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阿里集團IPO箭在弦上:內部員工狂熱 估值存爭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823.html

 騰訊科技從多方瞭解到,不出意外,阿里巴巴集團將於今年第四季度赴港交所IPO,時間最快將是9月-10月。

  阿里巴巴集團高層動向也昭示了IPO將近。7月9日,阿里巴巴集團CEO陸兆禧在香港接受媒體採訪,表示已為上市做好準備。香港《南華早報》近日刊登了5月30日專訪馬云的文章,外界認為這是阿里巴巴上市前的又一輪造勢。

  阿里巴巴集團員工已經為臨近上市而狂熱。據內部人士透露,阿里巴巴集團內部股票交易價格一路上漲,從去年的每股60多元上漲至近期的每股160元。另有消息稱,阿里員工內部交易對公司的估值是700億美元。

  從一位阿里員工的講述可以感知這狂熱的程度:一位員工在阿里內網中,轉讓3萬股阿里巴巴集團股票,每股160元,共480萬元。兩天後,這項交易顯示已經完成。「手握3萬股股票,和擁有480萬資金的員工,恐怕都是老員工或總監以上級別。」這位內部人士感嘆。

  面對阿里巴巴集團這個上市大單,多家投行正在爭搶做承銷商。騰訊科技從多位投行界人士得到消息,瑞士信貸將是阿里巴巴集團承銷商之一。當然,在這場投行爭奪戰中,高盛、摩根士丹利也有較大希望任承銷商。

  隨著關注度一起不斷攀升的是阿里巴巴集團的估值。雖然大多分析師對阿里巴巴集團的估值預期在600億美元至700億美元之間。

  即使除去支付寶等阿里金融業務,憑藉旗下天貓、淘寶、一淘、B2B、聚划算、阿里媽媽等業務,以及系列收購帶來的價值,阿里集團整體登陸資本市場也注定會成為TMT產業今年最受矚目的事件之一。

  上市時機:明年或有變數 今年必須上

  今年是阿里巴巴集團上市最好的時機。互聯網資深人士謝文評價,阿里集團IPO時間拿捏的不錯。

  從財務上看,阿里巴巴集團業績一路上漲。雅虎近期披露,阿里巴巴集團2013年第一季度營收13.8億美元,同比增長71%;第一季度淨利潤6.69億美元,同比增長兩倍。

  但這種高增長面臨著可持續性的考驗。

  首先,天貓淘寶模式面臨B2C的競爭。謝文認為,世界上沒有一種模式一直保持著70%-80%的增長。天貓並不是真正的B2C,而是B2B2C。隨著B2C的發展,這種模式會遭到分流。

  「現在是天貓、淘寶的巔峰期。巔峰期過後,雖然規模會一直往上漲,但市場佔比一定會下滑。」派代網CEO邢孔育認為,阿里今年被撼動的跡象不是那麼明顯。但隨著京東、易迅為代表的購物平台高速發展,以淘寶、天貓為代表的平台成長速度下降是必然。這種跡象明年、後年將會比較明顯。

  第二,從淘寶生態環境來看,仍存在著不利因素。互聯網觀察人士魏武揮認為,淘寶生態中的風險在於馬太效應。淘寶幾百萬賣家,由於流量的有限性,在爭奪資源過程中,必然是大賣家取勝,大小賣家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如果商家不是真正意義上大範圍地賺錢,其實你的兩條腿下面是沙子,不是石頭。如果沒有長尾,腳下是不踏實的。」魏武揮說。

  第三,淘寶、天貓的業務並非沒有天花板。億邦動力網總編賈鵬雷認為,淘寶的瓶頸在於流量的數量和價值。天貓的瓶頸包括兩方面,一是品類,二是公共服務的成長性和速度。

  「天貓以服裝品類為主,在服裝品類之外,如大家電,天貓會受到後端能力的侷限,店家的運營效率,相對於京東、易迅也是比較低的。」賈鵬雷認為,這種瓶頸什麼時候出現不好判斷,但明年變數會更大。

  未來,品牌商將有更大的主導性和自主性,未來對平台的依賴性會降低,流量將更加分散,去中心化。

  以服裝品牌為例,去年服裝到了清庫存的關鍵時期,推高了B2C交易額。據瞭解,很多有影響力的傳統品牌,庫存清理已告一段落。經過對電商的迷茫期後,品牌商對線上線下同時操控的理解也大大增強。在沒有庫存壓力的情況下,將重新制定策略。

