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年內監管機構將發出幾十張專業證券公司牌照,鼓勵成立單一業務的證券公司,包括併購、資管、自營和投顧等業務◎ 財新記者 蔣飛 文jiangfei.blog.caixin.com 證券公司牌照持續近16年的嚴格管制很快將成為歷史。 財新記者獲悉,中國證監會將於年內向社會開放一批單項 / 專 業證券公司業務牌照,涵蓋併購財務顧問、資產管理、自營和投資顧問等。此項工作2013年曾接近突破,今年又重新進入日程表。綜合性券商則將在《證券法》修訂後降低新設和參股的准入門檻。 「新設券商主要不會是綜合性券商,而是一些輕資產券商,以單一牌照和部分牌照為主,比如併購券商、投行券商等。 」接近證監會的人士表示。 市場也對證券牌照表現出濃厚興趣。公募基金中,嘉實基金已經醞釀相關方案,擬在深圳前海參與設立新的證券公司 ;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昆吾九鼎則特別關注券商併購顧問業務牌照。這些機構不放過在金融混業潮流中每一次領先的機會,券商牌照有助於其完善業務體系,構建綜合金融架構。 專業人士同樣樂見其成。專項證券業務牌照放開之後,投資顧問、精品投行這些以人為主的業務將更容易開展,從業者不再需要與壟斷牌照共生的業務通道綁定在一起。 綜合性券商牌照徹底放開管制,可能還需要更多時間,能否在與台灣地區的經濟合作中取得突破也存在變數。作為一種稀缺資源,這張牌照仍然炙手可熱。擁有者不肯輕易放棄,希望進入的社會資本同樣不在少數。 自1998年監管證券公司的職責由人民銀行移交證監會以來,除了信託與證券公司分業、財政轉制、風險處置、外資參股和業務剝離等原因,證監會沒有批准設立新的證券公司。恢復新設證券公司首先需要明確和統一規則,同時過 去按照機構類型區分的監管架構,也需要向業務牌照管理模式過渡。 監管嬗變 放開券商牌照早已是證監會的既定政策方向,但具體進程一波三折。 與銀行和保險公司相比,證券公司的風險外部性一般來說並不明顯。目前國內共有商業銀行390家,農信社和村鎮銀行數目更多,但證券公司數量僅有115家。證券公司牌照的管制相比銀行更為嚴格,這與2004年前後證券行業系統風險以及綜合治理有直接聯繫。 那一次的全行業風險,直接損害了投資者利益和金融市場穩定。當時證券公司普遍、大量地挪用客戶保證金,用於拉抬莊股,同時還用國債回購透支等方式放大槓桿,結果造成巨大財務窟窿。 綜合治理期間不得不使用了央行再貸款。作為一種補救措施,證監會對證券公司的行政管制加碼,同時不再新增綜合性證券公司牌照。 2011年10月郭樹清擔任證監會主席之後,開啟了券業放鬆管制和鼓勵創新的大幕,證券行業對內對外開放也在加快推進。 先是合資證券公司外方股東持股比例提升到49%,成立滿兩年後還可申請投行之外的其他業務牌照。但到目前為止,尚無合資券商的外方股東啟動增資。 一家合資投行外方股東的中國區業務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兩方面 :其一,證監會的開放政策雖然是中美戰略對話的成果,但並無跟進的操作細則 ;其二, 「我們覺 得49% 還是不解恨,最好一步到位提高到51%,解決股權上的控制問題。 」合資證券公司還沒動靜,那一邊給台灣地區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特別優惠又接踵而至。2013年1月郭樹清訪問 台灣地區,代表證監會與台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發表聲明,允許台資在大陸參股新設全牌照的證券公司,其中在上海、福建和深圳設立的兩岸合資證 券公司中,台資持股比例最高可達51%。 台資也可在大陸金融改革試驗區內新設全牌照證券公司,但持股比例最高為49%。對香港的優惠政策與此類似。 此項政策名義上是對台灣地區的優惠政策,卻讓不少大陸機構看到了機會——大陸股東身份不再限於證券公司。