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續巴菲特的最佳擊球區——股票投資的"道"與"術"(9)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3/2542146.html
菲特的最佳擊球區只包含了價格一個要素,即:股價到了「吸引人」或「非常吸引人」的地步;而且除選股、選價,巴菲特摒棄一切其他方法,尤其是華爾街普遍採用的方法,他更是嗤之以鼻。這是根據巴菲特語錄,沿著巴老指引的方向、限定場景,思考研究的必然結果。

但通過上期對投資可口可樂的一些問題、細節看,事情似乎並沒那麼簡單。若說選股,他買入前後的可口可樂一樣偉大,不會因他的買入變得更加偉大。若說估值,1987年10月乃至1988年8月前的估值,都要比巴菲特買入時的估值低。因此,他沒在前2個時點買入,一定是有別的考慮;他在1988年11月份突然發飆,也一定是他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或是受到了某種壓力。

這壓力很可能來自他對公司業績的判斷,比如,他預測到1988年和1989年公司業績將有跳躍式增長。

一些讀者可能會提抗議,認為老金又在歪曲、誤導,因為巴菲特說過從不關注、不預測公司短期業績的。

但事實也許如此。

1.可口可樂1987年利潤只增長了1.66%,1988年卻增長了16.39%,1989年更是爆發性增長了54.93%,成為前後數十年利潤增幅最高年份。巴老對4美元的價格「靜若處子」,對5美元的價格「動若脫兔」,應該與他對公司當期及下期利潤的增長判斷有關。

2.巴老在當期和下期業績預測上的能力特強,他當年的「成名作」就是對某上市公司今明2年的業績預測,那時他才21歲。

巴老說過,成功有兩種,一種是運氣好,一種是能力強然後運氣好。巴老還說過,他用自己的投資方法,不用別的投資方法,是他知道自己長處在哪裡,笨在哪裡。有如此強的能力不用,豈不是神槍手上了戰場,有槍不用反而去當投彈手?巴老有這麼傻嗎?這符合揚長避短原則嗎?再想想,一個人對過去業績如此關注,對未來業績如此重視,卻偏偏在今明2年的業績上,有意矇住自己眼睛,關閉大腦,這符合邏輯、符合人性嗎?

3.巴菲特在二級市場中的許多經典投資都和公司業績增長有著極為良好的密配度。可口可樂,是在公司業績即將跳躍的臨界點上買的;美國運通,是在公司業績即將冒頭(經多年回升後,創出每股收益新高)的前夕買的……

美國運通我們在《尋找超長期牛股的基本路徑》中列舉過它的每股收益:1989年每股2.7美元,1990年大幅下滑至0.34美元,其後連年攀升,至1994年到2.68美元,1995年以3.11美元創出歷史新高,其後一路高歌。巴菲特第一次買入是1994年3、4月間,總價7億多美元,1995年1、2月份又增持了4億美元。

利潤即將冒頭,即將跳躍,是公司進入新一輪勃發期的重要標誌,也是最有價值的2個買入時點。巴菲特能將自己的投資和它如此完美密配,實行精準打擊,恐怕不能歸結為他的運氣好,而應歸功於他的一個愛好:每年都會細細品讀他所關注的公司年報,做一些業績預測「遊戲」(是的,巴菲特稱它為遊戲)。

4.這種「遊戲」至少能給他的投資帶來兩大好處。

一是可檢驗公司的業績是否具有連貫而明確的可預見性,自己對這家公司的把握程度有多高。對自己不能把握的公司,巴菲特是不願投資的。對業績不連貫、不可預見、不可捉摸的公司,更是不感興趣,因為它說明公司的業績只是一連串隨機事件和環境變化的產物,而非競爭優勢和良好管理的結果。真正適合投資的好公司,都是業績能夠且容易預測、容易把握的。

二是當公司的業績即將冒頭或即將跳躍時,可及時介入,以免錯過最好甚至最後的買入時機。無論可口可樂,還是美國運通,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都是在巴菲特買入後就一路上漲。這種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巴菲特為什麼不做?

