發生徹底的變化,這一舉打破了證監會過去5年已經固化的內部平衡。

「這個抓手非常到位,也非常精準,但效果還需觀察。」一位市場觀察人士評價。「周小川在證監會任上也曾啟動過司局級幹部輪崗,但後因為反對聲音太大,就不了了之。」

而熟諳中國官場運行規則的人都清楚,處長雖然位於行政序列的中低層,卻是影響和貫徹政策執行的關鍵人。尤其是在證監會的發審制下,尋租機會湧現,曾出現王小石等個別發行部門官員淪為貪腐之徒的前車之鑑。

作為「兵之頭、將之尾」、「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的處長們,不僅是中層官員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是干活和政策起草及推進的主力。有人感慨,「中國最有權力的實際是那些重要部門裡的處長們。」

眼下,觀望、微妙的氣氛正在證監會富凱大廈的辦公室裡蔓延,人們心情複雜。「會裡大部分的處長表示讚賞和支持,但被輪走的不好說了。」證監會內部一位處長告訴記者。

而這也在業內引起連鎖反應,「過去幾年的工作算是白費了。」當得知發行部和創業板部6個處一半以上的正副處長都要輪崗,一位券商老總的表情相當「哀怨」。

這次人事輪崗被業界解讀為消除審批權力尋租的破冰行動。但同時也招來非議,非權力部門一向是證監會裡的「清水衙門」,輪調到有行政審批權部門的「肥缺」後,引來相當刺耳的反對聲音,「輪崗,還是普惠?這樣不是給了處長們輪流腐敗的機會?」

不可能的任務?

「如果世界是一個牡蠣,郭樹清可能會選擇用刀把它撬開」,一位老朋友曾這樣形容。

在中國,證監會主席不好當,歷來有「火山口」一說,眼下,有人甚至將證監會主席和足協主席相提並論,因為只有這兩個位置,板磚和諷刺總是不期而至。

2011年10月30日,郭樹清出任新一屆證監會主席後不久,股市最低跌破2200點,僅從指數看,已跌回十年前,股市瀰漫「十年股市上漲幅度為零」的一片哀嘆。

在低迷的市場變革,向來艱險。股市積弊叢生,新股發行、退市制度則是資本市場健康與否的核心所繫,各方的目光聚焦於此,這也是郭樹清真正面臨的大考所在。

郭樹清留給外界的印象是,必要時,他可以表現得非常強悍。「如果世界是一個牡蠣,郭樹清可能會選擇用刀把它撬開」,一位老朋友曾這樣形容。

但是,任何一個理智的人都清楚,在中國,目前的改革不可能直搗黃龍,更何況證券市場各方利益交織混雜,人們常說郭樹清和央行行長周小川的風格類似,同是學者型官員,秉持公平、公正、公開的理念——但周小川在證監會主席任上黯然收尾,郭樹清會不會也遭遇「出師未捷身先死」?

要撬開資本市場堅硬的既定格局,郭樹清會選擇哪個角度?這確實考驗他的智慧和定力。

看起來,他小心翼翼地採取了迂迴戰術。在公開場合,他一再強調,「我剛剛從間接融資領域轉崗到直接融資戰線,對資本市場並沒有多少成熟的想法」,但在內部會議上,他則以提問的形式拋出「IPO不審行不行」,通過證券系報紙一再強調必須推出退市制度。

「小偷從菜市場偷一棵白菜,人們都會義憤填膺,但如果有人把手伸進成千上萬股民的錢包,卻常常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這就是內幕交易的實質。」這是流傳更廣的郭氏表述。

「郭主席愛憎鮮明,他不是官油子。即使招來爭議,也要苦口婆心地說出來。」一位現任的證監會官員對他評價很高。

一番番「苦口婆心」後,郭氏改革的治理重點已逐漸清晰:推進新股發行改革,推進創業板退市制度,強迫「鐵公雞」上市公司分紅,對內幕交易「零容忍」。幾乎項項針對中國證券市場頑疾。

