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冷戰:俄羅斯遠程轟炸機將例行巡航至墨西哥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29

us-eagle-russia-bear

俄羅斯周三表示,在目前情況下“不得不保證”在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東部、加勒比海水域和墨西哥灣的軍事存在,其遠程轟炸機將繼續大範圍例行巡航。這一舉措凸顯了俄羅斯與西方由烏克蘭危機引發的緊張局面。

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12日在俄國防部會議上說,根據教學訓練計劃,俄遠程轟炸機將繼續執行沿俄邊界和北冰洋水域上空的飛行。他還說,一年來,俄遠程轟炸機大大增加了戰鬥值班和飛行時間。

紹伊古還稱,烏克蘭事件引發的緊張局勢要求俄羅斯擴充在克里米亞的軍力。

俄羅斯2007年8月宣布恢複中斷15年的遠程戰略轟炸機例行巡航,以應對本國面臨的安全威脅。巡航區域包括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黑海海域和北極地區。

新華社援引美國軍方官員稱,俄戰略轟炸機今年7月底至8月初多次抵近或飛入美國防空識別區。美軍官員推測,俄方意在試探美方防空反應能力。俄轟炸機還多次沿日本列島周邊飛行。北約方面也稱,今年10月底,俄軍機曾在24小時內在大西洋、黑海以及波羅的海上空“異常”活躍,北約出動戰鬥機攔截了4批俄轟炸機、戰鬥機和空中加油機。

福克斯新聞網援引一位要求匿名的美軍高級官員稱,俄轟炸機從未在墨西哥灣進行巡邏過,哪怕是冷戰時期也沒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46

新冷戰逼近:北歐與波羅的海諸國做最壞準備 美駐烏大使稱“烏局勢存失控風險”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99

iEFlCEA74Ku4

(挪威國防部長)

面對俄羅斯的侵犯威脅,北歐和波羅的海諸國正在做最壞的準備,美國駐烏克蘭大使稱“烏局勢存失控風險”。

挪威國防部長Ine Eriksen Soereide周四在奧斯陸的一個會議上發表講話稱:

我們正在做的正是一個軍事和政治聯盟所希望我們做的:我們正在準備應對我們不希望發生的事情,我們正在準備應對最壞的情況。這是我們的職責,也是阻止某些事情發生的重要一步。

會上,包括英國國防部長Michael Fallon在內的部長們都贊同,作為區域性聯盟共同抵禦外來入侵的一部分,應該進行跨進軍事演練來防範任何來自俄羅斯的威脅。在Fallon看來,俄羅斯總統普京反複嘲弄國際領空規則,是帶有“挑釁性”的行為。

美國駐烏克蘭大使Samantha Power周四也表示,因歐盟領導人就是否進一步制裁俄羅斯上產生分歧,烏克蘭危機正面臨著失控的風險。

據彭博社,Power昨日告訴眾記者,俄羅斯必須停止破壞烏克蘭與反對派9月5日在明斯克簽署的停火協議。Power稱,俄羅斯不斷向烏克蘭東部的反對派輸送軍事裝備,而頓涅茨克的機場卻在戰火中日益傾頹。

在北約警告俄羅斯在向反對派輸送武器之後,烏外長稱烏克蘭已準備好保衛自己的國家。不過,俄羅斯總統普京否認俄羅斯有參與。

Power還說,“烏克蘭的局勢有失控的風險麽?是的,存在這樣的風險”,這是“一個季度令人擔憂的時期”。

英國智庫“歐洲領導力網絡”(European Leadership Network)在11月10日的報告中指出, 俄羅斯正在向北約和北歐國家推行“危險的邊緣政策”,自今年3月以來,俄羅斯對該地區的侵犯事件和“親密接觸”多達近40次。

普京十五年來最狠的講話

不過,普京稱美國才是這一切背後的推手。

華爾街見聞網站上月末介紹過,普京發表了在英國《金融時報》看來是俄羅斯十五年來對美最強硬的表態。

普京譴責美國破壞冷戰以來的世界秩序,警告稱如果不努力建設一個新的世界治理體系,那麽全球將陷入混亂和無政府狀態。

他還表示,制裁破壞了世界貿易規則和全球化。不過他又稱,俄羅斯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可以抵禦這些(制裁措施),不會“乞求”取消制裁。

普京堅稱,(美國指責)俄羅斯吞並克里米亞表明俄羅斯在試圖重建蘇聯帝國是“毫無根據的”。俄羅斯無意侵犯鄰國主權。

非但如此,普京還譴責美國,稱正是由於對方在今年2月支持對前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的武裝政變,才致使克里米亞從烏克蘭獨立出來,並導致數千人喪生。他稱:

我們沒有挑起這一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176

越制裁越買 俄去年黃金購買量創冷戰後新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784

20150130putingold

俄羅斯央行去年購買的黃金占到全球央行總購買量的三分之一,並創下蘇聯解體以來新高。

根據湯森路透旗下貴金屬咨詢公司GFMS的數據,2014年前11個月,俄羅斯央行共購入黃金152噸,較前年暴漲123%,以昨天的金價來計算價值61億美元。

該公司分析師Ross Strachan表示:“俄羅斯不想購買任何對美國或歐洲有利的資產。黃金是他們為數不多的選擇。

也有分析師預計,俄羅斯之所以買黃金,是為了消化因為制裁而無法在國際市場上出售的國產黃金。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麥格理銀行分析師Matthew Turnerde的評論稱:“這很顯然是利多金價的。如果黃金不被央行買走,就會被私人投資者或珠寶商買走,價格就會更低。

不過,分析師們認為明年俄羅斯的購買速度將會放緩,如果需要流動性來支撐本幣,俄羅斯甚至可能轉而出售黃金。去年,盧布對美元貶值了約50%。

1998年金融危機時,俄羅斯央行出售了118噸黃金儲備,外匯儲備總額降至100億美元以下。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一月的最新數據,俄羅斯目前的黃金儲備為1187.5噸,排名全球第六。其黃金儲備占外匯儲備的比例為10.8%。截至2014年底,俄羅斯的外匯儲備共3850億美元,較一年前的5000億美元縮水了不少。

據GFMS估計,2014年全球央行一共凈買入黃金461噸,同比增加13%,為1971年黃金與美元脫鉤以來第二多。在過去六年中,全球央行共增加了1800噸黃金儲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939

梅德韋傑夫警告稱世界陷入“新冷戰” 發出明確和解呼籲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9106.html

