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大成就,莫過於讓革命元老的子姪先大富起來,然後到海外買酒莊,住古堡,落地生根。中國人民銀行為此調查,由九○年代中期至今,被黨領導帶往海外的資產,達八千億人民幣。上週,美國《紐約時報》報導,一向好戲的總理溫家寶,其家人透過不同渠道持有平安保險及珠寶生意,家產達廿七億美元。雖然溫家寶罕有地聘請律師保留追究權利,但事件再一次暴露了中共紅色家族收藏起來的黃金寶藏。而現任國家主席胡錦濤之子,也一早被揭發利用清華大學研發的清關掃瞄器,在海外?銀,地盤遠至貪污聞名的非洲。 即將上場的中共第五代領導人,當然緊隨黨中央的特別資本路線。本刊歷時四個月的調查發現,現任國務委員劉延東與恆基主席李兆基關係友好;她的丈夫、女兒分別得到賭王何鴻燊的關照;而女婿則曾替李嘉誠紅顏知己周凱旋籌辦TOM.COM,其後再轉戰澳門。至於現任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之女,十二年前嫁給玻璃大王李賢義之子,李嘉誠也隨即打本資助張高麗女婿擴展IT生意。中共皇儲習近平,除了大姊一家掌控過百億元礦產及公路王國,二姊一家也恃勢獲中國移動逾三十億元電訊合約。正當普羅市民還在競猜在下週舉行的十八大選出的領導人名單,原來一班港澳富豪早已押注插旗。 劉延東夫、婿縱橫濠江 ○九年十二月,兼管港澳事務的國務委員劉延東旋風式訪港二十四小時,下榻紅磡海逸酒店。一大早,她先與前特首董建華夫婦共進早餐,跟著接見四大地產商。有主場之利的長實主席李嘉誠帶著大仔李澤鉅在旁,恆基李兆基與細子李家誠結伴而來,還有新世界鄭裕彤與接班人鄭家純、新地郭老太和二、三子郭炳江和郭炳聯。今年三月中特首選戰前夕,劉延東前赴深圳紫荊山莊,又再次與富豪碰面,為梁振英箍票。與會的其他人士向本刊透露,劉延東要求選委「將思想統一到支持梁振英的軌道上來。」在香港,誰有運行,誰要收檔,由中央拍板,而落場指揮的就是人稱劉大姐的劉延東。因此,無論香港富豪還是澳門大亨,都愛圍著劉延東一家團團轉。本刊翻查公開文件發現,劉延東的女婿馮琦,正是夥同李嘉誠紅顏知己周凱旋和董建華表妹張培薇,一齊搞TOM.COM的親密拍檔。而劉延東的女兒楊帆,與丈夫馮琦更坐擁恆地在加拿大發展的一個豪宅單位。據認識劉延東一家、曾穿針引線介紹富豪的中方人士向本刊透露,劉延東的丈夫楊元惺不單搭上賭王何鴻燊,還與新義安家族向華強等賭廳廳主過從甚密。劉延東是十八大政治局常委的黑馬,團派出身的她,八十年代曾與胡錦濤共事三載,又曾在統戰部打滾近十六年,官至部長,更與江澤民派系人物稔熟,父親劉瑞龍正是江澤民養父江上青加入共青團的介紹人,加上劉延東小時候曾寄居曾慶紅母親鄧六金創辦的華東保育院,與江澤民的大內總管曾慶紅也關係密切。江團兩派通吃,加上按中共「七上八下」的傳統,即後生過六十七歲有得上,老過六十八就要執包袱,今年六十七歲責界的劉延東或可搭尾班車做一屆,成為首位入常女將。據中方消息人士估計,就算劉延東大熱倒灶,她大可順利退居二線,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機密電文 曾傾倒眾生的劉大姐,其夫婿是愛好攝影的楊元惺。○六年聖誕前夕,楊申請簽證赴美旅遊,接受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的官員訪談。總領事館官員欲窺探中共高層內幕,當然不會放過向楊元惺攞料的機會。楊自此多次與美國官員會面,也把家人的底蘊和盤托出。總領事館官員每次均有記錄見面內容,並將外交電文級別定為僅次於「絕密」(Top Secret)的「機密」(Secret)或第三級的「保密」(Confidential)。本刊根據上載到「維基解密」的這些外交電文,並翻查其他公開資料核實,揭開「統戰家族」的底細。 賭王助學 在七一年,劉延東嫁給楊元惺,翌年六月三十日誕下女兒,取名「帆」。楊帆在北京長大,直到八九六四之後,才去日本留學,兩年後赴美讀書,而活躍於澳門的中方線眼向本刊透露,資助楊帆往海外升學的,正是賭王何鴻燊。外交電文又指,楊帆隨後在紐約定居打工,曾在矽谷創業,經營兩年失敗收場。翻查美國物業記錄,楊帆從九三年一月到○一年十月,先後在洛杉磯及紐約費爾法克斯(Fairfax)租住多個單位。九一一當日,楊帆陪同日本友人在華盛頓遊玩,早上計劃參觀五角大廈,幸而與恐襲相差半小時,避過一劫。事後,劉延東和楊元惺均一度無法與女兒聯絡,大為緊張,當最終聯絡上了,劉延東苦口婆心勸說女兒回國嫁人。楊帆於是回國,嫁給一名擁有加拿大籍的中國人。到○七年,跑到香港的中國銀行打工,每個禮拜回京探望父母。中銀香港企業傳訊職員回應本刊查詢關於楊帆在港的職務時表示︰「要職一定冇!」非要職呢?「我冇可能將中銀香港一萬五千幾個員工嘅名單俾你!」關於劉延東一家三口的外交電文到此為止,但這統戰家庭最聲色犬馬的生活,其實在○七年以後。 超人網絡 楊帆的丈夫馮琦今年四十九歲,畢業於北京聯合大學自動控制科學系,曾在中國海關總署工作,九四年下海,加入由周凱旋與張培薇開辦的Orient-Horizon顧問公司當董事,參與北京東方廣場建設顧問工作。九七年,馮琦夥同周凱旋在深圳創辦IT公司易網通,主營開發報關軟件,生意一般。直到九九年,中華網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百億企業,周凱旋向李嘉誠進言殺入互聯網,繼而成立TOM.COM。而有份替周凱旋在國內奔走,為TOM.COM尋找合作夥伴的,就是馮琦。二千年三月,超額認購上千倍的TOM.COM在港交所創業板上市,周凱旋「退居幕後」,委派馮琦和張培薇加入董事局。據招股文書顯示,馮琦間接持有四千六百四十萬股TOM.COM,以上市首日收市價七點七五港元計算,馮坐擁至少四億港元。不過,馮琦一直低調,不曾接受傳媒訪問,連TOM.COM的上市儀式上也未有露面。兩年後,馮琦辭任,由張培薇的誼子王雷雷接上。自此,馮琦更神秘。本刊上週一向周凱旋查詢馮琦的近況,周表示︰「唔知喎,好耐無見佢喇!」而TOM集團公關也以馮琦於十年前已辭任為由,「關於馮先生的私人事務,集團不便作出回應。」 江湖歲月 直到○九年四月,有報導指楊帆在香港港安醫院誕下女兒,馮琦的名字重現,且已一躍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乘龍快婿。對於舊拍檔上位,周凱旋對本刊記者耍太極︰「你哋清楚過我啦!」而據澳門消息人士向本刊透露,自迎娶楊帆之後,馮琦便夥同蓮花基金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黃中核(Brad)等人埋堆,還利用劉延東名字,在澳門展開五光十色的生活,經常出入賭場。除了劉延東的關係,當年馮琦與黃中核還用上了一間香港上市公司,在澳門行走江湖。翻查香港交易所文件,黃中核於○六年以蓮花基金名義,入股烽火傳媒,其後公司以三千多萬現金及新股,收購黃中核外母、全國政協委員鄭明明的美容及化妝業務,令鄭也成為第二大股東。在○七年,烽火傳媒改名為澳門投資,半年後,黃中核當上主席兼執行董事,辦公室搬到李兆基旗下的美麗華大廈。烽火傳媒本名金澤超分子科技,從事農藥生產,○三年在香港上市,但是生意慘淡,遂於○六年被黃中核乘虛而入。海外新聞網站博訊曾經爆料,鄭明明與劉延東關係親密,不少商人都靠鄭明明再接近劉延東,以求競逐全國政協委員之位。黃與馮一度還想利用上市公司大搞澳門南灣地產項目,但最後因樓市泡沫爆破而擱置大計。澳門投資在○七年以三成三折讓價,配售一億二千萬股給馮琦的BVI公司Unified Consultants Limited,這批股票在首日賬面已賺一千萬。不過由於馮琦並非董事,毋須披露股份買賣,無從得知他最後獲利金額。而黃中核後來也把澳門投資易手給甘肅國企金川集團。馮琦的Unified Consultants Limited,在九七年七月一日成立,佔有Handel International和Schumann International兩間公司各百分之五的股權。