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王思聰理論?一開始你就輸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629

2月14日,王思聰出席某捐贈活動。 (CFP/圖)
“中國人沒有宗教,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做官和成為有錢人”。
因此,跟王思聰理論,即便你在道理上、情理上占優,在聲勢上、輿論上你卻註定輸得落花流水。金錢的邏輯,與事實和道理的邏輯,根本不是在同一頻道上。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告訴你,為何跟王思聰理論一開始你就輸了。
王思聰又上頭條了,這回是因譏諷範冰冰、張馨予和汪小菲。有一朋友是範冰冰的粉絲,於是跑到王思聰微博底下留言,理論了幾句。不一會兒,十幾條未讀信息,打開一看,清一色咒罵。朋友趕緊刪了留言,無奈感嘆:“惹不起啊!”
確實,跟王思聰理論是一件太具挑戰性的事,甚至可以說,一開始你就輸了。當然,如果王思聰是有理一方,輸了倒也無可厚非;可如果王思聰理虧了呢?那你也輸了,因為王思聰有數量龐大的“後宮團”,分分鐘將你淹沒在咒罵的口水中。
王思聰的“後宮團”的一大特征:不論王思聰說了什麽,說得對不對,他們永遠站在王思聰一旁。誰批評王思聰,就不僅是與王思聰作對,還是與“後宮團”作對。你跟王思聰理論,那等於是一夫當關、舌戰群雄、“雖千萬人吾往矣”。被汙言穢語罵得體無完膚,很可能就是你的下場。
“後宮團”挺王的立場為何如此堅定?一則,“意見領袖”里,王思聰確實是那種敢說會說型。有時你看他吐槽某些現象,頗有點像《皇帝的新裝》里那個說真話的小男孩,有些不合時宜,但又有那麽點天真的成分在。尤其,王思聰嘲諷他人的技巧爐火純青,一針見血,又帶著看好戲的心態得理不饒人,頗具娛樂效果,這與當下的青年亞文化是契合的。當然,最根本也最重要的原因——他有錢,他是首富之子,他敢說的底氣來源於此,他說話的分量也來源於此。
沒有人會小瞧金錢的力量,只是我們沒料到它的力量這麽大。很多人只看到金錢具有直接購買物質和勞動的能力,但實際上,在我們這個時代,金錢已經具備著購買對它認同和服從的能力。
這讓人想起了紅極一時的《蝸居》。宋思明與海藻剛開始交往的時候,屢次要求海藻說你愛我,但海藻或沈默,或是說“我愛小貝”。當宋思明用錢幫海藻擺平了一個又一個棘手的事後,宋思明讓海藻說你愛我,海藻終於柔情蜜意地說:“我愛你。”
海藻的“認同”尚有一個抵抗的過程,王思聰的“後宮團”可沒有。在王思聰的微博底下,充斥著大量類似的回複:“老公操我。”點進去一看,還有不少比例是男性。哪里有什麽抵抗,他們一開口就叫王思聰老公,表示願意放棄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為他生孩子。
這樣的回複雖不無調侃的成分,但還是證明了“後宮團”早就被金錢收拾得服服帖帖了。他們在潛意識里認同的是這樣的邏輯:有錢,意味著一切,意味著政治正確和道德正確,意味著話語權,意味著他人的絕對認同和服從。換言之,他們壓根就不在乎王思聰說了什麽、說得有沒有道理,只要王思聰是首富之子,他說什麽就是什麽。
1793年的元旦,英國公使馬嘎爾尼來華,他雖未叩開貿易大門,卻趁機觀察清末社會,得出結論說,“中國人沒有宗教,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做官”。現在回頭看,這句話仍是有道理的,不過還可以完善下,“中國人沒有宗教,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做官和成為有錢人”。金錢是宗教,自然地,就有人信奉金錢、崇拜金錢、服從金錢,一切以金錢為鵠的。
別以為現在網絡上有那麽多“富二代”的負面新聞,新聞底下清一色的批評和指責,就意味著大家仇“富”,這是個認識誤區。不少人可從來就沒有仇視過財富,他們不滿的是他自己不是財富的擁有者,於是將怒氣轉嫁在輿論千夫所指的“富二代”身上,也只有那些輿論所仇的“富二代”他們才敢狐假虎威、指手畫腳。甚至,在指責和憤怒中,隱藏的是他們對財富更深的羨慕感和想得卻不可得的絕望感。
因此,跟王思聰理論,即便你在道理上、情理上占優,在聲勢上、輿論上你卻註定輸得落花流水。金錢的邏輯,與事實和道理的邏輯,根本不是在同一頻道上。那不妨試想一下,在什麽樣的情形下,你才能打敗王思聰?你得盼著萬達突然經營不善,王思聰從首富之子成為落魄商人,這時,如果一個比王思聰更有錢的人嘲諷他,就像他屢次嘲諷汪小菲一樣,你可以成為那個有錢人的“後宮團”,借力打力過把嘴癮。
建立在金錢之上的權威和“正確”,也將伴隨著財富的折損而折損。這還是挺讓人感到悲哀的。因為,從頭到尾,就不關道理什麽事。
請記住,我叫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南方周末每日網絡專稿。
要嚴肅,有知識;要八卦,有內幕。每天一篇,無需翻墻,盡享你想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我們只想,讓知道成為一種享受。
回顧一年所寫文章 - 感覺股市刺激你就輸了!
我的文章如何,還得留待讀者自行判斷,以下是馬年文章回顧。最後提提你 "不要想著贏,要想著不能輸",你認為股市是刺激的地方,那你就已經輸了。如果你能悶悶地投資,不受旁人所影響,相信你會有能力成為另一個股市Guru。下篇文章我會分享2015年股市之選。
日期 | 股票 | 文章重點 | 結果 | 準確性 |
2014年4月 | 萬洲國際 (288): 你會認購萬洲國際嗎? | 看似業務獨特,但其實很多構機投資者(特別是外資),都不喜愛國內的食品行業 ,萬一又出現食品問題,隨時”渣都無”,回報和風險根本不成正比。IPO短炒?要減價兼且連Long Fund 都不願坐貨,你還未找到答案嗎? | 最後IPO因機構投資方面反應差而消取了。雖然後來同年8月再減價上市,股價並一度高於上市價一成,但燦爛畢竟短暫,現價比當時上市價下跌三成。 | ***** |
2014年4月 | 中信泰富(267): 中信泰富大變身,抵不抵買? | 除賭博及政治因素外,我不覺吸引之處。 什麼原因支持這單Deal? (1) 有券商說可以買入作為A Good China Proxy。那我為何不買A-50? 至少可以減低個別公司的風險。 (2) 有財演說作為金融改革的Landmark Deal,必定對香港和股民有利中央才會批准,因為以後會有類似的 資產注入以這單Deal作參考。我肯定這單deal的參考價值,但參考它如何「益小股東」還是「搵你笨」,我沒有答案。 (3) 又有財演說,母公司以「溢價」13.48元(在注資供佈前中信泰富約在12.6元)交易,肯定對中信泰富有信心啦!我相信說這番話的有兩類人,一是學術水平有限或二是背後另有目的。沒有考慮注入資產的Value、沒有考慮作價的Valuation、又沒有考慮Dilution Effect,簡簡單單就以一個交易價錢就能得出一個「買」字的建議,勁! | 一度被炒上$16元以上,但一年內大部分時間在13.48交易價附近,現價稍稍低於此價。你能把握那一刻機會併在此賣出嗎? | **** |
2014年4月 | 通達(698): 通達=小米? | 看公司首重管理層的質素,他們對公司和小股東的”Attitude”是了解其質素的其中一方法 ,且看他們之前的corporate events和參考David Webb的文章,你便明白我為何不會投資通達。 | 還記掛著小米?相信要等至小米將上市前的炒作吧,基本因素還得放在一旁呢! | **** |
2014年4月 | 翠華(1314): 翠華真的吸引? | 市場的超高預期及高市盈率,真的吸引嗎?由上市至今,大家一致預期翠華可以靠開新店、成本控制等就能做到每年三至六成的增長,我實在感到高得有點害怕! | 股價由$5.5元以上以「無不間段」的資態下跌現水平$2.5。你可以用名家財演常用的rationale,由高位至今下跌超過5成,反彈2-3成不難呀!還用這方法思考的,我相信你在股市裏還未付足夠學費。 | ***** |
2014年5月 | 賭股: 股息看濠賭股 | 認為行業趨勢還是向上、公司利潤會繼續增長、派息有保證兼高息,我相信大部份濠賭股可以符合這幾個要求。 | 我看錯了,雖然以最保守的方法 - 歷史股息看賭股,但還因錯看了行業方向是敗走。 | 看錯 |
2014年5月 | 佳景集團(703): 佳景有佳景嗎? | 在不少券商推介佳景的報告或坊間的報道 中, 以上各「走出去」的新項目會被視為「增長引擎」。樂觀的(或已持貨的)讀者會覺得「走出 去」面對大眾市場,才可以「做大做強」。但必須要注意的是,佳景2014年正在參與一個完全不同的遊戲, 最終成績卻是未知之數!
| 與翠華和賭股相似,由$4元多下跌至$2元以下。 | ***** |
2014年5月 | 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去閱讀財經報告和文章? - 以佳景(703)作例子
| 文章多存在著大量的information biased,這是閱讀的盲點,尤其是財經評論文章和broker報告。很多時一般人會被套入作者/分析員的框框,按著他們的意思去思考。
你能以自己的經驗及common sense去考量各點的錯與對嗎?不能?輸家耶!從來沒有質疑過任何文章內的點子,那你更可能是一個低層次的大輸家! | 看文章時能夠記著information biased,你的層次將變得更高 | n/a |
2014年5月 | 賭徒和先知對「科技股」的共識 | Baupost Group在Micron的投資佔全個基金的三分之一(約11億美金)。Greenlight Capital 也有近15%(約10億美金)押注Micron.
| Micron股價由當時至今升了4成了。 | ***** |
2014年6月 | 維達(3331): 維達的資產注入不遠矣 | 資產注入何時會發生呢? 我認為不遠矣!且看以下幾件事: - SCA的業績會 - 任命匯豐為顧問 - 給維達的低息股東貸款 另外看看股權結構和CCASS資料你會知一二。 | 結果7月就公佈注入Tempo, Tena等優質資產了。 | ***** |
2014年6月 | DYNAM JAPAN(06889): 日本真的會在今年開賭嗎?
| DYNAM JAPAN(06889)董事長在5月30日在股東周年大會透露,日本發出賭牌正處於最後階段,相信會在6月底或8月期間發出10個賭牌。此消息一出,立即托高DYNAM JAPAN股價近2成,5月30日收報24.3元。要討論法案,首先要了解日本現時的政治生態。你有了解嗎? | 賭牌?還未有確實時間表,而Dynam的股價已跌了超過4成了。 | ***** |
2014年6月 | 中國動向(3818): 中國動向之「底價」 | 阿里上市是會擺向過份興奮還是過份恐㤺?中資機構投資者可以冒險不持有阿里嗎? 因此,推算中國動向在阿里上市之時的底價會是$1.54。 | 阿里上市之時曾高見$1.8元,比文章見報時升3成。可惜,熱情過後只輾轉回落至$1.3。 | *** |
2014年6月 | 主席何價?!
| 看管理層的質素,除之前提及的”Attitude”外,我們可以比較他們與其他公司的工資水平。 |
| n/a |
2014年7月 | 利標(494): 利標短期股價難免受壓 | 筆者相信利標(787)上市初期,股價定會受壓。為什麼呢?本次利標上市,用的是實物分派方法。其實實物分派,可謂最低效率的資本分配方式。試想一下,分派宣布前持有利豐的機構投資者,會是因為利豐的什麼業務而持有呢?九成都是因為其來核心採購及物流業務吧?有哪個基金經理會因為一項只佔全公司小部分(16%)、表現既飄忽、之前又要大幅減值的品牌業務而買利豐呢? | 一如預期,股價由首天的$2以上,一直下跌至現價$1.4 | ***** |
2014年7月 | 香港電訊業的加價潮 and 結構變勢加價 利香港電訊業 and 香港電訊股怎能看歷史數字! | 整個香港電訊業的competition landscape 已改變,大家下次續約時可能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各電訊商會大幅提價。 另外,因為蘋果用家很渴望使用如android的大screen, Smartone必定最受惠此換機潮! | 相信不用我多說,香港電訊、PCCW、數碼通及和電都相繼創新高了! | ***** |
2014年8月 | 白雲山 (874): 偉哥的誘惑 | 我可以肯定的是白云山中期業績後,當金戈推出市場的消息一出,再加上之後的AH股股價收窄的概念(現時H股有25%折讓),白雲山好快就被炒成「火雲山」,以投機的角度考慮,白雲山還是頗值一博的。 | 曾被炒高至$29元,輾轉回落至$25-26元 | ** |
2014年8月 | 燃氣加價還是機多於危 | 轉嫁所需要的時間,我認為如上年的加價一樣,最多延遲一至兩個月,以傾談供氣的細節安排。一至兩個月的延遲會對margin構成多大的影響?我很難想像影響會很大。 | 不幸地油價由8月的港位$100元開始大幅下鋤,燃氣股亦因此而失去了應有的競爭力。 | 錯看了油價之影響 |
2014年9月 | 何以了解管理層質素 | 比較管理層的說話與事情的發展,我們也可以留意管理層的一些行為來判斷公司是否值得信賴。 | n/a | n/a |
2014年10月 | 政治市的考量 | 「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面對著重大不確定性,我和大部份人實在連一點基本的分析都做不到,因為我全無能力去估計此政治事件及後的演變。簡單來說連會出現的scenarios都想不到,如何做scenario analysis和估算各事件的機率? 又如分析造船業,有關行業趨勢、供求、船價,甚至乎哪些才是決定性因素我都不清楚,我寧放棄。 | 有人說我看錯,問題是你對風險如何取捨。我寧選風險度低可見度高的香港電訊股,其他?在危牆之下當然放棄,因為我們投資是長途賽而不是短跑! | *** |
2015年1月 | 炒股的同時請記著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 Returns | 因為經濟差而減息所引發的資金流入,究竟何時會完結?在此,筆者希望大家從First Level Thinker 轉變為Second Level Thinker,不要只想著如何「炒」,要想想這個Rally會有何變化。套用經濟學的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 Return (中文應該叫邊際收益遞減),指在投入生產要素後,每單位生產要素所能提供的產量增加發生遞減的現象。現在的「生產要素」正正是「減息」和「降準」。到目前為止,已經出現了兩次,究竟這威力會在何時減退?沒有方程式,沒有人能預測,只有事後孔明,但筆者的經驗是,第三次得小心,第四次應全身而退站在一旁,若你發現大家對這所謂的「好消息」不再有反應又或者「無乜反應」時,希望你不會還問我:是否要趁低買多些呢?! | 第三次已出現了,你還記掛著證券、保險等高位嗎? | **** |
賣個貼吧你就說百度無恥?太天真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3/153750.shtml
本文系作者姜帆投稿。
百度出賣血友病貼吧一事持續發酵。
1月12日上午百度正式發出聲明稱,“病種類貼吧全面停止商業合作,只對權威公益組織開放。”
然而通篇看下來,百度完全沒有表現出任何的悔意與歉意。對此天小妹想說,這樣無恥的作風,實在是太”百度“了!
血友病吧戳了百度的脊梁骨
百度又雙叒叕刷新了商業道德的底線。
百度出賣血友吧一事,自1月初在知乎上發酵以來,占據了各大媒體的頭條。百度在今天對外宣布稱,病種類貼吧全面停止商業合作,只對權威公益組織開放。然而在這個決策背後,是百度拒不認錯的頑固態度。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事件的始末:
兩天前,百度突然把“血友吧”的大小吧吧主全部撤下,發言和管理吧務全部被封禁,曾經的曝光貼悉數被刪。空降了一個“血友病專家”為新吧主,所謂的“血友病專家”團隊大部分均來自西安某醫療機構,該醫療機構中的劉陜西教授曾被多位吧友和病友舉報。
撤下吧主後,大小吧主都不能再貼吧中發言,此時的血友吧已經開始發布廣告和各類不實帖子。可笑的是,血友病專家已經上任大吧主,便發布公告,公告中稱的顧問團隊讓他露出了馬腳,詳見下圖。

