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三一總部北遷 主動選擇還是被動避走?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3/xNNDE3XzU2OTAxNg.html

圖向文波

11月22日,據湖南當地媒體披露,梁穩根在早前一天的內部早餐會上,突然宣佈三一集團職能總部和各核心事業部將全部遷往北京市昌平區,長沙將只保留泵送事業部,不再作為總部核心。

當天,本報記者也從三一集團內部確認此消息,「兩個月內完成總部核心職能部門的搬遷」。

中國工程機械協會會長祁俊表示對此並不意外,這是三一發展成為國際化企業的正常選擇。而有知情人士則向記者透露,此次遷址從企業經營戰略角度,確能為三一的國際化發展選擇更好的平台。但另一重重要因素,也在於避開湖南當地日趨惡劣的同行競爭環境——三一集團和中聯重科,這對工程機械行業的「鬥氣冤家」,在行業內有著公開的矛盾。

近年來,有關三一的負面新聞不斷爆出並呈加劇態勢,包括高管向文波在內的三一人士,或公開或私議「背後總有推手」。上述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三一對此已到「不堪其擾」的地步,不想再牽扯過多。

\

三一突然宣佈遷址

搬遷將涉及30多名副總裁及以上的高管及職能總部1000多名員工

此次需要搬遷至京的部門,為三一長沙職能總部,即決策和管理機構,主要包括「三辦」和三一全部核心職能部門:三一重工董事會辦公室、三一集團總裁辦和三一重工總裁辦,以及行政總部、人資總部、財務總部、經營計劃總部等核心職能部門。據當地媒體報導,搬遷將涉及30多名副總裁及以上的高管及職能總部1000多名員工。

一位需要隨行搬遷的三一管理人士告訴記者:「關於搬遷消息我們內部也是從個把星期前才知曉,此次總部先行去北京辦公也是分步驟,對於涉及的人來說這個變化還是較大的。」

據悉,最遲在下月底前,上述三一「三辦」的領導班子需率先完成搬遷,其它核心職能部門隨後。而三一旗下核心事業部的具體搬遷方案目前尚未明晰,全國五大產業基地、六大事業部中,其中位於長沙的三大核心——路機事業部、港機事業部和起重機事業部據稱也將全部遷往北京,長沙基地僅保留泵送事業部。

祁俊向記者表示:「很多企業的總部搬離其實影響不大,營銷和生產基地還是留在地方,而地方上的態度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需解決稅賦、就業兩大實際問題即可。」

而新的三一總部所在地北京市昌平區,已表態熱烈歡迎。目前,三一在昌平區已有兩大產業園區。一為位於回龍觀的三一產業園,規劃用地總面積144公頃,項目全面建成後,將成為擁有生產建築機械、起重機械、風力發電整機及關鍵零部件等25大類產品的11條系列生產線、年產值500億元以上的世界級工程機械製造中心。目前已入駐三一重機、三一電氣、三一科技、三一工程機械4家公司。

二為三一南口產業園項目,於2008年與昌平區政府簽訂項目投資協議,2010年7月開始投產。集團董事長梁穩根預計,「到2015年,三一北京產業園銷售額將突破500億元。」

主動選擇:國際化平台

「如20年前三一從漣源遷址長沙一樣,都為了企業更大的發展平台。」

三一集團總部「驟然」遷址,在內部所涉部門看來也是一個「革命性」的消息,「決策時間確實不長」。但在祁俊眼中,這一舉措並無任何意外。

「包括工程機械企業在內的很多其它行業大型企業,都把總部、研發基地往北京、上海搬遷,三一並不是特例。作為一個國際性企業來說,身處一個國際化都市,無論是人才優勢、政策信息,還是交通便利、融資條件、企業形象等方方面面,都對企業更有吸引力。」22日,祁俊向記者表示。

對這一點,三一集團內部管理層人士也表示認可。本月中旬,在京參加十八大的梁穩根曾向媒體表示,「三一將力圖在2012年實現銷售額達到1000億的『五年目標』已經基本完成。10年後,三一的銷售額至少實現3000億元」。其中,「三一重工把國際化作為企業的第三次創業,今年的國際化收入將達到100億元,只佔銷售額5%,我希望五年以後能佔到40-50%」。

這樣的發展目標下,以總部搬遷來推進戰略調整,三一此舉被業界解讀為情理之中。其國際同行,擁有150年歷史的瑞典工程機械巨頭山特維克,也於今年10月初將總部從山特維肯小鎮,遷址首都斯德哥爾摩。集團總裁兼CEO Olof Faxander告訴記者,「儘管面臨很大阻力,但要推進公司向國際化邁進,不得不搬。」

被動避走:一山不容二虎?

「三一的領導覺得,太多的經歷和情緒牽扯其中,讓人不堪重負。」


不過,此次三一總部搬遷的背後,尚有另一層「難言」的緣由。「競爭對手對三一越來越狠,尤其是在一系列新聞事件背後,比如所謂的間諜門、裁員門、行賄門等,三一明確知道背後的推手是誰。」上述知情者告訴記者。「包括三一的領導覺得,太多的經歷和情緒牽扯應付其中,讓人不堪重負。」

其未點名的三一競爭對手,正是同城德比的國有企業中聯重科。在市場爭奪、營銷方式、併購擴張等各方面,兩家的短兵相接和交鋒姿態,都不時被曝光在台前。

僅以今年數樁事件為例:2月,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混凝土巨頭普茨邁斯特後,中聯重科表示自己才是最早拿到發改委「併購路條」者;4月,三一重工副總裁梁林河微博指出,中聯重科為搶奪市場,採取過激銷售策略,破壞行業健康,中聯重科副總裁陳曉非隨後回應,三一重工過激行為歷歷在目,希望其「先習做人,再思做事」;7月,三一旗下多個事業部爆發裁員風波,後有人士向記者指出「其競爭對手派出的律師指導策劃、導致事態擴大」;9月,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主動重提事發近一年半的「行賄門」,為競爭對手所炮製,目的是阻擊三一H股發行;11月,一份名為「三一重工涉嫌派遣間諜和技術手段竊取商業秘密」的帖子流傳,中聯重科承認乃其內部資料。

湖南另一家大型製造企業的人士在談及三一中聯雙方關係時,亦向記者感嘆「這兩家簡直鬥得天昏地暗」。

對於此次三一總部搬遷,工程機械中國網援引消息人士透露稱,「這與相關部門在三一與中聯的長期競爭中不作為有關,比如三一不得不在考慮公司長遠發展的同時花費大量精力去處理『間諜門』等事件」,並表示,三一這張名片若「因不堪爭鬥的重負,而無奈搬家遠避長沙,著實讓人扼腕痛惜。」

不過對於這一說法,尚未得到三一集團官方的回應。包括向文波在內的三一高管在22日拒絕接受採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86

一次深刻的教訓:賣家千萬不要主動降價!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1/2451032.html
在電商很喜歡打價格戰,可以吸引不少的用戶。有些商品在促銷的時候打折特別狠,不過有很多人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這個商品再漲回去的話就會覺得很貴,性價比也不高,就繼續持幣待購了。比如京東圖書大促了好幾次,導致不少用戶不到大促的時候就是不買。

主動降價雖然能給商家帶來的不少客戶,但是也會帶來很多問題,最近在外貿圈流傳著一個案例,就是因為商家主動降價,反而讓客戶跑了。降價不僅起不到作用,反而會讓客戶不悅。如果輕易地降低價格,會讓客戶覺得你的報價有很大的水分,減少對你的信任與尊重。而如果採用交換的方式,你既不會損失自己的利益,又會讓客戶更相信你。

以下是作者自述(來源):

我有一個哥倫比亞的客戶,一個常規客戶,每個月都跟我拿至少一萬的貨,而且利潤可觀!每次打款積極,一般都會當天打款,他直接匯我們農行,打款後 10 分鐘就到!

這個月呢,因為生意好,他這個月已經給了3個單,第三單的時候我就想,要不給他一點優惠吧,然後就把價格 195RMB 降到 180RMB。 當我把 PI 發過去的時候就邊想著他收到郵件後的驚喜的表情。

但是,他沒有驚喜,反而質疑產品的質量。我只能再去一封郵件表示產品質量不會有問題,一如既往 A-one quality。

很快,我收到了他的第二個回覆,他問,為什麼另外一種產品的的價格沒有變?然後我又解釋了一大通。說是因為這是這個月的第三單的緣故,所以適當的給點優惠(他只買過我們三款產品。 這次要了其中的兩款)。

很快,第三封郵件來了,他問,我下次的訂單還能享受這個價格嗎?我又解釋一次,只限這次,因為這是這個月第三單的緣故。

我想,這次給客戶的印象特別不好,他知道了你的利潤,至少再降 15 你也還是有利潤的,你給的價格其實並不好。還好這個客戶並不去市場上問價,不然關於價格的討論,將是矛盾不斷的。

第二,平時他的訂單,只需要 3 分鐘搞定,做個 PI,然後讓財務查款,安排發貨就可以了,但是這次的郵件拉鋸戰,來來回回一個上午,而且回覆特別累。

第三,要命的是,如果客戶收到貨物的時候真的有點點質量問題 (我們做打印機配件的,偶爾有點小毛病很正常) 客戶又會來郵件質疑了!總之,這是一次特別失敗的嘗試。如果客戶沒有要求降價,萬萬不要主動降價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95

他為什麼讓百億大老闆主動牽成?

