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4日
企業的性質
過去,經濟理論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說明其假設而備受困擾。在建立一種理論時,經濟學家常常忽略對其賴以成立的基礎的考察。然而,這種考察不僅對於防止因對有關理論賴以成立的假設缺乏瞭解而出現的誤解和不必要的爭論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對於經濟學在一系列不同假設的選擇中作出正確的判斷也是極為重要的。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業」這個詞在經濟學中的使用方式與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1【瓊·羅賓遜】由於經濟理論中存在一種從私人企業而不是從產業開始分析的傾向性2【尼古拉斯·卡爾多】,因此就更有必要不僅對「企業」這個詞給出明確的定義,而且要弄清它與「現實世界」中的企業的不同之處——假如存在的話,就應該搞清楚。羅賓遜夫人曾說過:「對於經濟學中的一系列假設,需要提出的兩個問題是:它們易於處理嗎?它們與現實世界相吻合嗎?」3【羅賓遜夫人】儘管正如羅賓遜夫人所指出的,「較通常的是,一種假設是可處理的,而另一種則是現實的,」可能還有這樣的理論分支,其中的假設既是可處理的,又是現實的。下文將表明,一種不僅是現實的(即能與現實世界中的企業含義相吻合),而且是易於處理的(即能用馬歇爾所發展起來的兩種最強有力的經濟分析工具來處理),企業的定義是可以獲得的。這兩種分析工具就是邊際概念和替代概念,兩者合在一起就是邊際替代概念4【凱恩斯】,當然,我們的定義必須「與能被準確表達的正規敘述相聯繫」。5【L·羅賓斯】
1
在探索企業的定義時,像經濟學家通常所做的那樣,首先考察經濟體制或許是比較合適的。讓我們來考察一下阿瑟·索爾特爵士對經濟體制的描述。6【D.
當然,價格機制能被替代的程度有很大差異。在一個百貨商店中,各種櫃檯在大樓裡的空間配置既可以由管理當局決定,也可以是為場地進行競爭性價格招標的結果。在蘭開夏的棉紡織業中,一個紡織商能靠信用租到動力設備和店舖,獲得織機和棉紗。11【紡織工業的調查】然而,這一系列生產要素的組織協調通常是在沒有價格機制參與的情況下進行的。顯然,作為替代價格機制的「縱向」一體化的程度在不同產業和不同企業間差別懸殊。
我認為,可以假定企業的顯著特徵就是作為價格機制的替代物。當然,正如羅賓斯教授所指出的:「(企業)與外部的相對價格和相對成本的網絡有關,」12【L.
就事實而言,雖然經濟學家們將價格機製作為一種協調工具,可他們也承認了「企業家」的協調功能,研究為什麼協調在某一情況下是價格機制的工作,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又是企業家的工作是極為重要的。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經濟理論的一個鴻溝上架起一座橋樑,這個鴻溝出現在這樣兩個假設之間:一個假設(為了某些目的作出的)是,資源的配置由價格機制決定;另一個假設(為了其他一些目的作出的)是,資源的配置依賴於作為協調者的企業家。我們必須說明在實踐中影響在這兩者之間進行選擇的基礎。14【德賓先生】
2
我們的任務是試圖發現企業在一個專業化的交換經濟中出現的根本原因。價格機制(單純從資源導向的方面考慮)可以被替代,假如替代價格機制的關係正是其自身所期望的話。
例如,如果一些人願意在其他一些人的指揮下工作,這一情形就會出現。這些個人為了能在某個人手下工作會接受低報酬,企業便由此自然而然地出現了,但這不能成為企業出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現由,似乎更確切他說,還有一種相對立的傾向在起作用,如人們通常趨向於尋求「成為自己的主人」的好處。15