知情人士稱,嘉實基金籌劃中的新設證券公司,正是借助此項政策,擬在深圳前海成立。今年1月,這家新券商已經開始招募團隊。 不過,港台資金參與新設券商最近又遇變數。因台灣島內的「反服貿」風波,包括金融合作在內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都受到影響。 「台資設券商可能要擱置一段時間。 」知情人士說。 除了對外開放,證券牌照對內開放也在郭樹清主政證監會的18個月內進入議事日程。 「對香港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的優惠政策是國家層面的總體部署,證監 會也有意借此做一個恢復新設券商的試點。但就證監會而言,恢復發放新的證券公司、證券業務牌照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初步的方案是從單一的或者說專注於某一項業務的牌照開始。 」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說。 2012年下半年,郭樹清多次邀請知名資產管理機構座談,其中既有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也有私募股權投資機構。 一些參會的機構人士希望證監會放開證 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的牌照管制,郭樹清則談及「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 。 2013年2月至3月期間,多家資產管理機構向證監會提交了專業券商牌照的申請。同年全國「兩會」期間,證監會機構部巡視員歐陽昌瓊明確表示,將在年內批准新的業務牌照。但是到了3月,郭樹清調往山東,證監會主席由肖鋼接任。新領導到來後,股票發行的註冊制改革是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券商創新勢頭有所收斂,代之以強調控制風險;加上分管機構部的主席助理張育軍外派學習,發牌一事暫時沒了下文。修訂證 券牌照管理規則的研究工作仍在繼續。 財新記者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證監會原主席助理朱從玖赴任浙江省副省長之後,也一直在推動浙江設立新的證券公司。浙江原本的幾家本土券商都相繼被省外機構併購,因此有重新打造本土券商的意願,卻不料因為新牌照的政策真空而停滯。 一等就是一年。今年1月的年度監管工作會議上,肖鋼重點介紹了監管轉型的思路,其中「牌照管理」已經是在為發放新的券商牌照做鋪墊。按照這一思路,證監會將不再按照機構類型劃分監管職責,而是以業務牌照為中心,相同或者類似業務實行統一的監管標準。 為此,證監會啟動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機構調整,合併與新設了多個局級部門,其中機構部(負責券商監管)與基金部進行了合併。 上述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新設券商或發放單一牌照尚未形成細則,現僅在證監會機關內部討論, 「應該還是較小範圍的人才瞭解詳細情況」 。 但是,一些原則性的方向已露端倪。 來自北京證券期貨研究院的一份報告認為,未來五到十年內, 「我國出現超過千家證券公司應當是一個正常的情況」 。 這家機構脫胎於證監會研究中心,主要負責人是證監會研究中心和創新業務監管部主任祁斌。 報告建議,鼓勵差異化、特色化券商發展,根據不同特點的業務,設置不同的資本金、從業人員資格和高級管理人員准入標準 ;專業牌照放開速度可以比較快,但總體上要控制節奏,與監管能力相適應。 混業陽謀 中國資本市場嗅覺最敏銳的一批機構已經在提前佈局。 公募基金公司中擅長把握監管政策的嘉實基金,早已籌劃參股一家新設的證券公司。