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銀行:
北京銀行:
1、各項人均效率上實在非常突出,不過人均工資平平;
2、撥貸比非常高,小銀行實屬難得。
3、得益於成本收入比低,淨利潤率挺高,但受限於很低的周轉率水平,ROA仍然有限。
重慶農商行:
1、生息資產收益率非常耀眼,一是貸款收益率高,一是債券收益率比寧波的還要高(不過它發債的利率也高),淨利差穩居榜首;
2、貸款裡面,2009年之前,票據業務做得特別大,個人貸款佔比穩定,但對農戶的貸款持續快速下降,對住宅和地產貸款持續上升;
3、存款結構真特別,存款利率也很特別;
4、撥貸比也非常高哎,3.42%;
5、人均效率受限於地區和服務對象,較低。
中煤能源:
五、
稅收
公司所得稅
Our conclusion is that in somecases the benefits of lower corporate taxes fall exclusively, oralmost exclusively, upon the corporation and its shareholders, andthat in other cases the benefits are entirely, or almost entirely,passed through to the customer. What determines the outcome is thestrength of the corporation's business franchise and whether theprofitability of that franchise is regulated.
較低的公司所得稅對公司及股東的益處有限&好處幾乎全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原因:公司本身的專營優勢及專營利潤是否受到限制
舉例來說,當專營優勢很強而稅後利潤以相對嚴格的方式受到管制時,就像是公用電力事業,公司稅的改變會很大地反映在價格之上,而不是利潤之上。當稅率下降的時候,價格通常也會下降。同樣稅率升高價格上升。
競爭性行業:專營競爭優勢非常薄弱
自由市場對其產生影響,滯後不規律卻非常有效,類似對專營事業管制。
稅率降低時通常伴隨著價格的下降,稅率升高的情況下呢???
Berkshire:
我們許多的公司,包括完全控股或部分持股的,擁有這樣的專營競爭優勢。結果對其稅收的減少帶來的益處將很大一部分流入我們的口袋而不是消費者的口袋。
但是保險公司是一個例外,這一行業成為例外的原因是並非所有的保險公司都適用於同樣的稅法規定。主要的區別會長期存在。
原因如下:新的稅法會對一些公司產生很大影響而對其他公司則無;某些在之前有巨額虧損的大型保險公司至少會在未來幾年間進行獲利抵扣;一些大型保險公司將其子公司的收入歸入到非保險業務收入當中。這些完全不同的情況會導致不同的財產意外險公司邊際稅率。而這在其他競爭性行業中不會發生,比如鋁業、汽車製造以及零售業,這些行業中主要的競爭者都適用於同樣的稅收規定。
六、股利政策
兩個小點
1、「……並非所有的盈餘都會創造同樣多的收益。在很多公司,尤其是那些擁有高資產收益率的公司,通脹造成了部分或者全部的人為的賬面盈餘。這種收益可以稱作是「受限制的」,如果公司要維持其經濟地位,這些收益就不能作為股息分配給股東。一旦發放,公司將失去它在一個或多個領域的競爭力:如維持其銷售量的能力、長期競爭力和財務優勢。不管發放股息率是如何保守,一家公司要是持續發放它有限的收益就注定要被淘汰,除非有等量的資本持續注入。」
通脹造成人為的賬面盈餘,假設對收入成本的影響是近似平衡的,那麼對利潤的影響也就只是純數量上的變化,也極可能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影響,比如對行業內公司而言。而維持經濟地位,收益不能作為股息分配,這一點更應該從公司成長性的角度討論,公司是內生性的成長呢,還是純粹依靠外部資本的投入呢?就好比一個公司產品買的極好,在一定範圍內公司儘可能擴大產能而不用發愁賣不出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資本的投入,而與之對比的是,資本的再投入可能完全是用以保持現有的利潤,比如加大銷售渠道、人員的投入等等,而完全不考慮擴產的可能,當然上述兩種算是兩個極端。老巴想要的當然是前者,至少資本的再投入要帶來利潤一定速度的增長。
財務優勢方面不是特別理解,具體指什麼?高槓桿公司償還債務?對資本充足性有一定要求的公司?
2、在判斷經理人是否該留存收益,股東不應該簡單比較最近幾年增加的資本所產生的資本回報率,因為這種比較可能會被核心業務所扭曲。
一般參考的指標是ROIC,但是這裡老巴進一步細化,如果一家公司將其現金大量投入低回報的其他業務,那麼這家公司的總資本回報率將不再突出,因為額外的回報是通過核心業務創造的收入產生的。算是一種更為嚴苛的判斷標準吧!
