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由一則關於趙薇與範冰冰的比喻聊開的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it1.html

    今天,一位朋友轉來一篇文章《學趙薇者生,學範冰冰者死:如何從產品思維到資本思維?》(李光鬥,2016-12-25)。該文說到:“從產品思維升級到資本思維是當下企業轉型財富暴增的秘笈。什麽是產品思維?什麽是資本思維?形象一點說,範冰冰就是產品思維,把產品做到萬人迷:膚白貌美勾魂眼,拍個廣告上千萬;但就算一年接二十個廣告代言,範冰冰充其量不過賺二個億;趙薇則是資本思維,通過參與上市公司文化中國重組改為阿里影業的資本運作,2015一年趙薇就賺了40個億。”
    “你怎看?”朋友問。

    趙薇式資本運作確實是一種高超的獲取暴利的方法,但把它說成是“資本思維”,“是當下企業轉型財富暴增的秘笈”,這我恐怕不敢茍同。試問:那為什麽中國實業的五大網紅(任正非、董明珠、曹德旺、宗慶後、陶碧華)堅決不做金融?難道他們都是傻瓜,不懂企業轉型,不要財富增長,不想賺大錢?

    滿腦子“資本思維”,玩所謂的資本運作就一定比做產品實業的更強?我們就拿這篇文章本身所說的趙薇如何在阿里影業上套利的精彩事例來作辨析。文章介紹說:“趙薇成了馬雲進軍電影業的領路人。2014年阿里巴巴投入62.44億元,通過認購增發新股的形式,以每股0.6港元的低價獲取香港上市公司文化中國60%的股權。隨後趙薇夫婦以每股1.60港元的價格,斥資31億港元買入該公司的股票;同時阿里將娛樂寶和淘寶電影票兩塊優質資產註入,文化中國此時已更名為阿里影業,擡升股價的意圖明顯。而資本市場也給予熱烈回應,2015年4月29日和4月30日趙薇夫婦在主力‘掩護’下,在3.9港元的高位迅速減持阿里影業1.92億股和6400萬股,套現10億港元落袋為安。不到半年時間,趙薇夫婦‘貍貓換太子’,通過阿里影業一支股票,就狂賺40個億。這就是資本思維的魔力,如果讓範冰冰以產品思維拍戲拍廣告來賺錢,這得等到哪個猴年馬月呵?!”

    趙薇的“資本思維”及資本運作確實很有“魔力”!但我們暫且撇開範冰冰不談,這里,馬雲不正相當於是一個做產品的人嗎?他很好地發揮與利用了趙薇的從影能力,成功地締造了阿里影業。雖然趙薇搭上馬雲的順風車,並在3.9港元/股大撈一把走了,但阿里影業還在,馬雲還在,難道馬雲是個大傻瓜?要知道,馬雲的成本只有0.6港元/股,而趙薇的成本是1.6港元/股;還有,如果以後阿里影業的股價繼續上漲,馬雲還可繼續大賺,而趙薇呢?這樣的話,你說,更有魔力的是做產品實業的,還是單單搞資本運作的?這不是明擺著資本是為實體“縫嫁衣”的嗎?

    哈哈!我有點“強詞奪理”之嫌吧?其實啊,我的本意是,切不可把企業轉型理解為只是資本運作或轉向投機。金融和實業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不論是做實業,還是做投資,都應努力向巴菲特學習,老巴曾說:“我是一個好的投資家,因為我是一個好的企業家;我是一個好的企業家,因為我是一個好的投資家。”

    對於如何轉型,“鯉魚跳龍門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從產品思維升級到資本思維:要學就學趙薇。學趙薇者生,學範冰冰者死。”這個說法似乎有失之偏頗或投機之嫌吧?

    好了,關於企業或個人如何轉型以及如何更能賺錢的問題,就簡單地談這些。

    接下來,我想借這個“趙薇與範冰冰”的話題,聊一下怎樣看待人的價值的問題。似乎這篇文章以及有許多人都以為,誰賺錢多,誰就更有價值。比如,趙薇遠比範冰冰能賺錢且賺錢多,所以更有價值。竊以為,這是偏頗之見。範冰冰演電影,拍廣告,是個非常成功和出色的演藝人員,她的價值主要就體現在這些方面;而如果趙薇如今單單是個投資/投機者,那她這方面的價值就由投資/投機的業績來反映。然而,有趣的是,如今人們覺得真正具有價值的趙薇並非是這個現在很有錢的趙薇,而是那個在《還珠格格》中極其出色地扮演了小燕子和成功導演了獲得金馬獎電影《致青春》的趙薇!可見得,盡管如今的趙薇非常善於賺錢,也非常有錢,但在人們的心目當中,還是覺得作為演員及導演的趙薇的價值大於作為商人的趙薇。是不是?