周凱旋和張培薇就分別持有Handel和Schumann各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五的股權,間接控制TOM.COM。馮琦與黃中核兩名沙煲兄弟,在澳門打滾了幾年,跟人說可以幫忙打開方便之門接近北京高官,但馮琦因錢銀問題與江湖人士鬧意見,最後要到澳洲行開一下,至最近有傳他在美國隱居。據認識劉大姐的朋友說,七十歲的楊元惺近年也活躍於澳門,與何鴻燊、三太陳婉珍、四太梁安琪等人相熟。這朋友向本刊展示數張不可公開的照片,其中一張顯示○九年跌傷頭部之前的何鴻燊,親手贈送一袋金幣給楊元惺,另一張是楊與向華強在賭廳的合照,還有一張他登上澳門漁人碼頭行政總裁周錦輝旗下賭船的照片。據稱,楊元惺與近年才出獄的新義安人馬謝天燊行得好埋。 劉延東:上位之路 四叔之友 本刊調查又發現,在○七年中,均報稱商人的馮琦和楊帆,以三百多萬港元,聯名買入加拿大溫哥華市中心一個一千四百多呎的三房單位,至今市值升到超過五百三十萬港元。住宅項目名為「Firenze」,由李兆基的恆基地產興建。 近年屢次傳出四叔及其長子李家傑押注劉延東以打通國內經脈,併力爭全國政協常委一職,顯然並非空穴來風。本刊記者兩週前向李兆基查詢,李承認與劉延東好熟,不過否認涉及利益輸送。「冇啲咁嘅事!主要做社會公益事業。」其後,李兆基辦公室更罕有地向本刊發信,題為「有關貴刊記者莫名其妙之詢問」,寫道︰「所謂之傳聞純屬虛構捏造,絕無此事。」 間諜老爺 劉延東的家翁楊顯東三十年代赴美留學,專攻棉花品種改良,獲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適逢抗戰而回國,加入中共地下黨。抗戰過後曾為美國中央情報局工作,也因此在文革期間被定為美國間諜遭批鬥,不過楊顯東其實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雙面間諜,上線正是周恩來和董必武。中共建政後,楊顯東獲周恩來提名,擔任第一任的農業部副部長,同任此職的還有劉延東的父親劉瑞龍。五六年,劉瑞龍介紹楊顯東成為中共黨員。楊元惺四二年在湖北出生,為家中長子,八歲之前隨父楊顯東在上海生活,中共建政後進京,擠入高幹子弟行列,兒時玩伴包括八十年代中叛逃美國、現任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的哥哥俞強聲。五十年代中,楊元惺入讀北京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讀書,閒時愛玩父親從匈牙利帶回來的照相機。六一年,他考進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文革期間,轉業到北京的化工廠,七一年迎娶青梅竹馬、在唐山的化工廠當工人的劉延東。 踩入地產 文革過後,楊顯東獲平反,擔任中國科技科學協會副主席直到八六年退休,而兒子楊元惺也子憑父貴,獲安排在科協工作,擔任可謂最多油水的基建房產辦公室主任。當劉延東在政壇步步高陞之際,楊元惺就在九十年代末踩入地產界,兼任北京市魯藝房地產的董事長,與陳毅之子陳昊蘇等開發與城西海淀區政府一河之隔的「魯迅文化園」。該項目已發展為三百萬呎住宅,並已分三期落成。但為人詬病的是,魯藝房地產在收地期間,竟然只趕走原居民,沒作遷房安排。而據本刊細讀過一份當年北京市政府下發的紅頭文件,當局白紙黑字要求發展商興建回遷安置房。涉事居民過去近十年,上訪逾六十次,均告石沉大海。「天子腳下,離天安門這麼近,出了這麼醜的事!」居民馬來明說。近日他們請律師等排期,狀告海淀區政府和北京市國土資源局。 張高麗半邊仔獲誠哥扶持 二千年十二月三日,時任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的張高麗,把獨女張曉燕(Annie)嫁到香港,女婿是剛剛從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畢業的李聖潑(Put),親家是信義玻璃主席李賢義。兩家的鄉下均在福建泉州,李家是石獅,張家是晉江。婚後不到半年,李嘉誠的創投基金入股李聖潑的IT公司。時至今日,張高麗已經貴為天津市委書記,而且有望在十八大當上政治局常委,成為「習總政權」的得力幹將,因為他在主政深圳期間,侍奉六四後遭發配深圳的改革派元老習仲勳,逢五一、十一等假期均專程探望。張高麗又是江澤民的愛將,○六年已經退休的江澤民坐轎遊山東泰山,時任山東省委書記的張高麗急著步子緊跟其後。就算緣慳常委,江派人馬的張高麗,仍有望留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並有機會調任廣東或上海當書記。張高麗在十八大前人氣急升,而李賢義的信義玻璃,在過去一個月股價也升了兩成。於○五年在港交所上市的信義玻璃,至本週初市值達一百六十多億。這中國第一大汽車玻璃出口商,客仔包括福特、通用、奇瑞、比亞迪等汽車企業,還有神舟六號、世博中國館、日本東京塔,去年賺得純利十三億。 樸素太子女 嫁來香港的張曉燕,為李家繼後香燈,十二年抱三。婚後一年誕下的大女Natasha,現於沙田老牌左校培僑書院讀小六;之後兩年生下的二女Alisha,現在培僑唸小四;再隔五年追到的慈姑椗Harman,現在元朗加州花園的萊恩英文幼稚園讀K2。一家五口同住加州花園的四千多呎相連別墅,物業由李聖潑舅父董清世持有。李賢義和妻子董系治及其親戚是加州花園和加州豪園的「大業主」,擁有逾二十間獨立屋作投資和自住用途。本刊斷續追蹤太子女一家行蹤近一個月,發現李家少奶甚深閨,早午晚餐多在屋企搞掂。即使偶爾外出,多是湊仔女放學去會所耍樂,或到屋苑內的惠康掃益力多和冰鮮雞。她間中也會帶兒子去上水行街,或者一家人到九龍站上蓋商場圓方食飯。雖然挽著Gucci手袋,但張曉燕衣著十分樸素,與一般北區新移民無異,與大陸太子黨相比,生活相對簡單素淨。年齡相若的丈夫李聖潑則不時西裝革履外出應酬。不過,李聖潑會抽時間陪老婆去元朗戲院看戲,或拍拖到紅館看葉蒨文和張學友的演唱會,還會把照片放在Facebook。李聖潑閒時愛打籃球,並儲有多雙限量版籃球鞋。 長實打本 李聖潑不單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女婿,原來更曾經是李嘉誠的生意拍檔。據○一年初出版的科大校友通訊寫道,在時值科網熱潮的九七年,李聖潑入大學的第一個月,已經獲父母打本三十萬港元兼用父母的內地人脈,在深圳創辦IT公司信義電腦(以及後來的信義科技),做軟件設計,邊上學邊下海,深港兩地走。畢業之前,李聖潑已經以公司名義花近六百五十萬港元買入尖東甲級商廈康宏廣場一個單位。千禧年底結婚後的一個月,李聖潑便獲長實的創投基金智財寶垂青,合組創辦匯科系統(當時名為多通企業),由李嘉誠的公司佔七成股權,年來客仔包括長實、和黃、港鐵、太古等企業,還有房屋署等香港政府部門。到了○四年,信義玻璃籌備上市,李賢義本計劃讓長子接棒,還已委任李聖潑入局當執行董事,怎料李聖潑就在○八年以「另有事業發展」為由辭任,由細佬李聖根接力。本刊上週三向李聖潑查詢當年為何捨家族生意,投奔長實,他只說︰「我唔係離開,只係暫時,因為我自己有其他發展。」 收購失敗 原來在○七年,誠哥放手讓世姪大展鴻圖,匯科系統的股權改由李聖潑間接持有六成三,隨後短短三個月內,匯科系統兩度計劃向深圳上市公司深寶實業和深圳市農產品股份注資,試圖打入當時在珠三角擁有一百二十多間分店的民潤超市,以及內地茶料飲品市場,並且兼職搞房地產。簽妥了收購合約,怎料匯科系統在幾個月後,以「發生了諸如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修改等不可抗拒因素」為由,突然轉軚違約,最終更要賠償一千二百萬元人民幣,估計是與外資進入內地房產市場遭遇新法規嚴格限制,以及金融海嘯有關。 李聖潑向本刊辯解︰「我哋本來要投資一間國內上市公司嘅一個項目,準備幫佢做大,但係後尾因為一啲法律問題(而違約)。」李聖潑更語帶無奈道︰「如果我真係(和內地官員)關係咁密切,我就唔使投資到一半都做唔到啦!」李嘉誠的公司其後在○九年撤離,曾任匯科系統董事、李嘉誠前助手馬勵志並未就本刊查詢作回應,而匯科系統則至今仍然是李聖潑揸莊營運的IT公司。