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轉載:皮海洲:在中國股市中股民的名字就叫「獻血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a9deb01017lwb.html

最近,「新股濫發」現象受到市場的極大關注。繼涪陵榨菜、洽洽瓜子、金字火腿之後,如今,紅棗、撲克也都要發股上市了,駕校、洗腳公司也在躍躍欲試。中國股市演變成赤裸裸的圈錢場所。

  財經名博博主沙黽農對此深有感慨。12日在 博客上發文,建議將「投資者」改名為「被融資者」,以此來體現中國股市對融資功能的重視。筆者也有同感,不過,對於老沙將「投資者」改名為「被融資者」的 提議卻不敢苟同。這個改名除了有些老沙作為文化人的「文縐縐」之外,感覺並不是特別貼切。

從 狹義的角度來講,「投資者」是對股民的一種稱呼,一種尊稱,是監管部門送給股民的「高帽子」。實際上,這個稱呼本身就不貼切。試想股民進入股市,有幾個真 是奔著「投資」而來?其實大家都是來投機的,並且,就中國股市而言,也沒有幾隻股票是值得投資的。也許真正的投資者根本就不會進入中國股市。因此,稱股民 為「投資者」,既是對股民的高抬,同時也不乏美化中國股市之意。其實,股民就是「民」,更適合目前中國股市對股民的定位。

  老沙將「投資者」改名為「被融資者」,也即將股民的名字叫做「被融資者」,這個叫法,僅從融資的角度來考慮,是合適的。但股市不只有融資,還有其他的方面。這樣「被融資者」的叫法未免過於狹窄。以筆者之見,將股民的名字定名為「獻血者」更合適。

  中國股民首先是向上市公司「獻血」。這一點體現的是股市的融資功能。在這個環節,股民作為「獻血者」來說,扮演的就是「被融資者」的角色。比如,在過去的20年裡,股民為上市公司「獻血」3.7萬億元。其中,僅去年一年,就「獻血」1.02萬億元。而且,近年來,上市公司從股民身上「採血」,使用的「針筒」都是「三高」牌的,一次抽個夠,讓股民不僅體虛,而且腎虧。

  其次是向大小非「獻血」,這是經過2005 年股改、中國股市全流通後,中國股民「獻血」的又一主要對象。股權分置時代,大小非不能上市流通,股民無須向大小非「獻血」。但股改過後,大小非都可以上 市流通了,股民就成了天然的「獻血者」。正是因為有了股民的「獻血」,不僅國企的大股東們可以大把大把地套取現金,那些民營私營企業的老闆們也因此一個個 成了億萬富翁、十億萬富翁乃至百億富翁,成為中國的首富。而且在向大小非「獻血」的過程中,不僅中國的大小非從股民的身上大量吸血,甚至就連高盛這樣的老 外,也被中國股民的血液滋補得異常滋潤。如海普瑞上市一年,股民們損失慘重,而擁有9000萬海普瑞解禁股的高盛,卻可以淨獲利30億元以上,高盛的獲利就是中國股民們獻出來的「血」。

  其三是向以投資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獻 血」。雖然股民與投資基金等機構一樣都被稱為是「投資者」,但股民顯然是機構的「菜」,股民的「血」也是為機構準備的。比如,投資基金名義上是為基民理 財,實際上就是寄附在基民身上的吸血蟲,靠吸基民的血過日子。如2010年,投資基金總共才賺了51億元,但管理費卻收了302億元;而2008年基金公 司甚至虧損了1.5萬億元,但當年提取的管理費高達307.32億元。這些高額的管理費,就是股民們獻出來的「血」。

  此外,是向上市公司高管們「獻血」。一些上市公司儘管業績不佳,有的業績下降,有的甚至虧損,當然也有的公司雖然業績增長,但對投資者卻一毛不拔,然而這些公司高管的薪酬卻大幅增長,年薪甚至高達數百萬,上千萬元。這些公司高管之所得,同樣就是股民們獻出來的「血」。

  所以,在股市裡,股民就是「獻血者」。而且,在這個「獻血者」前面,還可以加兩個修飾詞,即股民就是「萬能的、義務獻血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18

