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2 TWM
撰文•林麗娟
當高大、充滿活力的巨大集團執行長羅祥安出現在眾人面前時,散發出一股霸氣的領袖氣質,他微笑說:「我歷經四十年的努力,就是帶領著一群平凡的人,要成就不平凡的事,所以態度最重要。」四十年前,台大商學系畢業的羅祥安,在中華貿易開發公司負責外貿業務,就被巨大董事長劉清標看上,延攬他到巨大工作,那時,公司只有三十八人,羅祥安什麼都做,甘之如飴,「我的想法是,我要認真、全心投入,老闆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也就是公司的事情,那麼,巨大也是我的公司,主動做事,能站在老闆的立場想事情,公司才會愈來愈好。」凡事站在老闆的角度去思考,如同兩匹馬齊心拉車,以同一速度帶領團隊往前奔馳,巨大集團迅速壯大,成為全球名列自行車製造業前茅的跨國公司。
羅祥安說,他原本並不懂機械,剛進巨大的前三年,其實是公司在訓練、投資他,他全力以赴,抱持做中學的學習態度,勇於承擔老闆給的任務,漸進地感受到能對公司做出貢獻。
不只心態正面,也勇於接受挑戰他,收服怨聲連連的中國客戶羅祥安分享自身的經驗,推己及人,他在用人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哲學:「部屬是學什麼的、教育程度到哪裡,我不很在意,重要的是態度。」他強調,邊做邊學可以磨練能力,但如果工作態度是負面的,縱有能力也沒用。
羅祥安分享,理想的部屬應該要勇於接受挑戰、能與團隊合作、持續學習、習慣正面思考,這樣就有正面的職場價值觀,一個自私自我、斤斤計較的人,心裡只有「I」(我),沒有「We」(我們),並非公司之福。
他舉部屬古榮生的例子說,當時古剛進公司時,負責外銷船運事務,客戶對他讚譽有加。巨大在中國江蘇昆山設廠初期,中國客戶對當地的業務服務迭有怨言,一九九八年七月他派古榮生就任昆山廠行銷副總,半年內果然所有客訴都煙消雲散,因為他除了替公司想,也能設身處地替客戶著想。
一二年,羅祥安更破格拔擢古榮生出任巨大集團中國有限公司製造供應長,古榮生接受挑戰,「我願意!我跟太太說一下。」不出他所料,古榮生把服務客戶的態度用在製造技術上:成本要低、交期要準、品質要讓客戶滿意,管理得頭頭是道。古榮生接受訪問時,依舊表現出正向態度,他說:「如果公司信任你、器重你,就要好好做。」不僅邊做邊學,還提出改善計畫他,從技術員變研創中心協理張盛昌是另一位讓羅祥安很賞識的部屬,從技術作業員做起,由於他對於品質問題都很有想法,堅持己見、敢說敢言,羅祥安派他去巨大荷蘭廠學習全車組裝後,一九九五年擢升他為研發創新中心課長。
張盛昌回憶,他英語很破,但一個月訓練結束返台開會,一開口就說:「全車組裝不是問題,我都學會了;但還有很多改良品質的空間,這才是問題。」二○○二年羅祥安出題挑戰張,請他改良GIANT NRS(無能量損失系統)避震登山車,張盛昌建議與其改良,不如引進或自力研發新的系統,羅祥安全力支持,最後成功催生了新避震系統Maestro。○三年六月起推出Trance等四款登山車,都登上A級登山車寶座,四個新品牌車款聯手創下全球賣出超過八萬輛的佳績,張盛昌也被拔擢為研創中心協理,帶領研發團隊。
羅祥安回憶:「張盛昌學歷不高,從工廠技術員做起,卻毫不推諉、膽怯。為了支援研發創新部門,他不僅邊做邊學,還自我努力學習,了解問題癥結、預想解決方案。他提出新的避震系統改善計畫時,表現出的態度是相信而且堅持自己的看法,我印象非常深刻。」羅祥安說:「他『敢要』,我就敢幫他把前面的大石頭搬開,讓他表現。」羅祥安還記得多年前,公司裡有一位能力很優秀的人才,「劉董和我都看好他是明日之星,但他的脾氣卻很暴躁,以致同仁常有怨聲。我和劉董總因惜才而想著要慢慢改變他的缺點;但在一次開會中,他一個不高興,就大力甩門離去。劉董和我被晾在那裡,當下對望一眼,決定畫下停損點,不留了。」羅祥安為團隊合作精神下注解:一起為公司打拚才重要,今日效忠團隊,明日才能擔當大任,帶得動團隊。