    再舉一個劉曉慶的例子。眾所周知,劉曉慶是演藝界的大姐大。當年,一部電影《小花》和自傳《我的路》讓她一舉成名,之後,長盛不衰。她曾毫不謙虛地稱自己是國內最好的女演員。實事求是地說,劉曉慶確實是個頂級演員。可她後來寫了一本書《從電影明星到億萬富姐》,雖然這本書不乏很有意義的內容,但讓人們覺得,似乎劉曉慶以為,成為億萬富姐更了不起,更有價值。而事實上,至今人們還是覺得,更有價值的是一個作為天才演員的劉曉慶,而不是後來更有錢的富姐劉曉慶。還有,劉曉慶一度因為“逃稅門”入獄,後來出獄,而從某種角度上看,幸虧有個明星演員的劉曉慶,才搭救了後來遇難的“億萬富姐”的劉曉慶。是不是?

    所以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而人的價值從來就不是由錢來衡量與體現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291

胡孟青:古怪廣告一則

1 : GS(14)@2012-07-27 11:20:44

青姐,你唔好話人啦,你幫405 支持交易,你同佢差唔多...唔好罵臭人啦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 ... A%E4%B8%80%E5%89%87
市底弱成交又奀,有行家看完一個古怪廣告後,奔走相告,明顯想藉此印證自己思路是否正常。話說小女子早前於開市前已看過該廣告的首個版本,雖只是平面電視廣告一則,但幕後聲演者既然係股壇資深冧把阿叔,當會留意多幾分,但因廣告一閃即逝,未有多加留意。
可能就是因為廣告表達方式不夠直接,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所以很快又有了一個由聲演者從幕後行到台前、演得入木三分的一段廣告片。內容係有位西裝骨骨嘅哥哥仔,手捧住兩隻大大英文字母「CB」向着走廊兩邊多個門口逐一叩門,可惜都是失望而回,在哥哥仔似求救無門之際,英明神武的冧把阿叔突然走近,終於求救成功。
根據資深股壇行家對廣告之理解,哥哥仔手上捧住的英文字母,好肯定就係行內人耳熟能詳的Convertible Bonds的簡稱,故事應該係講述有人江湖救急,直接按股怕要申報兼肉酸,遂拿着CB趕套現,但礙於市場上唔係人人鍾愛公仔紙,所以這家有如及時雨的驟雨中的陽光,就正好充當救世者角色。因此,廣告對象肯定不是普羅碌爆卡的OL,而是陷入財困的股仔。經行家解讀一番,小女子頓時茅塞頓開。只是,假如股仔平時有資深股壇中人指點迷津,何解又會淪落至此,且留待高人歸來再另行討教。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2 : Sunny^_^(11601)@2012-07-27 12:09:29

其實...呢個廣告唔係賣海外升學咩???好似仲有陶生呢??

我記錯?
3 : GS(14)@2012-07-27 12:31:20

2樓提及
其實...呢個廣告唔係賣海外升學咩???好似仲有陶生呢??
我記錯?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7543
4 : 健次郎(29109)@2012-07-27 13:12:23

今次比人有寫作提材,最慘係今次無結果,下回先大結局.
5 : Sunny^_^(11601)@2012-07-27 13:29:33

3樓提及
2樓提及
其實...呢個廣告唔係賣海外升學咩???好似仲有陶生呢??
我記錯?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7543


OMG!!!我以為係攞住呁多CB入大學...@.@

我仲諗緊咩叫CB...以為係副學士之類.
6 : GS(14)@2012-07-27 14:01:47

4樓提及
今次比人有寫作提材,最慘係今次無結果,下回先大結局.