本刊記者提及其外父張高麗的仕途即將更上一層樓,李聖潑隨即表示︰「呢個我真係唔係好清楚!」問到他一家與內地關係密切,李聖潑更推說︰「唔係唔係,一般嘅啫,我哋都係普通商人。」 監控大王 雖然李聖潑在大陸超市和飲品市場失利,其得意之作卻是早年在深圳創辦的IT公司信義科技。原來過去十多年來,信義科技主力為大陸公安研發監控軟件硬件,產品包括「網上作戰平台」、「財富分析系統」、「背景審查系統」、「人臉識別儀」等。信義科技的客仔十分把炮,包括廣東、河南、山東、內蒙古等省的公安廳及政府機關,還有深圳、青島、濟南、大連等市的公安局,就連富士康、首都機場、深圳地鐵、山東武警、濟南軍區等都有幫襯。與全國政協委員的父親李賢義一樣,李聖潑身兼多項公職,包括深圳政協、百仁基金總理、九龍樂善堂常務總理、全國青聯委員等,不過近年絕跡公開場合。李賢義的次子李聖根也於○九年聖誕夜,在深圳迎娶「中國舒拉寶娃」晏紫,並在今年初誕下兒子。 俞正聲受累漢奸大佬 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也是入常大熱。俞正聲是江派頭馬人物,亡父俞啟威曾任天津前市委書記和市長,是江青的前夫,加上俞正聲在山東、湖北、上海主政期間,搞經改達標,可算是有靠山有家底有政績。然而,俞正聲的仕途,可能因其大哥俞強聲在八五年叛逃美國而「係咁先」。據中國問題專家林和立透露,十八大前夕,俞的政敵翻爆當年鄧小平就俞強聲叛國的內部講話︰「俞家的人都是兩面派,以後不可委以重任。」俞強聲逃美後,有傳已遭中共特工暗殺,又有傳已易容改名隱居。本刊透過電郵,訪問當年負責接應俞強聲的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前探員Ivian Smith,打聽其下落。Smith任職FBI探員逾二十五年,曾派駐香港、日本等地。俞強聲當年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線人,其代號「飛機人」(Planesman)正是由Smith所起。Smith最後一次會見俞強聲是在九十年代中,見面日期與地點均須保密。不過,Smith樂意道出與傳奇線人的最後午餐密會。「他(在美國)的生活應該過得不錯。他毫無疑問適應了新的生活,精神飽滿,不時放聲大笑。」Smith表示,俞強聲的英文還不怎麼好,不過對生命充滿熱情。「我們吃完午飯,然後一起去停車場,他開車,面露微笑,揮動著手,就走了。」家世顯赫的俞強聲當年任職中共國家安全部,主管北美情報司,掌握國家機密。據Smith的分析,文革經歷使俞強聲對中共恨之入骨,於是在八一年主動向美帝提供情報,指中共已在CIA安插一名間諜逾三十七年之久。CIA和FBI隨即展開行動代號「鷹爪」(Eagle Claw)的調查,發現間諜正是同年從CIA退休的美籍華人金無怠。金無怠在香港設有銀行戶口收中共錢,並不時與上線在香港、多倫多、倫敦等地見面報料。金交給中共的最重要文件之一,是尼克遜七一年歷史性訪華前夕的秘密備忘錄,讓中共事先得知尼克遜的計劃和目標等機密資料。八五年,美國當局先救走俞強聲(有說經香港),才逮捕金無怠。八六年,金無怠在等候判刑期間自殺身亡。 習近平姐奪三十億電訊生意 今年六月底,彭博社揭發中共皇儲習近平的大姐齊橋橋一家,坐擁過百億元人民幣的地產和礦產王國。調查報導惹來中共封殺整個網站,至今仍未解封。彭博的調查偏重齊橋橋的生意,只概括了習家一半勢力,其實習近平二姐習安安一家,在弟弟於○七年被欽點接班後,便突然在電訊市場冒起,而且將在今年進軍4G業務。中國移動4G鋪網和設備合同正在招標,行內已經流傳,新郵通信設備有限公司會再次食胡。「因為新郵通有比較好的政府背景,預計能夠拿到一定份額。」一名上海資深通信產業證券分析員透露。八月中,本刊記者在中國移動中期業績發佈會,向總經理李躍查詢與新郵通的密切關係,李躍即打官腔︰「我們會公平公正處理投標,每家入標的企業都有中標的機會。」不過,談起新郵通的強硬後台,行內人都諱莫如深。「這個問題比較敏感,不便評論。」一名北京獨立證券分析員說。有不願公開姓名的內地大學通信教授私下透露︰「據傳與中央高官的親屬有關。」他口中所指的皇親國戚,原來就是習近平二家姐習安安的丈夫、新郵通幕後老闆吳龍。吳龍背景神秘,行事低調,與媒體絕緣。據「維基揭密」網站披露一份○九年十一月的會談記錄引述,一名任教大學的線人向美國駐京大使館透露,吳龍曾經在解放軍任職,但未有提其軍銜和職位。 吳龍在○六年前後出任新郵通董事長一職,但由於新郵通並非上市公司,其網站透明度又甚低,只知吳後來突然退居幕後,把帥印交給弟婦的家人。總部位於廣州的新郵通,沒有回應本刊查詢。新郵通成立於○二年,總部設在廣州,初期為央企大唐移動通信設備、加拿大電訊商北電網絡(Nortel Networks)等企業做OEM。「○七年之前,新郵通是一間十分低調的企業。」通信產業諮詢公司BDA中國總裁Duncan Clark說。有不願透露姓名的北京通信產業諮詢公司分析員直言︰「如果不是○七年(四月)TD-SCDMA(即大陸版3G)競標,我和很多人一樣,都沒有聽說過新郵通。而且即使到現在,我對這家企業也沒有非常深的瞭解。」而在○七年三月,正是習近平從浙江省委書記調任上海市委書記。過往做得上海領導等於一隻腳踏進中共中央核心,同年秋天,習近平就平地一聲雷,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更傳出他被欽點為十八大揸弗人。無獨有偶,據本刊翻查網上公開的歷次招標結果統計,○七至一○年,中國移動八次3G鋪網和設備招標,新郵通以黑馬姿態,共獲得總值超過三十億元的合同,打低國際巨人如摩托羅拉,及國內深耕企業如聯想。行內甚至流傳「南中興夏新、北海信三星、新郵通地跨南北」的講法,新郵通更一度成為中國第三大3G設備製造商。中興、夏新、海信的員工人數加起來超過十萬,而當時註冊資本僅三億元、員工人數不過是二千多的新郵通卻離奇急速冒起,行內人大都心知肚明。 外甥女擁奧地利籍 至於習近平的二家姐習安安,就更為低調。習安安五一年在陝西西安出生,還是手抱嬰兒便隨父親習仲勳進京,文革爆發初期,在北京市八一中學畢業,同屆同學包括曾任中國駐摩洛哥大使館武官的田錚錚、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員的劉玲玲、曾任國家安全部紀委會幹部的呂建軍等,後來當上記者。據「維基解密」網站披露,習安安後來去了加拿大,可能仍然客居當地。習安安與吳龍育有女兒吳曉和兒子吳拉非。吳曉(又名吳雅凝),是習家最高調的一個。吳曉今年三十四歲,小時候就被送到維也納的美國國際學校讀書,更拿了奧地利籍,隨後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讀訊息管理,畢業後再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讀可持續發展。吳曉曾在博客透露,其弟吳拉非則曾在瑞士蘇黎世讀書。大約在○三年,吳曉海歸回國,先在中國互動媒體集團打工,負責為北京TimeOut等雜誌做網站顧問,隨後加入父親的新郵通當副總裁。而後來成為吳曉丈夫的英籍Daniel Foa(又名福大牛)正好在這段時期任職於北電網絡,負責與新郵通合作。三十六歲的福大牛在英國樸次茅夫大學經濟系畢業,大約在九九年來到中國,入讀上海農學院,畢業後曾在中國的IBM等機構任職,操得一口流利普通話(和意大利文)。○七年,夫婦創業,成立社會企業 51Give,並於○八年初在香港註冊。 借農民做排碳交易 吳曉和福大牛製作了一個網站(http://www.51give.org),作為小額信貸平台,網民可以透過網站,打本給農民,用以建設農村低碳工程,例如禽畜沼氣發電供熱等項目。這看似是公益活動,出資網民有息收,農民有額外收入,兼做環保。但像毛澤東所說,這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原來,根據《京都議定書》,自○五年起,受管制的發達國家企業,要在國際碳交易市場購買碳減排額度,才可以超標排放溫室氣體。而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透過建設低碳項目,經國際專家審核,可兌換成在國際市場交易的碳減排額度,原理就好似金融市場的期貨交易。而51Give,則利用網上小額信貸平台,一手在農村以每項數萬元成本搞低碳建設,一手向農民「收購」碳減排額度,並在國際碳交易市場出售,低買高賣,從中賺錢。吳曉和福大牛又密密參加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COP15)、世界經濟論壇等國際級會議,廣結政商猛人,為碳交易生意鋪橋搭路。兩年前,兩夫婦更將51Give改名為吉森資本(Fairklima Capital),還招來名人,包括聯合國前副秘書長Maurice F. Strong,入股壯大聲勢。最近,吳曉擔任估值逾十億美元的哈德森清潔能源投資基金中國區副主席,負責發掘中國投資商機。吳曉和福大牛均沒有回應本刊電話和電郵查 詢。 習近平:平步青雲 |
