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定投越久,效果為何越差 張翼軫

http://xueqiu.com/3559889031/25517858
身邊有不少朋友是基金定投的擁躉,每個月都會撥出一筆錢做定投。

有定投比沒定投當然是好的理財習慣,但是光有定投,卻是遠遠不夠的。

伴隨你定投的時間累積,定投對於低位買入拉低成本的作用是會越來越差的。

為什麼許多人特別喜歡定投?我看了下,不少是2007年末2008年初開始定投的。在那個過山車般的暴跌行情中,定投的確是積累低成本倉位的好手段。下圖是我做的一個模擬試算,從2007年12月底開始做定投,藍線是上證指數,紅線則是逐月定投的平均成本。我們可以看到,從6000點一路下來,定投平均成本下降飛速,到2009年2月的時候平均成本也就2621點左右,伴隨之後上證指數反彈到3400點以上,那段日子的賺錢效應很明顯——6000點一路買下來在3400點時候還有25%以上的浮盈,自然讓投資者感覺不錯,隨之愛上定投。

查看原图
不過,我們必須明白,之所以持倉成本能夠伴隨定投快速下降,關鍵在於你之前是零倉位。比如說你每個月投資4000元,那麼第二個月的4000相當於總投資的50%,第三個月相當於總投資的30%,依次遞減。在最初,每一筆定投相對總投資佔比還是比較大,尤其是遇上暴跌行情,的確可以比較好的攤薄成本。

但是,如果我們定投好多年了,比如10年每月4000元做下來了,那麼接下來的4000元,就不過是總投資的1/121而已了,即使點位很低,能夠起到的攤薄作用很微弱了。

下圖是改從1997年初就開始定投的示意圖。我們可以看到,最初平均成本的上下波動還算明顯,但是越到後面越是平緩,無論高位還是低位,對總平均成本影響很小。

查看原图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關鍵還是得多資產的再平衡(Rebalance)。

還是拿2007年到2008年這段行情為例吧。假如你在2007年末已經經過多年定投,累計了100萬元的金融資產。那時候你決定按照股債6:4分別買入上證指數和國債指數。2008年,上證指數暴跌,原有60萬元股票資產縮水至20.766萬元,40萬元債券資產倒是增值至43.76萬元,合計64.526萬元。

所謂再平衡,就是要讓股票和債券的比重重新恢復到6:4,根據計算,需要賣出17.95萬元國債指數資產,轉為買入上證指數,使總共股票恢復到38.72萬元。2007年末5261.56點買入60萬元上證指數,2008年末1820.81點買入17.95萬元上證指數,兩者平均下來持倉成本迅速下降到3666.23點了。

因為再平衡是用原有資產來進行,無論資產如何效果都是類似的,不似定投存在定投金額和累計金額差距會越來越大的問題,所以才是長期持有中利用市場波動降低持倉成本的好方法。比如以前介紹過的傳奇基金經理大衛·史文森(http://seekingbeta.net/blog/html/y2013/512.html )就是資產再平衡的忠實支持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