我睇佢爛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516

胡孟青:不是笑話的飯局笑話一則

1 : GS(14)@2012-08-02 11:22:10

搞gag 乎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 ... 1%E4%B8%80%E5%89%87
上市公司飯局見聞寫過不少,朋友認為要看這爆料式文章,卻不知很多事情,行差踏錯者雖應自知有問題,卻不喜第三者肆意踢爆,只是如行內人都不願把是非弄清楚,後輩就更難掌握金錢世界行為守則。讚者可話小女子觀察力強,雖不稀罕讚美,要踩者亦可認為小女子是小人兼小心眼,樣樣睇唔順眼。當然,假如是小人一名,小女子肯定會把一切看在眼裏,然後由得閣下背後被恥笑甚至碰釘,其實這行為才是至為歹毒。
如曾在一個與一家醫藥股高管於其放榜後飯局之上,眼見一大圍人再沒人提問就Dead Air死寂之際,即翻開上市公司業績簡報,發現其最熱賣的一種藥是抗抑鬱藥,不是平時講到爛的心腦血管藥或肝藥,於是借題發揮,說內地有人把這類藥稱「開心藥」,對方即說內地有個笑話是有不少打工仔話要給老闆吃這藥。此時在席上終有行家開腔,話自己好有興趣試試這藥,高管即時無言以對,一來抗抑鬱藥屬醫生處方藥,二來藥不是隨便食,就算對上市公司產品有興趣或想對之進行產品測試,也有點捉錯用神,難道港股跌得太耐,有行家已因而……總之,席上有行家明顯在忍笑,小女子也即時瞪眼,呆咗唔識反應。閣下看後可笑話一則,亦可自我預調微調一番,學習別人長處,自我警惕,避免重蹈覆轍。
胡孟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658

財經評論:網購欺凌案例一則

1 : GS(14)@2016-07-13 05:09:39

今時今日,網購消費無孔不入,按一下facebook,大把網購廣告彈出來,購物話咁易。筆者也是網購的消費者,如果係買衫褲鞋襪,基本上,看一看圖,睇一睇有無自己要的size,再同實體店零售價比一比平幾多,合心水的,就會inbox或者WhatsApp向賣方落定單。不過,近期唔少網購供應商,都為了保障自己,都會在落定單時,send出一段數百字的條款,要求顧客清楚了解。有些網購商的不平等條款,等同網上世界的霸權,惡到無人有,今次筆者就節錄了其中一間主力賣運動鞋的網購供應商傳過來的條款:(1)「過數後請必須提供收據/入數紙(如遺失或忘記打印收據,將作沒有付款論)」潛台詞係——櫃員機入數,一時忘記按取回收據,當無入過,但錢照收。供應商定時結數時,check返戶口記錄,真係咁難咩?(2)「落定之後,未滿六個星期就查問,如『請問大概仲有幾耐?』根本無助進度,故一概不回覆」。潛台詞係——錢就畀咗,但原來消費者想了解下送貨進度都唔可以,咁樣係阻住人地做生意,這是不對的。(3)「店長WhatsApp通知你『到貨』後兩星期內未能完成交收作放棄論,定金及貨品會被沒收」。潛台詞係——錢畀咗,貨到咗,兩星期內一定要交收,如果呢兩星期去了旅行或者出差,即是等同送錢畀供應商,通融下都唔可以?最尾一句先精警:請認真閱讀以上條款。如不能接受,尤其是如果你會在貨運途中查詢進度的,請勿入數。原來,今時今日搞網購,可以惡成咁?當客人是怪物?可能你會話,接受唔到就唔好幫襯,但可怕的是,同類條款不止出現於一間半間網購商,作為消費者,寧願慳一百幾十而要認同如此不平等的苛刻條款,抑或實實在在去返實體店,畀返正價,但起碼明碼實價,即買即走,唔使等!網購興起,的確打沉好多實體店,就好似波衫大王興發,下個月就結業,但都有唔少顧客話鍾意在實體店購物,所以實體店仍然有它的存在價值,因為對消費者來說,始終都係「有得摸、有得試」最實際。說穿了,當一間網店做到一定規模時,最後也是想回歸基本,落地開實體店。記者:黃嘉銘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13/196923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500

修訂一則有關聯交所是否會不理會收購交易的代價比率的計算結果,並接受其他規模測試提議的上市決策(上市決策LD83-1)

1 : GS(14)@2018-08-25 09:00:03

http://att.hkex.chinalaw.com/tr_9645_10998.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0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