羅祥安
出生:1949年
現職:巨大集團執行長
學歷:台灣大學商學系
經歷:捷安特公司總經理、巨大公司副總經理、中華貿易開發公司等
理想部屬3條件
勇於接受挑戰、敢於承擔,就會獲得正向評價。
重視團隊合作,心裡不能只有「I」(個人考量),應該要有「We」(公司利益)。
持續學習,把別人的長處變成自己的,貢獻也就無止境。
在台灣的品牌地圖上,這群「年輕共和國」子民,是全新的人類。 主動、積極、重視社會責任;同時敏感、脆弱,需要人生導師帶領。 不管你喜不喜歡,他們的態度,將重新定義我們的世界! 「為什麼要了解年輕人想法?憑什麼由他們決定以後的品牌發展策略?」一位傳統企業老闆,在內部轉型會議上不客氣的提出這樣的質疑。 以數據來看,該老闆一點也沒錯。這群十八至三十四歲的千禧世代,人數還不到十八歲以上全人口的三分之一,薪資水準更比十年前低,社經地位也還未成熟。「為何凡事要以這群人為主?」成為不少企業經營者的疑惑。 「我反對!」 美國年度新創公司「年輕先生」(Mr. Youth, MRY)創辦人布瑞登(Matt Britton)最新著作《年輕共和國》(Youth Nation)中解釋:「千禧世代對於我們的品牌世界,有翻天覆地(disruptive)的影響,」這力量,來自兩個字:網路。 美國年度新創公司「年輕先生」(Mr Y0uth,MRY)創辦人布瑞登(Matt Britton) 最新著作《年輕共和國》(Youth Nation) 中解釋:「千禧世代對於我們的品牌世界,有翻天覆地(disruptive)的影響,」這力量,來自兩個字:網路。 「他們從小到大,沒有一天活在沒有『網路』的世界中,」布瑞登強調,這群「數位原生種」,是把人類文明史上最強大的溝通工具—網路,用得最精熟的一群人。當數位聲量被這群人掌握,品牌溝通勢必全面被改寫。「他們的品牌偏好,將決定我們生活的樣子!」為了解台灣「年輕共和國」如何影響大家的品牌世界,《商業周刊》與大中華最大專案市調集團益普索(Ipsos),進行「台灣百大影響力品牌調查」,並特別針對台灣十八至三十四歲這群在千禧年(二〇〇〇年)之後進入職場的年輕人,進行影響力品牌調查。 數位品牌、轉型老店都吸人氣調查結果似乎證實了布瑞登的想法。 在千禧世代品牌地圖中,排名前五名的Linc、Google、臉書、YouTubc、蘋果,到第六名的中華電信,都是網路相關的品牌,數位口叩牌比重,較總榜比率多了三成。而在總榜(見第一百零三頁)高居第四及第五名的影響力品牌:全聯、Visa,在千禧世代的心目中為第九及第十名。企圖重振口叩牌力量的索尼(Sony),也因為PS4遊戲機大受年輕共和國子民歡迎,上升至第八名。 益普索研究總監費愷毅(Darren Freeman) 分析,台灣的品牌世界,確實受到年輕族群影響很大。他說,臉書、Google、Line,這些在台灣影響力品牌地圖上第一線的品牌,初期都是年輕使用者帶動的。 而益普索的影響力品牌調查,遍及二十一國,整體來看,台灣年輕人在使用數位工具時,也比其他國家更能掌握。 奧美公關企業公關事業部董事總經理王馥蓓,對調查結果也頗表贊同:「等於反映了我身旁千禧同事的生活!」她轉述這位二十來歲同事的作息:早上睜開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查看Line訊息,早餐進小七解決,上班途中滑臉書看看朋友動態,趁著短暫的中午休息時間,上Youtube追劇,這就是千禧同事的實際生活。 