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如何選擇醫藥股? 醫藥云端

http://xueqiu.com/5867983716/28179638

作為一名醫藥人,做過醫生、藥品臨床試驗、學術推廣。曾經有個夢想做醫藥投資,現在偶爾也會用自己那點小資金購買一點醫藥股,自娛自樂一番。2014年已經來臨,結合對自身行業的理解,我把醫藥投資的思路做了梳理,以下幾點是我挑選醫藥股的判斷依據,供大家參考,拍磚。

一、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跟人的健康一樣,必須得排在首位,這一點我認為對所有公司都適用。什麼是公司治理?估計這個問題如同很多人把「法人」的概念理解錯誤一樣,他們認為公司治理不就是「治人」、「管制」?

其實,公司治理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公司股東與股東之間、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的約定,相當於一個國家的憲法。一個國家是否是法制國家,要看憲法是如何約定的。同理,一個公司內部是否健康,公司治理就顯得很重要。

公司管理層和股東的利益出發點是不一樣的,作為投資者,我們有必要去考察公司管理層是否忠於職守,是否從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出發進行經營和管理,是否對股東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負責?這裡涉及到管理層的職業道德及能力問題。

如何瞭解一個公司的治理結構是否完善?我們可以從多方面去加以判斷。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都是公開的,股東以及管理層的信息都會做出披露。當然,這些信息相對有限,相對於研究公司治理是遠遠不夠的,好在現在資訊發達,很多事情可以通過媒體報導、網絡以及行業內部去收集。

就公司治理問題,我曾請教了一位做股權投資的朋友。朋友認為,好的公司的治理是作出投資決定的必要條件。她推薦了一種比較直觀的方法:

首先,是看公司的股權結構,如果核心管理層大比例持股,比如管理層持股達30%,有詳細股權激勵計劃的公司是她們希望看到的。

其次,看大股東是誰,國資委還是戰略投資機構等,國企治理效率可能會偏低。接著再看公司過往的業績,是否有過損害股東利益的不良歷史,如有,則不敢輕易冒險投資。

二、研發實力

醫藥企業的研發部門,就像一台車的發動機,藥企的研發實力決定了這家公司可以走多快,走多遠。研發方面做的非常好的公司,比如華海和海正,兩家公司近幾年都在由原料藥向附加值更高的製劑轉型,研發方面有著很強的實力。而國內同樣是做原料藥的一些老牌國企,相比之下,就顯得後勁乏力。

研發實力我主要從以下兩點去關注:

1.科研人員數量及其學歷結構。比如華海藥業的研發中心現有工作人員436人,專職研發人員281人,其中博士11人;

2.對在研品種梯隊進行分析,充分考慮這些品種的市場容量,競爭情況,研發和申報週期以及研發風險等。

有一種量化的直觀簡潔判斷,就是查看上市公司財報中R&D費用佔銷售收入的比值。國外優秀的醫藥公司研發費用佔收入的18%-22%,國內藥企這個比值能去到10%就名列前茅了,例如恆瑞2012年研發費用佔總收入的9.84%。

對於產品梯隊的研究,簡單的方法是列出未來五年能夠銷售的品種及其可能到達的峰值,例如恆瑞2013年有兩個十億品種一個五億品種,非布司他峰值5億,卡培他濱10億,阿帕替尼10億。參照昨天文章《2013年新藥申報回顧》

三、業務分析

首先,我們應該緊跟市場發展的主流不放鬆,計算各病種產品的增長率。例如2012年醫院終端收入精神疾病類產品增長率為29%,抗感染類產品增長率為1%。那麼我們在選擇時也許應該避開抗感染類產品佔公司銷售總收入權重較大的公司。

接著,對現有產品組合按病種進行分類,計算各病種藥物對銷售總收入的佔比,例如復星醫藥中樞神經產品佔醫藥收入的11%,主業是否明晰,請自行判斷。

此外,還需要瞭解每個產品的市場容量是多少,相同通用名和同類的競爭產品現在和將來有多少家,產品是否進了醫保和指南,該疾病治療領域的治療理念有什麼變化,從而前瞻性地綜合地去評估該產品的臨床價值和未來可能的銷售額。(可參考云端10月份系列文章《什麼是大品種?如何選擇品種?》)

四、國家政策

醫藥行業是嚴重依賴於政策的行業,醫藥產業鏈上的各環節都有國家政策在進行」指導和調節」,每個政策的出台,對我們投資的藥企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比如生產環節的新版GMP認證,截至到2013年12月31,通過新版GMP的無菌藥企僅僅6成。這項政策的結果,有正反兩面需要投資者注意:

一是緊盯無菌製劑中各治療領域的龍頭企業,他們通過GMP認證的概率遠超中小型企業。新版GMP的執行,客觀上是政策在幫助大企業清理市場。那麼像科倫這樣的大輸液龍頭企業,也許會是很好的投資標的,我會密切關注。

另一方面,未通過GMP認證的企業高達523家,約佔總體數量的4成左右。這些企業,其中不乏持有大品種的生產廠家,他們退出市場,將會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場格局的變化:

產品銷售層面,通過GMP的企業會蠶食未通過者的市場份額,在一定時期內的業績會很漂亮;資本層面,或許面臨兼併重組的機會,市場格局在政策和資本作用下將有可能徹底被改寫。

另外一個就是近年來高懸頭頂的藥品降價趨勢。2013年幾乎就是一個「降價年」。從2月份的<<調整呼吸解熱鎮痛和專科特殊用藥等藥品最高零售價格>>開始,到中成藥降價,到7月對部分藥企進行的成本調查和出廠價格調查,以及各省藥品招標中出現的唯低價是取的趨勢。降價,已經成為一個行業發展趨勢。

投資者應該對降價有一個提前預估,哪些品種有可能降價,哪些品種卻價格堅挺雷打不動?

此外,一些行業的突發事件會攪動既定的市場發展軌跡,如2013年內由GSK事件引發的反商業賄賂,一度引起市場擔憂:會不會演變成為2006年那樣令全行業幾乎停滯的事件?對於突發事件的處理,需要從政治、經濟、行業發展史來縱向分析,也要橫向聯繫其他外部因素加以綜合判斷:事件的性質、影響範圍、持續時間。

在投資決定上,還需要考慮估值。好的公司如果估值過高未必是好的投資標的,並不完美的公司如果被嚴重低估同樣會有較高收益。目前A股醫藥股2013年動態市盈率約32倍,相對於其它行業及大盤估值的下降,醫藥估值仍處高位。所以,在挑選投資標的時,如果公司的市盈率過高,則要慎重。

近日奧賽康以72.99元/股的發行價和67倍的市盈率,一舉創下今年IPO重啟以來的新高,令市場震驚,受業界質疑。最終,奧賽康決定暫緩發行,將在未來擇機重新啟動發行。

除了從上述幾個維度以外,筆者平時還會留意企業靈魂人物-老闆的發言,從中瞭解他的戰略眼光,魄力與氣度。再有就是通過關注研發和營銷副總裁等企業高管的發言,來瞭解公司在研發和市場營銷兩大核心部門的戰略思路和佈局。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環境的污染、多病重病發率提高等因素的影響,以及醫改的深入、國家對健康產業等政策扶持,醫藥股已經從投資人眼中的防禦型品種轉變為進攻型品種,作為醫藥人我們有幸深處其中。然而,機會與風險並存,我也將繼續努力,希望能把握住藥企發展的脈搏,跟行業一起騰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9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