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注意力當機


2013-07-08  TCW  
 

 

別人說話的時候,我總會忍不住低頭檢查信件?老闆交代下午要發出的會議通知,到下班才想起?上班時總坐不住,一下起身倒水、一下要參與隔壁聊天,一下又忙著回簡訊?自己越來越容易忘東忘西?如果你已經持續好一陣子有上述症狀,你可能已罹患職場最潮流行病:成人注意力分散症(Attention Deficit Trait)。

它絆住你的工作效能智商下降,甚至可能被炒魷魚

「注意力分散症」的殺傷力遠超乎你我想像。

影響一:你有二八%的工作時間其實被浪費掉。美國是全世界注意力分散症最嚴重的地區,根據有三十年經驗的資訊顧問公司Basex在二○○五年的調查,平均每位白領階級一天要花二八%(約二.六八小時)的工時分散注意力,若以平均每小時薪資二十一美元計算,估算至二○一○年,因注意力分散的損失達七千五百一十億美元,相當於台灣全體上市公司的市值。

影響二:智商下降十點。英國倫敦大學心理治療機構(Institute of Psychiatry' University of London)針對八十個臨床個案所做的追蹤調查發現,在工作中被打斷、回覆各式訊息的人,面對工作的智商下降十點,相當於整晚沒睡造成的影響,甚至超過吸大麻。

影響三:丟掉工作。美國雜誌《快公司》(Fast Company)在二○一一年五月曾經報導,美國一年有五%的IT工作者因為注意力分散而失去生意或惹惱客戶;三%因此丟掉工作。此外,你的工作效率將因此降低兩成。

如果你總是覺得,自己的決策越做越多,但品質越來越差,甚至記憶力也在變差,你可能已經陷入「注意力分散症」的漩渦。

這是一場現代的辦公室瘟疫,你我都隱約察覺,卻未曾正視。

今年,搜尋巨擘Google推出智慧型眼鏡,讓人們連在開刀、彈鋼琴時,都能利用眼鏡上網讀資訊;這項新科技,讓大家離資訊又更進一步,但是三分之一的民眾在調查後指出,他們不敢買此商品,因為怕會再「分心」!

它的危害跟抽菸和肥胖一樣是一種認知瘟疫,會吃掉大腦資源

「注意力分散症」最早由美國線上雜誌《Slate》在二○○五年提出;二○○八年,《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指出,注意力分散症成為當代辦公室裡真實的威脅;如果我們不控制它,它便反向讓我們表現失常。二○○九年,密西根大學教授梅爾(David Meyer)在《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指出,注意力分散的危害相當於抽菸和肥胖,是一種「感官認知的瘟疫」。

瘟疫也蔓延到台灣。「近兩年,台灣人因注意力分散而來求診的人數增加兩成,」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其中不乏出錯而丟掉工作的。」

什麼是注意力分散症?它跟資訊焦慮症有什麼不同?

二十年前,我們談「資訊焦慮」,根據《資訊焦慮》作者伍爾曼(Richard Wurman)的定義,資訊焦慮是人們因為資訊過多但品質不佳,擔憂無法判斷好壞,所產生的焦慮,所以是「患資訊不足」。

但現在,「注意力分散症」是因為資料已經多到耗盡大腦的認知資源,認知資源就像是大腦裡的記憶體,當它被耗盡,我們會連訊息品質、是否有用都無法分辨,完全跟不上處理速度所產生的壓力,所以是「患大腦不足」。

甚至,過去我們知道先天注意力分散症(ADD或ADHD),但現在,後天環境也會造成人們的注意力分散。哈佛醫學院執教超過二十年的心理醫師哈洛威爾(Edward Hallowell)指出,此症狀成因主要來自於大腦吸收過多資訊、認知資源不足,導致分心、焦慮、缺乏耐心,並且對維持條理、安排先後順序和時間管理感到困難,嚴重的要接受心理治療。