2013-2-25  TCW
 

成功路上靠才情(技術),也要靠牽成。技術再好,破解再難的難題,不見得有人知道,台北東進汽車負責人林昌巖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就是「牽成」兩個字。

牽成,指的是在關鍵時刻拉你一把的那隻手,林昌巖不只能讓一群金字塔尖端的客戶陪他讀原廠手冊,甚至陪他去德國、新加坡找零件,介紹人帶他進原廠,學技術。他身邊的往來合作廠商,也是他的貴人。他每個領域都有一家自己長期合作的廠商,就像一條虛擬的超跑供應鏈,有些廠商甚至合作超過二十年。

要人牽成,第一步就是要懂得怎麼給,才能建立長長久久的合作關係。

林昌巖不擅言辭,一個問題丟出去,他大概只會有五、六句回答,不是超級業務員卻能拉住身價上百億的貴客,因為「他會讓你覺得,他是在幫你想,」林義雄說。

遇到超級跑車上門,有些惡劣的修車廠會不問青紅皂白,就先把零件拆光,準備大賺一筆;而其他普通的修車廠,是把看起來有問題的零件,按照行車電腦顯示的狀況,直接換掉。

比客戶還龜毛!修起來不划算、要求搶快的都不接

保時捷的零件貴,要賺錢,直接換零件最快。林昌巖卻不這樣做,即使儀表板上顯示哪個部分有問題,他甚至會質疑電腦的判斷,自己反反覆覆查,最後告訴客戶「其實不是××壞掉,是哪個地方有問題,不用全換,你換這個就好。」或是告訴客戶,這個零件還能用多久,什麼時候再來換,因為這樣,再龜毛的客戶,都會聽進他的判斷。

相反的,他也有自己的原則,他認為修起來不划算的車不修,要求搶快、無法達到品質的維修不接,他已經超越要留下印象的階段,他要經營的,是客戶的期待。

同時他也識人,「看一眼客戶的車,我就知道他是哪一種客戶。」林昌巖把客戶分成三類,「想省錢、愛炫和追求性能三種,」每一種要給的服務都不一樣。「他會挑你最有感的地方修,」一位客戶說出他的秘密。

林昌巖原本什麼車都修,有一次老客戶開保時捷來,店裡停滿國產車,沒位置修保時捷,客戶氣得問:「你修國產車能賺多少錢,你到底要做哪一塊?」他隨即轉型專修保時捷,「開保時捷的人脾氣也比較大,看到這麼多國產車,會掉頭走掉。」

他不只服務技術,也服務這群人的「心理需求」,他修車修到和這群貴客變成好朋友,今年一月,星期天放假,他是約營造廠董事長、金融分析師一起去採草莓。

與合作廠養默契!幫忙介紹生意,還一起出國進修

對合作廠商,他也是如此。他在每個領域,都會培養一家合作廠商。以烤漆為例,保時捷外型線條複雜,平常的汽車花三天可以完成的烤漆,保時捷要一個星期,立明烤漆廠老闆江睿琪不缺客戶,許多雙B車主會指名找他,但「阿三(林昌巖)送來的車,我會優先處理。」因為當年他剛開業的時候,林昌巖會主動幫他介紹客人,當時林昌巖還在開快速保養廠,每次做完服務,他會加問一句,「要不要做鈑金?」拿自己的信用替江睿琪牽成,幫他把公司做起來。

他不只是介紹客戶,還會幫忙讓生意可以做得長久,這麼做,也是保護自己的信用。把車送到對方的廠去鈑金,他還會跟著去看,玻璃裝上去的角度是否正確,他甚至還會帶鈑金廠等供應鏈的廠商,一起去新加坡原廠學修車技術,他懂供應商心理,不會砍對方價格,也不抽成,供應商也樂得配合。

有了合作默契,別人修不好的車輛漏水問題,他跟合作廠商合作,就能解決;客戶要求鈑金角度不能有一點誤差,他的合作廠商能二話不說接下,而且第一時間完成,有配合廠商一起提升品質,他的生意又更好做了。

「如果你只是技術好,也不見得每個人都會知道,」他的客戶周正明觀察,他有今天地位的關鍵,懂得修車不夠,更要懂得人心。

對自己龜毛,對事計較,但對人讓利,賺到的是口碑,牽成他在超跑修車界,闖出亮麗的一片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51

你必須認識的十大主動投資超級大佬(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233

「主動投資者」(activist investors)對於公司和股東來講究竟是好是壞?這個古老的話題如今又因為大佬Carl Icahn而重新成為了華爾街的熱門議題。

「主動投資者」,是指那些常常會買入一家公司巨額股票、然後推動該公司管理層對公司運營策略做出改革的擁有強大資金實力的投資者。

這些「主動投資者」是否就是短期的賭徒,常常所到之處便引發一場軒然大波。然後他們會等到股價上漲的時候瀟灑脫身?

亦或者,他們具有建設性的批評還是能夠增加價值的,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會敦促高管和董事會去做一些後者因過於自滿而不太可能去採取的改革措施。

對於不同的主動投資者或者不同的公司來講,上述問題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接下來,QZ基於監管部門的資料,列舉出了10位美國最重量級的主動投資者(圖中是各位的投資戰績):

Bill Ackman

波欣廣場資本管理公司(Pershing Square)

前不久,Ackman針對康寶萊公司的股票和他對寶潔公司(JC Penney)的失敗押注,與另一位大佬Carl Icahn在CNBC直播節目中展開了激烈的口水戰(請參見 金融史上最激烈口水戰),這場口水戰風波太過高調,以至於一些人會忘記Ackman以前曾做過的無數精明投資。

他另外的一些成功投資包括:促成了佔邊·波本威士忌(Jim Beam)生產商Fortune Brands,因押注購物廣場運營商普增房產(General Growth)破產後的復甦而大賺了一筆。

這些都是他主動投資的代表性案例。Ackman在華爾街向來有一個傲慢自大的名聲,但同時,華爾街也都知道Ackman這個人是個極具說服力的銷售員。

然而,零售業似乎就是Ackman的「阿基琉斯之踵」,在投資美國圖書零售商Borders和塔吉特百貨(Target)的時候,他都沒能成功。

David Einhorn

綠光資本管理公司(Greenlight Capital)

Einhorn並不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主動投資者,最近幾年並沒有向監管部門呈交類似案例的投資文件。但是在列舉這份名單的時候,不得不讓他的名字出現,因為他許多次投資的做法都是:當他認為一個公司正在向錯誤的方向發展的時候,他會寫信給這個公司的管理層,甚至會提出購買這家公司的意願。

如果說他在華爾街眾多大佬之中的過人之處,就是他可以用不著買入一個公司大量的股份,就能夠擲地有聲地對這個公司提出重要的意見。當他表示他在做空綠山咖啡並批評這家公司策略的時候,綠山的股價立即出現大跌。

最近,Einhorn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是因為他促成了蘋果公司向投資者返還超過1370億美元現金的事件。在這個事件中,他贏得了一場官司,在蘋果公司宣佈其今年春天的現金計劃的時候,Einhorn就能夠宣告勝利了。

他對市場的影響力有多大?一句話,就能夠讓一家公司的股價在一天之內狂跌20%:

Carl Icahn

伊坎企業對沖基金(Icahn Enterprise)

如今已經77歲高齡的Icahn似乎比年輕的時候還要更積極更主動,今年才過去不到一個季度,他就頻繁地出現在戴爾、康寶萊和越洋公司等大規模主動投資案例中。公司們都很清楚,如果被Icahn盯住了,那麼這家公司肯定會出現在各種聚光燈之下。

但有的時候,Icahn的做法似乎缺少一點節奏感,比如說他2011年催促Clorox高管出售掉該公司,當時市場上連一個合乎邏輯的買家都沒有。

而最近,因為與Ackman關於康寶萊公司的激烈口水戰,Icahn似乎把以前贏回來的戰役都輸了回去。人們會說,「這就是Carl Icahn」,他會把意大利麵扔到牆上想看看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2011年,Icahn將外部投資者的資金返還,從那時開始,他似乎變得越來越躁動。資金返還後他依然保持著自己深夜的作息時間表,這意味著……不會有晨會要開。

(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919

這些事,別人不會主動告訴你! 特蒐 讓老闆按讚的30件事

2013-06-03 TWM
 
 

 

為什麼每天埋頭苦幹,升官加薪總沒我的份?

明明工作認真,為何總覺得老闆一再找我麻煩?

從多位職場老將與新星的過來人經驗,我們蒐羅三十個讓老闆按「讚」的工作表現,只要做到幾項,你離「升官加薪」又更進一步。

撰文‧林心怡、鄭淳予、李洵穎、何珮郁 研究員‧黃家慧有一天,一位主管在辦公室對菜鳥員工小趙與小王大聲咆哮:「我交代的事情為什麼沒有如期做好?」兩人拚命解釋因為工作難度高、工作量太重等等,卻換來主管更高分貝的質疑:「這都做不到,那我花錢請你們來幹麼? 我有叫你全部都自己做嗎?」之後只見小王仍悶著頭加班苦幹,手上工作馬虎交差,沒多久就忿忿不平地離職;而小趙卻在會議後恍然大悟,老闆說的有道理,馬上去請教更有經驗的前輩,找同事一起解決問題,成效還比老闆預期得好。

十年之後,兩人在街上相遇,小趙已經是大公司的總經理、收入翻三倍;小王換了好幾個工作後,卻還是個喜歡抱怨主管、薪水沒什麼起色的基層員工。

小王不解地問:「為什麼你升官加薪這麼快?」小趙回答:「因為我懂得站在老闆、公司的角度著想,馬上修正錯誤、解決問題,而你一直都覺得每個老闆都對你不好,不願意調整自己,怎麼會有人願意提拔你、幫你升官加薪?」跳脫挫折情緒,展現職場「四力」的確,要得到老闆的賞識,光是「悶著頭苦幹」是不夠的,要適時讓老闆看到你對工作有擔當的「成熟力」、「執行力」與「成長力」很重要,「凡事正面思考、馬上修正錯誤、解決問題,甚至幫我想得更多、表現得更好的員工,確實特別容易得到升官加薪的機會,至於主動報告進度的『回報力』,更是我對個人評價的基本要求。」台灣規模最大的廣告公司群邑集團台灣區總裁余湘,開門見山點出對員工的期待。

「還記得沒當上總經理前,有一次我拿報表給余董(余湘)過目,她數字都還沒看,就把文件重摔在桌上,並大聲發飆:表格沒置中的報表能看嗎?余董把A4文件一對摺,秀出表格兩旁線沒重疊的部分,啪一聲!重摔在我面前,當時我真的傻眼了!」說話的是四十歲就當上群邑集團媒體投資部門總經理的趙訓平,當大部分員工「認為老闆太機車」感到生氣,或者「沉浸在被錯怪、被誤會」的委屈氛圍,趙訓平第一時間並未「找理由辯解為什麼沒做到」,反而是「乾脆地接受指正,盤算如何做得更好」,「當下我真心覺得主管並不是在罵我,而是在教我,因此還特別花時間練成了EXCEL高手,此後,每份出自我手上的報表,格式、數字都很精準,往後對於余董在意的工作細節,我都會一一做好,並且主動回報工作進度,讓她放心。」別再為做不到找理由 而是打造個人品牌看著經過她「魔鬼特訓」過的主管,余湘認真地接著說,「當然如果交不出漂亮的成績單,就算態度再好,也很難勝出,所以具備『使命必達』、『要一百分給一二○分』的員工,更能加分。」確實,在經濟環境嚴峻的今天,想在職場飛黃騰達,付出的心力將更甚於以往,不只觀念、態度要正確,還須立下戰功。