七、
86年附錄
非常簡單地瞭解一下美國會計準則下公司併購時候的會計處理。
公司O和N是同一家公司,Scott Fetzer。
O列(代表舊的)展示了沒有收購前這家公司的情況下其1986年的GAAP收;而N列(表示新的)則顯示收購後Berkshire所報告的Scott Fetzer公司的GAAP收入。
這兩列描繪了完全相同的經濟狀況,如相同的銷售額、薪金水平、稅負等等。而「兩家公司」也都為股東創造了相同的現金流。只是會計計量方式不同。
對O和N的比較源自與Berkshire以不同於其淨資產價值的價格收購了Scott Fetzer,這種不同,或者說溢價或折價購買必須被計入到「購買價格調整」項中。Scott Fetzer一例中,Berkshire對其淨值支付了$315 million,而其賬面價值為$172.4 million,所以付出了$142.6 million的溢價。
1、對此溢價的第一步會計處理就是將流動資產的賬面價值調整為市場價值。
對應收賬款沒有影響,其按市值計價——對存貨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
2、調整固定資產的價值
文中直接給出結果:固定資產價值增加$68.0 million,遞延所得稅負債減少$13.0 million。
3、調整無形資產而非商譽以及負債的價值
4、將所有資產和負債調整為公允價值後,最後一步會計調整就是將剩餘溢價計入商譽(解釋為「支付對價超出淨資產的公允價值的部分」)。
影響:
1、
2、
3、
然而需要注意新創造的會計成本都沒有被減免稅收,即CAAP會計與稅法計稅基礎是不同的。
1986年年末新舊公司淨資產的不同從$142.6 million減少到$131.0 million,額外的$11.6 million被視作新投入資產收入。隨後類似的對收入計提的費用將會造成大部分溢價的逐漸消失,兩張資產負債表終將一致。隨後類似的對收入計提的費用將會造成大部分溢價的逐漸消失,兩張資產負債表終將一致。
例會記錄:
中青旅:
業務主要分為四部分:IT、旅行社、烏鎮、房地產
今天主要講了兩個項目:烏鎮和古北水鎮
烏鎮:西柵主要收取租金,酒店收入,景區門票收入等;東柵則主要為景區門票收入。
存在問題:西柵600元以上酒店入住率較低,價格定位可能存在問題,多數遊客會選在周邊留宿,只需三四百元。
個人覺得這樣的定價是和酒店床位、內部裝修、設施配套等有關的吧,如果降價,在入住率還較低的時候應該是比較有效的。
烏鎮戲劇節,投資大,造了一個烏鎮大劇院,但是當期回報挺差的樣子,想起了老謀子的各種印象,這個東西真的賺錢嗎?不太懂。
古北水鎮:拿地成本挺高的,而且持股比例不斷減少,覺得中青對其投資的目的有所變化,更像是等著上市後出售股份或繼續持股,而不是準備開發經營。
中小市值公司:
聽了150個公司,效率很高,每個都有記錄一點,就是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不過有一個大體的感覺,比如各個行業的一些特點,以及一些指標大致的水平,都有一點感覺,像聽醫藥行業,會特別關注應收賬款、銷售費用之類的,另外就是覺得好像比較好的公司或者是特別差的公司都會涉足房地產一樣,還有聽到挺多的BT項目,想起felix曾經說過這個可以和地方政府債聯繫起來想想,算一種表外業務。總的感覺還是挺有收穫的,然後回來看了下自己做的4個有色金屬行業公司卡片,覺得還是再修改一下,和後面做的一起上傳吧。
航民股份、恆生電子還挺好的感覺,就是很貴。
比較神奇的公司:
氯鹼化工:勉強不虧損,但是分紅派息很多,是大股東套現嗎?
中國汽研:收入下滑的同時淨利潤上升,這個可能要細看一下報表。
三星電氣:
資金的來龍去脈,資金的來源是哪裡?最後去了哪裡?這中間有沒有讓主業增值?投入多少,產出多少?
公司的業務模式有哪種特徵,競爭優勢在哪裡?這種優勢是否能維持?