  此外,中國經濟增速在下行;近期有消息稱,包括商務部、財政部、國家稅收總局等相關部委已經開始商討電商收稅措施,這些都屬於宏觀利空。「在上述因素出現前,上市是合理的。」謝文認為。

上市地點:選擇香港或是退而求其次

  阿里巴巴集團選擇在香港上市,或是多重因素綜合考慮的結果。

  據知情人士透露,港交所、紐交所、納斯達克三大股票交易市場皆在爭搶阿里巴巴IPO。港交所給出的優惠政策是,建議阿里在港同步發行「雙幣雙股」,即在香港證券市場同時擁有兩個股份交易代碼,以人民幣和港幣進行雙幣交易。

  在香港上市,在吸引全世界資本方規模方面不如納斯達克。但如果在美國上市,可能面臨監管。美國交易市場進入門檻低,但信息披露的門檻高,要求公司更加透明。

  「支付寶事件一定會被美國投資者窮追猛打,列入風險。成熟的市場,對遊戲規則比較在乎。香港主要是中資主導,不太講這一套。選擇在香港上市,是不得已求其次。」謝文認為,阿里巴巴集團上市應該會有不錯的表現,「因為中國錢太多了,沒地方去。」

  魏武輝則認為,香港或更能理解阿里模式。美國人有美國的套路,美國的電商模式主要是亞馬遜,二者模式完全不同。「阿里可能會擔心它的故事在美國不太容易被接受。相對來說,阿里在美國比較好的對照是eBay,但eBay在美國比亞馬遜弱很多。」

  阿里巴巴集團在香港上市也存在劣勢。去年,阿里巴巴B2B在香港退市,部分投資者權益受損,無疑對投資者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投資者還會乖乖買單嗎?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投資者是健忘的,上次吃虧不會代表此次不投資。

  畢竟,資本市場已經形成了對阿里巴巴高估值的預期氛圍。

  估值爭議:或走保守路線

  陸兆禧稱,阿里巴巴集團希望將最賺錢最有潛力的業務放在上市公司裡面。但阿里小微金融旗下業務,如支付寶,還處在嘗試階段,不會包括在上市公司中。阿里巴巴與銀泰、復星、富春、順豐等集團成立的物流公司「菜鳥網絡」也不在上市資產中。

  謝文認為,估值將取決於資本市場,如果大量資金無處可投,很容易估高。在他看來,阿里集團估值700億美元比較安全,800億美元甚至1000億美元估值,恐怕上市後就會回調。

  「阿里最近收購了很多公司,可能為它增加一部分價值,700億——800億美元估值不是完全沒可能。但如果沒有收購,沒有金融資產,只靠阿里集團業務,個人認為500——600億美元估值是比較合理的。」謝文認為,千億美元市值並不會改變格局,也不會改變未來發展,無非是振奮人心,但長期來看,價位不如稍微低一些,穩步增長更靠得住。

  同樣,華興資本CEO包凡認為,阿里集團IPO價格不會定得特別離譜,更多希望之後能夠漲到千億市值。他此前與媒體溝通時發表看法:「Facebook上市是很失敗的案例,投資者到現在還是賠了很多錢,如果阿里巴巴集團上市像Facebook那樣,大家會覺得他是圈錢的,馬云未必這樣做。」去年5月份,Facebook上市發行價 38美元的,市值1042億美元。但此後股價呈現下跌趨勢,目前市值633億左右。

  阿里集團此前並非沒有歷史經驗教訓。2007年11月,阿里巴巴B2B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投資者過度狂熱導致股價被不正常的抬升,上市當天估值超過200億美元,股價最高曾接近40港元,但之後一路下跌,最低時只有4港元左右,很多股價高點進入的投資者血本無歸。

  同樣,現在不排除過度追捧的可能。不過,現在阿里巴巴集團與當時的阿里巴巴B2B不同,B2B已經到了天花板,而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業務正處在高速發展過程中,但也面臨著激烈競爭。

  阿里巴巴集團保守估值的另一個理由是,根據阿里巴巴集團與雅虎達成的股票回購協議,阿里巴巴集團在未來進行符合特定規定的IPO時,有權回購雅虎所持剩餘股份的一半,即10%的股份。「IPO價格越高越是替雅虎賺錢,我覺得阿里巴巴集團沒有任何動力替雅虎賺太多的錢。」包凡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0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