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銀行資產評估做準備,歐盟準備統一壞賬定義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388

歐洲央行在成為歐元區銀行業監管人之前的銀行資產評估中,將要求銀行使用統一的不良貸款定義,這將領各銀行難以利用本地慣例隱瞞壞賬。

路透援引歐洲銀監局消息源稱,在即將展開的銀行資產審查中的一個關鍵步驟,是協調各國銀行對貸款的分類方法。現在歐洲各國監管人使用許多不同的方法定義問題或不良貸款,使得跨司法管轄領域的比較相當困難。

歐洲央行希望在年底前開始評估歐元區17國中的主要銀行的資產質量。

這次評估將詳細查銀行是否已經預留足夠多的現金應對可能無法償還的債務,讓歐洲央行在2014年年底前成為歐元區銀行官方監管人之前徹底瞭解銀行資產狀況。

與此同時,非歐元區國家的銀行將接受本國監管機構資產評估。泛歐銀行監管當局歐洲銀監局(EBA)將協調這兩項調查。

EBA的重點是各個國家的對貸款「分類問題」,將著重關注一些市場的航運,商業房地產,和抵押貸款市場。

EBA已經對歐盟範圍內實施統一的不良貸款定義展開了諮詢,並將在9月底前接近完成這個工作,從而能應用到接下來的資產評估中。

路透的EBA消息源說:「我們正在向每一個人諮詢使用單一的定義」。

穆迪分析在8月14日的發布報告中指出,協調不良貸款定義將為「未來一個新的歐洲銀行壓力測試打下基礎」。

「新標準將讓歐洲央行這新監管人變得更可信,這正是銀行業和投資者所迫切需要的」。

2011年上一次歐洲銀行壓力測試沒有發現一些銀行隱藏的問題,這導致西班牙,愛爾蘭,和塞浦路斯的銀行業最終不得不謀求歐洲救助。

5月份EBA決定把下一次壓力測試推遲到2014年,歐洲範圍內銀行將面臨更嚴格的資本審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53

第十三期:財務觀察「模式、壞賬…環保是個調皮的男同學?」 汪書記聊江湖

http://xueqiu.com/9600279824/25448201
業績增長低於預期、應收項目佔收入比例持續上升、賬齡結構老化……半年報後,市場對環保企業財務狀況的擔憂日益濃厚。話說什麼樣的盈利模式,必有與之匹配的財務特徵。那些擔憂,是投資者難以忍受的煎熬,還是應給予輕輕的微笑?本期青蛙每週一談為你還原環保企業的模式ABC,並淺談壞賬準備計提。
註:本文中除百分數外,單位皆為百萬元人民幣。

1環保企業:融資平台角色
1.1現實:經營性淨現金流<淨利潤
簡單以經營淨現金流與淨利潤的匹配度判斷收入質量。如下圖所示:1)代表性企業,多數年份整體上現金流淨流入<淨利潤;2)以最近一個年度(2012年)考察,以企業為主體客戶的萬邦達和龍淨環保,其現金流水平遠好於以政府為主體客戶的碧水源和桑德環境。
查看原图查看原图
1.2應收賬款增加額PK年度淨利潤
將應收款項(包括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每年的增加額與淨利潤做對比,得出:1)整體上看應收賬款增長的速度大於淨利潤的增長速度;2)碧水源和桑德環境應收賬款增長量與淨利潤有關聯度相當高,大部分利潤形成應收賬款,其中桑德尤為顯著。
查看原图查看原图1.3誰來助力公司發展:融資現金流
我們認為,大量應收項目指向環保企業扮演了融資平台角色,在工程階段,融資能力或者說資金存量對企業發展的推動力。數據上看,營業收入和籌資現金流、應收賬款變動/現金流資產變動,對此觀點解釋能力較強。
查看原图查看原图我們認為:以政府為主體客戶的環保工程企業,扮演外部融資平台角色或是工程階段的必然選擇。地方政府有限的資金能力和較大的環保設施難匹配,資本市場成為源頭活水。作為階段性特徵,企業盈利模式選擇無可厚非,但應收項目質量卻值得市場關注。從2013年中報看,部分企業出現增速放緩,收入質量下降的現象,而引發了資本方的擔憂情緒。

