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杜絕數據造假要動真格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32346.html
半月談》日前報導一名縣委書記新上任後對賬發現,財政收入賬面的數字有8億多元,但實際不到5億元,縣級工業園號稱產值高達76億多元,但企業銷售收入實際不過19億元,園區大片土地荒蕪、企業廠房閒置。這位從小縣提拔到大縣的書記說,從表面上看自己被提拔了,風風光光,但實際上接手的是「一手爛得不能再爛的牌」。

報導獲得大量轉發,關注度很高,但卻不是破天荒的新聞。因為今年3月,國家統計局就首次曝光兩起數據作假案例,一是重慶永川區干預企業真實獨立上報統計數據,二是山西省河津市統計局個別工作人員曾向某些企業發送數據資料,要求企業按給定數據上網報送。這些案例無疑向社會再次揭示統計方面的尷尬。

歷史學家黃仁宇曾批評我們社會的一個弊端是缺乏「數目字管理」,但他可能也沒想過「過猶不及」的狀況,那就是目前對於官員的評價考核可能存在過於依賴數字的情形,不少地方官員將不太出彩甚至是「負增長」的經濟數字等同於失職,不僅上升無望,甚至還可能烏紗不保,最後取其下策,用虛假數字加以掩飾。但是,這樣造假不僅違法違紀,更給地方經濟社會帶來隱患,如果不能防微杜漸,還可能嚴重誤導中央宏觀決策,害國害民。

但是,這樣潛規則依然存在,就說明必須加以反思在數字造假的土壤何在。關鍵在於傳統的官員考核體系在具體的操作執行過程中過度「量化」,對數字膨脹的追求背棄了實事求是的原則,這一方面有好大喜功的官場文化作怪,另一方面則是上級機關不切實際的指揮加命令,報告指標超越了地方的經濟社會條件。

無論是哪種情況,既折射了當前幹部考核機制有待完善之處,更說明了日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的重要性。對於前者,建議就是對政績考核不再「惟GDP論」,對財政收入「去指標化」。市場經濟的發展應該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不可能依據行政命令去強行達成,何況施政到產生成效通常是有一個過程,不可能總是「立竿見影」。對於官員的考核評價應該是一個綜合的評判,既考慮經濟健康發展,也應該考察民生保障情況,還有環境資源變化等因素,這樣就會削弱造假的動力。

另外一點,對於數據造假方面的處罰應該加重處罰力度,否則權衡風險與收益,急功近利的官員就可能選擇造假。就《統計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而言,對於「自行修改統計資料、編造虛假數據的;強令、授意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統計機構、統計人員或者其他有關機構、人員拒報、虛報、瞞報或者篡改統計資料、編造虛假數據的」;基本上是「給予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即便是前述國家統計通報的兩個案例,其結果也是進行整改,並沒有對外公佈處理有關責任人的信息。所以,嚴懲數據造假官員,不僅是懲罰執行統計的人員,更要查處指使造假從中獲益者。總之,杜絕數據造假要動真格。

但是,處罰官員以及恢複數據真相都不是目的,真正要追問的還是中國經濟的增長基石。如此,習近平同志所指的「水分」,並非簡單的統計意義上的「摻水造假」或者數字遊戲,同時還指向了一部分缺乏效益、質量和可持續性的增長,它需要產業不斷升級、科技持續創新來實現。所以,提升經濟水平,實現幸福中國,絕不是依靠自欺欺人的虛假數字,靠的是實事求是的全國各族人民「實幹興邦」,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樣,才會建設成一個沒有數字造假的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