此事如果落定,將改寫中國總由券商發起設立基金公司的歷史。 在被問及動機時,嘉實基金總經理趙學軍回應媒體稱,嘉實基金希望獲得券商的賣方業務線,培育自己的機構客戶。其邏輯讓人想起幾年前,券商紛紛 拓展買方業務的光景。 即使是在公募基金已經比較健全的買方業務線上,特定的券商牌照依然能夠有所幫助。比如券商開展的企業資產 證券化業務,以及併購基金等。 更簡單的思路或許還是在於對金融混業競爭趨勢的判斷。 「現在證券公司本身就可以發行公募基金產品,公募基金公司當然也會希望向券商的業務裡面切入。 」一位基金業人士稱。 那些原本體制外的資產管理機構申請券商牌照時,動機可能更複雜一些。 昆吾九鼎申請公募基金牌照已經獲得證監會受理。 「他們還非常想拿券商牌照。吳剛(昆吾九鼎主要合夥人之一)是證監會機構部出來的, 他太清楚券商牌照可以做什麼了。 」一位熟悉昆吾九鼎的市場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在私募股權市場積累了眾多投資標 的之後,昆吾九鼎發現自己的被投企業中就有一些可以做產業整合,這實際上就是投行的併購業務。 「昆吾九鼎的幾個合夥人很早就討論過,以後如果股權投資不好幹了,可以拉著隊伍去做投行。他們覺得自己的經驗和資源完全適合投行的需要, 」上述熟悉昆吾九鼎的人士說, 「現在證監 會對併購業務放鬆管制了,但是不少涉及上市公司的,特別是需要發行股份收購資產的重組,還是要審批。所以拿一張券商的牌照還是有價值的。 」「從生態鏈的角度看,昆吾九鼎這麼做也是有道理的。首先是一魚三吃,股權、上市、併購都能賺錢;其次是為客戶提供更多服務,拿項目的時候更有競爭力。 」一位券商高管評價說。 另一些資產管理機構無意拓展新的業務線,但希望一張券商牌照能夠為自己背書。 「就像發改委能為股權投資基金備案時,大家都想去備案一樣。拿了證監會的牌照,也算是接受監管、正規化運作了。 」一位私募股權機構人士說。 機構各有各的算盤,更多的專業人士也看到了自己的機會。 投資者吳君亮多年前在美國與人合夥開設一間股票經紀公司,賺取了第一桶金。現在他在深圳運營一家與股票分析相關的網站,卻苦於沒有證券諮詢牌照,始終不敢大規模投入。證券諮詢業務同樣多年沒有新增牌照,整體處於微利狀態,行業素質良莠不齊。 吳君亮認為,國內的證券諮詢 / 投資顧問行業每年應該有200億元的市場,但去年全部115家證券公司的相關業務收入不過26億元,業務模式非常單一。「我希望證監會能夠儘早開放牌照。 現在證券諮詢和證券公司的投顧服務都不怎麼掙錢,越這樣越不敢投入,劣幣驅逐良幣。 」吳君亮對財新記者說。 防控風險 轉軌期有機會,也有陷阱。 放開管制的風險有三 :一是對現有機構的衝擊;二是金融穩定 ;三是道德風險。如果僅是放開單項 / 專業牌照,對現有機構的衝擊不大,但放開綜合性券商的設立,勢必影響券業現有的格局。 「最擔心的還是經紀業務,其實這塊對大券商而言,問題不那麼大。上市券商的經紀業務收入佔比都在下降,創新業務上升迅速。比如中信證券的融資融券業務就很活躍, 」一位證券行業分析師說, 「這些創新業務門檻高,不是放開牌照就能夠馬上形成競爭力的。 」「即使有一些證券公司關閉,也並非壞事,監管機構不需要保證單個機構的盈利和生存。 」北京證券期貨研究院的上述報告寫道。 在金融穩定方面,這份報告建議監 管部門堅持保證金第三方存管和低槓桿率的原則。 「風險防控關鍵舉措之一是保證金第三方存管不改變,確保客戶資產安全透明;券商特別是新設券商,槓桿比例的監管不能忽視,只能逐步放鬆。 」這份報告認為只要控制住槓桿,即使出現一批券商倒閉的情況,也僅僅 是虧完股本,不會產生溢出風險威脅投資者利益和金融安全。 至於道德風險,上述券商高管認為 沒有現成辦法,只能依賴於證監會的事後監管。 「券商牌照畢竟還是稀缺資源,社會資本控制券商的意願仍比較強烈,監管者需要小心拿捏放開的尺度, 」這位高管舉例說, 「有兩家券商要整合,被整合對象的小股東不願意,因為這樣今後就沒有方便的資本運作管道了。 」 | ||||||
