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逆天的Dalio(六)——全天候交易策略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131

開始能接受全天候交易策略投資理念的機構投資者並不多,但慢慢地,機構投資者對其的反感開始緩解了。越來越多投資者開始不再以單純的好與壞判定槓桿化操作——「沒槓桿是好的,任何槓桿都是壞的」,越來越多投資者開始明白,適度槓桿加上高度多樣化的投資組合,可能比沒有槓桿不多樣化的投資組合風險更小。槓桿只是一個實施工具。如果你不能肯定地預判未來,也不知道未來的經濟環境會怎樣,那麼尋求一個能應對所有經濟環境的資產配置組合看起來是十分合理的。槓桿化有助於平衡不同資產類型的影響。

發展到今天,全天候交易策略的平衡原理已經沒有應用上的限制了,長期來說平衡原理可能能使金融系統更加穩定。加拿大最大的一隻養老基金計劃採納全天候交易策略作為整個投資計劃的基準。其它機構也已經全面改進alpha和beta的團隊結構。一些機構給養老金固定繳款計劃引入了這些新概唸作為投資選擇之一。最近的調查顯示,大部分機構投資者都瞭解全天候交易策略,25%的投資者正在他們的投資組合中使用,雖然這也說明了大部分投資者還沒有使用這種新技術。

Bridgewater創造的全天候交易策略真正理解了金融世界,今天開始持有這個投資組合,未來20年也能保持合理的良好表現,儘管沒有人能預期未來20年的增長和通脹水平如何變化。當進行長期投資,你應該對以下的東西保持信心:(1)持有資產應該能提供比持有現金更高的回報;(2)資產價格的波動主要是由經濟情況的發展相對於當前預期的差異引起的(還包括這些預期的變化)。就這些了。其它的東西(資產類型的回報、相關性、甚至精確的波動)都是預測未來的一種嘗試。總之,全天候交易策略很簡單。只需要簡單地持有四個不同的投資組合,給每個投資組合分配相同風險,每個投資組合都會在下面其中一個經濟環境中有好表現:相對於預期的(1)高通脹;(2)低通脹;(3)高增長;(4)低增長。

過分自信經常會導致人們擺弄一些他們沒有真正深刻理解的東西,進而導致事情過分複雜、過分處理和過分優化。而全天候交易策略建立的動因就完全不是這樣的。運用全天候交易策略投資,Bridgewater選擇了承認一個事實——他們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所以選擇長期平衡的投資方式。Bridgewater的員工經常會被問及應該投資什麼。但其實Bridgewater的員工是不會研究主動alpha投資策略的。因為這是沒有用的——投資組合總是不停的改變。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能長期持有的,良好的,可靠的資產配置方式。Bridgewater員工的答案是全天候交易策略,這是Bridgewater面對著各種經濟不確定性進行了30年投資的經驗所得。Dalio自己的財富仍然通過全天候交易策略投資。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投資10美元到標普500指數,同時投資10美元到美國國債,這個投資組合的風險主要來源於標普500指數,因為股市比債市的風險大。如果你投資5美元到標普500指數,投資15美元到10年期美國債券,那麼這個投資組合會更加平衡,雖然回報率會比較低。但按照5/15的投資方式,再加上一點槓桿,就能實現10/10投資方式的回報水平,同時風險更低。

(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38

成功者一天的第1個小時


2013-04-29  TCW  
 

 

先是在星巴克(Starbucks)排隊買咖啡,花掉二十分鐘;進辦公室後,打開電腦瀏覽了早報頭條,回覆昨天下班後主管突發奇想交辦事項的電子郵件,一不留神,時鐘的分針已悄悄轉身一百八十度;再看一眼臉書(Facebook)的好友動態,忍不住回上幾句留言,雖一早起來到現在,已是第五度翻開臉書……

不想淪為窮忙咖,先管好電子信箱

上班的第一個小時,你是否就這樣,不經意的讓時間從指縫中溜走?但同時,卻又總成為辦公室最後一輪下班的勞碌咖,淪為職場窮忙一族?

錢買得到大時鐘,買不到一分鐘。「了解你的時間」是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其著作《杜拉克談高效能的五個習慣》,開宗明義強調的第一個成功心法。杜拉克強調,時間是獨一無二的資源,成為高效管理者的最大特色,就是在於他們珍惜時間的方式。

但和縱橫二十世紀的管理大師比起來,當代職場工作者面對更大挑戰則是,擁有隨時隨地可上網、全球通訊零時差的科技工具,雖帶來無比效率與便利,卻也是將人們一天美好開始,徹底打亂的最大禍首。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曾經針對每週正常工時四十六小時的受測工作者進行調查,發現每週人們花二八%工作時間、亦即十三個小時在收發e-mail(電子郵件)上;相較之下,員工每週只有一四%的工作時間,亦即約六.四個小時的工作時間,進行內部交流和合作,只有收發e-mail的一半。

美國最大連鎖百貨商J. C. Penney,去年對總部四千八百位員工的網路行為進行調查,發現一個月瀏覽的YouTube影片數高達三千五百萬則,占去總部網路頻寬的三分之一以上。

別在上班的第一個小時,慣性開啟電子郵件信箱,即是做好一整天時間管理的最佳捷徑之一。美國加州大學曾提出研究報告指出,工作時不頻繁開啟視窗檢查電子郵件的工作者,比較沒有壓力感,而且工作效率較高。

事實上,每天進入上班狀態的第一個小時,若缺乏妥善規畫與自我紀律,所浪費掉的,絕非只是六十分鍾。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包米斯特(Roy Baumeister)指出,人的自制力就像肌肉一樣,用久了會感到疲累。

上班第一個小時,意志力控制最強

他接受美國《成功》(Success)雜誌採訪時指出,人的意志力是種有限資源,用在各種需要自我控制的行為上。這不只包括抗拒食物誘惑,也包括控制人們的思考過程、控制情緒、抑制各種衝動,以及試著在工作或其他任務上表現優異的企圖心。

更驚人的是,意志力還用在做各種決定,所以當人們進行決策時,也會用掉自制力的部分額度。深刻思考,如邏輯推理,也會消耗掉自制力。因此,在一天漫長過程,應付交通擁擠、煩人的老闆和吵鬧的孩子,以及如同剛烤好餅乾般誘人的電子產品使用等任務後,一個人的意志力便剛好耗盡。

「自我控制的主要失敗和其他錯誤決定,通常發生在一天的後半段,」包米斯特說,「節食往往在傍晚破功,而不是在早上。」因為在早上,經過一夜好眠,意志力供應正充沛,且人們在早上更傾向態度樂觀。一項推特(Twitter)使用者的研究指出,比起其他時段,人們更可能在早上六到九點使用「好棒(awesome)」和「超級(super)」字眼。

換言之,一早是意志力最強的時候,剛上班的第一個小時,處理最重要的事、最棘手的任務,最適合不過了,如同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吞青蛙」的比喻:如果早上第一件事是生吞一隻青蛙,那麼,你會在剩下的時間裡把這件最糟糕的事拋到腦後,而且再也沒有什麼事會變得糟糕。

上班的第一個小時如何起步,決定一天工作的基調,從深呼吸、靜下心開始,你一定也能成為,一早起跑就贏的成功者!