建立企業有利可圖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通過價格機制「組織」生產的最明顯的成本就是所有發現相對價格的工作。18【尼古拉斯·卡爾多】隨著出賣這類信息的專門人員的出現,這種成本有可能減少,但不可能消除。市場上發生的每一筆交易的談判和簽約的費用也必須考慮在內。19【厄舍教授】再者,在某些市場中(如農產品交易)可以設計出一種技術使契約的成本最小化,但不可能消除這種成本。確實,當存在企業時,契約不會被取消,但卻大大減少了。某一生產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不必與企業內部同他合作的一些生產要素簽訂一系列的契約。當然,如果這種合作是價格機制起作用的一個直接結果,一系列的契約就是必需的。一系列的契約被一個契約替代了。在此階段,重要的是注意契約的特性,即注意企業中被僱傭的生產要素是如何進入的。通過契約,生產要素為獲得一定的報酬(它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浮動的)同意在一定限度內服從企業家的指揮。20【professor
然而,利用價格機制也存在著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或成本)。為某種物品或勞務的供給簽訂長期的契約可能是期望的。這可能緣於這樣的事實:如果簽訂一個較長期的契約以替代若干個較短期的契約,那麼,簽訂每一個契約的部分費用就將被節省下來。或者,由於人們注重避免風險,他們可能寧願簽訂長期契約而不是短期契約。現在的問題是,由於預測方面的困難,有關物品或勞務供給的契約期越長,實現的可能性就越小,從而買方也越不願意明確規定出要求締約對方幹些什麼。對於供給者來說,通過幾種方式中的哪一種來進行物品或勞務的供給,井沒有多大差異,可對於物品或勞務的購買者來說就不是如此。但由於購買者不知道供給者的幾種方式中哪一種是他所需要的,因此,將來要提供的勞務只是以一般條款規定一下,而具體細節則留待以後解決。契約中的所有陳述是要求供給者供給物品或勞務的範圍,而要求供給者所做的細節在契約中沒有闡述,是以後由購買者決定的。當資源的流向(在契約規定的範圍內)變得以這種方式依賴於買方時,我稱之為「企業」的那種關係就流行起來了。21【professor
另一個應該注意的因素是,有管制力量的政府或其他機構常常對市場交易和在企業內部組織同樣的交易區別對待。如果我們考察一下銷售稅的課徵就會看到,顯然,它是一種有關市場交易而不是在企業內部組織的同樣交易的稅收。既然現在有兩種不同的可供選擇的「組織」方法,通過價格機制或通過企業家,那麼這樣的政府管制便會導致企業的存在,不然企業的存在就沒有任何理由和目的。這為在一個專業化的交換經濟中企業的出現提供了一個理由。當然,對於企業已經存在的情形而言,諸如銷售稅這樣的措施只不過會使企業變得比原來更大。同樣,意味著定量配給的配額和價格控制的辦法對於那些為自己生產產品的企業是沒有作用的,這等於給那些在企業內部組織生產而不通過市場的企業以好處,必然鼓勵企業規模的擴大。但是,上述這些作為監督、管理的措施會導致企業的出現,這一點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然而,如果企業的存在沒有其他理由,那麼這些措施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因此,以上這些就是在一個通常被假定由價格機制「組織」資源分配的專業化交換經濟中,諸如企業這類組織存在的原因。所以,當資源的導向依賴於企業家時,由一些關係系統構成的企業就開始出現了。
這種初具輪廓的觀念看來會有助於對企業規模擴大或縮小的含義作出科學的解釋。當追加的交易(它可以是通過價格機制協調的交易)由企業家來組織時,企業就變大;當企業家放棄對這些交易的組織時,企業就變小。由此產生的問題是,研究決定企業規模的力量是否有可能。為什麼企業家不少組織點或多組織點交易呢?注意一下奈特教授的觀點是有意義的:
「效率與規模之間的關係是最嚴肅的理論問題之一,從本質上講,就一個工廠的效率與規模之間的關係而言,其在相當程度上與其說是取決於智力的一般原理,不如說是取決於個人人格和歷史機遇。但這個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壟斷收益的可能性對企業不斷的和無限的擴張提供了強有力的激勵,而這種力量必然被隨著企業規模的增大而使效率下降(在貨幣收入的生產中)的一些同樣強有力的力量所抵銷,所有這些即使在有限競爭時也存在。」23【奈特教授】
奈特教授似乎認為科學地分析企業規模的決定是不可能的。現在,我們將在上述企業概念的基礎上,試圖完成這個任務。
前已論及,企業的引入基本上是由於市場運行成本的存在。一個與此相關問題是(遠非奈特教授所提出的壟斷問題),既然通過組織能消除一定的成本,而且事實上減少了生產成本,那麼為什麼市場交易仍然存在呢?24【奈特教授】為什麼所在生產不由一個大企業去進行呢?對這一向題,看來確有某種可能的解釋。
首先,當企業擴大時,對企業家的功能來說,收益可能會減少,也就是說,在企業內部組織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會上升。25【奈特教授】自然,企業的擴大必須達到這一點,即在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成本等於在公開市場上完成這筆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於由另一個企業家來組織這筆交易的成本。其次,當組織的交易增加時,或許企業家不能成功地將生產要素用在它們價值最大的地方,也就是說,不能導致生產要素的最佳使用。再者,交易增加必須達到這一點,即資源浪費帶來的虧損等於在公開市場上進行交易的成本,或者等於由另一個企業家組織這筆交易的虧損。最後,一種或多種生產要素的供給價格可能會上升,因為小企業的「其他優勢」大於大企業。26
上文已經指出這樣一點:企業將傾向於擴張直到在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成本,等於通過在公開市場上完成同一筆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個企業中組織同樣交易的成本為止。但如果企業在低於公開市場上的交易成本這一點上或在等於在另一個企業中組織同樣交易的成本這一點上停止其擴張,在大多數情況下(「聯合」28【尼古拉斯·卡爾多】的情況除外),這將意味著在這兩個生產者之間存在著市場交易,其中每一方都能在低於實際市場運行成本的水平上組織生產。如何解決這個悖論呢?為了便於說明,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假定A向B購買產品,且A和B都能在低於其現在成本的條件下組織市場交易。我們可以假定,B不是組織生產的一個過程或階段,而是組織許多個。假如A由此希望避免市場交易,那他將不得不接管所有由B控制的生產過程。除非A接管了所有生產過程,否則市場交易將依然存在,儘管市場上交易的是不同的產品。但我們前面已經假定,每一個生產者的擴張會導致效率降低;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附加成本會上升。A組織先前由B組織的交易的成本可能會大於B做這件事的成本。只有當A組織B的工作的成本不大於B的成本且數量上等於公開市場上完成同樣交易的成本時,A才會由此接管B的所有組織。可一旦市場交易變得經濟時,以這樣的方式將生產分開也要付出代價,即在每一個企業中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成本是一樣的。