梅德韋傑夫警告稱世界陷入“新冷戰” 發出明確和解呼籲

一財網 米可 2016-02-14 12:47:00

梅德韋傑夫在昨天發出警告稱,西方與俄羅斯的緊繃關系已經將世界推入了“新的冷戰”。與此同時,他也向西方國家遞出橄欖枝,發出希望與歐美和解的明確呼籲。

“有時候我都分不清現在是2016年還是1962年。” 在本周六的慕尼黑安全峰會上,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這樣自述道。

3個月前還淡定地認為21世紀絕不可能出現“冷戰”的他在昨天發出警告稱,西方與俄羅斯的緊繃關系已經將世界推入了“新的冷戰”。與此同時,他也向西方國家遞出橄欖枝,發出希望與歐美和解的明確呼籲。

“每一天都被描述成最大威脅”

“幾乎每一天,我們都被描述成是最大的威脅——不只是對整個北約來說,還是對歐洲、對美國或是對其他國家。” 梅德韋傑夫引用北約(NATO)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的演講內容以及描述俄羅斯將開啟核武器戰爭的一些電影“抱怨”了人們(尤其是美國和歐洲領導人)對於俄羅斯的頻繁指責。

斯托爾滕貝格在會上公開指責俄羅斯“破壞歐洲安全秩序”,並稱其試圖利用核武器欺壓鄰國,這種行為在冷戰期間也不會得到縱容。斯托爾滕貝格表示:“俄羅斯的言論、姿態以及核武演習都是為了恫嚇鄰國,破壞歐洲的信任和穩定。”

從2014年俄羅斯吞並了克里米亞到近期為打擊恐怖組織IS對敘利亞展開了空襲,俄羅斯開始成為眾矢之的。在上述的慕尼黑安全峰會上,出席的西方外交官和政界人士也多對俄羅斯抱有極強的戒備心理。

斯托爾滕貝格提出,俄羅斯通過武力改變了疆土邊界,也變得越來越武斷,北約不得不對這些威脅有所防備。

目前,美國為首的北約對俄羅斯態度正在從對話談判轉向強硬對抗。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菲利普·布里德洛夫將軍近期發布文章稱,美國歐洲司令部(EUCOM)把“遏制俄羅斯侵略”確定為自己的首要任務。

俄羅斯在敘利亞展開的軍事行動仍然存在極大爭議。法國總理曼努埃爾·瓦爾斯(Manuel Valls)在上述會上指責俄羅斯在敘利亞“轟炸平民”,要求俄羅斯立刻停止這種行為。

梅德韋傑夫回應道,這一指責的依據“並不是真實的”,俄羅斯只是希望打擊敘利亞境內的恐怖組織。“哪怕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我們對民眾展開了轟炸,但每個人還是這樣指責我們。”他表態稱,“俄羅斯並沒有試圖在敘利亞實現一些隱秘的目的,只是單純地想要保護我們的國民利益。”

俄羅斯發出明確和解呼籲

在發出全世界陷入“新冷戰”警告的同時,梅德韋傑夫也發出了自2014年莫斯科吞並克里米亞以來最為明確的和解呼籲。

他敦促俄羅斯與西方展開和平對話,並舉了本周五羅馬教皇方濟各與東正教大牧首基里爾在古巴哈瓦那何塞.馬蒂(Jose Marti)會面的例子稱,人們見證了一次主動和解帶來的顯著成果,而在此之前的數個世紀里,分裂近千年的基督教東西兩大分支領導人都未曾有過對話。

美國為首的北約在與俄羅斯全面對抗的同時,多個官方溝通渠道也被關閉。

梅德韋傑夫表示:“我們現在亟須就歐洲-大西洋地區安全未來、全球穩定以及區域威脅展開密集對話。我發現許多領域的對話幾乎完全停滯,這是不正常的。”他提出,西方國家在克里米亞事件後對俄羅斯進行的制裁以及北約新一輪的軍事對抗“只會加劇”緊張的局面。

梅德韋傑夫在接受德國《商報》采訪時也向西方喊話稱,俄羅斯無意在地緣政治中承擔決定性作用,蘇聯時期有過這種情結,但現在俄羅斯並無此意。

莫斯科和華盛頓在周五上午調停各方簽署了停火協議。一些外交官認為,梅德韋傑夫的演講以及敘利亞協議傳達了克里姆林宮更願意和解的信息。

“我們並未處於冷戰的局面當中,現在我們也不是冷戰結束時的夥伴關系。”斯托爾滕貝格表示,北約並不想讓這種緊張關系升級,而是希望能促進與俄羅斯的政治對話。

冷戰是指1947年至1991年期間,美國、北約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華約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鬥爭。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蘇聯的解體而結束。在這長達45年的冷戰時期中,全世界都籠罩在核彈將引發毀滅性戰爭的恐懼和擔憂中。

在目前全球經濟並不平靜的背景下,歐美國家對俄羅斯發動的制裁不僅損害俄羅斯的經濟,而且也在傷害美國及歐洲自身的經濟,雙方看起來都難以承受繼續對抗的代價。

編輯:繆琦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488

新冷戰?北約稱開始與俄羅斯長期戰略競爭

由於對歐洲的看法存在“原則性”的不同,北約與俄羅斯的“長期戰略競爭”已經開始——當地時間8日,北約副秘書長亞歷山大·弗什博在北約華沙峰會上直言不諱地如此表示。

在波蘭首都華沙召開的本屆北約峰會中,與會者包括28個北約成員國和26個夥伴國家的代表團、以及聯合國、歐盟、世界銀行的代表。

俄塔社認為,無論是此次峰會,還是可以預見的將來,與俄羅斯的關系都將成為北約一以貫之的議題,北約的大部分決定或多或少都會與俄羅斯有關,無論是北約擴容至波羅的海國家、在波蘭部署第四個多國部隊、抑或是與歐盟合作應對各類威脅等。

歐洲導彈防禦系統不針對俄?-

“我們今天悲傷地承認,我們已經開始進入與俄羅斯的長期戰略競爭——因為我們對歐洲的看法存在原則性的差異。”在華沙峰會專家論壇開始前,弗什博認為,這一構想意味著北約“開始了新的改革進程”,北約將會回到曾經的出發點,即強化自己的東方邊境。

在北約東翼的另一側——黑海地區,北約計劃加強在羅馬尼亞的艦隊力量。不過,駐羅馬尼亞的多國部隊數量不會多於保護北約北翼的數量。“我們決定在羅馬尼亞設立特殊的北約存在。”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強調,北約的力量“將在東南地區實現平衡,在羅馬尼亞的艦隊基地發展,並在將來成為多國部門”。