【延伸閱讀】想一上班就贏在起跑點,你最該做的14件事!

準時上工深呼吸花5分鐘調整自我想像今天是全新一天別悶悶不樂評估順序,決定哪些今天完成活在當下、接受現實跟同事非正式開會確保工作空間整齊有序別因公司內部信箱而分心聽取語音信箱打重要電話、寫緊急的信處理最需要腦力的任務安排一個上午中場休息時段

資料來源:《富比世》雜誌、麥肯錫季刊整理:陳筱晶、尤子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154

赴星念EMBA 內心掙扎60天的真情告白 吳寶春:永不放棄,做自己生命中的貴人


2013-06-10  TWM
 
 

 

他是全台人氣最高的麵包師傅,也是國內第一位擁有經紀人的麵包店老闆。

即使他的麵包烘焙坊一年營業額兩億元,

但他仍不放棄學習;

最近被新加坡頂尖商學院碩士班錄取,他用態度證明,「只要你想學,學習的大門永遠為你而開。」撰文‧梁任瑋 攝影‧吳東岳五月三十日,安靜的台灣大學總圖書館彌漫一股騷動的氣氛,會議廳早早就坐了兩百多位台大學生,他們等待的,是只有國中學歷的世界麵包冠軍師傅吳寶春。

穿著廚師服、頭頂白色廚師高帽的吳寶春一出現,果然也伴隨如偶像明星上台的熱烈掌聲,只見吳寶春紅著臉,看著台下兩百多位學生青澀稚嫩的臉龐;儘管比這個還大的場面他都見過,但他的心情依舊五味雜陳。因為只有國中學歷的他,不僅首次登上台灣最高學府的講台,也是他生平第一次走入台大校園。

「以前我很自卑,一步也不敢接近台大。」吳寶春維持一貫靦腆的表情說,二十多年前,他剛上台北木柵當學徒,放假時唯一的娛樂就是坐公車到中正紀念堂看魚,「每次經過台灣大學,我只敢遠遠望著校園,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可以站在台上對著台大學生演講,更遑論今年九月還要成為台大的講師。」由於曾經兩度榮獲樂斯福盃世界麵包大賽的冠軍,台大管理學院近日也邀請吳寶春以實務講師身分在今年九月赴台大開課,主要教學內容定位為美食通識課程;吳寶春也已準備好介紹台灣特色農產品,幫助台灣小農發展。然而,今天站上台大講台當講師的吳寶春,從小卻是成績吊車尾的學生。

吳寶春永遠忘不了,小學在課堂上被老師叫起來問問題,總是一問三不知,常常被罰站,讓他開始討厭念書。「我寧願被老師罰站,也不願意翻開書本,因為我不知道讀書要做什麼,又不能吃,又不能賺錢。」「我從小到大考試都是最後一名,讀書是我最討厭的事情。」演講的這一天,也是吳寶春歷經三月底EMBA風波後,第一次公開露面。他對著台下求學過程一帆風順的台大學生坦言,在自己的人生字典裡,讀書從來就不是他最想追求的事。

不服輸 決心精進自己

國中畢業學徒 二十歲重拾書本開始學習今年四十四歲的吳寶春,成長在窮困的屏東鄉下,那個時代沒辦法讓小孩讀很多書,讀書雖然可以學習到知識和技能,但並沒有辦法立刻賺到錢;因此,就在家裡窮、學校成績不好,導致強烈的自卑心作祟下,吳寶春索性自我放棄學習,「許多事情只要被別人取笑,我就覺得很丟臉。」所以,國中一畢業,他就離家去當麵包學徒。

這席話對比吳寶春這一年來積極向國內大學申請就讀EMBA被拒,近日又考上新加坡國立大學亞太EMBA碩士班,外界更好奇的是,什麼樣的動力,促使他後來對知識有著熱切的渴望?

第一位開啟吳寶春對於學習的想像,是他當兵時在部隊認識的大專兵官健良,「他帶著我參觀大學校園,說起大學生必修的愛情學分,讓我真正認識了這個世界;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工作機會,多讀書是必要的。」愛讀書的官健良影響吳寶春也成為一個愛閱讀的人,原本識字有限的吳寶春,二十歲開始重拾書本,也培養了學習的興趣;但真正讓吳寶春想要鑽研企業管理,則是因為退伍之後,吳寶春在職場上兼負管理職務,讓他更深刻體悟到,企業管理知識還是必須有系統地學習才能連貫。雖然自己有心進修,但因為只有國中學歷,所以始終無法踏入大學修課。

「以前我們做麵包總是靠經驗與直覺,一遇到瓶頸,就像困在進退兩難的沙堆前進不得,只能用土法煉鋼的方法找答案,非常痛苦。」吳寶春說,其實麵包師傅也要懂數學、物理與氣候學,甚至要有敏銳的行銷概念,但真正懂的師傅不多,年紀大了、體力衰退,就容易凋零。

學管理 麵包店企業化

「沒有管理知識 就像蒙眼走在斷崖前面」吳寶春說,他很驚訝國外的連鎖麵包店可以開到八十幾家,但在台灣只要超過五家,品質就會不穩定;因此,隨著管理經驗日漸豐富,他更了解管理在現代烘焙事業中的重要性。「現在的烘焙業完全不同於傳統麵包店,除了要有各種方便的設備,更重要的是要以科學方式管理,才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達到最佳烘焙效果,生產出品質穩定的美味麵包。」「我常比喻,沒有管理知識,我的人生與事業,就像蒙著眼走在斷崖前面,不知道前方的道路在哪裡。」因為不喜歡被疑問困住的感覺,吳寶春這幾年也陸續上過許多進修課程,包括到中國生產力中心上企業管理課程,或是到政治大學商學院旁聽,甚至為了克服自己遇到陌生人容易害羞、臉紅的問題,他還曾經自掏腰包去上直銷訓練課程;並且總是自告奮勇在朋友喜宴上引吭高歌訓練膽量。由此可見他想達成目標,就會努力達到的人格特質。

拚考試 一圓大學夢

每天念書二十小時 申請到星國EMBA吳寶春堅強的意志力,從此次他申請就讀新加坡EMBA過程也可看出端倪。吳寶春透露,從三月下旬他要念EMBA的消息曝光後,他消失的這兩個月都在讀書。「我把自己關閉起來,全心準備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的考試,包括管理學、會計學,都從頭開始念。每天五、六點就起床,念書到晚上十一、二點,累了就到健身房運動。」外界的流言蜚語都阻撓不了他的鬥志,吳寶春還是照著自己的步伐往前走。

就在吳寶春鴨子划水般地進行下,五月底,經過一連串筆試與面試後,新加坡國立大學核准了他的就學申請,吳寶春終於一圓埋藏在心裡二十多年的求學夢想。

從一個國中畢業連注音符號、九九乘法表都不會背的麵包學徒,到日後兩度榮獲樂斯福世界麵包大賽的冠軍;從最後一名到世界第一,他憑藉的就是性格裡一股不服輸,且對於設定的目標永不放棄的態度。

