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百事哀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2/11/blog-post_19.html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食正中國逐步成為世界工廠呢條好水,工商百業蓬勃。當年銀行業有利率協議,存貸利率由銀行公會話事,成為暴利行業。那些年按揭街息一般要八至十釐,而由於銀行職員可以低近兩至三釐利息借錢買樓,加上香港樓市承受中國改革開放近二十年樓市大牛,不少銀行從業員單買樓己發了大達。因此銀行女Teller有「樓花」之美譽。個別在上市錢莊打工的管理層更享有認購自己舖頭股票的期權,當年恆指年年升,這些股票的期權真係相當和味。金錢世界白鴿眼,當年所謂金融圈亦即是以零售銀行業(Retail Banking)做主角,當年筆者見識淺薄,剛畢業時尚不知有iBanking呢一行,認真大鄉里。那時做美資看不起歐資,歐資看不起日資,日資看不起華資,華資看不起中資。1990年代日資銀行業雄據大中華,在香港養活了不少支那人,如今已煙消雲散。歐美大行不單人財俱盛,並以尖端財技傲視全球。唯近年歐美金融風暴相繼爆發,呢D外資大行執得一間得一間,所謂High Tech嘢原來都係喈大鑊嘢,沒有甚麼了不起。相反當年外表寒酸的中資銀行從業員除了跨口過時過節有冬菇、髪菜、蠔豉外,似乎亦沒有什麼看頭,但今天已經成為零售銀行業的航母大隊了。
筆者經常還與當年這些金融圈內戰友相聚,惟這些當年天之嬌子跑出上位幾乎絕無僅有。雖然人到中年位處錢莊中高層,但近年每每以一個「灰」字來形容。先不說近年歐美外資大行不景氣下一波又一波的裁員潮,銀行從業員若果冇客揸手真係灰過大灰熊。無他的,做錢莊係拳怕少壯,十幾二十年前本地兩間學店畢業尚可撈個Trainee做起。如今入職起碼Ivy League,牛劍LSE還只是勉強,最攞命係男帥女索兼人工平仲要英文普通話俱佳。儘管這班金融圈內戰友也是老薑,但面對如此多的青春少艾的新力軍真係有D壓力的。
感謝師奶上台後莫名其妙的樓市政策,自渠老哥上場後樓價和租金起碼上升一成(尚未計由年頭起錶的升幅)。同期環球股市表現有大波幅冇升幅,個別股票息率雖高達五至六釐亦乏人問津。近日翻閱NBER Macrohistory Database,得知由1871年至1969年美國股票息率長期在六釐水平上下浮動,直至進入二十世紀中葉才下跌至三釐水平,而期內息率平均值為4.77%。DJIA由1897年1月1日的41.85點上升至1968年12月1日的965.39點,這72年內複合增長4.46%,加上平均股票息率4.77%「應該」共有年複合回報9.23%,以20年計本利和「應該」共有5.85倍回報,長線持有股票回報「理應」十分可觀。
套用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論來形容當今香港社會真是非常貼切。香港60後和70後的中產自回歸後經歷一波又一波中產大屠殺,過得97未必過得沙士,過得沙士未必過得次按,過得次按未必過得歐債⋯!據聞環球各大錢莊又要在未來數月大手Cut Head Count,作為中層若果沒有一千個NAV揸手又被裁出來,真係人到中年百事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