| ||||||
撚,這一個字,見於白居易的《琵琶行》:「輕攏慢撚抹復挑」,有「用手把玩、操控」之意;用在特首梁振英的樓市政策上,亦相當貼切。上週五,政府公佈推出兩項辣招:一是延長特別印花稅期限及增加稅率;另一是向非本港居民及所有公司新徵買家印花稅,稅率達樓價的一成五,講到明要打擊樓市需求。措施一出,一、二手樓即時水盡鵝飛。在供求失衡下,此招是緩兵之計,旨在以政策換取時間,直至供應在這數年間增加;但後患卻無窮。香港一直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以自由經濟見稱,價格由市場供求帶動,但現時在梁振英眼中:供應可以操控,需求又可以壓抑,價格自然亦在政府的掌握之中。以此「非常手段」來搬走資產泡沫,徹底改變了以往的遊戲規則,最終「撚」爆香港樓市的,就是特區政府。26/10 18:15上週五 坐在屯門一間酒樓的陳小姐,與友人正在吃飯,無意中抬頭看到電視機,財爺正宣佈兩項打壓樓市措施,她深知不妙;過不久,經紀的電話便殺到。「我哋喺酒樓仲食緊第一道菜咋,就收到經紀電話,即刻由屯門飛的趕過嚟尖沙咀囉,使咗一百五十五蚊呀!」原來,身為香港人的陳小姐,早於幾日前已入票敲定購入尚悅一個兩房單位。新招在同日凌晨十二點後便會生效,她唯有趕到位於尖沙咀美麗華商場的尚悅售樓處簽約,而同行略帶鄉音的友人何太,則捱義氣幫兩位大陸朋友排隊,「佢哋買兩個大單位,諗住俾小朋友嚟讀書住,而家由福田即刻過關落嚟簽約啦!唉,買樓趕到好似要俾埋條命佢咁!」 20:00-00:00 尚悅其實原訂在上週六開售,發展商恆基(12)和新世界(17),急急變陣,提前在上週五當晚、措施還有四小時就生效前開賣。這時的售樓處,已有數名買家開始排隊,不消半小時人龍愈來愈長,因商場空間太窄,隊尾的買家和經紀被安排在商場旁邊的街坊福利會等候。有內地買家拿著一大袋麵包和經紀齊齊狼吞虎嚥,邊食邊等;有些買家還拖著行李喼,趕頭趕命。九時多,何太的兩名內地朋友已搭火車趕到,三人順利簽約,共以近二千萬元買入尚悅三個單位,才鬆一口氣離去。另一對居於元朗東舊樓的麥氏夫婦,亦趕來購入兩房單位自住,「最低工資都加到三十幾蚊啦,個市點會跌?總之,今日買點都有著數!」而深圳居民孔先生,則一家三口連人帶喼衝關趕來買樓,「人民幣一路升,個市都唔會跌,我買嚟自住唔擔心。」買家同經紀齊齊急,加上在場半百記者一窩蜂採訪,令場面如打仗般混亂;即晚截至凌晨十二時,共售出二百多伙。 27/10-28/10 出招後首個週末 二手快步執死雞 上週六,辣招生效,記者再到尚悅售樓處,與前一天可謂天淵之別;這裡即時水盡鵝飛,人龍消失。記者即時轉移到沙田第一城及屯門市中心,觀察二手情況。沙田每間經紀行,都坐滿經紀,可謂奇景,皆因本來已預約的睇樓客縮沙,只有零星投資者問價,想執「劈價」筍盤入市,一眾經紀唯有「玩手指」,中原沙田第一城區域營業經理黎宗文大呻:「今次招數真係非常辣,好多預約咗嘅睇樓客都取消睇樓,有啲轉買為租。」 記者跟了數對睇樓客,他們都笑言:「哎吔,我哋係來租樓o架,唔係你想訪問嘅對象。」至晚上接近八時,中原經紀興高采烈致電報喜:「剛剛有一單成交,第一城二十座低層G單位,三百九十五呎,業主叫價二百九十五萬,最後以二百八十萬成交。」而是次交易亦成為當日全港唯一的二手成交。 週日屯門再錄一宗成交;當日家住九龍區的何小姐,這兩星期已在荃灣、元朗多區共睇了三、四十個單位,打算購入細價樓收租。約五時許,她看中屯門市廣場八座高層C室,一個四百二十五呎的兩房單位。「佢哋見間屋有裝修可以即刻租俾人,就開始傾價錢。」業主為一對年輕夫婦,於○七年以一百零一萬元購入該單位自住,突然在上週六晚開價二百五十五萬放盤。「業主睇淡後市,趁價好就賣咗層樓先,再搵地方住!」業主即時減價五萬,何小姐還價二百二十萬,前後拉鋸了近個多小時,終於以二百三十萬成交,比市價二百四十八萬低了百分之七。 十大屋苑 樓價乾升 ^在上月14號,美國宣佈推出QE3之後的首個週末。 減價貨就掃 一二手即時因新招被凍結,在市場活躍並一直有斬獲的投資者,對此各有見解,例如一直睇好樓市的Terry,「星期五晚好忙呀,政府公佈完政策之後,我即刻落區入貨,開定曬支票上去人哋屋企,遊說啲業主,結果人哋一毫子都唔減,最後一個都買唔成!」全職炒家Terry,曾任職會計,四年前開始全職炒樓;政府兩年前首次實施額外印花稅,本刊曾訪問他,當時他說不買也不放,「嬲到要移民」,但冷靜下來後,相信樓市不會跌,故多次以每個約二百萬元的價錢,於北區購入七、八個單位收租。在低息環境下,這些單位的租金收入,可交付全數供樓支出,而且樓價在這兩年間還節節上升。他相信低息環境將持續至一五年,故今次欲再下一城入市「執死雞」,「星期五買唔到筍貨係好可惜,就算而家有貨,比市價減百分之七、八,我都照買o架,最少買多兩件。」Terry自金融海嘯後開始炒樓,屢有斬獲,故不久索性辭去工作,做全職炒家。未經歷過金融風暴及沙士等經濟低潮的他,對未來樓市相當樂觀,「今次跌一跌,但利息咁低,之後肯定再升一浸,二○一五年加息之前先再算,我今次都係想再買兩、三件貨,就算跌都坐得起。」而他現時持有的十個單位,一於持貨到底,「如果我而家賣咗啲單位,揸住嚿錢買唔番平嘢,梗係唔賣住啦。」 新進炒家Terry 年齡:30+炒樓年資:4年主攻物業:專炒樓價三百萬以下的北區屋苑,如名都、花都廣場等,全造五成按揭或以上。現持有十個單位,大部分於一年多前購入。持貨市值:約$3,000萬 投資老手陳清白 年齡:50+炒樓年資:約20年主攻物業:北角單幢樓、銅鑼灣舊樓、柴灣屋苑等,多為百多二百萬元細價樓,通常全數付清不造按揭持貨市值:估計$1,000萬內 不買也不賣 有「白旋風」之稱的陳清白,活躍樓壇二十年,九七年專炒豪宅,金融風暴後差點破產,經此一役,轉玩細價樓並且穩陣得多,「就算有件貨擺在眼前,平市價兩成我都要考慮嚇!除非自住、上車啦,如果唔係就唔好郁,後市唔明朗,貨我都唔換,免得一出一入,最終益曬班經紀。」他不願透露有多少物業在手,早在幾年前已覺得樓價「唔妥」,「日日都唱地少人多、供不應求,同九七時一樣!你睇嚇○三年嗰時,大家睇淡後市,啲人連自住嗰層都攞埋出嚟,快快賣咗佢呀,點會話唔夠供應呢!現時二手居屋賣到成萬蚊呎,屯門樓又話要七千至一萬蚊呎,樓價同經濟完全背道而馳,有無搞錯,我會睇淡,成交會好慢。」他指,樓價會回落至梁振英上任前,「要跌一成半至兩成,愈出名的二手屋苑,即太古城、康怡、美孚呢啲,跌得最甘,要跌兩成,發展商無咗啲最消費得起嘅大陸客就最大鑊,分分鐘要跌兩成半。」他擔心,若資金由住宅流向工商舖,則只會引發加租潮和通脹,從而引伸更多民生問題。 凶宅大王伍冠流 年齡:60+炒樓年資:約30年主攻物業:凶宅、無契樓、半契樓等冷門物業,現手持20個單位持貨市值:約$7,000萬 樓市成亂局 伍冠流見盡樓市過往三十年的起落,手持七千萬元物業,現時每個月有八至十萬元租金收入。他對樓市充滿信心,買樓向來全付現金,不用按揭。政府上週五傍晚出招後,他便開始cold call經紀搵筍盤,「呢幾日樓市隨時會禾雀亂飛,要 |
| ||||||