此事一出,吧友、病友將此事迅速爆出,引起了各大媒體的報道和網友的討論。在輿論壓力下,今天上午,百度終於做出反應:病種類吧全面停止商業合作,只對權威公益組織開放;同時,血友病吧的運營方已經歸還原吧主,其余的病種吧歸還執行還需要時間。
但是,這樣的“讓步”並不算是百度認錯了。在聲明中,百度先是
誇贊自己的責任感——“百度貼吧就立即開展調查,並快速做出決策,撤換了原吧主,而由非盈利機構“血友之家”作為機構吧主與吧友共同運營管理“血友病吧”
然後,大肆吹噓自己家貼吧的高人氣——“前註冊用戶超過10億,月活躍用戶突破3億,共擁有1900萬個主題吧”;
最後,毫不猶豫地甩鍋——“個別吧主和吧務人員利用職務之便發布商業信息,謀取個人利益的情況。這些違規行為不僅損害了吧友的體驗和利益,也擾亂了貼吧內部的正常管理”。
面對這樣“感人”的邏輯,天小妹也是醉了。就好像一個牧羊人,把自家羊圈的門票賣給了狼,還要辯解:我是真沒想到,狼這種動物居然還吃肉啊!
賣賣賣,道德是什麽?沒聽說過
對於“貼吧”這樣可觀的流量入口,聰明人李彥宏早就進行了令人發指的利用。包括,“不登陸百度賬號,就不給看下一頁!”、“不下載移動端APP,就不給你看!”等等,而賣貼吧這件事情,對於百度而言已經是“常規操作”了,只是不巧,這次被曝光了。
據知乎網友調查,百度口中所謂“關系到用戶的生命健康”的貼吧,比如:不孕不育醫院、股骨頭壞死吧、癲癇吧、帕金森吧等等,百度40%的熱門疾病吧已經被百度官方承認”被承包”,其管理者,大多數都是沒有行醫資質的黑醫院和營銷團隊——簡稱“野雞醫院”。
然而,按照百度的官方說法,這叫“合作運營,共同管理”。對於網友來說,心目中病友們用親身經歷撰寫的“精華帖”和“置頂帖”,全都是營銷方肆意塗抹的宣傳廣告。所有依靠理智和經驗發出的質疑貼,全都會被無一例外地刪帖禁言。