吳寶春的故事證明,不管離夢想有多遠,只要願意努力,一定有機會達成。他傳奇的奮鬥故事,也將在近期搬上大銀幕,在吳寶春身上印證了任何平凡的夢想都有實現的可能,「只要永不放棄,自己就是生命中最好的貴人。」

吳寶春

出生:1969年

現職:吳寶春 店負責人經歷:高雄帕莎蒂娜烘焙坊主廚

學歷:屏東縣崇文國中

成績:2010年樂斯福盃世界麵包大師個人賽冠軍

家庭:育有二子

小學徒邁向企業管理者

吳寶春人生大事紀

1985年 吳寶春國中畢業,因為不想讓母親辛苦工作,離鄉背井到台北當麵包學徒。

1994年 在麵包師傅陳銘信介紹之下,到台中沙鹿擔任麵包師傅,正式出師。

2006年 受邀參加樂斯福盃世界麵包大賽台灣區比賽,得到第一名。

2007年 以「酒釀桂圓麵包」取得世界盃亞洲區比賽資格。

2008年 榮獲樂斯福盃世界麵包大賽銀牌。

2010年 得到樂斯福盃世界麵包大師個人賽冠軍。

2013年 考取新加坡國立大學亞太EMBA碩士班。

新加坡給台灣上的一堂「搶人才」課吳寶春將入學的新加坡國立大學(NUS)EMBA,在2012年《金融時報》全球EMBA排行榜名列第26名,是新加坡唯一躋身世界30強的商學院;學術競爭力遠比台大還高,吸引不少亞洲優秀企業人士前往上課,10年來台灣已有數十位畢業生。

新加坡國大EMBA一年半學費高達新台幣260萬元,是台灣一般EMBA課程的4倍;但考量商務人士時間寶貴,學程只有17個月,每3個月上課2周,總共只上6個學段。

曾以第一名成績進入新加坡國大就讀EMBA的台灣昇達橡膠董事長黃世賢說,該校EMBA上課時間彈性,是吸引企業老闆就讀的主因。新加坡國大EMBA課程緊湊,除了研讀教授指定書籍外,每次還有考試及讀書心得報告,從白天上課到晚上8、9點;回去後還要準備隔天課程,上床睡覺都已經凌晨1、2點。

黃世賢說,他畢業之後,新加坡經發局曾主動來台灣邀請他赴星投資移民,甚至給他各種投資移民與技術移民相關資料,最低金額新台幣2000萬元,「新加坡政府甚至直接表明他們最缺醫師與會計人才,如果有這方面專業,可以完全協助赴星開業事宜。」吳寶春赴新加坡求學記,讓人見識到新加坡搶人才的積極作法,而這恐怕也給台灣上了一堂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20

不安分的黃驥與7天的離合故事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8/2944158.html
見黃驥,一身純白襯衣,領口低開,胸前掛著顯眼的十字架項鏈,偌大的咖啡廳空著很多座位,但其卻不理會已經安排好的安靜角落雅座,堅持選擇坐在窗邊。

這些看似並不起眼的小舉動,似乎暗示著,黃驥這個男人外表時尚感性,而骨子裡又流淌著並不安分的「血液」。

僅看表象,黃驥很容易被人認為是設計師或時尚業工作者,但其實他所從事過的行業幾乎都非常嚴肅正經。從年紀輕輕26歲就成為三九胃泰的中國區產品總監,到放棄高薪加盟7天酒店創業團隊,黃驥當年的「高風險」選擇讓很多職業經理人看不懂,更令人看不懂的是,7天上市後,他卻離巢,另組團隊創業,但近期7天私有化退市後,黃驥卻突然回歸,成為7天轉型鉑濤酒店集團(Plateno)後,麾下高端品牌「鉑濤菲諾酒店」(Portofino Hotel)的CEO。

職業經理人轉型創業者

「我不太喜歡太穩定的東西,創業雖然有風險,但正因如此,充滿變數,我才喜歡。」

黃驥幾次出人意料的職業變動,似乎都能從這句話中得到答案。

「年少便得志」,是聽過黃驥職場經歷的人的普遍感受。憑藉努力和自身能力,黃驥26歲時已經成為三九胃泰的中國區產品總監,隨後他出任三九網絡系IT公司的市場運營官,曾是當時最年輕的高管。

但黃驥似乎並不滿足於此,上世紀90年代,黃驥赴海外留學。留洋的經歷讓其獲得了歐洲一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高管職位,從事國際貿易與金融投資及能源開發等工作。

原本黃驥應該在高級職業經理人的道路上順風順水地走下去,然而2006年某天的一通電話意外地改變了他的人生。

「2006年時,我正在香港工作,突然有一天,我接到一個陌生男人的電話,他說他叫鄭南雁,可能是通過朋友找到我,並極力遊說我加入他們的創業團隊,打造經濟型酒店7天。說實話,我當時對於酒店業完全是門外漢,而我那時也根本不認識如今在酒店業界赫赫有名的7天創始人鄭南雁。」黃驥回憶道,儘管如此,但可能是自己長期以來一直掩藏於內心的不安分因素被激發,在與鄭南雁電話聊天,並聽其描繪了一番藍圖之後的一個月,黃驥與7天的另一個重要創始人——何伯權,見了面。

何伯權的鼓動能力加上黃驥骨子裡的不安分,讓黃驥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做出了令很多人當時都看不懂的決定——放棄高薪的職業經理人職位,加盟7天創業團隊。要知道,當時的7天由於起步晚於同業者,並非業內前三名的企業,且前景還充滿不確定性,最關鍵的是,黃驥的收入頓時銳減。

「7天是個很有意思的企業,它的創始人團隊中幾乎沒有酒店專業人才,更多的是計算機專業出身的人,比如鄭南雁,比如現在的7天CEO林粵舟,還比如我。我總感覺和鄭南雁的理念非常契合,我們有個共同的理論——寫程序是從1.0寫到10.0,但做服務業要從10.0倒推到1.0,即從顧客需求出發來反推我們要做什麼。」這些理由都可以打動黃驥,最為重要的是,這個機會滿足了黃驥挑戰風險的慾望。於是,他加入了7天創始團隊,出任高級副總裁,掌管酒店集團的投資及發展工作。

離巢再回歸

彼時,最讓黃驥舒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到鄭南雁家中,兩人像孩子似的趴在地板上一起看地圖,想像著未來那些地區會插上7天的「小旗子」,他們甚至將發展目光投到了海外市場。

「正因為懷揣著這樣的夢想,加之我當時就認為長期單純做經濟型酒店會遇到瓶頸,因此我在2008年時,萌發了做多品牌酒店尤其是高端酒店的戰略想法。」充滿創業熱情的黃驥此時又不安分起來。

然而,黃驥的「不安分」對7天背後的風險投資者們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2008年正值7天謀劃赴美上市之際,風險投資者都認為,穩定業績並堅持到上市才是最重要的,多品牌戰略充滿風險性,會極大地影響上市計劃,因此董事會並不支持黃驥的多品牌計劃。

「雖然多品牌戰略當時並沒有實施,但當時7天的上市還是被拖延了,因為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涉及各個領域,很多原本計劃在那時上市的公司都紛紛延後甚至取消了上市計劃。7天也延遲了上市,原本在2008年,我們已經選好了券商,甚至連機票都訂好了。但也沒有辦法,時機不對。」黃驥說。

