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手機傳媒 黎智英


2013-09-26  NM
 
 

 

傳媒是個很使人興奮的行業,每天跟住新聞時事社會動態走,人在事態和環境變遷的夾縫中調節,應變。你永遠在不同的處境,永遠要適應,做新的決定,新鮮又刺激,怎會不是耐人尋味的工作?

做傳媒更是在是非人情恩怨的險峰打滾,你觸摸到人心的善惡、人性的真偽、人間的悲傷和喜悅,你會振奮,你會失望,你會哀傷、憤怒,你會好奇、驚喜,你會黯然、忐忑,但你永遠不會消極,你更不會麻木,這樣你需要的精神投入心理負擔非同小可。傳媒是不容你置身事外,以客觀抽離的態度處之。到底人有是非有感情,你自然會用你的價值觀和同理心去投入去判斷。傳媒工作說到底是理性和感性的承擔,因此是特別有意義的工作。當你做傳媒感覺沒有了意義,你便是對世情是非已然麻木,傳媒工作的滋味不僅會是味同嚼蠟,你會為出賣良知和靈魂感到羞恥,這樣的傳媒工作便變成了一份很辛苦的差事。好的傳媒人都會掏出他的良心,押上他的靈魂,這樣做到了,你便覺得世上沒有比傳媒更有意義也更令人興奮和迷人的工作。我做傳媒到了今日的地步,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因為社會的責任感已很難甩身,幸好我對傳媒這番事業仍然感到興奮,仍然深感興趣,到底流動手機的出現是傳媒大革命大時代的降臨。人的生活就是活動,活動就是流動,在這流動的過程中我們以前荒廢了很多吸收知識和娛樂的資訊和處理事務的時間,流動手機的功能讓我們省下這些時間;我們現在可利用手機在流動的過程中上網,視聽音樂和影像,處理日常生活事務和工作。一旦我們習慣了這些時間的節省我們便離不開手機的功能,手機便成為了我們身體感應外界器官的一部分。

個人電腦的出現令mainframe電腦消失,流動手機的出現逐漸也會令個人電腦消失。這現象從個人電腦過去幾年銷路不斷下跌愈趨明顯,我也自從蘋果手機出現便丟掉了個人電腦。人們想不到的是,手機的出現最終也會令電視機消失。至少是電視機現在看新聞時事娛樂節目的功能消失,最後若然電視機仍能存在,那也只會是人們要利用它的大熒光幕看電影或接收手機傳送的節目。但一旦人們習慣了手機的影像接收功能,就不會再回頭去觀看電視播映的節目,儘管電視有智能的互動功能。你看到現時的智能互動電視流行不起來,就知道問題不在於互動功能,而是流動的方便。人們習慣了流動中看手機節目的方便,回到家亦不會坐下來看電視的節目。這不僅是流動性方便的問題,還有是電視和手機播放節目形式和剪輯模式的分別,這分別養成的習慣便規限了人們對媒體的需要。如果要作個比喻,我會說電影是宴會gourmet food,電視節目是餐食,而手機的節目是快餐,但這快餐跟食物的快餐不同的是,你一旦習慣這種視覺的快餐,你便不會再想吃視覺的餐食,雖然宴會gourmet food你偶然還是想吃的。從現時的趨勢看來,電視廣播只不過是傳媒發展中的過渡媒體,而不是將來仍有生存空間的傳媒。

手機提供的不僅是流動性的方便,還有它予人獨處的私隱。我們習慣了大家一齊看電視,對獨處看節目的私隱好處忽略了。但當你習慣了用手機看節目,你便領悟到獨處看節目私隱不騷擾別人和不被人騷擾的自由和輕鬆的好處。你看節目時思維及感情愈投入,你愈想獨處來享受這一刻,因為愈是獨處、你愈能感於內而形於外,愈能盡情抒發和享受那一刻。手機的流動性和獨處的方便,以及它二十四小時貼身服務的性能,注定了它成為將來最大、最流行的通訊媒體,那是毫無疑問的。面對這樣劃時代的、革命性的媒體天地的降臨,做傳媒工作怎會不令人興奮!最近享譽滿天下的美國《華盛頓郵報》出讓了給Amazon老闆Jeff Bezos,為報紙傳媒的將來敲響了喪鐘。Graham家族把在美國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報紙脫手,證明了報紙真的沒法做下去了,最少在美國是這樣,在其他地方這說法雖不中亦不遠矣。報紙不是可以上載上網蛻變成電子報嗎?變成了電子報節省了紙張印刷發行的費用,成本大大地降低了,靠網上廣告不就可以生存嗎?

首先,將報紙的內容上載網上,就以為自己做電子報紙是邏輯混淆狗屁不通的,難道用單車運送的牛奶,會與用汽車運送的牛奶不同嗎?牛奶的本質沒變只是運輸工具變了,你又怎可能將之叫做另類的牛奶?報紙亦一樣,上載到網上的報紙內容仍然是文字內容而已,怎可能因為用電子傳送便將它叫做電子報呢?要命的是,這所謂電子報的文字內容現在要用手機來看,它的能見度減低了,變得非常不方便,因而它的時代亦趨於終結了。另一為報紙敲響喪鐘的重要原因,是網上的banner廣告效益太低,廣告商已開始棄之如敝屣,而以文字為主的電子報只能承載banner廣告,沒有了banner廣告便沒有了收入,也等於沒有了生存空間,報紙也就走投無路了。當然除非報紙內容變成活動影像(video content),因活動影像內容才能有video廣告,而手機的video廣告是互動廣告,亦是將來最大的廣告市場。但將報紙內容變成活動影像內容談何容易。新聞之所以是新聞是因為事件發生了,事件既已發生,事件發生的過程便消失,怎可能有機會錄影得到?當然除非你可以利用動畫將事件發生的過程重新演繹,將整段新聞變成活動影像的故事。這就是我們過去五年投資創作的動新聞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8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