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6日,原F團創始人兼CEO林寧宣佈用高朋品牌來統合F團、QQ團購品牌,最晚2013年2月打通三方帳號。至此,這宗始於2012年春節的團購業最大併購案基本塵埃落定。長達一年時間裡,林寧經歷了股東、團隊和品牌的艱難磨合,他給《創業家》講述這段心路歷程,希望給即將面對併購大潮的其他創業公司創始人帶來一些啟發。
(對於自己在新公司整合中的表現)我打80分。好的地方是,團隊和股東的心真的在一起了,大家重新積極地工作。不好的地方是,做得還不夠快,猶豫了,比如股東整合時間拖得過長。
2011年12月,大家之間都有整合想法了。其實我很猶豫,我覺得速度對整個公司是更重要的,為了整合一定會放棄很多東西,比如市場的效率,有很多東西會白做,包括F團原來已經做得很好的賬戶系統、促銷系統等IT系統。
我們從2012年1月就開始談,談完已到了2012年7月。半年時間市場變化非常大,市場機會也是稍縱即逝。如果我們2012年6月就完全整合好了,現在我們的格局會更好,每月的營收就不是2.5億元,可能已經是3億~4億元了。
我不是性格很銳的人,跟投資人溝通不夠強勢。就聊,你同意不同意?不同意?就磨。得像劉強東那樣,需要創業者有更強的Power(力量),去決策,說這個公司是我的,你們得聽我的。
股東整合:各自利益訴求點是什麼
股東層面的整合相對容易。大家都是最理性的人,都要想清楚,投了那麼多錢,還想不想投?原來三個團隊可能都有不對的地方,是不是要整合?
Groupon進中國的時候,(當時Groupon國際業務負責人是德國人薩姆沃)把中國團購前幾名企業的創始人弄到一起去聊(美團網創始人王興、拉手網創始人吳波等),我也在其中。德國那哥們兒和我們聊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所有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進中國都失敗?
Groupon進中國就兩條路。1.併購一家中國公司;2.跟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合作。最後薩姆沃利用中國互聯網巨頭間的競爭,「逼迫」騰訊跟Groupon合作,成立高朋。但雙方各佔50%的股份是不靠譜的。Groupon最瞭解團購業,騰訊最瞭解中國互聯網,兩個老闆都很強,到底誰說了算呢,CEO也不知道該聽誰的。
剛開始Groupon的老外團隊主導高朋,鬧出不少笑話。Groupon在全球其他地方打市場,都是先從城市最中心的地區開始跟商家談團購,在中國也照搬這個模式,北京市場的領導讓銷售們按片區去拉單。負責北京最中心片區的銷售居然沒單子,領導發飆,你為什麼沒單子,要扣錢!銷售說,北京最中心的片區是中南海。
當時Groupon肯定信任自己的團隊,經過一連串的事件後,Groupon已經知道自己單干肯定不成。Groupon的CFO(指傑森·茨萊德—Jason Child)是亞馬遜原來的CFO。亞馬遜在中國也經歷過高舉高打,最後老老實實併購卓越,慢慢摸索。這位CFO說過,中國是更加需要長期看待的一個市場。因此,Groupon對中國市場的觀點是,不著急,給很好的投入,佔一個小股份,讓中國本土的團隊去做,不要給太大的壓力,讓公司能很好地發展(如果佔50%的股份,會影響到Groupon全球的業績,壓力大)。這是Groupon在整合過程中的核心訴求點。
騰訊的體系奉行的是賽馬機制。騰訊習慣於給各個業務都投一點,最後看誰能跑出來,最後由這個業務去整合所有的資源。騰訊在F團的投資是最少的,只佔百分之二十多的股份,它佔高朋的股份是50%,QQ團購100%是它的。從利益上看,QQ團購最多,高朋第二,F團最少。但互聯網業務是人幹出來的,絕不是錢幹出來的,騰訊在這點上是非常清晰的。Pony Ma(馬化騰)還是想在生活類電商做出來。
最後的結果是,高朋業績不好,估值比較低。Groupon用新錢加原來在高朋的股份換了新公司百分之十幾的股份,騰訊也用新錢加原來在高朋、QQ團購的權益,獲得新公司不到30%的股份。聯想投資等股東持有10%左右的股份,新公司的管理團隊是最大的股東。