這時,展現個人職場的積極執行力「交出亮眼成績單」就很重要,老闆們通常都不想聽到「工作為何無法達成的理由」,而是「做出績效的解決方案」,對於總是拒絕重要任務的員工,更是感到不耐煩,如果你總是花很多時間在解釋「為何達不到目標」「辯解或拒絕老闆交代的任務」,那麼要當心,你早已被老闆貼上「理由一大堆」與「辦事不力」的標籤,成為升官加薪的黑名單。

「要在職場勝出,做出自己的『品牌』很重要。」從公關公司打字小妹開始做起,十年就當上執行長,公關資歷長達二十三年的利眾公關董事長嚴曉翠指出,尤其踏入職場前五年,不要對工作挑三揀四,若能邊做邊學,累積你的「亮點」,當個值得被利用的「好咖」,就容易出頭。

「通常別人不想做或不願意做的事,我往往都會說『好,我來!』我只要把這件事做好了,別人就會對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印象深刻,有什麼機會自然也會想到我,而『危機處理女王』就成了我鮮明的個人品牌。」功勞勝過苦勞 達成目標動作要快「還有,多數的年輕員工會出現兩種現象:一種是自我感覺良好,覺得是公司沒眼光不懂得重用;一種是有被害妄想症,認為主管不喜歡自己、愛找麻煩。」「但說真的,這兩種人有什麼專長?有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表現?其實沒人弄懂過!」嚴曉翠如此分析她對職場的觀察。

「在職場上,我最討厭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在競爭激烈的外資圈中,不到四十歲就升任花旗環球董事總經理,現任巴克萊證券董事總經理的楊應超,最重視個人績效,還要求組員做出既定的目標與成績,並且將老闆最重視的「凡事做事有計畫、有效率」的這件事做到極致。

在《關鍵十八分鐘||最成功的人如何管理每一天》書中曾經提到,每天上班前花五分鐘設定當日計畫,每小時花一分鐘,重新聚焦檢視工作重點,下班前五分鐘,誠實檢討自省,要表達的就是在職場上,目標與時間管理的重要性。

「整天加班,卻做不出績效的人,其實看在主管眼裡,是工作既沒效率、又很不smart(機靈)的員工!」楊應超撰寫許多極具影響力的外資報告,很難想像,多年下來,他能夠持續保持每天早上四點半起床,晚上九至十點就寢,從來沒有一天為工作熬夜過,工作效率十分驚人。

找到發揮幹勁的熱情 不輕言放棄「對老闆來說,可以幫公司完成目標,成為大家心目中,準時完成工作、值得信賴的人很重要,畢竟與同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有時候更能為公司創造好成績。」楊應超笑著說,這些道理都是他進入職場前五年,在一家美商埃森哲企管顧問公司受的訓練,這家公司的每一位員工都有一本︽經營職場生涯訣竅︾的小冊子,記載著職場上的十二條工作金律,二十年來我都攜帶在身邊,每當遇到挫折與困難,就看一下、激勵自己,也鼓勵一起工作的同事。」「在職場要發光發熱,隨時保持對工作的熱情與不輕言放棄的耐力真的很重要。」登琪爾亞洲區執行長王序寧,如此詮釋她最在意員工表現的部分,服務業更是如此。

「我在員工教育訓練時,常會聽到員工私下埋怨客人的種種要求,但我都對她們說,只要用同理心對待客戶,就會贏得客戶的心與業績,做出好的成績,公司自然會提供好的回饋與報酬。」王序寧舉例,像登琪爾旗下開放加盟的「C SPA」品牌,發想源頭就是出於協助資深員工微型創業。

此外,不少人投入職場後都有「停滯性的學習障礙」,認為工作久了,就代表資歷深、專業夠,卻忽略了「年資久」並不等於「實力好」的殘酷事實,若想在職場更上一層樓,就要讓老闆清楚看到你對工作的「成長力」。

資歷不代表實力 要讓老闆看到成長力才花六年時間,就將傳統川菜老店翻新,把集團年營業額從三億元衝高到十五億元的饗賓餐旅事業(饗食天堂總公司)總經理陳毅航,今年才三十歲,他最重視職場成長力第一條,就是「不斷精進專業知識與能力。」「像我認為財報數字的管理很重要,就會要求員工(包括主廚)都要通過『管理報表測試』,隨時留意金流與物流的控管。」陳毅航說,員工若能虛心受教,提升多元的專業度,對於未來的升遷會更有幫助。

「此外,很多職場的員工眼光都看得太淺、太著重眼前的待遇,太計較工作量的多寡;而忽略了投入事業長遠的願景,沒認真想過這樣的舞台適不適合自己,搞錯了志向,這樣真的很可惜。」陳毅航補充說道。

對此,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提出了「仿冒人生」的概念,當在職場感到茫然,失去方向時,找一個你想效法的對象,模仿他的成長軌跡,釐清自己的職場方向。戴勝益說,自己從大學時代,就以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為效法目標,像是王品集團的充分授權、利潤分享制度,都是師法許文龍經營企業的概念。

接受挑戰 展現絕不輕言放棄的毅力此外,很多人都會希望做「安全」、「簡單」的事,對於有挑戰的任務,不是消極逃避,就是視為「屎缺」,但事實上,「勇於接受挑戰,絕不輕言放棄」幾乎是職場勝組的必備特質,也是老闆的「最愛」。

易遊網總經理黃冠叡初入職場時,就把「當企業執行長(CEO)」視為職場的終極挑戰。他認為,要在眾多人才中脫穎而出,關鍵在於如何為企業打下一支漂亮的「特大號全壘打」。二○一○年,他在擔任燦星旅遊網執行副總期間讓公司轉虧為盈,成功掛牌上櫃;一戰成名的功績,不但讓他得到中國港中旅集團芒果網副總裁的位置,今年初還被重金挖回台灣。

從出版社小企畫到露天拍賣網營運長,一九七四年出生的曾薰怡,畢業後,在出版社工作一陣子,毅然出國深造,增加職場競爭力。○一年從美國拿回電子商務碩士學位,投入PChome Online行銷工作的第三年,就遇上人生重要的挑戰,也成為職場更上一層樓的關鍵。

「我剛進PChome Online時,公司剛好要從入口網站轉型成電子商務;雖然我從金流、物流、資訊流,甚至招商、找賣家都一路參與,但○四年公司股票要公開上市前,因為須向外界大量宣傳,所有財務資訊,都須從行銷這邊發布。我從小數學就不太好,連三大法人都搞不清楚是什麼,更別提財報數字等專業問題,壓力真的很大!」「但我心想,老闆都不怕讓我做了,我還怕什麼?既然原本什麼都不會,nothing to lose(沒什麼好損失的)!反正學著做就對了!」為了加強專業,○八年起,她硬是從忙碌的工作中,排出時間到台大EMBA會計組進修,而「協助公司順利上市」的漂亮一仗,讓她坐穩PChome Online行銷總監的位置,也成為她後來晉升露天拍賣營運長的重要跳板。

虛心接納意見 保持讓自己變更好的彈性「職場的戰鬥就好比打線上遊戲,要變得更強,就得努力『打怪』累積經驗值。累積經驗值與貨幣後,投資自己的裝備與技能點數,再一路過關斬將。」曾薰怡笑著說,當她發現目標明確、又不輕言放棄的員工時,就好像看到「很衝的自己」,會特別願意拔擢。

儘管,多數職場成功者都是投入職場初期就把握「黃金練功期」,但如果你遭逢職場跨界大轉彎,或是起步比人家晚,也用不著氣餒,只要能放下身段,歸零後邊學邊做,永遠不嫌晚。

「勇於嘗試,不恥下問、去學去做,就對了!」半導體IC測試廠京元電子的董事長李金恭,就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他的跨界轉職經驗,「很多人都對我念的是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畢業後做的是產物保險、房屋代銷業務員,但從聯電擔任夜班工程師開始做起,六年就升上製造部經理感到不可思議。事實證明,『虛心向上司學習、逼自己成長』,一樣可以出頭天。」而去年被譽為台北天母區「成交達人」、為公司賺進一四○○萬元的信義房屋超業吳建樵,大學念的是戲劇系,三十歲前,他曾當過網路行銷企畫、廣播電台DJ主持人,三十歲後才投入房仲業。

「當新人的頭一年,挫折很多,我按過電鈴登門拜訪的,少說也有三千多家。」吳建樵說,「但我總是告訴自己,現在的失敗不是失敗,只是還沒成功而已!」「建樵是個身段柔軟,願意一切從頭學的人,對於公司教給他的方法,他願意徹底執行,有不懂的地方,一定馬上問、馬上改,多方嘗試。」當初帶著吳建樵出道、現為天母忠誠店店長陳建輔如此形容。

《四十歲起年薪破三百五十萬》書裡提到的高薪祕訣之一,就是「專挑別人沒做過的事情做。」而吳建樵就曾破天荒地做到「跨區成交的服務」,「有一次我在天母派報,結識一位在這邊幫傭的阿姨,她說想在新北土城買房子,我想都沒想就幫她處理。後來她的雇主要賣總價六千萬元房子時,就由我得到成交機會。」吳建樵「願意保持變更好」的工作彈性,是職場勝出關鍵。

看完了這些真實案例後,你是否也開始思考自己是職場的勝組還是敗組?接下來的職場老將、新星案例,將更徹底分享他們用人與職場成功的祕訣,幫助你更精準地找到升官加薪之道。

老闆不說卻期待你做到的30件事讓老闆放心把工作交給你的「回報力」1 希望你在被關切狀況之前,

主動報告、交代現況

一般員工:總是想等工作完成才向老闆報告2 希望你誠實以報,不要欲蓋彌彰一般員工:總是有問題以後再說,先應付一下老闆3 希望你有壞消息要提早講,同時提出解決方案一般員工:總是時間到了才向老闆說行不通4 希望你講重點前,先下個結論一般員工:總是流水帳式的報告,還怪老闆沒耐心,打斷自己的話。

5 希望你不要擅自下決策一般員工:總是悶著頭先做再說6 希望你和我商量過的事,能讓我知道後續一般員工:總是嫌老闆囉唆,懶得回報讓老闆認同你工作有擔當的「成熟力」7 希望你不要插嘴,把我的話聽到最後一般員工:總是沒有仔細聽懂老闆的意思8 希望你不要當面拒絕我交辦的事,