或許,互聯網一代的年輕人知道如何排除廣告等垃圾信息,但是很多病友和病友家屬可能連上網都不會,很多會搜索的也只知道百度,在百度上找到那些“權威醫院”、“老中醫”,然後把自己的救命錢,心甘情願的送到黑心醫療機構和營銷團隊的手中。
福建莆田市委書記梁建勇曾公開指出,莆田系醫院的客戶來源主要就是百度,百度的第一收入源就是莆田:
百度2013年的廣告總量是260億元,莆田的民營醫院在百度上就做了120億元的廣告。”此外,根據百度2015年第三季度財報,該季度總營收為人民幣183.83億元(約合28.92億美元),其中有176.80億元來自網絡營銷的營收,占總營收的96%,是百度收入的主要來源。
作為世界上第一的中文社區,百度貼吧單獨上市市值可達上百億美元,或許是這樣卑劣的商業化手段無法公之於眾,讓百度不得不放棄分拆上市的想法。
天小妹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是犯罪,但是,百度這種利用非正當手段,親手制造信息不對稱,以用戶的最切身利益為籌碼實現商業化的商業模式,無疑是齷齪的、是不道德的。
深八百度黑歷史
當然,百度的商業不道德早已經是互聯網圈公開的秘密。
貼吧被賣,百度的主業“搜索業務”當然也是搖錢樹。“關鍵詞競價”,是每個國內創業公司再熟悉不過的字眼。或許,用谷歌的標準要求百度有些過分,可是當你發現連“性病和癌癥治愈率100%”的關鍵詞都可以出售時,確實大大的沖破了天小妹對商業底線的認識。

全家桶
除了眾所周知的”百度全家桶事件“——買1送12,還包你無法卸載哦親!”之外,百度做過的“好事”還有很多。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百度中搜索了一個問題,隨之而來的是相關廣告的騷擾。沒錯,這是百度泄露的。仗著百度自己的霸王條款保護,他並不害怕。細心的網友可以發現,在隱私免責聲明中是這樣說的:
百度可能會與合作夥伴共同向您提供您所要求的服務或者共同向您展示您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在信息為該項產品/服務所必須的情況下,您同意百度可與其分享必要的信息。
有沒有覺得被百度賣了?還有隱藏更深的:
百度搜索詞條界面中,有些詞條是加藍V的,如果你覺得這些詞條是比較權威的那你就錯了,其實他們的本質都是廣告,且百度並不對這些內容負責任。百度在網民權益保障聲明中是這樣說的:
用戶因以下情形產生的經濟損失或其他損失,不屬於保障範圍,無權向百度申請保障:
4.按照一般理性消費者的判斷標準,用戶對來自網站經營者的商品或服務風險的判斷存在故意、重大過失而導致經濟損失的;
9.用戶有損害百度商譽、擾亂百度正常經營秩序言行的;
言外之意就是我賣我的廣告,是不是騙子你自己判斷。知道真相的小編已經哭暈在廁所。
百度衛士只能安裝不能卸載這件事丟人都丟到國外去了。印尼、泰國、巴西的多家媒體都曾經披露“百度會采取非正當手段為用戶強制安裝軟件,捆綁百度殺毒、百度旗下hao123瀏覽器以及百度PC Faster等產品,這些產品一旦捆綁就無法卸載還會拖慢電腦速度,質疑百度產品是否實則為病毒。”
最後,給李彥宏講個鬼故事,“聽說,2016年,谷歌要回歸中國?”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姜帆,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猴年你就弄個猴?奢侈品牌如何嫁接中國元素才不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2423.html
猴年你就弄個猴?奢侈品牌如何嫁接中國元素才不雷
一財網 劉瓊 2016-01-21 20:32:00
當中國消費者成為各大奢侈品牌的重要客戶,中國春節也逐漸成為品牌們非常重視的節日營銷時機,LV、Dior和阿瑪尼等不少奢侈品牌,紛紛推出針對中國消費者的猴年生肖限量版產品或其他與中國新年相關的設計元素。
奢侈品大牌們為增長放緩的中國市場操碎了心。
當中國消費者成為各大奢侈品牌的重要客戶,中國春節也逐漸成為品牌們非常重視的節日營銷時機,LV、Dior和阿瑪尼等不少奢侈品牌,紛紛推出針對中國消費者的猴年生肖限量版產品或其他與中國新年相關的設計元素。
不過將產品帶上中國元素、渴望從心理上得到中國消費者文化認同的初衷,卻由於對中國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使得有些產品和營銷設計遭到吐槽。
有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國際奢侈品牌需要權衡品牌DNA與重要市場元素的平衡,迎合市場也需要深入了解當地文化。
商業間諜進了設計部?
中國的農歷生肖猴年即將到來,不少奢侈品牌便推出了一系列生肖猴相關設計的產品。
一些高端化妝品牌推出了猴年新春限量版的護膚品或彩妝。雅詩蘭黛推出“猴年限量精華”、“2016年猴年限量珍藏版金粉餅金猴獻瑞”,紀梵希推出“輕盈無恒明星四色散粉猴年新春限量版”;

奢侈品牌LV、Dior和阿瑪尼都推出猴年限量配飾,如全球最大的奢侈品牌LV推出了一組三套件(項圈、項鏈、手鏈)的猴年生肖銷量版配飾,據說是施華洛世奇水晶打造,售價從705美元起;
.jpg)
寶璣的那不勒斯猴年紀念腕表、雅克德推出猴年系列腕表、伯爵掐絲琺瑯生肖腕表等表盤中都有生肖猴元素;Calvin Klein還推出了一套褲邊邊燙金的猴年生肖特別款內衣。


不過由於有些設計由於不太符合中國的審美角度習慣,某些新設計頻頻遭到吐槽。比如某奢侈品牌設計的猴年生肖配飾被中國網友們質疑,該猴寶寶像“長出倆耳朵的外星人”。
類似狀況前些年也曾出現過。著名的奢侈品牌博柏利(Burberry)此前推出了一款羊春節限量圍巾,傳統格子羊絨圍巾的末端繡上了一個紅色的“福”字,售價5750人民幣,比普通頸巾貴850元。但這款圍巾招來了網友的大量吐槽,有網友用“不是山寨,勝似山寨”來形容。

同樣在羊年,某國際知名高端酒類品牌蘇格蘭威士忌曾推出以羊的特性與意涵出發推出的《羊年珍藏》臺灣限定版,只有集合四瓶酒樽才能看見“三羊開泰”的畫面,但是因為“4”在中國是不吉利的數字,所以消費者更願意只買一瓶。
就連運動品牌Nike也粘上了這樣的魔咒,2016年初發布的一款新鞋,鞋身以白為主,在腳後跟部分,寫有紅字“發”,或倒轉了的“福”,以取中國人福到之意。但中國網友們看到該設計吐槽“發福”的連讀,因為其中國含義是指肥胖,身材走樣。

其2015年Nike推出的“SB”系列同樣震驚了一些中國消費者。SB系列的鞋子英文全名是:Nike Dunk Low(Hi)Pro SB(即skate board的縮寫),是其最主流的板鞋之一。但是,“SB”在中國的含義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有網友吐槽說 “當初在商場看到大大的Nike sb系列,和朋友笑了好久,難道是商業間諜進了他們公司設計部?”

