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解讀蘭亭集勢IPO:中概股回暖了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329.html

今天,蘭亭集勢(NYSE:LITB)即將登陸紐交所,這也是今年在美上市的中概第一股。雖然這並不是一筆大的Deal,卻是頗具風向標的Deal。自從去年11月21日歡聚時代(NASDAQ:YY)成功上市之後,已經有半年多的時間沒有中概股上市了。即使是看去年全年,除了歡聚時代,也只有唯品會(NYSE:VIPS)在美國成功上市。那麼,通過蘭亭集勢這個風向標,我們都能夠解答哪些問題?老冀採訪了一些相關人士,試圖為您解答一番。

問題一:股票值多少錢?

  在眾多渴望赴美上市的公司中獨拔頭籌,蘭亭集勢贏在了準備得比較早。據瞭解,早在2011年蘭亭集勢就在準備上市的事情了。去年時間之窗一直都沒打開,直到今年最近這幾個月,美國股市出現了持續上揚的行情,道瓊斯指數也從年初的13000點漲到了15000點以上。另一個原因就是蘭亭集勢去年第4季度和今年第1季度已經連續盈利,這也能夠給投資者較大的信心。

美國投資者非常看重基本面,那麼,這家公司的基本面如何呢?老冀從各方面的數據來看,蘭亭集勢在海外B2C這個細分領域算是領頭羊。華興資本旗下的華興證券也是蘭亭集勢的承銷商之一,華興資本董事長兼CEO包凡認為,蘭亭集勢的核心競爭力在兩頭:一頭是抓需求,通過互聯網直接對接海外消費者的需求,另一頭是改造供應鏈,尤其是在做得比較大的婚紗等垂直行業整合了產業鏈的生產能力並壓縮了其他中間環節。老冀覺得,蘭亭集勢其實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改造傳統行業的又一個典型案例。

這種「兩頭對接」的商業模式固然不錯,卻也面臨著很多的挑戰,最大的挑戰就是人民幣的升值和國內各種要素價格的持續攀升,這都會使得蘭亭集勢的競爭力下降,利潤空間縮小。老冀研究了一下蘭亭集勢的成本結構,發現它的營銷費用竟然佔到了淨營收的25-30%,主要花在了搜索引擎、展示廣告、聯盟廣告、郵件營銷和社會化營銷等互聯網推廣上了。例如,蘭亭集勢在谷歌等搜索引擎上以17種語言至少投放了數百萬的關鍵字廣告。由於創始人郭去疾曾經在谷歌工作,對於搜索關鍵詞廣告的理解要比其他公司深刻得多,因此蘭亭集勢的廣告投放效果也會更好一些。當客戶形成購買粘性之後,營銷費用就不會再隨著收入同比增長了,這個時候蘭亭集勢的利潤空間也就「省」出來了。

那麼,蘭亭集勢上市首日的表現會怎麼樣呢?老冀與業內某知名分析師交流了一下,他比較樂觀,認為首日收盤價應該會上漲20-40%。

老冀倒是感覺未必有那麼樂觀。可以參考一下同類上市公司的情況。目前電商行業比較喜歡用PS(市銷率,即每股價格與每股營業收入的比率)來估值,如果按照2012年的每股營業收入計算的話,同樣在紐交所上市的唯品會目前的PS為2.3,蘭亭集勢的IPO價格如果是9.5美元的話,PS也在2.3左右。不過,現在外貿的想像空間顯然不如內貿。因此,老冀覺得蘭亭集勢上市首日應該不會有多大的漲幅,實際情況如何,6月6日收市就可見分曉。

問題二:中概股回暖了嗎?

蘭亭如果成功上市,是否意味著中概股美國上市的大門又一次大開?恐怕沒有那麼樂觀。紀源資本合夥人李宏瑋認為,今年能上兩三家公司就不錯了。她以前曾經做過投行業務,中概股公司要去美國上市,首先需要向美國證監會公開報材料,然後還要路演,這些都需要資本市場的大環境配合才行。即使是這樣,也需要一個半月的時間才能完成。而現在公開報材料的中概股公司還沒有,這也意味著今年上半年不會再有其他中概股登陸美國了。

華興資本董事長兼CEO包凡也覺得今年中概股美國上市沒多大的戲,上半年也就蘭亭這麼一家了,下半年可能也就「去哪兒」這家公司還有機會,其他公司都不會有太多機會,他覺得可能2014年會好一些。

包凡在去年還操刀了一個非常有里程碑的案子,就是亞信聯創的私有化和退市。2000年的時候,作為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中概股,亞信在納斯達克上市並受到熱捧,其中就有包凡的參與。轉眼過了13年,亞信聯創已經成為僅次於Amdocs的全球第二大電信軟件公司,盈利狀況也相當不錯,卻選擇了從美國退市。這其實也反映了一點:中概股在美國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由於層出不窮的中概股先後出事,加上VIE的衝擊,使得美國本土的投資者對於中概股已經基本上失去了興趣,這些股票的估值普遍偏低。

目前在美國上市的TMT領域的中概股大概有56家,其中市值超過30億美元的也就5家:百度、網易、奇虎360、新浪、優酷土豆,佔比不到10%。5-30億美元的也只有15家,剩下的36家的市值都低於5億美元,很多中概股的市值甚至低於他們的現金,PE(市盈率)低到了3倍的公司也不在少數。美國投資者在用腳投票來懲罰所有的中概股。

除了亞信聯創退市之外,這幾年退市的中概股還真不少:盛大網絡退市了,分眾傳媒退市了,文思與海輝合併之後仍然退市了,最近柯萊特也鬧著也退市,不過另一家在國內A股上市的服務外包公司博彥科技卻也宣佈了要收購它,這也難怪,人家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博彥科技的市值都有11.6億人民幣了,已經在美國上市3年了的柯萊特的市值才不過7770萬美元,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蘭亭集勢的IPO也發出了一個明顯的中概股退潮信號。這次IPO有5家承銷商,主承銷商是瑞信和Stifel,副承銷商還有Pacific Crest Securities、Oppenheimer & Co、華興證券(香港)3家。不過據瞭解,除了瑞信依靠強大的品牌和分銷能力完成了一部分股票銷售之外,無論是Stifel還是Pacific Crest Securities、Oppenheimer & Co這3家承銷商基本上無所作為,根本就沒有賣出去多少股票,剩下的基本上都是華興證券賣出去的,買進的大部分都是有著中國本土背景的投資者。

這也說明,即使是對於中國的TMT企業來說,未來美國也不再是最大的融資市場了。老冀再問大家一個問題,目前市值最高的中國TMT企業是誰,是在香港上市的騰訊,其市值已經高達5600億港元,遠遠超過在美國上市的百度(當前市值約330億美元)!

接下來,預計還會有更多的重頭戲會在香港上演,例如也許市值高達600-1000億美元的阿里巴巴集團的IPO也只會在香港進行,很多手機遊戲公司的IPO也會在香港,他們的美國中概股PE普遍在10倍以下。

這些公司本來市場就在中國,如今主力投資者也都是中國背景的機構,估值也是中國高,他們還有什麼理由非要去美國上市?唯一的問題就是香港本土投資者過去對於TMT公司不太感興趣,不過這也沒太大關係,香港是全球的金融中心,本地散戶本來就不是主力。

所以說,即使蘭亭集勢成功在美國上市,一點都不意味著美國大門會再次打開,反而給人一種中概股「迴光返照、英雄遲暮」的感覺。未來對於中國的TMT公司來說,美國都不再是第一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