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含傳說的城邦論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17.html
根據希羅多德(Ἱστορίαι)《歷史》第三卷中的優良政體之辯記載,當年雄霸中東的波斯(Persia)大流士一世(داریوش;Δαρείος)在擊敗行共產主義的祭司集團,一統天下後曾與群臣研究波斯未來應該行獨裁製、寡頭制還是民主制,這便是歷史上有名之大流士政體論。投資必須明白大向方,而政局對投資方向有決定性影響。近年香港愈來愈政治化,愛國和民主抗共乃當中政治爭議焦點。對於政治上價值判斷的對與錯筆者毫無興趣,皆因炒股炒樓最多輸身家,玩政治可以玩到國破家亡人頭落地,這值得嗎?

近日中美角力令筆者聯想起二十世紀初英國外交家Sir Eyre Alexander Barby Wichart Crowe就德國崛起所提出的《Crowe Memorandum》。其中他強調:

「⋯To give way to the blackmailer's menaces enriches him, but it has long been proved by uniform experience that, although this may secure for the victim temporary peace, it is certain to lead to renewed molestation and higher demands after ever-shortening periods of amicable forbearance. ⋯The blackmailer's trade is generally ruined by the first resolute stand made against his exactions and the determination rather to face all risks of a possibly disagreeable situation than to continue in the path of endless concessions. ⋯」

對於德國急速拓展其遠洋艦隊,便是對大英帝國絕對海權的一種宣戰,為了帝國利益必須認真對付德國崛起。不久,英德便於日後兩次世界大戰大打出手了。

自羅馬帝國土崩瓦解後,歐洲其實經歷了近二千年好像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列強之間終日互相攻伐,其他小國、諸侯、城邦便是在列強虎口中茍然殘存而被淩辱。中歐德意志地區猶如春秋戰國時代的三晉,強而合一則四鄰畏懼,弱則成列強出兵必經之路。在這種地緣政治背景下,《不含傳說的普魯士》(PreuBen ohne Legende)作者西方名儒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指出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在誤打誤撞下一統德意志,而普魯士亦因為完成統一大業亦神秘地滅亡了。

普魯士本來是窮困落後兼經常受戰爭蹂躪的弱國,自十八世紀伊始普魯士分別由腓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和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實行軍國主義。諷刺的是,普魯士為了富國強兵和團結各領地人民,破天荒率先推行國家義務教育、宗教包容政策和厲行廉政,而非實行民主政制經年的大英帝國。本來普魯士富國強兵之道只是求存,豈料其強大的軍隊在民族和民粹主義下令普魯士走上統一德國的不歸路。時勢做英雄,「鐵血宰相」卑斯麥便在這時候崛起奠定德國的大業和日後兩戰的厄運。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甫上場以後,內受民選議員民族和民粹主義的壓力,外受列強環恃的威脅,為保自己相位和老闆威廉一世(Wilhelm I)、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和威廉二世(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的江山,對外大打普丹、普奧和普法三大戰爭以完成統一德國大業。德意志統一後,撈家俾斯麥見好便收手,利用白色恐怖和權威把德國民族主義壓下去以避免和大英帝國鬧翻。同時麥相又大玩Balance of Power,利用合縱連橫維持歐洲有近半世紀和平,目的其實是讓德國休養生息消化急速拓張的版圖。
作為一個獨裁的軍國主義國家,「鐵血宰相」俾斯麥以保守專制主義者的身份對國內社會民主運動和民粹主義進行雙重打擊。一方面以鐵婉鎮壓異見人仕,另一方面又非常慷慨派糖,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社會保險、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以塞民粹主義政客之口。基於國家利益和保障個人權位,獨裁的德意志政權竟比英美這些民主國家早超過一世紀實行社福、廉政和義務教育這些今天在西方民主政體下理所當然的事情,可謂是一件在今天主張民主自由乃保障人民福祉思潮眼中非常弔詭(Paradoxical)的現象。
面對民主運動和民粹主義潮流,「鐵血宰相」 壓得住一時,壓不到一世。在民族主義推動下,威廉一世登極為德意志皇帝。登極時威廉一世為普魯士流淚,因為他預見德國統一後普魯士會被廣大的德意志人的訴求被牽著走而被「融合」掉。果然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相繼離去後德國被民族主義呑沒而走上一戰的厄運。信不信由你,德國十九世紀末乃至二十世紀初五次未能破頂,似乎預示德國為了拓展生存空間而必須一戰。戰後當年被「鐵血宰相」打壓的社會主義陣線再次抬頭,以民主選舉把希特拉推上政治舞台,而整個歐洲亦再陷二戰的蹂躪。
近年有名咀以德意志的城邦政治為藍本提倡改革香港的政治體制,透過民主抗共對付中港融合,解決香港深層社會問題。若果支持城邦論者明白當年德意志城邦政治的終極結果是融合,那麼歷史的真相可真開了城邦論支持者一個「黑色幽默」。前美國國務卿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鉅著《Diplomacy》曾指出德意志由分裂歩向融合乃至雄霸歐洲乃是歷史大勢。今天歐洲統一的主張亦漸漸壓過民族主義成為潮流,原因是歐洲人明白一統的歐洲才能東拒沙俄,西拒美帝,甚至應付日漸崛起的中國。今天優越的Caucasian尚且努力學普通話以巴結支那人,支持狹隘蝗蟲論諸君豈非站在世界的逆流?
在當年大流士政體論中,民主派代言人歐塔涅斯認為「⋯獨裁君主具有的特權容易滋生驕傲和嫉妒,而驕傲和嫉妒是導致一切惡事的根源。⋯而民主制的優點則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寡頭制的代言人美伽比佐斯在反對獨裁之餘則指出「⋯群眾是愚蠢和橫暴無理的,民主制導致的後果將是人民大眾的專擅。因此,要把政權交給一批最優秀的人物⋯。」大流士則則認為「每個人都想當首領」的慾望會引起寡頭制領袖激烈的傾軋。對民主制,他認為「⋯民眾的統治必定產生惡意,而公共事務中中惡意的存在會催生一小撮壞人狼狽為奸,直到某個人為民眾的利益起來進行鬥爭並製止了這樣的壞事。於是這個人便成了人民崇拜的偶像,結果一樣是獨裁。⋯」最終大流士的意見竟以民主的方式以四票對三票,決定了波斯將採用獨裁製。

希魔的出現,竟在公元前五百年被大流士一世不幸批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