野村證券亞洲區(除日本外)消費品行業分析師陳菁瑜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些針對中國農歷新年或是生肖猴年設計,說明這些國際大牌非常重視中國市場,所以在設計中希望體現中國元素,不過顯然對中國文化和審美習慣又不夠了解。
如何嫁接中國元素
中國購物者對於奢侈品牌的重要新已經不言而喻。過去的2015年,中國購物者在繼續成為全球奢侈品行業最大手筆的消費者,財富品質研究院《2015年中國奢侈品報告》顯示,中國購物者約花1168億美元購買奢侈品,同比增長9%,消費額達910億美元,同比增長12%。在全球奢侈品消費中,中國購物者占據高達46%的份額。
為應對區域市場差異性需求,歐萊雅、寶潔等很多中低端消費品牌會在中國有研發中心,研究開發適合中國或亞洲消費者適合與喜歡的產品。可對於奢侈品牌來說,既然中國是很多品牌最重要的市場,希望設計出抓住中國消費者興趣點的產品,為何不選擇更了解中國文化的中國設計師?
"不少奢侈品牌或其他國際大牌,特別是一些歐、美品牌,特別強調自己的品牌DNA",知名國際獵頭機構華徳士(Robert Walter)中國消費品類銷售與市場營銷副總監郭林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所以品牌設計師、區域市場高級別高管目前基本都選用了解品牌內涵和文化的歐美候選人。
另一方面,從奢侈品本身而言,其“創造了跨越時間和小眾的物件,其中包含了上百年歷史的技法和手工工藝,其代表著頂級的手工藝、文化、歷史傳統以及對於生活態度的獨到闡釋,它傳遞的是一種文化及生活方式”,巴黎HEC商學院專門研究品牌、奢侈品、時尚的營銷教授Gachoucha Kretz認為,傳承性是其品牌的重要特點。
因此,在未能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狀況下,品牌將中國元素簡單生硬地加入其中,結果可能適得其反,特別是在中國消費者消費理念日益成熟,消費群體日益年輕化,對傳統大牌不再盲目的狀況下。
“國際品牌需要權衡保持品牌DNA與重要市場元素的平衡,迎合市場也需要深入了解當地文化,”陳菁瑜也認為,如果可以跟中國藝術家、設計師合作是贏得市場爭更多勝算可能性之一。
編輯:彭海斌
24家券商獲深港通開通權限你就能開戶? NO,系誤讀
近日,一份24家券商首批獲得深港通開通權限的名單在市場流傳。《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向名單內的多家券商求證,證實該名單屬實,但投資者現在可以開通深港通賬戶系市場誤讀。
與此前市場解讀的目前可以開通深港通賬戶、甚至深港通近日將開通所不同的是,多名券商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表示:“投資者現在可以開通深港通賬戶系誤讀,24家券商首獲深港通開通權限是深港通開通前的一個標準流程之一,券商權限開通有先後順序是各家提交材料全面程度不同所致,後面還有多個環節的全網測試,測試會持續到11月中下旬。”
據接近深交所的人士稱,目前深港通正在全網測試之中,近期深交所也會加大券商的審批力度,會每天對達到上述條件的機構一批批的發送同意通知。
目前可開通深港通賬戶系誤讀
根據媒體報道的文件顯示,深交所發布了《關於同意開通國信證券等會員單位深港通下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的通知》,且列示了一份名單,包括華泰證券、國泰君安證券、中金公司、招商證券、申萬宏源證券、東方證券、廣發證券、安信證券、國信證券等在內24家券商,已獲得開通深港通下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向名單內的多家券商內部人士求證,該名單及所列事項屬實,是通過交易所會員專區下發,且只發給了24家券商。但並不代表目前已可以為投資者開立深港通賬戶,具體事項還等待交易所通知。記者也向名單上的其他多家券商營業部進行電話求證,均表示雖公司是在權限開通名單內,但同樣還不能立即開通深港通賬戶,需要等待公司內明確的文件和具體要求的下發。
記者同時發現,雖然名單上所列有24家券商,但包括中信證券、方正證券、光大證券等大型券商未出現在首批名單中,這也引起了市場的關註。
名單上某券商的內部人士向本報透露,由於當前市場對首批權限下發存在不同解讀,深交所方面今日上午已對此向券商機構做出解釋:24家券商獲首批權限均是業務上已經向深交所提交正式申請材料並且材料完備,並在中國結算深圳分公司開通了港股通結算業務,同時在仿真測試中達到了深交所和中國結算的測試要求,還正式並正確的提交了交易單位權限申請 。
深交所方面還表示,未來幾天還會有幾批券商名單的公布,不在名單上的券商可以進一步完善以上幾個環節,近期會每天對達到以上條件的機構一批批的發送同意通知。
深港通進行全網測試
此外,市場對於深港通近幾日或開通的解讀或也存在誤讀。“目前每個周末我們都會進行全網測試,正在逐步推進”,上述券商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據該券商人士發給本報記者的港股通測試安排,在10月17日至11月9日,行業已將進行全市場業務仿真測試;10月22日至23日及29日至30日,已先後將進行第一、二次全網測試。按照安排,11月5日至6日和12日至13日,第三、四次全網測試將進行。另外,在通關測試前一周六、周日進行全網測試(可選),在業務啟動日前一周六進行通關測試。
早在10月13日深交所和港交所首場路演中,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就曾表示,傾向於11月中旬後的某個周一推出深港通,周一方便風險控制。在10月17日-11月9日將進行全天候全市場仿真測試,周末時間進行全網測試。
脫給你看 你就看得清楚?
6月24日,英國“脫歐”公投計票結果揭曉,多數投票者贊成英國脫離歐盟。這一結果在英國及歐盟引發了“大地震”般效應。咦,奇怪了,明明在公投前幾乎所有民調結果都顯示“脫歐”意向略佔上風,怎麼一個如實反映民意的投票結果,反而令人既震驚又愕然?
由此可見,民意從來都沒被人重視過,更遑論被尊重。公投前那段時間,全球市場都當英國的民意冇到,爭先恐後“偷步”炒上,所恃的理據只有一個:博彩公司的賠率都顯示英國“留歐”機會較大。
民調與賠率,兩者的目標功能很不一樣,民調反映眾人的意願,賠率反映眾人的判斷。一個香港球迷撐香港足球隊,這是意願;但當香港隊對德國隊時這個球迷下注買德國隊,這是判斷。
故民調與賠率之別就是意願與判斷的差距,人們之所以漠視民調而更信賴賠率,是因為傳統民意調查存在太多的先天不足:
第一,傳統民調是靜態的,反映不出“民意如流水”的動態變化過程,民心甚麼時候變、怎樣變,變幅有多大,完全掌握不了;第二,傳統民調是滯後的,無論民調做得多麼精準,反映的只是做民調時的民意,而不是做決策時的民意;第三,統計誤差、樣本誤差、高拒訪率、被訪者故意誤導等客觀技術因素,也使得傳統民調的可靠性要打折扣。
反觀賠率,正好可以彌補傳統民意調查的不足:第一,賠率是動態的,可以及時反映出判斷的轉變幅度;第二,賠率可以實時反映即時的判斷變化,沒有滯後問題;第三、下注者就是訊息蒐集者,不會有拒答、故意誤導的問題,而且有賠率誘因,使下注者更有動機蒐集有利準確判斷的訊息。
既然如此,為何這次賠率會不堪一擊,被民調“完殺”?這就要搞清楚賠率所反映的是何種“判斷”了。在這個遊戲中,民意調查縱使有種種不足,有一點卻是很實在的,就是所反映的是“一人一票”的客觀意願。賠率呢,完全由注碼決定,大戶的一注,就能“代表”萬千散戶的“判斷”,更能由此結果影響千萬相關及不相關人士的判斷,而且,下注者並不需要有投票權。
英國“脫歐”公投是一場政治豪賭,豪到令整個國際格局天翻地覆,豪到令國際政壇風起雲湧,如此的賭局,又怎是小小的博彩公司所能掌握?故此,真正的賭局,並不在賭桌上。賭桌上的一點成本,就能令挺“留歐”者大安主義留在家裡不出來投票,最終的贏家是誰?歐盟分崩離析,又對誰最有利?
分享經濟4年前和4年後的邏輯不一樣,看不懂你就輸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1/160776.shtml
分享經濟4年前和4年後的邏輯不一樣,看不懂你就輸了
筆記俠
我們面臨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促進、去杠桿,這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出現的。
本文由筆記俠(微信ID:Notesma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陳馳
陳馳 | 小豬短租聯合創始人兼CEO。小豬短租是依托於分享經濟、為用戶提供短租住宿服務的互聯網平臺。2016年11月完成D輪融資6500萬美元。
全網首發·完整筆記·商業模式
“分享經濟”在四年前是很多人不知道的詞匯,小豬開始做分享的時候受到很多質疑,從我身邊的朋友、親屬,到接觸的VC、PE都認為走不通。中國人不可能做分享,中國人不可能把自己的房子打開讓陌生人住進來。
四年以後,我們發現很大的變化,從概念上大家都知道,出行、住宿、家廚,還有58的二手閑置分享,滲透領域逐漸變多。投資逐漸變成熱點,很多大的基金,包括PE、VC都在這個領域做布局,而且投資金額也不小。
這和四年前形成非常鮮明的對比,四年前的邏輯和四年以後的邏輯不一樣。中間發生了什麽樣的變化,本質的邏輯是什麽。今天我給大家做三點分享,分享經濟從這四年的變化過程里,哪些底層邏輯支撐了今天的變化。
一、分享經濟為什麽出現?
分享經濟為什麽出現?物質基礎是什麽?