雖然此後,7天另擇時機赴美上市,但董事會對於黃驥的多品牌戰略的反對態度讓其深深感受到風險投資者與企業發展之間的衝突。於是不安分的黃驥又開始「驛動」。

2011年,即7天在美國紐交所上市一年半後,黃驥離開了創業5年的7天,但本著與鄭南雁的「志同道合」,黃驥與鄭南雁共同創辦了瑞卡租車集團,黃驥出任首席執行官。

一段時間後,正當租車的業務辦得如魚得水時,黃驥聽到了一個消息——因為中概股整體在美股市場走低,為了市值和股價不被低估,7天打算私有化退市。

這對於黃驥來說,是一個實現其當年多品牌戰略的機會。因為在私有化過程中,會引入新投資者,董事會結構會發生變化,尤其是此番退市引入的凱雷和紅杉,兩者都有酒店業投資經驗,且凱雷在這幾年頻頻出手酒店業,其對開元和橘子酒店的注資都是業界焦點,而開元實施的正是多品牌戰略。這樣的投資者背景對於黃驥來說意味著,7天私有化後的新董事會應該會大力支持其多品牌戰略。

與當年放棄職業經理人身份毫不猶豫地投身創業大潮時一樣,黃驥沒有耗費多少時間就做了決定——放棄瑞卡租車集團首席執行官職位,僅保留股份,回歸私有化後的7天,實現積壓在內心許久的多品牌戰略夢想。

今年7月17日,在這個似乎精心挑選過的充滿「7」的日子裡,7天宣佈正式完成退市——由鄭南雁、何伯權、英聯投資等7天原有股東,加上凱雷投資集團、紅杉資本共同組建鉑濤酒店集團,該集團已完成對7天的私有化收購,並同時推出數個中高端酒店新品牌。

鉑濤酒店集團正擬推出定位高端的「鉑濤菲諾」、定位中端舒適酒店的「麗楓」(Lavande Hotel)以及咖啡文化中端酒店的「喆·啡」(James Joyce Coffetel),之後還會籌劃個性化中端酒店「Zmax Hotel」。

除了7天全資屬於鉑濤酒店集團之外,其他品牌都採取鉑濤酒店集團控股,各自由合夥人入股獨立運作的模式。而已經研究了很長一段時間高端酒店領域的黃驥則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鉑濤菲諾酒店的CEO。

每一次都放棄安穩而選擇挑戰的黃驥現在又一次進入了興奮狀態,因為在業界,從經濟型酒店起家上升到高端酒店經營的成功案例鮮少,主要原因是經濟型酒店講究成本控制理念,因此缺乏服務和附加內容,而高端酒店恰恰相反。同時,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酒店人力從總經理到一線員工都非常匱乏。這些都是黃驥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也知道挑戰很多,包括如何擺脫廉價感等。但我始終覺得,當初我們幾個完全沒有酒店業經驗的人也把7天做出來了,那現在多做個品牌又有何難?我們與一般的五星級酒店不同,我們可能會減少利用率很低的設施比如游泳池,而在其他服務上大量投入。同時我們不會去選址那些已經相對飽和的一線城市,而是會在二三線潛力城市布點,並學習萬達的模式——與房地產商合作,將鉑濤菲諾作為配套酒店引入,以加速發展。」黃驥現在的理想是,今年簽約10家鉑濤菲諾,明年到20家,至2016年發展到80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704

$特斯拉電動車(TSLA)$ 這兩天的暴跌 壹棵長了腳的蔥

http://xueqiu.com/8958758582/26038923
$特斯拉電動車(TSLA)$  這兩天的暴跌讓人見識了什麼叫來得容易去得也快。股價驟漲的票跌起來也是warp speed。昨天肯定有不少散戶同胞認為撿便宜的時候到了,就激流勇進跳入TSLA接盤,今天也一定有不少勇敢者。其實這行為在投機界有個專門的叫法:catching a falling knife。 買dip不買top的思路是對的,但是買dip只適合在股價正常波動到技術面低谷的時候進行,或者股票受大盤宏觀卻無結構性破壞力的事件拖累以後進行,比如10月上旬美債危機期間眾票跳水的時候。美債必然不會違約,美國政府不會蠢到搞金融自殺,所以當時市場出現了一個短期利用恐懼套利再買低的良機。

然而個股放量暴跌則是完全不同的情況。一它要麼反映了公司基本面的劇烈變化,要麼反映了市場心理對公司基本面認知出現重大變化,二它破壞技術面上原有相對穩定的價格區間,打開新的近中期價格區間。

我個人有個小規則,就是在出現gap down並放量下行之後,至少3個交易日內不建倉做長,因為太多時候這樣的頹勢都會延續好些天甚至更長。即使有零星小回彈,往往都是lower low之前的一個lower high。V字型的價格恢復很少見,即使有,V的左邊那一斜線也要拉幾個交易日。 而V型走線一般的情形是:市場對於某個基本面事件失望,出現急拋,然後另一個基本面事件出來證明市場最初的反應是誤判、過度反應。經典例子:蘋果9月iPhone發佈以後,市場對iPhone 5C和中移動消息跳票失望,股價5個交易日跌超過10%,但隨後消息出來顯示iPhone 5C/5S已獲得工信部頒發的中移動試入網證,iPhone首發日全球各地熱情高漲,首個週末銷售數據出來之後900萬新記錄驚豔四座,股價很快就恢復了接近拋售前的水平。非V字型的經典放量跌我能想到的就是IBM了:10月16日財報出來17日跳空暴跌,連頹正好3日,價格才穩定下來開始在新區間波動。

TSLA這一波跌,我認為是市場終於認識到TSLA的股價遠跑過了基本面,是個回歸正常的過程。而且財報有revenue miss,不得不說是一個大利空。畢竟TSLA的股價已經被priced to perfection,最大支持因素就是市場期待Tesla能持續beat revenue預期,實現爆炸式增長。另外今年的暴漲造就了一大批滿嘴是油的持股機構和個人,這給價值回歸留下了充足的空間。今年早些時候的上行也非常之快,沒有過多拉鋸,沒有充足的價格鞏固,也就說明下方的支撐面都很脆弱,非常容易跌破。Parabolic move之後出現50%回調都不是什麼稀罕事。所以在價格穩定,找到堅實支撐面之前不宜做長,尤其不宜進call。

10月1號以後Tesla接連出現lower high和lower low,綜合技術參數,sentiment shift和這兩天的暴跌看,Tesla就算不是進入熊市,也非常有可能已經進入主要修正模式。即使你再喜歡這個公司,也不要嘗試對抗trend。市場折磨採用contrarian投資戰略的人總是很有它的一套。即使你是對的,市場是錯的,Tesla不該被拋,有句投機界經典老話叫:The market can stay irrational longer than you can stay solvent。 所以買認購權的人要格外小心。AAPL就是一個前車之鑑。2012前半年 parabolic move,沒有太多流連,沒有充分價格鞏固,就在9月底寫下705 all time high,隨之形勢急轉直下。蘋果基本面那麼強悍的公司彷彿幾天時間就從花街darling淪為花街棄兒。有個小有名氣的投資人叫Andy Zaky。他在AAPL耀生階段獲得巨大成功,做過很多準確預測,也賺了很多錢。2012年10月期間當蘋果股價從705滑落到630的時候,他把所管理的對沖基金資金重壓在蘋果認購權上,認為蘋果會在2013年1月重新rally回700。然後就在11月,當蘋果股價重挫到505的時候,Zaky不得不向投資人宣佈基金破產。5個多月以後蘋果跌到385,接近50% retracemen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59