「特別是手機已經成為品牌的新貨架!」電通安吉斯集團數位長邵懿文表示,以前品牌影響力可能展現在賣場上,誰能占滿貨架,就能展現品牌影響力;現在的情況轉變為:「品牌若沒出現在手機螢幕的第一頁,被溝通的機會就降低。」台灣千禧世代選出的六大最具影響力品牌,從Line到中華電信,沒有一個在手機的第一頁缺席。 「線上」(Online)固然是兵家必爭之地,不過仔細觀察,一些在線下(Offline)默默耕耘的品牌,也逐漸得到千禧世代肯定。 這次益普索調查特別 針對千禧世代的品牌 偏好與總榜比較, 發現一些傳統廠商 躍然而出。包括默 默進行「品牌轉骨」 的八十五度C、重建 經營形態的新光三越 等。甚王發現未列前十名榜單的富邦金控,在傳統家族新生代的主導下,也正在利用體育及藝文,拉攏千禧世代的眼光(見第九十二頁起案例)。他們致力網路溝通之餘,在實體世界創造出另一個與千禧世代進行品牌溝通的蹊徑。 不過,在此次採訪過程中,也非常容易發現,各界在進行品牌溝通時,對千禧世代有不少誤解及成見,與調查結果兩相對照,形成相當有趣的對比。 誤解1 千禧世代只關心自己、只追求自己快樂,因此「小確幸」是品牌溝通主軸。 正解:大誤!在此次影響力品牌調查中,千禧世代對於數位平台上「散發出台灣人自豪驕傲的感覺」的重視程度,比三十五歲以上(成熟世代)高出三成四。 王馥蓓觀察,新世代的品牌經營,不只是交換產品或服務,還要站出來讓大家看到你是誰,除了提供商品,有沒有為社會盡責任,有 沒有讓使用者得到心理滿 足,有沒有做一些讓台灣這塊土地驕傲的感覺, 特別是經歷金融海嘯、食 安風暴後,社會更重視這一塊。因此,品牌是否能符合社會「大確幸」的期望,可能變成未來決戰關鍵。 誤解2 千禧世代薪資水準低,價格是王道,便宜的東西,需求一定比較多。 正解:價格在決定品牌偏好時的關鍵因素,越來越低!此次調查發現,強調「便宜」的全聯在千禧世代的品牌影響力,排行落後7一Eleven,就是最好的證明。 邵懿文分析,對於千禧世代,「價格破壞時代已經過去了!」以前認同品牌的順序可能是:先看價錢、再談功能、最後滿足心理。但因為網路,價格隨查隨到,找到產品功能也不難,致勝點變成:產品及服務是否能真正滿足心理層面的各項需求。特別是千禧世代,現在品牌經營的決勝關鍵會變成:心理、功能及價錢。 當價格不再是決定品牌偏好的關鍵因素時,恐將翻轉行銷策略。 誤解3 像蔡阿嘎、泛舟哥等網路素人竄紅很快,因此在網路上進行品牌行銷時,製造無厘頭笑料,效果一定比較好。 正解:在世代的交叉比對中,千禧世代對「是您尊敬的名人代言的品牌」的重視程度最高,可見,年輕人看來自我,但其實生活中,更需要人生導師或學習對象(Role Model)帶領,慎選代言人,就變得比其他世代重要。比較好的例子是金城武,在年輕人肯定下,無論代言航空或電信,在千禧世代心目中,都能有不錯的成績。 誤解4 按讚次數越多,代表在社群媒體中越被肯定。 正解:「按讚」是一種被動行為,千禧世代在網路活動上,主動的「分享」鍵,才能反映千禧世代在數位領域中活動的真正態度。此次調查中,在「您曾在網路上搜尋過這個品牌的相關資訊」上,干禧世代回答「是」的比率,也較成熟世代高出三成六,可見千禧世代不甘於被動接受資訊,主動延伸或檢視資訊的動機能力,都比成熟世代高出許多。下回進行社群操作時,請謹記:分享數比按讚數更重要。 「千禧世代是跟網路長大的,這些受他們喜歡的品牌有一個共同特性:不斷優化自己。你永遠聽不到臉書會自誇『這是史上最好用的版本』,在他們的世界裡,永遠不會有最佳的version(版本)!」邵懿文提醒。當使用者不斷在優化,品牌經營還能停得下腳步嗎? 撰文者王之杰 |