獻血量增長進入瓶頸期 輸血藍皮書披露行業十大困惑

“為什麽獻血要無償而輸血要收費?”“為什麽要獻血給陌生人用? ”“獻血會影響健康?”“獻血會感染疾病?”……

血液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共資源,稀缺並被普遍需求,世界各國均將血液管理工作納入國家策略層面進行規劃和管理。12月2日,在上海發布的首部《輸血服務藍皮書》稱,采供血行業“無人不知”但又“無人不謬”。

除了上述這些疑問外,藍皮書主編、上海市血液中心黨委書記、世界衛生組織輸血合作中心主任朱永明還列舉了輸血行業目前面臨的十個方面的困惑。

無償獻血的定義和驅動模式。朱永明提出,當前各地獻血量的增長都進入所謂瓶頸期,增長勢頭減緩,供血和臨床需求的差距不斷加大。這個減緩或瓶頸,是新一輪迅速發展前的換擋過渡期,還是成為長期趨勢?如是前者,減緩的原因和以後會迅速發展的動因分別是什麽? 過渡期有多久? 如是後者,怎麽破解? 是不是應該從重新思考無償獻血的含義和驅動模式開始入手?

地方政府、社會各界對采供血工作的支持。前者表現的是財政補貼、人員招聘、績效管理等方面不到位,牽頭領導作用弱等問題;後者表現的是有關職能部門或社會單位對采血點設置、無償獻血宣傳等不支持或設置障礙等問題。

對新技術、新模式的敏感性。雖然血液核酸檢測已經全面進入常規化,但是對比20世紀90年代艾滋病和丙肝抗體檢測的引入和采用,目前在采用細菌檢測、病原體去除、全面去白等新技術,以及獻血者再歸隊、血液安全監測(haemovigilance)、PBM等新模式方面的進展均比較緩慢。

臨床的結合和指導。血站與醫院臨床科室的專業聯系還不夠,在履行指導臨床醫療用血工作方面無論是能力還是途徑都不夠。大部分醫院的輸血科不屬於臨床科室,這不利於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和對臨床輸血的指導。

法規體系的定位和協調。與血液監管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指南以及如何將其定位、發揮作用、相互關系等尚待明確和理順,及時更新和修訂的機制尚不全。

信息系統建設。血液信息系統孤島化嚴重,關於系統聯網的呼聲雖然強烈,但是在聯網目的(功能)、聯網方式、技術前提(比如數據、代碼、系統等的標準化)、隱私和信息安全(防止泄露,防止被企業濫用)等重大基礎問題上,還缺乏全面思考和共識。

各地發展差距。跟社會經濟發展差距類似,各地區血液事業發展也不平衡。由於單位運行模式、財務制度、監管要求的改變,原來常見的形式多樣的地區間、單位間的對口支援以後可能越來越難見。

血站分類、定位和監管模式。朱永明說,各地血站普遍存在與人員績效、單位分類管理有關的問題。有些地區“把血站當成機關,把獻血當成公務活動,把獻血者、誌願者當成公務員”的傾向顯著。

決策程序和依據。有些重大決策長期存在爭議,如延長血樣保存期、全國統一血費項目和標準而非統一測算方法等,事先缺乏調研和溝通,事後缺乏宣傳和補救。

對行業及其前景的思考。朱永明說,有些發達國家近年臨床用血顯著減少(當然依然遠遠高於我國的水平),造成血站運行成本上升而收入下降(供過於求),有些血站甚至難以為繼。國內外都有幹細胞誘導血液成分的成功報道。這些都可能會對采供血行業的前景、機構設置和運行產生深刻的影響,業內基本尚未關註和研究這些影響及其對策。

藍皮書介紹,自“十二五”以來,國內血液制品行業無論是原料血漿采集量,還是血液制品產量、品種均逐年增長,但距離滿足臨床需求仍有相當差距。

統計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全國原料血漿采集量有較大提升,2015年全國采漿量接近600萬升,較2014年增長了約12%;在冊供漿員數量明顯增長,超過了200萬人。

隨著采漿量的提升,我國血液制品產量也出現了較大幅度增長,其中靜註人免疫球蛋白(pH4)批簽發量從2011年587余萬瓶增長至2015年857余萬瓶,國產人血白蛋白批簽發量從2011年約2000萬瓶增長至2015年的3000余萬瓶。

