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投資要買那些產品受歡迎的公司 投資界紅小兵

http://xueqiu.com/1525548107/25624497
開頭我想引用William O'Neil的一段原文「essence of the Big Stock Principle is that in any economic and market cycle certain companies appear on the scene that represent the leading edge of 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economy with respect to the new industries,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s, and other themes that serve as essential drivers for the economy at any given point in time. In turn, because of their status as key companies representing the niches of growth, whether broad or narrow, in any given economic cycle, institutions have no choice but to own these stocks」

毫無疑問,20世紀最偉大的投資者就是巴菲特,全球成千上萬的投資者想模仿學習他,每年巴菲特的股東大會都會有上萬的人從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去參加,膜拜心中的股神,這種狂熱一點都不輸給每年去麥加朝聖的景象。巴菲特20世紀最成功的投資大部分來自消費股,包括可口可樂,吉列剃鬚刀等。當然也有富國銀行這樣的「神股」!20世紀也是美國甚至全球消費股的大牛市,包括麥當勞,沃爾瑪,耐克等等。然而21世紀的股神會靠什麼領域發家呢?我個人的觀點是來自於科技股。

我個人的觀點一直是投資要買那些產品受歡迎的公司,過去的許多大牛股包括可口可樂,麥當勞,耐克,通用汽車,甚至沃爾瑪等等都有這樣一個特徵。那麼我們就需要去想,消費者們會去買什麼樣的產品?20世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全世界進入小康生活的階段,這個時候簡單的衣食住行是人們消費的第一步驟。所以20世紀的大牛股許多都來自於消費領域,而美國因為有強大的連鎖模式,可以快速複製,包括快餐連鎖,服裝品牌連鎖,CVS這樣的藥房連鎖等,美國的許多牛股也具有這種連鎖特徵。說的簡單一些,就是人們需要滿足簡單的生活需求。拿麥當勞舉例子,從某種意義上麥當勞也是滿足了人們簡單的生活需求,而同時麥當勞的全球擴張也受益全球經濟步入小康水平。拿中國舉一個例子,我91年媽媽帶我去麥當勞人民廣場第一家分店吃的時候,是獎勵考試成績特別好,因為一頓麥當勞要吃掉媽媽十分之一的工資。現在隨著收入的提高,麥當勞產品等於是變相降價了,大家都是隨便吃吃,也導致了麥當勞在新興市場國家的快速增長。還有一個現象,就是20世紀的大牛消費股都是具有強大品牌的護城河。大家有了基本需求,想買「安全的選擇」。比如喝飲料,you can't go wrong with coke。而且可口可樂強大的品牌本身又代表一種美國文化。在這種情況下,強勢品牌消費股會出現正向循環,強者更強。

而進入21世紀的新消費,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後,會尋求更高層次的消費。這時候科技股的強大特徵就被顯現出來了:因為科技能創造消費!什麼意思呢,也就是當我不知道我要消費什麼東西的時候,科技能創造出消費。比如曾經的蘋果iPhone。傳統的手機僅僅會增加一些功能,比如打電話之後還能有攝像頭,甚至還能聽音樂。而蘋果iPhone的出現是創造了新的消費。他告訴你,原來手機還能控制汽車,學習知識,社交,點評餐館等等功能。這種創造出來的消費是超越傳統想像力的。我們以前買手機是知道我需要手機有什麼功能,然後去店裡比較。而iPhone的橫空出世直接讓許多不知道自己有什麼需求的人加入了他們的消費大軍,因為iPhone能創造出各種各樣的需求!再比如今年特別火的Tesla汽車。由於他強大的科技性,讓許多根本不需要電動車的人成為了他的買家,而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輛車實在太酷了。Model S和任何任何一輛其他牌子的汽車都不一樣,開著Tesla你會感覺you are not like anyone else!而這本身就是高科技創造出來的需求。再舉個例子,最近很火的可穿戴設備。現在我每天在朋友圈都看到這個人跑了50分鐘,那個人跑了一個小時。而我這種很少運動的典型宅男也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習慣是不是要改善,前兩天也上網訂了兩條Fitbit的手環和健康秤。這本身也是科技創造的需求。不像衣食住行,我知道自己有什麼需求,然後根據自己的喜好,產品的性價比以及品牌去滿足自己這些基本的需求。而科技往往是我並不知道自己居然有這種需求,因為強大的創新告訴我,原來我還要買這些或那些的產品。

科技另一個優勢就是永遠不會後退,並且會不斷爆發。什麼意思呢?比如蘋果創造了真正意義上的智能手機(雖然日本人很多年前就已經在蘋果之前發明了智能手機,但並沒有大規模獲得消費者的認可)。然而在喬布斯去世後,蘋果的創新源動力開始枯竭,公司漸漸變成了沒有人敢打破喬布斯定下「perfect size」的官僚企業。而我相信蘋果公司在多少年後也會變成摩托羅拉,諾基亞這些被世界遺忘的公司。但這並不代表智能手機行業會後退,相反會有新的公司起來,創造出更優秀,更超越想像力的產品。而那個新公司的股價也會出現蘋果過去十年上漲幾十倍的行情。這就是科技創新的爆炸力。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宿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五類。在再底層需求滿足後,後面的需求才會顯示出其激勵作用,慢慢向上發展。本身從全球生產效率的提高看,未來如果沒有戰爭,整個全世界人民的財富還是會增長的。越來越多的人脫離貧困,進入小康,甚至中產階級。隨著財富的增加,全世界的人們在最低層需求得到滿足時,開始追求新的需求。而科技的創新正是符合這個大趨勢。

最後結尾和開頭呼應一下。回到開頭O'Neil的那個觀點。當一個科技成為這段時間經濟體中最領先的技術,或者代表新經濟的方向時,這種big stock科技公司往往會有很高的估值,許多人都會認為他們太貴。但這些創新的公司會持續創出新高,而機構投資者中的許多人也必須持有這種代表未來產業方向的公司。這個過程會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回報。事實上,曾經的福特,波音都是強大的科技創新公司,如同今天的Tesla,亞馬遜等。但科技股的浪潮終究會結束(雖然創新不會),所以在投資科技股的巴菲特一定不會長期永遠持有,而是不斷去買入代表未來的公司。

個人一些粗淺的觀點,不一定正確,和您交流,討論,希望帶來幫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