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10日晚,美國總統奧巴馬選擇將在芝加哥發表告別演說,宣告他8年總統生涯的結束,這也意味著“特朗普時代”將在10天內開啟。
然而,與以往美國新舊政府權力交接前一派祥和的氣氛相比,這次卻火藥味十足。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誓言上臺就要推翻前任從醫保法案到石油開采方面等多項政策,而奧巴馬則在離任之前還在對俄政策、國家安全出入境登記制度等五方面給特朗普政府挖坑。
在1月9日於《科學》雜誌發表的《不可逆轉的清潔能源勢頭》(The irreversible momentum of clean energy)一文中,奧巴馬在警告特朗普不能退出《巴黎協定》之外也不忘吐槽說:“我們政府系統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每位總統都可以規劃自己的政策制度,而當選總統特朗普也將有機會這麽做。”
雙方對俄政策針鋒相對
奧巴馬在離任前最後一次接受ABC電視臺采訪時(1月8日)指出,他勸告特朗普必須信任美國情報部門,並且認為俄羅斯在美國大選中的確試圖幹擾大選進程,並的確幹擾了。
奧巴馬還在節目中勸告特朗普,特朗普政府必須同國會合作來確保把來自俄羅斯的影響能降到最低,並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國會兩黨和政府是在同一條船上,但普京不是”。
2016年底,奧巴馬還趕在離任之前宣布對俄羅斯實行制裁,並驅逐了35名俄羅斯外交官,理由是俄羅斯涉嫌通過網絡襲擊幹預美國總統大選進程。奧巴馬希望以此舉激發俄羅斯的反制措施,並令特朗普在上臺後無法短時間內對俄政策松動。
不過這抵擋不了對俄羅斯總統普京一直長情的特朗普。早在2013年,特朗普就在社交媒體推特上詢問廣大網友:“你們覺得普京會光臨11月在莫斯科舉行的環球小姐競選現場嗎?如果去的話,他能成為我新的最好的朋友嗎?”
在奧巴馬有意為特朗普改善美俄關系增加難度後,特朗普在推文上意有所指的回應道:“是時候去做其他更偉大的事情了。”
隨後,在普京做出將“保留權利,先不驅逐美國外交官”的決定後,特朗普在推特上第一時間為普京點贊,稱普京“非常聰明”。
1月7日,在特朗普團隊首次承認俄黑客曾經幹擾美大選之後,特朗普則再發推文表示:“當我成為總統,俄羅斯將比現在更加尊敬我們,兩國還有可能一道解決全球許多困難問題。”
特朗普還稱:“與俄羅斯持良好關系是件好事,只有愚蠢的人才會認為這是件壞事。”
民主黨人保衛醫保法案
特朗普的競選內容之一即當選後將廢除奧巴馬推行的醫保法案。候任副總統彭斯表示,廢除該法案是新政府的優先任務。
不過民主黨人正在為特朗普設置難度:在奧巴馬任期的最後數月里,民主黨全力推動醫保法案,並希望該醫保能夠覆蓋到足夠多的人群,這樣對於共和黨來說,廢除該醫保法案就將面臨巨大阻力。
不過以目前的情勢看,為了撤銷該醫改法案,一些美國國會成員甚至不惜付出令美國財政赤字激增至1萬億美元以上的代價,而共和黨已經控制了整個國會。
公布於1月4日的2017年預算決議顯示,美國國會中一些最保守的成員準備投票支持一項預算決議,而這項決議有可能會使赤字在2020年激增至1萬億美元以上、公共債務到2026年增加至29.1萬億美元以上。對此預算的投票有望在本周舉行,一旦通過了這份預算決議,奧巴馬醫改法案的部分內容將被廢除。
關閉塔那摩監獄並關閉國家安全出入境系統
關塔那摩監獄在美國遭受“9•11”襲擊之後由小布什政府批準設立,由於虐囚事件經常發生而成為美國在國際社會上的一大汙點。
8年前奧巴馬在競選期間便承諾要關閉關塔那摩監獄,不過在他任期尾聲,關塔那摩仍有55名在押人員。在離任之前,奧巴馬一口氣打算轉移其中的22人到意大利、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其他國家,目前第一批4名也門籍囚犯已經被轉移至沙特阿拉伯。奧巴馬此舉意在敦促美國盡早徹底地關閉關塔那摩監獄。
不過如果翻閱美國國會已經通過的2017財年國防預算就可發現,國會仍將關塔那摩監獄的運行花費計算在內,而共和黨全部控制的國會也不支持關閉這座監獄。特朗普更是持徹底的反對態度,並在推文中稱這些關塔那摩監獄在押人員都極度危險。
在此前的選戰活動中,特朗普說,他不僅不想關掉該監獄,而且還想把更多人送進去,直到把監獄裝滿。
特朗普的擔憂有一定道理:此前有美方官員估計,30%獲釋的關塔那摩監獄囚犯可能會返回戰場。
2016年12月22日,奧巴馬還宣布正式廢除美國遭受“9•11”襲擊後小布什政府批準設立的另外一項政策:國家安全出入境登記系統(NSEERS)。這一系統是用以跟蹤試圖進入美國的一些族裔男性的,奧巴馬政府在2011年之後已經暫停了該系統,不過此次奧巴馬索性廢除該項系統,讓特朗普用都沒辦法用。特朗普此前在選戰中曾表示,他要加大對於申請來美的某些族裔的審查力度。
無限期終止部分石油鉆井活動
針對特朗普有可能在破壞《巴黎協定》和減排方面的企圖,奧巴馬在12月推出了油氣開采禁令,下令無限期終止在北極和大西洋的一部分石油鉆井活動,同時還在美國西部興建了兩個保護區,而上述任何一項都需要特朗普政府通過正常且冗長的司法程序才能推翻。