但據藍皮書介紹,我國血液制品仍然供不應求,進口人血白蛋白比例已從2011年的40%增長至2015年約60%,雖然其增長趨勢放緩,但隨著市場需求不斷加大,若采漿量得不到較大提升,市場缺口將進一步擴大,進口比例也會隨之增加。

目前,我國血液制品結構仍以白蛋白為主(占比64%),存在品種單一、資源有效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全國30余家血液制品企業能夠生產人纖維蛋白原、三種特免球蛋白、人凝血酶原複合物、人凝血因子Ⅷ的企業不足10家,尤其凝血因子類產品更是血友病患者的救命藥,供應量常處於短缺狀態。

“如何進一步提升采漿量,擴大各制品生產規模,提高血漿資源和采漿資源的利用率,緩解供需緊張仍是我國血液制品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藍皮書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970

叫停互助獻血:部門利益與民眾權利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3548

2017年6月6日,海口,一位獻血者正在捐獻血小板。視覺中國丨圖

無論叫停互助獻血在管理者看來是否有足夠多的“好處”,也無論這些做法在其他人看來有多少“壞處”,現在應該討論的,除了如何解決燃眉之急,就是這種叫停是否合法,是否充分保障了民眾的法定權利。

新春佳節,國人舉家團聚時,很多血液病或其他需要用血,特別是血小板的患者,卻在經歷一場悄然而至的重大危機,他們的命運,很可能被一紙叫停互助獻血的通知所改變。媒體報道,有部分患者無血可用,他們的生命健康權正在受到威脅,而部分醫生對這一政策可能會加重“血荒”亦表達了憂慮(南方周末相關報道《停止互助獻血,北京醫院血小板供應緊缺》)。

北京市衛計委和紅十字會於2018年2月5日聯合下發了《關於強化無償獻血與臨床用血管理工作的通知》: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於做好十九大期間醫療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國衛發明電【2017】53號),從2018年2月10日起,北京市正式停止互助獻血。

據衛計委的解釋,這是為了打擊血頭,加強用血管理,保障血液品質。事實上,全國多地衛計委已分別下發通知,要求逐步取消互助獻血。

互助獻血確實存在很多問題,不僅有血頭操縱非法賣血交易,還可能因職業賣血者的存在而導致血液品質下降,影響用血安全。但是,對部分急需用血的患者來說,互助獻血在短期內是面對血液短缺,可以選擇的一種解決方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第十五條規定:“為保障公民臨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國家提倡並指導擇期手術的患者自身儲血,動員家庭、親友、所在單位以及社會互助獻血”,所以,互助獻血是受到現行法律保護的合法行為。

那麽問題來了:作為衛生行政管理機關,衛計委為什麽要叫停互助獻血,以及是否有權以部門行政文件抵觸現行法律呢?

2016年,全國共有1400萬人次參加無償獻血,獻血率達到1.05%,而發達國家約為3.3%。同時臨床用血需求以每年約10%-15%的速度增長,但獻血人數增長緩慢,導致供需缺口逐年增大,這就是國內“血荒”現象存在的現實基礎,也是獻血法允許互助獻血的主要原因。

然而,血頭和非法賣血現象的存在,就像“黃牛”一樣,讓血液管理複雜化,同時血液品質問題還可能會給醫療機構帶來風險。但如果在人大提議修法,程序複雜,且會因現實條件不具備而很難實現,所以衛計委才會希望利用行政通知叫停互助獻血,減輕自己的負擔和責任。

不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行政法規須“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與現行法律相抵觸的規定無效,且制定行政法規需履行一定的法定程序,“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社會公眾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采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根據目前了解的情況,衛計委發布的這份事關國民生命健康權的《通知》,不僅違反了上位法,也未公開廣泛征求意見,或履行聽證等法定程序。

在這一問題上,如果僅為打擊血頭、方便管理和規避行業風險,就忽視患者權益和民生需求,以與現行法律不符的行政通知,損害民眾的法定權利,似乎並不是一種負責任的做法。

治理互助獻血中存在的不規範甚至違法行為,是很必要的,——這對包括患者在內的所有人也都是有利的。但血荒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且規範管理也並非只有叫停這一種方法,就像不能因為車禍會死人就禁止車輛行駛一樣。如此因噎廢食,難逃懶政和無視民生之嫌。