把自己放在公司所有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銀行同業:
還是大銀行穩健。沒有存款支撐的業務,各種所謂的創新,對於銀行這種高槓桿公司來講,總感覺有點心虛。
晚上把國金回顧了下,一個城市只能有一個恆隆嗎?尤其是上海這些高消費地方,為什麼再造不出第二家?不論是比恆隆早開業的,還是晚開業的,現在看來,似乎都與其還有差距,為什麼捏?IFC一樓是挺高端的,但是上面的3-4層還是需要用餐飲來填補,這是為什麼呢?新鴻基的資金實力或者說在運作商業方面的經驗不夠嗎?
1、湘鄂情
2、友好集團
3、LEG禮斯派
4、BP能源統計
川大智勝:
公司的基礎是四川大學科學研究所,學術科研起家。
現在規模還非常小,收入2個億,一年利潤6000萬。主要產品空管產品的毛利率近三年持續下降?科研經費投入力度比較大,佔收入20%。
員工工資很低,73%的人是本科及以上,一年平均才有6萬塊錢收入,不過有股票補充。友阿股份,高管的工資非常高,而且還有股權激勵呢。
公司2011年新上來的總經理是川大科技處處長。
公司融資較多,現金充裕。
道瓊斯指數:
起初是11家運輸公司的股票,現在也只有30家,挺少的。
1910年是100,到1949年是200。40年,戰爭和蕭條對股市的影響真大。
1929年美國擁有汽車2312.08萬輛,1929年美國人口1.73億,每7.5人擁有一輛汽車呢。現在北京每4個人擁有一輛汽車。
截至2003年的成分股裡,食品飲料挺多的,滿足人類最基本的需求的還是最賺錢的。其次,像石油、化工、汽車也不少。零售百貨只有3家,並且西爾斯已經被剔除了。還有兩家電影公司,呵呵。
12金風:
起息日2012年2月,利率6.63%,期限3年(較短),規模30億,目前到期收益率5.6%。
公司進入風力發電領域時間很久了,2012年新增裝機容量和累計裝機容量都是行業排名第一,市佔率在20%左右。不過,行業的前20名競爭對手中,除了少數幾家民營企業之外,都是有硬背景的,未來的行業格局和位置尚不明確。
風力發電行業目前由於產能過剩,行業陷入困境,但即便如此,公司的情況比起很多同行來講,也要好不少。目前是個大洗牌的時期,誰能最終渡過難關?
從公司分型號的收入拆分來看,從開始的0.75兆瓦,到1.5兆瓦,再到2.5兆瓦和3兆瓦,技術更新的非常快,與之對應的收入變化非常大。比如,2008年流行的是0.75兆瓦的,收入達到頂峰,33億,隨後,1.5兆瓦的開始推廣開來,0.75兆瓦的收入成倍成倍的下調,不是緩慢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就被淘汰。然後1.5兆瓦的在2010年達到頂峰,但事實上,隨著2.5兆瓦投入使用,1.5兆瓦的收入在2012年已經下滑至頂峰時期的一半了,僅是在2年之內。如果技術是影響公司收入的關鍵因素,那對技術的投入也就不容忽視,而事實上,公司的研發開支在2009-2010年只有1%-2%,很少,這麼少的研發開支是怎麼把新型發電機研製出來的?而在2011年之後,研發費用迅速上升,到了6%,這是說明,越往後的技術越難突破,還是公司是在花多餘的錢?如果不能領先一步取得技術上的新進展,是否會影響到公司的行業地位?
公司有104家子公司,非常龐雜,而其中有一家是專門投資風電場,然後賣掉的,為什麼要投資,又要賣掉?子公司太多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公司最大的一塊員工是服務人員?這是做什麼的?銷售人員一直在上升,技術人員在2012年還在下降,但是研發支出是在上升的。
管理層的工資真高,在這麼高的工資背景下,近兩年還有一些高管辭職?說明了什麼?並且辭職的人的年紀都不大。
公司應收賬款除了絕對數額在上升,結構業在惡化,一年之內的應收賬款從90%佔比下降至60%了。
邁瑞:
公司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醫療設備研發製造廠商,但是收入才有10億美金,利潤才有1.8億美金,並且收入中還有55%是來自海外的,這個行業是不是沒有大的整合龍頭?真奇怪。
公司三大創始人之一,徐航,才52歲,就不做醫療了,辭職去做了房地產?按這講的,未來的市場容量還有很大啊,怎麼就不做了呢?不想掙這小錢啦?
1、金風科技
2、邁瑞醫療
3、深圳的港口
1、中國西電
2、寧波韻升
3、步步高
4、鄭東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