關於能源,奧巴馬還特地在《自然》上撰文呼籲,美國清潔能源的勢頭不可逆轉,如果放棄解決氣候變暖問題,全球在本世紀末將升溫4攝氏度以上,導致全球經濟每年損失約4%,其中美國將每年損失3400億至6900億美元。
特朗普目前還未對於奧巴馬的上述行動有直接呼應,不過此前特朗普在環保團隊方面的提名幾乎都是氣候變化的懷疑論者,其中他所提名的環保部部長溥儀特(Scott Pruitt)就長期是環保部政策的激烈批評者,並非常支持放寬對於石油行業的開采限制,更不要提目前的侯任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本身就是美孚公司的前CEO了:他對於對北極的石油開采行動持贊成態度。而奧巴馬政府中歷任國務卿都強烈支持應對氣候變化。
創新工場就是國內最為關註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機構之一。
當Master在2017年開年狂虐了人類圍棋高手,當CES上各種智能產品和無人駕駛車輛驚艷亮相,人工智能這個在2016年走熱的話題,也露出了落地商用的雛形。而投資機構們對此的關註,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創新工場就是國內最為關註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機構之一。1月10日,一部名為“投資AI生態,共贏智慧未來”的人工智能戰略白皮書發布。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複到場,不僅詳解了創新工場在2017年對人工智能的投資戰略,更是將自己對人工智能公司的思考做出了梳理。
在2016年創新工場宣布成立的人工智能工程院也正式複出水面。李開複博士出任院長,兩位副院長王詠剛和王嘉平也正式到任。李開複創新工場將以人工智能工程院為平臺,為國內人工智能創業提供人才、技術、商業、市場、軟硬件平臺、大數據環境等方面的支持。
在李開複看來,人工智能將是移動互聯網之後的下一次革命,而人工智能的體量甚至還將遠超過移動互聯網。“在未來,人類思考需要5秒以下的工作,都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李開複說。從而,人工智能領域蘊藏著巨大商機。
在過去的時間里,創新工場已投資了近30家人工智能相關的創業公司,如曠視科技、地平線機器人、馭勢科技、第四範式、小魚兒科技等。而李開複進一步提出,在國內,具備獨特的人工智能機會。
目前世界上43%的人工智能的論文作者中,都有華人/中國人的身影;
而在中國,年輕人具備較高的數學知識,願意追尋“熱門行業”,可以快速訓練出大批的“人工智能工程師軍隊”;
同時,在國內也存在著利於人工智能發展的市場機遇,例如傳統企業的“非智能”技術較弱,易於被取代。
中國大市場在過去孕育了大量已經走到C輪的應用,在未來需要人工智能的幫助。
中國對於人工智能的約束較少。
而這次創新工場發布的白皮書中,可以說是創新工場未來的人工智能戰略的具體體現。在人工智能創業和投資走熱之時,白皮書提到,目前的人工智能產業仍面臨6大挑戰:前沿科研與產業實踐尚未緊密銜接;人才缺口巨大;數據孤島化和碎片化問題明顯;可複用和標準化的技術框架、平臺、工具、服務尚未成熟;一些領域存在超前發展、盲目投資等問題;以及創業難度相對較高,早期創業團隊需要更多支持等。
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高管對話/受訪者供圖
但機會也在挑戰中蘊藏。白皮書中揭示的未來是,在未來10年,將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內,人工智能產業將呈現6大特點:
機器將成為人類的工具。李開複預測,從事翻譯、新聞報道、助理、保安、銷售、客服等工作的人,將有90%在未來10年內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同時,一些全新的工作機會將應運而生,一部分傳統工作將轉變為人工智能輔助下的全新工作類型,相關人群的再培訓和再就業將變得至關重要。
人工智能將催生數個千億美元甚至萬億美元規模的產業。以金融行業為例,據高盛公司估計,到 2025 年人工智能可通過節省成本和帶來新盈利機會 創造大約每年340億至430億美元的價值。創新工場認為,在金融、醫療、安防、教育、能源、機器人、互聯網產業升級、傳統行業的流程自動化及商業智能等方面,人工智能都具有千億美元以上的市場潛力。而自動駕駛技術對於交通運輸和汽車制造業的顛覆,更具有無法估量的經濟價值。
此外,其他特點還包括:傳統行業將面臨人工智能帶來的重大機遇和挑戰;中國將成為人工智能科研與產業化的中堅力量;而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和職業培訓將意義重大。
“最近三四個月,我們看到的頂尖項目已經越來越少了。”李開複說。“人工智能和移動互聯網創業不一樣,人工智能一定需要科學家,而科學家卻不見得有工程師可以帶出來創業。”