直到現在我們一直假定通過價格機制發生的市場交易是同質的。事實上,沒有一件事能夠比我們現代社會中發生的實際交易更多樣化了。這似乎意味著通過價格機制完成交易的成本是彼此差異很大的,而在企業內部組織交易的成本亦如此。因此,即使撇開收益遞減問題,在企業內部組織某些交易的成本似乎也有可能大於在公開市場上完成交易的成本。這必然意味著通過價格機制完成的交易是存在的,但這意味著必須存在一個以上的企業嗎?顯然不是,因為在經濟體制中,凡是資源導向不直接依賴於價格機制的所有領域,都能被組織到一個企業中去。本文早先討論的因素看來很重要,儘管難以斷言「管理收益遞減」或要素供給價格上升是否看起來更為重要。
所以,當其他條件相同時,企業在如下情況下將趨於擴大:
組織成本愈少,隨著被組織的交易的增多,成本上升得愈慢。
企業家犯錯誤的可能性愈小,隨著被組織的交易的增多,失誤增加得愈少。
企業規模愈大,生產要素的供給價格下降得愈大(或上升得愈小)。
對不同規模的企業而言,除了生產要素的供給價格千差萬別外,隨著被組織的交易的空間分佈、交易的差異性和相對價格變化的可能性的增加,組織成本和失誤帶來的虧損似乎也會增加。29【E.A.G.羅賓遜】當更多的交易由一個企業家來組織時,交易似乎將傾向於既有不同的種類也有不同的位置。這為企業擴大時效率將趨於下降提供了一個附加原因。傾向於使生產要素結合得更緊和分佈空間更小的創新,將導致企業規模的擴大。30【E.A.G.羅賓遜】傾向於降低空間組織成本的電話和電報的技術變革將導致企業規模的擴大。一切有助於提高管理技術的變革都將導致企業規模的擴大。31,32【莫里斯·多布】
應該注意到,上面給出的企業的定義能被用於對「聯合」和「一體化」33作出精確的解釋。當先前由兩個或更多個企業家組織的交易變成由一個企業家組織時,便出現了聯合。當所涉及的先前由企業家之間在市場上完成的交易被組織起來時,這便是一體化。企業能以這兩種方式中的一種或同時以這兩種方式進行擴張。整個「競爭性產業的結構」便能用通常的經濟分析方法來處理了。
3
前一節中所考察的問題井沒有被經濟學家們所完全忽視。現在需要考慮的是,為什麼上述關於企業在專業化交換經濟中出現的原因比其他已有的解釋更可取。有人說,企業存在的原因可以從勞動分工中發現。這是厄舍教授的觀點,這一觀點已被莫里斯·多布先生接受和擴展。企業是「勞動分工日益複雜的結果……經濟分工程度的增長需要一定的一體化力量,沒有一體化力量,分工將導致混亂;而且正是因為在分工經濟中存在一體化力量,產業形式才富有意義。」34【厄舍教授】這一答案的結論是明顯的。「分工經濟中的一體化力量」已經以價格機制的形式存在了。經濟科學的主要功績或許是它已表明沒有理由認為專業化必然導致混亂。35【約翰·貝茨·克拉克】莫里斯,多布先生給出的原因因此是站不佳腳的。必須說明的是,為什麼一種一體化力量(企業家)會替代另一種一體化力量(價格機制)。在奈特教授的《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一書中可以找到已有的說明這一事實的最有意思的(也可能是最廣為接受的)理由。他的觀點將詳細說明如下。奈特教授從不存在不確定性的體制開始說明:
「個體在絕對自由而沒有合謀人的情形下的行動,應該是通過勞動的一級和二級分工及資本的使用等來組織經濟生活,這在今天的美國已發展到廣為人知的程度。能喚起人們想像力的基本事實是生產團體和行政機構的內部組織。當不確定性完全不存在時,每個個人都能夠掌握有關勢態的全部知識,任何責任管理的性質和對生產活動的控制就都沒有必要了。甚至任何現實意義上的市場交易也將不復存在。未經加工的原材料和生產服務流向消費者將完全是自動的。」36《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
奈特教授說,我們可以想像這種協調是「單靠試錯法發揮作用的長期實踐過程的結果,」沒有必要「去想像每個工人處於與他人的工作有關的『事先建立起的和諧』氣氛中在恰當的時間裡準確無誤地做著恰當的工作。那裡或許有旨在協調個人活動的管理者和監督者等」這些管理者僅承擔單純的日常職能,「沒有任何性質的責任。」37《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