長安集團:2億元人民幣是怎麼省出來的!如何把55天的訂單交付時間做到39天的秘密!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8/56667.html
 【導讀】數據信息為「虛」,生產製造為「實」,「虛」、「實」結合推動著長安集團的管理提升和成本控制。黑馬哥在此分享這篇商業價值(韓洋)的文章,提高運營管理效率和資金效益,使得運營成本得到有效而持續的控制,數據是長安集團的「秘密武器」。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中國汽車行業告別高增長時代,市場格局趨於穩定,已經成立150年的中國長安集團(以下簡稱長安集團)也已經開始從經濟適用轎車逐漸轉向成本更高的中級轎車。在2013年上半年,長安集團實現了營業收入197.51億元,同比增長達到40.63%,其中汽車製造業務整體的毛利率達到16.4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9%,而產品毛利的提升主要就來自於產品結構的優化及持續的成本控制。

提高運營管理效率和資金效益,使得運營成本得到有效而持續的控制,數據是長安集團的「秘密武器」。

數據打通管理邏輯

從訂單到交付指數是企業資金周轉率的一種體現方式,也是衡量整車企業對快速反饋市場能力的重要指標。生產一輛轎車真正花費的時間一般不超過48小時,但國內面對客戶的實際交貨平均週期在40.1天左右,其中85%的時間都花在訂單處理、計劃、排產和等待運輸等不產生價值的環節。

長安集團在2012年以前訂單交付時間在55天左右,相比之下,國際一流整車製造企業如豐田、通用、寶馬等公司的訂單交付時間平均在20天以下,更好的品牌能達到15天。2012年長安集團副總裁馬軍親自掛帥,定下兩個指標:第一是將原來的訂單交付時間從55天壓縮到39天,第二是將整個鏈條上的庫存資源節約2億元人民幣。

馬軍認為,科學地壓縮交付時間要做大量的數據分析,才可能找到問題的關鍵點,需要IT技術和管理一起配合。其一就是梳理出產品從訂單到交付過程中的所有環節,建立從訂單到交付的全過程跟蹤管控平台,然後打開供應鏈上的全部鏈條,來看每一個環節能夠壓縮多少時間,生產環境下的停閒時間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原因如何解決等等,層層剝開,直達問題根源。

長安集團一年推出超過100個新車型,平均每週就會推出兩個新車型,每年有100多億元人民幣資金在供應鏈中流動,如果將每一筆訂單的交付時間縮短10天,就會節省上億元人民幣。

除此之外,訂單到交付的信息平台打通整個業務鏈條的信息節點,也使得長安集團從「推式生產」變成「拉式生產」。長安集團是以庫存拉動生產,通過銷售公司層面和經銷商層面的預測來組織生產,根據經銷商的庫存變化情況補充訂單和生產計劃,來指導配送計劃和庫存分配。但由於銷售部門分給經銷商的配額,與銷售跟生產工廠制定的生產計劃之間往往有所脫節,造成多生產出的車輛沒有經銷商接收,而需要的車輛又不能及時被生產出。

改為「拉式生產」後,長安集團依然通過預測來制定生產計劃,但與以往庫存拉動生產不同的是,當來自終端消費者市場的訂單下單後,廠家會在本地區或其他地區的庫存中查找經銷商想要的車輛,或是將生產中的車輛變更分配交給經銷商,在庫存—生產—計劃的供應鏈上最大化滿足訂單。同時,打通訂單到工單斷點,讓經銷商獲得車輛的生產信息,從經銷商到製造,再到發運的過程管理透明化,整車物流也可以提前配板。通過打通信息流,來找出需求和生產之間的平衡點,解決需求和生產不匹配的問題。

「虛實」結合

早在2002年長安集團的時任董事長就曾說過「未來的世界是虛擬世界,而且是『虛』的控制『實』的。」這句話在10年後的今天看來,生產製造業企業中數據信息為「虛」,生產製造為「實」,虛實早已經結合在一起影響著商業運作。

當下互聯網對傳統企業的影響不斷滲透,汽車產品跟科技的結合也已經越來越緊密,產品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這給汽車製造也帶來了新的壓力和挑戰,比如產品更新換代加快、生命週期縮短帶來的開發週期和成本壓力,全球化協同研發設計、分佈式生產所帶來的高效管理需求等等。

長安集團是中國最早一批做自主研發的國產汽車品牌之一,如今5000多名研發人員分佈在5個國家的9個地區,研發數據端的管理幾乎成為長安最迫切的問題。

「數據的源頭才是價值的根本,誰掌握數據,誰就有控制權。」馬軍說研發設計是數據的發源地,如果源頭控制的不好,一定會帶來一系列成本浪費。因為所有的設計數據和後面的工藝數據、工貿數據都形成關聯,前面一個設計數據的更改會帶來後面大量的更改,甚至是供應商的大量更改,而這些「更改」最後毫無疑問都得由長安集團來買單。

在以往,長安所有產品的開發數據、工業數據、製造數據由不同部門各自分管,導致從研發到生產數據並不唯一,系統之間的關聯性也不強。為此,長安建起了一套以PDM系統為核心的全球在線研發平台,把數據源打通,使所有數據在同一個鏈條上互動,優化了在線協同研發機制。

在這個平台之上,全球共享單一數據源,提供實時準確的數據,支撐五國九地、7×24小時在線協同研發。同時,通過數字化設計和製造仿真分析,提前發現問題,以減少後期變更成本,減少實物驗證次數。在抓住了數據源之後,長安信息管理部把研發部分的成本控制在了原來的80%上下,協同效率的提升更使得生產等環節的成本得到控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36

膽大包天的決定

2015-04-06  TCW
 
 

 

在柯林斯所寫的《從A到A+》的經典管理書中,談到卓越企業一定要在關鍵時刻,做一個膽大包天的決定,讓企業挑戰一個接近不可能的任務,然後全公司上下全力以赴去完成,一旦這個膽大包天的決定真的實現,那企業就會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卓越企業。

書中柯林斯提到波音公司決心傾全公司之力,研發七四七飛機,幾乎讓公司深陷困境;菲利浦莫里斯菸草公司在它還是個小公司時,就決定要成為跨國菸草公司,從此也改變了世界菸草產業的結構。

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在上個世界的七○年代,下決心以小蝦米之姿,購併大公司和記黃埔,每個人都覺得李嘉誠在做一件瘋狂的事,可是這讓李嘉誠變成世界華人首富,遠遠超越了所有的香港企業家。

