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行業 RaymondJook祝振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6402970101j6dv.htmliMoney原文,20-02-2014
筆者週一(17日)參加了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通管局)籌辦的本地免費電視牌照公眾諮詢聽證會。會上電視廣播(無線,00511)及亞洲電視(亞視)管理層分別作簡單演說及播放宣傳短片,然後開放給席下市民公開參予評論。
評論者基本分為兩個陣營,大部份為反對亞視續牌者,和一小撮支持亞視的死硬忠貞分子。精彩的地方是兩派都各走極端,甚至互相人身攻擊指摘持異見者,又或將發牌政治化,使事件演化成為親中及民主派之爭。
抨擊兩家電視台的理據其實都是老生常談,例如指摘亞視不停重播節目,錯報前中央領袖人死訊,將高清數碼頻譜浪費轉載中央及國內電台;指摘無線者則指出其劇集內容老套,千篇一律,及製作馬虎。
亞視缺乏續牌條件筆者沒有機會在會上發言,但贊成收回亞視的牌照,或起碼收回部份頻譜及發給有賢之士經營。假若香港政府認為香港電視(01137)缺乏財力,所以不發牌,通管局更沒理由延續亞視牌照。眾所周知,亞洲收視率超低(雖然她在會上堅持某調查指出亞視佔40%收視率),根本沒有廣告客戶,每年虧蝕估計兩億港元以上。
雖然在續牌計劃書中,亞視承諾於2016年至2021年投放27億元資金(無線亦只是63.36億元),但這筆資金從何而來?通管局是否容許本地免費視台明目張膽的國有化?
國內節目帶領潮流筆者一直指出,本地免費電視是夕陽行業。受到互聯網及科技衝擊,年青人可以隨意通過手機或電腦免費瀏覽高質素的國外節目或劇集,坐在電視機旁的觀眾人數只會愈來愈少,時間肯定是傳統免費電視最大的敵人。
另一種衝擊是國內電視節目興起及其質素提升。隨著普通話愈來愈普及,內地文化和香港文化會進一步融合。以前香港輸齣電影電視節目到內地,影響內地的流行文化,現在由於中國市場巨大及經濟進步,大量高質數及投資巨大的節目產生。例如近來在nowTV播放,由湖南衞視製作的熱爆人氣綜藝節目《我是歌手2》,不但有香港歌手參賽,節目的音樂總監也是香港人。
無線及亞視也曾經辦過同類型的綜藝節目,但老實說內地和香港辦的水準實在差天共地。前者的參賽者都是頂尖的職業歌手,配合著龐大的專業樂隊伴奏,表演氣氛濃厚。後者如無線製作的《星夢傳奇》,參賽者大部份是連基本歌唱技巧欠奉,甚至五音不存的寂寂無名藝員。
主辦者光靠低成本就地取材,觀眾因為沒有節目可選擇而被迫收看,強將演唱者走音當成娛樂。假若本地節目還是故步自封,電視台抱著吃老本的方法經營,看來不需要多長時間,香港觀眾可能寧願收看內地節目,也不願意觀看本地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