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公司有團購我就跟,因為比較便宜

2012-4-30  TCW



公司團購電扇,你也會跟著買?看 到路上的麵包店大排長龍,你也會走進去,莫名其妙買了上百元的麵包回家?

如果是,你已經掉進「從眾效應」(Conformity Effect)的消費陷阱裡。

美國社會心理學先驅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在一九五一年設計了一個實驗:小房間裡坐了七個人,最後一位參與者走進去,實驗開始,有兩張小卡,一張是一條直線,另外一張則是三條長度不同的 線。主持人問在場的人,「三條中哪一條跟另一張小卡一樣長?」團隊安排好的七個人故意答錯答案,測試這最後一個走進來的受試者會「從眾」的比率有多高?

這項針對一百二十三個人的研究結果發現,在十二個重要問題中,有七五%的人會因為從眾而講錯答案至少一次!

大排長龍,可能是「三人成虎」

人們會出現這種現代版的「三人成虎」現象,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我們不想顯得特立獨行,因為人類若與眾不同,就代表會特別受到注意,會造成心理壓力;第 二,我們習慣性的認為,別人「說不定」有比我們更好的情資和訊息以供判斷,人類天生害怕損失(loss aversion)心態,讓我們無法做正確的判斷。

所以下一次,當你看到其他人大排長龍,而想要去湊熱鬧時,不妨停下來想想,你到底是不想與眾不同?還是不想錯過可能的選擇?如果你知道,別人可能也是因為 你來排隊而排,你還會跟進嗎?

我應該這樣做:1.逛網站購物時,別急著點選銷售最佳的產品,因為這正是「從眾」。 2.永遠別在團購宣布的第一天就搶著加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50

台達電鄭崇華交棒兒子 不只因為姓鄭 鄭平 耐磨二十年的曲折接班路


2012-7-9  TWM




他是一般人口中的富二代、他養過泰國蝦、他做過工廠領班,現在他是掌管二千億元市值企業的執行長。他是鄭平,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的長子。曾經,父親為了打拚事業犧牲與家人的相處時間,如今他接下父親的棒子,將父親經營四十年的老企業轉型、發光……。

撰文‧楊卓翰

六月二十八日,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在記者會上,一手插著口袋、一手拿著麥克風,發表退休感言。他布滿皺紋的嘴角,堆滿笑容:「我今天實在是……很輕鬆!」深深一鞠躬後,他把麥克風遞給新董事長海英俊,還有新任執行長,也是他的大兒子— —鄭平。

四十一年前,鄭崇華在台北新莊民安路創立台達電,生產電視零件。公司只有十五名員工,鄭崇華自己跑銀行、跑業務,公司像他的第三個孩子,投入的精力遠比兩個兒子都多。「我全部的時間都埋首公司經營,沒有盡到當父親的責任。」在自傳裡,鄭崇華曾如此感嘆。

轉眼間,那個他曾忽視的大兒子已經五十歲,在舞台上以執行長的身分介紹新團隊的營運目標。穿著和父親一樣長版西裝,腳上則是大頭皮鞋;右手拿著麥克風,左手因為緊張捲成有點不自然的形狀。

樸實低調

不接衣缽,選擇到泰國養蝦鄭崇華或許不常在家,但你一眼就可以看出,鄭平身上有父親樸實低調的影子。而現在他肩上扛著的,正是父親用盡半生、犧牲家庭打拚出來的天下。

今天的台達電是全球最大的電源供應器製造商,產品線從電腦零組件延伸到通訊、光電;同時也是擁有六萬多名員工,總市值超過台幣二千億元的企業。

不過,光是姓鄭,並不足以讓鄭平贏得執行長的職位。四十年的企業,比他資深的老臣比比皆是,更別說有一個對孩子比對誰都嚴厲的創辦人父親。鄭平憑什麼打破科技業「傳賢不傳子」的常規?這一切,是從他「心不甘情不願」進入台達電開始。

「從小看著父親每天在外面跑,我就決定絕不進這家公司。」鄭平回憶;再加上鄭崇華出了名的嚴厲,相處時間也不多,旁人觀察,鄭平從小就很怕父親。鄭崇華也 曾說過,兒子當時不太願意進公司,「可能是因為看我太凶了。」所以鄭平執意要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喜歡動物的他,念的是屏東農專水產養殖科,當完兵後到泰國 開創養殖泰國蝦的事業。但他創業的過程並不順遂,投資賠錢,加上泰國治安不好,「養蝦沒養成,當時又結婚了,覺得自己有養家的責任。」鄭平決定回頭加入台 達電。

「鄭平和他爸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個性。」一位台達電的老臣觀察鄭平的決定:「鄭崇華是創業家,他愛創新、研發新技術;鄭平則從基層幹起,腳踏實地。」的 確,在他身上,你感受不到「千億俱樂部」富二代的氣質,皮膚黝黑的他反而像是農家子弟:認清現實與夢想的距離,決定低頭,從基礎開始耕耘。

踏實認真

從工廠基層領班磨練起

而這股穩紥穩打的精神,不但讓公司裡的老臣個個心服口服,更讓鄭崇華刮目相看。二十七歲的鄭平先到美國念了管理學位,然後到中國的工廠,從基層領班做起。他和一般員工一樣睡在宿舍裡,在員工餐廳裡吃飯。沒有技術長才,所以他自願從沒有人想處理的「雜務」開始。