尤其是打擊內幕交易方面,郭樹清幾乎掀起一場監管風暴。不少積壓多年的證券操縱、造假欺詐、內幕交易、老鼠倉等大案重案被查處。例如,勝景山河造假上市案長期逍遙法外的平安證券兩名投行保薦人,在郭樹清上任後不久,被一紙嚴厲罰單撤銷了其保薦代表人資格。

監管風暴甚至「燒」到了郭樹清的老部下——建銀國際前高管張傳斌也被公安機關調查。據稱張傳斌在石化龍頭廈門翔鷺擬借殼ST黑化重組上市中通過「老鼠倉」獲得2000萬元左右。郭樹清「揮淚斬馬謖」之舉震動投行界。

對於這些治理目標,一位前證監會官員直言「震驚」。該人士曾親歷周小川和尚福林任期,他說,「這些目標怎麼做得到?每一項都牽動無數利益神經,稍不 留神,就會行差踏錯。」譬如內幕交易,「怎麼可能零容忍?中國最大的內幕交易者都是來自政府內部,即使查,查到的也只能是小魚小蝦。」

看上去,熟諳中國改革陣痛與艱難的郭樹清幾乎給自己定下了不可能的任務?一位市場觀察人士如是解釋:「郭這樣做的政治風險是毫無疑問的,但不這樣做也同樣有政治風險。兩相權衡,做的風險可能更小。」

不好對付的領導

相比於歷任領導調研時四平八穩的做秀,郭樹清的調研直指要害。

翻開郭樹清的履歷,從學者到官員,看上去在仕途上一路風順。

1990年代,他在國家計委、國家體改委工作十餘年,擔任體改委秘書長等重要職務,積累下了大量的宏觀管理經驗,也因此被稱為「體改猛將」。

之後,他曾任貴州省副省長、外管局局長和匯金公司董事長,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副部長。2005年,在前建行行長張恩照因受賄出事後,郭樹清臨危受命接任行長,擔負只許成功不能失敗的使命——帶領建行上市。在他的強硬治理下,建行在216天後成功登陸香港聯交所。

但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郭省長、還是郭董,他都看上去略顯單調,學生們甚至想不出老師有什麼愛好。讀書看報是他一直保持的習慣,他曾大力向學生推薦 《經濟學人》和《華爾街日報》。做學問、寫文章佔用了他主要的時間。同樣出名的,是郭樹清的酒量,傳說中他「一次能幹掉2斤白酒」,學生們都不敢輕易敬 酒。

有一個特點也非常鮮明——無論在誰面前,郭樹清都是平易近人,和善可親。「他身上沒有一絲精英階層或者官員權貴的傲慢。」一位老朋友回憶說,他還很幽默,經常愛開點玩笑。

「在建行,郭董會調侃屬下,看到資歷老的同事,他會輕鬆地拍著人家肩膀喊你老徐,有時甚至叫你老大。」建行的一位高層員工回憶說,在建行H股上市的慶功酒會上,郭樹清臨時改變了致辭,用了不短的時間,一一念出幾位建行一線優秀員工代表的名字,這讓很多人都大感意外。

這種風格也被他帶到工作中,郭樹清不輕易發火,有一種不怒自威——他的記憶力和洞察力都很驚人,下屬們會發現,這個領導一點都不好對付。

剛到證監會,郭主席的這種步步緊逼讓下屬難以適應。「聽說他佈置一個部門有關某項改革的探討,第二天,他就把那個頭叫過去詢問進展;第三天,第四天,一直問,第五天,沒有過問了,大家都鬆了口氣,誰知道,第六天,他又派人來問了。」一位現任證監會官員說。

