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融宜寶總裁王會師10月遇害身亡,至今已有一月之久。業內傳言一為股權糾紛,一為情殺。
王會師本人的手機已停機。融宜寶公司官網的總機也無法接通。
去年底,王會師還曾對財新記者表示,公司業務擴展很快,對市場非常看好。
據《經濟觀察報》報導,該公司一位副總裁胡嘉寧被調查,她的個人賬戶是融宜寶公司使用的資金賬戶之一。
眼下最令人擔憂的是客戶資金安全。業內一家公司的高管說,融宜寶的資金大部分都掛在高管賬戶上運行,如今兩個賬戶主體一併出事,客戶資金是否還有保障。
「我們公司還在正常運營,此外一概不知。」融宜寶的一位王姓信貸員堅稱。
另一位姓余的信貸員則表示,「我們已經換了老闆。也沒有客戶鬧上門來。」
目前融宜寶由王會師的弟弟主持,前述業內高管透露。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此前融宜寶的運作一直欠規範。
P2P(Peer to Peer,即個人對個人)是一種擺脫銀行等傳統信貸中介,直接撮合借貸需求的互聯網貸款平台服務。合同由借貸雙方直接達成,貸款平台不像銀行賺取息差,而是收取手續費,並提供一定的擔保服務。這種業務模式近年來在歐美率先興起,繼而流傳至國內。
融宜寶自稱是一家P2P貸款平台公司。不過,像許多業內公司一樣,它很大程度上只是借用了這個創新的概念。公司以類似出售理財產品的形式,對投資者承諾一定的收益,聚攏資金,再出藉以博取更高利息。資金在一位或數位高管個人賬戶內運行。
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秘書長白澄宇對財新記者表示,他對該案案情並不知曉,但擔憂行業經營模式的扭曲和缺乏透明度。「融宜寶代表了一批小額信貸公司的操作模式。這種『內部人』的模式,不再是借貸與理財兩端直接對接,而是由公司的『內部人』放貸,再將債權轉給理財人,借貸雙方對對方的情況都不直接瞭解,實際上就是一個影子銀行。」 他說。
「以『內部人』身份提供居間交易,在P2P行業已經成了佔比比較大的模式,這種情況應該避免。P2P就應該是一個交易平台。」白澄宇說。
融宜寶是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的會員,後者是這個仍在成形的行業中的唯一自律性組織,但各家會員對小額信貸聯盟甚至也並不公開真實情況。
根據融宜寶報給小額信貸聯盟截至去年底的數據,融宜寶年末有未償貸款餘額的客戶是265人(家),公司信貸員(即既拉理財客戶又拉貸款客戶的工作人員)有1143人,貸款總餘額9427萬元,還款率99.2%,資產總額為207萬元,淨利潤-926萬元。
但在業內,這是一套誰也不相信的數據。
「假的。它們一家營業部一個月就可以做到一千多萬。」另一家業內公司負責人一聽到融宜寶上報的數字便說。融宜寶在全國已經設立了二十多家「積家」營業部。
「據我所知,現在他們的業務規模大概七億。」他說。
「表面上宣傳的利率不是特別高,其實有一些隱藏的利率。我們根據融宜寶的一張合同算過,其年化利率達到40%。除去實際付給投資人的10%,還有30%可以賺,這實際上就是在做高利貸。但是做線下的公司基本上都採用這種模式。」一家業內公司高管表示。
一般而言,所謂做線上,是指堅守互聯網平台的模式,借貸雙方直接成交;而做線下,就是聘用大量的信貸員拉客戶,甚至做成全國營業部網絡。許多公司發現做線上進展緩慢,線下更有快錢可賺之後,紛紛轉向線下或二者的混合。而這種基於互聯網的新型商業模式,也逐漸退化成一種監管之外的地下資金中介,留在網上的只有營銷和宣傳。
「聯盟希望會員首先加強自律,希望監管部門就P2P這種模式給出一些指導意見,比如為有些不能碰的業務設定一個紅線,絕對不能超越範圍。」白澄宇說,「另外行業信息透明度需要加強。即便去年遭到媒體的集體質疑,關於業務的數字,做得最大的宜信還是隻字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