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封面故事——中國的理財產品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dbn.html

大家討論理財產品的問題,這裡做一些說明。

理財產品的出現,一方面是利率市場化的方向。 另一方面,大概是想改變中國的信用擴張,主要通過銀行貸款這個方向。

封面故事鈥斺斨泄睦聿撇

以前大家批評中國的金融機構,主要是太政策性,不夠市場性。或者說不願意承擔風險。意思就是你只要是大國企,有政府政策支持,我就貸款給你。反正出了問題,政府要出來解決。你要麼靠財政補償我,要麼別的辦法解決問題。這種政府背書的話,估計你貸款利率,就不好高到哪裡去。就像美國政府的國債,是吧?

但是因為銀行的資金來源是存款,那麼存款利率肯定就上不去了。基本上,就是老百姓的錢,拿點利息(如果通脹壓不住,那就啥利息都沒有,可能還是負利息),然後銀行低利率貸款,全國搞基建。好處,就是中國幾十年就翻天覆地,不好處,就是私人經濟這一塊,就融資比較難,而且地方政府大干快上,重複建設,資源配置,不太理想。

在這個政策出台下的理財產品,就是想把信貸擴張的方式和風險,都分攤開來,多元化一點。改革的結果,就是在2012年7月,里程碑的事件出現了,就是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信用擴張,和銀行的信用擴張,是平分秋色了。在2010和2011年,中國的信用擴張/GDP的比例是175%,結果2012年變成了190%。

這種情況下,你周小川想搞穩健貨幣政策,光管銀行,是沒有用的。因為黃河的水控制了,長江的水還嘩嘩淌。所以2012年你最後去控制銀行借貸,沒用。地產還是要抬頭了。這樣的好處就是,所有的金融機構,都沒有啥壞帳哈。正如同學們討論的時候談到的。其實因為信用比較充分,大家都可以靠信用來撐住現在不好的貸款。如果信用給緊縮了,短期之類,大家肯定會看到各金融機構的壞帳上升。有的還可能大幅上升。

不過不管的話,問題就是這些新的信用擴張的手法和風險都比較大。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銀行把資金平衡表中的存款,移到了表外。然後給個比存款利率高150個基本點啥的,設計出來的理財產品,好像存款那種,然後老百姓給一忽悠,大家就沒啥疑心去買了。

那麼這些產品的投資去了哪裡?估計兩個方向,一個是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搞城市基建。另一個就是房地產項目了。現在估計,銀行自己推出這種產品,或者就是幫人家代銷。也就是這種產品,是信託公司推出的。

信託公司,我們週報講過不少的,就是某種有點像私募,又有點像對沖那樣的。2012年,銀行貸款增長15%,但是信託公司貸款增長超過了40%。結果中央覺得信託公司增長太快,就管理一把。這樣控制信託公司的結果,就是理財產品的業務,就被證券公司接過去,繼續搞。

尤其是證券公司在A股市場上大部分都是虧得焦頭爛額,看到這樣的來錢的好機會,還不屁顛屁顛的。大家知道,理財產品出問題,應該有三件了。一個是華夏銀行那個,就抵賴說某工作人員自己幹私活,銀行不知情哈。一個是建設銀行那個。還有一個是中信那個。

現在的問題是,不少理財產品,是通過銀行代銷,其實是消費了銀行的信譽的。而中國的銀行的信譽,後面有政府的信譽來背書。就是說,最後搞出了問題了,老百姓損失慘重,就出群體事件。

群體事件一出,就衝擊了維穩的底線,要保持社會穩定,政府就要來承擔風險。那麼這個就違背了當初這麼搞的原意了。

本來就是要把風險分散化,不能全部集中在銀行上,才讓影子銀行,分擔信用擴張的部分功能。你現在好了,A證券公司、B信託公司的理財產品,都是4大行代銷。老百姓看到你4大行的信用,安心的買了,然後血本無歸,說和我4大行無關,我代銷哈。

就像大明星在電視上做化妝品廣告,你抹臉抹出問題了,別找我,我也是受害者啥的。

金融危機中間,香港的雷曼債券出了大問題,好像香港的銀行說,你虧了,自個找雷曼去哈。我代銷。

於是香港的老百姓,就只好舉牌子抗議,牌子上面寫著:胡主席和溫總理,救命哈。

中國老百姓的思維,比較簡單,不會去看你小字體的法律文件。你理財產品越誘惑,買的人越多,最後群體事件的規模就越大。

群情激奮之下,暴民起來,殺你個辦事員和行長啥的,燒你幾個銀行分行,就熱鬧了。

最後結果就是中央插手,社會維穩,銀行賠錢,證券公司/信託公司的主理人,像吳英那樣,判個死刑。這樣的結果,肯定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

不過如果你瞭解一下,溫州的高利貸鏈條斷裂,有人跑路,有人跳樓。其實你可以看到同樣的情形。

當時溫州同學們想剪一把中央的羊毛,後來被寶寶一趟溫式太極,給推得遠遠的。高利貸金融系統,和目前的理財產品影子銀行系統,都有兩個問題。

其實這樣說的話,還應該包括現在的中國的公司債券市場,也是一樣。

第一個就是回報率太高。大家知道,回報率和風險率是分不開的,回報率太高,那麼就是風險率太高。

第二個就是人為地壓低了風險。就是昨天討論的時候,有同學說的,90%,甚至100%,都是沒風險的。

你看一下中國的公司債券市場,發現一大問題,就是沒有違約的,沒有破產的,沒有清盤的。因為政府兜底了,比如尚德這樣的,也是地方政府來重組了。雅士問到了風險產品的抵押,這裡有抵押的估價問題。比如說,你投資的理財產品,最後落實的是房地產項目。而地產公司用來抵押的是另一塊地產或者土地,那麼很可能這個投資項目失敗,導致你投資虧本,是因為房地產大跌。而房地產大跌,結果就是為你投資擔保的抵押品,也是房地產,價格也大跌了。你的抵押品也一樣虧本。華夏銀行那個,抵押就是河南的珠寶店和輪胎廠啥的。其他的抵押,比如中信那個,有股票票據等等,但是這些都是有問題的。比如我說的深圳公司那個,就是靠投資該公司的股票抵押。 如果這個公司的項目失敗,那股票還有估計的那個價值嗎?

中國的企業債券市場,主要就是要有CDS這樣的風險控制,還要有正常的違約、破產和清盤。不然的話,不發生還好,一發生就是系統崩潰啥的。

估計中央現在怕的就是你資金池那種搞法,搞到最後,你自己都不知道里面是咋配置的了。 去年中央高層非常關注JP摩根的倫敦鯨魚事件,就是這種思路。因為最後像JP摩根這樣的風險控制搞得很好的公司,最後都會栽倒。

現在這個政策出台,估計短期內,會有一些壞帳出來,但是短痛好過長痛,現在把規模壓住了,不會讓事情失控哈。

當然這裡還要提一下香港的雷曼債券。就是這類風險比較大,結構比較複雜的理財產品,應該只可以推銷給機構投資者,而不應該拿散戶們來開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