我們所有人,都很可能身處注意力分散陷阱中,而不自知。

它揮霍你的腦內處理器運轉到緊繃,決策品質會下降

今年六月,一位上市科技公司董事長參加一場新書發表會,過程中數度拿起手機,確認有沒有事情找他,他略帶抱歉的對記者說:「唉,我現在變得會一直拿起手機來看。」

現代人接受的資訊,實在過多。

科技顧問阿荷南(Tomi Ahonen)今年的統計年鑑指出,截至去年底,全球手機人口每天要看手機一百五十次;而根據軟體服務公司DOMO創辦人詹姆斯(Josh James)的歸納,去年一整年,全球每分鐘製造超過兩億封電子郵件、到蘋果的iTunes下載四萬七千個App、臉書分享六十八萬則訊息、發出十萬則推特,YouTube多四十八小時的影音。

人大腦的認知資源卻有限。早在一九五六年,心理學家米勒(George Miller)發現,人類能短期記住的資訊只有七個單位,如電話號碼只有七位數;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系助理教授哈默納斯(Paul Hammerness)也在《練好專注力,事情再多也不煩!》書中指出,一般人的注意力平均約一小時,如果認知資源較少或天生罹患注意力分散症的人,注意力甚至短到十五分鐘。

二○一一年的《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文章「智力的極限」指出,人的大腦已經演化到極限,但,資訊卻還在增加中。

現在,是我們正視臨界點的時候。

注意力已成為我們每個人手上的稀有資源,但是我們正無意識的揮霍,幾乎殆盡。 「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諾貝爾獎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說。

無窮盡的揮霍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永儀分析,過多的資訊讓傳遞訊息的神經系統嚴重塞車,大腦被要求更快的速度判斷回應,為此,大腦必須建立更多路徑來應付接收到的訊息,但因路徑過多而無法深化,決策品質下降,造成了接下來的負面循環。

「注意力分散和記憶力衰退也有連帶關係,」楊聰財指出,「當人感到壓力、產生焦慮,注意力分散後,每件事情點水就過,當然看過就忘。」

楊聰財分析,負責工作記憶的,是大腦中叫「海馬迴」(hippocampus)的區域,當承受過大壓力時,大腦會分泌出一種名為可體松(cortisone)的化學物質,可體松會壓抑海馬迴,當海馬迴受到壓抑時,人類便會感覺記憶力衰退;而過長的壓力甚至導致海馬迴受傷、萎縮,記憶力大幅衰退,同時也是老人失智症的成因之一。

它的幫兇是科技產品越做越方便,隨時讓你分心

與此同時,分散我們注意力的產物還在快速發展。明年,全球的手機數目將超過七十一億支,比世界人口還多;微軟正加速開發一種你可以邊移動邊打報告的作業軟體;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發現,三五%的美國人邊開車邊用智慧型手機,可見車用資訊設備的商機無窮;Google則把人們注意力的戰場,直接從手機,跳躍到眼鏡,讓你二十四小時,隨時隨地都可「分心」做別的事。

更糟的是,我們目前的因應之道,並非是在正確的道路上。

尤其,越成功、越聰明的人,可能更容易被捲入「注意力分散症」的負向循環裡。

多工只會多出錯承認自己有極限,喊停調步伐

投入先天注意力不足症長達十年的哈默納斯就直指,面對這個「事情爆量」的時代,許多身心自助書籍與講師們都強調:「我們需要讓自己擁有更『多工』的能力,」但這樣的想法卻是錯誤的,我們更該學會「適時調節」跟喊停的能力。

因為,你的大腦認知資源有限,你強迫自己一次處理越多事,出錯的機率越大;但,承認自己不行,對自視過高的聰明人最難,甚至因此感到憂鬱。《哈佛商業評論》裡一篇名為「為何聰明人表現不如預期?」(Overloaded Circuits: Why Smart People Underperform)的文章,就直指此負面效應。

強迫自己「多工」的結果是,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統計,有四八%的人覺得現在的壓力比過去五年都還要大。要面對新世代,並脫離窮忙一族,你我都要學會新的因應之道:替自己「卡關」。