歐洲導彈防禦系統同樣是俄羅斯的一大痛點。“導彈防禦系統非常重要。因為北約需要觀察彈道導彈的擴張。而且北約應有能力保護地區人民抵禦潛在的攻擊。”斯托爾滕貝格專門指出,“這些力量並不是針對俄羅斯,他們是為了抵禦來自歐洲大西洋地區邊緣的威脅。除此之外,一個重要提醒是:這是導彈防禦系統,不是進攻型武器。”

不過,對於北約的表態,俄羅斯並不領情。5月2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就曾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根據與希臘總理的會談情況,莫斯科必須采取應對措施,最小化美國在羅馬尼亞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帶來的威脅。6月18日,在會見世界各國情報部門首腦時,俄羅斯領導人也曾強調,美國在歐洲部署的反導系統有潛力轉化為進攻系統,並且完全可以用於針對俄羅斯。

為了進一步做通俄羅斯方面的工作,北約將在華沙峰會之後與莫斯科進行“俄羅斯-北約會談”大使級會議。斯托爾滕貝格表示,北約“將繼續進行俄羅斯-北約會談,並將在7月13日舉行”。“我們此前就敞開著與俄羅斯對話的大門。俄羅斯-北約會談將會成為雙方對話和信息交換的重要平臺。”斯托爾滕貝格也不排除雙方進行部長級別會談的可能性,但在他看來,目前談及此事尚為時過早。

冷戰後最大規模加強防禦

峰會上,在各國首腦總結陳詞後,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宣布,北約已經完成了自冷戰以來最大規模的防禦力量增強過程。“華沙峰會的背景,是我們非常確定,我們面對著來自各個方面的威脅。為此,在2014年9月的威爾士峰會之後,我們就制定計劃,自冷戰以來最大程度地加強北約的集體防禦。今天在華沙,我可以說:北約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承諾。我們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變得更迅速,也更強大。”

斯托爾滕貝格表示,北約峰會即將做出的決定包括在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配置4支多國部隊,每支最高人數1000人;在羅馬尼亞開設多國艦隊;宣布在基礎戰備狀態地區撤出北約導彈防禦系統;並討論擴大在地中海沿岸的存在;與波斯灣國家合作;延長在阿富汗的非軍事行動。

防禦力量的增強需要資金,擴大軍費支出也成為峰會的核心議題之一。在峰會之前,斯托爾滕貝格指出,根據最新數據,今年北約的軍費支出總額將增長80億美元,即去年軍費的3%。

“我們預計,歐洲國家和加拿大的支出將會增長3%,這意味著80億美元。”不過,斯托爾滕貝格排除了美國的數據。華盛頓正是要求北約增加國防支出的積極鼓動者,因為北約軍備最主要的生產者正是美國的軍工企業。

英國仍是強有力盟友

英國脫歐也成為了此次華沙峰會的懸念之一。斯托爾滕貝格表示,英國脫歐“不會對它在北約內部的角色造成影響。英國脫歐改變了英國與歐盟之間的關系,但不會改變英國在北約內部的角色。英國仍然是優先的、強有力的盟友”,甚至“英國脫歐有可能加強歐盟和北約之間的合作”。

為此,斯托爾滕貝格還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共同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聯盟之間的合作聲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772

推崇冷戰風格的特朗普有哪些反恐新招?

近日,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又對打擊恐怖主義發表了強硬的言論。

特朗普曾指現任總統責奧巴馬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縱容了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的發展壯大,稱他們為這一組織的“建立者”。盡管他不再重複這一言論,但顯然他仍然希望通過在這一問題上的強硬表態贏得選民支持。

據美媒報道,特朗普在當地時間15日提出要以“冷戰風格”應對IS,並再次強調應采取更加嚴格的移民控制措施。他聲稱,將推行“極嚴審查”,對移民者的意識形態進行測試,而對一些曾輸出過恐怖主義的國家,其民眾的移民申請將被暫時擱置。特朗普同時也表示,在打擊IS的過程中,將會適時與俄羅斯等國合作。

當然,特朗普也不放過任何一個與奧巴馬或希拉里唱反調的機會,比如不贊成關閉關塔那摩監獄,特別軍事法庭也會再度發揮作用。

反恐新招數

憑借前幾周的瘋狂言論,特朗普雖然賺足了噱頭,卻也引來眾多批評。最新民調顯示,他的支持率被希拉里甩下8個百分點。面對最直接的數據,特朗普之前還將矛頭指向媒體,大罵新聞報道都是希拉里的“喉舌”。不過從15日的表現來看,特朗普總算認識到自己一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即興發言風格在大選階段已經不那麽吃相了。

在俄亥俄州的這次講話中,特朗普事先準備充分,重點推出了他對打擊恐怖主義,尤其是打擊IS的系列措施。這些措施中既有國家內部對移民的審查,又有與外國的聯合,同時他還適時表達了自己的強硬態度,力求與奧巴馬政府涇渭分明。

首先,特朗普強調,移民審查力度必須加大。對於那些對美國抱有敵意或是不認可美國憲法的人,這種“極端嚴厲”的審查能夠把他們排除在外。

特朗普還將這種措施與冷戰時的做法相提並論。在冷戰時期,美國曾有意識形態測試,而他認為,現在是時候再設計一套新的測試以應對當前恐怖主義帶來的挑戰。比如,考察申請移民者是否認同西方民主自由的價值觀,包括對同性戀群體等人群(LGBT)的看法以及對宗教的包容程度等。

但相比於之前發言中的強勢態度,特朗普也稍有軟化。比如他曾提出要全面禁止穆斯林國家的人口移民,但現在則改為“黑名單”模式。對一些曾輸出過恐怖主義的國家,其民眾的移民申請將被暫時擱置。至於這份名單上具體包含哪些國家尚不明確。

同時他還提出會積極地與其他國家合作,比如與以色列、約旦和埃及等國家共同召開國際會議,商討如何阻止極端主義的傳播。在特朗普看來,這將會為美俄之間的合作提供一個機會。此外,他還提出要建立一個和極端分子溝通的橋梁。

在此次講話中,他對北約(NATO)的態度也有了極大的轉變。此前特朗普曾指責北約成員國享受了美國的“保護”,自身卻沒有付出相應的代價,認為北約是“應該被淘汰的”。但這一次他卻轉而稱贊了北約的行動,認為美國會和其他北約成員國一道協力反恐。