這也是創新工場打造人工智能工程院的初衷。李開複透露,由他親任院長的工程院,將打造成面向人工智能的創業人才培養基地和創業項目孵化實驗室。工程院將面向海內外招聘人工智能科學家和駐場創業家(EIR),幫助他們完成科研成果向商業應用的轉化。工程院副院長、創新工場技術副總裁王詠剛此前曾在Google擔任工程師超過10年;在知識圖譜、分布式系統、輸入法、HTML5 動畫/遊戲引擎等技術領域積累多年。副院長王嘉平擁有中科院計算所博士學位,曾就任微軟研究院主管研究員。
同時,李開複稱,創新工場今年還完成了第三期3億美元基金和第二期25億元人民幣基金的募集,目前創新工場管理基金總額超過80億元,投資項目超過300個,涉及人工智能、數字娛樂、消費升級、在線教育、B2B和企業交易等領域,投資階段覆蓋種子輪、天使輪、A輪、B輪及C輪。
以下是李開複演講,經i黑馬編輯:
下面我想再深度介紹一下人工智能。我們重中之重的投資領域,就是我們的人工智能。
10年內90%的人類工作將被取代
最近隨著Master在網上擊潰了60位圍棋的高手,讓我們看到了其實已經不必再討論圍棋人類有沒有希望,人類已經被機器遠遠甩在後面了。這個其實帶來的,是一個特別大的機會。圍棋本身不是最大的商業價值,但是能夠打敗人類,讓我們看到人工智能將在各個領域產生價值。一定的程度上,人類的普通工作將被機器取代。
我們可以說50%的工作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尤其是客服、翻譯、新聞報道、助理、保安等領域的,甚至90%的工作將會被取代,我們任何的工作如果說不經過超過五秒鐘的思考,都是做不過機器的。而且不是說它能不能打過我們,而是它必然把我們遠遠甩在後面。
比如我們做人臉識別,一個警衛有可能識別50萬張臉嗎?一個司機他可能開兩億英里嗎?但是我們投資的公司,機器就可以做到。隨著特別巨大、海量的數據和深度學習發展,在狹窄的領域里面,機器已經把我們拋得遠遠的。
當然,人類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機器不會做,但是如果你是挑一個領域做一件事情,然後有巨大的數據量,那麽人將根本不是機器的對手。這些機器不會累,不會罷工,也沒有情緒也不會犯錯,所以它們的這種大量產生價值和取代一些簡單的工作的情況,會不斷發生。從一個投資人的角度來說,每一個這樣的機器都是在創造新的價值。
我們回去看人工智能,其實都可以追溯到六十年前。人工智能這個詞在六十年前發生的,在三十年前就開始有人在做,有一些傻傻的人三十年前就做人工智能,但是做得太早了。但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過去的三五年它有特別多的進步,這里包括無人駕駛,也包括機器人。現在谷歌的E-maill可以自動幫你回複;微軟的小冰,有人跟它曾經聊了九個小時,進步非常大。
因為有了人工智能,我們從圖像識別、人臉識別、語音識別都全面突破人的表現,也突破了過去所有的算法表現。那麽當這樣的一個技術超過人的時候,它就可以取代了我們。所以當人臉識別超過人的時候,保安的一大部分工作就不需要了;當語音識別超過人的時候,客服的工作就不需要了,或者銷售的一部分工作就不需要了。逐漸這些取代和產生價值過程就會開始發現。
無人駕駛將顛覆已有世界
我們看無人駕駛,現在是一個無人駕駛的黃金時代。如果說要挑一個最會顛覆已有世界的技術,和移動互聯網一樣大的,我們都不要說人工智能,因為人工智能領域會比互聯網大多了,人工智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領域,我們就僅僅挑一個無人駕駛就行了,這個領域就跟移動互聯網一樣。
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我們所有的習慣都會被顛覆。第一個我們可以預測的是,無人駕駛會幫助我們開車,到我們幫助它開車,最後是它開車我們什麽都不避諱,這個過程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因為這是一個特別巨大的大數據,然後是可學習的。無人駕駛不是說要等十年才取代人類,而是現在半無人駕駛已經發生了,比如在景區、飛機場、高爾夫球場。那麽在道路上,我們為什麽不可以增加一些傳感器,讓道路變得更聰明?這樣就不會有像以前特斯拉車禍開車發生的事情,因為路會告訴你,我是路、那是車,這個回饋可以告訴汽車。再往後我們談的很多物聯網的功能,無人駕駛都可以達到。比如說,第一我們就不用買車了,車子全部都是靠租賃的,全部都是滴滴型的;第二共享經濟和無人駕駛會同時發生;第三它一旦發生了以後,我們隨時需要車它就會出現在我們面前,而且不會過大,一個人出門就乘一個人的車,兩個人出門就乘兩個人的車,現在就不用浪費錢了,當你需要的時候汽車出現就好了。
然後一旦汽車開始無人駕駛了,那麽彼此之間就可以交談,一輛無人駕駛的車跟另外一輛無人駕駛的車說,我爆胎了,這樣就不會出事了;或者當你急著上班的時候,一輛車就跟另外一輛車說,我的主人急著上班,你讓開我給你兩毛錢,停車場不需要了,所有的車都應該跑起來,我們所有的價值都會被激活,空氣會變得更好,時間也會被節省。
當然像滴滴這樣的公司非常急切想取代司機,它每收入一塊錢要花一塊八毛錢,有一塊二是花在司機身上的。當你拿掉司機以後,它就從一個巨賠錢的公司;變成一個巨賺錢的公司,所以是有特別大的經濟動力讓它推進這個領域。而且全世界汽車公司都在投產,有人聽到任何汽車公司說無人駕駛還要二十五年嗎?