查看原图2為什麼大家關心應收賬款的壞賬計提?
2.1應收賬款佔比
分化:以政府為主體客戶的碧水源和桑德環境上升;以企業為主體客戶的萬邦達和龍淨環保下降。

查看原图2.2賬齡結構的變化
整體上看,四家公司應收賬款賬齡都有所老化,表明客戶的回款能力在下降,但企業間區別不大。
查看原图查看原图2.3減值損失佔利潤的比例
結論:
1)整體上看,四家公司減值損失佔利潤比例處於波動上升階段;
2)桑德環境和龍淨環保壞賬佔利潤比例較高(10%左右);
查看原图查看原图3壞賬計提研究
3.1壞賬計提基礎知識
對於壞賬準備計提方法,上市公司往往採取個別認定法和賬齡法結合使用的方式。

個別認定法:不根據會計準則或稅法中「按應收單位賬款的5%來計算壞賬準備」,而是要結合每筆賬項的實際、債務單位情況、賬齡分析情況等,個別認定某個債務方或某一筆賬是否有難以收回的風險,對風險大的加大壞賬準備金的提取比例(如10%),而其實沒有風險或風險不大的應收賬款則可以不提壞賬準備,總的壞賬準備金又不超過法規規定的提取比例。

賬齡法:這是根據應收賬款賬齡的長短來估計壞賬損失的方法。通常而言,應收賬款的賬齡越長,發生壞賬的可能性越大。為此,將企業的應收賬款按賬齡長短進行分組,分別確定不同的計提百分比估算壞賬損失,使壞賬損失的計算結果更符合客觀情況。

上市公司對單項重大金額的認定標準各有不同,壞賬提取比例也有所不同,不同公司之間往往差異很大;同時,不同帳齡壞賬提取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以環保工程類公司為例,如下表所示。不同公司在運用「個別認定法」時,對單項重大應收款的定義完全不同;不同公司在運用「賬齡法」時,將賬齡基本限定在5年之內,但不同賬齡的壞賬提取比率因公司不同而不同。

下表為部分環保工程類公司的壞賬計提政策。
查看原图3.2壞賬準備之展望
根據上面的應收賬款年中與年末的變動規律,及其賬齡的預判,再根據下面假設:
1) 桑德環境2013年全年約有8億元的BOT項目確認收入,而該項目不確認應收賬款(而是確認工程項目);
2) 2013年各個賬齡應收賬款佔營業收入的比例、資產減值損失佔壞賬準備的比例是過去四年比例的線性函數;
3) 各個賬齡的壞賬準備嚴格按照年報中公佈的壞賬準備計提政策執行;
我們製作下表預計2013年底四家公司的壞賬準備計提情況以及資產減值損失(主要是壞賬減值損失)計提情況。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的預測結果:若以桑德環境為例,則可以看到應收賬款佔營業收入的比例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仍在正常範圍之內;而桑德環境基於謹慎考慮,在2013年中期計提的壞賬準備和資產減值損失年末並未有大幅度的升高。
查看原图筆後感悟:

1)環保工程類公司為政府項目建設融資,或是本階段的顯著特徵;關注新投運模式的出現,從EPC到BT和BOT模式轉變,政府或企業從一次性付款到分期付款,對應環保工程企業壞賬計提壓力或有所緩解;我們關注創業板再融資開閘進度,若放開對環保公司是較大利好,有利於緩解資金壓力;

2)應收賬款佔收入比處於上升階段,賬齡老化有所呈現,下游政府和企業支付能力弱化是正在發生的事實;但若應收賬款佔比仍保持在過去兩年線性上升軌道上,以及賬齡老化速度與目前持平,未來1-2年內壞賬減值損失對利潤的影響仍在可接受的範圍內;特別是桑德環境半年報中壞賬準備計提,是企業謹慎性所做反應,賬齡結構均在可控範圍內,年末新增計提值或將有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853

中國計劃籌建一批省級「壞賬銀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133

如何處理日益增長的銀行壞賬呢,答案很簡單:換湯不換藥。

據FT的記者Henny Sender報導:

隨著中國的金融管制慢慢地邁向寬鬆化,北京的管理層正在籌劃建立第二批所謂的「壞賬銀行」(資產管理公司),這一次是省級編制。

設立新的資產管理公司主要是在為逐步放寬利率管制保駕護航。因為一旦啟動利率市場化,市場上的融資成本就會上升,這會讓已經囊中羞澀的中國公司不堪重負,風險還有可能會出現在中國的銀行系統內部,因為中國的銀行普遍缺乏未雨綢繆的遠慮,對資產負債的管理效率不高。

設立新的資產管理公司還有另一個任務,就是處理新一輪的壞賬。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中國採取了激烈的經濟刺激計劃——4萬億投資,結果導致很多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包括水泥、鋼鐵、基礎設施項目等,中國還在三四線城市建設了很多目前無法消化的高樓大廈。雖然在未來的某一天,所有這些都是中國必須建設的,但不是現在迫切需要的。

如何處理這些不斷增長的「潛在」壞賬呢,自然還是老辦法最穩妥。也就是說,建立一批新的資產管理公司,讓這些公司按照某個不難看的價格購買銀行的問題資產,而購買這些問題資產的資金來源和用途都是不透明的。

潛規則是,並不涉及任何實際現金轉移,而只是不同國有企業資產負債表賬面上的資產轉讓遊戲。但是中國的「壞賬銀行」(資產管理公司)戲法,以及其他金融戲法能表演多久,還有待觀察。

背景資料:四大資產管理公司

上個世紀末,為了讓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可以輕裝上市融資,中央政府專門設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處理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所以又被稱作四大「壞賬銀行」。【1999年4月20日】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成立;【1999年10月15日】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成立;【1999年10月18日】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成立;【1999年10月19日】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64

工行姜建清:小企業貸款增加,工行壞賬必然上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329

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表示,隨著政府放鬆對經濟的管制,中國銀行業的壞賬將不可避免的上升,一些弱小銀行也將被淘汰。

姜建清反擊批評者稱,工商銀行準備好迎接挑戰,但是不應採取難以忍受的高標準。

姜建清稱,工行目前的不良貸款比率為0.91%,狀況不錯。但是,隨著向小企業和家庭等高風險群體增加放貸,工行的不良貸款必然會增加。

在政府2008年實施刺激政策後,中國銀行業出現放貸狂潮。現在,中國銀行業的壞賬已經開始上升,但是全行業的壞賬比率仍然低於1%

在一個異常坦率的採訪中,姜建清告訴FT稱:

「看看其它國際大型銀行。它們的壞賬比率都是1%或2%,但是沒人對它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對中國的銀行而言,這是種奢望。」

「全世界似乎都認為,中國銀行業的壞賬比率必須低於1%,並要求以後每年遞減。我們能否真的把壞賬比率降至零呢?這在經濟上是不可能行的。」

姜建清補充表示,加快放鬆對利率的管制也使銀行面臨嚴峻挑戰,擠壓中國銀行業傳統的「擔保」利潤

因為政府也允許銀行破產,因此姜建清認為,銀行不能夠繼續指望從國家那裡獲得支持他稱:

「如果你經營失敗,你就會被淘汰。」

「問題的關鍵是,銀行的壞賬準備金是否充足。我們行的壞賬準備金非常充裕。」

姜建清還表示,房地產行業和地方政府借款的風險在可控範圍內。他舉例稱,在買房付款中,抵押貸款僅佔一半,剩下的用現金支付。

姜建清認為,因為政府鼓勵貸款給小規模私營企業而非大型國有企業,因此銀行資產質量面臨更大問題。他還稱,這種貸款的收益高,風險也高。

針對國外的批評,姜建清稱:

「你不應該對別人家的孩子要求過高。你應該看好自己的孩子。」

姜建清也不認為操縱數據。他稱:

「我們已經做出了最大努力,定期向分析師和投資者公開所有信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69

一大波中國式壞賬正在逼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271

下圖顯示了官方公佈的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數據:

如上圖所示,在過去十個季度,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一直在「穩步」上升,雖然總體水平仍不高。

之前我們已經多次寫道,因為中國經濟結構僵化,在08年金融危機以後,中國經濟增長只能依靠堆積債務實現——也就是沒有信貸就沒有增長。而堆積債務的主體主要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企業。如下圖所示,中國企業部門累積債務佔GDP的比重已經高於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