由紅底股變成爛股的思捷(330),上週一宣布上市以來首次供股,供股價八元,較當日收市價折讓達三成六,比例為二供一,抽水超過五十億元。消息一出,投資者即「掟貨」離場,拖累股價三日內急跌一成六。九三年上市的思捷,曾是基金及散戶愛股,股價大上大落,堪稱股壇最刺激的「過山車」,成為近年最受爭議的股票之一。去年,集團推出一百八十億元變身大計,之後主席、CEO相繼換馬。如今,生意未見轉機,股價卻愈跌愈有,散戶「一殼眼淚」。本刊找來股評人陸叔(陳永陸),點評三個不同時期買入思捷的新舊股民,他們的經歷代表了金魚缸內的眾生相。 上圖左起爛蓆王持有約20,000股思捷98年4月買入平均入貨價 約$5性格:被動、欠計劃煉「金」者持有50,000股思捷11年10月買入平均入貨價 約$11性格:理性、唔熟唔食好「息」賭徒持有20,494股思捷09年11月買入平均入貨價 約$45性格:固執、不服輸 煉「金」者 散戶:周先生年齡:六十多歲職業:退休持股年期:1年累收股息:$20,500賬面蝕:$77,000會否供股:供 有十幾年買股經驗的周先生,七、八十年代時經營布料買賣生意,曾賣布料予當時的思捷亞洲。九八年,他看好邢李㷧會搞好思捷,便在兩元三毫價位入市,再於七元時沽出,勁賺二十萬。之後,思捷股價升至過百元,他怕摸頂,一直忍手。「股價不斷破頂,怎知幾時真係到頂?邊度敢買?啲錢唔係我賺就唔諗喇。」他毫不惋惜道。去年十月,思捷發盈警,股價跌穿十一元,他決定搏一搏,大手買入五萬股。「思捷係藍籌股,市值由千幾億跌到得百幾億,再跌嘅風險好低,如果公司成功轉型,一定有機會升番啲。」他決定斥十六萬元參與今次思捷供股,將每股成本拉低至十元二毫,搏思捷浴火重生,「周顯(專欄作家)五十蚊時叫人沽,話會跌到五蚊,依家佢都叫人買,話會升到上廿蚊。」但就不會額外買供股權,周先生解釋:「睇吓下年業績表現,如果盈利繼續沉落去,盤生意一定有問題,到時會考慮斬纜﹗」 陸叔點評:理性得財者 「周先生EQ一流,夠冷靜理性,七蚊賣出後,見到思捷升到過百蚊都唔買,真係忍得。加上佢熟悉行業運作,所以跌到咁低都敢入貨,而家已立於不敗之地。待市況好轉,股價升超過十一蚊時,可將供股部分賣咗先,餘下股份就等下年公布業績後再作打算。」 好「息」賭徒 散戶:黃伯年齡:八十二歲職業:退休持股年期:3年累收股息:$116,200賬面蝕:$720,000會否供股:供 「積穀防飢,養兒防老,得第一句啱,仔女都要照顧自己家庭。買股可以升值,又有息收。」黃伯笑說。九○年退休前,他用二十多萬元在中環買下一間唐樓,其餘閒錢就用來買股。○八年,思捷股價插水至三十多元後再反彈至五十多元,黃伯見思捷派高息,便沽出部分滙豐(5)及新世界(17)股票,買入一萬多股思捷,○九年全年派息$2.85,「那年我收咗三萬幾蚊息o架,之後上過六十蚊,但貪佢高息無放到,之後跌到倒水咁,走唔切,於是喺四十蚊我溝咗一次,三十蚊我又溝多次。原先諗住收息食飯,點知佢咁衰,由益我變咗害我﹗」黃伯呻道。上週六,他向女兒借了八萬元,參與思捷供股,「焗搏o架啦,賣咗啲供股權有咩用啫?得嗰幾毫、一蚊,供咗仲有得搏喎!」黃伯手上仍持有滙豐、新世界等藍籌股,兩間公司近年都供股,黃伯亦本住「無蝕底」精神照供如儀。如今,思捷股份賬面勁蝕七十二萬,黃伯仍十分淡定:「人家話買股票同賭錢無分別,我唔係咁計,賭錢輸咗渣都無,股票唔輸得晒!我又未賣,賣就話蝕啫,未賣仲有希望,等佢返家鄉!」 陸叔點評︰死纏爛打 愈輸愈多 「黃伯係『雙高』,即高齡兼高位入貨。我唔贊成佢借錢供股,除非有好多現金,唔係又何必同屋企人借呢?我建議佢沽走部分思捷股票,套現去供股,風險細啲。退休後買股收息係啱,但小心跌入股息陷阱。周期性股票好受經濟周期影響,唔係長期都派到高息,特別息更加無保證。公用股就唔同,經濟差都要用水、用電,房地產信託派息都穩定。」 爛蓆王 散戶:黃先生年齡:四十多歲職業:任職銀行信貸部持股年期:13年累收股息:$390,000賬面賺:$94,000會否供股:不供 最「長情」,非黃先生莫屬。他於九八年起用十萬元買入思捷,「貪零售股業務較易睇,我都炒過佐丹奴(709)。」其後思捷股價拾級而上,以○七年歷史高位計算,他手上的思捷股票市值高達二百六十萬元,黃先生卻一直「攬住唔放」。「對我嚟講,思捷升到二十蚊已經係神話!但升到二十蚊唔放,八十蚊又點會放呢?破一百幾蚊時,我都覺得升到傻咗,朋友問點解仲唔賣,但我唔知套現後有咩用。(唔換馬?)當時我無乜留意股票,無心水股,索性擺喺度收息。」黃先生一副「唔在乎」的模樣,但提到九八年買入自住的藍田匯景花園單位仍未供完時,他不禁嘆氣道:「早知一百蚊賣咗思捷,供完層樓有凸,錯失咗機會!只怪當時思捷派息勁,供樓利息又唔係特別高!」錯失發達機會,幸好賬面仍有賺,但黃先生卻拒絕再拿八萬元供股。「一定唔供﹗供股價八蚊較我平均成本價仲要高,無謂再掟錢落去!攤薄係賬面嘅問題,係數字遊戲,股價升得番就無問題。」口硬皆因手上的股票已「回晒本」,「○五、○六年開始派高息,收一、兩年股息,我已經回咗本,可以話無本生利!」黃先生使出「磨爛蓆」本色,繼續期盼:「我會等下一個高峰期先放,有可能升番上去四十蚊!或者擺喺度,等到退休先。」 陸叔點評︰成也EQ 敗也EQ 「黃先生竟然無咬牙切齒?由五蚊升到一百蚊都無動於衷,佢唔單只EQ高,係EQ過高!係人都想賺多啲,但問題係佢唔識止賺,升市要止賺,跌市更加要止賺!一百蚊時唔賺,跌到五十蚊就一定要賣,賺少咗係肉赤,但都係賺呀!呢個係好多股民嘅心魔。其實○九年後都無咩息派,大把機會逃生,就算無心水股,都可以套現先,再慢慢搵。佢唔供股都啱,隻股票冇幫佢賺過大錢,無謂再掟錢落去。」 供股坐三年 思捷大折讓供股,有外資分析員直言,集團的變身大計就算成功,亦要至少三年後才有成果,散戶要有心理準備當長線投資,才值得供股。「思捷最大問題係銷售問題,公司高達五成業務來自批發,令改革鞭長莫及。」該分析員指,思捷的特許經營店數目遠多過自營店,「以往好多大牌子如Prada、Burberry都用franchise模式,但因為轉款速度太慢,慢慢轉以自營店為主,思捷都必須走同一條路。但佢集團太大,短期內earnings唔會點升,就算股民對佢有信心,都要將股票放入枕頭底唔理佢三年,先會見到改革成果。」他透露,思捷短期內因消息出現波動,成為不少基金的「短炒樂園」,最壞情況可能低見$8.75。 |
| ||||||
無綫早前在午夜重播電視劇《絕代商驕》,劇中由黃子華飾演的天才企業家麥提爽,懂得點石成金,吸引不少粉絲重溫。當年有份為該劇本「度橋」的編劇鍾正龍(阿龍,三十五歲)亦自覺有商業頭腦,年多前在新蒲崗工廠大廈開設健身中心Devilcoach,中文即「魔鬼教練」,自以為「選址靚」及「宣傳掂」,便能大展拳腳。可惜,紙上談兵的阿龍,很快便被現實打殘,生意淡泊,每月平均只得萬幾蚊收入當人工,平日仍要寫劇本幫補收入。低處未算低,上星期壞消息接踵而來,先是駐場教練拉大隊帶熟客離場,再來是業主大幅加租,阿龍把心一橫,決定結業,說時更一度感觸,淌下男兒淚。 第一次見面,阿龍一身T恤短褲加雙人字拖,髮鬢帶白,狀甚頹廢。健身中心沒有開燈,環境昏暗,千幾呎的單位只有他和一個無聊來「吹水」的舊客,顯得相當冷清。記者未提問,他已搶先自爆﹕「世事真係好巧合,你尋日打來話做訪問,今朝業主就覆實要加租超過五成,我啱啱決定,一月租約完就唔做了。」記者頓時「嚇到眼都凸」,阿龍初時還笑笑口地致電會員通知消息,但當問到如何安置會員及器材,他馬上紅了雙眼,別過臉,低着頭說﹕「先親口通知會員,再問另一間健身中心會唔會有興趣接收器材。」編劇出身的阿龍,因喜歡運動,曾學習詠春、自由搏擊及健身。由於父親早年患癌離世,亦有家族成員患惡疾,令他有了開健身室﹑教人做運動強身的想法,去年初在新蒲崗五芳街永顯工廈十四樓開設Devilcoach。首次創業的阿龍,視健身中心為自己的「創作」。想不到,這場自編自導自演的創業劇目經營僅兩年,便要黯然落幕。解構死因,發現公司在選址、宣傳及經營手法三方面連環出錯,終走上結業之路。 一錯選址偏僻 老闆﹕落戶新蒲崗,因同區未有同類型健身中心,附近有多個大型屋苑,如采頤花園、龍蟠苑及星河明居等,客源充足;工廈附近有多條巴士路線,亦可步行到鑽石山港鐵站,方便跨區客。而且,這裡的工廈租金平,業主又剛翻新單位,只須添置全身鏡、熱水爐和健身器材即可營業。現實﹕客人嫌新蒲崗「隔涉」,步行至少十分鐘才到港鐵站,巴士路線雖多,但遠不如設於旺區或大型商場的健身中心「就腳」。工廈環境更是致命傷,「好多客人話部貨?