我們無法抗拒大量資訊湧入,卻可遏止它走向無法控制的負向循環。後文中的四個方法,都是讓骨牌效應停止的卡關好工具。例如,你沒辦法拒絕,一天就是看兩百封電子郵件,但是,你可以改為一天看兩次;又如,當資訊太多湧入,你感覺事情快要失控而焦慮時,可以學習奧美創意總監謝陳欣一樣,隨時準備好童年的照片跟一支畫筆,讓自己快樂,用正面情緒,讓你的大腦穩定下來。

沒錯,現在,學喊停,比加速更重要。

這不代表你會犧牲自己的業務與薪水。承億建設董事長戴俊郎一天要做五十個決策,他發現自己如果一直等員工來請示,注意力常會被零散分割,所以,他化零為整,一天開放一小時讓員工請示,因為一小時正是人大腦注意力的極限,現在他工作半天就可解決八成公事。後文四個個案,都是先面對「自己是有極限的」的事實後,才找到與「注意力分散症」的共處之道。

想早點脫離力不從心的窮忙生活嗎?只要越早承認「注意力」是有限資源,認真投資在值得的事情上,你,就能做到。

【延伸閱讀】「分心病毒」擴散,害大腦當機!—「注意力分散症」上身流程圖

1.訊息大量湧入,消耗腦的認知資源2.大腦開啟眾多淺的路徑因應,只能淺思考3.決策品質變差,認知資源再消耗4.大腦當機,注意力分散5.事情做不好,大腦感覺到壓力與焦慮6.腦內海馬迴受到壓抑,記憶力衰退7.負面情緒讓大腦誤判面臨生命威脅,主控權交棒給掌管呼吸和內分泌的生存系統8.決策力降到最低水平

資料來源: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永儀、交大傳播科技系副教授陶振超指導整理:單小懿

【延伸閱讀】你有這些「症頭」嗎?——成人注意力分散症自我檢測表 請回想過去6個月中,你發生以下情境的頻率有多少,並填入對應級別。 A:總是如此 B:經常 C:有時 D:很少 E:從未

1.進行一項工作時,若最有挑戰性的部分已經克服,你對完成最後細節感到困難的頻率是?2.當執行一項需要組織與條理的任務時,你對把事情處理得井然有序感到困難的頻率是?3.對於把會議時間、自己的責任義務記在腦中,感到困難的頻率是?4.面對一件需要大量思考的任務,你選擇逃避或拖很久才著手進行的頻率是?5.當你必須長時間定點坐著,因此感到煩躁、局促不安的頻率是?6.你覺得自己過動或被迫去做一件事情,就像有台馬達不斷驅動著你,這種感覺的頻率有多高?

結果說明:若你有4題以上的回答是A或B,建議可向健康照護專業人員諮詢,以確定是否患有「注意力分散症」。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整理:單小懿

【延伸閱讀】你知道自己的極限嗎?.人類能記住的短期資訊只有7個.人類注意力平均只能集中1小時.大腦最多只能同時處理2件複雜任務

資料來源:《練好專注力,事情再多也不煩!》、法國健康學院整理:單小懿

【延伸閱讀】閃神一下,損失比你想的大!—「注意力分散症」負面影響

25%的職場工作者欠缺創意,只會照表操課習慣快問快答,心理滿足感降低資訊量增加,大腦CPU當機,決策NG機率飆高企畫案被老闆退信10次,信心被擊垮mail一直來,分心讓智商下降10點會議通知每半小時敲一次,專注力不自覺飄走因脾氣火爆、與同事衝突,2%的工作者成為組織裡的混蛋忍不住想回簡訊和Line,暫放手邊工作,回神時忘了做到哪大腦為閃神付出的資源,讓人完成任務的效率慢20%因為注意力分散,欠缺耐心,5%IT工作者跟客戶吵架而失去生意時常分神、表現欠佳,3%工作者因此丟掉工作分心讓原本考試有80分的人,只考62分因員工注意力差,至2010年美國企業平均年損7,510億美元工時成本,約當台灣全體上市公司市值因員工注意力差,至2010年美國企業平均年損

資料來源:Basex企管顧問公司、《Fast Company》、《Newsweek》、《紐約時報》整理:單小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9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