當從數據看來,中國的壞賬問題可能仍不大嚴重。然而,中國的數據往往掩蓋了一些事實和「中國特色」。要瞭解中國的真實壞賬情況,以下的一些事實和報導有瞭解的必要。

據彭博報導:

據第一財經今年9月報導,一家匿名的地方銀行對太陽能面板產業的不良貸款率達到33%,而今年年初只有2%,因為無錫尚德破產了。

還有:

據惠譽表示,中國的信貸狂潮已經製造了嚴重的債務負擔,程度類似於90年代末把亞洲國家推向危機的規模。

當企業不斷增加負債,信貸的使用效率已經大幅惡化。據Sanford C. Bernstein公司香港分析師Mike Werner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09年開始,每發放1元的新增信貸,中國的GDP平均只能增加0.4元,而2009年之前的平均水平為0.8元。

還有:

在與製造行業的首席財務官談話以後,東北證券上海分析師Wendy Tang表示,「真實的情況可能要比數據顯示的惡劣多了」,她估計真實的不良貸款率高達3%。「至少要1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些不良貸款才會出現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我還沒有看到江蘇和浙江的經濟惡化情況觸底。」

還有:

中國的信貸質量從2011年年末開始惡化,因為在經濟增長下滑和收入惡化的情況下,借款者借取更多的債務用於償還舊債務。惠譽在今年9月估計,借款者拖欠的利息從2008年佔中國經濟規模的7%上升到12.5%。到2017年年底,這個數字將攀升到高達22%,並「最終壓倒借款者」。

同時惠譽估計,到那時候,中國的總信貸規模將被推高至接近GDP規模的250%,幾乎是2008年130%的兩倍。

還有:

據Werner表示,基於當前的估值,投資者對中國大型銀行的定價設定在它們的貸款總額中存在超過15%的不良貸款的狀態。而Werner預期,到2015年年底不良貸款比率將升至2.5-3.5%。GDP增長的進一步下滑將導致更多的不良貸款和盈利狀況惡化。

至今,銀行仍沒有披露貸款質量的大幅惡化。中國銀行表示,截止6月底,它們有2513億元的行業貸款受到產能過剩的負面影響,佔總貸款規模的3%。這些貸款業務的不良貸款率維持在0.93%,與整個銀行披露的不良貸款率水平一樣。

以上的內容可能都是由一個主要的因素驅動的,可能為了保證GDP增長7%的底線,中國不惜代價地增加產能,進而已經導致生產者把自己逼向了失去償付能力的地步。

造船業並非唯一受到產嫩過剩影響的行業。...無錫尚德帶著拖欠中國大型銀行90億元的債務破產了...

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本月督促銀行「多渠道化解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不良貸款,確保不積累新的風險」,並避免拖延處理壞賬問題的機會。

從2008年年末開始,中國政府和銀行業對光伏產業的支持,已經導致中國600個城市中過半至少存在一家太陽能產品工廠....截止2012年8月,單單中國最大的政策性銀行國開行已經向太陽能面板製造商發放了超過500億元的貸款...

世界每10塊太陽能面板中就有7塊是中國生產的。根據彭博社的數據,如果全速生產,這些生產企業一年就可以生產49千兆瓦的太陽能面板,是2008年的超過10倍。產能過剩已經導致每瓦的價格跌至約84美分,遠低於2010年底的2美元。價格暴跌迫使了數十家象無錫尚德這樣的企業走向破產。

鑑於企業大規模倒閉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社會動盪是難以避免的。所以地方政府又不得不一直救助這些企業,並幫助假裝這些貸款是「能活的」,可能要直到地方政府也失去償付能力。

交通銀行連平表示:「中央政府語氣強硬,但當到地方政府執行的時候,實施力度將大幅軟化。這些企業很多都是主要的就業崗位提供者和納稅人,所以地方政府盡力嘗試拯救它們,幫助它們償付銀行貸款。」

地方政府粉飾企業的經營狀況能維持多久,以下高盛的警示可能能給出一點啟示。

據8月高盛的估計,過去四年信貸擴張帶來的違約可能將造成高達3萬億美元的信貸損失,特別是非銀行的貸款者,比如說信託,這將大幅超過之前危機的損失水平。

當然,在日本的歷史經驗裡,日本政府就成功通過製造一大批殭屍銀行和企業,成功避免了壞賬問題的全面爆發,但代價卻是經濟經歷「失去的二十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74