在上個月的一檔節目中,特朗普明確表示將會和IS開戰,同時對獲勝非常有信心。但至於怎麽獲勝,他始終拒絕透露詳細信息。

堅持唱反調

除了以上這些措施,特朗普還提出了一些他一旦擔任總統後可能采取的措施,而這些內容與奧巴馬政府截然不同,當然他也不忘繼續攻擊自己的民主黨對手。

盡管特朗普不再使用“建立者”這一詞,但他在IS發展壯大一事上對奧巴馬、希拉里的指責依然如故。另外他也再次強調,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他便持有反對態度。但也有人指出,特朗普曾在這一問題上騎墻。另一方面,他繼續指責奧巴馬政府在伊拉克撤兵一事上的表現,並且宣稱如果美國政府繼續把控伊拉克的油田,IS就不會憑借占領這些油田而迅速獲利壯大。但據美媒報道,IS在伊拉克所占領地帶並非石油富產區,他們的石油收益都來自於敘利亞境內占領的油田。

盡管特朗普似乎又鬧了一個烏龍,但他不遺余力地跟奧巴馬政府以及希拉里唱反調的姿態無疑是鮮明的。此外,他還表示,上任後將會保留關塔那摩監獄,要知道奧巴馬政府耗時超過7年也最終沒有成功關閉該監獄。該監獄一直用以關押那些具有情報價值的恐怖分子,以幫助打擊恐怖主義。同時特朗普也提出,奧巴馬時期極少被啟用的特別軍事法庭會繼續發揮作用。此前他曾表示,一些美國公民也可能會在這一法庭受審,但這一做法目前被法律禁止。

顯然,特朗普團隊希望塑造一個在打擊恐怖主義問題上強硬、果決的形象;而同時他們也沒有忘記詆毀對手。鑒於希拉里一直拒絕使用“激進的恐怖主義”一詞,特朗普團隊則不斷借此攻擊她在打擊恐怖主義問題上的軟弱無能。

此外,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希拉里對特朗普這一系列措施嗤之以鼻,稱其為“耍滑頭的小計倆”。希拉里特別提到了特朗普所推崇的冷戰風格的移民測試,認為這些“政策”都不能當真。“特朗普怎麽能一臉正直地提出這個政策呢?”希拉里說道,“他本人反對婚姻平等,而且還選了個在印第安納州簽署了反同性戀等群體的人——邁克·彭斯(Mike Pence)——當他的競選夥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610

冷戰結束後首次!德國擬下令讓民眾囤積10天的食物防範襲擊

據德國媒體《法蘭克福周日新聞》21日報道,德國政府計劃呼籲民眾囤積食物和水以防襲擊或災難,這在冷戰結束以來尚屬首次。

報道援引德國內政部制定的“民防理念”報告說:“每位民眾都必須囤積十天的食物。”此外,每人還需儲存足夠5天使用的飲用水。

雖然德國目前還沒有發生類似法國和比利時的嚴重恐怖襲擊,但上月兩次恐怖襲擊以及一名精神錯亂的青少年在商場大開殺戒後,德國當前處於高警戒狀態。

德國防部長:德國已經進入“恐怖主義的瞄準範圍”

德國內政部透露,此次發布的民防戰略其實早在2012年就開始由一個議會委員會著手準備。該文件將於本月24日提交內閣討論,但拒絕披露更多細節。

這份69頁的報告並未預測德國本土將遭遇襲擊,但報告提出的預防措施要求人們“為未來可能危及生命且無法完全避免的威脅做適當準備”。此外,報告還指出,有必要建立更可靠的警報系統,加強建築物保護,以及改善衛生系統的容納能力。

本月早些時候,德國國防部長曾表示,德國已經進入“恐怖主義的瞄準範圍”,並敦促軍方加強與警察的培訓合作,防範潛在的大規模武裝襲擊。

另據i24news報道,德國情報機構估計,約有820人離開德國赴敘利亞和伊拉克參加聖戰,其中三分之一已經返回德國,這些人對歐洲構成的威脅是歐洲人心中揮之不去的陰霾。

多數德國人認為還會發生暴力襲擊 不安全感增加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波恩市民表示:“我對德國發生襲擊事件沒有太多的恐懼。但是我意識到,這種事情隨時都可能發生。”

7月18日,一名17歲南亞裔男子在行駛到巴伐利亞州附近的一列火車上突然用斧頭和刀襲擊乘客,造成5名乘客受傷,這名男子後被警方擊斃。(圖片來源:中新網)

7月22日,巴伐利亞州主要城市慕尼黑奧林匹亞購物中心發生槍擊案,一名德國和伊朗雙重國籍的18歲男子槍殺9人,導致30余人受傷,隨後飲彈自盡。

7月24日深夜,巴伐利亞州安斯巴赫市中心一家餐廳發生爆炸,事件導致1死12傷。嫌犯來自敘利亞,兩年前抵達德國後曾申請難民身份但未成功,與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存在關聯。

暴力襲擊事件頻發令德國民眾的不安全感增加。根據7月的一項調查結果,超過40%受訪者表示,將盡量避免去人群熙攘的公共場所。

本月早些時候,柏林宣布將大力增加警察和安全部隊開支,並組建一個專門負責打擊網絡犯罪和反恐的特殊部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567

讀書札記170418冷戰(一) 喬治.肯南的 長電報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4/18/%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418%e5%86%b7%e6%88%b0%e4%b8%80-%e5%96%ac%e6%b2%bb-%e8%82%af%e5%8d%97%e7%9a%84-%e9%95%b7%e9%9b%bb%e5%a0%b1/

讀書札記170418
冷戰(一) 喬治.肯南的 長電報
掌門執筆

《冷戰The Cold War:A New History》(2005) John L. Gaddis
作者是 耶魯講座教授,冷戰史權威. 本書是本冷戰通史, 作為通史風格,全書敘事簡略而貫以史識,學術素質甚高.

「冷戰」泛指戰後的一段漫長時期, 以 美國為首奉行民主制度的資本主義集團國家, 與以 蘇聯為首奉行集權制度的共產主義集團國家之間, 在地緣與及國際戰略上面緊張對峙的全球政治格局.*** 此一全球對峙,其背境則是信奉「自由主義」民主制度與及信奉「共產主義」集權制度的意識形態抗爭.

顧名思義,「冷戰」幸未釀成 “熱戰”, 包括韓越兩場「代理人戰爭」在內,四十五年中大國之間從未宣戰過. 由於欠缺開戰之類的臨界事件, “冷戰始於何時?” 成為一個有趣的話題. 一般簡單地將冷戰視為緊接著二戰的歷史時期. 如定義冷戰為兩大集團國的正式對抗, 那麼 1948年「封鎖栢林」第一次國際危機可視為其開端. 也有論者認為二戰未終,剖分德國之時冷戰已然啓動. 至於冷戰的終結,共識敲定為1989年「栢林圍牆倒塌」此一象徵性事件.