團隊整合的核心是整合人心
其實對我挑戰最大的是團隊整合。原來人家都是其他公司的CEO,而且是以前的競爭對手。Groupon是國際公司,原來的辦公室比我們豪華。高朋的CEO高峽本來是想走的,太沒面子了,你要理解他一定有心理障礙的。QQ團購負責人黃俊鵬原來是騰訊體系的一個高管,他要向我這樣一個屌絲文化的公司(F團)老大匯報。
但他們都留下來了。大家都被別人打得憋屈,都憋著一股勁。高峽是MBA畢業,難道他沒有能力管理這個團隊嗎,只是在原來那個架構下很難發揮他的優勢。QQ團購因為是騰訊內部的業務,很多時候資源還不如我們這些外部的公司好。我們可以融資,QQ團購作為內部團隊,騰訊不可能撥太多資源,否則就太複雜了。其實大家都喜歡這個行業,都在這個行業幹了兩三年,都想做出成績。這種目標導向一旦清晰了,其實還是容易達成共識。
而且我發現他們有不同的長處,有的人確實不適合做銷售管理,有的人雖然是CEO,但更適合做產品技術優化,有的人可能更適合做運營的優化。高峽現在是新高朋移動線的老大,還負責做一些國際訂單,以及跟Groupon總部聯動。騰訊本身客戶運營能力很強,我就讓黃俊鵬負責新高朋用戶運營體系和市場,跟騰訊資源對接,比如拍拍團購。F團原來負責銷售的COO趙一負責新高朋在各個城市的分公司。我原來的助理張民遐兼管後端團隊,也就是商品服務、賣家管理,包括客服、編輯等部門。
其實高管整合的核心是要讓他們產生認同感,讓他們找到自己在團隊中的核心價值。2012年10月初,定下目前這個管理架構後,我帶他們一起去了趟Groupon總部,跟Groupon各個部門對接,和梅森一起晚餐—讓大家看看全球最大團購公司老闆是什麼樣的。我們還一起參觀Google、蘋果等大公司,重建大家的信心。
至於總監級員工因為很多是重疊的,變動就非常大了。
我對原來整個業務架構做了大的調整—從按城市切割的架構,變為按類目切割。按生活服務、商品、旅遊等分為不同的類目,把橫的變成縱的,每個部分都分為前端銷售、後端商戶服務。同時我們還新成立了移動業務線。我去Groupon看了它們的架構,它們全是按Deal(交易、訂單)來分線的,核心也是做分類的精細化管理。
總監級員工的薪水原則上不會變,但會跟激勵結合起來,上下浮動,願意接受的就留下來,不願意接受的就走了。分線之後,我們迅速重新劃定了KPI(關鍵績效考核),拿得多的KPI也高,你自己去夠吧。對F團原來的人,有更好的空間了;對高朋的人,那得幹得更好一點,因為你拿得高嘛。
重新劃定KPI後,高朋的人自尊心也很強,反而願意去挑戰,說,林總,你別跟我說這些,我一定給你幹出來。我剛接手的時候高朋的ROI(投資回報率)是1:4,就是花一塊錢,才帶來4塊錢交易額,那是偏低的。現在高朋的ROI是1:13,毛利70%~80%,F團以前的ROI才1:7。他能幹成這個事情,我為什麼不給他高工資呢?其實現在F團原來的市場總監自己選擇要離職,因為他幹不過來自高朋的新同事。
我的態度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只對原來的老哥們好,這是不對的。原來的老哥們如果他能把ROI做到1:7,新同事是1:8,還要給老哥們機會,但如果差一倍,那要問,老哥們對這個團隊的貢獻是什麼?他也可以留在這個團隊,但他做的工作可能不是那麼重要,或者說,可能要向來自高朋的市場總監匯報,因為人家做得好。
秉承公平的原則,你才能合,不然怎麼合?老高朋以前的問題就是,一個公司,兩種文化,兩邊是對立的,中國人、老外掐著,CFO向外國人匯報,CEO向中國人匯報。兩個人坐在一個辦公室裡,還互相猜來猜去,這就完了。我是一定要杜絕這個,我最常說的話是,有數據聽數據的,絕對不聽我的,沒數據的時候,絕對聽我的。不是我霸道,而是為了節約時間成本。
其實各地方都有團隊的整合,深圳銷售團隊的領導換成原高朋在深圳的負責人Toya(付飛霞),後端編輯還是F團的,沒多久,後端編輯集體鬧辭職,說Toya很凶,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我寫了個郵件,大意是,我不管你是誰,在深圳我只認Toya,Toya來了以後,深圳整個團隊心穩,業績漲了一倍。我給他們講一個故事,岳飛在前線打仗,打得越多,背後罵他的人越多。後來這個郵件被整個新加入的高朋團隊廣為傳播。