聽命行事最好乾脆一點

一般員工:聽到難題,就急著回應沒辦法、有困難9 希望你做事多用點腦子一般員工:總是做事時考慮的細節不夠多10 希望你上班時總是精神飽滿一般員工:總是不自覺在工作時喊累與嘆氣11 希望你的穿著打扮能夠合乎職場禮儀一般員工:總是穿著打扮我行我素12 希望你被罵時,不要在我盛怒之下頂嘴一般員工:總是在被罵時急於辯解13 希望你同樣的事不要讓我講兩次一般員工:總是犯同樣的錯14 希望你偶爾能和我分享你的想法一般員工:總是遠遠躲著老闆,不願與老闆溝通讓老闆覺得你有積極自主的「執行力」15 希望你主動接下任務,拿出幹勁來一般員工:總是不想做太麻煩的工作16 希望你懂得與同事合作,增加工作效率一般員工:高估自己能力,凡事攬在身上,影響工作進度17 希望你交出亮眼成績一般員工:總是覺得能交差就好18希望你不要對我解釋為什麼「做不到」,而是告訴我怎樣才能「做到」一般員工:總是忙著解釋為什麼「做不到」19 希望你做事有計畫,而且動作要快一般員工:總是動作太慢或是臨時抱佛腳20 希望你能和其他部門合作,共同創造業績一般員工:總是只想做自己的事21 希望你可以減少加班,又能搞定工作一般員工:總是不想加班,卻無法搞定工作22 希望你不只是報告現況,

還能比我的要求多做一點

一般員工:總是存著「有做就好」的心態23 希望你的提案至少有三款一般員工:總是只有一款解決方案24 希望你的書面報告能夠好好寫一般員工:總是只想簡單寫25 希望你勤於經營與工作有關的人脈一般員工:總是只想與公司同事聊八卦、討論團購讓老闆認為你是有發展潛能的「成長力」26 希望你站在上司的立場思考公司的發展一般員工:總是站在自己角度想事情27 希望你讓我看到絕不輕言放棄的毅力一般員工:總是工作遇到困難就想逃避28 希望你自動自發精進專業知識與能力一般員工:總是滿足現狀缺乏進步動力29 希望你不要攬下工作獨自苦幹,

要多善用團隊的力量

一般員工:總是埋頭苦幹,沒想到可以分工合作30 希望你虛心接納他人的意見,保持讓自己「變更好」的彈性一般員工:總是不想接受批評與建議,排斥創新與改變楊應超隨身攜帶的12 條工作金律1.與同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主動提出想法,不藏私地分享。

2.時時記住組織必須達成的目標,檢視自己的貢獻。

3.與公司內部成功人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隨時保持聯繫。

4.本著共同目標、公司利益及自身能力與長官建立良性和諧關係。

5.成為大家心目中準時完成工作、「值得信賴」的夥伴。

6.盡量讓大家知道自己的表現,這是建立職場競爭力的籌碼,千萬別羞於表現自己。

7.時時記得並感激別人的協助與貢獻。

8.點出問題時,別忘了提出解決方案。

9.清楚認識自己的優點與長處,選擇能讓長處發揮的職務。

10.建立並維持公司同事以外的人際關係。

11.時時學習墊高自己的競爭力,保持清晰明確的目標。

12.無論做什麼事,一定要想到下一步,仔細思考下一步要做什麼。

測試你在職場上是「勝組」還是「敗組」?

「要成為職場常勝軍,就是要當個『能為企業解決問題』的員工!」1111人力銀行公關總監李大華觀察,反觀習慣推諉卸責、執行力差的員工,則容易被企業邊緣化,甚至成為裁員減薪的名單首選,究竟你在職場上是屬於「勝組」還是「敗組」?透過以下測驗,就能測出你在職場上的勝負點!

題目 選項

01. 當你在職場上,聽到刺耳的意見,你會怎麼想? A. 拚命反駁,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B. 虛心接納,思考把事情做更好的方案02. 對於有挑戰性、有壓力的新任務,你心裡的OS是? A. 工作已經夠多了,請分派別人去做吧!

B. 就讓我來嘗試吧!這是個表現的機會呢!

03. 工作上遇到困難,你第一反應是? A. 覺得自己很倒楣,很想把難題丟出去B. 具體思考,找出解決方法04. 你的工作時間管理是? A. 每天被工作追趕,覺得常常加班還是做不完B. 總能適時完成工作,偶爾加班就能交出好成績05. 當你在工作上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你會求援嗎? A. 怕被看扁,不敢(或不想)向同事或主管求救B. 大方率直地請教合適的人,想出解決方案06. 你對職場立定的目標與志向是? A. 很籠統、沒有明確的方向B. 目標很明確,會定期檢視目標進度,思考良策07. 你看報章雜誌或網路新聞,你的閱覽方式是? A. 總是把每篇文章的每個字,從頭到尾細細看完B. 先快速瀏覽所有標題,再仔細閱讀對我有用的文章08. 你蒐集資料的來源範圍包含哪些? A. 只用單一的途徑蒐集資訊(如:網路)B. 攝取資訊的方法多元。(如:網路、電視、雜誌,生活觀察等)09. 當主管徵詢大家的意見,你會怎麼做? A. 保持沉默,希望不要問到我B. 主動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10. 關於完成工作,你通常的作法是? A. 接下任務後,只想著埋頭苦幹,或者拖到要交差期限時,才臨時抱佛腳B. 凡事做好計畫,懂得與同事分工合作,快速達成任務

結果診斷:

選擇B的題數在8題以上,你已經屬於職場「勝組」。

選擇B的題數在5至7題內,再努力一點,你正在往「勝組」邁進。

選擇B的題數在4題以下,你已陷入職場「敗組」的高危險群

資料整理:黃家慧

年輕人「捫心4問」

訓練職場耐挫力

多數職場專家觀察到,年輕人在職場上普遍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耐挫力」不足,如何戰勝挫折?學會看懂挫折背後的價值?擅長人生管理教學的兩位教授提出了不同的調適方法。南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林明炤認為,「挫折可能是一種柳暗花明」,學習坦然接受會發現反而獲得更多。輔仁大學英文系前副教授謝錦桂毓提出「捫心自問」的4個自問自答,來紓解挫折的情緒。

問題1 「我要讓情緒停留多久?」先處理好情緒,才能去檢視問題所在。

問題2 「我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得到這個挫折?」釐清挫折的前因後果。

問題3 「我要什麼?」再一次檢視、確認自己內心的渴望。

問題4 「新的行動方案是什麼?」只要有熱情,自然會有創新的解決之道。

(何珮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52

蘋果、掠食者伊坎以及主動投資者的黃金時代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203

CNBC發文稱:很顯然,我們正處在一個主動投資者的黃金時代。這個時代會發生什麼,看下CNBC的分析:

幾乎每天,我們都能聽到這樣的新聞:XXX對沖基金經理又買進了一家美國公司的股票,他認為這只股票價格被低估了。

華爾街常常如此,我們總是能聽到各種牛人的大名:綠光資本的Einhorn,Third Point的Dan Loeb,Trian Partners的Nelson Peltz,Elliot Management的Paul Singer。

當然,還有Bill Ackman,他因正在和索羅斯爆發大戰,活躍於媒體之上。

過去那個年代,絕不是什麼主動投資者時代。

據華爾街日報,10年之前,主動對沖基金管理的資本少於120億美元,而今天這一數字是655億美元,這一增長主要來自於大型機構投資者,包括養老基金和高校捐款。

現在,主動投資行為已經變成了主流。

伊坎就曾經被華爾街人稱為「企業掠食者」。雖然他討厭這個綽號,但他常常被認為是主動投資者的教父,一些人開玩笑叫他伊坎大叔[Uncle Icahn]《孤狼卡爾·伊坎》曾詳細描述了這位令各大公司困擾的傳奇人物。

那麼,為什麼主動投資會發展的如此迅速?

前文提到的Nelson Peltz認為,是市場效率將投資者推動為主動投資者。他認為在高頻率交易的時代,價格差異已經失效了,這讓所有流動資產的價格更加明顯地出現均值回歸的態勢。

所以,投資者想要獲取更高回報,就要使用新方法。

在近期接受商業週刊採訪時,Peltz說:

市場已經變得太有效率,我們不去理清正在發生什麼,而是去購買股票,目標是持有這家公司,然而做一些對股東來說最好的改變。

換句話說,主動投資者不是去分析股票未來的走勢,而是主動去改變股票未來的走勢。

主動投資的發展也重塑了主動投資者的操作方式。

以前,主動投資者目標都是較小型的公司,這些公司經常陷入嚴重的金融困境。現在,他們擁有大量的資本,目標鎖定的也都是些大型公司了。

據FactSet SharkRepellent稱:

4月份,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中,將近30%被主動投資者盯上過,他們想取得這些公司的董事會席位。下面列舉其中一些公司的名字,這些公司都是全球巨頭:索尼、百事、蘋果、微軟和赫斯。

主動投資者的業績一直以來都還不錯。

上個月,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杜克大學針對1994年至2007年間,2000起主動投資者的干預行為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當主動投資者干預之後,股票上漲了6%左右。更有趣的是,研究顯示,這些收益不是暫時性的。

有些主動投資者更傾向於改變公司的戰略以及各個方面。

Wachtell律師事務所的 Marty Lipton稱:

主動對沖基金向蘋果這家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公司出擊,一位基金經理稱,蘋果正在做的事情不對,它需要更加關注短期現金回報。

CNBC認為,就算沒有上述研究提供的證據,Lipton的抱怨也有些牽強。他的觀點看起來是,市場太愚蠢了,以至於無法理解主動投資者在破壞長期價值。

Baseline Scenario的James Kwak稱認為主動投資者不利於長期價值的觀點是不對的:

有觀點認為,主動投資者只對公司股票價格短期上升有好處,但對長期價值沒有好處。公司股票任何時候的價格都會影響到市場對未來的預期,所以主動投資者的影響是長期的。

當然,華爾街所有人都知道,過去表現好,無法確保未來也表現好。主動投資者的成功投資也可能會在長期上破壞公司的戰略。

Bill Ackman近期在JCpenny上的表現也許能作為主動投資者侷限性的一個例證,有評論認為Ackman在介入公司運營層面,走得太深了,以至於帶來負面影響。詳細情況見華爾街見聞索羅斯vs.Ackman。

所以,如果主動投資者水平有差異,那麼,主動投資時代的下一章故事將是:主動投資者之間的激烈競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561

馬云主動披露阿里巴巴現有合夥人制度 港交所勢成騎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068

2013-09-10 14:25原文【馬云內部郵件披露阿里巴巴已試營3年合夥人制度】 更新路透分析


本月初外傳因港交所否決公司合夥人制度,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云可能失去控制權。9月10日,馬云發佈內部郵件披露了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稱4年前18位「創始人」就已放棄這一身份,如今合夥人制試運營3年,這期間產生了28位合夥人。