做一個「膽大包天的決定」成為企業變身最重要的過程。

再如台灣的台塑集團,在台灣景氣最低迷之際,決定在雲林填海興建六輕,動員了全公司之力以及數千億的資金,從此之後,讓台塑集團成為世界領導石化產業集團。

這是每一個企業經營者都需要學會的一課,而這個適用於企業的原則,其實也適用在個人一生的生涯規畫中。

每一個對自己有期待的人,想成就一生不一樣人生的人,想活出自己,不虛此行一生的人,都應該在關鍵時刻,為自己做一個膽大包天的決定,然後全力以赴去圓夢、去完成,這樣才能成就自己不一樣的一生。

我在三十四歲那一年,離開了舒適圈《中國時報》去創業,創辦了《商業周刊》。這個決定賭上了我的一生,也賭上了我的下半輩子,對一個長期在一個大企業中的工作者而言,這絕對是一個膽大包天的決定,不是大好,就是大壞,這也是我許多同事一生想都不敢想的決定。

我的這個決定,在歷經了八年的痛苦煎熬,沉淪之後,終於柳暗花明,這是我一生的轉轉捩點,一切的一切,都來自這個膽大包天的決定。

我常鼓勵年輕人,如果不想庸庸碌碌過一生,一定要在某一個關鍵時刻,做一個膽大包天的決定。

要做膽大包天的決定,要選時機,當外在環境出現結構性的轉變時,出現新的規則,新的變局時,通常是改變的最佳時機。

其次要做什麼樣的決定,通常要符合下列三項原則:第一、這件事一定是你相信而且喜歡的事,做這件事你會有最大的熱忱,也願意永遠投入。

第二、這件事一定是對社會有結構性的破壞或創新,因為惟其如此,這件事成功的期望值才夠大,也才值得投入。

第三、這件事的成功關鍵因素中,一定有你可掌握的事,或者是你的專才,或者是你長期研究及了解的事,這樣成功的機率才會多。

不想平凡過一生,就做一次膽大包天的決定吧!

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net/blog何飛鵬粉絲團:www.facebook.com/hofeipe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32

第二個99天的創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11/152752.shtml

導讀 : 如果說第一個99天的創業是因為理想情懷,那麽我想第二個99天的創業是因為堅持拼命。

從7月27號,到11月2號,又過去了99天,嗯,這是我第二個99天的創業。

如果說第一個99天的創業是因為理想情懷,那麽我想第二個99天的創業是因為堅持拼命!

我前兩天還跟同事說起挺感謝這段創業的經歷,讓我重新拾起當初丟下的拼命精神。記得上一次這麽拼還是在SOHO的時候,後來做高管以後也就慢慢懶惰懈怠了。重新上路,我發現原來自己還能這麽拼,感受著生命的力量。

這99天,總的來說是在走路,用腳步丈量創業,腳在行走,心在專註。

淩晨2點半的機場

創業者需要抓緊時間,尤其是我這樣的老同誌。那麽,最快的行走方式肯定是飛機了。8月12號,我從北京飛海南三亞,參加2015博鰲房地產論壇,面對著臺下那麽多的房地產大佬,做了《創新空間將會改變房地產》的主題演講,現在想想都後怕。在接下來的三天里,我從三亞飛廣州,廣州乘高鐵去深圳,深圳飛上海,上海飛回北京,三天五城,我是第一次發現時間可以安排的這麽緊,這麽夠用。

在每一個城市逗留幾小時,跟當地的合作夥伴溝通細節,考察場地,然後立馬打車奔機場,又趕往下一個城市。時間緊的時候就特別怕趕不上飛機,但我不是沒趕上飛機,而是航班延誤,一班飛機延誤倒也沒事,就怕所有的航班都延誤停飛。

原本是晚上7點多從深圳飛上海的航班,全部被告知延誤停飛,但我跟上海合作夥伴已經約好了時間,劇本都寫好了,劇情卻出現了插曲。我找航空公司協調,時刻關註航班動態,吃飯,玩手機,睡覺,來回晃悠,抱怨,無奈,在晚上7點到淩晨2點多的這段時間里,我好像該做的事情都做了,可我還是困在機場。

淩晨2點半的機場,大廳里一片光亮,外面昏黃的路燈,偶爾出沒的擺渡車,遠方的黑夜,我想早點啟程,到達遠方。

後來我也跟朋友說起過這一件事,航班延誤,稀疏平常的事情,只不過恰巧我遇到的更豐富曲折罷了。回過頭來想,很多時候,計劃趕不上變化,出發和啟程是兩個概念。你早點出發,不見得會早點啟程,創業也是這樣,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你得學會樂觀面對小插曲,靜心等待。

當然,也正因為沒有按照劇本走,才會有別樣的風景。你要相信,美好的事物都需要等待,任何事物發展到最後都會是圓滿美好的,現在你正遭遇插曲挫折,只是因為還沒有到最後罷了!

3天3700公里

我所執,源於虛幻。我所虛幻,源於執。

這是我在路上說的一句話,當時發了一條朋友圈。這種虛幻,這種執念,或許也是一種傻瓜似的堅持。因為有了上一次航班延誤的經歷,所以在8月25號要去杭州出差的時候,我選擇了自駕去杭州。我們同事一行4人,第一天晚上10點從北京上高速,到第二天中午12點半到酒店,在酒店住了一晚上,第三天下午4點多從杭州往回返,第四天上午9點半出現在公司見客戶。

3天3700公里,雖然不是我開車,而且在去的路上還感冒了,三天三夜,其中有兩個晚上都在車里,但我依舊很享受這個過程。從杭州回來以後,有很多關心我的朋友都說我犯二,問我為什麽要開車去杭州,這麽累,都是老同誌了,身體還這麽硬撐?

其實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想看看自己能堅持到什麽程度,就是為了跟自己較勁。上千公里的奔襲,我們四個人就像是一群戰士,完成一場千里跋涉。

每個人在行程開始之前都是滿懷期待的,這種期待和興奮在汽車啟動的那一瞬間處在最高峰,隨著時間流逝和深夜到來,大家由享受變成了堅持,車里也安靜了不少,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們都註視的遠方,用意念在堅持,如同長跑進入了膠著期一般。

有的時候,有些坎,熬一熬你就過去了,比如說由黑夜到黎明。看得到目的地的時候,人又會重歸興奮狀態,因為你挺過來了。

創業,或許就是這種苦行僧的精神,一群戰鬥的跋涉。男人就應該對自己狠一點,創業者更是如此。大家都說自己能吃苦,就如同大家都會說起當初在體育課上百米沖刺成績多好一樣,當初你跑的再好,現在你還有勇氣重新出發嗎?

過往,放下;現在,出發。

如果你經年之後,回過頭來看,人生幾十載,你卻連自己走過最遠的路都沒有印象,生命又有什麽意義呢?我想生命的長度不僅僅是時間的跨度,更是看你走了多少路,走了多遠,都說人生路,很多人的人生都花在消磨時間上了,卻不知自己還在原地踏步。

我喜歡在黑夜里趕路,喜歡這種黑夜中的靜謐未知,享受這種帶著信念的跋涉,因為腳踏在地上,我走在路上,心里踏實。

在這99天里,我從8月17號開始,堅持每一天在個人微信公眾號做一個創業項目點評,估計我每天刷《勝江創業點評》都快把你們刷吐了,到現在也有71個創業點評。無論項目點評的怎麽樣,我想每篇文章里找到一句有用的話還是有的。用心去做一件事,堅持做好一件事,盡心就好。

1、創業是自己的事情,哪怕沒有資源沒有投資人也是創業。創業的本質就是帶有攻擊性和顛覆性的。創業者不應該做溫室里的花朵。

2、互聯網的本質是服務,服務的本質是內容。有平臺有商業模式是好的,但關鍵是要有內容,關註內容的標準化和質量化。不管什麽平臺,不能光有殼,不能只追求估值,關鍵還是內容!內容!內容!