冷戰也有另一個“象徵主義” 的 起始點, 那便是著名的
〈喬治.肯南 長電報〉.
二戰甫一結束,美蘇兩集團便就地盤割分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 1946年頭 史太林提出重劃 土耳其邊界與獲取東地中海海軍基地的(相當過份的)要求, 杜魯門和 艾德禮Attlee一口拒絕; 並且進一步將蘇聯遲遲不從 伊朗北部撤軍之事提交 聯合國安理會審議.*** 這是聯合國首次處理國際危機, 結果是蘇聯幾個月後屈服撤軍.

上述事件是戰後美蘇之間的首次外交衝突, 由於事情來得太快,美國國務院很想盡快知悉蘇聯的意向, 於是向 駐莫斯科大使館十萬火急地連下了幾份要求分析對方外交政策的指示. 當時任職使館的年輕外交官 喬治.肯南George Kennan 遂於1946年2月22日匆匆寫就了一封八千字的電報回復華盛頓.*** (事後肯南笑言給了電報房超量的作業壓力.) 該電報獲得總統和決策層的超高度重視, 並根據其核心論旨制訂了後來的一系列「冷戰政策」,**** 包括關鍵性的「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早期核武大戰略和 成立了「中央情報局CIA」. 冷戰政策的延伸度也極長遠,基本上跨越五六個總統, 到了 80年代 列根任內才作出重大改變. 電報的內容後來整理和鋪陳成論文,在外交專業雜誌上面發表, 成為有關冷戰事務的指導性理論文件.***

肯南本人也迅速躋身國務院外交決策層,成為首席策略師,並且歷任數朝, 幾乎參與了所有重要冷戰政策的制訂過程. 雖然他的正式職銜從未晉至最高級別, 卻有論者認為他才是美國冷戰時期外交事務的實際決策人,其影響力蓋過任何一位總統. 作者對 肯南的才識和人品都推崇備至,認為是冷戰時期西方最偉大的戰略家, 本書即題獻給他.

還有一點十分有趣,肯南事後很久才知道 史太林很快就認真地閱讀了長電報的內容 (因為英國情報局高層出現了雙重間諜.), 並和杜魯門同樣地給予高度重視. 他還邯鄲學步,稍後下令蘇聯駐華盛頓大使向他拍發了一份分析美帝外交政策的電報…..

長電報的利害之處是界定了「冷戰」和提出了結構成因. 其核心論旨認為:莫斯科姿態強硬,處處尋釁, 並非因為西方集團國做出了甚麼威脅或侵犯,而是源於內部統治的需要.***** 蘇聯領導人以專制主義高壓治國, 必須把外部世界描述為「資本主義帝國」對「共產主義理想國度」的無限敵視 (ie “美帝亡我之心不死”.), 據此取得統治的正當性,與及人民的支持和犧牲.
這是西方在今後很長時間內無法改變的政治現實, 西方只能適應局勢,訂策遏制.*** 鑒於歐洲是全球事務的核心, 可推導出應變之道首在此地的結盟策略, 尤其是關乎德國的處置.

長電報訂明了戰略框架,但未有提出任何具體政策. 為此,杜魯門總統責成 國務卿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制訂冷戰的總體政策; 而馬氏則指示 肯南負責構思草擬. 正是肯南拋出了定局性的西方集團國結盟綱領, 此綱領獲得執行,影響極其深遠,垂於今日.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
的正式名稱是「歐洲復興方案the Europe Recovery Program」, 在字面和法律意義上並無 民主西歐和共產東歐的分際. 即是說,蘇聯及東歐集團國家也可以參與進來. 但在實際政治盤算中,美國決策層當然作出了區分, 肯南早就看準蘇聯必會拒絕,也不會準許下綫國家加入,*** 這也立即成為了事實.

馬歇爾計劃簡單來說就是以金錢為誘餌, 驅使(亟需資金進行戰後經濟重建的) 西歐諸國認同美國擘劃的歐洲新秩序, 其構成是為了對抗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國的外部軍事壓力, 與及消弭各國內部的左傾政治力量.****
作為首條和定局性的冷戰政策,馬歇爾計劃用意頗深,一石四鳥:
1認識到對歐洲民主制度威脅最大的不是蘇聯的軍事幹涉, 而是諸國內部因為經濟困難而導致左翼政黨上臺的可能性.***** 防患於未然,是故經援重於軍援, 事後看來,這確實是非凡的識見. (換了今天,沒有政治家膽敢向短視重利的選民提出這麼 “吃大虧,蝕大底” 的方案. )
2經援會先起心理作用,繼而產生經濟作用, 從而扭轉歐洲社會和政治氛圍一向的左傾趨勢. 當時(甚至後來很長的一段時期)法國和意大利共產黨的勢力仍甚龐大, 在智識分子間(直到今日) 社會主義思想更是濃厚之極.
3蘇聯必定不準下綫國家拿美國的錢, 如此或可離間東歐集團國的凝聚力.
4美國可以藉此取得今後冷戰大格局中的地緣政治主宰地位(ie霸權), 和道德制高點.***

美國財大氣粗,出手闊綽,策略成功; 而蘇聯可說是眼睜睜中了圈套,沒法反先. 東歐諸國人民自此對蘇聯的政治和經濟高壓政策日益心懷怨憤, 後來爆發為1956年「布達佩斯事件」和1968年「布拉格之春」, 紅軍武力彈壓,流血終場. 西歐的共產黨和社會主義者至此與蘇聯離心離德,劃清界綫. 到了那時節,美國可說在意識形態戰綫上取得了勝利; 然而軍事抗衡仍長期持續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70

演說1705冷戰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5/06/%e6%bc%94%e8%aa%aa1705%e5%86%b7%e6%88%b0/

演說1705冷戰
講者:掌門

《冷戰The Cold War:A New History》(2005) John L. Gaddis

Def.「冷戰」泛指戰後的一段漫長時期, 以 美國為首奉行民主制度的資本主義集團國家, 與以 蘇聯為首奉行集權制度的共產主義集團國家之間, 在地緣與及國際戰略上面緊張對峙的全球政治格局.*** 此一全球對峙,其背境則是信奉「自由主義」民主制度與及信奉「共產主義」集權制度的意識形態抗爭.