當然是大量的剩余物質,無論是車、房,還是二手物品,可以分享是因為二手物資有冗余。我九幾年在醫學院,一些綜合性的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造成的綜合性疾病相對少見,但是也逐漸出現。我們學醫學的時候,像內分泌科都是一些小的科室。中國在70年代、80年代,都是在物質短缺中成長起來的。放到人類整個歷史上基因的進化,都是在物質匱乏中進化出來的,高血壓、糖尿病這些病在人類的進化歷史上是很晚出現的。
另外,我們小時候政治課上學的一句話: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的需求和生產力嚴重不匹配,或者是生產力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人類歷史上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個物質短缺的狀態,但是大家沒有意識到隨著中國近30年的後發優勢、快速規劃,在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從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短缺經濟到富饒經濟。

我們面臨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促進、去杠桿,這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出現的。這個大背景是分享經濟出現的主要邏輯,特別是個人有了剩余的資產和資本進行分享。當然因為生產力、生產效率的提高,大量的勞動時間也會被釋放出來。
我們老一輩的父母工作時長都很長,無論是在工廠,還是在事業機關,很少有多余的時間進行再生產,或者所謂的分享。在過去的20年,家庭的車輛從很稀缺到每個家庭有1-2輛車,房子也是這樣。從1995年住房改革以後,近20年的私有住房發展非常快,甚至住房是過剩的,中國據統計也有2000-4000萬的房子電表都是不轉的,這是很大的反差。
二、分享經濟為什麽能成?
第一,因為全人類從長的歷史來看,第一次從所謂的短缺經濟進入到富饒經濟,我們有剩余的資本可以進行分享,這是一個前提。
第二,我們受到最大質疑的只有一個: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個人,VC都認為分享或者是房子的分享很難解決信用和安全的問題。他沒有看到過去十幾年互聯網的出現,其中一個典型的特征是連續消除所謂的“信息不對稱”。
以前買二手物品沒有形成閉環的時候,信息沒有解決不對稱,買的床墊有很大的咖喱味,會出現道德風險、信用選擇的問題。但是在互聯網領域會把遮蔽的信息和行為通過閉環的系統逐漸披露出來,或者是幫用戶做篩選,或者通過閉環的信息向雙方發出更多的信息,讓交易變得更加安全。
58、趕集以前做短租房的時候,道德風險非常明顯,房東在分類信息上發了房子短租,照片很漂亮,但是有可能房子的照片是假的。交易很可能是通過電話進行,房東很有可能讓你先打定金,定金打過去後發現房東和房源完全不存在。通過閉環解決道德風險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房子需不需要核實信息?早期會。因為是閉環,可以做擔保,能把道德空間消除掉。所有交易基於現在的實名制和信用體系做閉環的時候,身份是可以鎖扣的。本質上做分享的時候不是匿名進行,是在實名下進行。每個人都以實名的身份發布房子、預定房子,每個交易都有實名做鎖扣。
當然和全局的實名制發展有關系,比如手機號的實名,我們可以用到公安部的身份證系統做篩選。從全社會到每個垂直網絡,從電商到很多領域,都有在線交易,和實名做捆綁的時候,全社會會形成信用體系。美國過去出現的信用評級,200-800,200是很差,800非常好。中國也出現了芝麻信用的芝麻分,也是200-800,在小豬,芝麻分700不用付押金,800不用付定金。閉環體系還能沈澱交易的信息,房東是高頻交易的對象,好的評價讓他持續得到訂單,也強化信用體系不斷進化。
通過互聯網的技術很好地消除信息不對稱,把道德風險解決掉,人和人的交易就可以進行。有了閑置的物資、閑置的資本和其他盈余,當互聯網交易環境搭建好的時候整個交易就可以開始,就可以形成自由市場。這個時候平臺效益就開始了,能自我進化、自我沈澱、自我往前發展。
第三,分享經濟會遇到法律和監管的問題。

盡管在全球看,分享經濟是去中心化的趨勢代表,也是後工業化時代出現的去中心化代表,但在歐洲和美洲都遇到一些監管上的麻煩。過去200年是工業化的進程,所有和商業相關的法律和監管方式本質上是200年工業化進程里形成的一些產物,它們為經濟服務。
經濟是前提,經濟後面的自然運行邏輯是前提,法律只是一個結果。工業化進程到尾聲,我們要開始去中心化。去工業化的時候,法律和監管是重新尋找點的過程。時間會比較長,但是從邏輯上看不是不可改變的東西。盡管有很多矛盾和沖突在里面,但是改革的動力非常強。
後工業化剛剛開始,其中以分享經濟為代表,網約車法律條例也在通過中。大家需要一些耐心,但顯然不是剛性約束。
三、分享經濟興起邏輯
▷第一,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開始出現了全球範圍內的所謂“富饒經濟”,生產力第一次大過需求。這是非常重要的變化,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第二,互聯網的出現,通過連接可以消除所謂“點到點的交易中信息不對稱”問題。
▷第三,法律上的問題不是剛性約束,而是進化或發展的結果。