| ||||||
年內監管機構將發出幾十張專業證券公司牌照,鼓勵成立單一業務的證券公司,包括併購、資管、自營和投顧等業務◎ 財新記者 蔣飛 文jiangfei.blog.caixin.com 證券公司牌照持續近16年的嚴格管制很快將成為歷史。 財新記者獲悉,中國證監會將於年內向社會開放一批單項 / 專 業證券公司業務牌照,涵蓋併購財務顧問、資產管理、自營和投資顧問等。此項工作2013年曾接近突破,今年又重新進入日程表。綜合性券商則將在《證券法》修訂後降低新設和參股的准入門檻。 「新設券商主要不會是綜合性券商,而是一些輕資產券商,以單一牌照和部分牌照為主,比如併購券商、投行券商等。 」接近證監會的人士表示。 市場也對證券牌照表現出濃厚興趣。公募基金中,嘉實基金已經醞釀相關方案,擬在深圳前海參與設立新的證券公司 ;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昆吾九鼎則特別關注券商併購顧問業務牌照。這些機構不放過在金融混業潮流中每一次領先的機會,券商牌照有助於其完善業務體系,構建綜合金融架構。 專業人士同樣樂見其成。專項證券業務牌照放開之後,投資顧問、精品投行這些以人為主的業務將更容易開展,從業者不再需要與壟斷牌照共生的業務通道綁定在一起。 綜合性券商牌照徹底放開管制,可能還需要更多時間,能否在與台灣地區的經濟合作中取得突破也存在變數。作為一種稀缺資源,這張牌照仍然炙手可熱。擁有者不肯輕易放棄,希望進入的社會資本同樣不在少數。 自1998年監管證券公司的職責由人民銀行移交證監會以來,除了信託與證券公司分業、財政轉制、風險處置、外資參股和業務剝離等原因,證監會沒有批准設立新的證券公司。恢復新設證券公司首先需要明確和統一規則,同時過 去按照機構類型區分的監管架構,也需要向業務牌照管理模式過渡。 監管嬗變 放開券商牌照早已是證監會的既定政策方向,但具體進程一波三折。 與銀行和保險公司相比,證券公司的風險外部性一般來說並不明顯。目前國內共有商業銀行390家,農信社和村鎮銀行數目更多,但證券公司數量僅有115家。證券公司牌照的管制相比銀行更為嚴格,這與2004年前後證券行業系統風險以及綜合治理有直接聯繫。 那一次的全行業風險,直接損害了投資者利益和金融市場穩定。當時證券公司普遍、大量地挪用客戶保證金,用於拉抬莊股,同時還用國債回購透支等方式放大槓桿,結果造成巨大財務窟窿。 綜合治理期間不得不使用了央行再貸款。作為一種補救措施,證監會對證券公司的行政管制加碼,同時不再新增綜合性證券公司牌照。 2011年10月郭樹清擔任證監會主席之後,開啟了券業放鬆管制和鼓勵創新的大幕,證券行業對內對外開放也在加快推進。 先是合資證券公司外方股東持股比例提升到49%,成立滿兩年後還可申請投行之外的其他業務牌照。但到目前為止,尚無合資券商的外方股東啟動增資。 一家合資投行外方股東的中國區業務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兩方面 :其一,證監會的開放政策雖然是中美戰略對話的成果,但並無跟進的操作細則 ;其二, 「我們覺 得49% 還是不解恨,最好一步到位提高到51%,解決股權上的控制問題。 」合資證券公司還沒動靜,那一邊給台灣地區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特別優惠又接踵而至。2013年1月郭樹清訪問 台灣地區,代表證監會與台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發表聲明,允許台資在大陸參股新設全牌照的證券公司,其中在上海、福建和深圳設立的兩岸合資證 券公司中,台資持股比例最高可達51%。 台資也可在大陸金融改革試驗區內新設全牌照證券公司,但持股比例最高為49%。對香港的優惠政策與此類似。 此項政策名義上是對台灣地區的優惠政策,卻讓不少大陸機構看到了機會——大陸股東身份不再限於證券公司。知情人士稱,嘉實基金籌劃中的新設證券公司,正是借助此項政策,擬在深圳前海成立。