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自媒體如何走出商業困境:內容與商業化的矛盾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850.html

近年來,自媒體逐漸興起,許多媒體從業人員紛紛加入其中,並對其經營模式進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在此過程中,唱衰者有之,信心滿滿者亦有之—

資深媒體人羅振宇近日在網上發起會員募集活動,宣佈通過自媒體「羅輯思維」推出付費會員制。雖然此舉被稱為「史上最無理」,但6個小時內,5000個標價200元的「發起會員」和500個標價1200元的「鐵桿會員」全部售罄,募集金額達160萬元。

這次會員募集活動被認為是自媒體新商業模式的里程碑,迅即在業界受到廣泛關注,並引發了一場對自媒體商業化模式的討論。

自媒體平台崛起

自媒體的出現源自互聯網,個人通過博客、微博、微信公共賬號等平台發佈信息,涉及各個領域。其特點是發佈流程快、言論空間大、內容不受限制且具有個人風格,形式上以文字圖片為主,體裁可以是新聞、評論、小說,也有媒體人做出獨立APP應用的嘗試。

「微博是『廣場』,微信是『會所』。微博通過轉發和評論可做到即時新聞的橫向大範圍傳播,微信則更適合精準內容的點對點傳播,兩者各有千秋。」黑石網創始人劉瑞剛說。在他的牽頭下,黑石網這個自媒體小團隊彙集了一批門戶網站的科技記者,每天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對互聯網的熱點事件進行點評。

劉瑞剛介紹說,自媒體並不是一個很新鮮的事物。早在10年前,當博客中國面世時,國內最早的自媒體—「名博」現象就已經應運而生。「其實形式非常類似,都是以個人的信息製造、觀點分享向受眾群體傳播信息。目前在網絡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自媒體,大多來自於最初階段那批堅持下來的名博。」

自媒體開始為外界所熟知,始於去年9月程苓峰在微信上開設的「云科技」走紅。2012年8月,曾擔任某門戶網站科技總監的程苓峰發微博稱將專職做自媒體。今年年初,他又宣佈,以自己為主筆的「云科技」推出微信廣告,報價為每天1萬元或是每3天5萬元,向中國乃至全球開售。此後不到2個月,他就做了10單生意,入賬13萬元。

對此,輿論嘩然,基於自媒體的盈利模式成為業內熱議的話題。「他就像是自媒體的標竿性人物。有了他的成功案例在前,許多樂觀者認為這條路前景已經可期。」一位IT觀察者說。

 

試水植入式廣告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好程苓峰的模式。有質疑者認為,程苓峰的「銷售業績」更多源於第一塊試驗田帶來的聚光效應,以及他個人的人脈資源,並非可以推而廣之的可持續模式。

「程苓峰被業界稱為第一個出售廣告的自媒體人,並通過廣告實現了盈利。但像這樣的案例並不多見,因為它涉及兩個問題:一是自媒體提供的內容是否有『乾貨』,二是用戶的質量是否有價值。現在許多平台的粉絲數量可以造假,能否有精準高效的到達率十分關鍵。」這位IT觀察者評論道。

據瞭解,類似「云科技」這樣的自媒體,主要的客戶為IT企業,投放的廣告大多以夾帶內容的軟性文章為主。「做廣告,大家也是在挑。好比一個科技類的自媒體,雖然汽車廣告很賺錢,但它還是會登科技公司的廣告,因為廠商只會找與自身定位相符合的平台來做軟性植入。」劉瑞剛說。「一些有影響力的自媒體賬號,如果與企業或公關公司合作,寫一篇稿子很少有低於2000元的—顯然,這樣的收益比起傳統媒體給的稿酬更有吸引力。」