當時台達電在中國迅速擴展,工廠裡數千人的人事、薪資系統都還沒有建立。鄭平從一份一份收集每名員工的資料開始,建立起一套人事系統。而且鄭平以「會磨人」著稱。當時大陸的工人覺得繳交資料很麻煩,鄭平也親自一個一個溝通。

講起鄭平的「磨人」,連董事長海英俊都怕。「鄭平一次說不通,會講第二次、第三次,會煩你好幾個月啊!這點和鄭先生不同。」他說,鄭崇華是「下命令」,但是鄭平則是慢慢溝通。

「他是一個很detail (注重細節)的人。」海英俊說。「鄭先生會出去跑、親眼看,看到好的,不管成功或失敗,先做就是了;但是鄭平會一步一步來;他會先分析、蒐集資料,然後再 執行。」而鄭平的分析能力正是讓海英俊這樣的老臣折服的關鍵。開始熟悉工廠運作後,鄭平著手推動廣東東莞和江蘇吳江廠的「精實生產改革」,提高生產效率。 他請來日本顧問公司找出問題,然後重新設計生產線。

這時鄭平才體會到,父親沒日沒夜的工作,迷上的就是「成就感」。不知不覺中,鄭平也走上了父親為工作賣命的路。改革期間,他每個月有一半的時間睡在工廠, 監督生產動線;並且配合人事薪資系統,用績效獎金提升員工效率。二年內,東莞廠的產值提升了三七%,一條本來要六十五小時才能完成的生產線,縮短到二小 時;而且平均月工資從原本的人民幣七百元增加到一千五百元。

緩慢,但鄭平用成績證明實力,能接班不只是「姓鄭而已」。

細膩分析

從代工末路闢出品牌新路

鄭平那擅長分析的細膩心思,與父親劍及履及的個性完全不同。在台達電企業轉型的時機點,鄭平的特長更容易發揮。

在ODM的代工模式下,就算再怎麼提高生產效率,毛利率仍舊微薄。金融風暴後,台達電的成長也開始趨緩,「我們原本卡在瓶頸,好像沒路走了。之後看到品牌這個方向,突然發現還有好多好多事可以做。」鄭平說。

品牌,變成台達電轉型的新方向,而這正是鄭平擅長的領域。一○年,時為執行長的海英俊指派鄭平擔任第一任品牌長。海英俊說道:「鄭平很會分析市場情報,這 正是我們最需要的。」為了打造品牌,鄭平和他的團隊,將台達電十幾條產品線整合為零組件、能源管理、智能綠生活三大類,並且專注在能讓台達電的招牌被一般 消費者能看得到的產品,例如節能LED燈泡、或是電源系統,向飛利浦、西門子看齊。

鄭平擔任品牌長短短一年,台達電的品牌市值就從零成長到一億三千萬美元(約合台幣三十九億元),更拿到去年台灣二十大國際品牌獎。從代工跨到品牌,台達電需要的不只是新制度,還有新腦袋。這也是為什麼鄭崇華要在這時交班。

台達電的主管透露,老董事長「很怕自己還是舊的模式,他覺得自己已經不懂年輕人在想什麼了。」這時,鄭平那顆和父親完全不同的腦袋就派上用場了。

實力接班

用成績贏得老臣一致認可

有趣的是,鄭平能養成獨特的經營思惟,乃是因為鄭崇華嚴禁在家裡談論公事。父親對孩子的教養也著重「身教」,而非言教。鄭崇華說,有一次鄭平在家裡對公司有些意見,馬上被他嚴正斥責。因為他認為公私應該分明,該向直屬主管報告的事,就不該越級向董事長報告。

不過,公私分明的鄭崇華,還是挑戰了「傳賢不傳子」的科技業成規;除了鄭平,二子鄭安現在也是集團內達創科技總裁。在國內已有幾家科技大廠傳子,如元太交給何奕達、大立光交給林恩平,鄭崇華自己又怎麼看?

對此,鄭崇華強調,接班應該是「傳賢不一定傳子」,「有能力的人,就應該給他發揮的空間」,不應該刻意「避賢」。熟識鄭家父子的業內人士也指出,鄭平如果 沒有能力,不可能在接班團隊中出線。「鄭崇華把鄭平放到第一線,苦幹實幹了二十年,又有實績,老臣都沒話講了,外界怎麼可能會有意見?」台達電董事、也是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的黃崇興則指出,台達電的接班,實際上是透過許多嘗試,建立起經營梯隊的過程。「其實這幾年來,內部的高層經過很多次的調整和組合,包 括鄭平在內,很多老人換過許多位置。」業內人士指出,不只是海英俊、鄭平及新任副董事長柯子興的「鐵三角」,像總裁兼營運長李忠傑的調任,目的就是加強團 隊在研發與技術的經驗。如此經營多年的完善接班,也讓各界一致肯定。在傳子接班模式中,你很難聽到如此一致的聲音。

看著兒子在台上介紹台達電的新方向,台下的老董事長笑容依舊。「我從沒想過我兒子有一天會接班。」聲音裡,充滿喜悅與滿足。也許他那對孩子出名的嚴厲不會變,但他為了事業打拚四十年、犧牲家人的感嘆,如今,轉變成驕傲。

鄭平

出生:1962年

現職:台達電執行長

經歷:台達電中國區總裁

台達電品牌長

學歷:美國加州Hayward大學企管系屏東農專(現為屏科大)水產養殖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24