顧名思義,「冷戰」幸未釀成 “熱戰”, 包括韓越兩場「代理人戰爭」在內,四十五年中大國之間從未宣戰過. 由於欠缺戰爭臨界事件, “冷戰始於何時?” 成為一個有趣話題. 一般簡單地將冷戰視為緊接著二戰的歷史時期. 如定義「冷戰」為官式敵對, 那麼「封鎖栢林1949」戰後首次軍事危機可視作開端. 也有論者認為二戰未終,剖分德國之時冷戰已然啓動. 至於冷戰的終結,共識敲定為「栢林圍牆倒塌1989」事件.

冷戰也有另一個“象徵主義” 起始點, 那便是著名的〈喬治.肯南 長電報〉.
二戰甫一結束,美蘇兩集團便就地盤割分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 1946年頭 史太林提出重劃 土耳其邊界與獲取東地中海海軍基地的要求, 杜魯門和 艾德禮Attlee一口拒絕; 並且進一步將蘇聯遲遲不從 伊朗北部撤軍之事提交 聯合國安理會審議.*** 這是聯合國首次處理國際危機, 結果是蘇聯幾個月後屈服撤軍.

這是戰後美蘇之間的首次外交衝突, 由於事情來得太快,美國國務院很想盡早知悉蘇聯的意向, 於是向 駐莫斯科大使館十萬火急地連下了幾份要求分析對方外交政策的指示. 當時任職使館的年輕外交官 喬治.肯南George Kennan 遂於1946年2月22日匆匆寫就了一封八千字的電報回復華盛頓.***
該電報獲得總統和決策層的超高度重視, 並根據其核心論旨制訂了後來的一系列「冷戰政策」,**** 包括關鍵性的「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和 成立「中央情報局CIA」. 冷戰政策的延伸度極長遠,基本上跨越五六位總統, 到了 80年代 列根任內才作出重大改變.

電報內容後來整理成論文,在外交專業雜誌上面發表, 成為有關冷戰事務的指導性理論文件.*** 肯南本人也迅速躋身國務院外交決策層,成為首席策略師,並且歷任數朝, 幾乎參與了所有重要冷戰政策的制訂過程. 雖然他的正式職銜從未晉至最高級別, 卻有論者認為他才是美國冷戰時期外交事務的實際決策人.

長電報的利害之處是界定了「冷戰」和提出了結構成因. 其核心論旨認為:莫斯科姿態強硬,處處尋釁, 並非因為西方集團國的威脅侵犯,而是源於內部統治的需要.***** 蘇聯領導人以專制主義高壓治國, 必須把外部世界描述為「資本主義帝國」對「共產主義理想國度」的無限敵視, 據此取得統治的正當性,與及人民的支持和犧牲.
這是西方在今後很長時間內無法改變的政治現實, 西方只能適應局勢,訂策遏制.*** 鑒於歐洲是全球事務的核心, 可推導出應變之道首在此地的結盟策略, 尤其是關乎德國的處置.

長電報訂明了戰略框架,但未有提出任何具體政策. 為此,杜魯門總統責成 國務卿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制訂冷戰的總體政策; 而馬氏則指示 肯南負責構思和草擬. 正是肯南拋出了定局性的西方集團國結盟綱領, 此綱領獲得執行,影響極其深遠.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
的正式名稱是「歐洲復興方案the Europe Recovery Program」, 在字面和法律意義上並無 民主西歐和共產東歐的分際. 即是說,蘇聯及東歐集團國家也可以參與進來. 但在實際政治盤算中,美國決策層當然作出了區分, 肯南早就看準蘇聯必會拒絕,也不會準許下綫國家加入,*** 這也立即成為了事實.

馬歇爾計劃簡單來說就是以金錢為誘餌, 驅使(亟需資金進行戰後經濟重建的) 西歐諸國認同美國擘劃的歐洲新秩序, 其構成是為了對抗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國的外部軍事壓力, 與及消弭各國內部的左傾政治力量.****
作為首條和定局性的冷戰政策,馬歇爾計劃用意頗深,一石四鳥:
1認識到對歐洲民主制度威脅最大的不是蘇聯的軍事幹涉, 而是諸國內部因為經濟困難而導致左翼政黨上臺的可能性.***** 防患於未然,是故經援重於軍援, 事後看來,這確實是非凡的識見. (換了今天,沒有政治家膽敢向短視重利的選民提出這麼 “吃大虧,蝕大底” 的方案, 計劃金額約相當於美國GDP的一成. )
2經援會先起心理作用,繼而經濟作用, 從而扭轉歐洲社會和政治氛圍一向的左傾趨勢. 當時法國和意大利共產黨的勢力仍甚龐大, 智識分子間社會主義思想更是濃厚之極.
3蘇聯必定不準下綫國家拿美國的錢, 如此或可離間東歐集團國的凝聚力.
4美國可以藉此取得今後冷戰大格局中的地緣政治主宰地位(ie霸權), 和道德制高點.***

美國財大氣粗,策略成功; 而蘇聯可說是眼睜睜中了圈套. 東歐諸國人民自此對蘇聯的政治和經濟高壓政策日益心懷怨憤, 後來爆發為「布達佩斯事件1956」和「布拉格之春1968」, 紅軍彈壓,流血終場. 西歐的共產黨和社會主義者至此與蘇聯離心離德,劃清界綫, 而美國可說在意識形態戰綫上取得了勝利.

1949年初史太林封鎖栢林,動機不明, 立時氣氛緊張,形勢一觸即發. 西方國家以空投物資回應,雙方沒有動武. 年中,「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簽訂, 史太林當即解除栢林之圍. NATO是一個超國家機構 (總司令向由美國將領出任,首位是 艾森豪威爾將軍.), 各國政府無權節制參進了NATO的本國部隊.
當初,NATO並無足夠常規陸軍因應近在咫尺的東歐「華沙公約國」龐大兵力. NATO的優勢在於空軍和原子彈壟斷, 於是 艾森豪制訂了低成本的「核武防禦戰略」. 即在小型軍事衝突中採取被動的防禦態勢, 而在大型戰爭迫近的時刻威脅動用核武.*** 換句話說, 核防禦戰略= 常規防禦+核武阻嚇. 這一戰略的前提是核武壟斷.

遲至1945年7月美國才成功試驗了第一顆原子彈,其時德國剛已投降. 原初開發用來打擊德國的秘密武器, 於是改為投放亞洲市場,結束了「太平洋戰爭」. 原子彈的出現加深了美蘇之間的不信任, 史太林直接指出:“原子彈訛詐是美國的政策”, 此言非虛.
〈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s〉
這個博弈論概念, 指的是一個國家為了促進自身安全而採取的行動,往往會威脅或損害到其他國家的安全. 其他國家採行的針對性反制行動,又會反過來損害該國的安全利益. 結果各方陷入互不信任的漩渦, 事與願違地 整個系統反而更不安全.**** 這概念適用於原子彈場景. 更有甚者,由於欠缺反制原子彈的戰術手段, 對應之法只能是 “以彼之道, 還施彼身” ,也來製造原子彈. 後果就是沒有盡頭的「對稱性軍備競賽」.***原子彈市場就是按這種邏輯運的.