好恐怖,特別係女仔,而客?只去到十二樓,要行多兩層樓梯先到中心。」阿龍無奈道。上週五,大廈內的兩部貨?,一部暫停服務,一部負責運貨,運貨工人和租客都大呻﹕「成日壞?,至少要等十幾廿分鐘。」 二錯宣傳無效 老闆﹕編劇出身的阿龍人脈廣,尤其認識不少電視圈的製作人員。電視台拍劇時需要拍攝健身中心場口,劇組亦會主動接觸阿龍,包括去年熱播的《潛行狙擊》,劇中主角Laughing哥和跛Co曾於Devilcoach內一邊健身一邊商討臥底行動。另外,不時有藝人借場做訪問及拍攝硬照。明星效應,有利吸引街客上門。蒙面歌手龍小菌的經理人邵子風是阿龍的詠春同門,早前曾到Devilcoach接受減肥訓練,更將過程拍成短片上載至YouTube,阿龍亦粉墨登場,扮演煲呔曾教人健身。另外,他曾印製數千張傳單,在龍蟠苑派發,每戶收費五毫子。現實﹕經營近兩年,阿龍雖不時將中心有明星來拍劇的消息發放至facebook,卻未能吸納明星級客人,街客的回響亦不大。「我無專登同啲明星合照,再擺喺中心,因為咁做好cheap。街客最多八卦吓﹕『噢,你哋呢度係拍劇嗰度』,但係有幾多人會特登上嚟做gym呢?」阿龍慨嘆。開業以來,中心前後加起來有過三百多名會員,超過六成是阿龍的朋友和熟客介紹而來,約三成是看見網絡宣傳,其中大多是看了邵子風的減肥短片。傳單效果接近零,因為這行主要靠口碑,「大部分小型健身中心嘅老闆本身係健身教練,有一定年資,已經儲落班客仔,再靠熟客介紹,才有充足客源支撐。我唔係呢行出身,街客未必信我,寧願去Physical啦。」他自嘲道。 三錯不懂行規 老闆﹕坊間大型健身中心採用會員制,會籍至少一年,無論顧客是否每月前往健身,亦要繳交費用。阿龍因應中心規模小,難以說服客人簽訂一年的會籍,所以提供「一個月」、「三個月」、「半年」及「一年」的會員期供客人選擇,每月平均會費由二百四十至三百五十元不等,希望吸引一些怕被「hard sell及綁死」的客人。大型健身中心會按潮流開設不同種類的課程,如舞蹈及泰拳班等增加收入。阿龍開業初期,一心專注健身,只開放部分場地予教練開設Kick-boxing班,自己閒時在中心內免費教授健身技巧,收入只靠收取會籍費用及租場費用。現實﹕由於大部分客人選用「一個月」會籍,公司收入長期不穩定。去年年尾,一名「大隻佬」客人私下在Devilcoach收取學生,被阿龍發現,對方即帶走十幾名客人,轉投另一家健身中心,公司收入頓減。阿龍終於覺悟﹕「依家先明白點解大公司會籍要咁長,佢哋係一次過賺一年錢,因為好多客人做運動都無咩恒心,通常去幾次就唔會再玩。」現時中心有三名教練租用場地加開訓練班,阿龍與之五五分賬。上週五﹑六,都只見同一名教練在上堂,學員也只是「小貓三﹑四隻」。公司兼賣健身器材和健康用品,幫補收入。但禍不單行,上星期重演搶客戲碼,今次是合作已久的教練,帶隊離開Devilcoach。現在,中心僅剩下十名會員。問到為何沒有和教練事先簽訂合作協議,阿龍苦笑道﹕「諗住大家係合作伙伴,我太容易信人。」這時,業主決定大幅加租,他無奈選擇結業﹕「加租幅度根本係想逼我走,就算應付到租金,但教練走咗,我唔想重新搵過一批客人。」 諗頭多無實行 《絕代商驕》的主角麥提爽諗頭多,阿龍亦然。他曾經想推出自家品牌的運動產品,例如拉背帶及運動內衣。記者翻看他在facebook寫的創業日記,計劃構思已超過一年,但仍未見任何貨辦。他激動地辯稱﹕「做sample都要錢o架!之前有個做內衣嘅朋友話一齊做,但係佢依家無做,內衣又分好多尺碼,好難搞。」阿龍視壹傳媒老闆黎智英為偶像,公司書架上有本黎智英撰寫的《你夠拼命嗎?》。創業前,阿龍曾發電郵予黎智英及蔡瀾等人,邀請對方擔任創業導師,但信件石沉大海。他亦曾委託朋友搭路結識區議員,及邀請社福機構、學生組織,希望合辦活動,但最後都不了了之。他慨嘆﹕「朋友話幫手,但唔係自己生意,點會上心吖?」記者反問他為何不主動出擊,追問進度,他低頭反思,再道﹕「係嘅,我真係唔夠主動。」喜歡創作的阿龍,中大物理系畢業後,曾於亞視及無綫任編劇,創業前,在無綫做了五年。訪問期間,記者見他一天到晚無所事事,恍似坐着等收租,索性直接問他會否自覺「頹廢」、「講多過做」。阿龍靜默了一會,再道﹕「我係懶嘅,但經營無問題,結業係因為加租同埋教練走,唔係因為我。」他又解釋,現時仍有兼職寫劇,白天會在中心寫稿,近日熱播的《雷霆掃毒》他亦有份撰寫其中一集。雖然創業不到兩年,阿龍卻視Devilcoach為親生仔,談及結業,他苦笑道﹕「真係覺得好惋惜,會員都已經係朋友,不過呢個訪問都算係一個完美的句號,有個代表作咁啦。」 開業成本(01/11) 租金#$45,000 裝修$10,000 器材$80,000 雜項$20,000 總投資$155,000 #兩個月上期,一個月按金 營業資料(09/12) 營業額$30,000 租金$15,000 雜項$500 人工^$14,500 盈利$0 ^老闆人工 一點意見行家解構死因 健身教練姚子樂,是2011年香港健美錦標邀請賽新秀組的冠軍,有六年健身經驗,現於大型健身中心任職健身教練,手上有四十多名客人。熟悉健身行業的他,點出Devilcoach三大死因:1 五五分賬「食水」太深:難吸引有質素的教練。私人健身教練離開大型健身中心無非希望得到較高的拆賬回報,坊間的小型健身中心和教練的拆賬比率一般為「二八」或「三七」。2 駐場教練太少:小型健身中心的收入主要來自租借場地予私人教練開班,其顧客愈多,中心拆賬愈多。但Devilcoach的合作教練僅三名,行內平均有八至十名教練,方可支持中心的營運。3 工廠大廈及貨?趕客:肯交學費找健身教練的客人,大多是有消費力的斯文客,或者女性。如果是我,也不會帶客人去工廈的健身中心。再加上客人喜歡放工後往健身,新蒲崗地點亦太「隔涉」。 | ||||||
| ||||||
一杯鮮搾果汁,街邊生果鋪現買現搾十元八塊,到高級餐廳五、六十元一杯,鮮搾果汁配五星級裝修服務,還可以說是物有所值,但原來這些果汁同樣來自街邊水果店,而且是無牌工場。本刊發現,上環西街一間無牌經營的搾汁工場,在狹窄的店鋪內大量製造果汁。工人大熱天赤裸上身,戴着黑膠手套,邊滴汗邊搾汁,入樽後放在店外暴曬一輪,然後再送到港島區多間高級食府及酒店餐廳,當中還包括由富商林建岳開設、擁有米芝蓮一星的「港島廳」。坐在高級餐桌前,來一杯「Fresh Juice(鮮搾果汁)」,誰想到可能已吃下葡萄球菌或大腸桿菌,隨時又屙又嘔。 米芝蓮食府「港島廳」(Island Tang)位於中環皇后大道中嘉軒廣場二樓,以粵菜和點心馳名,平均每位消費五百元左右。這餐廳來頭不小,老闆是名人林建岳,不少影星及高官常愛光顧,包括前特首候選人唐英年及會德豐地產主席梁志堅;前經濟及勞工局局長葉澍堃更在他的飲食專欄大讚該店「是中環食飯的好地方」。 神秘鮮搾工場 「港島廳」供應中菜為主,亦有鮮搾橙汁和西瓜汁選擇,每杯售價四十四元。記者以食客身份光顧,點了一杯橙汁,落單前先問侍應是否鮮搾,他強調說:「當然啦,我哋餐廳即叫即搾,請你放心。」不過原來所謂「鮮搾」,卻是由三公里外的一間叫「桃源記」的無牌搾汁工場事先搾好,再貨車送到。一個月前,本刊接獲一間食肆員工爆料,指中環不少高級餐廳售賣的鮮搾果汁全部由一間無牌搾汁工場供應。記者據線報着手調查,發現這間無牌工場位於上環西街一條只有十多米長的倔頭斜路盡頭。該條街布滿樓齡四十年以上舊樓,地鋪都是藝廊及印刷廠,該店大閘時開時關,店鋪門牌寫着「桃源記鮮菓有限公司」。店鋪每天朝八晚七無間斷運作,店外不停傳出「轟隆轟隆」攪拌機聲。由於西街是舊街,不時有「龍友」舉起相機拍攝舊街風景,連日守候的記者發現每當有人經過該店時,員工就會走出來怒視驅趕。 不衞生搾汁 記者聲稱想訂購果汁,發現店內面積僅七百呎,一地爛果皮,地板黏黏濕濕,左右兩邊堆滿生果箱,地上亦有多袋麻包裝着的青檸。店內有六、七名男員工分成兩批,左邊員工不停切生果,右邊工人踩在浸滿汁液的紙皮上,戴着黑色膠手套用三部搾汁機不停搾,汁液從指縫間流入銀色小桶,然後再倒入兩公升容量的膠樽,地上已有十多箱裝滿一樽樽的果汁放在一邊。記者表示想散買果汁,正在寫字枱不停聽電話接訂貨的女人回頭冷冷問:「買幾多?」記者稱是替一間餐廳買果汁,該名女子立即積極推銷說︰「全部果汁都有,橙汁、西柚汁、蘋果汁兩公升五十五蚊樽,芒果六十、士多啤梨八十。」 