之後,郭樹清曾去上海和深圳交易所調研,從會議紀要上,可以分明看出鮮明、強勢的「郭氏」風格,「語言直白生猛」。據說,郭樹清在調研時表示,調研 就是要說不足的地方,做得好的地方不用講。郭樹清甚至直指某些官員有讓券商「跑章」之嫌,「審一個營業部要求對方出具35個證監局的無異議函,這是要幹什 麼?」

相比於歷任領導調研時四平八穩的狀態,郭樹清的調研顯得十分另類,直指要害。

整體改革論者

在中國的部級官員中,郭樹清是筆耕最勤者之一。

看起來,郭樹清在證監會推行改革可以用一句話歸納,市場能管的由市場管,政府應該主動削弱權力。而熟悉郭樹清的人都說,對於改革所可能遭遇的困難,他具備了足夠的耐心和韌性。

2008年,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郭樹清改革論集》,郭樹清在自序中寫道:「計劃和市場這兩個範疇曾經困擾我們幾十年時間,每前進一步都非常艱難,不斷出現反覆。有些問題上,你甚至覺得20年都沒有變化。」

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中國改革沿路曾走過的艱辛如今已經很難想像。在《80年代,中國經濟學人的光榮與夢想》中,作者柳紅這樣描述整個過程, 「1980年初,必須改革,這是共識,但是,怎麼改,改到什麼程度,改成什麼樣子,尚不及想。改革的序幕,是被一雙歷史的大手拉開的,所有的演員、導演都 在場,然而,這是一場沒有腳本的改革。」

斯時,年輕的郭樹清也在思考這場扭轉中國命運的改革大潮。這位舊時代裡的年輕人,1978年之前還在內蒙插隊。1978年,他考入南開大學哲學系, 在那裡,他從哲學的思辨轉向對經濟產生熱情,師從社科院著名經濟學家張卓元。此後,在逐漸拉開的改革大戲中,他漸漸和那個時代眾多青年經濟學家一起,從小 配角慢慢走到舞台中心。

1984年,29歲,剛剛法學博士畢業的郭樹清參加了中國經濟史上著名的巴山輪會議,和其他改革者一起為艱難的中國市場化尋找方向;在趙紫陽任總理 期間,他已是幾個較受重視的經濟學家之一;他與吳敬璉、周小川、樓繼偉、李劍閣等人被稱為「整體改革論者」,很多人日後都成為中國經濟領域舉足輕重的角 色。

郭樹清後來曾動情回憶道,「我們絕大多數人每月的津貼或者工資只有四五十元,但是,我們思想活躍,心憂天下,追求的是知行合一,允公允能。更為特別的是,我們多數人在社會基層生活過,有一定的實踐經驗,討論和交流能夠超出書本,研究和分析也可能更加理性務實。」

可以看到,郭樹清在這一階段寫了大量文章,發表在《改革》、《比較》等知名的經濟學刊物上,即使日後陞官,他也養成了筆耕不輟的習慣。可以說,在中 國的部級官員中,郭樹清是筆耕最勤者之一,對於中國經濟改革中的各種問題,和各個國家經濟改革路線的橫向比較,他的涉獵之廣和思慮之深,都令人印象深刻。

證券市場向市場去

「中國經濟改革既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也是發展導向的。我們不乏理想主義,但我們更講現實主義。」

當這位曾經的「整體改革論者」開始執掌中國證券市場的方向,他會將這場艱難的轉軌帶向何方?

必須要提及的一個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這個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那時開始,拯救與重建成為各國的主題詞,對原有體系的懷疑與反思也成為流行的思潮。

向何處去的猶疑,並非只是在少數人心中存在。著名經濟學家、市場派學者張維迎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信什麼不信什麼,都是我們的理念,在這個時候,特 別是金融危機之後,我們怎麼判斷市場,看待市場經濟,全世界都變成一個問題,對美國這些國家,問題可能不會很大,是因為制度已經相當的穩固,但是中國屬於 變革期間,變革期間你可以搖擺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中國證券市場積弊日深,郭樹清主席將怎樣處理監管和市場的關係,他的市場化之路究竟能走出多遠?他會在這條路上左右搖擺嗎?