中國有希望是因為太落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7zpr.html

由於股市持續下跌,跌冠全球,噤聲許久的中國崩潰論又有點抬頭了,美國之音這幾天發文,分析了各種情況,雖然也有積極的部分,但總體的調子很灰,它引用清 華大學教授程致宇的話,說許多很有說服力的證據表明,現階段中國經濟實際增長只有4%到5%,而不是所謂的7%或者8%,但是細看該教授具體引用的數據, 卻正是公開發布的各項工業和行業數據,這樣和他得出的結論就矛盾的很了。

 

今年很特殊,美國是大選年,競選聲浪熱鬧十足,戰火正在一個州一個州的燃起來,但這不是戰爭,而是美國人政治上的狂歡節,四年一次,不亦樂乎;無獨有偶, 今年也是中國的政治大年,和美國的全民參與與亢奮不同,中國的政權更迭,更像是一場宮廷密帷暗戰,神秘,懸疑,緊張,但是卻一點也不刺激,倒是一股子陳腐 氣不時的冒一下,總體來講,和普通老百姓無關,像美國人那樣,能夠如此近距離的聆聽總統夫人的演講,拉家常一樣的講述自己做為一個妻子、母親和女兒等不同 角色的心理歷程和感悟,是不可能的,雖然不同的國家文化不同,但是中國政治到了今天仍然是一小撮人的博弈遊戲,不得不說,連孫文時代都不如了。

 

去年是辛亥革命100週年,當年同盟會志士仁人的理想到今天任然只實現了一部分,可見歷史習俗的慣性有多麼巨大,用鮮血喚醒民眾的秋瑾女俠,其夫君的墳墓 近期剛剛被盜,她概是沒想到喚醒民眾一百年都不夠吧,今天的物質中國,都不是產自中國的精神原創,就算是坐上了最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穿上了文明的外衣,中 國人也能在萬米高空為了一點雜碎小事大打出手,乃至整個航班半途返航,儘管這些是個體事件,代表不了全體,但還是有一點符號意義的。

 

「康乾盛世」以後,中國舉國就一直折騰到1978年,其中有近30年的自己瞎折騰,全世界都在這三十年裡巨大的進步和發展了,中國卻直到把偉人送進水晶棺 才開始逐步清醒起來,靠另一個偉人帶領大家走進新時代,然後,全民大眾拋棄偉人才真正有機會接受一次全面的現代化文明的洗禮,儘管發展至今,社會矛盾不 斷,貧富差距很大,但相比歷史上任何時期,中國還是巨大的進步了,就算政治上還落後,經濟上的飛速的發展真不是虛的,總體上,中國的經濟發展是聰明的,雖 然很糙,話說回來,不聰明也說不過去麼,因為在我們不搞經濟樹立偉人膜拜的時代,世界先進的經濟國家已經為後進國家準備了大量的理論、實踐和經驗財富,從 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到凱恩斯再到哈耶克,美國經驗,日本經驗,南美模式等等,中國國情再複雜,基本經濟規律是脫離不了根本的,他山之石一直在幫中國攻 玉,地鐵,高速公路,房地產,這些東西一百多年前就有了,對現代中國統統都是新東西,三十年的中國,是三次工業革命成果一起上,空前物質化的效果自然遠遠 勝過打雞血,可即便是這樣,也不過才富了東南沿海一帶,廣大腹地和西部邊陲還差的遠呢,學了這些年,中國已經明白,以十三億這麼龐大的人口總量,只要調動 人人的物質慾望,不愁沒有發展空間,和印度不一樣,信教的印度人安貧樂道,住在窩棚裡也很開心,中國人信的是物慾教,只要周圍人均居住超過十平方,那低於 此的人就會感到不夠幸福,為了錢什麼沒有底線的事情都干,是這種態勢的一種極端指標,今日中國只是要主動來撲滅這股拚命上位的邪火,要搞創新性轉型,發展 自主性更強的內需型經濟,儘管這條路走的不容易,但大方向沒錯,正確的很!

 

掐指算來,世界先進國家進入現代化發展時間表已經有200多年,1895年英國就實現了全民基礎免費教育,1812年美加戰爭期間,參戰戰士的配給供應就 已經非常豐富明確,而英國早在中世紀就開始了國民福利的探索,到1840年代就已經進入到成熟階段了;中國消除票證配給制,消除飢餓也就不到30年的時 間,中國真正全面進入到現代化不到30年的時間,全民開智也需要時間,而且,應該說,借助現代化傳播工具的推廣,這一點實現的很快。

 

近現代中國雖然可惡之處不少,但這個文明走了幾千年也不是那麼簡單的,羅傑斯再大嘴巴,但他看好中國未來是不錯的,剛剛進入全面現代化,只發展30年肯定 是遠遠不夠的,別人200年的東西,30年裡學不完的,中國其實還很落後,如果你在國外長期生活,並儘可能多走一些地方,這種感覺會很強烈的,尤其他們的 軟環境和文化氛圍,差距甚大,而這些,正是無限物質創造的源頭,同時也正是中國進步的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53

你喘不過氣,因為要圖那份錢

2012-12-31  TCW
 
 

 