共享經濟是平臺經濟,有很強的網絡效益,本質上是形成了新的連接,即“去中心化的點到點的連接”,這是非常不得了的。過去200年工業化進程形成了所謂的自由市場,讓企業變成整個經濟的原動力,可以去觀察市場不均衡的地方,可以去做創造。
以前出現了大集團、大流通、大賣場,今天我們可以把新的連接降到個人,會出現不一樣的商業化邏輯。生態多樣性會變得更加複雜,比看到的原有規劃的自由市場更加複雜,進化空間會非常大。
今天的分享經濟只是開始,可以滲透到各個領域,可以賦予到個人,讓個人根據自己的存量資本、資產、盈余,去參與到全域的商品服務中。今天你的房子有閑置的時候,你可以通過連接發布到類似於小豬短租平臺上。跟你隔著千里萬里不認識的陌生人住到你家來,這是新經濟,不是所謂的“社交事件”。
盡管大家對分享經濟從開始的不認可、不合邏輯,到現在開始關註它、認可它,這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只是一個開始。
法律是解決社會爭議的最後一道防線,是對最低層次道德義務的規定,考慮當前已經出現或可明確預見的情形的規制;且法律的制定需要一個特定的立法程序。因此,法律具有天生的滯後性,落後於經濟、社會和文明的發展速度。
對於Airbnb、短租等新事物,都有一個認識、理解和接受的過程,只要是能夠促進社會資源分配,滿足或解決需求的新事物,都會被法律接受,法律也會進行相應調整,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危害進行規制,平衡參與各方及社會的利益。
—— 米律專業點評
▷米律,筆記俠合作夥伴,常年法律顧問。米律意為“Mobile Internet Lawyer”,互聯網企業法律服務商,搭建了一套基於法律條款大數據的在線合同生成系統,為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企業合同在線生成,及提供股權架構、融資法律輔導、期權激勵、常年法律顧問等專項法律服務支持。
[本文作者筆記俠(微信ID:Notesma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陳馳。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訂閱號(ID:iheima)]
共享經濟
分享經濟
贊(...)
分享到:
贏到大劉錢,你就係股神
不許人間見白頭,邊個唔想做大劉?(二)
現年66歲的大劉,是為香港最有故事的富豪,其以資本市場的彪悍作風震撼富豪圈,又因娛樂八卦的風流韻事為草根所熟知。但凡有他的新聞,多半都會登上各大媒體的頭條。
不懼財團,不畏地產霸權,不怕官不怕管,大劉的作風以彪悍著稱,也因此,成功晉級可以和香港四大家族比拼的第五人。大劉的股市狙擊手法,在華爾街其實早於八十年代盛行,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收購背後,真實的目的就是套利,近年,Value Partners的葉維義也模倣,But,少左一份江湖味。
大劉的出擊手法首先是選擇一家股價低迷、股權分散的優質企業,低調吸納閒散股權,達到一定數額後,宣佈全面收購,利用輿論造勢,抬高股價,最終讓公司創始人高價從其手中購回股份,賺取差額。而如果創始人放棄購回股份,則大劉直接掌控公司。
劉鑾雄,1951年生於香港,祖籍潮州,早年畢業於加拿大Waterloo大學,並結識前妻寶詠琴,後回港參與家族的吊扇製造業務,因此花名「風扇劉」。經營家族傳統的吊扇行業,並不能讓劉鑾雄滿足,頂住家族的壓力,劉鑾雄和寶詠琴遠赴北美,1978年和友人梁英偉(目前為港中發展主席)成立Evergo愛美高公司,主力拓展北美市場。
踏入80年代,愛美高的古董裝飾風扇大受歡迎,每具賣到100美元,成本僅20蚊美元。當時一年做150萬台吊扇,成為市場王者。愛美高於1983年8月上市。在創業初期,大劉最大的願望就是擁有一所1500呎的豪宅,存款能夠達到100萬。而後來愛美高在港上市集資1.5億港元,成為當時最大的IPO,轟動資本市場。
劉鑾雄趁股價高峰時悉數放售股份,梁英偉於1985年也賣掉愛美高股份,經營皮草廠及磁碟廠,且首度在樟木頭設廠,從此與當地結下不解之緣。
1985年,劉鑾雄也拋售愛美高的股票並離開公司,愛美高股價應聲下跌,直接從4元一股狂跌至七毫子一股。半年後,劉鑾雄聯合基金逢低吸納,以大股東的身份重掌愛美高。一進一出間,劉鑾雄不僅重新拿回公司控制權,還淨賺數億港元。嘗到了甜頭後,他遂放棄實業,大舉沖向資本市場。另一次狙擊,劉鑾雄利用馮秉芬、李福樹兩大家族不和,先後入主華人置業、中華娛樂兩家上市公司,贏得了巨量資產的同時,成功跨入地產行業。
1987年股災,大劉損失慘重。可能出於保值考慮,他大量購入優質物業,包括銅鑼灣崇光百貨等,而後大量的租金收入,也成為其手頭持續穩定的現金流。1989年開始,香港股市持續低迷,劉鑾雄決意私有化旗下的系列公司,但面對利益博弈,華人置業的私有化首先遇阻。隨後,劉鑾雄遇到了狙擊生涯中第一個勢均力敵的對手:台灣過江龍僑福建設主席、官商黃周旋(已歿)。
贏到大劉錢,你就係股神。
黃週旋,九十年代身家已經過百億,他就是曾經技術性擊到大劉之一人,其代表作就是大潭水塘道的陽明山莊。
大劉打算私有化愛美高未果,及後,黃周旋以對愛美高每股4.81港元、對華人置業每股3.35港元價格,提出全面收購要約,當時的黃周旋,已經悄悄獲得了滙豐70億港元的信貸支持,實屬有備而來。
大劉面對實力不容小覷的台灣佬,並不膽怯。在市場均以為蝕底吃下這個虧的時候,他卻反其道而行之,讓愛高美以每股2.1港元的價格拋售華人置業股份近1100萬股,打壓市場預期,隨後又悄然帶領愛高美迅速以2.2至2.5港元一股的價格購入華人置業近3000萬股份,完成對華人置業55%的股份持有,安全著陸。雖已將損失降到最低,但這一役,還是讓劉鑾雄損失了數百萬港元。隨後,劉鑾雄的狙擊生涯暫告一個段落。
黃週旋長子建華,「陽明系」馬主,藝術收藏家
而後的煤氣、大酒店之戰,雖然這些公司背後分別為四叔李兆基,老牌英資大鱷嘉道理家族,劉鑾雄也未退讓,低價吸納閒散股份後迫使大股東回購,分別賺取了0.34億港元和1.34億港元。
隨後的幾年,華人置業和愛美高前前後後提出了兩次私有化方案,在前幾次低價直接的收購建議,均遭遇了中小股東的強烈反抗,甚至驚動了香港證監會。經過反思,大劉調整策略,提出讓股價較低的華人置業反向收購擁有高現金流優質物業而股價較高的愛高美,巧妙地實現對華人置業的控股。
而劉鑾雄本人,也因此成為一方巨賈。到如今,華人置業成為劉鑾雄名下最大的資產,公司市值近240億港元。
延伸:
OPPO的決心:戰略回歸人民,你就贏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8/161755.shtml
OPPO的決心:戰略回歸人民,你就贏了!
周掌櫃
原文首發: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轉自:周掌櫃訂閱號(微信ID:zzhanggui),作者周掌櫃。
2016年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上爆發的OPPO,讓消費者感受到一股清流。
時尚潮流變得沒有那樣昂貴,配置和性價比這樣枯燥的比較變得可以感知,同時這個品牌關註年輕人。“想其所想”,為年輕人創造體驗;“伴其所在”,出現在年輕人關註的所有媒體。而滿大街的廣告則彰顯著這家消費電子“新貴老兵”的親民情懷。
競爭對手的眼里,OPPO的渠道陣地戰、促銷員貼身推廣和產品的年輕化時尚化傳播,也讓大家重新思考消費電子的本質規律。
在蘋果高端創新、三星立體產品線選擇、華為高品牌勢能的競爭氛圍里,OPPO的戰略打法看起來簡單、直接又能很好的俘獲消費者的心智,同時也擁有實戰的競爭力。
本文,周掌櫃戰略咨詢團隊將對OPPO的研究從中國市場轉向東南亞,通過我們對印尼、越南和緬甸等國家十幾個城市的第一線考察和調研。為您呈現比國內市場更加殘酷的智能手機競賽,尤其是OPPO在東南亞對三星發出的強有力挑戰,同時,這也是中國消費電子在國外市場最犀利的進攻。對此,本文將剖析呈現OPPO打法的立體架構,以及支撐OPPO快速突破的戰略戰術細節。
消費電子領域的競爭是全世界最激烈的商戰,智能手機的競爭因為結合了消費品和零售兩個行業,對於任何企業來說這都是難以駕馭的野馬。這個領域沒有常勝將軍,沒有人知道明天誰會升起,沒有人知道眼前勝利的歡歌能到幾時。
OPPO不僅帶給行業全新的視角,也推動行業更加尊敬消費者,更加敬畏競爭,OPPO為每一個對手都塑造了一個嶄新的開始。
戰略決心
有時候,戰爭需要不合時宜的偏執。
2013年秋,OPPO越南負責人Jacky對控制越南40%手機零售市場的移動世界老板Tom(化名)說:只要你們讓OPPO進店,我們可以出200萬美元利潤保證金,你們穩賺不賠。
Tom之後和身邊的人回憶說:盡管他們也見識過三星的大手筆,但對於眼前還不熟悉的OPPO年輕高管仍然心生敬意。
走出談判室的Jacky命令下屬加快總計1700萬美元的越南廣告投放,用猛烈的炮火表達誠意。曾在OPPO工作的本地員工阮先生評價說:老板的勇氣來自於經驗和決心,但當時更多人認為是賭博。
商業的語言往往就是這樣簡單直接,不太需要揣摩。其實,在決策進越南市場前,“承包”越南的OPPO江蘇渠道夥伴的一把手帶團隊考察越南前後達一年之久,並找第三方公司做了專業的市場調研。OPPO有備而來,但出手兇悍。
最後,Tom被Jacky的真誠打動,同意了OPPO的三個條件,即展臺進場、形象進場、促銷員進場。特別是在促銷員進場這點上,移動世界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先例。OPPO的堅持讓移動世界高管們充滿期待,他們想了解大手筆投資背後的玩法是什麽。
之後,OPPO追加了幾百萬美元的形象投入,獲得移動世界的門頭、廣告位、海報等戰略性資源。三個月內,600名促銷員“如狼似虎”地打入了移動世界全國300家門店。OPPO就這樣大手筆進入了越南市場,沒有任何猶豫和懷疑,國內的大老板給Jacky的指示只有四個字:越快越好!
“亮劍最安全,進攻最可靠,每天都能聞到鮮血味道的才是戰場”,越南市場一位OPPO前任總監感慨道,曾經作為OPPO的一份子,他對OPPO的打法熟悉又敬佩。
“消費電子戰場,三個星期決定一個新品成敗,六個月決定一個品牌生死存亡,確實容不下猶豫和搖擺。”他說。
圖1:OPPO在印尼和越南的品牌傳播把搶占制高點和創意點結合起來