美國人起初預期原子彈壟斷地位可以維持六至八年,不料49年8月蘇聯成功研發了首枚原子彈, 其時美國擁有的現貨不足200枚. 幸好核武遊戲的現實是 “硬體武器” 和 “投放技術”(當年是長距轟炸機, 現今是彈導飛彈.) 完全分離, 而美國在遠程投放方面擁有明顯優勢 (B29轟炸機外號 “同溫層堡壘”.). NATO部署在英國的原子彈,其遠足以阻隔蘇聯的突襲,而其近可以投到蘇聯的國境.

因應情勢,杜魯門制訂了三項軍事對策, 從而為冷戰的軍事抗衡格局永久定型:
a擴大常規軍力規模,駐師數十萬於歐洲;
b製造更多數量的原子彈; 和
c秘密下令研發威力大1,000倍的核武「氫彈」.

美國採行「核阻嚇戰略」, 但無意再次實際使用核武, 無論是戰略性的(如廣島長崎.), 抑或是戰術性的(即在戰場上使用者.).*** 其實蘇聯也是一樣想法,雙方都知道使用核武的後果不堪承受. 此所以,在漫長的冷戰期間核武不單從未被考慮動用, 甚至從未被威脅使用,就算「古巴飛彈危機1962」亦然.

肯南從不贊同核戰略,他在一份致杜魯門的絕密備忘錄中論說:戰爭是實現政治目的之手段, 而非目的本身. (這是有名的 克勞塞維茨信條:「軍事是外交的延伸.」) 政治目的是改變對手的生命,而不是消滅對手的生命.**** 所以,戰爭應該是有限度的,起碼不應否定生命存在的原則,但核武卻違反這項原則. 肯南的意見並不為杜魯門所採納.

杜魯門把核武的規劃,研發和生產打包, 全由文官負責,軍方不得與聞. 軍方屢番向總統施壓, 要求明言在甚麼情況下,軍方可以動用原子彈. 但是杜魯門堅拒表態, 並且三令五申, “只有總統有權決定在甚麼情況下動用原子彈.”***

蘇聯急起直追,雙方的核彈數量和投放技術迅速接近, 於是甘乃廼Kennedy總統(1961年上任) 改變了美國的大戰略. 他在外交上繼續採信 肯南的「骨牌理論」,對共產主義實施「圍堵政策」; 但在軍事上卻改信 泰勒Taylor將軍的「彈性反應策略」,而揚棄艾森豪的「核武防禦策略」.*****

美蘇的核武打擊力量同時提升和超越實用門檻,導致「核武阻嚇」成為雙向遊戲. 雙方均囤積重貨在手,又都絕對不敢投放市場, 最後達成共識,是為
〈保証相互毀滅策略〉.
「保証相互毀滅」顧名思義不是毀滅對手, 而是「互相毀滅」; 然其真意又不在「互相毀滅」, 而在於「(條件達成之下)保証(會這樣做)」這點上面.**** 換句話說,為使核戰不致發生,雙方在核武使用上面達成共識, 促成核戰發生之後無人能夠僥倖存活,以杜絕使用動機.

這策略的具體內容有兩點:
A雙方必須建設足夠多數量的核武, 致使即便任一方動手突襲,受襲方的殘餘核武仍可報復性毀滅突襲方;****
B提高雙方的核武存量和核武行動的透明度, 使「互相毀滅」更具保証性. 這需要建立互相監察制度.*** 例如開放天空,容許對方人造衛星監視核彈基地.

這確實是人類史上最吊詭和最荒謬的軍事妥協, 雙方並非透過裁軍,而是透過建設「毀滅保証」的軍力達致戰略平衡.*** 理所當然地,「保証相互毀滅」的儲備限度達成後,多餘的存貨即可汰除. 所以, 裁減核武行動反而得以即時展開.****

下一位改變美國大戰略的是 列根Regan總統(1980年上任), (從未真正執行的) 「星戰計劃」顛覆了「保証相互毀滅」平衡. 星戰宣稱的內容是建設人造衛星武器系統,在太空軌道上面截擊洲際導彈, 從而改變核遊戲的對稱性本質. 由於研發費用極其高昂,列根看準蘇聯雕敝不堪的經濟根本無力支應, 他的用意在於迫使對手立即回到談判桌,並達成限核協議.*** 列根的博弈簡單地成功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66

讀書札記170504冷戰(二) 保証相互毀滅的核戰略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5/04/%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504%e5%86%b7%e6%88%b0%e4%ba%8c-%e4%bf%9d%e8%a8%bc%e7%9b%b8%e4%ba%92%e6%af%80%e6%bb%85%e7%9a%84%e6%a0%b8%e6%88%b0%e7%95%a5/

讀書札記170504
冷戰(二) 「保証相互毀滅」的核戰略
掌門執筆

話說 肯南George Kennan以「長電報」定格, 「馬歇爾計劃」布局,拉開了「冷戰」的帷幕.
1949年初史太林封鎖栢林,動機不明, 立時氣氛緊張,形勢一觸即發. 西方國家以空投物資回應,雙方沒有動武. 年中,「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簽訂, 史太林當即解除栢林之圍. NATO是一個超國家機構 (總司令向由美國將領出任,首位是 艾森豪威爾將軍.), 各國政府無權節制參進了NATO的本國部隊.

當初,NATO並無足夠常規陸軍因應近在咫尺的東歐「華沙公約國」龐大兵力. NATO的優勢在於空軍和原子彈壟斷, 於是 艾森豪制訂了低成本的「核武防禦戰略」. 即在小型軍事衝突中採取被動的防禦態勢, 而在大型戰爭迫近的時刻威脅動用核武.*** 換句話說, 核防禦戰略= 常規防禦+核武阻嚇. 這一戰略的前提是核武壟斷.
遲至1945年7月美國才成功試驗了第一顆原子彈,其時德國剛已投降. 原初開發用來打擊德國的秘密武器, 於是改為投放亞洲市場,結束了「太平洋戰爭」. 原子彈的出現加深了美蘇之間的不信任, 史太林直接指出:“原子彈訛詐是美國的政策”, 此言非虛.