3、冬天是永遠伴隨著創業者的。如果有一天創業者發現自己身處夏天,也許他就快面臨危機了。創業者從出生那天就開始如履薄冰。對創業者的提醒就是——備好糧。

4、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投資人、創業服務者永遠都會在門口等著創業者。但是創業者需要知道怎樣推開這扇門?推開門怎麽做?所以,創業是創業者的事兒,不是投資人的事兒,創業者必須踏踏實實把事兒做好,然後是投資人和創業服務者伴隨著創業者的一同成長。

5、不要老盯著最後一公里的市場,你先做好從口到肚子這負一米的內容體驗就行,口碑首先是靠口體驗,再靠口傳播的。

6、大數據只是一個工具,重點是要找準客戶群體,解決客戶的實際痛點,你還真以為自己隨便弄了幾個假數據,就成馬雲了。

7、生存型創業是不需要融資的,創業者花一年的錢幹一年的事,這是從0到0.1的改變;投資型創業是通過融資用一年的時間幹十年的事,這是從0到1的質變,因此需要融資。這就跟蓋樓一樣,你是選擇蓋一層,還是蓋十層。

8、對於投資人來說,資本周期可能是一年,創業者的創業周期是三年,這二者的節奏是不一致的,創業周期是大於資本周期的,創業者在選擇投資人的時候也要選擇與自身創業周期大致同步的投資人,這樣更利於創業者個人和項目的成長發展。投資人與創業者的發展周期要盡量同步,不能拔苗助長。

9、什麽叫痛點,我覺得可以持續的,有價值的東西才叫痛點,而不是掐你一下胳膊,讓你疼了的東西,那叫疼點。現在很多創業項目做的就是掐你胳膊的事情,讓你疼了,就以為抓住用戶痛點了。

10、痛點跟什麽結合才更值錢,痛點是要跟社會結合,跟社會中重要的事情結合才更值錢,比如說老年人的孤獨問題,藍領工人的尊嚴問題,如果你能通過的你商業模式解決這些問題,提升整個社會價值,你的痛點才最有價值!

11、融資的核心是你的痛點,你解決什麽剛需問題。一個好的商業模式不要怕被模仿,你看阿里淘寶的模式,全世界都知道,有人模仿嗎?有人能比阿里做的好嗎?

12、資本寒冬,創業者不強壯,誰會投錢給你,因此創業者要有肌肉是最重要的。創業者不要做圍著投資人的奴才,也不要依賴投資人,投資人只是你的錦上添花,創業者才是你自己的雪中送炭。

13、別人瘋狂的時候,我撤退;別人撤退的時候,我瘋狂。冬天最大的勝利,就是別人死去了,你還活著,生存下來,就好。

14、我希望創業者在我這能真正成長,能打仗,而不是創業者在這跟我一起成長。當然,投資人不是用來戰勝的,而是用來打動的!

15、投資人投你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看到你有一個好的點能賺錢,看到你有九個點是還沒做到的,有缺點,投資人才投你,投資人通過投你這一個點的錢,來賺取剩下九個點的錢。我覺得缺點就是你未來升值的空間,缺點就等於未來的估值,缺點就是機會。

標簽 創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205

那晚10點,鏈接泄露,它開始了10天的瘋狂傳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exp/2016/0222/154365.shtml

導讀 : 本文是黑馬哥新推出的訪談節目“當紅炸子雞”第一期,對話朋友印象CEO魏誌成,看看此人有什麽傳播引爆秘訣可以傳授給大家。

春節期間,你的朋友圈是否被“和某某匿名聊天”H5刷屏了?10天創造一億PV,100萬APP下載量,社交軟件“朋友印象”瞬間爆紅。本文是黑馬哥新推出的訪談節目“當紅炸子雞”第一期,對話朋友印象CEO魏誌成,看看此人有什麽傳播引爆秘訣可以傳授給大家。

黑馬哥:微信已經有幾億用戶了……“朋友印象”的定位是什麽呢?和微信有啥區別?

魏誌成:黑馬哥你好。微信是一個封閉的溝通網絡,背後的張小龍是一個很會克制的人,每人最多加5000友,無法探索朋友的朋友,朋友圈無法看到朋友的朋友的評論(除非是共同好友),無法通過搜索唯一ID以外的方式找到想要找的人……這就是微信的身位。在中國有極度開放的微博(但最後變成了媒體),也有極度封閉的微信,適度開放的全人群社交網絡是沒有的,而國外卻有Facebook,人人網曾想站穩這個身位但沒有成功,朋友印象想抓住這個機會。

朋友印象上每條內容都是用戶親自書寫、上傳的,全是原創,不存在轉發,聚焦於用戶自身的內容,所以我們針對的就是全人群(很多人會對此嗤之以鼻),這個是產品層面,要達這個目標,中間的路徑會在人群聚焦上有先後,這個是市場運營層面。

黑馬哥:過年期間哥多次在朋友圈看到有人發“朋友對我的匿名評論”,收到2356條對哥的話,其中有1.5%的不知性別人士發“暗戀你”,有2.3%人士說“討厭你風情萬種的樣子”,還有幾個人說想打我一頓。我想知道,這個玩法,你們前前後後都是怎麽策劃的?咋傳播的,作為i黑馬公號官方唯一指定運營者,哥也想學一下。

魏誌成:實際上我們已經不是第一次做朋友圈爆款了,之前做過“朋友圈最近訪客”“朋友對我的印象”等也通過零成本用戶自傳播獲得了上千萬的UV。制作H5幾乎是我們每天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2月4日在已經休假的情況下,我們研發的“匿名聊天”H5版本MVP(最小可用版本)基本完成,於是2月5日晚上10點我將鏈接在微信里發給我們運營和市場的同事測試,本來只是想在一個小範圍里測試可用性和體驗,可能是因為同事將鏈接發到了自己的朋友圈,鏈接被公司外的人看到,於是便開始失控般的傳播……

當晚10點之後,數據呈陡坡式上升

當晚10點之後,數據呈陡坡式上升

一個小時內,我們H5應用的同時在線人數飆升了3倍,而此時我們團隊有一半人正在機場準備登機出國團建。我們在坐了9個小時的飛機降落迪拜機場時,在中國時間2月6日中午看到同時在線人數已經破萬……當時這個功能模塊只是處於最小可用的狀態,還有一些bug,技術上準備地並不充分,所以2月6日當天,包括後續的幾天,每天都是幾百萬微信授權用戶和幾千萬PV的流量進來直接導致每天至少2小時的當機崩潰。

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朋友印象APP被用戶推上了社交榜第4,春節幾天的PV超過1億。

QQ截圖20160222190237

黑馬哥:你們分析,為何這一策劃能引爆朋友圈?它擊中了年輕人什麽心理?

