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希爾“不敗金身”被破 巴菲特下一步怎麽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742
截至2013年的五年內,巴菲特領導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伯克希爾)44年來首次五年內回報率不及標普500。
44年勝過標普的伯克希爾“不敗金身”被破,也許有人又會猜想每股逾17萬美元的伯克希爾是否會打破慣例,開始支付股息。
實質上,這個經營保險和其他實業的商業帝國就建立在留存複合收益的基礎上。
對伯克希爾的股東來說,放棄分紅,用這筆資金來投資,這是比直接分紅更有利的選擇,畢竟投資的決策者是“股神”。
而去年伯克希爾的五年期戰績不敵標普,巴菲特有沒有可能開始每月將部分收益交給股東自行打理?
金融時報美國投資記者Dan McCrum認為,你可以覺得巴菲特無所不有,但毫無自我卻絕不是他擁有的特質。
舉個現成的例子,巴菲特出席奧馬哈年會期間在Twitter發過下圖這樣的搞怪帖子,配文字稱:即使聖人也不知道今晚會發生什麽。
股票研究機構Rational Walk解釋過伯克希爾的留存收益做法:
這種五年期的考驗應該:
1、這期間面值增長超過標普增長;2、與面值相比,股票售價始終為溢價,所以每1美元留存收益的價值一直比1美元高。
如果達到這種標準,留存收益的做法就有意義。
現在第1條標準還沒錯,第2條伯克希爾幾乎可以肯定無法滿足,但Rational Walk認為兩者已經不像以前那樣有必然聯系:
當伯克希爾的大部分價值還保留在公開交易的證券之中時,面值還可能充分體現價值。
但現在伯克希爾已經累積了大量全資擁有的公司,再用面值來衡量就顯得過時了。
伯克希爾持股的市值由每個財報日的市場體現,可它旗下的全資子公司市值多少就不會這樣體現了。
股價翻了3倍的聯合太平洋(Union Pacific)就是個例子。參照這家公司是因為它和伯克希爾2010年收購的伯靈頓北聖太菲鐵路公司(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是同行。
而更重要的是,巴菲特本人並未承諾牛市時跑贏大盤。Rational Walk提到:
巴菲特一再指出,伯克希爾在股市並未勢如破竹一路走高時才會光彩奪目。
未來數周,可能越來越多的人猜測,因為截至去年的五年期業績不敵標普,伯克希爾有可能破例派息。
巴菲特提前制定了標準,而且堅持下去,所以他推遲一切派息的決定也很好理解。
除了會增加股東的應繳稅款,要求分紅、分走伯克希爾的部分收益可能還會適得其反,限制巴菲特在股市下跌時操作的靈活性。
從整個市場周期角度看,留存收益的考驗可能比標普500更適合與伯克希爾的業績結合。
所以,還需要耐心,巴菲特式的價值大多體現在耐心上。
經此一役,巴菲特倒未必一成不變,也許他還有一件事可以做。
查理·芒格過去勸說巴菲特不再那麽依賴絕對的價值衡量方式限制自己選股。追溯巴菲特的投資軌跡可以發現,他的方法經歷了幾十年演變而來。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巴菲特開始買下整家公司,近十年才開始買很大的公司。
最新的演變是去年2月伯克希爾聯手巴西私募股權投資公司3G Partners收購亨氏食品(Heinz),規模合計280億美元。
這筆交易打破了巴菲特長期堅守的規則,即伯克希爾收購企業時不會替換收購對象的管理層。
換句話說,巴菲特收購的老習慣就像伯克希爾的年報里所寫的那樣:
管理層是現成的(我們不會提供)。
可是,據外媒報道,才過了大概4個月,亨氏就進行了一輪管理層洗牌,11名高級管理人員離職。
到了8月,亨氏還宣布計劃全北美地區裁員600人。
如果撤銷亨氏的多層級管理獲得成功,3G方面也願意如此,巴菲特今後可能將獵槍瞄準那些看上去並非經營很好的公司,那樣一來,伯克希爾收購的“捕獵”範圍就會擴大很多。
McCrum認為,巴菲特今年的致股東信會更有看頭,因為會涉及以上幾種可能哪種會成為現實,還會體現收購亨氏對伯克希爾企業文化的意義。
那封信的看點應該不會是巴菲特再解釋一遍複利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