郵件中,馬云稱,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有別於大多數現行合夥人制,

不是一個利益集團,更不是為了更好控制這家公司的權力機構,而是企業內在動力機制。

他明確指出

我們不一定會關心誰去控制這家公司,但我們關心控制這家公司的人,必須是堅守和傳承阿里巴巴使命文化的合夥人。我們不在乎在哪裡上市,但我們在乎我們上市的地方,必須支持這種開放,創新,承擔責任和推崇長期發展的文化。

 

此前阿里巴巴集資逾千億港元希望在港上市。為確保自己上市後的控股權,馬云提出雙軌制及合夥人方案,但該方案違反了香港特區政府現有的上市規定。

 

本月初,香港媒體報導,證監會已召開董事局會議,對任何會被視為對阿里巴巴作出豁免、使其不需遵守現行上市規定的改變都予以否決,其中包括允許阿里巴巴採取合夥人架構上市的建議。

 

路透分析認為,馬云此舉是強推自己的合夥人制度,倚仗阿里巴巴150億美元的高估值IPO和千億美元的市值,公開施壓港交所,迫使港交所決定是要為阿里巴巴打破上市公司同股同權的先例,還是將這個可以明顯提升港股市值和成交量的「香餑餑」拱手讓給美國市場。

如果港交所讓步,允許阿里巴巴的合夥人掌控公司董事會的多數席位,那麼今後投資阿里巴巴股票的散戶及機構投資者都必須無條件信任以馬云為首的現公司管理層。即使不信任,投資者也無法以改選董事會等方式參與管理,只有拋售股票一種選擇。

而如果港交所堅持規定,阿里巴巴可以選擇赴美上市。因為美國等西方成熟證券市場已有類似合夥人制的雙層股權結構制度。問題是美國監管嚴格,小股東也可能因不滿公司管理層集體投訴。對作風獨立的阿里巴巴而言,未必是理想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18

凡客再生,主動「毀三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432.html

作者:林海

記得今年派代年會的時候,又是陳年壓軸。陳年匆匆而來,語出驚人,宣佈凡客要立即搬家。搬家的理由是,唯有搬家才能去驕去燥。同時,9月中旬凡客將推出值得期待的營銷活動,回歸品牌營銷。現在是10月了,小夥伴們都已經知道,凡客在忙於救火,以及重整旗鼓。我覺得凡客遇到的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先提出電商三問。

什麼是網絡營銷?

也許你會說搜索引擎營銷,或者借助騰訊的實時競價廣告平台,再或者是粉絲經濟和達人經濟,再加上移動營銷,這樣總夠了吧。必需指出的是,網絡營銷分成天網、地網和人網。現在談的網絡營銷都集中在天網,而這會產生一個問題,汽車、手機、葡萄酒等需要現場的產品無法通過互聯網順利地銷售出去。地網是天網的互補性網絡,而且地網也在互聯網化,但是天網和地網的關係被簡化成O2O問題。這一簡化,是基於完全不瞭解地網的分銷規律和天網的聚合規律具有不同的屬性。談的更少的是人網。這裡也只能點到為止,只強調一個概念,天網、地網和人網三位一體的營銷才是網絡營銷。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大家都在談移動互聯網,卻意識不到移動互聯網是人網的一部分,而人網通常具有組織關係。人網、地網和天網銜接不好,就會帶來很大的隱性成本,甚至是產品根本銷售不出去。

拿凡客來說,重視廣告投入,對於地網的建設基本忽視。這樣廣告投放和銷售收入就難以成正比。凡客多輪融資,但都沒有突破營銷的瓶頸,忽略地網建設是一大問題。這裡不得不問的是,為什麼小米手機做到了?小米手機可以通過產品發佈會和視頻做智能手機的「參數營銷」,用2核挑戰1核,4核挑戰2核。這給消費者提供了清晰的「辨識度」。而服裝可以這樣做嗎?在一定程度上,優衣庫的搖粒絨等產品也以科技優勢取勝,但凡客沒有這種優勢。凡客的優勢在於品牌營銷和網絡營銷,特別是依靠天網的營銷和砸錢做廣告。其實,小米手機也有地網建設不足的問題。當消費者在品牌專賣店把玩一陣手機後,就可以迅速做出理性的消費決策。而小米手機「看得見,摸不著」,這對其銷售肯定有不利影響。越來越多的電商會重視線下的體驗店和分銷體系建設,作為線上銷售必要的補充。網絡未建好,打廣告就是明顯的低效率的燒錢。唯品會某種程度上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摧毀品牌中心主義?

電商要做品牌營銷,但品牌中心主義則是十分危險的。王老吉涼茶就是簡單粗暴的產品主義,強調「怕上火,喝王老吉」,而沒有喋喋不休地說,王老吉是百年傳承,是最正宗的品牌。因為消費者在購買涼茶的時候,並不需要產生那麼多的聯想,而只要一個簡單的理由就足夠了。品牌的作用是提高溢價能力,但這一點也是最危險的,企業容易付出巨大的營銷成本,以及日漸小眾化。一個比較靠譜的做法是,企業家或創始人通過個人品牌來做品牌推廣,大大節約品牌營銷的成本。而省下來的成本可以用於補貼供應鏈、服務體系建設等環節。

凡客過去的路就是品牌為中心,然後以低價格開道,又逐漸走向了多元化。品牌為中心,容易造成運營成本高企;低價格策略又無法收回成本;而多元化又使得資源分散,缺乏足夠的戰鬥力。ZARA的快時尚在一定程度上是「去品牌化」,我覺得未來的圖書、快消品等也會如此,不必太精益求精。精益求精的日本企業已經作繭自縛了。象智能手機的升級速度是9個月就可以推出一個升級換代的新品,9個月後新手機又過時了,在這種情況下,過度強調質量和品牌,反而是死腦筋了。同樣,品牌中心主義會帶來過度營銷,迷信粉絲經濟。其實,用戶哪有那麼強烈的忠誠度。用戶恰恰在追求個性和差異化。品牌實際上要追求「大一統」,這多反動啊!

什麼是電子商務?

很多人認為,在網上直銷就是電子商務。其實,電子商務涵蓋了精益供應鏈和社會化營銷,追求供需的高匹配度,是長尾需求和極簡主義的對立統一。大多數電商是經銷商,沒有自己的供應鏈,或者缺乏對供應鏈企業足夠的影響力。而這一點必需發生改變!未來一個小型的電商需要得到供應鏈的快速響應,而解決這個矛盾就要看平台商的協調能力。

凡客將自己定位為品牌電商,在一開始就錯了。象凡客這樣體量的電商只能是平台型電商為主,兼顧一些自營。現在不少電商還在刻意地做品牌,而發展比較快的一定是做零售的電商,哪怕這些電商還是一種買手制,也比做品牌的電商要發展的更快。品牌電商要依託平台發展,要在戰略定位上始終如一,要有絕對的創新能力,而這樣的企業可遇不可求,只能是少數。大多數電商其實無需品牌,成為優質的供應商就可以。在線下,沃爾瑪這樣的大賣場和無品牌的中小型供應商一起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力,而有品牌的大廠商不再佔據主導位置。電子商務其實也是如此,拼的是協同能力,快速的市場反應能力,以及資源整合能力。派拉蒙的倒閉絕非偶然。寧財神最近那篇《文化產品經理的二次元產品觀》,說的就是完全根據用戶需求進行創作。這樣的創作看上去有點俗,但遠遠好於豆瓣小眾化的文藝青年的「高品位」。藝術的歸藝術,商業的歸商業。商業化不可能太小眾化,否則不經濟。

電子商務為追求商業化和高效率,必然是一種以平台電商為支撐的高度協同、精細化分工的經濟模式。過分注重品牌和注重規模的企業,通常會遠離這種分工經濟而選擇了單干。這卻是一條不歸路。未來凡客轉型,更可能的是在服裝垂直領域做平台型電商,兼顧一部分自營。如果還以品牌自營為中心,凡客燒錢無止境。當然,品牌電商平台化的另一面,是平台電商品牌化。這個觀點已經在上篇文章中寫過,不再複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865

中國主動型基金探索·90只股票背後的故事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310/t20131024_508097.htm

  中國股票型基金自誕生以來,既領略了2006和2007年股市連續翻番的神奇,也經歷了此後數年的落寞。十年風雨帶給了中國基金業三類迷思。

  

  首先,國際上的一些普遍性規律和結論是否適用於中國,譬如主動型基金能在多大程度上戰勝市場指數?有多少基金經理能夠穩定地創造超額收益?業績好與差的基金是否分別具有某些共性特質?這些特點與海外基金是否有相似之處?

  

  其次,很多主動型基金都在大力宣傳自己投資理念上的兩大特點。一是能夠根據宏觀經濟政策和市場趨勢的變化,及時調整倉位和資產配置,實現持續與穩定的正確擇時。二是在選股策略上注重成長股、側重中小盤、倚重消費股。那麼,不同的基金在擇時與選股上究竟存在著多大差異?導致基金業績大相逕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如果主動型基金能夠戰勝市場指數,主要是靠擇時還是選股?