不少市場人士報以樂觀的估計,上海咨奔商務諮詢有限公司研究部門主管張浩川說,「郭樹清的做法一直是以市場為導向,他作為證監會主席即使不加快,至少不會放慢中國資本市場的自由化。」

或許,郭樹清已經自己給出了答案,2003年,在《未來改革面臨的挑戰》一文中,他這樣總結,「中國經濟改革既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也是發展導向的。這兩個導向本質上是一致的。我們不乏理想主義,但我們更講現實主義。」

在郭看來,改革的目標不是要追求一個漂亮的模式,而是要最大限度地促進經濟和社會進步。郭樹清特別強調發展,「我們始終從發展入手來考慮改革的計劃和方案。」

(南方週末實習生姚雪鵬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57

如果只看一個基本因素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14.html
經濟數據有很多, 每天上班前第一件事就是開電視, 總會聽到很多世界各地的經濟數據, 通脹、消售情緒、新屋動工、新領失業綜援, 加上恒指, 中原指數等, 實在包羅萬有, 但如果還原基本步, 最有用還是要看失業率。

這是從朋友口中的生意人朋友們得知, 這個概念記得在火燎森blog中亦看過, 當時他的論點是「只要有份工, 就有衣食住行, 政府只要保得住所有勞動人口的工作, 所有人的經濟亦能保住, 樓市、股市之類就能自然到位」。

在89年六四時, 記得當年還未當總理的朱鎔基第一時間就是鼓勵工人返回崗位, 當時他提出只要工人返回崗位就有薪水, 其中一個最大的目的就是防止工人加入學生的反政府活動, 因為他深深明白到, 學生反政府還可以, 但一旦大部份工人都加入的話, 政權不可能再維持下去。

一個國家或地區, 如果每人都有一份好好的工作, 亦有了一分對生活改善的希望, 大部份人自然都不想社會動亂, 儲得多餘錢就一步步地改善生活, 買樓、買車, 繼而換樓、買股票及增加消費等, 地區經濟自不然就會好起來。

相反, 如果好像希臘失業率去到每 4個勞動人口有 1個失業, 社會能不亂嗎? 就算有工作的亦不見得會有好遠景, 因為經濟學都講供求, 這麼多人失業, 即老闆不用給太高薪資下屬, 因為失業的工人多的是, 供應量足, 工人想叫高點人工都難。當大部份人都想社會改變現狀, 社會能不動盪嗎? 動盪的社會怎施政? 怎發展? 怎談經濟指數、樓價、股價上升呢?

的確, 失業率十分重要, 是演化其他數據之父。能做到失業率下降的, 不是靠大量的勞動力, 而是要靠大量的職位創造能力, 能創造大量職位的就是一班大資本家, 大財團及企業家, 社會是現實及充滿陰謀的, 政府怎能不聽他們的說話呢?

然而, 一人一票的制度多會選出偏重勞動人口的一方, 因為按人數投票量, 老闆們不可能是多數, 政客都要聽打工仔的說話, 做出損害老闆利益的事情, 這是民主跟資本主義的矛盾。實情又是否這樣呢? 相信能當大老闆的都不會擔心這個問題, 你看他們如何玩弄法律及稅制就知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79

如果競爭不足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20/100382352.html
葉翔

  目前大家認為,由於缺少正規融資渠道,民間融資成本高達25%-30%,甚至更高。企業在高昂的財務壓力下,不堪重負,舉步維艱。因此民間融資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把貸款利率降下來。