然而,也有不少業界人士質疑,廣告很可能會影響自媒體的獨立性。對此,武漢大學教授瀋陽表示,關鍵還在於把握植入廣告的度。

他以微博為例,介紹了一種非常典型的自媒體盈利模式—針對活動的軟文廣告。「一些『大號』收取了廣告費用後,會通過微博刊發對於該項活動的看法和評價。用戶是否反感某個廣告,在於它是否干擾了閱讀體驗。如果廣告插入用戶微博閱覽的時間軸,則會影響閱讀體驗;若是附在博文後,影響則不大。」

經營模式種種

除了廣告收入,業內專家表示,目前自媒體盈利的可能通道還有付費閱讀、收取會員費和贊助費、二次增值效益以及線下收益等。

知名IT評論家、上海交通大學教師魏武揮並不看好付費閱讀這種模式:「大概只有網絡小說可以付費閱讀,一般評論性的文章很少,因為從受眾角度來說,少看一篇並不會損失什麼,此外還要注意防盜版的問題。」

對於羅振宇推出的付費會員制,魏武揮認為「聽起來數字很嚇人」。「會員費其實是兩年,團隊大概有六七人左右,所以細細算來,這筆費用也不是特別龐大,況且他的模式很難複製。」

除了收取會員費,還可以收取贊助費。「這不是直接針對發表內容來收取,可能是自媒體人有了名氣之後,獲得的擴展性活動支持。比如某微博平台邀請網絡達人到某地區旅遊,途中他們需要發佈描述親身感受的博文,以獲得相應贊助費用。」瀋陽解釋說。

在瀋陽看來,所有盈利模式中,最高級的還是二次增值效益,即「通過自媒體平台銷售某些商品,實現自身的品牌增值,從而獲取用戶、廣告公司和活動贊助商經費之外的增值經濟效益」。

瀋陽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二次增值的過程中,如果一個人的真實粉絲在十萬級別,那麼他的收入達到一百萬沒有問題;如果真實粉絲是百萬級別,那麼收入達到一千萬沒有問題。擠掉網絡水軍、『殭屍粉』等泡沫,我們可以估算他的收入。」

此外,還有注意力和影響力變現帶來的線下收益,比如舉辦活動和講座等。這種方式在業界看來潛力很大,但也有人認為,自媒體只能是精英的商業化,線下活動需要自媒體人極強的素質與影響力。

內容、商業化矛盾

業內人士「簡六」曾撰文指出,由於提供「乾貨」速度快、寫作可以有鮮明的傾向性和態度、人際傳播力量更強、組織用戶渠道更容易等特點,自媒體具備速度、閱讀體驗、內容、信譽以及受眾五個方面的優勢。當然,自媒體同時也面臨量產水平、渠道能力和商業化能力偏弱的劣勢。

魏武揮認為,能否持續生產信息,是自媒體生存下來的根本問題。「內容供應和自媒體後台的生產機制有關係—一個人很難持續地頻繁供給好內容,這要求太高了。」

劉瑞剛也認為,自媒體首先要做內容,有了好的內容和影響力才能吸引用戶,並在這個基礎上考慮盈利模式。「程苓峰是個特例,他專職在做這件事情。實際上,80%以上的自媒體作者還有本職工作,只是拿業餘時間去做這件事。」

其實,所有自媒體都有不斷擴大影響力和傳播渠道的需求。「作為自媒體人,總是希望自己的傳播力是最廣的。他們現在提倡『全平台到達』,可能會同時考慮微博、微信、個人網站,或給門戶網站、自媒體聚合網站寫專欄,也包括自己研發APP應用。」瀋陽指出。

但是,內容和商業化之間存在著矛盾:一方面,沒有盈利支撐,自媒體難以做大,難以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商業價值轉換的實現又可能會逐漸消解自媒體的影響力。鑑於此,一些業界人士積極地為創新自媒體盈利模式提建議,比如綜合利用多種平台、嘗試內容分發和廣告投放、按文字收費等。但大家普遍表示,現階段更多地還是在嘗試,尋求平衡點。

看來,要想給自媒體找到一個清晰的商業模式,尚需時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