  

  最後,諸多業內人士都對中國基金存在一些共同的感受,例如同質化過高;集中度過高;基金經理的選股域過於狹窄;抱團取暖現象嚴重;基金的持股時間短、換手率過高;馬後砲策略(在今年申購去年的最佳基金)必輸無疑等等,但這些定性的感知與經驗通常還缺乏定量的檢測與驗證。

  

  針對這些迷思,高潮生博士將其歸納為17大問題,並基於晨星(中國)的數據進行了紮實的分析與論證,並與美國等發達市場的情況進行了對比研究,以探討中國主動型基金的特點與規律,本刊將分四期刊出他的研究報告,以供投資者參考。 高潮生/文

  

 

  中國開放式股票基金起步於2001年9月11日「華安創新」的發行,儘管當時50億份的發行限額依然留有封閉式基金的若干痕跡。在之後的十年間,中國的股票型基金無論數目和規模,還是投資標的和運作方式,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的統計,截至2012年底,中國共有股票型基金534只,佔全部1173只公募基金總數的45.5%;淨值規模近1.15萬億元,佔全行業管理資產規模的31.7%。

  

  國際上對基金和基金公司有所謂的「七年立業」之說。即在一個充分競爭、投資人成熟老練的市場中,新建的基金平均需要7年左右的時間去經歷一個完整的市場週期,以證實業績的穩定性與連續性;初創的基金公司通常也需要7年的時間來證明旗下基金的優勢與競爭力,進而從資本投入轉為盈利。在擁有了足夠長歷史的今天,我們可以進一步以國際化的視野,對中國的開放式主動型股票基金【基於基金招募說明書和實際投資倉位,從所有開放式基金中去除QDII基金、貨幣基金、理財產品、保本類基金、債券基金、混合型基金、被動型股票基金(包括指數基金、增強型指數基金、ETF及其聯接基金)】做一個更深入的定性與定量分析,從而發掘一些普遍性的規律與趨勢,以促進整個行業更健康、更穩步、更快速的發展。

  

  主動型基金的整體狀況

  

  截至2012年底,根據晨星(中國)的統計數據,中國共有990只獨立的開放式公募基金,資產規模為2.57萬億元(圖1)。在股票型、債券型、混合型、保本類、貨幣市場這五大基金類別中,股票型基金無論數目(484只)還是規模(1.04萬億元)都遙遙領先,尤其是資產規模,佔據了全部公募基金的41%,反映了其在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相較於美國的45%、英國的50%、歐元區的34%,這一比例也是恰當與適度的。

  

  

  根據晨星(中國)的標準和定義劃分,在全部484只股票型基金中,有423只主動型基金,資產規模6907億元;其餘61只為被動型產品,資產規模為3508億元。也就是說,指數型、指數增強型和ETF聯接基金等被動型產品佔到了股票基金總數的12.7%和資產總額的33.7%。這一比重之高令人歎為觀止,因為它甚至遠遠超過了指數投資鼻祖美國的19.1%。雖然在美國並無ETF聯接基金一說,但ETF聯接基金本身的規模在中國也並非很高,所以即便將其加入,也無法充分解釋為何被動型投資的比重在中國會如此之高。

  

  中國股票型基金的可投資域為所有A股股票。根據2012年底的數據,A股股票總計為2472只。相較於全球股市的46332只股票和美國股市的6300多只股票(不包括粉單股),考慮到中國股市和基金業的發展歷史,這一投資域的規模還是比較合理的。

  

  A股股票的總市值在2012年底時接近23萬億元,流通市值18萬億元,流通股佔比為78.5%。經過近十年來大小非解禁的持續努力,這一流通比已大致與歐洲、日本、加拿大等股市相當,大大高於香港和新加坡市場。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股票型基金所持有的股票市值只佔股市流通總值的5.8%,大大低於美國的28.7%和歐元區的27.6%,說明中國股票型基金的發展空間依然十分巨大(英國股票型基金佔本地股市總值的比重也只有8.8%,主要是因為英國投資人更熱衷於海外股票產品)。

  

  從成立情況看,423只主動型基金中,有382只有一年以上的歷史,僅4只有10年的完整歷史(圖2)。從理論上講,在基金業的分析中,應當基於10年或至少7年的歷史,從而屏蔽短期市場噪音的影響,考察其歷經整個市場週期之後的長期業績現。但考慮到中國的情況,本文的分析主要依據基金3年、5年和7年的歷史業績。

 

  

  中美迥異的基金資產規模分佈

  

  基金的資產規模是征基金特點及有效性的首要指標之一。截至2012年底,美國的開放式公募基金總規模為13萬億美元,佔全球基金業的49%。其中45%為股票型基金(33%為美國股票,12%為國際股票)。美國基金總數為7596只,其中包括3450只獨立的股票基金,平均規模將近100億元(16億美元),3450只股票基金中,又包括3172只主動型股票基金;歐洲市場上大約有3.5萬隻基金,平均規模僅為12.5億元(2億美元)。在中國,423只主動型基金的平均規模為24.2億元(合3.9億美元)。這一數字雖然大大低於美國基金的平均規模,但遠遠超過了歐洲同業。當然,股票和債券市場的榮枯會直接影響到基金業的規模大小,譬如美國基金規模直到2012年中才回到了2008年中期時的水平。

  

  就中國主動型基金規模分佈而言,圖3呈現了一幅接近完美的正態分佈曲線:規模在2-30億元之間的基金為220只,佔到了423只基金總數的52%,成為絕對主力;只有9%的基金規模在70億元以上;有兩隻基金的規模低於5000萬元,進入了理論清盤域。此外,主動型基金的平均規模為24.2億元,但中位數規模只有11.6億元,這明在423只基金中,有超過一半的基金規模不足12億元,只是個別幾隻超大基金的存在,大幅提升了整個行業的平均規模。

 

  

  中國基金業在制度安排、法規要求、行業發展、運作模式等方面的特點,決定了中國的基金規模分佈與美國、歐洲等市場迥然不同。在美歐市場中,不同類別的微型與小型基金多如牛毛,隨著規模加大,基金數目逐步減少,基本上呈現出一條明顯的下滑線(1)。

 

  

  不過,有兩點海外市場與中國的情況相類似。其一是就行業規模而言,都是為幾家大型公司所主導。例如十大基金公司在中國的行業規模佔比為49%,而過去3年在美國則始終保持為53%。其二是基金平均規模與中位數規模之間都存在著巨大的落差。這也是全球基金業的普遍規律,即佔據規模優勢的龐大基金歷來都是少數或極少數。

  

  主動型基金的持股集中度過高嗎?

  

  股票型基金持股數目的多少,可以反映其投資理念與運作模式。到2012年底,國內423只主動型基金中,平均每隻基金持有64只股票,而且一半基金持股數量不到50只(圖4)。

  

  這一右側長尾的正態分佈圖告訴了我們主動型基金的其他一些顯著特徵:有48只基金的持股數目不到30,有5只基金甚至不到20(這是國際市場上最常見的對於分散化投資組合的最低要求,持股在20只以下的投資組合被稱作焦點投資,而且在招募說明書中不得將自己述為屬於投資分散化的基金);最大的族群持股在30-60只之間,共有235只基金,佔比近56%;僅有50只基金持股數目在100只以上,不足基金總數的12%。

  

  基金平均持股64只或中位數50只,說明基金的投資集中度是高還是低呢?基金持股數目的多少雖然反映其投資分散化程度的高低,但它首先取決於基金的資產規模有多大。基金規模越大,持股數目也會越多。這就是為什麼主動型基金不同於指數基金,它會受到規模的嚴格制約。當達到其規模瓶頸後,基金或許就要閉門謝客,否則就會迫使基金經理買入他並不想買或不太熟悉的股票,進而導致業績惡化,也就是業內常說的「規模是業績的大敵」。因此,評判基金投資集中度的高低,應觀察其經規模調整後的持股狀況。

  

  對比中美兩國主動型基金在2012年底時的若干指標,可以看出幾個有趣的現象(2)。首先,雖然美國的主動型基金數目是中國的7倍之多(3172/423),但它的規模中位數比中國高出不了很多(13.1億元/11.6億元),再次印證了之前的結論:美國的股票型基金就數目而言是小型和微型基金的天下。

 

  

  其次,美國基金的平均規模是中國的3倍(76.3億元/24.2億元),而它的平均持股數也是中國的將近3倍(173/64)。因此,就規模調整後的持股集中度而言,中美相差無幾。此外,就持股數目的中位數來講(71/50),美國基金的投資集中度確實更低,因為其中位數規模比中國大不了很多。

  

  最後,基金的股票平均持有額也可以大致反映其持股數目合理與否(這一指標也取決於股市和股票的規模、基金在股市中的投資比重、市場流動性等多重因素)。該值過大,說明基金投資在單一股票上的資金過多,分散化程度較低,流動性風險也會相應較大。相較於美國的4410萬元,中國主動型基金3781萬元的股票平均持有額尚屬合理的區間,因為中國上市股票的平均規模明顯低於美國市場。

  

  另外一個用來衡量基金持股集中度高低的指標,就是其十大重倉股的佔比情況。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核心衛星式」(Core & Satellite)投資理念問世以來,這一策略已經被全球絕大多數基金經理改採用。投資組合的核心部分為指數中的高權重藍籌股,為數不多但市值龐大、波動性低、流動性好,佔基金資產的70%左右。它們的職能是保證基金業績的穩定性,降低基金與指數的跟蹤誤差。投資組合的外圍部分(即衛星部分)多為中小型股票,它們的職能是負責提供超額收益。十大重倉股徵了投資組合核心部分的組成結構及權重高低,因此也就成為區分不同投資組合的一個簡單而實用的指標。

  

  從中國主動型基金十大重倉股的權重分佈情況可以看出:423只主動型基金基本呈正態分佈,十大重倉股的平均權重與中位數權重都是40%;權重在30-50%之間的為最大族群,共有288只基金,佔2/3以上;有13只基金的十大重倉股權重超過了60%,處於極值的一隻基金僅僅持有22只股票,十大重倉股的權重超過74%,單一股票的權重時刻都有越線的可能;另外也有13只基金的權重低於20%,可謂真正的充分分散化投資基金,它們僅佔基金總數的3%左右(圖5)。

 

  

  那麼,中國基金十大重倉股的權重分佈與美國市場有哪些不同之處呢?雖然美國3172只主動型基金的十大重倉股佔比也基本呈正態分佈(圖6),但其十大重倉股的平均權重為30%,大大低於中國的40%。而且美國的兩個尾端都要比中國厚實:權重低於20%的基金佔基金總數的24%,而中國只有3%;權重高於60%的基金佔6%,在中國也只有3%。因此,美國的主動型基金在結構上更為多樣化一些,更多的基金經理或是選擇絕對分散化,或是走向高度集中化。

 

  

  為何中國主動型基金會呈現不甚明顯但依然相對較高的投資集中度?在全球基金業中,導致基金投資集中度較高的主要原因可以分為四類:1)股市不夠成熟,具有投資潛力的上市公司屈指可數;2)基金公司或基金經理的研究力量有限,深入跟蹤的公司為數不多;3)基金規模不大,少量股票已能滿足投資所需;4)基金經理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力求通過投資於自己最熟悉的少數股票來戰勝市場。在中國基金業中,應當說這四種因素同時並存。

  

  那麼,投資集中度較高對於基金業績來講是利多還是利空呢?在國際市場上,隨著擇時策略被眾多基金所摒棄,公募基金尚存的唯一制勝法寶就是選股了。然而不難想像,基金持股越多,分散化程度越高,其業績現也就越接近於市場指數,換言之,也就越難創造超額收益。因此,高集中度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許多基金經理的刻意或唯一選項,尤其是他們懷抱著大幅超越指數的激情夢想之時。

  

  此時,決定大捷與慘敗的關鍵就在於精挑細選的這為數不多的股票正確與否。所以,高集中度實際上就是尾端投資的代名詞,這類基金的業績現通常會遠離正態分佈的均值(即市場指數),而落入兩個尾端之中,出現兩極分化。近些年來,國際投資銀行界中追求高風險運作的風潮也有向基金業蔓延的趨勢,使得推崇焦點投資策略的基金備受矚目。基金經理賭贏了,獲得的是獎金與名望;即便賭輸了,損失的也是基民的錢,大不了用以前賭贏時所建立的口碑換家公司再賭一次。這種獎懲的不對稱性,激發了一些基金經理的賭股衝動。諸多基金公司面對這一挑戰,也在考慮如何調整獎懲機制,改善風控流程。

  

  股票型基金的同質化很強嗎?

