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敢走險路 高雄小瓷廠攻進迪奧

2012-12-10  TCW
 
 

 

第三屆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在熱鬧與爭議中落幕,卻有一家台灣瓷器品牌,取得中國頂級招待所新台幣三千萬元的訂單,是五百多家業者中的少數;不僅如此,去年底還獲得國際精品品牌迪奧(Dior)青睞,上門談代理,其作品「牡丹盤」以自有品牌在巴黎旗艦店展售,繼「法藍瓷」後,台灣瓷藝品再度站上國際舞台者。

創作該品牌「1300 OnlyPorcelain」,是隱身於高雄大樹鄉下工業區中的一家小瓷器廠「旗津窯」。

「一開始,Dior只想要代理,希望把『1300』品牌拿掉,我回答:『可以』,先付三十萬美元版權開發費; 他們退一步:『掛雙品牌?』我回覆說:『那會在藝術品中簽上我的名字』。」詳述交涉過程的,是旗津窯創辦人沈亨榮。

他堅持自有品牌上架國際通路,將過去瓷器業代工一小件平均賺約○.五美元到一美元的價值, 提升到五十美元,至少多出了四十九倍。

為何強勢的國際精品肯讓一家出身於南部鄉下的品牌,登上其巴黎旗艦店?

將時間拉回到十五年前。剛從美國康州Hartford藝術研究所學成歸國的沈亨榮,教了一年書不適應,決定捨棄穩定的教職工作,在他的出生地高雄旗津成立工作室「旗津窯」。

品牌突圍!走大廠不走的瓷藝品路線

為了兼顧創作與生存,一開始,他切入當時尚未有人進入的「建築陶」領域。建築陶用於住宅裝飾,由於是先進者,很快切入高雄地區的建案與公共裝置。原本僅四人的小工作室, 在七年間擴大至七十人;營業額也從五十萬擴增到三千五百萬元。

然而,好景不常。由於建築陶沒有技術門檻,加上出走師傅削價競爭,讓他體悟到,唯有自創品牌,從設計到生產全部生根,才能真正擺脫為人設計代工的宿命。

他開始想:什麼能以自創品牌之姿在國際市場中拚搏?最後在他心中浮現的答案是:大型瓷藝品。有感於目前國際市場上最著名的瓷器品牌中,有德國麥森(Meissen)、日本Noritake和丹麥Royal Copenhagen等百年老店, 而象徵瓷器的「china」在此領域卻沒有很多獲得公認的品牌;加上留美八年就是以瓷藝創作為主研究,因此決定轉型。

只是,一家僅發跡十五年的台灣瓷器品牌所能想到的,難道還有歐洲百年品牌做不到之處嗎?旗津窯憑什麼跟他們拚搏?反覆思考後,浮現於心的答案是:切入別人不願意跨入之區,建立起競爭門檻:打造沒有底座、以拱橋式橫向為造型的瓷藝品。

這是一條險路。走人煙稀少的路,但卻也須承擔高人力、資金的風險,更是一場信心的試煉。

打破既有規則,第一關就是做出沒有底座、橫立式作品的挑戰。

技術突圍!花兩年時間研發新模具

一般來說,平整底座與直立模式的作品在於支撐作品,無底座且橫向拱橋造型,則象徵著支撐點不見了,要靠作品本身結構站起來。但瓷土一拉成橫向時,如果彎曲力度與角度沒掌握好,就會整個垮下去。

彎曲S線條,正是第二個挑戰。「迥異傳統方整的四片模具,S型彎彎曲曲,脫模會卡住石膏無法成型,如果靠拼接方式,則會在窯燒時留下一條黑線,失去美感,」為開出S型線條,就難倒了好幾個台灣知名的模具廠。為此,他只有自己成立模具部門,聘請師傅自行研發。模具師傅林炯成表示,整整花了兩年,才找到「樓中樓」脫模技術。

沈亨榮解釋,「樓中樓」脫模技術就如「俄羅斯娃娃」一樣,一層套一層的工法,得以突破傳統直角脫膜限制。以第一件作品「水仙之夢」為例,也是花費兩年,燒掉十多噸瓷土,開了兩百多個模具,是傳統四片模具的五十倍,約是德國麥森產品製模平均片數的四倍,才得以完成粗胚。

走不一樣的路,也是一場資本的消耗戰。為了在國際市場百年瓷器大廠的夾縫中打造自有品牌,沈亨榮前後在人力、廠房投入了約一億二千萬元,資金一部分來自「建築陶」營收,八成是借貸。

「一度還發不出薪水,也有師傅因為待遇不高而相繼出走;有兩年時間僅開發、設計而無收入,想要銀行借貸卻因藝術品難以鑑價而不成,」不過五十四歲,已整頭白髮的沈亨榮回憶過往,紅了眼眶。所幸有妻子一路想挺,才讓他熬過人生最低潮的關卡。

今年初,藝術創作逐漸站穩腳步,年營收從四千萬元到今年可望突破億元,吸引國際精品通路上門和打開中國市場,才結束利潤微薄的「建築陶」部門,專心於瓷藝術品,以及開發實用型瓷器品產線。

只是,隨著訂單增加,挑戰也跟著來。「人才培育與通路需求大量資本,則是新挑戰,」中小企業信保基金課長張文巧提醒。這一家位於高雄鄉下的小窯燒廠,依舊有著資金與人才困窘問題,但不想賺零頭小利的代工錢,想要在文創領域打造「MIT」品牌創造出市場產值,靠著的是熱情與切入別人不願做的領域,在瓷器競爭紅海中征服了歐洲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0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