很多媒體對這件事進行了報道和評論,但無論媒體的批評,還是衛計委的解釋,基本上都集中在這件事的“利弊”分析上,即叫停互助獻血會有什麽“好處”或“弊端”。衛計委認為這樣可以方便自己的管理,並打擊血頭;批評者則認為叫停互助獻血會加劇“血荒”,甚至可能讓獻血義舉成為不可能。

然而,在這種事關國民生命健康權的重大問題或社會熱點問題上,“利弊”分析固然重要,但這僅是一個功利性的標準,往往與立場相關,存在主觀性。真正有價值的分析必須建立在更客觀的標準,或關註民眾的“法定權利”之上。

無論叫停互助獻血在管理者看來是否有足夠多的“好處”,也無論這些做法在其他人看來有多少“壞處”,現在應該討論的,除了如何解決燃眉之急,就是這種叫停是否合法,是否充分保障了民眾的法定權利 。

如果政府部門僅僅關註某項政策的功利因素,把管理者心中主觀的“利弊”判斷,淩駕於客觀的民眾法定“權利”之上,這些做法既與依法治國的理念不符,也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

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法律是社會的底線,行業管理者不僅要依法行政,也要做民眾權利的守護者,而不是突破底線,去損害甚至破壞民眾權利。

雖然互助獻血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在保障患者用血的基礎上不斷規範和改善,但簡單地叫停,既不符合現行法律規定,又損害了國民的法定權利,且可能陷部分患者於危局,這種不負責任和缺乏管理智慧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公共政策研究室特約研究員,長期關註醫改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143

互助獻血制度取消之後

在獻血安排上,我國嚴格實行無償獻血制,但作為應急和補充,也確立了互助獻血這一政策。互助獻血制度在實施了20年後,今年3月底,這一制度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取消。第一財經1℃記者多方采訪業內人士獲知,取消這一制度的主要原因是,該制度導致以互助獻血為名的非法血液交易大量存在,嚴重影響到了血液質量和用血安全。

2月10日,按照國家主管部門統一部署,北京市全面取消互助獻血後,曾出現短暫用血緊張,由此產生了對取消互助獻血的質疑,認為這是不科學的“一刀切”。

1℃記者采訪發現,在出現用血緊張後,北京市通過從周邊省市調血,組織無償獻血等方式,已經緩解了用血緊張。相關醫學界人士表示,互助獻血除了帶來用血安全問題,也會使無償獻血人數下降。想緩解用血緊張,無償獻血是唯一方案,是必由之路,也是國際慣例。

暫時性供血緊張

4月27日,北京市海澱區知春里附近的一個小區內,25歲的女孩林依(化名)在家靜養,她臉色蒼白。林依是一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2017年8月在北京的一家三甲醫院做了骨髓移植。但隨後便出現了一些並發癥,這讓已經艱難治療了近兩年的她,還要面臨繼續煎熬。

在她看來,能成功配型做完骨髓移植,已經很幸運。但仍然看不到的頭的治療又給她帶來另一個挑戰——血小板太低,無法如期進行後續治療。想解決這個問題,只能補充血小板。

2018年1月底,林依在家中休養,由家人與之前住院治療的醫院聯系,只要有可用的血小板,馬上就可以回院治療。林依回憶,當時家人連續多日與醫院聯絡,得到的答複都是需要等待。當時林依的並發癥已經非常嚴重,“身上很多地方發炎,高燒難退,而且很怕出血,因為血小板太低,止血很困難”,林依告訴1℃記者,她當時一度認為自己的生命可能隨時會畫上句號。

在林依治療的兩年中,也遇到過血小板供應緊張的情況,但基本都在三天左右解決。而這次,林依等了接近一周時間,依然沒有等到。2月7日左右,從醫院詢問情況返回的家人告訴林依,目前不是她一個人遇到了暫時用不上血小板的情況,醫院里的其他一些患者也都在等待,有的病友病情更嚴重,實在等不下去,轉到了其他省市治療。林依的家人也急忙想辦法,發動身邊各類親朋好友為林依獻血,甚至在網上發帖向社會上的愛心人士求助,希望能有和林依血型相同的人士可以獻血。