當這一切開始發生,五年、十年以後,新的技術會倒逼各種領域,比如說機器人,當你的汽車能聽能看能動的時候,這些同樣的技術也運用在機器人身上,對我們整個家庭工業等等都會有特別大變革的作用。
人工智能,創新工場的投資可能是四年前開始,因為我個人就是做人工智能的,我們整個團隊是一個非常技術的團隊,但是現在已經不是我們一家在說該做人工智能了,而且最有權威的這個中國政府,美國政府,歐盟,日本都已經推動了,人工智能是最重要的一個技術,它會產生巨大經濟的價值,而且科技巨頭已經匯集在一起討論怎麽樣負責的把人工智能做好,才不會傷害到人類。
谷歌為何要更名為Alphabet,就是一定的程度上,要把它的人工智能技術匯集成一個谷歌大腦,用它來做各種健康、金融、汽車、醫療等等各個領域,然後能產生二十六個像谷歌一樣有價值的公司。
怎樣做好人工智能公司?
人工智能怎麽做好呢?我覺得有幾個要素。
第一個就是說你要挑一個領域,然後收集很大的數據,而且這個數據是有標註的,而且精確的。第二你要買很多機器,第三你要找很厲害的科學家,第四你要教育一批人來使用這個東西,價值就產生出來。
所以人工智能的創業跟移動互聯網的創業很不一樣,移動互聯網的創業是低成本的,人工智能創業的成本則非常貴。
我們在7年前就談到,創業成本在人工智能領域達到了新高。但是中國其實是有很多機會的。我們的工程院的副院長王詠剛做了一個搜索,看到在過去華人在AI領域的貢獻在快速的成長,從十年前的四分之一到現在的幾乎半壁江山,所以我們在中國是有很多機會的,雖然創業成本很高,科學家很稀缺,但是這里中國做人工智能是有長處的。
第一,中國人數學本來就很厲害,論文本來就很多,所以這些專家是可以找到的。第二年輕學生好訓練,你只要給我一個數學天才,半年的時間就可以讓他在人工智能產生價值,做一個有價值的人工智能工程師,所以這種培訓特別重要,但前提是數學要好,但是非常幸運的,中國人數學本來就是好。
第三,中國傳統企業的技術能力比較弱,所以給我們人工智能創業更多的機會。
第四,中國有很多大市場,大市場有很多獨角獸,獨角獸有一天突然發現我從沒有數據變成有數據,我需要人工智能怎麽辦?那麽他們就會雇用大批的人工智能和工程師,成為人工智能公司,所以每個大數據公司都會變成人工智能公司。
第五,美國雖然現在是領先中國,但是美國公司的技術很難引入到中國來。最後,中國對人工智能發展的約束比較少。
人工智能藍圖
我們對於這幾個領域都是非常看好的。
從大數據角度看,我們最看好的、能快速賺錢的就是金融領域,其次就是最有意義、能夠解救人命的醫療領域。如果你已經是互聯網公司,你的數據當然更好用。
從感知的角度來說,我們對一切的這種識別都非常認可,非常的看好。人臉識別,手勢識別,語音識別發展非常快速,而且是顛覆性的超越人類。但是對於自然語言理解,這個還需要時間,估計7到10年吧。
再往下的發展,傳感器是個問題,為什麽無人駕駛那麽貴,那就是傳感器太貴了,但是隨著無人駕駛和機器人的量產,這個是肯定會下來的。
再往下從機器人角度來說,我們覺得家庭機器人會比較慢,但是工業,商業能夠發展較快。
最後對於無人駕駛,我已經表達了非常樂觀的看法。
人工智能工程院啟動
創新工場在過去三個月宣布的人工智能工程院,今天已經初步有一些規模了,我想介紹一下工程院是做什麽的。這里可以看到我們的人工智能布局,分兩個部分,右邊是作為一個VC,做風險投資,這個和其他的風投是一樣的,我們找已經成型的項目,我們幫他們達到更大的成功。
但是國內成熟的創業差不多該創的都創了,最近三四個月越來越少看到頂尖項目,再訓練下一批還需要時間。因為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還不太一樣,人工智能一定需要科學家,而科學家不見得可以有工程師帶出來。
所謂的孵化模式,可能在很多領域是不需要的、不存在的、沒有價值的,誰還需要孵化一個移動互聯網公司呢?但是在人工智能的領域,這些科學家因為他們在他們的領域特別強,但是對於商業的認知,產品的挖掘,工程師的管理,產品化的執行經驗並不足,所以我們認為人工智能存在一個很特殊的孵化機會。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要把頂尖的科學家拉進創新工場的工程院,讓他們來摸索機會。因為人工智能創業很貴,但是我們把貴的東西幫它解決。我們買機器,拿數據,提供商業的認知,幫他們招工程師,讓他們創業的途徑能夠達到更快,這就是人工智能工程院所做的事情。