壞賬處理公司信達自身背負巨額債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481

中國資產管理公司信達從壞賬中壓榨利潤,但他們也為這種模式付出代價——自身債務堆積。

今年,信達背負的債務較過去三年增長20倍。截至6月,信達背負的債務飆升至1041億元(約合170億美元)。

在信達發佈IPO招股說明書時,該數字不僅僅將該公司暴露在包括短期和長期利率走高等風險因素之下,還意味著信達對中國政府和中國金融機構推動其增長的依賴加劇,即便其高至25億美元的香港IPO路演上,機構投資者認購興趣濃厚。

惠譽中國銀行業分析師Charlene Chu表示:

最終的問題在於,信達能從其購入的資產中得到什麼回報,且回報是否足以償還他們欠下的債。

目前沒有跡象表明信達的最大股東——中國財政部,或者其他債權人不會繼續支持信達,或者展期貸款(如果信達需要更多時間來償債的話)。

但信達在其IPO招股說明書中表示,如果難以獲得充足融資來滿足我們的需求,或者無法通過商業上可接受的條款獲得融資,我們可能難以為運作、投資和企業擴張、引入新業務融資,或更有力地競爭。

信達管理層表示,他們對信達的債務策略感到滿意,並將在未來尋求進一步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融資渠道的轉變

信達成立於1990年代末,負責承接建行的不良貸款。他們最初從政府借入資金來承接並運作建行的壞賬。

根據信達IPO招股說明書,自此之後,信達的資金來源轉向中國財政部和央行以外的其他實體。信達開發了更多其他金融機構,並在招股說明書中把這些債權人稱為「市場導向型資源」。

截至今年6月,信達借入1041億元,而2010年底時為78.3億元。

而接近一半貸款將在一年或一年內到期。短期債務數量之多凸顯了信達在資金收緊環境下可能面臨的風險,比如今年6月中國信貸緊縮潮。Chu說:

「對任何擁有如此財務報告的實體來說,這種可能性必然存在。」

信達這1041億元債務中,很大一部分(953億元)是無擔保貸款,一旦信達面臨任何流動性短缺,同樣暴露了債權人的風險。

不過熟悉信達IPO計劃的知情人士稱,信達的債務與超過100家中國的銀行相關聯,但這些銀行中,沒有一家存在很大的風險敞口。若流動性短缺情況真的出現,信達的損失有限。

分析師表示,中國政府依然在支持信達,市場對信達未來流動性問題擔憂過度了。IPO之後,中國財政部將持有信達69.6%的股份,之前為83.5%。

上海輝立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陳星宇稱:

核心點在於中國政府支持並控制信達,這給了市場非常強大的支持,無論對債權人還是債務人而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06

信達上市非公開預售文件:未來兩年將收購1000億元人民幣壞賬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002

據FT報導,中國首家即將上市的壞賬管理公司——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將在未來兩年收購至多1000億元人民幣新增不良貸款,在此期間中國各銀行的不良貸款將會增加近一倍。

FT援引高盛為信達撰寫的非公開預售文件稱,通過收購這些壞賬,信達的不良貸款賬目將增長50%以上。

該文件同時預計,到2015年末,中國各大銀行的壞賬將從今年底的5930億元人民幣飆升至逾1萬億元人民幣。屆時中國的銀行壞賬率仍然不到2%。

信達週一開始為其高達25億美元的香港IPO進行路演,其此次IPO向投資者出售的股份約佔該公司股份總額的15%。

信達IPO為香港今年最大IPO。若成功上市,信達將成為內地首家赴港上市的資產管理公司。

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20日曾表示,隨著政府放鬆對經濟的管制,中國銀行業的壞賬將不可避免的上升,一些弱小銀行也將被淘汰。目前,中國銀行業的壞賬已經開始上升,但是全行業的壞賬比率仍然低於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43

PIMCO 2014年全球經濟展望:三大風險點包括中國壞賬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7855