奈特教授接著說:
「把不確定性、無知的事實和只靠判斷而不靠知識進行行動的必要性導入伊甸園式的情形中,其特徵會完全改觀……伴隨著不確定性的存在而行事,行動的實際執行在現實意義上變成生活的次要部分了,而首要的問題和職能是決定做什麼和怎樣去做。」38《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
不確定性的事實帶來了有關社會組織的兩個最重要的特徵。
「第一,物品是為市場而生產的,其基礎是完全非個人的需求預測,而不是為滿足生產者自己的需要。生產者承擔了預測消費者需求的責任。第二,預測工作和與此同時的對生產的技術指導和控制的大部分會進一步集中在一小部分生產者那裡,由此出現了新的經濟工作人員——企業家。……當存在不確定性時,決定做什麼和怎麼做的任務相對於其實施處於支配地位,生產團體的內部組織不再是無關緊要的事情和機械性的細節。決策和控制功能的集中化是亟需的,一個『頭領化』的過程不可避免。」39《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
最根本的變化是:
「在這種體制下,自信者和冒險家承擔風險或保證動搖者和膽小鬼獲得一定的收入,以此作為對實際結果進行分配的交換……出於人類的天性,我們知道,一個人保證另一個人行動的特定結果而沒有賦予其支配他人工作的權力是不現實的和非常罕見的。另一方面,沒有這樣的保證,後者不會將自己置於前者的指揮之下……功能的多層次專業化的結果是企業和產業的工資制度,它在世界上的存在是不確定性這一事實的直接結果。」40《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
這些引語表明了奈特教授的理論的實質。不確定性的存在意味著人們不得不預測未來的需要。因此出現了一個特殊階層,他們向他人支付有保證的工資,並以此控制他人的行動。因為良好的判斷力通常與一個人對其判斷力的自信心相聯繫,所以這個特殊階層起著作用。41《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
奈特教授似乎給自己留下了幾個需要商榷的題目。首先,正如他自己指出的,某些人具有較好的判斷力和知識這一事實並不意味著他們只能從親自參加生產中獲得收入。他們可以出賣建議和知識。每-個企業都買下了一大幫顧問的勞務。我們可以想像-個所有的建議和知識都是按需購買的體制。其次,通過與正在進行生產的人締結契約而不是主動地參加生產也能以較好的知識和判斷力獲得報酬。商人購買期貨即為一例。但這只不過說明,給予完成的某些行為以報酬保證而沒有去指揮這些行為的完成,是完全可能的。奈特教授說「基於人類的天性,我們知道,一個人保證另一個人行動的特定結果而沒有賦予其支配他人工作的權力是不現實的和非常罕見的,」這顯然是不正確的。大部分工作是根據契約去做的,就是說,契約保證給締約人的某些行為以一定的收益。但這並沒包含任何支配。然而,這確實意味著相對價格制度發生了變化,並將出現生產要紊的重新安排。42奈特教授提到的「沒有這樣的保證,後者不會將自己置於前者的指揮之下」這一事實與我們正在考察的問題無關。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奈特教授認為「即使在不存在不確定性的經濟體制中,仍存在協調者,儘管他們僅承擔日常工作的職能。奈特教授迅速補充說他們將「沒有任何性質的責任」,於是問題出現了:誰給他們報酬?,為什麼?奈特教授似乎從末說明價格機制被替代的原因。
4
進一步說明這一點看來是重要的,那就是上述討論與「企比成本曲線」的一般問題的相關性。人們有時假定,如果企業的成本曲線向上傾斜,在完全競爭條件下,企業在規模上會受到限制;43【尼古拉斯·卡爾多】而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企業在規模上受到限制是因為當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時,企業不願意付出大於產出的生產代價。44【E.A.G.羅賓遜】但顯然企業可以生產一種以上的產品,所以,沒有顯而易見的原因說明為什麼在完全競爭的情況下成本曲線向上傾斜和在不完全競爭的情況下,邊際成本通常不低於邊際收益的事實會限制企業的規模。45【E.A.G.羅賓遜】46【不完全競爭的經濟學】作出了僅生產一種產品的簡單假定,但研究企業生產的產品種數是如何決定的,顯然是重要的,同時,沒有一種假定實際上只生產一種產品的理論會有非常大的實際意義。