高朋的員工原來拿很高的底薪,高到什麼程度?比如同樣一個崗位,在F團能拿1萬元的員工,在老高朋能拿到3萬元。F團是創業公司,我識別(員工的)能力差,只能實行低底薪+高激勵的結果導向的激勵機制。銷售都是結果導向,所以,儘管銷售團隊的整合涉及面最大,但整合得最快。後端服務體系的整合就難很多,因為編輯等一線員工,目標感沒那麼強。高朋原來做得最好的是編輯,但我認為,這是模板化的工作。高朋的後端團隊願不願意接受新的薪酬體系?不願意,就換人。辭職的很多,高朋比例肯定最大,高朋原有一個100多人的編輯團隊,現在只剩下20多人。
目前新高朋約有2000名員工,我認為是不合理的,還需要優化,這是我的真話。就目前的營收水平看,調到1500人左右比較合適。新公司後台很多系統還沒有整合,服務標準也不統一,培訓的能力也不夠強。隨著公司運營越來越優化,IT水平越來越高,這是必然的。
品牌:把高朋脫掉的衣服一件件穿回來
我們的新公司一直寫的是新F團,後來我發現不能用新F團。F團這名字是我起的。創業的時候,我們沒有錢買很好的域名,當時想到要叫什麼「團」,把ABCDEFG都看看,只買到F團和K團,K覺得不好,F還有「Family(家庭)、Fun (歡樂)、Fashion(時尚)」等涵義,可延展,就說叫F團吧。
初期的時候,F團這個名字有很大的價值:它雖然怪,但易被記住。但往後發展,每次都要跟人解釋為什麼叫F團。從合併開始,我就在考慮,是不是需要換一個名字?但我也很猶豫,因為F團真的是我自己創起來的。剛合併時,高朋的差評率13%,F團才4%。一個是非常壞的孩子,一個雖不是行業第一名的品牌,但沒有出過什麼負面。
很多人不知道F團,但大都知道高朋。它的域名也不錯,還有國際品牌的高端形象,像崑崙飯店頂層餐廳只跟高朋合作搞團購。唯一的問題是它上面蒙了灰塵。我覺得把塵土擦乾淨,內部裝修一下,那個成本比重建一座品牌大廈要低。我還有一個考慮,高朋的團隊畢竟是被併購的,如果新老闆讓高朋的品牌繼續存在,他們整個集體都會想要打贏。聚內部的人心可能比別的更重要。
品牌決策事關重大。我廣泛地跟人聊,聽取了億美軟通創始人李岩等很多人的意見。比如我跟一個創業家聊業務,會突然問,你對高朋怎麼看,對F團怎麼看……各種看法都有,確實難做選擇。
不過,當把高朋差評率從13%迅速降低到3%時,我覺得我能Hold住它了。我跟馬化騰在QQ上溝通過。他問,要不要用QQ團啊,QQ團的知名度也不錯。但我覺得QQ團太小了,此外,QQ團,首先是個「團」,新公司的未來定位是生活電商,不僅僅是團購。附加在QQ這個產品上的品牌,比如QQ視頻、QQ音樂,更像線上品牌,而不像一個服務業的品牌。還有,如果叫QQ團,怎麼和淘寶合作?用QQ團這個名字,在對外溝通上,更容易被人說,這是被騰訊控制的。當然,你用高朋,也會有人說這是Groupon控制的。其實誰也沒被控制。
當我召集高管開會宣佈我的決定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普遍是,為什麼不是F團(QQ團)?高朋不夠好啊。我一點點跟他們解釋。F團的員工當然會不高興,但好歹是我們併購了別人,這個不高興很快就會過去了。
我們團隊最核心的五六個人討論的時候,有個高管做了一個很「噁心」的比喻—新高朋就是團購業的舒淇,現在要把之前脫掉的衣服,一件件穿回去。用戶不在意你之前叫什麼,你的產品好,服務好,用戶就覺得你好。你的產品、服務不好,再好的牌子,也照樣完蛋。
其實大家最擔心的不是用戶,而是商戶。商戶如果覺得高朋很爛,市場開拓團隊的壓力會很大。這時必須做正面的宣導—給商戶發郵件,PM(市場)團隊給商戶做培訓,告訴他們為什麼要用高朋品牌,讓商戶不要擔心,因為新高朋流量會更高,實際效果會更好。商戶最關心的還是利益。
(實習生畢維尹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