但當家人進一步打聽情況後獲悉,即使有血型相同的愛心人士願意給林依獻血,這個方法也不能實現了。因為北京市在2月10日已經正式開始實施新的政策,取消互助獻血。林依和家人這才明白,包括她在內的病友,為何這次等了很久也輸不上血小板。互助獻血的取消,讓林依陷入了絕望。不過,幸運女神眷顧了她,經過調養和治療,她的血相逐漸恢複正常,血小板指標也開始上升。3月中旬,林依入院開始新的治療,也暫時沒有了對血小板的迫切需求。林依告訴1℃記者,3月住院期間,她也註意到,仍然有個別病友出現用血困難。

血液黑產

按照我國《獻血法》的規定,為保障公民臨床急救用血需要,國家提倡並指導擇期手術的患者自身儲血,動員家庭、親友、所在單位以及社會互助獻血。在供血緊張的情況下,患者的親屬先在醫院開具《互助獻血申請書》,然後到血站登記獻血,之後憑獻血證到所在醫院,為病人換取所需的等量血。這成為互助獻血在法律上的最重要依據。一直以來,互助獻血為緩解用血緊張,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京是國內最優質醫療資源的聚集區。以用血量最大的血液病治療機構為例,目前在京最好的血液病醫院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該院對外公布的信息顯示,血液科現有病床370張,年收治來自全國各地的血液疾病病人1萬人左右。互助獻血取消,帶來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即使是患者的直系親屬,血型與患者相符,也不能再定向獻血。患者只能根據病情的緊急程度等待調劑分配。血液的特殊性,決定了它不可能百分百的實現隨時想用,隨時就有足夠的量。互助獻血取消,自然直接導致了用血緊張。

既然互助獻血有助於緩解用血緊張,為何又宣布取消?從北京市衛計委的對外消息看,這並非北京市的一地行為,而是北京市按照國家衛計委的要求進行本地落實。國家衛計委要求,在今年3月31日前,全面取消互助獻血。這也就意味著,全國各省市均已經取消互助獻血。這一新政策的出發點,是為了保障用血安全。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是,長久以來,有不法分子鉆了政策的空子,打著互助獻血的名義,組織有償獻血,形成了一個黑色產業鏈,出現了一些“血頭”。同時,一小部分貧困人群賣血為生,也嚴重影響到了他們的身體健康。

5月4日,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治療的一些血液病患者的家屬告訴1℃記者,從前在這家醫院附近,總有各類人員聚集,散發各類小廣告卡片,其中最多的就是用血的廣告,“這些廣告卡片有直接往手里塞的,也有放到醫院衛生間里”。這些人實際就是在組織有償獻血和售血,有的患者病情危重,急需用血,家屬最終求助於這些“血販子”。記者當日在這家醫院門口附近觀察,未見有人再散發類似廣告卡片,周邊地面可見的一些被丟棄的醫療廣告卡片,內容基本都是收藥、提供救護車、周邊租房等。

不法分子打著互助獻血名義,組織有償獻血,最終被公安機關打擊,這樣的新聞報道時不時便見諸報端。互助獻血取消,直接終結了搞非法血液交易的可能性。前述患者家屬對1℃記者表示,他們也支持理解這一政策出臺的初衷,但一度出現的用血緊張也確實讓他們想起來就後怕,“這種病太厲害,沒法順利用上血,救不過來也不是沒有可能”。

1℃記者註意到,各地均已經開始落實取消互助獻血,有的地方則在一兩年前就已經叫停互助獻血。例如,廣東省於3月31日起在全省統一取消互助獻血。四川省的實施方案為:從2017年12月初開始,除邊遠地區以外,各地原則上不開展互助獻血,並於2018年3月底前取消互助獻血。在廣西南寧,2016年12月25日,血站即口頭通知該市各醫院,從當日起暫停互助獻血。2017年3月,該市衛計委正式發文,明確全面暫停互助獻血。按照國家衛計委的統一要求,目前全國均已經取消互助獻血。

義務無償獻血是必由之路

取消互助獻血,鏟除了“血頭”組織非法血液交易的土壤。但由於短暫產生的用血緊張,也一度產生了的一些爭議。1℃記者從北京市醫療系統一些人士處獲悉,互助獻血取消後,由於出現用血緊張,北京市采取了緊急應對措施,包括從周邊省市調血。進入3月,無償獻血迎來一個高峰。目前用血緊張情況大幅度緩解。