有人或許會說,在完全競爭條件下,既然生產的每一種產品都能按照通行的價格出售,那麼就沒必要生產任何其他產品了。但這一說法忽視了這樣的事實,那就是可能存在這一情況:組織一種新產品的交易較之繼續組織老產品的交易成本要低。這一點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加以說明。根據馮·屠能的思路,設想有一個小鎮,是消費中心,還有一些產業分佈在這個中心的周圍。這些情況可用下圖說明,其中A,B,C表示不同的產業。設想一個企業家從X開始控制交易。現在,當他在同一種產品(B)上擴大其生產經營活動時,組織成本會增加,直到它等於鄰近的其他產品的組織成本為止。隨著企業的擴張,企業生產由此將從一種產品發展到多種產品(A和C)。這樣處理問題顯然是不全面的,47【馮·屠能】但對於表明僅僅論證成本曲線傾向於向上不能得出企業規模會受到限制的結論,則是必要的。至此,我們只考察了完全競爭的情況,而不完全競爭的情況似乎是顯而易見的。
為了確定企業的規模,我們不得不考慮市場成本(即使用價格機制的成本)和不同企業家的組織成本,而後我們才能確定每一個企業生產多少種產品和每一種產品生產多少。因此,肖夫先生48
5
現在唯一剩下的問題是,看一看已經發展起來的企業概念是不是與現實世界中的情況相一致。通過考慮通常被稱為「主人與僕人」或「僱主與僱員」的法律關係,我們能很好地研究現實中企業的構成問題。49這種關係的實質列舉如下:
「(1)僕人必須向主人或主人的其他代理人承擔提供個人勞務的義務,而契約就是有關物品或類似物品的出售的契約。
(2)主人必須有權親自或者通過另一個僕人或代理人控制僕人的工作。有權告訴僕人何時工作(在服務時間內)和何時不工作,以及做什麼工作和如何去做(在服務範圍內),這種控制和干預的權利就是這種關係的本質特徵,它從獨立的締約人或從僅向其僱主提供其勞動成果的僱員中區分出了僕人。在後一種情形中,締約人或執行人不是在僱主的控制下做工作和提供勞務,而是他必須計劃和設法完成他的工作,以便實現他答應提供的結果。」50
由此可見,指揮是「僱主與僱員」這種法律關係的實質,這正是上文所提出的經濟概念。巴特教授的話是值得注意的「代理人與僕人的區別並不是存在或不存在固定工資或由企業專門委員會決定的報酬,而是代理人有就業的自由。」51【Batt】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我們給出的定義與現實世界中的企業是非常接近的。因此,我們的定義是現實的。那麼,我們的定義能應用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當我們考慮企業應多大時,邊際原理就會順利地發揮作用。這個問題始終是,在組織權威下增加額外交易要付出代價嗎?在邊際點上,在企業內部組織交易的成本或是等於在另一個企業中的組織成本,或是等於由價格機制「組織」這筆交易所包含的成本。實業家們不斷地進行實驗,多控制一點或少控制一點交易,用這個辦法來維持均衡。這就為靜態分析提供了均衡狀態。但顯然,動態因素也是相當重要的。一般只有對引起企業內部組織成本和市場成本的變化作了調查,才能說明企業規模為什麼擴大或縮小。我們因此有了滾動均衡理論。上面的分析也似乎澄清了經營和管理之間的關係。經營意味著預測和通過簽訂新的契約、利用價格機制進行操作。管理則恰恰意味著僅僅對價格變化作出反應,並在其控制下重新安排生產要素。實業家們通常具有這兩種功能是上面所討論的市場成本的明顯結果。最後,這樣的分析就使我們更準確地敘述企業家的「邊際產品」的含義。但對這一點的詳細描述會使我們遠遠超出相形之下較為簡單的定義和分類的任務。