暴曬一輪無冷藏直送 記者猶豫,正在搾汁的工人口沫橫飛說︰「好新鮮,無防腐劑。」由於要趕製大批果汁,店內空氣又不流通,多名工人邊切橙邊滴汗,大部分熱得赤裸上身,店內混雜着人體汗臭和果皮酸味。搾好入好樽的果汁會先放入紅色膠袋,再放入紙箱。由於店鋪細小,工人都搬到店外馬路邊放貨。上午太陽暴曬,一箱箱果汁就放在街邊,到工人點齊訂單後,才分批由三部小型貨van運送。記者多日觀察,「桃源記」每天送貨八、九次,每次來回約兩小時,記者尾隨追蹤,發現他們由上環一路出發,送貨點包括蘭桂坊、跑馬地、太古及銅鑼灣等多間中西高級食店及酒店,包括資深大律師清洪常幫襯的上環高級西餐廳Blue Butcher、跑馬地Classified、太古THE NEWS ROOM、銅鑼灣麗都酒店……果汁沒有添加防腐劑,使用的貨Van亦沒有冷藏設備,中環長期塞車,送貨時間最長用上近一小時,由搾出來到食肆,最少經歷兩、三小時,果汁早已「不鮮」。 無牌經營懶理食環署 資料顯示,「桃源記」在該地址經營已有兩年,於二○一○年九月成立,由四人共同持有,屬家庭式經營。西街一帶街坊指,該店原本位於蘭桂坊和安里,已經營了四十多年,中環一帶多間酒店及高級餐廳、酒吧都幫襯他們,兩年前因蘭桂坊附近地鋪租金上升,該店才搬到上環西街。記者就「桃源記」經營無牌製造果汁事宜向食環署查詢,上星期食環署派出衞生督察到現場巡查,衞生督察到店內調查後,證實該店無牌經營食物製造廠業務,強調署方會根據《食物業規例》提出檢控。 不過隔了一星期,記者再到該店查訪,店鋪繼續搾汁,兩名工人拉上鐵閘惡形惡相說︰「有咩好投訴啫……你食咗隻曱甴出嚟就驚啫。」而雖然記者手上相片證據確鑿,但「港島廳」餐廳的經理仍死口否認:「我哋無同佢哋(桃源記)買果汁……我哋即叫即搾o架!」 鮮搾果汁 愈甜愈多菌 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葉碧瑤教授表示,生果本身受外皮保護,正常情形下不帶有細菌,但採用生果製作果汁,過程中一般由人手操作,人手及器皿易帶有如葡萄球或大腸桿等細菌,果汁容易受細菌感染。葉又指,果汁含糖分高,有利細菌滋生,就算存放在雪櫃攝氏四度以下,亦只能減低細菌滋生,沒有殺菌作用。若在室溫及太陽暴曬,只要是數十分鐘,已足以令細菌大量滋生,不宜飲用。感染及傳染病科醫生蘇文傑解釋說:「果汁糖分愈高,感染細菌風險愈高,葡萄球菌會直接刺激胃部,飲用者短時間內就會想嘔吐;而大腸桿菌就會引起腹瀉,不同的是,大腸桿菌會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瀉徵狀,少則去多兩次廁所,嚴重會屙到出現脫水情形。」部分人以為在餐廳大吃前後,喝杯「鮮搾果汁」幫助消化,有利通便,其實可能只是食客已輕微中了大腸桿菌毒,引致腹瀉。 |
| ||||||
《壹週刊》是第一本一書兩冊的週刊。這不是我的聰明設計,而是困難啟發出的創新;我認為雜誌要以「騎馬釘」釘裝雜誌才見得有活力、夠sporty。可是用「騎馬釘」有個侷限,雜誌的頁數不能太多;一本雜誌的頁數太多便無從突出廣告版位,不利客戶;解決這個難題的辦法是分拆《壹週刊》為兩冊。 一書兩冊是退了一步我才發現的海市蜃樓,之前我不知道有這個辦法。那完全是事後孔明—— benefit of hindsight —— 的發現。及至雜誌一分為二了,我才發現一份雜誌忽然之間有了兩個封面,那個時候我知道自己為《壹週刊》創造多了個賣貨的櫥窗,後知後覺竟然變成了天才傑作。成敗真的不是食腦靠聰明而要死好命的。一刊兩冊,可以供家人同時分享,那又多方便!創辦《壹週刊》之初我便知道不能辦財經或娛樂般的專門雜誌,我知道雜誌的內容要包括時事、財經、娛樂及生活等,總之內容必定要包羅萬有。香港是個小地方,要有批量效益,雜誌內容便必定要以絕大部分香港人為對象。批量非常重要,有了批量方才有資源讓雜誌做出質量。這是個雞及雞蛋的問題:沒有質量便做不出批量。體認到兩者的因果關係,我心中有了個假設;有質量批量便自然來,而《壹週刊》也就有廣大的讀者群了。有了這個想法,我便按做一份最好看(好看便是優質!)的雜誌所需的規模作投資。為什麼要有這個假設?沒有假設哪又何來路向?我按這個路向畫出地圖,圖中的細節難免會跟現實有出入,故此也就必然要走些寃枉路;我將一邊走一邊尋找符合市場現實的路來行。《壹週刊》的路就是這樣走出來的。我這個做成衣的生意佬便是這樣開始在充滿傳奇的傳媒世界搵食了。我只能這樣橫衝直撞地走出一條血路:從錯誤中學習,一邊學一邊找方法解決眼前路障。走這樣的路好艱難,但也有個好處,市面上一定沒有一本這樣的雜誌。成衣生意佬置身文化人的魔術世界,我馬上發現一個問題:怎樣跟一班靠講耶穌為生的人講道理?你問他:為什麼會有人喜歡看這篇故事?他會搬出拿破崙、邱吉爾的事蹟向你解釋,總之是天馬行空直情吹到你脹。面對這班講古佬,最後我使出尚方寶劍 —— 讀者的力量 —— 來化解困局。 每個星期出版《壹週刊》後我們便以讀者意見為依歸,檢討雜誌的內容。以讀者反應為準則,文化人再也不能靠講耶穌糾纏不清了。以「聚焦小組」探索讀者的喜惡,不消多久《壹週刊》便成為了香港最受歡迎的雜誌。如果我說《壹週刊》改變了香港雜誌出版業的運作模式、雜誌的功能和文化,就算我說錯了亦毋須臉紅。真的。《壹週刊》的成功帶出太多無從預料的後果(unintended consquences),也太多巧合。也正可能這是個大膽的嘗試,故此有無限的嘗試空間;發展空間大,故此容納得下許多的巧合!《壹週刊》有個秘密武器,那就是它要不斷面對批評。我們相信批評可以不斷揭發錯誤,不斷糾正錯誤是《壹週刊》進步向前的動力。《壹週刊》便是這樣走出一條門路來的。這個秘密武器的背後有個秘密操刀者,他便是林振強了。除了創作,林振強最重要的工作是每週讀過《壹週刊》後,第一時間將評語傳真過來,我們在出版的當天開「鋤書會」,會上他們細讀他的評語及建議。林振強的批評夠說服力而他的建議往往大有新意,我們經常拿他的建議來作嘗試。《壹週刊》能夠一貫地保持新鮮感,林振強的貢獻不可或缺。林振強提供的秘密武器令《壹週刊》面目常新,他的批評讓我們領悟到雜誌其實是海上鮮,無論是內容或版面最緊要新鮮。每個星期都要予人一個新鮮感,這樣雜誌才會暢銷;這便好像賣魚便一定要賣游水魚,那才能予人新鮮感!一開始《壹週刊》便以海耶克的自由派精神為依歸,社論一直提倡自由。可是直到楊懷康加盟,我們自由派的面貌才有了個清晰的輪廓。我是海耶克的信徒,與楊懷康這個極端自由派分子不謀而合,這是《壹週刊》成功的原因之一。 這個世界太多扮救世主想做聖人的人了,太多人自高身價,認為沒有了他,世界便會沉淪。這些人相信人定勝天,認為只有透過他們的救贖一般人才會有幸福。崇尚自由的人則堅信人是足智多謀、有自我救贖的天分的。故此最好的制度是讓人有最大的空間自由發揮、各取所需的制度。好些有識之士認為我們這個看法形同歌頌自私,跡近冷血,故此對我們崇尚的自由嗤之以鼻。是的,如果完全不作任何管制,這個世界會變成弱肉強食,那不是太不公平了嗎?是的,現代社會已經夠富裕,我們要幫助最弱勢的一群。可是除了少數不幸的人,其他人要自力更生世界才會不斷更新,才會不斷進步。扮救世主、扮耶穌的人無疑覺得自己很偉大,但他們主張的干預措施只會阻住個地球轉。大家只要看看今日的古巴、北韓便知道我不是在胡說八道。對大部分人來說,自由派的主張從來都不討好,在這個奇異的世界裡,《壹週刊》堅持自由派的理念便來得更重要了。《壹週刊》能夠一直堅持自由,楊懷康居功不小。今天左仔們拿他作自由派的塔利班來對待,那是他在《壹週刊》闖的禍。由創刊至今,每一期的《壹週刊》都有一篇叫「壹盤生意」的報導,內容說的是小生意的故事。起初我跟記者一起去採訪。佐丹奴由細到大都由我一手經營,對小生意的運作照理應該瞭如指掌,信手拈來便有訪問的題材。作過幾趟訪問後,我感到吃力不討好,到那時我才發覺自己不是做記者的材料。我無疑可以提出一些經營生意上的問題,可是我卻沒有強烈的代入感,我觸及不到做生意人的心裡話。要我就某一門生意寫篇論文,我可以做得到。但《壹週刊》讀者要的是做生意的故事,摸不到做生意的人的心裡話是寫不出故事來,我沒有這個本事。故此我是個失敗的記者。 以前雜誌的任務是報導新聞事件,辦雜誌的人認為只要弄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便自然會有人買來看了。