魏誌成:它擊中了所有人(並不只是年輕人)的本質需求:渴望走心的溝通,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為接近“三體人溝通方式”的時刻,人類一直都是用嘴、耳朵和手作為“調制解調器”,所以才會有欺騙和無效溝通,而三體人則完全互相透明(具體可參考《三體》小說),所以他們不知欺騙為何物,也沒有溝通損耗。

朋友印象的匿名聊天,釋放了很多人對朋友深藏在心里的話。

QQ截圖20160222190244

黑馬哥:哥的粉絲都挺喜歡看數據,能否提供一下你們傳播的真實數據?有沒有一些大V轉發,重大的傳播節點?

魏誌成:整個春節的10天,PV超過1億,UV超過2000萬,給APP帶來約100萬的下載。整個過程就是用戶自主的傳播,並沒有人為的KOL、大V造勢。但是春節後我們計劃啟用一些年輕人的意見領袖來幫助傳播。

黑馬哥:為什麽你們這麽喜歡用H5?

魏誌成:對於社交產品,尤其是一些需要和朋友一起玩的社交產品來說,通過H5可以從微信獲取用戶,用戶質量和價值也遠遠高於其他渠道,互相之間有強關系,上來的用戶會發現“這里有朋友在”,而且獲取成本遠遠低於其他渠道。我在知乎上回答過一個問題:說我們做社交產品通過社交媒體營銷可以做到1塊以下的人均新增獲取成本,結果答案被折疊了……可能是有很多人不相信吧。

另外,朋友印象的H5和以往的爆款,比如臉萌、神經貓、足記大片等,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們都是以一張靜態圖片,或者單人的人機互動,作為傳播的載體,而朋友印象的H5是多人在線互動,這就好比單機遊戲和網絡遊戲的區別。

黑馬哥:你如何理解的人們的社交心理?抓住和把握住這種心理的秘訣有哪些?

魏誌成:人有很多社交心理,我們提取的一些關鍵點包括:幫助人們更好的溝通,滿足人們的展示欲,幫助人們展示“Ta所希望展示的樣子”。

把握心理是一件厚積薄發的事情,這次做匿名聊天也絕不是偶然,有一個很少人知道的背景是:我自己早在2011年,就是國內第一款匿名社交工具“也愛”的獨立開發者,當時我還在香港理工大學讀書,是個學生,當時有一篇報導是現在IT桔子的創始人文飛翔幫我寫的《也愛:讓我們勇敢地對暗戀對象表白?》

所有的事情發生背後都一定有可以追溯的原因。

黑馬哥:這次營銷這麽火爆,你們應該沒什麽不滿意的地方吧。

魏誌成:不滿意的地方就是準備不夠充分,我們只做了10倍的冗余,如果能提前預計這次的傳播是平時的50倍,那我們會準備更充分一些。所以行業里很流行的“做MVP就放出”的理論有時候不是很適用於社交這種可能會快速爆發的領域——因為你在用戶面前只有一次機會。

黑馬哥:爆款也會走向落寞,比如足記就沒什麽人在玩了。大家都能看到,現在你們的APP已經跌出了總榜所顯示的前145位,社交榜也從第4位到第15位。對這個問題你們怎麽看?

魏誌成:經過這一次的傳播,大量的用戶湧入讓我們看到了技術和產品上的改進空間。我們希望等技術再提升一個等級時,再導入更多用戶,目前已經在加速架構升級,完成之後我們會開始做一些有費用投入的市場推廣。相信再過一個月大家又能在朋友圈看到我們的蹤跡。

黑馬哥:好哇,哥拭目以待,一個月後,希望朋友圈再見。最後,歡迎你成為“當紅炸子雞”欄目第一位嘉賓。

魏誌成:謝謝黑馬哥。

黑馬哥也高大上了,開辟創業訪談類欄目《當紅炸子雞》,正在各地廣泛搜羅創業牛人,當紅CEO,聊聊大家都關心的那些事兒。有爆料,請加微信1015675629。

下期再見!

最後祝你元宵節快樂!

 

“當紅炸子雞”是黑馬哥做的一個創業問答欄目,擬邀請最當紅的創業者or創業項目來到本欄目,和黑馬哥對談,聊聊 “花兒為什麽這樣紅”。希望帶給你一些最新的創業想法,最真的創業趣事,著重了解一下目前人類都在想些什麽。

ps,如果你想看ta的訪談,在評論區留言給我,哥會盡力滿足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217

冷戰結束後首次!德國擬下令讓民眾囤積10天的食物防範襲擊

據德國媒體《法蘭克福周日新聞》21日報道,德國政府計劃呼籲民眾囤積食物和水以防襲擊或災難,這在冷戰結束以來尚屬首次。

報道援引德國內政部制定的“民防理念”報告說:“每位民眾都必須囤積十天的食物。”此外,每人還需儲存足夠5天使用的飲用水。

雖然德國目前還沒有發生類似法國和比利時的嚴重恐怖襲擊,但上月兩次恐怖襲擊以及一名精神錯亂的青少年在商場大開殺戒後,德國當前處於高警戒狀態。

德國防部長:德國已經進入“恐怖主義的瞄準範圍”

德國內政部透露,此次發布的民防戰略其實早在2012年就開始由一個議會委員會著手準備。該文件將於本月24日提交內閣討論,但拒絕披露更多細節。

這份69頁的報告並未預測德國本土將遭遇襲擊,但報告提出的預防措施要求人們“為未來可能危及生命且無法完全避免的威脅做適當準備”。此外,報告還指出,有必要建立更可靠的警報系統,加強建築物保護,以及改善衛生系統的容納能力。

本月早些時候,德國國防部長曾表示,德國已經進入“恐怖主義的瞄準範圍”,並敦促軍方加強與警察的培訓合作,防範潛在的大規模武裝襲擊。

另據i24news報道,德國情報機構估計,約有820人離開德國赴敘利亞和伊拉克參加聖戰,其中三分之一已經返回德國,這些人對歐洲構成的威脅是歐洲人心中揮之不去的陰霾。

多數德國人認為還會發生暴力襲擊 不安全感增加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波恩市民表示:“我對德國發生襲擊事件沒有太多的恐懼。但是我意識到,這種事情隨時都可能發生。”

7月18日,一名17歲南亞裔男子在行駛到巴伐利亞州附近的一列火車上突然用斧頭和刀襲擊乘客,造成5名乘客受傷,這名男子後被警方擊斃。(圖片來源:中新網)

7月22日,巴伐利亞州主要城市慕尼黑奧林匹亞購物中心發生槍擊案,一名德國和伊朗雙重國籍的18歲男子槍殺9人,導致30余人受傷,隨後飲彈自盡。

7月24日深夜,巴伐利亞州安斯巴赫市中心一家餐廳發生爆炸,事件導致1死12傷。嫌犯來自敘利亞,兩年前抵達德國後曾申請難民身份但未成功,與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存在關聯。

暴力襲擊事件頻發令德國民眾的不安全感增加。根據7月的一項調查結果,超過40%受訪者表示,將盡量避免去人群熙攘的公共場所。

本月早些時候,柏林宣布將大力增加警察和安全部隊開支,並組建一個專門負責打擊網絡犯罪和反恐的特殊部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5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