  民間融資利率為何高企,一種觀點是,現行銀行體系佔用了絕大多數資金,導致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遠大於供給。央行規定,貸款的法定利率最高可達基 準利率的4倍,以彌補風險損失。如果對小企業的貸款利率可遠高於對大企業的貸款利率,為何銀行仍不願向小企業貸款?原因之一,小企業的貸款額小,缺少規模 效益,對大銀行來說機會成本太高;原因之二,小企業自身風險太高。

  統計數據顯示,小微企業在一年後不再存續的概率達到30%以上,即每十家小企業中,存在三家高風險的企業。若向高風險的企業放款,收取20%-30%甚至40%-50%的利率無疑也是合理的。

  但是當高風險的資金需求者與低風險的資金需求者同在一個市場裡,放貸者沒有加以辨別的結果,就是定價的標竿趨向按高風險的資金來定價。

  換言之,由於三家高風險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大幅推高了利率,迫使七家低風險的小企業也不得不支付高息,並可能因高昂的財務成本,增加經營風險。

  因此,民間金融改革的目標,是要把這兩個市場分開,一是低風險的資金市場,低風險的小企業可以獲得資金,且融資成本合理。另一是高風險的資金市場,正規金融機構無法滿足其需要,高風險小企業仍要依賴民間融資市場。

  政府改革的手段是要引進有能力亦有動力來識別高風險企業與低風險企業的中介機構。大銀行不具備這種能力,因為其企業分析系統更多依靠「硬」信 息,如財務狀況、治理結構、抵押品等。國外一些大銀行對小微企業發放貸款主要不是依據對個別企業的分析與風險判斷,而是通過整理與分析大量歷史數據,找出 不同類型小企業的違約概率,以便進行信用打分,以此確定貸款的分佈與定價。這在城市化基本完成、穩定的後工業社會比較有效。

  對於處於急劇變革的中國社會而言,歷史數據既不完整也不可靠。小企業的風險主要體現在小企業主身上,小企業主的能力、人品、個性、意志等「軟」 信息,才是企業的經營狀況的決定性因素。小企業主的這些特性,通常需要放款者近距離長時間的觀察,才能得出結論。它要求放款者深入小企業所在的社區或鄉 村,瞭解小企業經營的行業環境與小區域狀況,觀察小企業主平時的生活行為,傾聽鄰里的評論,甚至要明白社區或鄉村的社會行為規範。這些信息通常只有生活在 社區或鄉村中的小銀行才能有效掌握。要瞭解小微企業的「軟」信息,需要與小微企業共同生活的小微銀行。

  大銀行內部始終存在資源在不同的部門與區域配置問題,鄉村或社區銀行則不同,它們沒有不同的業務部門或地域分佈,因而也沒有什麼機會成本,它們 長期專注服務於一定區域的小微企業,無心也無力服務於大企業。就像一個小賣部,連鎖超市或大賣場對其來說是遙遠的「謝橋」,他們是「夢也不曾到謝橋」!

  倘若失去競爭,鄉村銀行或社區銀行也會在其服務的小範圍形成壟斷。就像今日之許多小貸機構,不良貸款率低至1%左右,說明其能夠很好識別企業風 險。但是一些地方人為地對機構數量加以限制,這造成低風險的小企業需要資金時,也只能接受利率高達基準利率4倍的貸款。換言之,小貸機構並非因為要補償風 險而收取高息,而是因為某種程度的壟斷。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引入競爭,一個地區內允許設立多家小貸公司、社區銀行或村鎮銀行,在競爭中優勝劣汰。

  作者為匯信資本董事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22

Evernote Phil Libin:如果這樣 不要創業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anwu/226475.html

Evernote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云端筆記本」服務,2007 年創立,到前陣子剛剛突破 3,000 萬使用者,與同樣在 2007 年創立,擁有 5,000 萬使用者 Dropbox 可以說並稱為「云端儲存」的兩個 TopStartups —— 兩家的最新估值都超過 10 億美金。