「四點,天尚未亮,江南之初冬備顯清冷沁人。……望著窗外偶爾出現的亮光處──水塘、小河──頗有幽情,」如同作家舒國治筆下的白描,包括在火車上睡覺,醒來時意外看到窗外風景,或避開車水馬龍大道在巷弄中漫走,看看市景,聽聽人聲在內,他認為人生中許多簡單但不經意的事,都能帶來極大滿足,重點在自己能否接收得到。

「我講清風明月、陽光空氣水的價值,他說你在講風涼話!」在民國五○年代工商化之前的半城半鄉均貧社會長大,養成小吃教主舒國治看淡金錢的價值觀。也因此,他的金錢觀和文風一般,自成一套「舒式風格」。

寫作之餘,他每天走路、搭公車四處晃蕩,享受生活之樂,光是花二十元吃個炭烤燒餅就能很幸福,「你喘不過氣,因為要圖那份錢,大家被有些東西壓得喘不過氣,才沒有生活。」他觀察,有人吃燒餅的期間,仍費心在抱怨房價及自己如何賺錢才能買房,自然很難像會有歌詠燒餅的生活樂趣。

堅持只租房,讓日子更有餘裕

「大家還沒有生活之前就先去賺錢,賺錢才反而是唯一的生活,」舒國治眼中,「有的人別的價值太不夠,所以他乾脆算錢,覺得他很有價值。」

他認為,不管貧或富,包括食衣住行育樂等層面在內,人先要生活,其後才考慮賺錢問題,否則有人很有錢,生活卻還在脫貧狀態,甚至非得要有錢才快樂,心態永遠達不到富足狀態,重點在個人選擇的立足點。

「台灣人寧願很苦,也要買一個房子,他人生就是那樣設計……,任何時候因為錢,產生有一點受挫感覺,他都不愉快,因為總覺得錢不夠多,」舒國治說,但他卻從沒想過要去追求主流社會的成功價值觀,賺了錢就一定要買房,六十歲的他,至今選擇只租不買房,讓他不受金錢牽絆,把多數寫作收入拿去享受小吃美食與旅遊等生活花費,心情自在、日子過得更有餘裕,他也提出「教自己不要常買新」、只買必要東西的主張。

由於他的茶,幾乎都在別人店裡聊天時喝,就算家裡茶壺不是很好,也不會起心動念添購新品,「我這方面已經算富足了,家裡沒有這個設備對我來講更有優勢,不要再去加添到更錦繡化。」

鞋子放鞋盒、一一疊上去,這個弄、那個弄……,他再舉例說,想像家裡有超過三、四十雙鞋子的人,每天要換不同鞋子穿,如同試穿師,當每次出門要找鞋,生活就麻煩,「你的樂趣就不會比我凝聚。」

「臆,在台灣,做人確實不易。但若能看得清事物的本相,看得透人生的幾縷原委,看得淡過日子的難度,則萬事其實一點也不複雜。」舒國治在一篇文章末的這段話,替他的生活價值主張下了最好註解。或許他過日子的方式是進階版,卻是讓人心嚮往之的小日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52

[惡搞文]傻仔大: 「因為正版書可以養活我和家人了」

惡搞原文在此,惡搞參考的原文在此

蔡東豪引述中國作家余華發現,他所有作品可從網上免費下載,出版書盜版同樣氾濫。稽查盜版書的執法權在地方文化局的文化稽查隊,但稽查隊工作範圍十分廣泛,稽查盜版書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公安理論上是有責任,但實際上公安不會理會這些非刑事的小事。

主場新聞為「公義」一聲唔該抄文章

余華表示,盜版書的主要印刷者,是監獄印刷廠和革命老區印刷廠。監獄屬司法局,不單文化局「進不去」,就連公安局也不能隨便「進入」。監獄犯人沒有薪水,因此印刷成本低、利潤高,盜版書是監獄一門賺錢的生意。革命老區在共產黨掌權之後,有了特殊地位。余華聽過文化局曾經派員去革命老區執法,結果被當地政府和警察包圍,縣長憤怒地問文化局的人:「你們對革命老區沒有感情嗎?」余華慨嘆,盜版在西方是一個知識產權的問題,在內地則是一個社會問題。

不過主場新聞經常以獨立媒體自居,根據自身的經驗看到,有人會發了一封電郵或者博客留言稱,如果你沒反對,我要拿你的文章了,這樣算不算是盜版? 照我經驗來看,我窮,但我不是像革命紅區,我都要守版權法,實際上我連唔該都無講聲,實際上我更壞。不過某些人以經營商業的模式自居,卻以這麼霸道的方式解決,然後就用錢找些博客參加敘會溝通。我看不過眼,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如果咁只是希望利用軟實力要求別人政治正確。我認為只是形成第二個霸權。

但我只是喜歡紀錄,不滿意有紀錄可以要求我刪除,我也不會以軟實力影響別人方針。但如果要我向媒體買回部分人的版權,我可以接受的,如果不行,我會以我比較守法的方法解法。但是我一概不會回應這些裝公義,實際骨子是用金錢堆成的另類霸權網站。余華說,他們沒有能力去消費正版的有質量保證的產品,但是中間的不少人需要知識,需要看電影,需要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是他們只能買便宜的盜版圖書。我同意,不過要盜版在香港實在太難了,但Google的出現,使渴求知識的人有出路,但又引起新的資料霸權,這又是好事還是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138