寶馬連續十一年稱霸全球豪華車市場,面對曾孫輩特斯拉,不服老的它,主張「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是創造未來」。 一家百年企業,遇上十三歲的新秀挾科技優勢搶灘,會是一場怎樣的戰爭? 這場戰役的主角,是今年剛滿百歲的德國老廠寶馬集團(BMW Group),它的競爭對手是晚它八十七年出生的美國新星特斯拉(Tesla);戰場,則是近來火熱的電動車。 據車輛測試中心報告指出,二○一五年特斯拉全球交車總量約五萬輛,旗下Model S奪下最熱賣車款,成長率達六三%;寶馬的i3成長幅度則達五○%,在純電動車競爭中成長率居次。二○一四年在車界盛會世界車獎(WCA),i3一舉拿下年度環保風雲車、年度設計風雲車兩項大獎。 特斯拉今年四月發表平價車款Model3,熱賣到產能不足供應;寶馬集團執行長哈拉爾德.克魯格(Harald Krueger) 則在五月中慕尼黑股東大會,以二0二一年將發表搭載自動駕駛、數位聯網的電動車iNext,「終將帶領電動車下一個世代上路」,回敬對手。 把自己當新創公司 打造新品牌,迎擊特斯拉這家百年老企業敢跟電動車新兵符斯拉競爭的關鍵力,就是創新。 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 (BCG)二0一五年調查,寶馬在幾乎由美國科技公司強占、全球前十大創新企業中排名第七,搶下歐洲企業第一名,被評為「最懂科技的車問」之一。 一款車從設計到量產,得花約四年的時間,因此車商在設計車款時,考量的是兩、三個世代以後的市場,等於要有預判未來的能力。對於寶馬來說,「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武,就是創造未來,」克魯格在今年五月初,於中國北京百年概念車發表會上說。 「寶馬不怕未來,當社會上出現新東西,我們會想成為第一個跳進去的公司,」寶馬集團首席設計總監阿德里安.范.霍伊頓克(Adrian van Hooydonk),在北京百年發表會對《商業周刊》記者說。他指出,寶馬在投入新開發時甚至會「放棄很多過去做過的東西」,不管過去成功與否、企業資歷多老,永遠把自己當成「新創公司」。 電動車即是最好的例子。寶馬在豪華車界以操控聞名,要發展電動車、揚棄傳統的內燃機引擎系統,無異是革寶馬自己的命,但為了開發電動車,寶馬放棄了既有工廠與供應鏈,在二0二年量身訂做子品牌BMW i,重新設立一個獨立於總公司的團隊。 反觀對手,賓士選擇與特斯拉結盟,日前才宣布自行研發傳動系統和電池技術;奧迪則到二0一八年才會推出第一款電動車。台灣奧迪行銷處長賀安琪表示,電動車要發展,需要等完善的設備環境建置成熟,奧迪要做足準備,一舉推出平價量產車。 寶馬率先投入,並重新打造新品牌、新團隊的思維,顯然與另兩家德系車廠完全不同,等於重新打造一問公司,正面迎擊特斯拉。 「當我們創造i品脾的時 候,我們就知道這會是一趟長途旅程,這不是只關乎快速生產一輛電動車,」霍伊頓克說,重新打造子品牌的用意,是要徹頭徹尾的「全面、重新思考這台車」。 BMW i的辦公室特地選在慕尼黑總部旁的工廠,讓團隊可以不受寶馬總部限制。人才挑選來自工程、設計、行銷等不同部門團隊組合,為的就是汲取不同創意。 蓋業界首座碳纖維廠 造輕車體,解續航力問題寶馬打造的團隊,可非等閒之輩,騰訊投資的中國電動汽車新創公司Future Mobility,今年四月接連高薪挖角寶馬電動車的核心幹部,i系列總工程師直接被請去當執行長,足見外界對寶馬的重視。 為了解決外界最擔心的電動車續航力問題,寶馬直接從減輕車體重量著手,打造一座碳纖維工廠,尚未普及量化的碳纖維強化塑料成本高昂,只有部分超跑才會使用,例如售價動輒干萬元的藍寶堅尼。 