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將公布最新的2014年全球經濟展望,華爾街日報對此報告提前進行了劇透。 整體看,PIMCO較此前樂觀,主要由於美國和歐洲的政策較以往的限制減少。 PIMCO的董事總經理Saumil Parikh預測,明年全球經濟增速為2.5%~3.0%,較此前的2%~2.5%有所提升。Parikh在報告中指出,2013年面臨的許多挑戰或是自行消退了,或是以其它方式解決了,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的前景更加光明。2013年,盡管美國財政政策偏緊,美國房貸利率在上升,中國信貸環境在變緊,新興市場資本外流,全球經濟增速依然與2012年持平。 Parikh認為,美國經濟在逐步複蘇,預計未來美國勞動力市場將進一步改善,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升。PIMCO將2014年美國經濟增速預期由此前的1.8%上調至2.25%~2.75%。他同時指出,美聯儲縮減QE可能會影響房地產市場的複蘇,利率走高,房價上漲,影響了人們的可支付能力。 Parikh的上述觀點與Bill Gross管理的總回報債券基金(PIMCO Total Return Bond Fund)操作吻合。本周數據顯示,11月,PIMCO總回報債券基金減持了美國政府債券,持倉比例由38%降至37%。此前數月,Bill Gross還在加倉政府債券。Gross指出,一旦聯儲開始縮減QE,長期債券的收益率會攀升。 Parikh認為,歐元區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較以往略有寬松,預計明年歐元區將逐步走出衰退,經濟增速為0.25%~0.75%。日本方面,消費者支出的增長對寬松的貨幣政策反映滯後,預計明年日本GDP增速達1%~1.5%,但是日本提升消費稅會限制經濟增長幅度。中國方面,由於海外需求上升,中國出口會走強,推動經濟增長。但是海外家庭需求強於工業需求,這會緩慢地改變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Parikh認為明年中國經濟增速為7%。 除了美聯儲縮減QE可能給經濟帶來危害,Parikh認為,歐洲銀行的持續去杠桿化可能影響歐元區主權債券,迫使政府保持財政緊縮狀態。此外,中國金融系統的不良貸款可能會給經濟增長帶來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13

報道:貝萊德等國外投資者商談收購中國“壞賬銀行”華融資產股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006

路透由知情者處獲悉,美國最大上市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私募股權投資公司KKR、黑石(Blackstone)、貝恩資本(Bain Capital)等國外投資機構正與中國四大資管公司之一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華融資產)商談,有意收購華融資產股權。華融資產希望借此募集逾20億美元。

知情者透露,截至今年2月月中,將有20位左右的投資者準備遞交首輪報價,這些有意向的買家之中還有亞洲和中東的主權財富基金。

路透此前報導,華融資產計劃在IPO以前向戰略投資者出售公司15-20%的股權。

2013年,華融資產撥備前利潤破百億大關,同比增長59%,達到創紀錄的191.53億元,總資產4008.60億元,暫居國內四大AMC之首。

去年全年,華融資產資產管理業務收入突破百億,收購規模餘額突破千億,同比增長雙雙超過60%。不良資產包收購規模大幅增長,全年新增收購資產包項目為前三年總和的4倍,同業佔比大幅度提高至近40%。

華融資產董事長賴小民多次表示,華融資產2014年所有工作都要緊緊圍繞引戰上市展開,在完成引戰後盡快啟動整體上市。

在國內四大AMC——東方資產管理公司、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信達)、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和華融資產之中,信達已率先上市。

去年12月,信達在香港成功上市,募資約25億美元,成為港交所全年最大規模IPO。公開發售期間,信達超額認購高達160倍,創下去年港股凍結資金記錄。

繼信達後,華融資產在四大AMC之中第二家實現股份公司掛牌,於2012年10月12日正式成立股份公司。

在改製為股份公司時,財政部和中國人壽保險集團為華融的公司發起人。其中,財政部出資253.36億元,持股比例98.06%,中國人壽出資5億元,持股比例為1.94%。

大華資本(Daiwa Capital)市場分析師Grace Wu指出,中國的不良貸款率很低,還不足1%,但這種形勢不會持續,這類貸款的絕對值會增加。

不過,Wu認為:

中國有充裕的資本緩衝,足以抵擋不良貸款3-4倍的增長。

對於上述路透的收購華融資產股權消息,貝萊德、黑石、KKR與貝恩資本均未予置評。

一位華融資產的管理者稱,該公司的確在與投資者協商,但還未選定任何一家。

华融资产, 资产管理公司, Blackstone, BlackRock, IPO,中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62