註釋:
1
2
3
4
5
6
7
8
9
10在本文的以下部分,我將使用企業家這個概念,並稱在一個競爭性體制中替代價格機制指揮資源的人或人們為企業家。
11
12
13
14不難看出,在計劃經濟中,當國家接管一個產業時,正在做的事情實際上已被價格機制預先做掉了。通常人們所沒有認識到的是,任何一個實業家在組織他的各個部門之間的聯繫時,也做著能通過價格機制完成的事情。因此,在德賓先生的回答中存在著這樣的觀點,那就是,他強調包含在經濟計劃中的問題,而同樣的問題必須由競爭性體制中的實業家來解決。(參見「Economic
15
他談到,「對於零售商店和保險公司而言,起因於無須為生計奔波的願望(這常常是工人生活的主要目標)而給業務熟練的人以較多的報酬是很困難的。」
16儘管如此,這也全然不是虛構出來的。據說,一些小店主賺的錢就比他們的店員少。
17
1.文中指出,這樣的偏好可以存在,儘管他給出的例子幾乎是與本文中給出的例子相對立的。
18
19厄舍教授在討論資本主義發展時注意到這種影響。他說:「部分成品不斷的買和賣完全是浪費能源。」(「Introduction
20對企業家權力沒有限定是有可能的。這將是自發的奴隸制度(參見professor
21當然,對於企業是否存在劃出一條嚴格的界線是不可能的,指揮可以或多或少地存在。它與是否存在主人與僕人或委託人與代理人的關係這樣的法律問題是相類似的。參見下文對這個問題的討論。
22奈特教授的觀點下面將更加詳細地闡明。
23
24某些市場運行成本只有通過取消「消費者選擇」才能消除,這些是零售的成本。可想而知,這些成本或許是如此之高,以致於人們被迫打算接受定量,因為獲得的額外產品是相當於其選擇損失的價值的。
25該觀點假定市場交易可以認為是均質的,顯然,這事實上是不真實的。該含義下面考慮。
26對於企業的不同規模生產要素供給價格的變化的討論,參見E.
27當然,這樣的討論是簡單的和不完全的。更進一步討論這個特殊問題,參見N.
公司的平衡、管理的問題和堅定人的大小",經濟的日記,1934
28這個名詞的定義下面將給出。
29
30這似乎對說明技術單位是重要的,參見E.A.G.
31應該注意到,大多數創新將使組織成本和使用價格機制的成本發生變化,在這樣的情形中,創新趨向於使企業變大還是變小將取決於這兩種成本的相對影響。例如,假定電話降低使用價格機制的成本大於它降低的組織成本,那麼它將對降低企業規模產生影響。
32對這些動態力量的說明是由莫里斯·多布提出的,參見Russian
33這常常被稱為「縱向一體化」。聯合實質上則是「橫向一體化」。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這表明,不存在企業的私人企業家制度是可能的。可以料想到,在實踐中,企業家的兩種職能,一種是通過預測需要和根據這樣的預測的行動來現實地影響相對價格制度,另一種是按照既定的相對價格制度的管理:常常由同一些人來實行,可在理論上保持兩種職能的分立性似乎是重要的。這一點下面將進一步討論。
43
44羅賓遜先生稱這是殘存著小企業的不完全競爭狀態。
45羅賓遜先生的結論似乎是定義錯了。懷特先生說:「企業規模在壟斷競爭條件下受到限制是顯然的。」(Horace
46
47就像上面已經表明的,區位僅僅是要素影響組織成本的一個方面。
48
G.
有關在邊緣地區需求的增加與價格變化供給者影響的關係,肖夫先生問:「……為什麼老企業在邊緣地區不開分部呢?」假如這個觀點在主題上是正確的,那麼這是羅賓遜夫人無法回答的問題。
49「僱主與僱員」的法律概念和企業的經濟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因為企業含有由別人的財產或他們的勞動控制的意思。但這兩個概念的一致性是完全存在的,因為在評價經濟概念的價值時,法律概念的檢查是有意義的。
50.Batt,The
51.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