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策略不明,平衡計分卡有用嗎?

2012-12-03  TCW
 
 

 

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到底有什麼要素,大概沒多少人說得出來。但是,每天追著你跑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可能就是平衡計分卡架構下的產物。

如果說,策略是幫我們決定要往哪條路走的工具,那麼,平衡計分卡與KPI,就是在我們決定地標後,幫助我們不會迷路,甚至可以快速到達的管理工具。「就是更有結構性的目標管理。」台大會計系教授劉順仁說。

員工為考績,只做指標要求的事

過去,我們衡量公司這個隊伍有沒有迷路的方法,通常是看財務數字,但是,財務數字只能反映最後結果。所以平衡計分卡主張,組織應從四個角度自我審視:如員工的學習與成長、內部流程、顧客、財務,這四個角度分別有評估指標,以協助企業機動調整腳步。

平衡計分卡立意雖佳,但常見副作用。如,計分卡指標嚴謹,有的員工會只做指標要求的事,指標之外的,可能與未來長期有關的事,就無人問津,就算老闆強用權力要求下屬去做,只會造成混淆。而且,這容易誘惑著員工把最多的心力放在如何跟老闆談判以壓低目標上,避免明年無法達標牽連考績。

政大會計系教授吳安妮認為,問題不在工具,而是企業是否認真把它當作執行力的工具,而非績效評估工具看待。簡單的說,如果企業主沒有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策略是什麼,就會容易列出一堆跟目標無關的指標。在第一線的員工可能明知這並非重點,但因為KPI與薪酬緊密掛鉤,只能勉強應付,不知道為何而戰下,只會造成組織的資源浪費。

吳安妮指出,所謂策略,應該是很明確的。如果企業決定要到歐洲打市場拓展營收,就要訂出目標,如「在歐洲的營收成長達X%。」而若企業認為,要達成目標,跨國業務人才的推銷力最重要,那麼學習的指標,就要完成跨國人才培養課程,而不是無關聯的課程,之後的財務指標也該跟著此方向走。

容易訂出過多指標,目標反失焦

在多變世代,越來越多企業想要突圍,最常見的狀況是,目標是要創新,但會多出類似「降低成本」之類的指標。「平衡計分卡很容易形成誘惑,讓大家想把這四大項分類下填滿指標。」吳安妮說。一個分類四、五項指標,最後就出現二十個關鍵指標。她都勸人,別想要一次做太多。

把策略想透徹,不濫定指標,並且,讓員工看懂指標之間環環相扣的邏輯關係,這套制度,才可能走下去。否則,慌亂之下操作的制度,只會讓組織更加兵疲馬困,失去創新突圍的爆發力。

【延伸閱讀】1分鐘看平衡計分卡

公司願景與策略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顧客構面財務構面

1990年代初由哈佛管理學教授羅伯特‧柯普蘭(Robert Kaplan)與戴維‧諾頓(David Norton)提出。是將策略制定後,透過有形與無形的4個指標,讓策略執行,是目前最具架構性的策略執行工具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