Elon Musk:我做電動汽車只是因為沒人想做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5/2746683.html
近日D11的討論會上,Tesla的創始人在被問及創立公司的原因,只是坦然說這一切都源於沒有其他人想做。Musk也承認做電動汽車在當時是一項「你能想到最蠢的事情」。

「多年來,很多朋友還是未曾改變對電動汽車不看好的觀點。」Musk說道。「讓我真正付諸行動的還是基於我對背後龐大市場前景的判斷,在當時來說,我已經很明確知道傳統的汽車大廠商不會在這個領域跟進。」

Musk,同時創立了Space X及 Solar City兩家公司。談及這兩家公司的必要性,Elon認為這是整個產業亟需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交通方式。沿著這條路去生產電動汽車,大概能找到真正的消費受眾。

「當時這項事業一直在兩個魔咒中:沒有人能造一輛真正有吸引力的電動汽車,想想法拉利的拉風……其次,沒人會真正買它。」

所以我們看到Tesla的成功除了其本身過硬的技術能力,在定位車略上走的是高端跑車,用以吸引市場注意力,再從高端逐漸鋪向低端的策略是多麼成功。

現在,Tesla已經在著力降低汽車價格,Elon預期三至四年內,Tesla的定價會降低至三萬-四萬美元一輛,通過減少尺寸,從新改良設計達到規模量產的增量效益。

同時,他也希望更多的公司能加入到電動汽車的產業來,讓電動汽車成為真正的主流消費品。「我們目前已經盈利了,我們也會預期其他的製造商加入進來。」Musk說道。

場外消息:Elon Musk還表示,公司將會設立三倍數量的增壓器,這將大大改善目前的充電設施條件,在美國加州及東海岸,公司將計劃在年內完成充電站數量擴充計劃。屆時,充電汽車能夠有充分的資源開到西海岸,比如從三藩市到紐約。

隨後Tesla電動汽車會迎來一次系統升級,用戶能更清晰知道哪些充電站離自己更近,通過GPS定位合理安排行車路線,公司相信,這將會大大提升對消費者的吸引力,畢竟開電動汽車的人最怕車沒電。

 

編者註:Elon Musk,出生於南非,18歲時移民美國。他集工程師,企業家和慈善家各種身份於一身,並且是貝寶,空間探索技術公司以及特斯拉汽車三家公司的創始人。目前他是空間探索技術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技術官,特斯拉汽車的產品設計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65

一個人總是因為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麼才最後做成了什麼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222754
A君和B君,兩位都是我多年的好友。

兩位之前都是同一家公司創始成員,一個主市場一個主開發。

08年,大股東一筆高利貸借款沒收回,公司資金鏈吃緊,漸入蕭條,最終清算關門了結。

A和B各自分頭創業,還在同樣的領域。

A搞設計出身,性格外向,為人有江湖氣,原公司的不少員工追隨而來,新公司很快走上正軌。

B計算機科班,內向沉穩,不善言辭,起步煞是艱難,好在夫人助陣,B精研產品,夫人外拓市場內抓管理,公司穩健起步,但和A比起來,無論聲勢還是盈利,都棋差一著。

A雖然盈利,但所處行業就是一個苦活,所謂盈利也就家有餘慶而已。於是,A先是成立一家快消品促銷公司,幫助某化妝品在校園搞推廣,每年能接百來萬的生意,隔年又承包了西安到新疆航線的100個座位,年前碰到他的時候,已經轉戰到了東北,做起了兩個景點的門票銷售,還在當地開了一家旅館。算起來,A君公司30來號人,旗下已經有了五家公司,儼然一個集團公司。

A在公司一直扮演的就是一個消防員的角色,問他各公司的財務,一臉茫然,問他公司主營業務到底是什麼,也同樣迷惑,問他假設東北有一車大豆返到杭州可以賺錢幹不幹,老兄雖然繼續茫然,但終於若有所思了。

今年上半年,我也碰到了B。還是那家公司,還是老公精研產品,老婆內外張羅,問經營數據,答:去年做了6000萬,網站註冊用戶100多萬,今年營業額能過億,問我怎麼融資比較合適。這下是我比較詫異了。

我說的是一個真實的案例,雖然聽起來像故事。

我們做投資雖然苦逼,但樂趣就在於每天都可以看到像故事一樣精彩的事實,還有跌宕豐富的人性。

很多人說投資人好為人師,換你,要是有這麼多真實的遭遇,也會免不了指手畫腳的。

但投資人的無奈在於,你明明知道他那樣做是一條死路,卻既不能改變他,也不能直陳痛處打擊他。很多時候,他自己不能明白,旁人說再多,也是徒勞,何況人各有志,他要做他的小生意,關你屁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機緣,撞過了這次南牆,保不準他自己就開悟了。再說,你說的就一定對?!