工程院大概在3個月之前開始啟動,我們逐漸在招兵買馬,那麽我們在找技術型的專家,搭配年輕的工程師,提供大量的數據合作夥伴和行業經驗給他們,讓他們能夠孵化成好的項目。孵化出來項目,工場會占用一些股份,然後再給工場的基金,當然也有行業的友商機會,來投資這些項目。我們相信我們可以經過這樣的孵化機制,讓更多的科學家參與創業。
當然還有就是培訓這些工程師,還有做更多的培訓,讓更多的年輕人也可以參與並且了解在AI方面的創新創業。在人才培育方面,我們在北大、清華、上海交大都開始展開合作,也在吸引學生參與一些暑期工作,包括業余的工作,在讀書的時候就開始參與這樣的一個領域。
股權分配,可以成為公司高速增長的發動機,也可以成為埋在心臟的定時炸彈。
本文由阿爾法公社(微信 ID:alphastartups)授權i黑馬發布。
股權分配的缺陷是一顆埋在團隊心臟的定時炸彈,能量足以使團隊瞬間崩盤。
而且,股權分配缺陷非常普遍,我見過的團隊有三分之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一般,問到創始人創始團隊股權分配,如果有明顯的缺陷,談話就此而至。一是因為分配缺陷帶來的巨大風險,二是因為懷疑創始人本身的判斷力。
股權分配問題發生在創始團隊形成的最早期,因此像先天殘疾,令人痛心,但是難以逆轉。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在那個階段,創始人忙於開發、搭團隊、談離職、找融資,往往對股權分配懵懵懂懂。創始人之間談得最多的是兄弟感情,對談利益談權力遮遮掩掩。
股權分配,可以成為公司高速增長的發動機,也可以成為埋在心臟的定時炸彈。
先說一個我接觸的真實的案例:
張碩(化名)已經拿到兩個基金的口頭承諾term sheets,成功在望。就在我準備打印term sheet給他的時候,我問他:
“你們三位創始人,你和田江都全職了,另一位陳大鵬,之前你說拿到天使投資就全職加入,定了嗎?”
“他現在還出不來。”
“那他30%的股份怎麽安排的?”
“工商登記,那30%是在他名下的。因為項目剛開始的時候,大鵬和我們的投入一樣多,而且他商業經驗最豐富,投資人都是他介紹的。”
“他沒有全職,股份就已經在他名下,這是個巨大的風險。Term現在我還不能給你,你和大鵬必須談一下。我的建議是他的股份轉到你名下代持。等他全職之後,再進行正式分配。希望大鵬從公司的大局著想,是他的終歸是他的。”
張碩接下來的一周進行了痛苦地談判,其挫折感遠遠大於他和投資人談融資。期間,我和另一位投資方也和陳大鵬直接打過電話,嘗試讓他全職加入或者股份轉讓給張碩代持,或者至少是部分轉讓。但是,都被拒絕了。投資人無法繼續推進投資。張碩非常痛苦。兩個月後,我驚訝地聽說,張碩被其他兩個創始人逼出局,被迫離開公司。
一顆定時炸彈,讓團隊崩盤,張碩近半年來的心血付之一炬。我記得當時安慰張碩,“現在看,你們幾位創始人的沖突遲早會發生,只是它發生得這麽早而且這麽劇烈,導致團隊分裂,讓你很難接受。早點發生也好,不然枉費更多青春。”張碩後來創業,順利拿到融資。
由此,講一下創始人怎麽解除這個致命的定時炸彈。股權什麽時間分,怎麽分,怎麽兌現。以及常見的定時炸彈有哪些。
1. 股權什麽時間分
建議:沒搞清楚,不要急於分。
上面的案例中,創始人身份和職責還沒有確定下來的時候就過早進行了股權分配。隨著公司發展,創始人之間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團隊分裂。關於分配時間,一個原則是:股權應該在創始人的角色、分工、是否全職、之前貢獻、未來貢獻等有共識之後,盡早確定下來。現實中,達成這個共識需要一段時間。
創始人還沒有搞清楚,可以有初步分配方案,但是一定說清楚在什麽時間點根據什麽情況進行調整,例如獲得第一筆融資、某個創始人全職加入等。不清楚的時候,不建議把分配確定下來,更不建議去工商登記做正式變更。
2. 股權怎麽分
建議:抱有正確的心態,利用科學的工具,獲得公平的結果。
