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curia:千億美元商品帝國那些少有人知的事實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949
Mercuria就收購摩根大通旗下現貨商品業務接近達成一致,或最快於下周發布收購聲明。據彭博社報道,去年Mercuria公司營業收入高達1000億美元。然而,Mercuria這個千億美元商品帝國有許多無人知曉的事實。讓我們來慢慢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1. 公司創始人:Marco Dunand和Daniel Jaeggi。兩位創始人可謂是基友情深:
1970年末期,兩位創始人在日內瓦大學學習經濟學的時候初次相識。
幾年後,他們同為Cargill公司的交易員,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接受培訓期間合租一套公寓。
1987年,他們離開Cargill公司,加入高盛。
1994年,他們加入Phibro,那時Phibro為所羅門兄弟控制。
1999年,他們加入Sempra的交易部門。
2004年,他們創立了Mercuria公司。當時,公司在任何大宗商品領域都沒有領先優勢,他們選擇的交易策略是:通過現貨交易得來的信息進行衍生品交易,並獲取利潤。早期,公司開辟了一條盈利路線:將俄羅斯原油從波蘭運往中國。此外,公司文化與投行也不太相同,Mercuria公司的員工穿牛仔褲和毛衣,投行員工則西裝筆挺。兩位創始人在投行的經歷給他們日後經營帶來了極其寶貴的經驗財富。
Dunhand在1月接受瑞士報道采訪時表示:”我們在那里學會了交易。在大宗商品交易領域有兩大流派,一派是以嘉能可和托克為代表的Marc Rich派,他們非常的成功;而另一派就是投行派,他們的風險偏好更高。”
2. 驚人增長與高盛淵源:
Mercuria公司創立於2004年,不到10年的時間,Mercuria從10人組成的團隊壯大到1200人。2011~2013年,Mercuria雇傭了570人。Mercuria還從投行那里挖來許多管理人員。
除兩位創始人有高盛背景外,Mercuria挖來前高盛MD Shameek Konar擔任公司CIO,後者一手操刀了摩根大通業務的收購。而Mercuria目前的合規主管Victoria Attwood Scott同樣來自高盛。
3. 石油起家與中國關系:
如上文所言,起初,Mercuria從波蘭將俄羅斯原油運往中國。如今,該公司在北京和上海設點,並在2012年將其半數終端原油業務以1.286億歐元的價格出售給了中石化的子公司。
Mercuria一直在積極開拓石油以外的業務,如今石油以外的大宗商品業務占公司營業收入的超過50%。據彭博社報道,2012年,公司營業收入980億美元,利潤為3.43億美元。2013年,公司營業收入1000億美元,扣除薪酬前的營業利潤達7.5億美元。
4. Mercuria公司與中國國家開發投資公司:
Mercuria與摩根大通的收購談判讓另一筆交易暫時擱置:此前,Mercuria欲向中國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出售10%~20%股份。此前,Dunand曾表示,這筆交易將獲得5~10億美元資金。如果公司收購小摩商品業務成功,出售價格將有所調整。兩位創始人各擁有公司15%的股權。
5. 當今大宗商品業務格局:
由於監管機構對銀行資本要求不斷變嚴,諸多銀行在退出大宗商品業務。據Coalition公司統計,2013年,十大投行營業收入合計為45億美元,僅為2008年高峰的不到1/3。Mercuria公司這樣的獨立交易商填補了空缺。
當前,若同時擁有生產、儲存、運輸、原材料加工業務,將給大宗商品交易帶來很大好處。人口在增加,全球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創新高。Mercuria在印尼有煤礦,在阿根廷擁有油氣田,在中國儲存部分石油,在德國有生物柴油田,還給羅馬尼亞天然氣生產商投資了5000萬美元。
據彭博社報道,Oliver Wyman公司合夥人Roland Rechtsteiner表示,Mercuria收購小摩商品業務,給他們強大的成長機會,規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6. 搶下摩根大通,逼近第一集團:
據華爾街見聞報道,經過數周談判,摩根大通與瑞士能源巨頭Mercuria Energy就摩根大通旗下現貨商品業務收購接近達成一致協議,預計收購聲明最快於下周發布。目前,Mercuria是世界第四大大宗商品交易商,前三大分別為:Glencore Xstrata公司,Trafigura公司,Vitol公司。
摩根大通計劃出售的業務包括八個部門:全球原油、北美電力、北美天然氣、歐洲電力、歐洲天然氣、基本金屬、煤炭以及Henry Bath Son金屬倉庫。
前摩根大通亞太地區主管Oral Dawe表示,運營摩根大通的大宗商品部門成本極高,因為員工成本高、投行需要搭建基礎平臺。Mercuria將大幅減少運營成本。
幾家歡喜幾家愁。摩根大通大宗商品業務女掌門人Blythe Masters不會加入Mercuria,甚至面臨失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