說這個故事,有三層意思,一是,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宿命,好大喜功的始終會好大喜功;孜孜以求的,也始終會腳踏實地,這是由他們認知世界的方式決定的。很多時候,人與人的差異是要大過人和猴子的,這是魯迅說的,古典的認知和浪漫的認知並無高下之別,但差距就像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一樣。

第二點,也同樣很宿命。我們做創投的當然希望所有的創業者都是抱著做事的態度抱著成就事業的態度來開公司,但很多人眼裡就是賺錢賺錢。你告訴他事做好了錢自然會來,他就認定沒錢談何事業。糾纏於這些問題,我常常有要吐血的感覺。我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是一路野蠻創業,脫貧致富為第一要義,錯過了經營某樣事情的很多機會,以至於現在還經常怪罪自己開悟太晚,最後會因為時間不夠而使這輩子的成就受限,所以,看到那些智質優秀的創業者還沉迷在賺錢這個層面,會感到非常可惜。

第三點,一個人總是因為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麼才最後做成了什麼的。我們每個人內心總會有一種傾向,自負,致命的自負,特別是當創業者把賺錢當作最高目標的時候,他看待一個事情的角度就是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錢貨兩訖,事情完結。所以,在他眼裡,沒有事情是他不能做的,開旅館是如此,包航線也一樣,返大豆還是這樣。事情是完結了,幾年後一盤算,錢也許有了點,事情一個也沒有成。這種營生有點像賣笑的,伺候了無數的男人,每天都可以收到現金,但沒有一個是可以託付終生的。

所以,我現在比較看重創業者的鈍根,一種無能的力量,不管是他天生就明白,還是後來通過「戒、定、慧」的了悟而習得,這樣的人總是讓人更加放心一些,當他真正找準方向的時候,大小總能成就一點事情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69

劉強東:因為創業,女朋友父母認為我是恥辱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833.html

有人說他強悍、偏執、激進,視他為「要速度規模不要命」的草莽之徒。

過去10年,他的商業帝國跨界擴張,多半是以挑戰巨頭的方式完成:2010年與噹噹網、2012年與蘇寧先後挑起的價格大戰,讓電子商務領域硝煙瀰漫。

也有很多人說他直率、誠信、謹慎、保守。

每年,他至少有一天穿上工作服去做送貨員,他說,這樣才可以更好地瞭解配送人員的艱辛,掌握配送當中不好解決的問題。

他是京東CEO劉強東。

2012年,《財富》發佈40歲以下商界精英,劉強東名列榜單第26位。《財富》雜誌這樣評價他:「劉強東把中國的電子商務帶到了一個令人目眩的高度。目前,京東商城規模僅次於阿里巴巴的在線商城,排在中國的第二位。」

在外界看來,他儼然已經逐漸成為新生代的商業領袖。

新京報記者 劉夏

7月29日,京東CEO劉強東在京東首屆開放平台合作夥伴大會上露面,大談「反壟斷」。雖未直接點破所指對象,卻已明確在向行業老大天貓發起挑戰。他熟悉而久違的「殺氣」成了那次會議的高潮。

近一年裡,劉強東悄悄收斂了張狂、高調的姿態,人們極少見到他親自出席公眾場合、於微博上隔空「開炮」。

當他再度流露出敢為人先的個性,傳達出的信息是:不論從前被喚作的「小劉」,還是如今的「老劉」,創業夢一直沒有改變。「作為創業者,必須要有遠大的夢想,只做第一,即使一輩子做不到。」劉強東說。

開飯店

員工好酒好菜負債20萬

1992年,劉強東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大一時接了三分錢抄一個信封的活,月收入兩千元;大二,他又抱著2.5折進價的精裝書去寫字樓推銷。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是計算機編程,這項自學的技能為他賺取了十幾萬元。

大四那年,學校附近的一個餐廳恰巧要轉手,劉強東從親戚手裡湊了些錢,加上自己的積蓄——24萬元換來了一段艱辛的創業歷程。

這個飯館的店員以前薪水很低,住地下室,平時老闆只給他們吃快要變質或者客人剩下的菜,老闆親自採購和收銀。劉強東接手後,把所有店員的薪水上調一倍,改善住宿條件,每頓飯都是兩葷兩素新鮮食材做的菜,由店員採購和收銀。因為要上課,每週只去店裡兩次。誰知,接手之前盈利的飯店,不到一年時間,不只賠光了他賺來的第一桶金,還搭上了借來的錢。劉強東這才發現,員工平時吃飯,不光吃好菜,還要喝好酒;採購員為了賺錢,報賬時多報;收銀員為了自己賺錢,瞞報營業額。

「餐廳倒閉時,我欠了20多萬元的債,可以被評為負債最多的大學畢業生了。」劉強東後來回憶說,「20多萬元對於一個學生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

背負20多萬元的債,劉強東不得不將創業夢想暫時擱置。

畢業之後,他選擇進入一家外資企業,並有意識地在輪崗過程中將公司電腦信息化、物流、採購上上下下摸了個遍。兩年之後,外債還清了。1998年,劉強東離開外資企業再次創業。他給自己的公司起了一個時尚的名字「京東多媒體」,實際是在中關村站櫃檯賣電腦配件。

當小販

免費培訓知識吸引客戶

最初,劉強東既是老闆又是員工,愛面子的他一直瞞著父母,說自己還在外企上班。直到2001年,母親感覺不對勁,突然有一天打兒子電話,說自己已經到了北京西站,要他過來接,劉強東創業的事情才露了餡。

看到劉強東創業,母親很自責,認為自己沒有教育好他。在她看來,一個人大的畢業生沒有選擇公務員、出國深造,也沒有在外企內部向管理層攀升,反而成為一個賣光磁產品的「小販」,是走下坡路,是在做錯誤的事情。母親的態度讓劉強東很痛苦,而這種痛苦不僅來自母親,還來自劉強東的女友。