首先,我想先強調一下股權分配的正確心態。
回到問題的根本,為什麽要分配股權?股權分配機制是對未來產生的價值進行合理地分配,同時也約定對公司的控制權。創始人應該利用這個機制最大程度地調動自身的驅動力和潛力,為公司的高速發展打造一個強大的發動機。
股權分配不是挖空心思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不是強取豪奪,不是比誰更精明會算計,不是試探人性的底線!被壓制的情緒,被歪曲的道理,不會煙消雲散,它們會時刻尋找別的出口,有時表現為幾句抱怨,而在關鍵節點上,例如新一輪融資、公司並購或者上市,它們會演化成完美的風暴。
其次,講講分配的技術層面問題。
創始人股權本質上是根據每個創始人對公司未來的價值貢獻而進行分配的。註意,是“對公司未來的價值貢獻”。而不是今天誰出的錢多,誰就一定是老大。創始人可以一起參考下圖里面的不同任務,坐下來一起想一想,量化一下。蘋果最開始的股權比例是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各45%,韋恩10%;谷歌,佩吉和布林一人一半;Facebook,紮克伯格65%,薩維林30%,莫斯科維茨5%。
how to split equity.png
最後,股權分配應該達成公平的結果。
技術操作其實簡單。有的團隊用了模型,用了工具,進行了量化,但是事後依然出現了分崩離析;有的團隊是拍腦袋決定的股權分配,但是一直團結到勝利的最後一刻。為什麽?這些技術性因素不是全部,甚至是次要的。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團隊分配股權,根本上講是要讓創始人在分配和討論的過程中,從心眼里感覺到合理、公平,從而事後甚至是忘掉這個分配而集中精力做公司。這是最核心的,也是創始人容易忽略的。因此複雜、全面的股權分配分析框架和模型顯然有助於各方達成共識,但是絕對無法替代信任的建立。
公平分配股權的團隊會走的更遠。因為這個分配不但體現是利益也是尊重。如果你的聯合創始人感覺沒有被尊重,他某一天會離開。
3. 股權怎麽兌現
建議:必須逐步兌現。
股權劃分完了,必須要有相應的股權兌現約定(Vesting),否則股權的分配沒有意義。這是說,股權按照創始人在公司工作的年數/月數,逐步兌現給創始人。道理很簡單,創業公司是做出來的,做了:應該給的股權給你。不做:應該給的不能給,因為要留給真正做的人。
一般的做法是按照4~5年兌現。比方說按照4年兌現,從公司獲得正式融資後開始計算,工作滿第一年後兌現25%,然後可以按照每月兌現1/48。這是對創始人之間能夠長久承諾、相互支持的保障。誰也沒辦法保證,幾個創始人會一起做5~7年。事實上,絕大多數情況是某個(些)創始人由於各種原因會離開。不想看到的情景是,2個創始人辛苦了5年,終於做出了成績。而一個幹了3周就離開的原創始人,5年後回來說公司25%是屬於他的。沒有股權兌現約定,股權分配沒有意義。
4. 常見的股權分配定時炸彈
原則和方法講完,說幾個常見的股權分配缺陷。
種子或者天使融資出讓過多。超過15%以上都會對後面A輪不利,最好在10%以內。天使出讓的15%加上A輪的20%~25%,A輪之後團隊還有60%~65%左右,如果再後續融資,團隊比例偏少。
老東家占股過多。一般是大公司內部孵化項目獨立發展。和第一條同理,老東家占股超過15%則會有不利影響。
出資的背後大老板占股過多。一般是金主或者是關鍵資源方,出錢或者提供關鍵資源,有的占股超過50%,但是並不全職或者根本不參與公司運營。如此安排創始人和團隊整體比例很少,這種團隊走不遠。
開篇案例提到的,沒有全職的創始人。沒全職加入根本就不能做為創始人,股權當然不能分配。
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說,善良比聰明更難,選擇比天賦更重要。當創始人面對股權分配這一創業過程中至關重要的選擇時,這句話尤其值得我們深思。有智慧的創始人利用機制去激發人的善良和追求,而不是引發人性的奸詐和猜疑。這更多是一種價值觀,而不是具體如何分配。
忘掉密碼、二維碼和 Touch ID,從今以後,智能機將是 Face ID 一統天下的時間了嗎?