今年1月,這家新券商已經開始招募團隊。 不過,港台資金參與新設券商最近又遇變數。因台灣島內的「反服貿」風波,包括金融合作在內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都受到影響。 「台資設券商可能要擱置一段時間。 」知情人士說。 除了對外開放,證券牌照對內開放也在郭樹清主政證監會的18個月內進入議事日程。 「對香港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的優惠政策是國家層面的總體部署,證監 會也有意借此做一個恢復新設券商的試點。但就證監會而言,恢復發放新的證券公司、證券業務牌照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初步的方案是從單一的或者說專注於某一項業務的牌照開始。 」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說。 2012年下半年,郭樹清多次邀請知名資產管理機構座談,其中既有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也有私募股權投資機構。 一些參會的機構人士希望證監會放開證 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的牌照管制,郭樹清則談及「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 。 2013年2月至3月期間,多家資產管理機構向證監會提交了專業券商牌照的申請。同年全國「兩會」期間,證監會機構部巡視員歐陽昌瓊明確表示,將在年內批准新的業務牌照。但是到了3月,郭樹清調往山東,證監會主席由肖鋼接任。新領導到來後,股票發行的註冊制改革是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券商創新勢頭有所收斂,代之以強調控制風險;加上分管機構部的主席助理張育軍外派學習,發牌一事暫時沒了下文。修訂證 券牌照管理規則的研究工作仍在繼續。 財新記者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證監會原主席助理朱從玖赴任浙江省副省長之後,也一直在推動浙江設立新的證券公司。浙江原本的幾家本土券商都相繼被省外機構併購,因此有重新打造本土券商的意願,卻不料因為新牌照的政策真空而停滯。 一等就是一年。今年1月的年度監管工作會議上,肖鋼重點介紹了監管轉型的思路,其中「牌照管理」已經是在為發放新的券商牌照做鋪墊。按照這一思路,證監會將不再按照機構類型劃分監管職責,而是以業務牌照為中心,相同或者類似業務實行統一的監管標準。 為此,證監會啟動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機構調整,合併與新設了多個局級部門,其中機構部(負責券商監管)與基金部進行了合併。 上述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新設券商或發放單一牌照尚未形成細則,現僅在證監會機關內部討論, 「應該還是較小範圍的人才瞭解詳細情況」 。 但是,一些原則性的方向已露端倪。 來自北京證券期貨研究院的一份報告認為,未來五到十年內, 「我國出現超過千家證券公司應當是一個正常的情況」 。 這家機構脫胎於證監會研究中心,主要負責人是證監會研究中心和創新業務監管部主任祁斌。 報告建議,鼓勵差異化、特色化券商發展,根據不同特點的業務,設置不同的資本金、從業人員資格和高級管理人員准入標準 ;專業牌照放開速度可以比較快,但總體上要控制節奏,與監管能力相適應。 混業陽謀 中國資本市場嗅覺最敏銳的一批機構已經在提前佈局。 公募基金公司中擅長把握監管政策的嘉實基金,早已籌劃參股一家新設的證券公司。此事如果落定,將改寫中國總由券商發起設立基金公司的歷史。 