劉強東曾回憶,創業時女朋友很看不起他,當時正在讀研的女朋友去櫃檯看他,時常問他三個問題:難道你一輩子就要這麼生活下去嗎?為什麼我們不能一塊出國呢?你為什麼不能考研呢?女朋友的父母也堅決反對,認為劉強東沒出息、「只認錢」,創業更是很恥辱,堅決反對女兒和劉強東來往,不能跟這麼沒有出息的人一起生活。

在他看來,作為一個外地人來北京創業,沒有資金、沒有技術,也沒有任何可以依賴的人,任何苦與累都不算什麼,最痛苦的莫過於周圍的人不理解。

那時候,電腦知識並不普及,很多客戶購買了京東的商品卻不懂得使用。劉強東多次提及的一個例子是:一位山西大同的客戶,花了三天時間才學會在移動鼠標光標的時候不把鼠標凌空拿起來。於是,他從中發掘了吸引購買的門道——為客戶免費培訓電腦知識。

彼時,在劉強東腦海裡,已經勾畫出了「全國IT連鎖」的藍圖。他曾對下屬表示,「京東要像國美一樣,在全國開1000家IT Small Shop。」公司的發展也按部就班,2003年,全國連鎖店達到12家時,「非典」來了。

做電商

用戶投訴對我是種煎熬

「非典」讓中關村洶湧的人流消退,劉強東不得不關店歇業,利用互聯網方式處理存貨。

京東網站上的小論壇成為根據地,公司沒錢給論壇請管理員,劉強東就親自上陣當版主。他每隔一個小時會回覆一些客戶評論。員工私下都說,老劉不睡覺啊。後來才發現,那個時候他就在辦公室地板上將就一下。

當「非典」得到控制,京東線下業務恢復正常的時候,劉強東卻被線上業務發展的速度深深擊中。2004年1月1日,京東正式來到線上。當時,公司只有3個人,產品共98種。

彼時,劉強東每天必做的事情,是看網上的客戶留言。那幾年,隨著業務量的增大,最讓他鬧心的是物流。「每次看到用戶投訴,對我都是種煎熬。」京東三次融資近2億美元,起碼有一半用來改善物流、客服、售後的服務能力。

對京東內部的成本,劉強東則控制得很嚴,大到物流配送,小到辦公用紙,都有明確要求。例如,經過精心計算,每個配送員每天負責46—70件貨物能實現最優配送成本,紙張雙面打印能節省50%的辦公用紙等。就連劉強東的辦公室裡,燈具也是節能的,空調是低氟環保的。

每年,劉強東至少有一天穿上工作服去做送貨員,「這樣我才可以更好地瞭解配送人員的艱辛,同時也能知道配送當中不好解決的問題。」

過去10年,京東的跨界擴張多半是以挑戰巨頭的方式完成。2010年11月,京東圖書產品首度上架,殺入噹噹網腹地;2012年8月15日,京東又挑起了「史上最大規模電商價格戰」,矛頭直指蘇寧。「京東實際上是現在所有家電廠商去平衡國美、蘇寧的唯一力量。」劉強東說。

這樣的表態與其針對天貓的「反壟斷」論調相似——戰書專挑「王者」而下。

■ 同題問答

1、25年前你在做什麼?那時候你的夢想是什麼?

還在讀初中,那時家裡只有一條小船,父母很辛苦。所以希望自己能有幾百條、上千條船。

2、作為一個成功者,你人生最大的失敗是什麼?

只要勇於嘗試,為社會創造價值,就無所謂失敗。如果不敢夢想,還沒開始就已失敗了。

3、有什麼話是你深信不疑並且最想教給孩子的?有什麼話是你曾經深信不疑如今不以為然的?

誠實,一輩子最恨坑蒙拐騙的人。因此,京東也從來不做水貨、不賣假冒偽劣產品,要干乾淨淨賺錢。

4、是否有過放棄或不思進取的時候?如何度過那段艱難時光讓自己繼續前行?

沒有。京東這條船上,承載了太多的人。我們不願意讓他們重新去找工作,去尋找生活的尊嚴。

有時我也會強迫自己脫離公司,去認識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74

因為不能完全認識規律,只能尊重規律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obt.html
本人在8月29日小文《「自貿區」只是一個炒作的概念和消息嗎?》中提到的那位愛聽名博之言的朋友Z,今天又來閒聊,介紹名博徐大師最近的論點:

   經濟影響股市的邏輯,在股市裡已經根深蒂固了,可這句話騙了我們二十多年可誰能說清楚,經濟到底怎麼影響的股市,說實話我本人看不見啊也感受不到,你們誰能從交易或走勢當中感受的到呢?怎麼形成的連續名列前茅的經濟,弄出了個連續熊冠全球的股市來的?

   你不能跟市場講邏輯,因為市場通常在講故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炒概念、炒題材。所以我覺得,資本推動型的創業板,根本不能用邏輯去解釋

   有嚴格的止損,再高的股票亦能炒,再熊的熊市亦可滿倉。

   聽了Z一番介紹,我問:「你認為徐大師講得很對的吧?」

   「哎,覺得還蠻有道理的!」Z答。

   我小散一個,本來就不太懂得股市門道,現聽了,就更犯糊塗了。但糊塗歸糊塗,我還是糊裡糊塗地要想——

   1、因為股市是經濟的產物,所以經濟怎麼會不影響股市的呢?股市確實個典型的複雜適應系統,充滿不確定性,時常出現無效性,蹤跡詭異,對於其重大走向,即使事後難以輕易找出幾條理由作出確切的解釋,儘管如此,但也不能據此就否定掉它與經濟存在的關係吧?