從配置到外觀,iPhone X 在蘋果9月13日淩晨的這場發布會之前已經被泄露了個底兒掉,雖然那時很多人都還以為它的名字是iPhone8,並且也接受了N多吐槽和口水。
但這仍然不妨礙,從即日起不知多少果粉將要“腎疼”了。
iPhone X,起步價高達人民幣8388元,最貴的256G版本9688元,創下了史上iPhone價格的記錄。但同時最亮眼的是,新一代智能機的變革,或許就此拉開序幕。
iPhone X 首次在 iPhone 上實現了 OLED 全面屏,前身和背部采用了玻璃材質,內部采用不銹鋼材質,防塵防水, 5.8 英寸屏幕,分辨率2436×1125,458ppi的顯示密度達到了iPhone史上最高,支持True Tone。
iPhoneX 沒有了Home鍵,沒有了 Touch ID(指紋識別技術), Face ID 作為手機生物辨識技術,搭載在其中,用戶可以實現“刷臉認證”。
盡管跳過了iPhone7s,但剛剛露面就被秒成了“過時”產品的iPhone8,大概是蘋果智能機史上最悲催的產品。
就在蘋果發布會前一天,小米也剛剛發布了兩款手機產品 Note 3 和 MIX 2, 其中,Note 3也推出了人臉解鎖新功能。
忘掉密碼、二維碼和 Touch ID,從今以後,智能機將是 Face ID 一統天下的時間了嗎?這個功能對於智能手機來說,是個“贊”還是個“坑”?
“看一眼”解鎖將成手機標配?
沒有了Home鍵,蘋果iPhone X要解鎖現在分三步:1、拿起手機;2、看一眼;3、手指從下往上滑。通過邊上的按鈕,能呼喚出Siri。
相當簡捷。“看一眼”就解鎖,是個相當吸引人的概念。但接下來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Face ID 到底可不可靠?
三星是掉過這個坑的。今年4月,三星在 Galaxy S8 上應用了面部識別功能,但是,三星表示,面部識別的安全等級要低於虹膜與指紋識別,其安全等級還無法滿足支付類功能。 Galaxy S8 上市後,也有用戶發現,一張照片就能騙過 Galaxy S8 的人臉識別系統,完成解鎖。
三星還“善意”提醒過用戶:如果你佩戴眼鏡或者隱形眼鏡,虹膜掃描可能無法正常工作;在太陽光直射條件下可能無法工作;如果傳感器上有汙垢可能無法工作……
忍不住讓人抓狂:那要你這功能何用?
最後,三星的選擇是,趴在這個坑里暫時不爬上來了。在之後發布的 Galaxy Note 8 中,這個功能並未得到改進。
而這次,為了為了保證人臉解鎖功能的最佳實現,蘋果做了大量的配置更新。
iPhone X 采用了嵌在 A11 Bionic芯片里的神經引擎。這個神經引擎使用雙核架構,每秒運算6000億次。面部數據都由A11引擎處理,不會送到雲端。
iPhone X前置了 3D 感應攝像頭TrueDepth ,支持前置人像模式。同時,TrueDepth支持 AR (增強現實)技術,並配合相機,完成面部識別驗證。
並且,蘋果采用的並不是傳統的利用攝像頭拍照片,然後和存儲的圖像對比的識別方式。在之前泄露的外觀中,iPhone X全面屏前面的“劉海”因為“太醜”被噴成了狗,但實際上,這里面集成了 8 個傳感器,包含紅外鏡頭、泛光感應元件、點陣投影器等,投射超過 30000 個光點,通過神經網絡,為用戶臉部繪制深度臉譜模型。解鎖時,“劉海”中的紅外探測光掃描用戶臉部,和模型對比並完成解鎖。
紅外臉部識別的安全性,據蘋果稱,已經大大提高了。iPhone X 人臉識別的錯誤率是百萬分之一。另外,數據的處理都是在設備上進行的,解鎖是會通過識別用戶的註意力來進行判斷。而且,通過紅外識別,你並不需要必須正面對手機才能使用人臉解鎖功能。而且即使在較暗的光線下、非常大的表情和姿態變化,同樣也可以達成識別解鎖效果。
也即是說,照片和面具欺騙問題,可以被蘋果解決了。
蘋果在現場表示,眼鏡也不會影響臉部識別的判斷。至於墨鏡……還是留待各位果粉去試驗的。
前天,基於AI的人臉解鎖手機小米 Note 3發布。日前,Vivo海外發布一款新機型,也同樣擁有人臉解鎖技術。
為什麽是“刷臉”?
