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及研究機構Coalition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摩根大通在亞太區投資銀行總體收入排名中穩獲第一。
Coalition此前調查顯示,亞洲地區投行總收入下跌7%,股票銷售和交易收入創下201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但固定收益、外匯和大宗商品業務收入增長13%,是唯一增長的業務。股票業務去年大幅下滑,拖累了亞太地區的企業和投資銀行。
摩根大通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在亞太區內繼續作出重大投資,並始終專註於為客戶提供合適的戰略方案。盡管過去一年中不可預知的地緣政治事件頻發,我們仍成功推動公司業績再創新高。”
據Coalition統計,摩根大通的固定收益、外匯和大宗商品業務(FICC)及股票業務均在亞太區位列三甲。Coalition的研究數據涵蓋該行的各項主要業務,包括固定收益、外匯和大宗商品業務(FICC)、股票業務(現金股票、股票衍生工具、大宗經紀服務以及期貨和期權)以及投資銀行部(並購、股票資本市場和債務資本市場)。
該行表示:“2016年業績勢頭強勁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固定收益業務的出色表現,令我們的同比增幅創下新高。此外,在過去幾年間,我們的股票業務在亞太區各地亦取得了較大的市場份額。”
Coalition研究顯示,摩根大通在2016年的全球收入再度在投行中奪魁,在美國和EMEA(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衛冕榜首。
隨著資管新規正式落地,銀行系資管發展步調加速。今年以來,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陸續發布公告,擬設立資管子公司,擬定註冊資本分別為50億元、50億元、50億元和10億元。5月31日,交通銀行(下稱“交行”)發布公告稱,擬出資不超過80億元在上海全資設立交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擬出資比例是至今公告最高的一家。
關於銀行系資管的產品定位、投研能力建設和人員安排,交行相關部門獨家對第一財經記者回應稱,交行將搭建以“固定收益為主體、權益和其他創新型資產為兩翼”的產品框架。主體為固定收益類資產,兼顧穩定性和收益性,且可容納的市場規模龐大,固定收益類產品可作為銀行系資管產品的重點發展方向;兩翼為權益和其他創新型資產,將進一步完善投研體系,提升主動投資能力。
多家股份行和城商行資管部研究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可能將原來的銀行資管部單獨獨立出來,成立銀行系資管子公司,原先的人馬將歸屬資管子公司,另外再招兵買馬。銀行系資管子公司除了要加強自身投研能力,尤其是信用債的行業研究,未來還會與券商投顧合作,探索FOF、MOM模式。
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銀行擁有客戶資源的優勢,不過鑒於這一客群的風險偏好偏低,因此銀行資管子公司的產品不太可能做到如公募基金的凈值波動那麽大。
銀行資管箭在弦上
4月27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正式發布,《意見》將過渡期從2019年6月30日延長至2020年底。
按照資管新規要求,未來所有具備公募基金托管資質的27家商業銀行(包括五大行、郵儲銀行、12家股份行、8家城商行和廣州農商行),都必須申請子公司從事銀行理財業務,因此,設立子公司無疑將成為銀行資管未來的主流模式。
據記者統計,交行擬成立的交銀資管擬定註冊資本80億元在目前是最大的。截至去年末,該行理財產品余額突破1.6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2.19%。
交行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采取公司化制度開展資管業務,有利於整合並集中客戶、渠道、產品、投資、人員等優勢,進一步提升資管業務的市場化經營管理水平。未來,交銀資管將定位於集團財富管理產品供應商,以客戶為中心,打造銷售渠道開放化、產品策略多元化、投研服務專業化、投資標的全領域的資產管理業務。而為了實現以上目標,交銀集團會協調全集團資源推動資管業務轉型發展。至於具體的推進節奏和方式,交行也表示未來將根據監管部門要求,統籌安排設立資管公司的相關工作。
設立資管子公司對銀行的挑戰不小。資產管理公司的管理能力涵蓋業務開展的每一個環節,從客戶服務能力、產品設計能力、投資研究能力、投資布局能力、投後管理能力等方方面面。上述交行內部人士表示,預計未來幾年我國資管行業將呈現規模相對平穩、業務結構持續優化、金融機構重新洗牌的格局。
早在今年3月,交銀資管的設想就已經有機可循。剛接棒交行董事長不久的彭純在今年3月29日的業績發布會上表示:“資管新規的征求意見稿是鼓勵商業銀行設立資管子公司的,我們正在論證,也有方案。”
彭純認為,資管新規對下一步銀行資管行業的健康有序、合規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就投資策略而言,銀行最具優勢的領域仍然是固定收益,其中又以利率債、信用債(其中包括不少融資平臺債)為主,記者也了解到,不少銀行資管部門都在加大信用債領域的投研能力,主攻行業研究,在信用違約事件頻發的背景下,行業研究的需求和難度也與日劇增。
等待細則出臺
截至目前,包括交行在內,已有接近10家商業銀行公告擬設立資管子公司。
早在2015年,光大、浦發、中信3家股份行就已通過了設立資管子公司的董事會決議,但此後遲遲未能獲批落定。今年3月開始,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陸續發布公告,擬設立資管子公司,擬定註冊資本分別為50億元、50億元、50億元和10億元。此外還有興業銀行、民生銀行等正在籌備或設計方案。
眼下,多數銀行對於成立資管子公司的態度積極,認為在牌照更為齊全的情況下,其業務經營範圍也越大。早在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發布前,多家銀行就已對資管子公司展開研究。
“有能力的銀行如果能夠正式成立資管子公司,投資的便利度就更大,原來不得不依靠的通道、嵌套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南京銀行資管部總經理戴娟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
不過,眾多銀行目前仍在等待相關細則的出臺。例如,去年銀監會就《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辦法》明確,同一投資人及其關聯方、一致行動人作為主要股東入股商業銀行的數量不得超過2家,或控制商業銀行的數量不得超過1家。對此,某城商行資管部人士對記者表示,有銀行此前已控股或參股了消費金融公司或基金公司,未來如果還要成立資管子公司,這就要看監管細則如何界定和調整。
同時,就海外經驗來看,銀行成立資管子公司的後續成本可謂不小。
“建立資管團隊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投研能力,沒有高投入很難有持續的高回報。對於國內城商行等中小銀行而言,不一定要做資管業務,可以更多發展財富管理,提高投顧能力和分銷能力。”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大中華區金融機構咨詢負責人曲向軍對記者表示。
銀行系資管是全球的主流趨勢。2017年全球資管公司排名中,銀行系資管占據半壁江山,包括瑞銀、摩根資管、道富、Amundi、瑞信等,銀行客戶、網絡優勢都將賦能其資管業務,對中國銀行業而言,這是機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