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有了腦波定價法 星巴克漲價也不怕?

2013-11-09  TCW
 
 

 

十月初,德國《明鏡》(Der Spiegel)週刊報導,若採用神經生物科學家慕勒(Kai-Markus Muller)以神經行銷為基礎的腦波定價法(neuromarketing pricing)定價,星巴克即使提高咖啡售價三成,受試者還是願意埋單。

實驗中,受試者戴上腦電波儀,電腦記錄下每一次看見同一杯星巴克咖啡搭配不同售價時的腦波反應,試圖找出「好感價」。若以小杯星巴克咖啡為例,腦波實驗顯示好感價最高為二.四歐元(約合新台幣九十七元),比定價足足高了三成。

慕勒曾擔任行銷定價策略顧問,他主張,人類對於可接受價格是「心中早有一把尺」,只要價格訊息落在大腦原先認定的平衡比例區間內,便是好感價,企業可取最高值,謀取獲利最大化。

英特爾靠神經行銷增市占

不少跨國企業採用神經行銷工具探知受試者需求,像是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便藉此方法加強使用者重視的產品性能:運算速度、立即開機的流暢度、機身重量、個性化外觀等。結果顯示,兩年間,超薄筆電市占率從一.八%跳升至今年預估的二八.四%。

此外,《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百事食品(PepsiCo)雖然靠著焦點團體訪談為旗下的奇多(Cheetos)玉米點心找到進軍中國的口味;但透過神經行銷分析才發現,螢光橘色的黏膩粉末造成的髒亂感,才是吸引受試者一口接一口吃不停的關鍵。

不過神經行銷並非萬靈丹。根據印度特許財務分析商學院(IBS)研究中心,二○○八年起,康寶濃湯便開始採用神經行銷工具,試圖找出現行廣告在提升銷量上出了什麼問題,並順應結果在二○一○年汰換已有百年歷史的罐身包裝,不料隔年前兩季銷售仍下滑五%,顯示效果不如預期。

此外,神經行銷這門新科學也引來不少質疑。《科技時代》(Popular Science)便批評「不過是噱頭」:一來低價腦電波儀記錄的訊號品質有待商榷,二來實驗過程管控不夠嚴謹,訊號強不一定代表正面評價。就如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十月中封面故事所提醒:「科學若僅剩大膽假設、疏於小心求證,驟下結論的結果便是漏洞百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7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