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3年上半年回顧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fqcm.html

按持倉權重排列:

 

1、招商銀行

2、中國平安

3、雙匯發展

4、三全食品

5、中國人壽

6、稻香控股

7、蘇寧云商

8、李寧

9、雨潤食品

10、張裕B/A

11、維達國際

12、中國動向

13、四洲集團

14、上證50ETF等指數基金

 

   策略還是A股以估值極低的金融股+食品飲料中的穩健股(還包括處於變革期,未來不好預測的蘇寧云商)。其中金融股佔市值仍然接近70%。這一次是繼2005年以來最大的一次賭博。

港股今年買入較多,主要是行業蕭條時期的昔日明星公司:李寧、維達國際、中國動向、張裕。還包括公司治理和發展穩健、估值合理的稻香控股。也含有碰地雷的雨潤食品(這家公司浮虧50%,而且在港股中有一定的權重比例,因此嚴重拖累了港股的投資業績)。

   上半年收益率不佳,沒有仔細計算(浮虧的時候計算的鴨梨很大啊。)主要原因是金融股在一季度宏觀經濟沒有轉好後的大幅下跌。但是從去年年底的行情來看,一旦宏觀面沒有表現出市場恐懼的下滑,金融股的重新崛起只是時間問題。但是這次可能不是V型,而更可能是L型。

   在2009年我認為未來的市場將會在恐懼和希望中徘徊,如同80年代初期經濟調整時期的香港,恆指在5年時間內上下橫盤波動,期間最大跌幅達到50%。香港「股神」曹仁超曾高興回憶起當初明智的規避了那段煎熬的調整時期。但是後面的故事更加精彩,84年開始隨著香港經濟從經濟騰飛期間的輕工業和貿易轉型為金融、地產和服務業,宏觀面轉好,壓抑很久的股市終於爆發,恆指從前期最低700點左右暴漲到接近4000點。因此,所有的策略在某一定時期都可能失效,重要的是長期來看是否有效。當然,這裡面沒有什麼完全的可比性。但A股向來是三個條件爆發牛市:1、估值的嚴重壓制(95年的深圳市場、2005年的整體市場、2008年的整體市場);2、宏觀面的向好;3、制度上的紅利(政策輿論)。所以,對未來行情,我沒有絲毫的擔憂,這只是時間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季度宏觀數據黯淡背景下,傳統行業和很大部分都帶有「週期性」的藍籌股重新走向下跌通道。而前幾年被爆炒後放棄的創業板被公募私募重新寵愛,由於盤小題材多,對散戶吸引力大,而且又非常方便形成利益鏈條,又容易推高做大基金規模,因此成為市場的寵兒也是情理之中。這對於很多理念比較「古板」的投資者,和我一樣,對著不可思議的創業板而備受嘲諷。當然,目前創業板的估值水平較2010年巔峰時期已經有所下降,到50-60倍PE左右水平。但對我而言,這仍然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市場。和2007年不可思議的藍籌股估值一樣,看不懂的,我還是不去碰,這是投資的原則性問題。這麼些年的經驗,原則性的底線如果被輕易突破,那麼長期而言,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但是,投資的靈活性是需要的,不能簡單畫地為牢。如何把握尺度,則很考驗智慧。

   再次想起以前見過的一位私募合夥人,這位老投資者在黑板上畫了一條斜線,和圍繞斜線波動的曲線。他說:斜線可能代表你的長期收益率波動中樞,曲線代表真實的收益率。大多數人都會遇到短期收益率低於長期回波動中樞的情況。但是,大多數人也會在這個「失敗」的時候「反思」你的策略。但恰恰相反,當你改變的策略時,市場往往會走向另一面。於是很多人都會陷入搖擺不定、模糊不清的投資策略中,相當比例的人最終淪為追漲殺跌的賭徒。

    這涉及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你買賣股票的依據是什麼?你是賺誰的錢?

   如果你是準備賺其他人的錢,那麼你買賣股票的依據更多將是價格導向;

    如果你是準備賺企業的錢,那麼你買賣股票的依據將是企業價值和價格之間的差距;

   兩者出發,邏輯和結論大部分是截然不同的,但在某些時候會有交集。事實上有時候還很難分清差異。

   所以,激進的投機者總是對保守的投資者嗤之以鼻,保守的投資者總是冷眼看著他們起高樓、宴歌舞、樓崩塌,而且一次次的輪迴著。

   什麼是「價值投資」?多少投機假汝之名!!!

   什麼是「價值」?衡量的標準是如此的含混不清,到每個人心中又變幻出多少種標準?

   這種衡量的準確程度,顯然導致不同的投資成就。這種差異性造就多姿多彩的資本市場和不同的投資者人生。

   回到主題,過去幾年要說有什麼變化,那就是在港股市場獲得的經驗。現在的配置方案是:A股買大(大的反而估值低很多)、港股買小(港股中小型公司估值更低得多)。A股的大型公司早已和成熟市場接軌,甚至更低。而A股中小型公司估值遠遠高於成熟市場。相同的公司,相同的業務,差距非常離譜。港股相當多的製造業企業,估值不過5倍PE,其中還包括有壁壘、科技含量大的中小型製造企業。而這些公司的競爭對手,在中小板和創業板,就可以享受50-60倍的市盈率。唯一的解釋,就是偏好和市場力量構成的問題。港股大多數是外資大行主導,小公司配置價值不大,因此得不到重視和跟蹤,估值自然極其低廉。加上很多年的經驗,大多數小型公司都是停滯或最終消亡的,能長成大樹的只是極少數。而已經長成中型企業的,繼續前進或壯大的概率則大很多。而在港股,大市值的行業龍頭公司,特別是弱週期性的,估值不比國內便宜。對於港股而言,配置更加分散,主要是個股的風險遠比A股更大。A股是黑天鵝少,而且不要命的多,即便攤上大事,往往也能逃命。有時候真不不知道這究竟是A股投資人的不幸,還是幸運。

   對下半年的行情不做預測,做預測的人行為和三歲小童並無區別。宏觀分析師和策略分析師,和算命先生其實做的同一樣事,但卻顯得高深太多。

   耐心持股,用心研究,勤力調研,努力學習。神馬熊市、調整,什麼冰火兩重天,都是浮云。

   和德州撲克一樣,鬧騰歡的人總是那些一次ALL IN成癮的賭徒,那些高手,總是默默地,靜靜地,等待對手犯錯,等待概率站在自己的一邊。即便有段時間運氣不在自己這邊,忍受暫時的虧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6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