〈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s〉
這個博弈論概念, 指的是一個國家為了促進自身安全而採取的行動,往往會威脅或損害到其他國家的安全. 其他國家採行的針對性反制行動,又會反過來損害該國的安全利益. 結果各方陷入一個互不信任的漩渦,無法自拔, 事與願違地 整個系統反而更不安全.**** 這概念適用於原子彈場景. 更有甚者,由於欠缺反制原子彈的戰術手段, 對應之法只能是 “以彼之道, 還施彼身” ,也來製造原子彈. 後果就是沒有盡頭的「對稱性軍備競賽」.***原子彈市場就是按這種邏輯運作的.

美國人起初預期對原子彈的壟斷地位可以維持六至八年,不料49年8月蘇聯成功研發了首枚原子彈, 其時美國擁有的現貨不足200枚. 幸好核武遊戲的現實是 “硬體武器” 和 “投放技術”(當年是長距轟炸機, 現今是彈導飛彈.) 完全分離, 而美國在遠程投放方面擁有明顯優勢. NATO部署在英國的原子彈,其遠足以阻隔蘇聯的突襲,而其近可以投到蘇聯的國境.
因應情勢,杜魯門制訂了三項軍事對策, 從而為冷戰的軍事抗衡格局永久定型:
a擴大常規軍力規模,駐師數十萬於歐洲 ( NATO原先未有計劃駐紮龐大美軍);
b製造更多數量的原子彈; 和
c秘密下令研發威力大1,000倍的核武「氫彈」.

1950年韓戰爆發,冷戰深化, 並大有可能演變成世界熱戰. 幸而兩大集團知所克制,蘇聯未有遣軍入韓, 中國雖則派遣了 “人民誌願軍” ,兩國總算沒有正式對美國宣戰. 而美國亦只以聯合國名義出師朝鮮半島, 總統更峻拒軍方動用原子彈的訴求,尋且在51年毅然撤去主張最力的 麥克阿瑟將軍的戰區統帥職務.

〈吊詭的核戰略〉
美國採行「核阻嚇戰略」, 但無意再次實際使用核武, 無論是戰略性的(如廣島長崎.), 抑或是戰術性的(即在戰場上使用者.).*** 其實蘇聯也是一樣想法,雙方都知道使用核武的後果不堪承受. 此所以,在漫長的冷戰期間核武不單從未被考慮動用, 甚至從未被威脅使用,就算在「古巴飛彈危機1962」中亦然.

肯南從不贊同核戰略,他在一份致杜魯門的絕密備忘錄中論說:戰爭是實現政治目的之手段, 而非目的本身. (這是有名的 克勞塞維茨信條:「軍事是外交的延伸.」) 政治目的是改變對手的生命,而不是消滅對手的生命.**** (杜詩「茍能制侵淩,豈在多殺傷.」) 所以,戰爭應該是有限度的,起碼不應否定生命存在的原則, 但核武卻違反這項原則. (這就是國際上一直嚴禁研發「戰術核武」的原因.) 當然地,肯南和杜甫書生之見, 並不為杜甫後人杜魯門所採納.

歷史上所有研發出來的武器都曾被使用過,原子彈概無例外. 是一戰的毒氣彈構成首宗禁用範例,二戰時各方達成協議不得使用. 原子彈証實比毒氣彈更加厲害狠毒,冷戰雙方打從開始即非常戒懼謹慎.
杜魯門更進一步,把核武的規劃,研發和生產打包, 全由文官負責,軍方不得與聞.(有一段時間,軍方連國家擁有多少枚原子彈也弄不清楚.) 在國家內部,軍方曾屢番向總統施壓, 要求明言在甚麼情況下,軍方可以動用原子彈. 但是杜魯門堅拒表態, 並且三令五申, “只有總統有權決定在甚麼情況下動用原子彈.”*** (並且有總統戲劇性地用出國時隨身攜帶的thunderball表達出來.)

蘇聯急起直追,雙方的核彈數量和投放技術迅速接近, 於是甘乃廼Kennedy總統(1961年上任) 改變了美國的大戰略. 他在外交上繼續採信 肯南的「骨牌理論」,對共產主義實施「圍堵政策」; 但在軍事上卻改信 泰勒Taylor將軍的「彈性反應策略」,而揚棄艾森豪的「核武防禦策略」.*****

美蘇的核武打擊力量同時提升和超越實用門檻,導致「核武阻嚇」成為雙向遊戲. 雙方均囤積重貨在手,又都絕對不敢投放市場, 最後吊詭地達成共識,並且用條約加以敲定,是為
〈保証相互毀滅策略〉.
「保証相互毀滅」顧名思義不是毀滅對手, 而是「互相毀滅」; 然其真意又不在「互相毀滅」, 而在於「(條件達成之下)保証(會這樣做)」這點上面.**** 換句話說,為使核戰不致發生,雙方在核武使用上面達成共識, 促成核戰發生之後無人能夠僥倖存活,以杜絕使用動機. (很可惜這策略的先決條件是各方必須足夠理性, 姓金的可是…..)

這策略的具體內容有兩點:
A雙方必須建設足夠多數量的核武, 致使即便任一方動手突襲,受襲方的殘餘核武仍可報復性毀滅突襲方;****
B提高雙方的核武存量和核武行動的透明度, 使「互相毀滅」更具保証性. 這需要建立互相監察制度.*** 例如開放天空,容許對方人造衛星監視核彈基地.

這確實是人類史上最吊詭和最荒謬的軍事妥協, 雙方並非透過裁軍,而是透過建設「毀滅保証」的軍力達致戰略平衡.*** 理所當然地,「保証相互毀滅」的儲備限度達成後,多餘的存貨即可汰除. 所以, 裁減核武行動反而得以即時展開.**** 策略師們真可謂費煞苦心!
事後孔明,贊成這策略的人便推許其為「冷戰和平」的最大功臣. 反核人士則認為如此和平實屬僥倖, “假設人類理性”實際上不符歷史觀察,因而是不理性的.

下一位改變美國大戰略的是 列根Regan總統(1980年上任), (從未真正執行的) 「星戰計劃」顛覆了「保証相互毀滅」平衡. 星戰宣稱的內容是建設人造衛星武器系統,在太空軌道上面截擊洲際導彈. 由於研發費用極其高昂,列根看準蘇聯雕敝不堪的經濟根本無力支應, 此策略的用意在於迫使對手立即回到談判桌,並達成限核協議.*** 列根的博弈簡單地成功了.

《冷戰The Cold War:A New History》(2005) John L. Gadd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