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經貿“雙輪”驅動變速

2013-11-11  NCW
 
 

 

在多邊和區域雙邊“雙輪驅動”的中國貿易戰略中,區域雙邊的“輪子”明顯

加快轉速

◎ 本刊記者 于海榮 文yuhairong.blog.caixin.com 將于本月舉行的中歐領導人峰會,中歐雙方爭取正式宣佈啓動中歐投資協定(BIT)談判,此項共識在10月24日第四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上達成。同樣在10月下旬,第十輪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在美國華盛頓舉行,這是雙方採用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方式的首輪實質性談判。

目前,對國際經貿問題,中國官方的公開表態仍將多邊視為主渠道,但近期一系列舉動都顯示,在多邊和區域雙邊“ 雙輪驅動”的戰略中,區域雙邊的“輪子”明顯加快了轉速。

此前(9月30日), 中國政府正式宣佈參加有23個世貿組織(WTO)成員參與的服務貿易協定(TISA)談判。

自9月以來,包括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內的多位高層官員屢次強調,要打造中國- 東盟自貿區升級版。

對外經貿大學WTO 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多邊貿易體系進展緩慢的同時,中國政府開始力推雙邊、區域貿易安排,除了順應區域合作升溫這一國際趨勢,也有再度以開放促改革的考量。

政府重新認識到對外開放的重要性、緊迫性固然值得肯定。屠新泉稱,樂見一切開放的成果, 但考慮到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和實際情況,區域、雙邊合作的推進要有章法。他說,應該先從周邊,如中國- 東盟自貿區、中日韓自貿區等入手,不宜急於參與一些並未達到要求的貿易安排。

順國際趨勢改變策略

中國此前的開放以融入多邊貿易體系為主,標誌性事件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由此產生的開放紅利,帶動了中國本世紀前十年的高速增長。

世易時移,2008年以來,多邊貿易體系遭遇巨大挑戰。多哈回合談判舉步維艱,幾度中止,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轉向區域、雙邊合作。

根據WTO 的統計, 截至2000年,向其通報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有86 個,2007年達到159個,今年1月,這一數字飆升至546個,其中354個已實施。

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了20個以上FTA,歐盟、墨西哥、智利、韓國、印度簽訂的FTA 涉及80個以上國家或地區。

亞洲開發銀行的統計也大致相似:亞洲地區的自貿協定從2002年的70個,增加到2013年1月的257個。相比而言,中國在這方面的進展並不快。截至目前,中國已簽署12個貿易協定,正在談判的有7個。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5月發佈的《新形勢下對外開放的戰略布局》測算稱,2011年美國、歐盟、韓國、墨西哥與其自由貿易協定伙伴的貿易額占比分別為37%、27%、35% 和73%,而中國這一比例為24%,剔除港澳台地區後僅為11%,與中國當前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完全不相符。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何偉文對財新記者稱,對中國而言,在堅持多邊體系是主渠道的同時,也得順應大趨勢。

何偉文分析認為,現行多邊貿易規則是烏拉圭回合達成的,距今已近20 年。在這期間,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資全球化迅猛發展,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國際經濟規則。由於多哈回合進展緩慢,新規則的制定平台已經轉向了區域和雙邊貿易安排。

參與區域、雙邊合作符合中國發展的需要。何偉文稱,從外部看,發達國家紛紛轉向區域貿易談判,中國如果不積極參與,不僅會失去參與新規則制定的機會,而且區域、雙邊貿易安排減少了參與方之間的壁壘,對未參與方會有貿易轉移,造成福利損失;從內部看,中國正在醞釀中的新一輪改革也需要開放來倒逼,“ 過去的經驗是開放後國內規則也要相應修改”。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中國國際事務研究中心主任巴里· 諾頓(Barry Naughton)也對財新記者表示,近期包括上海自貿區建設在內的一系列政策顯示,李克強相信,新的國際政策能夠幫助推動國內改革,他向國內的經濟參與者釋放出了一個信號,即中國將不得不面對來自外部的、不可控的變革壓力,不能只是抗拒改革,而是要順應改革趨勢。

區域、雙邊加速

今年以來,中國對區域、雙邊合作的態度明顯積極起來。中國先後與瑞士、冰島簽署自貿協定;中日韓自貿區、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RCEP) 已正式展開談判;中韓自貿區結束模式談判,將進 入出價和要價談判階段;9月30日中國政府正式宣佈參加服務貿易協定談判;中國與東盟關於打造中國- 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的討論也熱度不減。

諸多進展中,最具信號意義的當屬中美雙邊投資協定步入實質階段,以及即將啓動的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7月初結束的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中,中國同意與美國進行投資協定的實質性談判。雙方同意,該投資協定將對包括准入環節的投資各個階段提供國民待遇,並以“ 負面清單”模式為談判基礎。這不僅意味著中國將繼續堅持對外開放,同時也會推動國內的外資管理體制、金融體制、司法體制行政審批制度等多方面改革。

10月21日至25日,第十輪中美投資協定談判,也是進入實質性談判後舉行的首輪談判,在美國華盛頓舉行。此前九輪談判初步討論了核心議題和雙方各自關注問題,以及對範本條款作出技術性澄清。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實際使用美資(不含美國通過自由港對華投資)金額16.0億美元,同比增長21.5% ;截至2013年6月底,美對華實際投入717.9億美元。同期中國企業在美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的流量和存量分別達到21.8億美元和115.9億美元,流量同比增速高達290%。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雙方的分歧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市場准入,即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問題;二是公平競爭問題,主要涉及中國國有企業及競爭中性問題;三是權益保障,主要涉及金融服務、稅收以及補償標準等問題。

