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財務詭計》有感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fu9.html

這本書的作者之一霍華德·施利特博士早在1994年就成立了體制上獨立的研究諮詢機構——美國財務研究分析中心,警告投資者要警惕公司財務報告中的不當做法,培訓客戶在分析中運用分析中心的研究方法。

正是由於作者有豐富的財務分析經歷,這本書號稱「揭秘財務史上13大騙術44種手段」,其中有些手段在國內尚無相似的案例,對投資者增長見識非常有幫助。

作者致力於發現財務欺詐,他們的有些觀點頗有獨到之處。例如,他們認為,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應該這樣計算:

期末應收賬款餘額/收入×該期所含天數

上述公式之所以不採用平均應收賬款,是為了更好地發現財務欺詐行為。

不過,有時候作者的觀點似乎很武斷,如他們認為「一旦發現自由現金流突然大幅下降,就可以判斷公司出了大問題。」

不知是不是這個原因,夏草在給本書的寫的推薦序《財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中這樣寫道:

施利特博士的《財務詭計》一書是偵測財務報告中會計欺詐的敲門磚,它能幫助你發現一些公司的財務疑點,但財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也要提防誤殺、錯殺好公司,尤其不要輕易對藍籌股業績提出質疑,藍籌股惡性造假只是小概率事件。

對此,我的看法稍有不同。我認為投資者應該根據自身情況來決定怎麼做。

如果是不做空的價值投資者,對藍籌股進行質疑是必然的。一般情況下,價值投資者幾乎不會去關注那些業績很差的公司,換言之,他們可能只關注藍籌股或重點關注藍籌股。問題是,藍籌股並不能讓人完全放心。本書中列舉了多家知名企業的案例——IBM、英特爾、甲骨文、微軟、家得寶、通用電氣、思科、星巴克……這些公司未必都發生了惡性的財務欺詐,有的只是試圖對投資者進行誤導,但無論如何,他們的行為使得投資者不能準確地評估其股票的價值,而估值對價值投資者是至關重要的事情。因此,如果對公司的業績有疑問,投資者應該提出來,而優秀的上市公司也應該據實回答投資者。

如果是做空的投資者,他們要清楚財務分析在多數情況下只能為發現公司的財務欺詐行為提供線索,而不能直接給出確鑿的結論。做空是勇敢者的遊戲,即便公司確有財務欺詐行為,其股價也有可能不受影響。如果不做足功課,恐怕做空績差或績平股也很可能失敗。

僅僅從不做空的價值投資者的角度出發,財務分析也不應像書中說的那麼簡單——不但要能發現財務詭計,我們還要知道不同的財務詭計可能對評估公司價值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還要知道不同的發現方法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會出錯,在不能得出明確結論時該如何做等等。

當然,這本書不可能代表作者全部的知識和能力,否則,他們創立的機構就會無事可做了,這從一個側面證實了投資者在財務分析時切不可簡單化地看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