其實不然,人們要看的是故事,恩怨情仇,而非事件的時序過程。故此把內容聚焦到人物之間的愛恨情仇才是報導的重點。沒有人物便沒有故事,人物的描述因而成了《壹週刊》內容的重點,也出了不少像陳惜姿和屈穎妍等撰寫人物的高手。注重人物故事,強調恩怨情仇的鋪陳,有時會過了火位而流於渲染,更因而被貶為是彰顯八卦的雜誌,這是無可奈何的。對以理想來擬定市場需要的學者而言,《壹週刊》無疑是離經叛道的妖魔,這也是無可奈何的。沒有妖魔又怎顯得出學者們如何高貴?我們是無可奈何地扮演這個角色的!另外,《壹週刊》最受學者譴責的是狗仔隊。狗仔隊的出現,是因為太多名人言行不一。例如他們給人一個非常孝順父母的公眾形象,可是骨子裡卻原來好幾年沒有回家看過父母了。或者某名人說自己跟某個女星只是普通朋友,卻原來他們早已住埋,更有了私生子。這些人視傳媒為替他們臉上貼金的宣傳工具,予取予攜,是甘於被他們利用的傻瓜。為了不被愚弄,我們唯有跟蹤求證,逐漸這些跟蹤的記者隊伍便成了有規模、有組織的狗仔隊。當然,狗仔隊揭人私隱、踢爆虛偽,令原來高不可攀、神聖不可侵犯的上等人降下凡間變為平民,讓讀者可以窺其全豹、看得過癮。這也是後知後覺發現的奇珍。狗仔隊的出現便好像放出了瓶子的精靈(genie is out of the bottle),便再不會走入瓶子裡了。不管大家喜歡也好、憎惡也好,狗仔隊已是傳媒的一部分;除非倒退到特權階級的舊社會,否則狗仔隊是不會消失的。時代在進步,資訊愈發達,世事愈透明,社會也愈平等。狗仔隊已是出了瓶的精靈,要將它像倒舊酒入新瓶子裡那樣是不可能的了。尊貴的學者們,省省力氣吧!《壹週刊》常常變、常常改,編採過程非常不穩定,幸好有梁天偉做總編把關。他和助手彭熾給桀驁不馴的《壹週刊》起了個穩定的作用。像我這個時時刻刻都有鬼主意的人,找個梁天偉這樣穩紮穩打的人做創業夥伴是異常重要的!天時地利人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便出現了《壹週刊》這本怪胎雜誌了,也許這是天意吧。 | ||||||
| ||||||
本欄投資組合將有以下變動,買賣以本週三(31/10)開市價計算。買入︰ 20,000股惠理集團請你為即將降臨的牛市做定「熱身」,一窩蜂投機炒賣隨時「觸礁」,我的投資心法如下︰東尼的投資智慧 心法一︰不要因一時衝動而買入股票,很多時候,你以為是入市良機,最後都是錯的!相反,人人意興闌珊,對市場充滿擔憂,股市下跌不止,就要掃貨。假如大市連升八天,短短數日反彈兩成,務必留神。有時,投資者因為愚昧或「撲水」,賣掉優質的公司,你大可乘機吸納。這是東尼教我的心得,你應該知道他是最好的!心法二︰不論「爛橙」有多平,便宜莫貪!如果他們的資產負債表差勁,經營模式出問題,股價最終只會不斷沉底。揀選那些對股東慷慨,懂得投桃報李的公司。你要做好心理準備,他們的收入間中或出現下跌,但只要採取正確的措施,情況多數會好轉。這是東尼另一揀股方法。心法三︰請你的股票經紀「收聲」,他們只是你買賣股票的工具,你無需徵求他們的意見。當然,凡事總有例外,但情況好比要在亞馬遜森林發掘黃金。理論上,股票經紀知得更多,但事實卻不然,假如你盲從他們的建議,最終只會高位買,低位沽。東尼相信自己的判斷和直覺。以我所知,他跟股票經紀只談風月。 投資難賺盡 心法四︰投資是很個人的事,不要輕易跟別人討論。這是我經驗之談,皆因我最慘烈的損失,源自聽取他人的見解。 心法五︰不要因為投資了一些沉悶的行業,而憂心忡忡,例如牛奶、廁紙、潤滑劑、嬰兒食品、米餅、旅遊等,只要這些公司擁有一流的財政狀況,及合理的商業模式,何懼之有?揀股愈簡單明白愈好,最忌複雜! 心法六︰切忽貪婪、恐懼,亦不要嫉妒別人。 總括而言,你必須知道一隻股票現價是否過高或過低。熊市見底,買貨;牛市見頂,沽貨,永遠是理想的策略,但你無可能「賺盡」,但求在兩個極端找到贏錢的一點。我並不理會所謂大市走勢,假如一間公司估值過高,管治水平惡化、產品不再吸引,不論牛市或熊市,我也會賣掉它。我只會買入我研究過的公司,及他人棄之如舊履的好公司。我有時也會犯錯,但只要堅持一貫的投資策略,做好分散投資,加以財務分析,我會安然度過! 祝君好運! 艾薩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 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 |
| ||||||
相識多年的基金經理來電點歌,希望我從經營者角度看瑞聲科技(2018)。瑞聲近年被捧為「蘋果概念股」,股價由○九年三元升至現時二十七元,剛宣布中期營業額二十五億九千萬元(人民幣,下同),純利七億二千萬元,分別上升三成八和四成一。瑞聲生產微型音響零件,主要客戶是手機,其中蘋果是最大客戶,佔收入約四成。瑞聲純利率達兩成八,以我淺薄做廠經驗,這盈利水平近年在工業界聞所未聞。 基金經理語帶懷疑,我第一件事要看,瑞聲故事是否Too good to be true。拆解工業股比較容易,因為業務單純。瑞聲作風低調,主要靠內部增長,甚少併購活動,賬目容易分析。快速分辨賬目是否有古怪,我看兩個數字:經營現金流和派息。現金流不說謊,爆煲個案的經營現金流一定蠱蠱惑惑,似賺非賺。我翻閱瑞聲年報,經營現金流清清楚楚,無蠱惑。瑞聲每年派息,佔盈利三至四成,工業股中屬中規中矩。蠱惑公司經營現金流強勁和年年派息,不錯是有,但個案不多。單靠看年報,瑞聲賬目通過Too good to be true的測試。下一個需要問的問題,是這盤如此好賺的生意可否持續下去? 這問題可從三個層面看:蘋果會否容許瑞聲賺這麼多(瑞聲毛利率和純利率都高過蘋果)?瑞聲對手會否打價格戰,侵蝕瑞聲利潤?瑞聲會否自製傷害自己的原因?
蘋果主要代工商富士康(2038)的內地工廠不停出事,最新事故是山西工廠暴動,導致死傷,蘋果跟供應商之間的關係水洗不清。很多人即時聯想到蘋果是甚苛刻的客戶,不停壓搾供應商,令供應商疲於奔命,一層一層壓至最低層工人。我未做過蘋果生意,所說的靠推測,不過我不相信蘋果是特別苛刻的客戶。能夠滿足到蘋果質量和數量的供應商,數目不會多,蘋果不會隨便破壞跟供應商的關係,我相信蘋果採購部處事精明,會以合理和看長遠的方法跟供應商合作。蘋果太忙,也太叻,沒時間「眼紅」每一個供應商賺幾多錢,我不相信蘋果會刻意打擊瑞聲。有瑞聲粉絲指,瑞聲售予蘋果的零件,每部手機平均不超過三美元,銀碼太細,蘋果根本不在乎。這一點不成立,我指蘋果採購部行事合理,不是抓大放小,而是大小不分的全力以赴。瑞聲的競爭對手卻是另一回事,它們日夜想着怎樣擊倒瑞聲。一份投行分析報告估計,瑞聲聲學產品佔蘋果採購量約三至四成,即是蘋果同時跟瑞聲對手採購。瑞聲競爭對手的利潤可能跟瑞聲一樣高,也有可能沒這麼高。投資者須注視的重點,是瑞聲的經營數據,對手很清楚,假如瑞聲做得比對手好,對手一定不停檢討,找出人家做得比自己好的原因,然後千方百計縮短跟瑞聲的距離。
什麼是「千方百計」?閣下想得出和想不出的事情都有可能做。例如瑞聲擁有特殊生產技術,對手會想辦法得到手。以我的經驗,假如所謂商業秘密是工程圖紙和某些員工的特殊工藝,即是一些能摸到的實物,在內地「進取型」商業倫理環境,對手老早唾手可得(我有不少經驗)。我相信瑞聲的優勢是無形的,可能是公司文化。雖然瑞聲近年進軍其他手機零件業務,例如光學,但大部分收入仍是來自聲學產品。製造打擊自己的問題,通常源自管理層分心,包括把業務多元化,結果做不成新業務,又疏忽主業務。從瑞聲管理層透露的資本性開支,瑞聲仍然大力投資聲學業務,似乎沒有分心。從客戶、對手、自己等三個層面看,瑞聲的地位應該不是面對即時危險。看瑞聲過去五年業績、收入和利潤穩步增長,而且一直保持高利潤率,它的表現不是突然間爆升。多個大型基金投資了瑞聲多年,代表某程度信心保證。當然基金會睇錯,但工廠業務比科技、種樹等簡單,基金錯的機會不大。瑞聲在工業股中罕有的氣勢如虹,食正蘋果和其他手機製造商對聲學的要求,加上管理應該很優秀,因此投資界願意給予一個特高的估值。我從一個廠佬身份看,感覺是羨慕和慚愧。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