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幫孩子找天賦第一步:一起吃晚餐


2013-06-03  TCW  
 

 

我們都知道,父母要幫孩子找到天賦,老闆要替員工找到熱情所在,他們才能做到最好。但是,天賦,到底該怎麼找?

你可以聽聽肯.羅賓森(Sir Ken Robinson)怎麼說。

他,是TED論壇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講者,提出了學校扼殺創意的革命看法。他所提出的教育報告〈我們的未來〉(All Our Futures: 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主張創意和藝術教育應被視為與智育同等重要,被《時代》(Time)雜誌稱為「二十一世紀中最重要的議題」。

繼二○○九年《讓天賦自由》、二○一一年《讓創意自由》後,羅賓森在今年五月推出新書《發現天賦之旅》中,他提出具體的「尋找天賦」計畫,讓每個人可以立刻開始尋找自己的天賦。

他談天賦,其來有自。因為他天生咬字不清,大舌頭非常嚴重,三歲起接受語言治療,四歲時又罹患小兒痲痹,行動不便外加天性使然,讓他變得熱愛獨處且內向。直到十三歲的表姊婚禮中,他被選為擔任餘興節目主持人,讓他意識到自己有面對群眾的天賦。只要一站上舞台,他很快便能放鬆並且享受舞台時光;「當你歸屬於天命時,時間感會改變,一小時感覺起來像是五分鐘,」羅賓森說。

羅賓森接受《商業周刊》獨家越洋專訪,除分享個人尋找天賦時應有的態度外,更首度披露自己身為父母、協助一對子女找尋天賦的心路歷程。以下是專訪紀要:

為何要尋找天賦?》自我實現時,身心更平衡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的三本書,都強調讓個人找到天賦是創意和文化教育的關鍵,為什麼這在二十一世紀特別重要?

肯‧羅賓森答(以下簡稱「答」):很多證據顯示,現代人比從前的人過得更不開心,原因之一是憂鬱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到二○二○年,憂鬱症將成為全球第二大死因, 如果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天賦,讓自己活下去的動力不是光為了謀生,而同時為了自我實現,以維持生命的平衡,我相信當人能活得全心投入(engagement),對身心都有幫助。

其次,經濟的理由。

如果人們能夠喜歡與投入所做的事情,工作會更有效率。

會遭遇什麼困難?》個人焦慮,與對環境恐懼

問:但多數人都沒有找到自己的天賦,在現實中,找尋天賦會遭遇到的困難有甚麼?

答:最主要的障礙是來自於自己的焦慮,焦慮通常表現在四個面向:

一、害怕跟他人有所不同;

二、害怕失敗;

三、害怕在旁人面前看起來很蠢;

四、害怕得不到朋友和家人的贊同。

個人的焦慮通常來自於對環境的恐懼,所以書中有好幾個例子嘗試改變外在環境條件,我們的天賦如同埋在地表裡的自然資源,你要找到機會去發掘,所以我認為,尋找天賦是一個雙向的旅程,必須同時往內觀察自己,也同時往外找機會。

對某些人而言,這只是剎那間的事情。有位經驗超過四十年的主廚,在當廚師之前,他原本從事別的行業,有一回跟朋友約在餐廳吃飯,朋友叫他不要從餐廳前面過來,改從餐廳後方過來。當他從餐廳後方穿越廚房的時候,突然覺得愛上廚房,覺得這才是他該做的行業。在突然時刻裡,靈光乍現這是我要的!

但另外一種,則像跟認識很久的人談戀愛,你突然意識到自己正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樂在其中,但過去一段時間裡,你可能將此視為理所當然;我就是這樣。

當我二十歲時,要導戲、要跟夥伴一起工作,要對很多人說話,每次都緊張得半死,可是只要一開始,我便樂在其中,而且很放鬆。我把這種情況視為理所當然,覺得每個人都做得到,之後我做研究、辦雜誌、教書,做過各種不同的事情,然後才發覺二十歲做的事情才是我的天賦所在。

這是一場旅程,但是你不可能規畫所有的旅程,英文裡面有個字叫作quest,意思是指人在一場目標不明確的旅程裡面旅行。年輕時,總有喜歡或不喜歡的事情,你要跟隨自己內在的習性,但是不可能掌握四十年後的某一天。

問:你把「找尋天賦」定義為自我發現的個人旅程,父母可以協助小孩找到天賦嗎?該怎麼做?

方法一:》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

答:當然可以。父母所能做的事,是盡可能的溝通越多越好,好比我們家會盡可能的聚在一起吃晚飯,我們不會有人到房間裡自己吃自己的,或者為了打電動不出來吃飯,除了晚餐也一起吃早餐,盡可能找時間全家聚在一起。

但,同時,要將他們視為獨一無二的個體,看他們的興趣所在。我有兩個小孩:詹姆斯和凱特,他們剛開始讀同一間學校,充滿學術風氣,有很多的理論和理性辯論,詹姆斯適應得很好,但是這所學校並不適合凱特,我們就把凱特轉到另外一所跳舞和設計教得比較好的學校,讓他們得以能個別發展各自的長才。

等他們再大一點,我們就協助他們從事自己想做的事情。詹姆斯讀大學時,他想當演員,剛好我們已經搬到洛杉磯,這裡的環境很適合當演員,凱特喜歡跟小孩在一起,選擇到紐約教書。教育方式,並不是完全的放牛吃草,而是深刻的與他們溝通,幫助他們了解到底自己想做甚麼,然後父母從旁支持。

方法二:》讓小孩有哭泣的機會

問:你曾經試圖影響小孩的想法或決定嗎?

答:是啊。但他們的生命不是我們的,偶爾也要把哭泣的機會留給她們。

當父母不是科學,你要經常下判斷,也可能犯錯,這很像駕風帆,你要觀察氣候,你要把風帆調順,也要注意洋流的變化,你得注意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這不是趟直線的航行。不過只要你跟他們維持良好的關係,願意開放跟他們溝通,這些都辦得到。

問:很多亞洲的父母,喜歡安排孩子去上很多才藝班,你覺得這是幫助孩子找到天賦的方法嗎?

答:安排孩子 接觸不同的活動、才藝,價值在於父母幫助他們擴展經驗,找到興趣所在。然而有時候孩子們的生活已經被安排得很緊湊,孩子變得非常疲憊,所以平衡是關鍵。

方法三:》找出孩子說不的原因

問:如果孩子在才藝課表現很好,但他沒興趣,父母還該讓他們繼續上課嗎?

答:這又回到個別性的問題。年輕人,在當時絕對會抗拒父母要他們學才藝,儘管到後來他們可能會很感激有過經驗:好比我小的時候被父母要求學鋼琴,很痛苦,但長大後,我很感謝自己會彈鋼琴。並不是不管孩子怎麼反抗,都要繼續,而是要他們遭遇挑戰,嘗試克服困難,讓困難延展他們的耐挫力,並且從中學到要贏得錦標、獲得肯定,背後一定有非常多的努力。

但是呢,我知道另外一種小孩,打從心裡痛恨學習樂器,此時父母就要重新思考。當你的孩子大吵大鬧不願意上才藝課的時候,第一步先觀察是否教學方法不適合小孩;第二步看看是否選錯了樂器;你的小孩其實喜歡別項樂器;第三步,如果前兩步都試過,他真的不喜歡樂器,父母便面臨抉擇是否讓孩子停課,或許把他的時間拿去用在別的地方更讓他有所收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