在被問及動機時,嘉實基金總經理趙學軍回應媒體稱,嘉實基金希望獲得券商的賣方業務線,培育自己的機構客戶。其邏輯讓人想起幾年前,券商紛紛 拓展買方業務的光景。 即使是在公募基金已經比較健全的買方業務線上,特定的券商牌照依然能夠有所幫助。比如券商開展的企業資產 證券化業務,以及併購基金等。 更簡單的思路或許還是在於對金融混業競爭趨勢的判斷。 「現在證券公司本身就可以發行公募基金產品,公募基金公司當然也會希望向券商的業務裡面切入。 」一位基金業人士稱。 那些原本體制外的資產管理機構申請券商牌照時,動機可能更複雜一些。 昆吾九鼎申請公募基金牌照已經獲得證監會受理。 「他們還非常想拿券商牌照。吳剛(昆吾九鼎主要合夥人之一)是證監會機構部出來的, 他太清楚券商牌照可以做什麼了。 」一位熟悉昆吾九鼎的市場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在私募股權市場積累了眾多投資標 的之後,昆吾九鼎發現自己的被投企業中就有一些可以做產業整合,這實際上就是投行的併購業務。 「昆吾九鼎的幾個合夥人很早就討論過,以後如果股權投資不好幹了,可以拉著隊伍去做投行。他們覺得自己的經驗和資源完全適合投行的需要, 」上述熟悉昆吾九鼎的人士說, 「現在證監 會對併購業務放鬆管制了,但是不少涉及上市公司的,特別是需要發行股份收購資產的重組,還是要審批。所以拿一張券商的牌照還是有價值的。 」「從生態鏈的角度看,昆吾九鼎這麼做也是有道理的。首先是一魚三吃,股權、上市、併購都能賺錢;其次是為客戶提供更多服務,拿項目的時候更有競爭力。 」一位券商高管評價說。 另一些資產管理機構無意拓展新的業務線,但希望一張券商牌照能夠為自己背書。 「就像發改委能為股權投資基金備案時,大家都想去備案一樣。拿了證監會的牌照,也算是接受監管、正規化運作了。 」一位私募股權機構人士說。 機構各有各的算盤,更多的專業人士也看到了自己的機會。 投資者吳君亮多年前在美國與人合夥開設一間股票經紀公司,賺取了第一桶金。現在他在深圳運營一家與股票分析相關的網站,卻苦於沒有證券諮詢牌照,始終不敢大規模投入。證券諮詢業務同樣多年沒有新增牌照,整體處於微利狀態,行業素質良莠不齊。 吳君亮認為,國內的證券諮詢 / 投資顧問行業每年應該有200億元的市場,但去年全部115家證券公司的相關業務收入不過26億元,業務模式非常單一。「我希望證監會能夠儘早開放牌照。 現在證券諮詢和證券公司的投顧服務都不怎麼掙錢,越這樣越不敢投入,劣幣驅逐良幣。 」吳君亮對財新記者說。 防控風險 轉軌期有機會,也有陷阱。 放開管制的風險有三 :一是對現有機構的衝擊;二是金融穩定 ;三是道德風險。如果僅是放開單項 / 專業牌照,對現有機構的衝擊不大,但放開綜合性券商的設立,勢必影響券業現有的格局。 「最擔心的還是經紀業務,其實這塊對大券商而言,問題不那麼大。上市券商的經紀業務收入佔比都在下降,創新業務上升迅速。比如中信證券的融資融券業務就很活躍, 」一位證券行業分析師說, 「這些創新業務門檻高,不是放開牌照就能夠馬上形成競爭力的。 」「即使有一些證券公司關閉,也並非壞事,監管機構不需要保證單個機構的盈利和生存。 」北京證券期貨研究院的上述報告寫道。 在金融穩定方面,這份報告建議監 管部門堅持保證金第三方存管和低槓桿率的原則。 「風險防控關鍵舉措之一是保證金第三方存管不改變,確保客戶資產安全透明;券商特別是新設券商,槓桿比例的監管不能忽視,只能逐步放鬆。 」這份報告認為只要控制住槓桿,即使出現一批券商倒閉的情況,也僅僅 是虧完股本,不會產生溢出風險威脅投資者利益和金融安全。 至於道德風險,上述券商高管認為 沒有現成辦法,只能依賴於證監會的事後監管。 「券商牌照畢竟還是稀缺資源,社會資本控制券商的意願仍比較強烈,監管者需要小心拿捏放開的尺度, 」這位高管舉例說, 「有兩家券商要整合,被整合對象的小股東不願意,因為這樣今後就沒有方便的資本運作管道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