$興業銀行(SH601166)$ 魯政委:上市銀行防禦壞賬的護城河較寬 T型骨頭

http://xueqiu.com/4676672415/28687484
@魯政委 魯大師也關心股市炒股了[大笑]。而且幫助分析形勢掃雷】
2014-04-09 00:58:00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魯政委 

  2010年以來,國內上市銀行市盈率和市淨率持續下跌,並創出歷史新低;伴隨著市盈率和市淨率的持續下跌,上市銀行股息率則創出歷史新高,並且明顯高於其他行業的股息率,而且與理財和短融等資產收益率相比並不差,遠高於1年期定存利率。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上市銀行的市盈率和市淨率分別僅為4.69倍和0.89倍,均為歷史新低。

             回顧歷史,上市銀行的市盈率在2000年達到最高,為62.95倍;2007年也是一個階段性高點,為53.67倍;在1995年、2005年和2008年是歷史上的幾個階段性低點,分別為9.33倍、19.92倍和13.42倍,目前4.69倍的水平僅僅是此前最低點的一半。上市銀行的市淨率在1999年達到最高,為12.37倍;2006年也是一個階段性高點,為7.00倍;在1995年、2004年和2008年是歷史上幾個階段性的低點,分別為2.01倍、2.70倍和2.03倍,目前0.89倍的水平也僅僅是此前最低點的一半。[哭泣]

  綜上,無論是上市銀行的市盈率還是市淨率,都已經顯著偏離10年移動平均值。因而,如果認同股票市場的市盈率和市淨率可能存在均值恢復規律的話,那麼,未來上市銀行的市盈率和市淨率都可能向上回歸。[抄底][赚大了]

  上市銀行的股息率創出歷史新高,並冠絕所有行業。數據顯示,2013年上市銀行的股息率為5.64%,創出2000年以來銀行業股息率的歷史新高。回顧2000以來的歷史,銀行業的股息率在2007年時最低,為0.35%;2000~2013年間股息率的均值為2.11%。與其他Wind二級行業相比,雖然在2008年之前上市銀行的股息率經常低於其他行業的均值,但自2009年以來,上市銀行的股息率已是所有行業中最高的。

  將上市銀行的股息率與其他各類可進行投資的資產收益率進行對比,結果顯示,目前上市銀行的股息率並不低。數據顯示,2013年底前後,除1年期定存利率外,1個月期理財收益率、3個月期理財收益率和1年期AAA級短融收益率均達到有數據以來的最高點,在5.5%到6.2%之間;而2013年上市銀行的股息率為5.64%,已接近這些資產的收益率,遠高於1年期定存利率。

 目前市場對銀行的擔心,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未來的壞賬水平,二是利率市場化對盈利的影響。

   對於壞賬率,由於銀行是順週期行業,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壞賬率出現一定波動是正常的,只要處於銀行可承受範圍內就不值得特別擔心[大笑]
監管部門目前要求商業銀行的撥貸比不得低於2.5%,這就意味著,只要未來壞賬率不高於2.5%,就完全能夠為商業銀行在不影響正常經營的情況下吸收。目前銀行業全行業的壞賬率大致在1%,只相當於2.5%「緩衝帶」的2/5,防禦壞賬的「護城河」總體較寬。

   對於利率市場化,大量經驗研究表明,利率市場化的確會壓縮銀行利差,造成企業貸款的「脫媒」。但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也會使得利率和匯率波動更加不可預期,由此會帶來經濟主體的避險需求大量湧現,從而為銀行帶來大量交易方面的收益。更為重要的,如果認為「脫媒」就是好企業、大企業這些過去銀行的「香餑餑」拋棄銀行不再和銀行來往了,就是一個極大的誤解。其實,這些企業所謂的「脫媒」,僅僅是在間接融資即「貸款」方面與銀行「脫媒」,而在利率匯率的避險安排、直接融資的財務顧問和承分銷方面,反倒需要銀行提供比過去更多的幫助。一句話,「脫媒」之後,企業與銀行的關係不僅不會疏遠,反倒還會通過別的業務形式聯繫更加緊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4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