因此,不關注、不預測云云,不是巴老有意施放的煙幕,就是我們沒有讀懂巴菲特。準確說,應該是:「不要光憑今明2年的業績做投資決策,而要放長遠一點,放到長期盈利增長中去考察。當短期的業績就是長期業績增長趨勢的有機組成部分時,這樣的預測就有了重大意義,它可幫我們更好完成臨門一腳。」這是巴老沒有也不願說出來的話。

只考慮估值高低,不考慮公司好壞和長期盈利前景,這是巴菲特1.0版。把這些都考慮進去,但忽視當前的盈利態勢,這是巴菲特2.0版。巴菲特是吃過2.0版虧的,因為人算不如天算,沒人能百分百料準未來,一次看上去偶然的盈利或增速下降很可能是公司即將衰退的信號。像他這樣思維縝密、視不虧損為最高原則的人,是不會不總結經驗教訓,從而把當前的增長態勢納入最佳擊球區——何時揮杆擊球的考慮範圍的。

對美國運通,還有一個故事是:1991年(利潤大幅下降後),通過協議,巴菲特認購了它的可轉換優先股,該投資可享受3年額外股利補償,至1994年8月到期。就在協議到期前一個月,正在反覆考慮是否要將它賣出的巴菲特碰巧和美國運通的CEO一起打高爾夫球,從中瞭解了很多信息,增強了信心,打消了賣出念頭,轉而買進。整個故事猶如親見:打完第一桿知道了什麼,打完第二桿知道了什麼……我不知道這是巴菲特本人說的,還是小說家所言,因為據荒井拓也研究,巴菲特買入美國運通是1994年三四月間。從買入價和美國運通的價格走勢判斷,也應是三四月間的最低點,而非股價稍高的七八月間。

進一步說,巴菲特對股票價格的寬容度是越到後來越大,比如他的四項基本原則,關於價格一條,原來是「吸引人的價格」、「非常吸引人的價格」,後來就改成了「可接受的價格」。巴菲特買可口可樂是1988年,市盈率15.5倍;買美國運通是1994年,市盈率約10.5倍。當初15.5倍市盈率敢買,後來10.5倍市盈率的美國運通(這股票無論當時還是現在,都不比可口可樂差)卻反而想著賣出,還要內部人透點底,給點信心,豈不是笑話?相比西方人(包括日本人)更喜歡較真,喜歡追求技術和細節真實,國人更容易輕信權威之言。因此,國內許多對巴菲特的研究,更像是巴菲特宣講(真正有價值、稱得上研究的,大多在股民的博客中——研究目的決定了研究方向和方法)。

君子欺以方——對君子可用正直、坦誠來欺騙他。君子也以方欺人——通過講一方面事實,隱去另一方面事實,達到遮人耳目、轉移視線、轉移思考方向的目的。有三類公司確實是不需要太關注它的當期盈利的:一類是已經持有並打算長期持有的公司,只要它依然優秀,價格仍可接受就行;一類是自己的公司,自己的公司更不需要關注,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只要按該做的去做,盡人事,聽天命就行。還有一類是因特殊考慮買入的,比如,以收購為目的的戰略性買入,對可能被收購的公司進行狙擊,暫時遭遇困境的公司的優先股、可轉換優先股等,這些公司不僅不需要考慮其當期盈利,反過來,若非遇到了暫時困難,還沒這種投資機會呢!因此,在股票投資前要不要考慮公司當期盈利增長上,我們常常可看到這樣的句式:「比如你問我今年伯克希爾盈利會達多少,我就不知道。」每當看到這種移花接木的話,我總會由衷地微笑、讚嘆:巴老,不愧是九段高手!他沒有撒謊,他只是以大量的彼事實,替代了對此問題的正面回答。如你願意推而廣之,認為無論何種情況下,他都不會關注、預測公司的當期業績,那就像格林斯潘說的:「如果你認為你理解了我的意思,那一定是你理解了你理解的我的意思。」那正是巴菲特所期望的。

巴菲特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以賺錢為人生最高目標和唯一追求,因此他不能像別的大師那樣,退休了,可把自己的方法和盤托出,而是要儘可能保留大多數秘密。

巴菲特有很強的上帝情結,他堅信,把錢賺到他手中要比流入華爾街那些自私自利的傢伙手裡更好。因為他生活簡樸,取財有道,賺來的錢不是捐贈出去,就是用來收購那些對社會有正面貢獻的企業。這種收購給他帶來財富的同時,也幫助了一些優秀企業更好地成長,並使一些企業在創始人年邁後,找到了一個安全託付,避免了利慾熏心的金融資本、財務投資者的踐踏。

巴菲特樹大招風,有太多人在用情景回歸法——福爾摩斯探案的主要方法,研究他的投資方案、操作策略。又有太多人在盯著他,期望狙擊成功,搶在他前面,坐他的轎子,搭他的順風車。如果他喜歡什麼股票,會在什麼價格、哪種情況下動手,一切都公開透明了,他的生存環境也就徹底壞掉了。為此,他要用一切辦法,保守自己的機密,以減少競爭者。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有人說「沒有福爾摩斯腦袋,就別去研究巴菲特」。至於具體結論是否正確,比如巴菲特是不是會根據公司當年業績,決定買入或是不買入,我想你可以問問「元芳,你怎麼看?」我想張子健一定會告訴你:從現場案情分析,也許老金是對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