寶馬蓋碳纖維工廠的這筆投資,是汽車業史上頭一遭,全球車廠沒有人敢這麼做,《日經技術》評論,汽車業涉足碳纖維的生產本就稀奇,寶馬為量產車生產碳纖維的關鍵決定,成了汽車產業關注的焦點;《西雅圖時報》則評價寶馬「擅長改變汽車業遊戲規則」。 「創新一直是我們的品牌核心,」霍伊頓克表示,寶馬不僅設計新車款,還要用新材料、新造車技術,重新定義車子,「如果你開始談到永續,那整個故事必須往這方向看。」 部門間先競爭再合作 百年概念車,三地團隊比稿寶馬擅長改造遊戲規則,就連企業文化也跟一般公司不一樣,部門內部彼此合作,但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事:競爭。 以百年概念車Vision Next 100 來說,這款概念車由中國上海、美國洛杉磯、德國慕尼黑的三個設計總部同時執行,三個設計工作室同時是合作與競爭的關係。 每項設計專案或議題啟動 前,主管會先拋出開放性問題,讓七百人的大團隊天馬行空發想解決方案,然後再互相討論。這個做法的好處是:充分授權設計部門彈性自由發想點子,最後經過評選,只有最佳的設計稿,才能投產實現。 最後這輛代表寶馬下一世代的百年概念車,是由慕尼黑的設計團隊概念勝出,並得以在當地生產,其他海外團隊給予必要資源,雙方先競爭、再合作,「點子會從全公司而來;我們的想法很單純,就是想要最好的設計,」霍伊頓克說。 寶馬集團用戶體驗主任霍爾格.漢夫(Holger Hampf)說,科技公司如特斯拉、蘋果了解的是車體以外的世界,但擁有百年製車經驗的寶馬,絕對比他們更能掌握車子本身。 從外到內,寶馬改變長青企業守成、求穩定的保守作風,活到百歲,仍把自己視為新創事業,以維持在汽車業競爭的領先地位。 BMW想蟬聯龍頭,關鍵在中國 全世界最大汽車市場中 國,是車廠兵家必爭之地,也將是寶馬已十一連霸全球豪華車龍頭後,今年能否奪下第十二冠的關鍵戰場。 今年第一季,寶馬在全球豪華車銷量成長幅度僅有競爭對手賓士的二分之一,連 續三年成長緩於賓;中國 地區銷售成長也只有賓士的三分之一。寶馬在最大單一市場的衰退,讓調查機構IHS Automotive大膽預測,寶馬即將輸掉冠軍寶座。 為了鞏固中國市場,寶馬Vision Next 100概念車的發表活動全球僅安排四個城市,繼慕尼黑總部發布後的第一站,就選在中國北京,足見它對中國市場的看重。 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 執行長康思遠(0laf Kastner) 在發表會現場表示,將加強在地化行動,包含引進產品與技術的國產計畫、當地人才培育等。近七年已投入逾新台幣一千多億元資金,在中國實行國產計畫,今年第一季,歐洲地區以外最大的瀋陽引擎工廠正式投產;同時調整中國區高階團隊。 康思遠說,今年上半年在中國推出兩輛國產車,包含BMW二系列、跟全新X1 長軸距 版,整年度會有超過十款專為中國設計的車款。「我們相信,更多的國產車投產,可以為我們帶來更多消費者。」 但賓士在北京同樣有引擎 工廠,賓士台灣總裁邁爾肯(Eckart Mayer)說,今年推出的主力新品E-Class,估計將有效刺激銷售成績。 今年,兩大豪華車廠誰能坐上龍頭,得看誰的中國戰略夠力。 寶馬集團 成立:1916年 董事會主席:克魯格 成績單:2015年全集團全球 銷量224萬7.485 輛,連5年刷新歷 史新高 地位:連續l1年全球豪華車 銷量冠軍 撰文者王柔雅 |
每經影視記者 丁舟洋 每經影視實習記者 白蕓/文
每經影視編輯 杜蔚
作為一個有著15年資歷的老牌影視公司,慈文傳媒卻看中了網生內容這塊新蛋糕。曾以金庸、古龍等武俠影視劇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慈文傳媒,何故丟下主陣地,轉戰網絡劇?
