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你真的瞭解利差交易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532

上述圖片來自WSJ

 
當「日元利差交易」這個名詞滿天飛的時候,人們究竟知道什麼是利差交易嗎?為何這個詞總是被頻繁的錯用呢?
 
Mark Dow談了對利差交易的認識,首先從歷史開始。
 
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情況已經越來越明顯了,日本央行準備在與通縮的戰鬥中採取越來越激進的措施。隨後也正是日本央行開啟了央行史上最大膽的貨幣試驗,最終給我們帶來了諸如零利率(ZIRP)和量化寬鬆(QE)這樣的新概念。
 
而對於投資而言,這種變化意味著:日本利率快速跌至0,而美國的利率則遠在5%以上,而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紛紛敦促日本讓日元貶值以逆轉通脹預期。在這種情況下,對沖基金該怎麼辦呢?當然是大規模做空日元。
 
投資者不僅可以預計日元貶值,而且巨大的利差也給這種交易策略以支持,或者用做固定收益那些人的說法,帶來了正利差。在這種情況下,日元需要升值5%才能達到平衡點。
 
而事實上,在1995-1998年期間,美元對日元匯率從80升至140。由於正利差構成了這一交易策略總回報中的相當大一部分,這一策略很快就被稱為「日元利差交易」(順便提一句,對這段時期日元從80跌至140的美好回憶正是當前許多做多美日匯率的對沖基金背後的支撐因素)。
 
但直到1998年,日元利差交易在圈外仍然少有人知曉。直到那個時候,這仍然是少數對沖基金和固定收益天才的玩物。然而,就在那一年,俄羅斯違約引發軒然大波,市場看到了這些少數人所承擔的大量風險出現了無序的關閉。從俄羅斯國債到丹麥MBS再到亞洲貨幣,看起來每種資產都由做空日元的頭寸「融資」。LTCM以及那些跟隨他們的華爾街投行自營交易部門處在了漩渦中心。此外,還有許多許多人,比如Julian Robertson的老虎基金,也遭重創。
 
「利差交易」一詞迅速變成金融領域的通用詞彙,以至於近期任何日元或者其他貨幣的空頭都被一些分析師和股票投資者稱為「利差交易」。
 
但這是錯的。想想看,如今誰的利率更低?美國還是日本?是的,現在不存在利差。那麼歐洲VS日本呢?同樣也不存在。投資者做空日元僅僅是由於他們下注日元貶值,而非利差的原因。
 
那麼如何定義利差交易呢?很簡單呢,如果,當你建立一個頭寸,而你預期收益的絕大部分來自於你做空的資產(也可以包括現金)與你做多資產之間的利差,那麼你就在執行利差交易。
 
這意味著這筆配對交易的價格波動相對於利差而言較小。
 
比如:如果你做澳元與美元之間的利差交易,兩者之間的利差目前約3%。沒有很多利差空間。而儘管近期兩種貨幣的價格波動從歷史標準看非常低,但仍有約10%。這意味著你的回報主要受到貨幣升值/貶值的影響,而非利差。你可以稱這筆交易有正利差,但你不能將其稱作利差交易。
 
經典的貨幣利差交易來自於之前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有著固定匯率和高利率的時期,這主要是由於這些經濟體的金融市場很小且缺乏政策可靠性。但如今時代已經變了。在外匯市場領域,已經很少有真正的利差交易。相對於潛在的利差,匯率波動性過高了。近期唯一真正的利差交易的機會出現在債券市場,主要經濟體金融市場的低政策利率和陡峭的收益率曲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