各大移動終端廠商對人臉識別技術的布局,早早就已經開始了。無論是三星、蘋果,還是華為、谷歌,無不從數年前就開始在這個領域未雨綢繆。
2012 年,谷歌獲得了人臉識別解鎖手機的專利。2015年,蘋果也解鎖了該項專利。而蘋果更是針對此,進行了一系列收購。2013 年,蘋果收購 3D 傳感技術公司 PrimeSense;去年,蘋果收購了機器學習公司Turi;今年還完成了對以色列人臉識別技術初創公司 RealFace 的收購,該公司聲稱,其人臉識別軟件的成功率高達99.67%,並且還能識別同卵雙胞胎。
實際上,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場景,早已不限於智能終端。
兩年前的漢諾威電子展上,馬雲用自己的臉,向現場包括德國總理在內的嘉賓演示了支付寶的“刷臉支付”技術。
今年3月,百度利用人臉識別技術,為被拐兒童實現尋親配對。
6月,南航在南陽機場啟用了國內首個人臉識別智能化登機系統。
9月初,肯德基進入中國市場三十年來的第一個子品牌——K PRO在杭州開業。肯德基與支付寶合作,在 3 臺點餐機中加入了刷臉支付的功能。
小姐姐體驗戴假發人臉識別點餐
這次是化妝後通過人臉識別點餐
生物識別技術已經從實驗室邁入了商業化階段。據預測,全球生物識別市場在 2020 年將達 250 億美元。
密碼設置簡單容易被破解、複雜了又容易忘記;各種證件一旦丟失或被盜,又有各種身份證明的麻煩。而生物識別技術,無疑能夠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而人臉識別,作為生物識別技術中比較成熟的,比起指紋和虹膜等技術來,也有著更加天然的優勢,因此近年來增長也最快。
“指紋和虹膜等識別方式,只能解決‘你是你’的問題,而不能解決實名的問題。”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唐文斌曾告訴黑智,“它們並沒有國家權威的身份信息庫支持。並且,相比虹膜、指紋等識別技術,人臉識別也更為自然和便捷,體驗更好。”
對於移動終端設備廠商而言,意欲在“人臉識別”技術上搶占先進的原因也就可想而知了。因為,它日後,很可能即將是新一代移動支付和移動終端交互的入口。
在國內,也誕生了一批在人臉識別方面各自具備獨特技術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如曠視科技、商湯科技、雲從科技、依圖科技、閱面科技、雲天勵飛等。其中,支付寶的刷臉技術,以及小米Note 3、vivo的人臉識別技術,都是曠視科技所提供。
“刷臉”可以信任麽?
然而,“刷臉”也並不是可以高枕無憂。
在今年的 315 晚會上,央視曾經曝光了人臉識別的安全隱患。在晚會現場,央視采用視頻模擬的方法,展示了如何破解人臉識別。在 Freebuf 主辦的 FIT 2017 互聯網安全創新大會上,來自平安科技的安全研究員高亭宇也表示,人臉識別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手段破解:
1.註入應用繞過活體檢測
2.視頻攻擊繞過活體檢測
3.三維建模繞過雲端檢測
4.臉部模具繞過雲端檢測
5.利用接口防護不當和各種奇葩的設計缺陷
曾記得,兩年前,趙薇老公的人臉就被冒充,把趙薇的豪宅給賣了。“所有的模擬信號識別,不管是指紋還是人臉,都不是100%的。所以一定要在產品流程上做好,並且選擇專業廠商的技術。”在當時,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唐文斌曾就此向黑智評價。
當然,不是所有的人臉識別都像三星那麽不靠譜。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也正在研發新的面部識別系統,以增強識別的準確性,讓隱私變得越來越難以泄露。
蘋果之外,高通最近也推出Spectra了影像辨識系統,透過深度知覺(depth perception)強化臉部辨識技術功能,即便是3D打印的面具,也無法將其騙過。不過,它對雙胞胎還是無效。
再比如,Facebook 已經訓練出可以基於頭發、身體形態和姿勢等特征識別人的身份的神經網絡。
而在其他生物識別技術方面,《碟中諜5》里,掃描生物個體的整個身體和步態,來判斷進入者是否符合生物密碼條件的步態識別技術,也由國內創業公司銀河水滴研發並準備商用。
更多的交互方式,也許正在AI技術的發展中誕生。
話說回到蘋果。
比起其他廠商來,蘋果這是首次在旗下產品中應用面部解鎖功能。但是對於蘋果,大家或許也習慣了它的行為模式:它或許不是最早提出某種技術的,但是,在功能和實用性上,蘋果一定是經過了強化和完善的。比如當年的指紋識別,也是搭載了 Touch ID的iPhone 5s讓這項技術變得更加可靠。而這次,蘋果只是用人臉解鎖替代登錄,蘋果表示,在之後,會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到 ApplePay 以及第三方應用中去。我們也可以看到它在安全性上的小心與步步為營。
或許,我們可以在安全和可用性上,相信蘋果。而有了蘋果的應用,備受關註是質疑的Face ID,這一波也會穩了。
當然,要讓用戶放心是很不容易的。他們提出的問題更多:照片可以解鎖,那麽化妝後的臉系統是否能夠識別?雙胞胎怎麽辦?前者似乎已經可以解決,對於後者……那最好還是設置個密碼吧。
而且,比較尷尬的是,在發布會現場,大約是背後追光的原因,iPhone X的第一次面部解鎖體驗失敗了……
在發布小米Note 3時,雷軍也表示,人臉解鎖主要適用於以下兩個場景:
“幹手指”、濕手的時候指紋解鎖難識別;
冬天帶觸屏手套指紋解鎖不可用。
總而言之,雷布斯的意思大約也是說,人臉識別作為主識別功能,還是慎用,慎用。
所以,當腎疼的同時,你又是否會在拿著你的新智能手機時,信任你的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