在今天(12月9日)的“第四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吐露這令他備受煎熬的轉變心聲。“慈文在過去給人的印象是一個老牌的傳統影視公司,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還能不能適應這樣一個時代?這個是我們非常痛苦的一個思考。”
慈文傳媒董事長馬中駿(馬也/攝影)
“丟掉自己傳統的市場,丟掉自己熟悉的題材,丟掉自己熟悉的業務。”是馬中駿在行業變革面前的一次“自我革命”。
老牌影視公司轉型:“痛苦煎熬,丟掉熟悉的自己”
在過去的15年中,慈文傳媒給人的印象是“老牌”與“傳統”。《小魚兒與花無缺》《神雕俠侶》《雪山飛狐》等一系列傳統武俠精品,讓慈文傳媒在電視時代留下了明晰的辨識度。
不過近年來,觀看影視劇的渠道早已網絡化、移動化、多屏化。電視時代如日中天的影視制作公司們,發現自己在網絡視聽時代的辨識度是那麽地模糊。
慈文傳媒出品的武俠電視劇精品《小魚兒與花無缺》(豆瓣/圖)
馬中駿坦言了自己的危機感。“我到總局跟一位領導聊天的時候,得知在註冊的新老影視公司已經1萬多家了。”而觀眾的註意力是有限的,可想而知,這1萬多家影視公司每年生產出的影視作品是無論如何也消化不完的。大量影視作品也就在炮灰中煙消雲散,在市場上和觀眾心中不會留下一絲波瀾。
在這樣的制做群里面怎樣能出現慈文的身影,這對馬中駿來說是巨大的挑戰。“這在互聯網時代一個非常痛苦的事情,尤其是像我們這種傳統的影視制作公司會更痛苦”。
“一個老牌的傳統影視公司,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還能不能適應這樣一個時代?”馬中駿表示,變化當前,慈文傳媒如何在新局勢中找到觀眾,他們做出的第一件事就是“丟”——“丟掉自己”。
“要丟掉自己最熟悉的,丟掉自己最擅長的,丟掉自己最可靠的。”馬中駿說,這個過程非常痛苦,對團隊本身來說,也是一個考驗。
紮根文學,保“工匠精神”
即使在向網而生的時代,經歷了各種“丟”的痛苦蛻變,馬中駿依然認為有些東西不能丟, 必須“保”,要保住那些“有自己的特色,自己擅長的東西”。
也許是資深劇作家出身,馬中駿強調的第一點是“文學”,他認為慈文,“能從文學當中找到自己生產影視內容的擅長,文學是影視生產內容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慈文傳媒去年出品的電視劇《花千骨》播放量破200億次是IP劇中的“爆款”
因此,大量購買文藝小說的版權,成為了慈文傳媒擅長的一項“老生意”,也是“保”中的一部分。“過去在武俠年代的時候,我們買了大量金庸、梁羽生、古龍、巴金等優秀作家的小說版權。也買了很多互聯網上發布的小說。”馬中駿表示,“現在有不少人認為這些是IP,實際上對我們來說,它就是我們影視生產內容最重要的一個源泉之一。所以我們非常重視版權。把握住版權的孵化和深度開發,這個是我們的一個強項,所以這個是我們要保的。”
在馬中駿看來,“工匠精神”也是慈文不能丟的安身立命之道。即便做網生內容,也要走精品路線。
可以說,慈文傳媒是傳統影視公司里最早吃網絡劇“螃蟹”的。這是馬中駿覺得慈文不能割舍的“創新基因”。
“我們膽子大,敢於做第一個,這是我們的特色。”馬中駿稱,“明年,慈文傳媒會跟騰訊、愛奇藝、優酷、土豆、搜狐一起來做網絡劇和網絡大電影的收費,我們已經在做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