  

  市場上盛傳的一種說法是,中國的基金經理熱衷於抱團取暖,大家所關注和投資的股票大同小異。中國基金的同質化現象果真那麼嚴重,基金的選股域果真過於狹小嗎?我們不妨從三個層面來剖析。

  

  首先觀察一下基金所投資股票的市場覆蓋面。2012年底,A股市場共有2472只股票,423只主動型基金全年總共持有過1805只股票,覆蓋率為73%。乍一看,這一比重非常高,與美國股票基金的78%相差不多。股市中畢竟存在著眾多小盤股和微型股,出於流動性和流通市值的限制,它們無法滿足基金投資的條件與要求,所以對於任何市場來說,70%以上的覆蓋率都是很充分的。

  

  然而,倘若我們深入剖析,就會發現諸多令人錯愕的細節。在基金所持的1805只股票中,有383只在2012年中僅被持有過一次;247只股票僅被持有過兩次(或為兩隻不同基金持有,或被同一隻基金持有過兩次);145只股票只被持有過三次(圖7)。被持有十次或以下的股票總數為1233只,佔68%,也就是說,1805只股票中,超過2/3屬於冷門股,只被不到10只基金所持有,而主動型股票基金的總數卻是423只!

 

  

  我們還可以用另一種方法來剖析基金業投資的分散度:當同質化較高時,諸多基金只是凝聚在某些或某類個別股票中;而當同質化較低時,基金持股會分散開來,眾多基金會把觸角伸展到可投資域中更廣泛的區域甚至是邊緣地帶。根據被基金所持有的廣泛度,股票可分為集中型(Widely-held)與分散型(Diversified)兩類。

  

  集中型股票具有高凝聚力,為基金業廣泛持有。它們通常佔到了基金持股總數的5%,成為整個行業的重倉股。它們的漲落會直接大幅度影響到基金業的整體現。分散型股票則是其餘95%的股票。它們處於可投資域的外圍,是基金按照各自的投資理念和流程精挑細選的,可能千姿百態,甚至千奇百怪。它們通常只會關係到個別基金的現,而不致影響行業全局。因此,有多少基金持有分散型股票及其持有的比例多少,就成為了衡量行業同質化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如若眾多基金都只是擁擠在集中型股票的狹小空間中,那麼整個行業就會呈現高集中度(Top Heavy)與高同質化的傾向。

  

  如圖8所示,在423家基金所持有的1805只股票中,近70%的股票僅為10家或以下的基金所持有;80%的股票只為21家或以下的基金所持有;90%的股票僅為37家基金所持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5%的股票(1715只)僅為62家或以下的基金所持有。也就是說,在涵蓋2472只股票的可投資域中,基金選擇了1805只股票,其中包括了90只集中型股票和1715只分散型股票。

 

  

  換言之,這90只股票就是中國的主動型基金的集中投資域,中國絕大多數基金只是翻來覆去圍繞著這90只集中型股票(或稱基金重倉股)翩然起舞,剩餘的1715只股票皆屬零敲碎打。因此,區區90只股票基本濃縮了整個股票基金業的全部故事,成為了中國股票型基金同質化現象的真實寫照。

  

  最後我們來進一步分析在這90只集中型股票中,被最多基金所持有的十大股票的情況(圖9)。在423只主動型基金中,至少有150只基金持有這十隻股票;其中最多的是保利地產,為230只基金所持有;有近一半的基金持有其中的前五大股票。從股票市值看,這十隻股票均為大盤股,其中保利地產為大盤核心股,興業銀行與中信證券為大盤價值股,其他7只都是大盤成長股。就投資風格而言,貴州茅台為消費必需品(或非週期性消費),格力電器和上汽為週期性消費,其餘7只均為金融服務與房地產類股。

 

  

  同質化,或許是制約中國基金業獲得更多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基金和散戶都是鎖定和遊戲這90只股票,散戶怎麼能夠真切感悟到基金所能創造的額外價值呢?他們從股民轉變為基民的動力又從何而來呢?所以,如果能有更多的基金公司依靠自己獨立和深厚的投研力量,將目光延伸到或將重心轉移到分散型股票,或會帶來一幅更絢麗的畫面,也會吸引更多的散戶欣然加入投資基金的行列。當然,同質化並非只是基金業自身的問題。當股市本身尚不夠成熟時,眾多基金不得不在有限的資源中尋求鳳毛麟角般的投資良機,恰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要根治基金的同質化問題,還需要改善整個股票市場乃至金融市場的素質、機制和結構。

  

  消費類股主導股票型基金嗎?

  

  2008年金融風暴過後,拉動內需與結構轉型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一些基金公司也宣稱消費類股票為其基金的核心組成。而無論從中國主動型基金所持股票的規模還是持有次數看,最受青睞的三大行業都是金融服務業、週期性消費品、工業生產(圖10)。

 

  

  在根據國際通用標準分類的頂層十大行業中,這三個行業的股票數目佔比為48%,資產規模佔比近54%。尤其是金融服務(包括房地產)一個行業的規模就佔到了總值的近1/4。相形之下,公用事業、能源、電信服務這三個最小行業的股票數目與資產規模的合計佔比只有4.7%和3.5%。當經濟狀況不甚明朗時,海外基金近些年來的寵兒是公用事業、電信服務、消費必需品這些低風險、穩收入型的「類債券股」。這似乎與中國市場上熱衷追逐公司成長與股票增值的投資理念大相逕庭。

  

  這一結論並不令人驚奇。作為全球製造業巨人的中國,工業生產理應受到關注;龐大的國有銀行和持續火爆的房地產行業,也理應成為中國股市的中堅力量;中國龐大的消費者群體自然讓週期性消費品行業備受青睞。然而在金融類股的輝映下,消費類股的受關注度似乎沒有人們想像得那麼高。即便是將週期性和非週期消費股票合併為一個大消費類股,其在股票數目和資產規模中的佔比也只有25%和27%,還不能說是佔有絕對的主導地位。但不難理解,有龐大人口群的依託,有城鎮化發展的推動,有政府宏觀政策的支持,消費會是最穩定和最有潛力的行業,就投資而言是回報風險比最高的一族。

  

  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分析前述最受基金青睞的股票的行業分佈情況。除了集中型與分散型股票的類別劃分之外,可投資域中最為基金所關注的股票還可分為核心股、重倉股、熱門股三種。其中,核心股在年度之中始終為至少100只基金所持有。它們獲得了眾多基金的高度共識和極度信任,無論股市狀況如何,基金都會竭盡全力保留它們,不到最後關頭不會將其出售。在2012年中,核心股的數目只有33只,可以說非常之少。重倉股即是集中型股票,是為最多基金所持有的佔總數5%的股票,2012年中為90只。熱門股,顧名思義是行業中最熱門的股票,即基金投資最多的100只股票。

  

  從3可以看出,金融、消費(包括週期性與非週期性)、醫藥是基金業的三個核心行業板塊,它們構成了中國基金業的三大中堅力量:就基金的持股數目而言,三者之和佔據了全部基金持有股票的48%,重倉股的65%,核心股的87%,熱門股的63%。尤其是在基金業最堅守的核心股中,金融與房地產類股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與之相反,出於中國獨特的行業結構與股市特點,沒有一隻電信服務業股票入圍,是十大行業中唯一缺席的類別。

 

  

  與圖10相比較可以發現,工業股和科技股的比重在這三類股票中全線下降,說明這兩個行業雖然股票數目不少,但真正有實力、有潛力的領軍公司還屈指可數,大多數還屬於分散型股票的範疇。另外,在被85%的基金所投資的90只重倉股中,若將週期性和非週期性消費品合併為一個大消費類股,其股票數目將會佔到總數的近1/3,大大高於圖10中的近25%,難怪眾多基金會發出「滿眼儘是消費股」的感嘆!因此,就行業分佈而言,中國的股票基金應當說是金融、消費、醫藥三足鼎立的市場格局。

  

  為了更清晰地觀察中國基金業在行業分佈上的這一特點,我們可以仔細對比一下中美兩個市場的情況(圖11)。可以看出,中國股市的特殊結構(如A股與H股的分立)決定了中國A股基金在能源與電信業中的投資比例遠遠低於美國市場。而金融、消費、醫藥不僅是中國基金業的三大支柱型行業,它們的投資比重也遠高於美國市場。此外,科技類股的投資佔比在中美兩市也相差懸殊。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持續調整,這一狀況將會逐步改善,畢竟科技是社會發展的持續動力。

 

  

  主動型基金 偏重中小盤成長股嗎?

  

  不少中國基金公司在介紹投資理念與策略時,都認為自己擅長自下而上的基本面分析,精於挖掘出那些具有長期投資潛力的小盤或中小盤成長股。這一思路和理念確實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與說服力。美國學術界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已經通過歷史數據和實證研究,發現在過去70年的歷史進程中,美國小盤價值股的業績就長期而言會領先於其他的股市板塊。中國經濟處於高速成長與結構轉型期,成長二字是中國故事的核心與中國投資的主題。而且無數規模較小、起點較低的中小型民營企業面對龐大的市場和消費群體,也確實提供了深厚的增長潛力。但中國的主動型股票基金果真是偏重於中小盤成長股嗎?

