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看懂美國債務上限 張翼軫
http://xueqiu.com/3559889031/25582967「債務上限」,無疑是當下最熱門的財經詞彙。美國聯邦政府關門,是因為債務上限;金融市場動盪,也是因為債務上限。那麼到底什麼是美國的「債務上限」呢?其實,這場債務上限風波中的國會和總統雙方,本質上就像夫妻小兩口吵架。本文力爭在10分鐘內用最淺顯的表述,讓你對此有個大概瞭解。
債務上限:國會給總統的「刷卡額度」要說美國的債務上限,就要先說美國政府的架構。
談到美國政府,相信很多人腦中都會迸出「三權分立」這個詞彙。
查看原图的確,美國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這三大分支各司其職,互相制約。我們平常說的美國總統,可不是美國政府的首腦,他只是美國行政分支的首腦,甚至有時候被戲稱為行政分支的「大管家」。
在政府開支問題上,只對憲法問題發表看法的司法分支的最高法院一般不摻和,所以主要就是行政分支的美國總統和立法分支的國會之間的問題。
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美國總統和國會的關係,有點像小夫妻倆,總統主導的行政分支是老公,男主外,它負責賺錢(徵稅)和具體的花錢行為(各類行政開支);而國會則是老婆,女主內,老婆掌管家庭的財政大權,老公花錢用的信用卡只是老婆的附屬卡,附屬卡額度到底有多少,都由老婆說了算。
所謂的「債務上限」(debt ceiling),其實就是這個附屬卡的額度,由老婆(國會)來決定老公(總統)可以透支(發行國債)消費。
限制赤字還是多此一舉說起美國國會和總統的關係,並不是從來如此的。就和所有小夫妻一樣,他們也是在不斷磨合的。
在1917年之前,美國是沒有「債務上限」這玩意兒的。那時候,美國總統領導下的財政部要發行每一筆國債,都必須經過國會的批准。總統和國會的關係不像夫妻,倒有點像父子。兒子(總統)要透支花錢可以,但是每一筆都得經過老爹(國會)的批准,總統就像個沒長大的小朋友一樣被管頭管腳。
1917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搞出了「債務上限」這玩意兒。終於,美國總統透支花錢不用一筆筆審批了,而是一下子從國會那裡獲得了透支額度,只要不超過額度,國會就不會來管你。於是總統和國會的關係,從父子變成了之前所說的小夫妻倆。那之後幾十年裡,美國總統在花錢問題上,日子是最舒坦的。
但是到了1974年,在放任了五十多年後,美國國會又通過了新的法案,給美國總統加上了開支「緊箍咒」——美國總統每年的財政預算必須國會通過才能算數。這就相當於原來老公(總統)只要確保信用卡不超支,但是1974年後卻必須每年都向老婆(國會)大人提交花錢預算,老婆大人同意了,老公才能花這個錢。
看到這你也許會問,既然總統的財政預算也得國會點頭才算數,那麼國會再控制債務上限不是多此一舉了嗎?的確,無論是政府內部的研究報告還是經濟學家的調查,普遍都認為這樣的雙重控制多此一舉,不但起不到控制政府開支的作用,反而會帶來類似此次政府關門、債券可能違約的負面作用。
可沒辦法,美國是兩黨政治。只要國會和總統不是一黨控制的,在債務上限就會頻頻出現爭執,簡直到了稀鬆平常的地步。
里根任內,債務上限一共上調了18次;克林頓任內8次,小布什任內也有7次。
如今美國總統奧巴馬是民主黨的,國會卻由共和黨把持,後者自然要充分利用「財務上限」去給奧巴馬施政施加壓力。
就此而言,「財務上限」與其說是經濟問題,倒不如說是政治問題——夫妻小倆口不同心,那麼天天鬧矛盾就不奇怪了——更何況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絕對屬於歷任美國總統中能花錢的。
4年半6.15萬億美元:花錢能手奧巴馬奧巴馬是美國第44任總統,暫時來看,也是美國最能花錢,把美國債務上限提升最多的總統。
2009年1月20日,奧巴馬走馬上任。那一天,美國的債務總額是10.6萬億美元。而截至2013年10月9日這一數字的最新值卻已經達到了16.75萬億美元,短短四年半期間,奧巴馬就把債務總額提升了6.15萬億美元,說他是花錢能手那是毫不誇張。
當然,奧巴馬能花錢並不奇怪,誰讓他是民主黨總統。美國政治被稱為民主黨和共和黨的驢象之爭,而民主黨往往被視為「窮人黨」,指的就是民主黨在政策上偏向於「劫富濟貧」,提高福利。要提高福利,自然花錢就多了,稅收不夠,就得靠舉債了。上一次美國聯邦政府因為「債務上限」危機而鬧出「關門」奇景的1995年,也是發生在民主黨總統克林頓當政下——就此說來,可以說民主黨總統和聯邦政府關門,那是有「緣分」的。
查看原图上限上調 過程必然曲折目前美國的債務總額,距離16.99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近在咫尺。為了減緩觸及債務上限的速度,美國聯邦政府非核心部門已經處於停薪關門狀態,而市場普遍預期10月17日將是「大限」,如果在此之前國會無法就「債務上限」達成共識,那麼美國債券就會出現技術性違約。
為什麼稱作「技術性違約」呢?這就要說美國國債的特殊之處了。其他國家發行國債,到期就得籌錢還債。但是由於美國國債被視為「無風險投資品種」,全球投資者始終願意搶購美國國債,所以其可以「新債還舊債」。比如美國有10億美元國債到期,連本帶息要償還10.3億美元,這時候美國財政部就可以發行10.3億美元的國債,用新發行的錢來償還到期的債務——這樣無需任何現金開支,唯一的代價只是債務總額增加了0.3億美元。之所以美國負債總額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不足1萬億美元飆升到如今逼近17萬億美元,全賴「新債還舊債」這招。
也正因為美國有「新債還舊債」這個大絕招,所以只要美國國會提高債務上限,那麼美國財政部就可以迅速償還到期國債——正因此,幾乎沒有投資者會擔心美國國債真的無法償付,眼下擔心的只是兩黨爭執導致部分債務無法準時償還,因此被稱為「技術性違約」。
那麼10月17日美國因為債務上限無法提高而出現「技術性違約」幾率大嗎?瑞銀證券的一份研究認為幾率十分有限,並用「要想情況好轉、先得形勢變糟」來預測未來的變化,認為市場風險恐怕得先急劇放大才能最終迫使兩黨妥協。
這種妥協,其實和夫妻倆吵架也相差無幾。老婆(國會)威脅丈夫(總統),「你不聽話,就不提高上限,讓你沒錢花,沒錢還朋友」,而丈夫(總統)也威脅老婆(國會),「不提高上限導致周轉不靈,朋友那邊丟面子,被銀行上黑名單(信用評級下調),大家沒好處」,這時候比的就是老公和老婆誰能忍得住了。
人說「床頭打架床位和」,美國總統和國會這對「歡喜冤家」最終都得像選民負責,誰都不願意也不敢把美國拖向債務違約名譽掃地的巨大風險之中,所以這次的「債務上限」危機恐怕像2011年的「財政懸崖」那樣過程驚險萬分,但最終結果有驚無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