1℃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早在2008年就已經開始同河北、山西等周邊省市建立長效血液保障聯動機制。一旦北京需要大量用血時,將向周邊省市請求支援。1℃記者從山西省運城市衛計委獲悉,3月中旬,該市接到山西省衛計委的通知後,組織了20萬毫升血液支援北京用血,這成為山西省首批支援北京的血液。

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官網的信息顯示,春節後的2月底開始,北京各大單位開展無償獻血活動。3月23日,中國石油員工開展無償獻血,實際獻血人數291人,獻血總量達6.26萬毫升。北京交通大學組織教職工和學生無償獻血,252人捐獻全血251.3單位, 50260毫升。3月9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有87名職工無償獻血,共獻血17400毫升。

用血緊張出現後,北京市衛計委也對政策作出微調。北京市衛計委公布的通知稱,對於需要緊急用血、用血量大的醫院,會做個別化的處理和安排調度。前述患者家屬告訴1℃記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在2月11日後也為血液病病人開通了“綠色通道”,即病人家屬到醫院登記備案,核查身份及親屬關系,通過後可義務捐獻血小板。捐獻的血小板會由血液中心轉回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血庫。醫院在這個過程中嚴格核查,若發現有人冒充家屬獻血,會取消這一資格。捐獻的血小板回到醫院血庫後,要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分配,不會再是指定互助的模式。通過這種方式,用血緊張也得到了緩解。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航天中心醫院多名醫生向1℃記者分析,本次用血短暫緊張,主要體現為血小板緊張。與血漿不同,血小板的存儲期限只有5天。由於中間需要檢測,最終的存儲期限也就剩下2-3天。而紅細胞的存儲期限可以達到一個月左右,血漿則可以存儲四五年。後兩種的回旋空間大。

前述幾名醫生表示,在本次用血緊張期間,北京很多醫生們紛紛站出來義務獻血,希望能為緩解用血緊張起到作用。但近幾年,由於互助獻血產生了有償獻血,一些原先無償捐獻血小板的人,加入到有償捐獻行列。想讓他們能回歸無償捐獻,有一定困難。但從長遠來看,解決血液緊張,依然還要靠無償獻血,全面取消互助獻血只是早晚的問題。

2017年11月10日,在當時的國家衛計委一次例行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6年全球血液安全與供應報告》顯示,我國血液安全供應水平位居全球前列,無償獻血人次數和采血量位居全球首位。而根據國家衛計委統計,2016年,我國全國共有1400萬人次參加無償獻血,采血總量達到2360萬單位。2017年前3季度無償獻血人次數和采血量較上一年同期分別增長5%和7%。獻血率達到10.5/千人口,其中,高校學生、公務員和醫務人員獻血率分別達到78/千人口、69.2/千人口和52.5/千人口,發揮了表率作用。

我國提出的目標是,到2020年,獻血率達到15/千人口。但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評估,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如果想要滿足用血的需求,應該有千分之二十左右的人獻血才能達到。我國距離世衛組織評估的比例,還有一定的差距。

前述醫生向1℃記者表示,要解決用血緊張,從臨床的微觀層面,應該鼓勵更加科學的用血管理措施。如註意自體血的回收,降低血液丟失率,減少異體輸血量。而對於類似貧血類疾病的患者,應該提前治療,減少手術等治療過程中的失血。通過臨床實踐經驗來看,采取這些措施,異體輸血量會有大幅度降低。

在互助獻血取消後,應該繼續加大無償獻血的力度,提高全民無償獻血的意識。目前可行的加大無償獻血力度的方案包括政府加大動員力度,並率先垂範。現在各大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每年都組織無償獻血。而在未來,應該在無償獻血進一步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因為,無償獻血是緩解用血緊張的唯一方案,是必由之路,也是國際慣例。

2018年世界獻血者日的主題為,“為他人著想捐獻熱血 分享生命”。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實現100%自願獻血的目標,人們認識到定期獻血的自願無償獻血者至關重要的作用。定期獻血者是最安全的獻血者,他們是滿足需要輸血的所有患者需求的可持續國家血液供應的基礎。擁有合格的獻血者隊伍成為每個國家一項優先關註發展的重要任務。在中國取消互助獻血制度後,人們會看到,實現100%自願獻血目標,對一個社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參加無償義務獻血的人也必然會增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6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