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傳統典當業務及其風險控制(一)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32357.html
國的典當業,據傳最早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寺院,稱為質庫。此後長盛不衰,在唐代呼為當鋪,兩宋稱為質庫、解庫、長生庫,元代稱為解庫、典庫,明清稱為典當、質押。

典當業的性質和特點

在清代,典當業一直被政府作為慈善事業加以扶持和管理。誰想創辦典當行,必須有二至三家殷實同行作擔保,然後向官府遞上申請,獲得許可證方准經營。官方對於典當業的利率、當期的長短等等都有規定,不使利率過高,不使條件過於苛刻,以免損害平民。當然典當行也因此獲得官方的照顧和保護,清代各級政府大量官款可以寄存在典當行中,充實典當行的運營資本,存款利率也比一般存戶的要低一些。私人存款利率可達月息7~8釐(0.7%~0.8%),而官款存款月息只要2~3釐。另外,典當業不小心收到的抵押物是贓物時,也需要官府出面才便於解決。

和典當行打交道主要是平民,包括城市中下層和鄉村的農民,再就是一些破產的工商業者、破落貴族乃至賭徒等。這些人的特點大體說來一個是窮,因為窮,所以沒有積蓄,又沒有足夠信用向朋友告貸,所以要來和典當行打交道;另一個就是困,生活上有上頓沒下頓了,只好把隨身衣物當掉換錢吃飯;或者還債日期已到,無處逃遁,只好把家中值錢物品當掉還債。

明清兩代,大體來說全國的典當業北方為山陝商人把持,南方主要為徽商把持,因為這兩大商幫的資本實力雄厚。到了清後期,各地的地方資本也逐漸滲入,成為股東,但管理人員仍然主要是山西人或者徽州人,因為開辦典當業的經營管理技術仍然為晉商徽商掌控。到了清末民初,管理和經營技術也逐漸為當地業者所習得,晉商和徽商「一統江山」的局面才逐漸鬆弛下來。但是儘管經營者可能是當地人員,但經營管理的規範和慣例,還是沿襲兩大商幫。比如徽商將為當品定價的人員,稱為「朝奉」,而長江流域的典當行,不管是否徽商經營,也都將此類人員稱為「朝奉」,這就是傳承徽商慣例的表現。

典當行有獨資也有合資;有股東自行負責經營典當業務的,也有股東是當地人,而經營者則是與股東非親非故的晉商或者徽商業者的。

典當業的風險與控制

如果說中國傳統金融業務的主體是信用貸款的話,那麼典當業就是一個例外。典當業屬於典型的抵押貸款。這反過來也可以說明典當業的客戶為什麼都是非貧即困之人,因為在中國人的關係邏輯裡,一個人即使是沒錢了,只要有信用,也可以通過在圈子裡積累的人脈信用借到錢,只有信用已經被透支幹淨,迫不得已,才會來典當行。沒有信用,那就只能靠抵押物品獲得貸款,所以也可以說典當行的抵押貸款是中國信用社會的一種補充形式。

正是因為典當行經營的是抵押貸款,所以向來被商界認為風險很小。當代有句口頭語叫做「穩當」,據民間考據家的考證,就是來自典當行。典當行的貸款都有抵押物,不怕吃倒賬,所以叫「穩當」。

但是從實際的業務運作來看,典當行也同樣是存在風險的。先簡單介紹一下典當行的業務流程:客戶上門抵押物品獲取貸款,首先要由「朝奉」負責驗貨、估價;然後開具收貨憑證——當票;然後當物被封存和保管;到期以後顧客來贖當,交上當票中所約定的貸款本金和利息;如果到期不來贖當,當物就被稱為死當(或者滿當),當鋪有權做拍賣處理。在這個過程中,處處都存在潛在的風險。

傳統典當業有個慣例叫做「逢當必應」。也就是說凡是顧客拿來的物品,不論什麼東西,不論價值高低,都必須估價。那麼典當行最大的風險,首先就在於驗貨估價。各種貨品的真偽,質量的好壞,當前市場價格如何?後期保管是否方便?萬一當物變成死當,未來的變賣價格又會是什麼行情?全都要靠鑑定人員的一雙眼,一張嘴。

如前所述,按照徽商的慣例,負責當品鑑定和估價的人員,叫做朝奉。朝奉在典當行管理人員中的地位,僅次於總管,薪酬也是最豐厚的。如果說典當行真的是「逢當必應」的話,那麼,朝奉就必須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腦子裡必須精通三百六十行的知識,相當於一個流動圖書館,可見的其地位才能優秀,人才之稀缺,必為典業所推重。

但是,實際上每一種物品的相關知識,都涉及到一個行業,一個人窮極一生,也不能參透太多的行業,所以,「逢當必應」,只是個理想,實際上是做不到的。比如,在典當業,古玩字畫一般不當,就是這個道理。至於很多小的當鋪,由於沒有專業人才,有時候連金銀首飾也不當。

一般來說,傳統當鋪的典當品,主要分為四類,按當物所佔比例來分:首先是衣物、皮貨,其次是金銀首飾、玉器,再次是家具,再次是銅錫器皿。儘管如此,這些當品的鑑定和估價,還是夠人好好學一輩子的,所以沒有專業的朝奉是開不了典當行的。

有人曾質疑,當物的價格為什麼要被壓得很低?就全國一般情況而論,上述幾個大類的當品,各地的開價有大致的規律,就是金銀玉器,一般按照當品實際價值的7折估價;新衣服一般按照衣物價值的5折開價;舊衣服則只能打2~3折。

實際上,這裡首先有一個誤會,朝奉對當品的估價——當價,本來就不是當品的價格,而是當品所應獲得的抵押貸款數量。好比說顧客拿來一件皮衣,當班的朝奉開價5兩銀子,並不是說他認為這個皮衣值5兩銀子,而是說,顧客用這件皮衣可以獲得5兩銀子的貸款。這是顯然的,因為典當行只是一個貸款機構,而不是一個收購機構。

而且從抵押貸款的意義上來講,朝奉所開當價的高低,對當鋪和顧客來說,都是中性的,誰也沒佔便宜沒吃虧。朝奉對當品開個高價也無所謂,因為當價就是貸款額度,貸款多,則當鋪收貨的利息多,何樂而不為?有些地方的當鋪,對於比較有錢有信用,但出現一時困難的客戶,就敢於開很高的當價。反之,朝奉所開當價低,顧客也未必吃虧。因為這意味著將來同樣可以用很低的款子,贖回自己的物品。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就不一樣了,當物的都是窮困人士,自然希望用當品獲得更多的貸款額度救急,顧不上將來能不能贖回去。所以都希望當價高。而朝奉開價低,原因顯然不是說不願意增大貸款多收貨利息,而是顧忌到萬一將來顧客不贖當怎麼辦?顧客不贖當,則當品滿當,只能按照市價拍賣處理。那麼我們就看到,當初朝奉對當品的估價越低,則滿當物品越可能高於估價出售,收回當本(也就是貸款)和利息,甚或還能有進一步的盈餘。

設若朝奉當初的開價高,不僅顧客不容易贖當,甚至可能故意不贖當,那麼滿當的貨物勢必大增,又由於估價太高,滿當拍賣就很可能虧本。如此以往,則當鋪利潤菲薄,甚至虧損。

一言以蔽之,朝奉壓低當物估價,主要還是為了規避風險。(作者係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