而 Phil Libin 則是 Evernote 的 CEO,他雖然不是這家公司的創辦人,但在創辦沒有幾個月就加入,而且從那時就一直擔任執行長到今日。所以要說他是 Evernote 的一位 Co-founder,一點也不為過。在那之前,他也是一位創業者,在 2001 年創辦了 CoreStreet,一直帶領這家公司長達 6 年,CoreStreet 最後也以美金 2,000 萬成功的賣給了 ActivIdentity。

所以一個帶領著一家成功 Startup 的成功創業者,為什麼要他送給創業人一句話,卻是「Don't do it!」呢?因為這些年來,有很多很多想創業的人來尋求他的意見,但 Phil Libin 卻發現大多數人,都為了錯誤的理由而想創業。

這其實跟我的觀察相當一致,因此我們今天就借用 Phil Libin 的四個理由,來聊聊為什麼你不該創業:

1. 為了錢

雖然這一點在台灣比硅谷和中國好,但還是有一些人以為創業是」賺大錢」的途徑。他們會跟我算老闆賺了多少錢,而他們只拿到多少薪水,所以結論是他們 也要當老闆,才能一樣有錢。問題是,每一個「成功」的老闆背後,不知道躺了幾十個「失敗」的老闆。單次創業的成功機率是遠大過於失敗,所以算起來,你當 「老闆」的期望值,可能比當夥計還低。當然,「財富不是錢」,所以如果你把創業過程中的成長、學習、自我實現算進去,那當一個創業者很有可能比當一個員工 富有,但那是要在心態正確的前提下,而把「賺錢」放在第一位,絕對不是那個對的心態。

2. 為了當老闆

另一個常見的理由,就是認為創業可以當老闆、可以作主,因為在公司裡 Boss 常常不聽你的意見,但你明明就知道事情應該要這樣去做。這也是一個很危險的理由,因為一旦當了創業者,你就會發現你根本不是「老闆」,而是每個人的「小 弟」。從你的客戶、員工、合作夥伴、股東、新聞記者,全部都是你要討好的對象,因為你什麼都沒有,而他們身上則有各種你想要的東西,所以你根本沒有任何人 可以指使。如果要用」當老闆」的心態創業,那你幾乎注定會失敗,因為當一個創業者如果少了柔軟的身段,那基本上是很難達到任何地方的。

3. 為了無聊

也有一些很強的「大神」,因為白天的工作太輕鬆,無聊而且手癢,所以晚上也玩票做幾個 Apps 來消遣。如果是先試試水溫,等到時機成熟後要全職投入,那還可以。但我也看到很多人,玩票了好幾年,但永遠卡在中間。創業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情,很多人全 心全力投入好幾年,都無法成功,更何況是抱著姑且的心態。如果要創業,那就要下定決心,如果只是無聊,那還不如去學習一些別的嗜好。

4. 為了自由

最後還有一些人,認為創業之後的生活,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時間,非常自由。這其實是全世界最大的誤會,如果你是一個員工,每天 7 點下班後,你就是自己的主人,Server 爆掉了?那是老闆的責任。但當你坐到了桌子的另一邊,一天 24 小時,不要說 Server 爆掉,只要客戶不滿意、夥伴有問題、股東不開心、辦公室門打不開,不要懷疑,通通都是你的責任。所以從各方面來說,創業代表的不是自由,而是願意負更多的 責任。這點,千萬別誤會了。

所以說穿了,創業其實是一個嚴肅的事情。它代表的是一種人生選擇,一個非常認真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它的背後必須要有些理想,並且要做好最壞的打 算,就算全世界都跟你做對,你還是要堅持實踐這個目標。當然有時候它會很好玩,但也有更多時候非常辛苦,要不斷在資源匱乏、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想辦法突破 眼前的種種困境。所以根本上創業其實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而不是職業的選擇那麼簡單。也因此你必須要用更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它,而也唯有態度正確的創業者,才 能夠從起點一步步紮實的邁向成功,並且不斷的追求進步,永不停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