確實,東南亞智能手機的競爭對比國內更加殘酷。
東南亞市場的手機品牌數量幾乎是國內的2-3倍(印尼泗水最大的高端商場Marino里手機品牌竟達28個),在國內已經退出競爭的索尼、LG、華碩仍在東南亞頑強抵抗,還有5到10個的本國品牌和印度品牌(其產品來自中國Design House)。
“印尼3億人,菲律賓和越南各1億左右人口,緬甸6000萬,如果加上印度13億,中國14億,OPPO拿下全世界接近30多億人口的中國和東南亞新興市場,逆轉我們在全球發達國家的競爭優勢完全有可能”,這是一位三星高管的焦慮。擔心並非多余,2016年1到9月份,OPPO在印尼的市場份額已經從7.2%上升到了16%。
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OPPO在印尼如此犀利的進攻,源頭在OPPO體系內的風雲人物——李傑。
2011年,李傑主動請纓到印尼開拓市場,據說拿到護照第三天就提包出發了。到印尼後,配了一名翻譯,開始深度考察市場。之後他從國內帶過去十幾名市級經銷商的負責人,每人配一名印尼本地翻譯。從零開始,紮根印尼。前面講述的印尼三四線城市市場開拓的成績,應該都歸功於這個OPPO國際化第一悍將,OPPO內部流傳著李傑這樣的感慨——很多偏僻的市場去過一次之後真的不想去第二次。
李傑用了4年的時間將印尼OPPO的市場份額從零提高到10%。最新數據,2016年Q3 OPPO市場份額達到16%,僅次於三星的33%。
悍將李傑並非個案,在越南市場,OPPO有組織地培訓了很多李傑一樣的人,而且他們讓人吃驚地年輕。並且,OPPO大部分的高管都是從大學畢業之後進入公司,輪崗之後逐級提拔的,他們對公司的忠誠和信任超過大部分競爭對手的松散團隊。在OPPO的體系里,之所以能讓將軍和士兵都打雞血一樣地沖鋒陷陣,甚至自己出錢為公司做營銷傳播,其實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真實地在打一場“人民戰爭”,高管都是從人民群眾中脫穎而出的。公司像“打土豪分田地”一樣給予每個渴望建功立業的年輕人機遇和途徑,然後以一種朋友的身份合夥合作,共同創造商業奇跡。
“而三星這樣的國際化公司,他們多少還是論資排輩的,三星很少對當地的高管委以重任。”這是一位國內智能手機業內人士的視角。
任何複雜商戰最本質的邏輯其實還是人的競爭。OPPO在打這場人民戰爭的時候,從人民群眾中發現將軍,不拘一格,同時也努力讓更多的人受益。
正是由於OPPO基於消費電子的本質和對終端渠道的重視和理解,才有了幾十萬促銷員隊伍的戰鬥力。上文中提到,期待建功立業的OPPO促銷員進入了越南移動世界的全國300家賣場,之後發生的情景是這樣的:
1、聚攏人氣:OPPO散布在全國的600名促銷員和督導,非常重視在交通早晚高峰在店門口舉辦各種活動,以吸引人群的註意力,並且這種活動已經成為了一種長期堅持的習慣養成;
2、產品秀場:一個ASM(業務單元)每月組織20-30場路演,中型小組6-8場,其中14-22場小型路演對於OPPO來講是促銷員自發免費推動的。每個月投入特定費用請本地演員,發放禮品和宣傳頁做活動,全國每年大概3800場中型路演;
3、關愛員工:督導會把負責區域所有店面的店長(合作夥伴最底層渠道實權負責人)生日記錄下來。每到生日的時候,都會從經費中拿出專門的費用安排一場生日慶祝;
4、深度支持:OPPO在越南的城市督導會時不時的去移動世界店里,幫助打掃衛生,力所能及地融入其中。OPPO把和渠道建立深度合作關系放在極其重要位置上;
5、快速響應:銷售負責人在響應客戶需求的方式上大膽創新。從之前的活動審批制到預算內決策制,OPPO按照區域的規模和銷量設計特定的預算讓銷售負責人自由支配,先執行後報備,極大地提高效率。
到2016年底,OPPO在越南促銷員已經超過3000人,加上600多個督導和城市經理已經形成了一支專業、有戰鬥力的銷售隊伍。而這只隊伍的價值也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力,結合行業內華為和金立等公司的渠道成功實踐,我們發現促銷員的幾個重要價值:移動廣告牌(品牌廣告著裝)、社交中心(每人至少200粉絲影響至少600名家庭成員)、統計和預估銷量(幫助廠商預判產能需求)、合作夥伴監督員(監督渠道合作夥伴亂價等)和成本最低的員工(提成的方式使其固定成本很低)。
對比諸多行業,消費類品牌凡是涉及到重要決策的品類促銷員都是決定性力量之一,比如:老板吸油煙機、慕思床墊、歐派櫥櫃等國內高端品牌都對終端強促銷非常重視。
OPPO的打法在越南市場是前所未有的。這些接地氣、充滿熱情的市場打法,加上前面提到的大手筆廣告預算、展示投入,讓OPPO在進入越南市場的第一年,勢如破竹地獲得了10%的市場份額。第二年,OPPO全面打入越南四大KA(連鎖經銷商),獲得了越南90%的市場展示覆蓋。到2016年9月,OPPO在越南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23.8%(三星38.5%),F1s單品銷量15.6萬臺,幾乎是三星同檔位機型銷量的兩倍。
以上,我們可以感受到OPPO在東南亞市場相對於三星的成功,並非簡單複制國內的成功打法,更是工作效率和市場效率的全面趕超。智能手機大戰中東南亞市場的打法和國內三四線城市高度接近,但OPPO陣營打法非常靈活。比如,OPPO在印尼市場主要以零售渠道和大賣場的Retailers(代理商)為主,而在越南則以四大KA(大客戶渠道)為主,但是OPPO打法不變的靈魂是圍繞“人民戰爭”的動員能力。
廣泛的發動群眾和利益共享,猛烈的炮火飽和攻擊,堅定的戰略決心,年輕人高昂的戰鬥熱情——這些都是OPPO在東南亞表現出的精神面貌。
本地化融入
在雅加達最大的IT批發賣場ROXY MALL(類似早期中關村的海龍大廈)里,OPPO拿下了的大量露出廣告資源,進入賣場後很容易被綠色吸引。有時候,很多計劃想買三星的消費者進來之後,也會臨時改變主意把綠色的OPPO納入選擇範圍。
OPPO在印尼市場目前占有16%的市場份額,經過4年的戰略投入後,已經進入了市場收獲期。
圖2:印尼雅加達最大IT批發市場ROXY MALL被OPPO“占領”

OPPO基於他們在中國大陸耕耘十多年對消費電子的戰略思想,堅定地生根於一個全新的國家,融入這個國家的人民,堅定地與當地渠道和娛樂圈合作,亮出寶劍,要麽生要麽死,孤註一擲地奔跑。
他們在越南是大滿貫贊助,據說每年的年初都會和越南主要娛樂明星一起商討新年合作計劃,非常的本土化和接地氣,並沒有三星這樣國際公司的架子和範式。
不過,有了以上的大手筆和戰績,並沒有跡象表明OPPO陷入了驕傲和狂熱。
“OPPO沒有驕傲的認為自己發現了戰場上的終極制勝武器,反而有那麽一點的不自信,覺得沒有太多可以說的,充滿了危機感。”一位OPPO合作夥伴表示。
周掌櫃戰略咨詢團隊在東南亞的調研中還發現了多個國家市場很多細節的差異,以及一個國家不同層次市場的根本性差異,可見東南亞市場的複雜性,和對於OPPO這種後來者對三星進攻的難度。
圖3:印尼消費者習慣於購買手機坐在椅子上交流
比如,下面一些市場特點非常明顯:
緬甸市場消費者普遍希望手機在陳列的時候展示背面,因為他們覺得正面是一樣的,看不出區別;
印尼的消費者買手機的時候,希望坐在櫃臺前和促銷員深入的交談,因為他們認為買手機不應該沖動消費;
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女性普遍膚色較黑,而且由於消費水平的原因旅遊並不普遍,他們喜歡前置攝像頭的自拍,他們對於自拍中擁有增強美白效果十分在意(而其他品牌的研發工程師認為相機拍照的真實性是第一位的);一般每兩三天都會更換自拍的頭像,和中國消費者發朋友圈幾乎一個頻率;
越南40%手機分期付款,銀行分期3%的費用需要廠家承擔。很多年輕人通過買手機賣手機從銀行套現,這讓越南這個24歲以下人口占比達40%多的新興市場,擁有比人口和購買力評估結果更強的消費動能;
而如果想很好的理解和應對這些本土化特點,手機廠商必須有很好的本地化戰略,並且心態上願意圍繞消費者去調整產品。這和傳音在非洲研發的黑人專用拍照手機本質是一樣的,只有本地化的解決痛點,才能獲得當地消費者的認同。
實際上,所謂的“OPPO打法”並非是複雜而難以理解的。就像OPPO的“本分”思想所展示的那樣,OPPO都是很簡單透明的企業,背後的“操盤手”都是從1996年開始做小霸王的那撥消費電子老兵。2004年OPPO成立時,就考慮到全球化的需要決定在美國建立品牌,全球註冊商標。他們果斷拋棄了步步高品牌的陳舊,根據消費電子的特點重新設計了品牌。他們今天的簡單也是由於長時間實戰中的摸索選擇性地化繁為簡,以應對市場環境的頻繁變化。
時至今日,OPPO的異軍突起還在業內激烈地爭論著,很多人懷疑他們的可持續性,對消費電子的理解,OPPO自己也鮮有公開喊話。通過訪談和梳理,我們努力將OPPO的戰略矩陣以及消費電子競爭生態圖還原為模型1的全景展示。
模型1:OPPO戰略矩陣