即將啓動的中歐雙邊投資協定談判,是《里斯本條約》將外國直接投資(FDI)劃歸歐盟管轄後,歐盟第一次獨立的投資協定談判,將統一現存26個歐盟成員與中國簽訂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

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德古赫特(De Gucht)表示,歐方希望以負面清單和准入前國民待遇原則基礎,與中國談判。

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但雙方投資量並不大。歐盟對外直接投資中,僅有2.1% 流向中國,中國對歐盟的投資也僅為歐盟FDI 的2.2%。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今年以來,中國對歐 投資增幅達到108.1%,僅次于美國。

歐盟希望,通過談判減少在華投資障礙從而增進雙邊投資;完善歐盟在華投資保護以及中國在歐投資保護;提高歐盟在華投資者待遇的法律確定性;改善歐盟對華投資的市場准入,解決強制合資企業等重要問題。

另一值得關注的信號,中國對TPP 的態度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表示,像TPP、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等,中國都是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這是中國領導人首次在國際會議上正面提及TPP。

10月剛結束對北京訪問的美國駐亞太經合組織(APEC)資深官員王曉岷(Robert Wang), 近期對財新記者稱,中國對TPP 態度發生轉變,盡管沒有官員稱中國要加入TPP,但也沒再聽到類似一年前那種“TPP 是圍堵中國的政策”的負面說法。

何偉文也稱,中國過去對TPP 是有對立情緒的,現在則是一種包容的態度,目前國內的兩種主流意見,一是認為對TPP 要觀察、研究和交流;另一種則認為中國應該儘快加入。

爭議路徑選擇

中國應積極參與區域和雙邊經貿合作,已經成為共識,但在實現路徑上,研究者的觀點並不一致,主要分歧點在於,中國是否應該儘快加入TPP。

TPP 最早由新加坡、新西蘭、智利、文萊發起,2008年美國加入後成為主導,旨在打造“ 下一代貿易協定”。目前已有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2個成員,近期美國官員多次表態稱,預計談判將在今年結束。

與傳統的貿易協定主要集中在關稅 和非關稅壁壘等邊境上開放不同,TPP 更多地集中在邊境內,除了市場准入,還在勞工標準、環境保護、政府採購、國有企業競爭中性、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提出較高要求。

支持中國儘快加入TPP 的一方認為,TPP 代表了未來國際經濟新規則的發展方向,如果在新規則的制定過程中缺席,未來中國將再次陷入被動接受的境地,代價慘重。盡管中國目前可能與TPP 的要求有較大差距,但這正是中國未來改革的方向,可以將參加TPP 談 判作為提升自身實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過程。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金中夏主持的課題組,對TPP 成員和中國在不同議題上的態度賦值評分,認為中國參與TPP 談判的機會和空間是存在的。

從總體打分賦值來看,越南和馬來西亞在整體難度方面要大於中國或與中國相近,“中國應儘快提出加入TPP 談判”。

其研究認為,中國“ 最難接受”可能為農產品市場准入中的“ 大米”、知識產權領域的“ 互聯網自由與執行”以及環境與勞動條款中的“ 勞工標準”三個議題。在這些議題上,中國與其他國家形成意見同盟的可能性較高,比如日本在“ 大米”領域,越南、文萊、馬來西亞等國在“ 互聯網自由與執行”和“ 勞工標準”等議題的談判上都存在很大困難。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陳炳才也撰文稱, 由於TPP 的高標準,不僅中國不能完全適應,越南、馬來西亞也未必能適應,日本的農業也不能完全適應。因此,TPP 最終還是要在適應中提高。中國要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TPP,推動國內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只有參與其中,才能爭取談判的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

屠新泉並不贊同這一觀點。“ 中國現在很難加入TPP。” 他稱,TPP 談 判接近尾聲,現在加入已經來不及,另外,TPP 的很多要求並非開放問題,而是涉及國內改革,中國差距較大,需要時間趕上。“ 對外開放的推進要有章法,應該先從東盟、中日韓自貿區這些周邊國家入手”。

何偉文也認為,中國參與區域、雙邊一體化,應以產業鏈為基礎。目前亞洲、北美、歐洲全球三大產業鏈中,亞洲產業鏈的分工60% 以上集中在內部,對北美的依賴度只有9%。中國的對外貿易中,亞洲占據四成左右的份額,高于歐美市場30% 左右的比重,“ 中國的區域、雙邊合作應從周邊做起”。

暫時不加入TPP 並不意味著對其不關注。“ 無論是打造中國- 東盟自貿區升級版, 推進RCEP, 還是國內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都要認真研究TPP、TTIP,瞭解其動向,吸收其中符合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需要的前瞻性做法”。

近期上海自貿區和中美雙邊投資協 定談判中採用的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方式,即與TPP 一致,被視為國際投資規則發展的新趨勢。

目前亞太地區多種貿易協定同時推進。何偉文認為,由於中國與東盟、日韓的貿易額是美國與東盟、日韓貿易額的兩倍以上,且增速也高出不少,相對美國,中國的吸引力更高,如果能將周邊的貿易協定做好,未來亞洲貿易協定的整合中,TPP 和RCEP 應該是平等的,可以交流、合作、整合、共贏。

本刊特派紐約記者陳沁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