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成為上市公司董秘(16) 唐宋_元明清
http://xueqiu.com/1477305465/25603720 瞭解過資本市場曾經走過的路,我們再來瞭解一下目前中國上市公司中董秘的主要來源渠道,和企業在不同階段會對董秘提同怎樣的要求,根據這些情況我們才知道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其實,要瞭解上市公司裡董秘的來源渠道,只要你有耐心,這事其實很簡單,因為上市公司所有信息包括董事、監事和高管管理人員的信息均是公開透明,你可以進行抽樣進行統計歸類。這裡我只想按自己的理解方式,作個簡單的分類:
1、主板市場(中小企業板其實也屬於主板一部分,在此將除中小企業板外的老主板稱為「主板」)的董秘來源。
在主板市場中的董秘主要是企業內部培養和提拔,因為主板內上市公司上市時間相對較早,且國企較多,那時董秘從內部其他崗位提拔,多為投資部、行政部、財務部或者法律事務部等部門負責人或者分管領導轉行而來。後經內部人才培養那些有專業背景的年輕幹部取而代之,實現人才的升級換代。
在中國大多數國有企業中,自有其穩定的生態鏈,基本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加之受限國企用人機制的固有慣性,外部引入高級管理人員的機制雖存在,但從未真正意義上啟動過,就連頗具傳奇色彩的「打工皇帝」——唐駿先生也反覆在民企中閃轉騰挪。
不是國企的門檻有多高,而是國企對人才評價方式與「自由身」的那些董秘的訴求有較大衝突所致。因此進入國企體制對很多有職業選擇自由的人而言,國企環境之下一些崗位成了「雞肋」(此處不談職務尋租收益的問題),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國企中有味的崗位一定蘊含著與收入不對等的職業風險。
2、在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中,國企比例有所降低,這兩個板塊的主體由中小民營企業構成,代表了新興和更有活力的市場經濟。這些板塊中的董秘又是從何而來呢?
(1)這兩板塊中的國企董秘來源渠道與主板市場差不多,但其性質與老主板主場有一些差異。主板中的國企一般是母公司或者企業集團,一般都直屬各級國資委或政府投資平台;中小板市場中的國企一般是企業集團中的一個分項業務平台,不直接受地方國資管理部門的管轄,由此帶來了在董秘聘用機制的不同。中小板國企中的董秘來源相對多源,從市場中補充了一批有豐富經驗的董秘。由於體制帶來的「空降部隊」難於著陸等因素,因此總體數量有限,仍主要由內部循環和培養。
(2)中小企業板中的另一股重要力量——民企,是市場中最有活力的群體,其董秘來源基本為市場機制聘選而來,方向主要有四個渠道:一是企業內部的培養;三是國企這個「人才孵化器」孵化而來;三是中介機構中的從業人員挖角挖來的;四是公司PE類股東向公司推薦董秘人選。還有一類是職業董秘的流動,仍沒形成主流,現只能作為一種補充渠道。
3、中介機構從業者轉型成為董秘的路徑。
從中介機構從業者轉化而來,現已成為眾多企業選擇董秘的重要來源,董秘的專業背景要求與中介機構中投行人員、會計師、律師等從業人員有很多的相關性、相似性,從這些中介機構中挑選董秘人選,也是眾多民企慣用尋找千里馬的方式。
這裡就有一個疑問,如保薦機構的投行人員為什麼會選擇到企業中來呢?
在中國發行體制改革實施保薦制後,券商中的保薦代表人(下稱「保代」)身價倍增。保代身價猛長的主因是:
一方面因籌備上市企業多;另一方面因為保薦機構擁有保代有最低人數的規定,一個IPO或重組項目必有兩位保薦資格的保代簽字,且不能同時保薦兩個項目,由此迅速提升了保代身份的含金量,就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曾經一度其身價比天天靠炒作緋聞的明星更甚,其實有時更像體育明星轉會機制,還出現過專門靠「轉會費」生財的保代(因為保薦業務簽字有風險,轉會絕對安全)。同時也催生了另一種業務模式,在坊裡還流傳著一邊保薦企業,一邊投資企業,企業成功上市,一邊拿著高額的保薦費、一邊通過投資的企業股票增值而爆富。
其實這些故事也僅限於部分保薦代表人,不是所有的投行人員都有類似機會的,還有大量的投行人員還未取得保薦資格,而擋在門外,即使取得保代資格,在規定時間內沒有作為「項目主辦」簽署過項目的,其資格也面臨失效的風險。前些年,保代考試可比公務員考試難,很多人考取保薦資格可比中舉的范進要難得多,很多屢試不中,便謀生退意。
隨著投行業務隨企業上市熱潮的興起,保薦代表人也越來越多,監管機構也不斷進行保薦代表人隊伍的擴編,不斷稀釋保代資格的含金量。於是一些未取得保代資質的投行人員逐漸轉型,尋找一些有競爭優勢、有細分行業龍頭地位、有IPO動力的企業,加入董秘隊伍,實現其個人財富的「曲線救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