模型1中我們將OPPO的戰略思想概括為五個方面:
剛需型產品:在“甜點檔位”聚焦消費電子特定產品形態中高價位高質量區間,以高質量旗艦滿足剛需和消費升級,邊緣化競爭對手;
長期競爭力:品牌大規模投入。消費電子長期競爭力本質在於消費者心智信任成本及深度;
規模壁壘:對戰略性產品通過以超越競爭對手的投資決斷力,提前形成規模競爭優勢獲取規模利潤,在廣告、性價比等形成壁壘;
消費級生態布局:廣告等超前預判媒體投資成為利潤第二戰場,與產品銷售構成雙線進攻戰略;
現金流杠桿:OPPO在印尼等區域要求所有零售商現款提貨(給60天退換貨保證),擠壓和捆綁零售商手中的現金流,獲得全生態現金流的支持。
以上五點很代表OPPO對消費電子本質的理解。消費電子從根本上是消費升級潮流和科技潮流雙輪驅動的產業形態,準確的說是——科技驅動產品,傳播驅動潮流。任何一個廠家都需要在兩個方面同時展開積累和競爭。消費電子不僅是高科技產業,也是時尚潮流產業,從某種程度也有最吸引眼球的媒體產業屬性。
另外,消費電子,特別是智能手機行業,競爭力是在“三大戰役”的攻堅戰中體現的:第一個是產品品質的攻堅戰;第二個是品牌勢能的攻堅戰;第三個是現金流運營的攻堅戰。
簡單說,OPPO打法通過三個攻堅戰賺三份錢,通過“三大戰役”爭奪市場主導權。第一個,產品戰役,獲得產品銷售利潤。這方面OPPO清醒地認識到消費電子巨頭必須生產高溢價產品,放棄價格戰,聚焦“甜點檔位”。所以,在東南亞市場,總體來看OPPO銷售產品平均單價比三星高20%,和小米早期通過高配置饑餓營銷預售獲得高利潤比較接近。第二個,品牌戰役,獲得品牌投資的投資收益。通過提前預判媒體帶來的收益,比如OPPO投資娛樂節目的初期是1000萬人民幣,等節目收視率提高之後其價值可能達到1億人民幣(其它品牌要拿此節目需付出高額門檻費),其中9000萬的差額其實也是間接轉化為OPPO的利潤。第三個,現金流運營戰役,獲得金融類收益。通過吸附產業鏈資金提高自身資金使用效率,並對下遊零售夥伴實現了利益捆綁。印尼訪談中,一個當地零售商說:“OPPO要求現款結算,加快資金周轉,這一點帶來的結果是,整個印尼市場主導的三星用自己的現金流通過經銷商支持了OPPO的運營”。OPPO其中的現金流和規模收益可見一斑。
當然,硬幣的另一面,OPPO身上體現出早期三星的靈活和進攻性同時,也展現出組織能力脆弱的一面。總體來看,OPPO還是一個相對簡單和粗放的組織,有很多課需要彌補。一位業內資深專家評價:“OPPO的組織能力在很多方面比聯想這樣的企業差很多,因為他們僅僅是產品在國外特定國家銷售,還沒有做到整個價值鏈和人才支撐的全球化。本質上還是一家中國特色濃厚的本地公司。他們未來走向全球還有很多障礙需要跨越。”
如果在歐美這樣成熟的市場環境中,習慣於打破遊戲規則的商業參與者往往會蒙受巨額的損失。而且三星、蘋果這樣的國際巨頭,目前還沒有通過專利戰真正封殺OPPO,OPPO也沒有在歐美等成熟發達國家市場獲得更高技術含量的認可。這些都是OPPO模式目前不成熟的地方乃至隱患。OPPO所有的市場都是掌控在利益捆綁下的渠道夥伴手中,而沒有自己直屬掌控的銷售組織,很多渠道並非深度掌控的,導致一些國家的經銷商賺到錢之後搞房地產、投資娛樂,這不得不說是OPPO業務基業長青的隱患,因為渠道能量被轉移消耗掉。另外,這種陣型在全球化展開,其法律遵從、知識產權遵從、人員管理風險等全球化繞不開的風險,如何規避?如何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組織能力?也是巨大挑戰。
OPPO並不完美,“產品銷售利潤”、“品牌投資收益”和“現金流運營收益”都非常討巧,但和三星的質量控制能力、屏幕內存硬件生產能力、芯片研發能力、專利布局能力、電池等基礎研發能力相比,都在競爭的表層。
而且,OPPO的品牌勢能對於中國一線城市的影響仍然較弱,而三星的Noto7事件對全球銷量的影響只有2%左右,只是中國區嚴重一些,很多國家都沒有影響,可見其品牌的強大。
OPPO的主要挑戰在於他們的戰略思想需要向更高維度和更有深度的價值觀輸出、生活場景滲透提升。從商業戰略角度看也是處於“定位理論”思維框架,缺少生態戰略的前瞻性。OPPO的人年輕有活力,甚至總部總監級的負責人平均年齡只有30歲左右,但經驗不足,而三星在東南亞甚至全球的中高層都是在全球市場奮鬥了平均十幾年久經沙場的老將,長遠看,OPPO在全球市場還不構成對三星的壓力,因為OPPO並沒有足夠多可以支持國際化的人才。
不過,預計2017年上半年,OPPO延續渠道優勢,在大陸市場的高速成長勢頭依然會繼續。在未來2-3年之內,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最後擴張階段,起碼在亞洲和非洲等成長性市場,OPPO打法的紅利期依然存在。如果OPPO不能很好地利用這個紅利期,把利潤和能力轉化為對三星、蘋果、華為競爭的長期競爭力,或者說,2017年上半年OPPO不對簡單化打法做一定的調整,2017年第三季度之後中國市場可能被戰術不斷進化、戰略更加成熟的華為立體反超。從未來3年-5年的角度看,只要華為發揮技術積累優勢並提升自身效率,OPPO並不能依靠營銷奇跡壓制住華為斯巴達克軍團的推進。
東南亞市場,從OPPO與三星的戰略對抗全局上看,三星還存在壓倒性的優勢,只要三星適應了OPPO的打法,適應了叢林作戰,將直逼OPPO腹地。
“三大戰役”激戰正酣,對於OPPO、三星等廠商來講,同樣也是“認知規律”和“認知人民”的競賽。
在剝洋蔥式的思考中,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消費電子“人民戰爭規律”的本質——人民戰爭是人民發動的捍衛人民選擇權的戰爭,只有“人民”的需求是最終的勝利者,人民通過發動戰爭促使品牌廠家更加奮發有為,更加謙卑地為人民服務。
東南亞市場和中國市場非常相似,也是發展中人口密集的潛力市場,但是由於多個國家市場過於分散,也對中國品牌的進攻帶來了很大難度。OPPO能否在東南亞超越三星,還是一個有懸念的問題。
只有人民,只有當地的消費者能給予答案。
戰略回歸人民,你就贏了!
[原文首發: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轉自:周掌櫃訂閱號(微信ID:zzhanggui),作者周掌櫃。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OPPO
贊(...)
分享到:
微信和支付寶,誰才是支付領域的老大?看完這組數據你就懂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0214
兩大巨頭瓜分天下的局面依舊延續。
最近,艾瑞咨詢公布了2017年2季度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份額數據,支付寶和財付通市場份額一升一降。
其中,支付寶市場份額占比從一季度的54%擴大到二季度的54.5%;微信支付背後的財付通則從上季度的40%環比回落至39.8%。
在此之前,業內曾有傳言稱微信支付或將於今年年內趕超支付寶,支付寶寡頭地位正受威脅。
5年增長588倍!中國移動支付進入下半場
自2011年以來,中國移動支付發展呈現快速上升態勢,交易規模逐年翻倍增長,同比增長率快速上升,2013年達到707%,2016年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更是達到58.8萬億元。據預測數據來看,2017年交易規模有望達到98.7萬億元。
從2011年0.1萬億的交易規模,直至2016年58.8萬億的交易規模,5年間增長588倍,這一數據仍呈上升趨勢。

據統計,過去4個季度,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同比增速逐步下降,但依然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增速下降是由於總量規模的增大使得增量在其中的占比縮小。而得益於移動支付不斷拓展支付場景,同比增速依舊保持在高水平。
環比增速方面,2017年Q2依然保持較高增速,這部分得益於6月電商促銷活動的推動。
中國移動支付市場與國外相比,優勢明顯,增速極快。根據研究公司統計,中國去年移動支付市場規模為9萬億美元,幾乎是美國移動支付市場(1120億美元)的90倍。2017年,僅4810萬美國人在過去六個月使用過近場支付,僅占智能手機用戶的23.0%。而中國手機網上支付用戶規模突破5億,使用移動支付的比例達到69.4%。
根據預測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中美移動支付差距將進一步擴大,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美國的168倍。

在中金公司分析師姚澤宇看來,當前,移動支付已經進入下半場,流量紅利已經見頂,未來比拼的是“金融生態”。所謂“金融生態”,本質上就是“支付帶來的疊加價值”,包括信用、理財、保險、信貸、營銷等多種服務,在提供消費者便利的同時,引導商家更多地接入和使用。今年以來,支付寶在戰略上進行了一系列調整,摒棄社交回歸支付,從而帶來了市場份額的穩中有升。
支付寶VS微信:誰執牛耳?
2016年第四季度至今年第二季度,支付寶交易規模市場份額均超54%,寡頭地位絲毫沒有變化。財付通在今年第一季度發起“猛攻”,達到了40%,隱隱威脅著支付寶“老大哥”的霸主位置。

這場無硝煙的“戰爭”異常激烈。
據艾瑞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第二季度,支付寶市場份額占比從一季度的54%擴大到二季度的54.5%;微信支付背後的財付通則從上季度的40%環比回落至39.8%。
總體來看,第三方移動支付Q2交易規模達27.1萬億。兩家巨頭份額相加超過94%。借助於淘寶網等線上交易,支付寶“老大”地位愈發穩固。而發力於線下小商鋪的微信支付(財付通)份額雖然微跌,但實力依然不可小覷。相比之下,其他支付企業幾乎無立足之地。


最後,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兩家巨頭支付公司的“簡歷”↓

兩大巨頭瓜分天下的局面將會延續多久?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