   2、徐大師所說的經濟「名列前茅」無非是指GDP增長位居靠前吧?其實,GDP這項經濟指標,好比「毛利潤」,並不能反映經濟價值(這個好比「市值」),有時差距甚遠,而市值是企業價值的反映。比如,我們隨手找兩個行業翹楚來作比較,一個是海康威視,毛利潤約11.2億,市值約1000億;另一個是金融界,毛利潤約12.6億,市值約160億;它們的毛利潤相近,市值相差很大,前者市值是後者的6倍多呢。兩個好企業之間都存在這樣大的差距,更不用說一個是好企業與另一個是壞企業之間的差距了。可見,用GDP來說明經濟的好與壞,就好比用毛利潤來衡量企業價值的大小,這顯然是不妥的吧?

   再來審視一下我國這幾年來的GDP狀況,很多是消耗高能、毀壞生態、販賣資源、透支未來、出賣勞力、出讓土地、胡搞房產、亂建市政、狂印貨幣、等等,致使整個經濟體的價值下降,這樣得來的GDP及增長你說有多大意義?由於股市永遠是面向未來的,它似乎很不看好如此落後的經濟運行,於是給予市場低估值,是不是理所當然的呢?熊冠全球,活該!

   經濟走到如今,老本吃光,舉步維艱但物極必反,絕地反擊,逼迫轉型。現在,調整結構、盤活存量、去除槓桿、加大開放、硬逼改革、制度建設、機制設立、等等,新一輪破局攻堅戰打響,股市似乎察覺到經濟增長方式將要或正在轉變,於是作出了一點反應,比如,創業板、部分中小板以及部分主板不是率先行動起來了嗎?資本就是這樣流向有發展前景的地方的,這不正是「資本推動」的邏輯嗎?對於這些現象,你單單用「炒概念、炒題材、講故事」能解釋得了嗎?

   炒概念、炒題材、講故事,這些其實都是上漲的藉口,是結果,而不是原因。不信你編一個「全中國」的概念或題材或故事出來,試試能不能把股市炒得欣欣向榮,繁榮富強?太陽不是公雞叫起來的,若要股市長期上行,從根本上講,還是要靠經濟良好發展的預期來推動。

   倘若股市既與經濟無關,又沒邏輯可循,那就可以想怎麼講就怎麼講了,這樣你每天拜讀徐大師的專題博文《周X操作策略》,以此作為操作依據,莫非是想撞大運吧?

   3、徐大師或許有神招,能夠有嚴格的止損,再高的股票亦能炒,再熊的熊市亦可滿倉」,你有這等能耐嗎?

   最後,你「本人看不見啊也感受不到」股市規律,並不能證明其規律不存在,而是你沒有認識到罷了。對於我們來說,正因為不能完全認識股市規律,所以我們只能尊重其規律,更不能否定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714

好藥師和京東商城,一場因為控股權爭奪導致的「分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053.html

分手是因為都想控股

2011年7月,九州通和京東正式簽署協議,合資重新組建好藥師,決心在網上售藥市場大干一場,今年7月,雙方正式宣告終止合作,中間經過兩年時間。而這兩年中,真正能稱得上網上藥店經營運轉的時間只有不到短短4個月。就憑這4個月的快速發展,好藥師在今年7月份和京東分手之時,實現了單月網上售藥1500多萬元的業績,增長之快讓多年來苦心於網上售藥業務的企業感到由衷的驚訝。

京東在電子商務界的地位自不用說,九州通在醫藥物流領域也是大名鼎鼎。國內全國性的藥品批發商只有4家,前3家國藥集團、上海醫藥、華潤北藥都是國企,其中國藥集團和華潤北藥是央企,上海醫藥是上海國資委管轄的大型國企,只有九州通是唯一一家民企。

據九州通2012年年報,全年銷售收入294億元,實現淨利潤4.1億元。京東是電商行業成長最快的企業之一,去年的銷售額達到600多億元。

兩家大佬為何只有4個月的蜜月期?好藥師副總經理李彩芬認為有三點原因。第一是因為京東雖然和九州通合資重組好藥師,但是京東本身做的是一個開放性的平台,自然覺得一家店網上售藥不過上億元的營業額,盤子不夠大,認為還是開放性平台能夠發展更多合作夥伴,業績增長更快;第二是當初兩家合資時都很堅決,協議規定好藥師原來各地的分公司都不能獨自經營,而京東也要把原來經營的保健品和器械五大類都放進好藥師,協議訂得太死阻礙了各自的發展;第三,兩家企業都想獲得控股權,雖然根據協議九州通佔51%,京東佔49%,只差了區區2%,但是兩位強勢的大佬其實誰都不願意主動放棄對好藥師的控制。

並不放棄京東平台

好藥師現在離開京東單飛,業內人士認為這必然給它的業務帶來負面影響。流量是其面臨的最大問題。不過,九州通的聰明之處在於並未放棄與京東的合作,依然是京東開放平台上的商家,另外,也在天貓上開店,享受大平台上的流量紅利。不過在梁永強看來,傍著「流量大款」對於專業的藥店企業來說並非長久之計,網上售藥的成功最終還是要看自己的主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