  

  4顯示了423只中國主動型基金在2012年底時的風格分佈情況。就投資規模而言,大盤股基金的數目佔比為79%,規模佔比為88%。就投資風格而言,成長型基金的數量佔比為87%,規模佔比為91%。從風格與規模的九宮格來看,大盤成長股基金為295只,數目佔比70%,規模佔比79%。顯而易見,中國的主動型基金是大盤股一統天下,小盤股基金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因此,中國主動型基金確實是注重成長股,但注重的不是中小盤成長股,而是大盤成長股。如果把這423只主動型基金視為一個單獨的投資組合,其顯著的大盤成長股特徵更是一覽無餘。

 

  

  但為何基金公司並不認為它們所關注的是大盤成長股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中國的主動型基金並非只是一味地從指數中挑選市值最大或者流動性最強的股票,例如100只基金熱門股中,只有53只屬於滬深300指數中最大的100只股票,二者的重疊度相當低;33只基金核心股中,也有3只並非屬於滬深300指數中最大的100只股票:歌爾聲學、山西汾酒、華域汽車。這點與美國基金業可謂大相逕庭,因為美國的主動型基金數目眾多、規模龐大,所以,標普500指數中最大的100只股票長久以來始終是基金業的熱門股、核心股、重倉股。

  

  我們還可以簡單比較一下中國423只和美國3172只主動型基金的投資風格分佈情況(5)。對於股市大中小盤股票的界定標準,現在國際通用的準則是將所有股票依照總市值大小降序排列,最大的70%的股票屬於大盤股,之後的20%為中盤股,最後的10%為小盤股。它的優越性是不受市場和時間的限制,古今中外而皆準。可以看出,美國主動型股票基金的大中小盤分佈也與這一標準相差不遠:股票基金的只數與規模基本上也圍繞著70%、20%和10%的標尺上下浮動。

 

  

  再就投資風格而言,雖然成長型基金就只數和規模而言均居榜首,但平衡型和價值型基金也牢牢佔有一席之地。相形之下,在目前的中國主動型基金中,真正的小盤股基金鳳毛麟角,尚不足1%;成長型基金也佔據了90%左右的行業份額,缺少那些「吃鱸魚只吃身段、吃甘蔗只吃中間」的真正的價值型基金。

  

  因此,美國的股票型基金顯示出了更充分的多元化與多樣性,而中國的股票基金則是大盤成長股一枝獨秀。換言之,就投資風格而言,中國的主動型股票基金確實具有較高的雷同性,這主要是因為85%的基金所投資的那90只集中型股票是以大盤成長股為主導。

  

  當然,這只是基於2012年底時的數據所得到的結論。在時間允許和數據支持的情況下,我們今後還會詳細觀察以往各個不同年度時的情況,深入分析中國的主動型基金是否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曾經留下過風格漂移的痕跡。如果整體行業在過去8到10年間確曾出現過頻繁且大幅的風格漂移,那麼它無疑將對本文的論證及其結論產生影響。

  

  高潮生曾任美國晨星公司全球研究主管。本文寫作中得到了晨星(中國)的大力支持與協助,作者在此示由衷的謝意。一切錯誤與不當之處均由作者個人負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27

做一個被動的主動投資者 余曉光

http://xueqiu.com/5277310522/25990200
余曉光 2013年11月

「守株待兔」也許是用來來比喻如何在股票市場中選擇投資標的最多的詞語。但這個前提是要確定自己的樹在合適的位置,或者有足夠多的樹去彌補概率上的缺失。無論處於何種市場狀態,每年都會有那麼幾隻在視野內的股票取得了超越大盤數倍的回報,平均每3年就會有1,2只股票表現猶如「神一般的存在」像彗星劃過夜空般的讓整個市場為之激動,顛覆不少人的投資觀。如果投資者只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當年漲幅良好的股票。每到年底的時候各種懊悔湧上心頭,內心把大話西遊的台詞默念萬遍「曾經有一分真摯的股票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再買一次的機會,我會說:我要買。如果非要在這股票上加上一個數量,我希望滿倉!」

無論當年投資收益如何出色,到了年底總會有那麼幾個「追悔莫及」湧上心頭,如果陷入這種思維泥潭,對未來的投資業績無任何正面作用,因為人不可能通過概率性的偶發事件形成可持續獲利的投資邏輯。股票市場中的週期波動的不同,就好比大海中的漣漪,波浪,潮汐,海嘯一樣自有內在的規律。根據歷史經驗指導未來,對於缺乏前瞻性的人就是刻舟求劍。而那些每日在亢奮中追漲殺跌,快進快出的交易者,好比頭頂臉盆,試圖接住天上所有掉落的雨水,結果往往是汗水比雨水更多。

在日常工作週而復始的損耗中,如何不讓自己思維沉淪。在排山倒海的投資標的中,如何能控制損耗的同時博取儘量大的收益。在我看來,這就是投資最重要的事。

因為信息的不對稱和判斷力的差異,導致每個投資者的收益水平千差萬別,有的人看似並無花費太多精力,取得的收益水平卻高於那些每日東奔西跑,朝六晚九的人。就好像在學校裡有的人看似從來不看書,居然每次考試都排名靠前,他的學習方法自然會籠罩上一層神秘色彩。但如果以此為榜樣放棄刻苦努力,並幻想學習成績可以上去,那就是愚蠢裡的愚蠢了。

投資裡有全職投資者和業餘投資者之分,就說明投資這項活動歸根結底是被很多人當做全日制工作和事業去做的。既然是一份工作或者事業,那肯定就有可以被總結的地方。我因小時候發育比較早,很早就接觸股票,初中就已經大量閱讀巴菲特,格雷勒姆,索羅斯等投資書籍,認識我的人也許知道我英文名字叫Benjamin,這個是高中時候起的,其實就來源於Benjamin Graham。但是自從中學畢業後我就很少讀關於投資的書籍了,因為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如果要考好小學一年級的期末考試,最好去學小學三年級的知識。價值投資之所以被奉若神明傳播四海的一個非常核心的因素就是價值投資的方法是很容易被文字記錄下來的。翻譯也很簡單,基本都是白話文,看似人人都可從之。而價值投資追尋主觀事實和客觀分析,很容易形成自上而下的邏輯通路,讓人像閱讀說明書一樣按步驟操作。但是就像說明書一樣,可被記錄下來的都是那些可被歸納總結的結論,而導致這種結論產生的起因卻被人忽略掉了。如果讀過期貨方面的書《幽靈的禮物》,《期貨交易策略》,《1000%的男人》不會產生讀價值投資書籍被打通經脈的暢快感,把書中的經驗轉換為自身的操作更是無從談起。因為就算是畢加索,達芬奇合力出一本關於如何繪畫的書,也一定是從最基本的鉛筆構圖,靜物臨摹談起。但是沒有美術專業的學生讀完畢加索的書會覺得自己可以成為畢加索。但每一個讀完巴菲特書的人都覺得自己可以試一試。

既然投資可以稱為工作或者事業,而這種工作的核心技藝是無法通過文字被完整的記錄下來,那麼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外部事物和其他行業的工作去觀察去印證,去反推論投資中重要的地方。就好比通過鏡子反射外部的陽光照射岩洞內永遠未被陽光照射到的縫隙。一個好的投資者一定是善於觀察的旁觀者。通過觀察和佐證那些可被記錄和總結下來的其他工作經驗,其重要性不亞於思考投資本身。

週末在家上網看書,這張照片讓我視線駐足很久。Garry Winogrand(對攝影有興趣的可以網上檢索)的徠卡M4,注意,常年高強度的使用在相機的壓片板上磨出清晰的35mm底片印跡,到他去世時,他拍攝了大約30萬張照片。攝影大師的工作展現在公眾視野內的只是那些被發表上大眾刊物的照片。而導致這些照片成為不朽之作的原因除了可被看到的辛勤,居然也被這LEICA M4的壓片板無意中記錄下來。這讓我聯想到達摩面壁於嵩山少林寺,歷時九年。除了奠定了少林武術的基礎。而岩洞內石壁因氣場所形成的人形印記和這個LEICA相機壓片板上形成的膠片印記如出一轍。
查看原图
如果我現在寫的是一本投資書,那麼我很可能總結出Garry Winogrand 拍攝30萬張照片,那麼一卷膠卷36張,推算出一共是8333卷,除以365天,就是22年時間。讀者看完結論就是「一天一個卷,22年成為攝影大師」。然後立志成為攝影大師人,每天背著照相機,以每天一個卷的速度,拍攝著貓啊,狗啊,上班路上的人啊,然後思考著22年後,自己步入攝影大師時刻的獲獎感言。等等,這聽起來感覺像個笑話?這種套到別的工作上簡直是個笑話的行為,套到投資上居然對很多人顯得合情合理。

如果我真的要把這個故事寫的儘量靠譜一點,內容大概是:雖然Garry 每天都會把相機隨身攜帶,但是他大量的拍攝任務是在特定時期內高強度完成的。也許在一年內的大多數時間,Garry 都在做著處理之前拍攝的後期工作。而只有當那些真正激動人心的時刻發生的時候,Garry會以最快的速度出現在現場,然後在短短幾天內拍攝數百卷膠卷,然後工作的重心又回到平淡繁瑣的後期處理上。如果以這樣的方式描寫攝影大師的日常工作,也許更貼近現實生活,但是導致最終是成為攝影工人還是留下不朽作品的攝影大師,差別也許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麼大。人與大猩猩基因上的差別只有2%,而畫家和畫師在技術上的差別也許連2%都沒有。

但投資有一個與其他行業顯著的差異,在其他行業,無論你是畫家還是畫師,是開影樓還是攝影大師,都是一個可持續謀生的手段。而在投資世界裡,奉行著贏家通吃的法則。可直接做對比的就是賭場業務,看賭場報表VIP廳(場外交易)每次博弈,賭場比一般賭客在贏率上有3%的優勢。而在大廳(散戶大廳),賭場的贏面是VIP廳的十倍。看過賭場報表的人,只要腦子沒壞掉,應該對賭博就自動免疫了。
查看原图
但不幸的,大多數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中的行為與賭博無異。所以賭場法則同樣適用於股票市場。其他行業混口飯吃並不太難,但股票市場從長期來看,要麼磨練技藝找到讓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核心價值,要麼隨著浪潮起伏,並最終消散在浪花裡。

通過對其他行業工作的觀察,尤其是那種技巧性很強,並有一定偶發因素的工作。做一個「被動的主動投資者」也許是我這種並無天賦異稟的投資者所能想到最好的選擇。在日常工作中保持精力,不要追逐那些轉迅即逝的機遇,把實力留存到激動人心的時刻,再使勁全力給予一擊。就好像老巴曾經說過:投資跟棒球有很多相似之處,而投資比棒球好的地方在於我不擊球並不會被三振出局,而只有等到那個完美的拋球出現的時候,再狠狠的擊出一個全壘打。而作為一個普通投資者,我需要思考的是,當你平常並不揮舞球棒,當那個完美拋球出現的時候,你如何還能保有力氣和應由的技巧擊打出漂亮的全壘打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7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