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高一低?-聯邦製藥(3933)(2)
2007-06-04 信報
聯邦製藥—無懼藥品政策變動 對於內地醫藥市場,常聞藥價過高,醫生與藥商勾結,使生病成為有錢人的專利。近年中央政府鐵腕整肅歪風,自1998年5月以來,多種藥品的最高零售價便下調超過二十次,意使上至富者、下至貧民,有病均可尋醫。藥品半年調價四次 發改委5月又再一次調低醫藥價格,對於將來是否還會調價,現在還無迹可尋。不過,港資聯邦製藥(3933)無懼發改委是否還有大動作,挾去年高達二十一億元的業績,在主板上市。 自今年年初,發改委第二十一次降價,3月之後幾乎每一個月均對藥價進行調整,不到半年時間,藥價被連續四次大幅下調,發改委也創造了藥品「十年降價史」上的一次紀錄。受單獨定價影響 有說今年5月份的調價是最後一次,但政策時常改變,會否再調整藥品售價,現在仍是未知之數,聯邦製藥也把國家政策列入風險之一。 根據發改委,中國的藥品價格在1996年至2005年持續下跌,造成取樣醫院的抗生素製劑產品採購價格在這段期間累計下跌50%。 聯邦製藥在國家政策規管下,在2004年,有二十二種製劑產品的最高零售價格被調低16%至55.1%,2005年有九種製劑產品價格被調低20.1% 至64%,其中有八種產品已在2004年被調低。去年則有五種製劑產品被調低17%至53.8%,這五種產品之前並沒有受到之前價格下調所影響。 發改委雷厲風行,過去三年,聯邦製藥業績也有起伏。2006年營業額錄得二十億八千萬元,較2005年上升20.9%;純利上升近五成,達二億元。但2005年純利錄得一億二千萬元,較2004年下跌一成二。 此外,沒有政府允許,即所謂的「單獨定價」允許,價格受管制的產品無法以高於政府規定適用最高價格的零售價格銷售。 但是,「單獨定價」適用於零售,基於聯邦製藥的製劑產品售給分銷商,而不是零售客戶,集團所得價格未必能取得與零售價格相同的售價。所以,由於業內激烈的價格競爭,為維持競爭力,聯邦製藥的某些產品將以低於政府規定的最高價格及「單獨定價」出售。 截至2006年年底,聯邦製藥共有一百二十七種產品合資格在中國及或香港投產,其中包括三十種原料藥及九十七種製劑產品。外資可進入藥品銷售或分銷 另外,集團有五種最高價格受管制的抗生素劑產品獲授自2002年1月開始生效的單價定價許可,其中四種於去年年底投產。 以往中國法律禁止外資企業在內地經營藥品銷售及分銷業務,但有關法律在2004年12月被撤銷。沒有了進入內地藥品市場限制的外資企業,已可開始進入,與本土醫藥企業分一杯羹。 外資與中資的醫藥市場爭奪戰看似將烽煙四起,但依集團主席蔡金樂的說法,暫時似乎還沒進入一個白熱化的狀況。他在記者會表示,進入醫藥市場,進行驗證和 註冊的工作已需二至三年的時間,要至少六年時間,產品才能推出市場。按照去年年底的統計,按中國二百五十七家取樣醫院的市場份額計算,聯邦製藥合共有三種 抗生素產品仍排名第一。海外市場銷售額逐年遞增 屬港資老牌藥廠的聯邦製藥(3933)主要從事抗生素製劑產品以及用於生產該產品的原料藥及中間產品的生產及銷售,除繼續深化中國市場外,集團也力拓中國以外地區的原料藥市場。 說起公司運作,其中涉及一條龍生產模式。中間產品生產屬於上游作業,透過提取及結晶過程以天然原材料,例如種子生產的核心化學混合物;中游工序則是加工 中間產品成為原料藥;到了下游作業時,則是以原料藥生產各種抗生素製劑產品。原料藥包括青霉素類和頭孢類,而製劑的劑型則包括了膠囊、顆粒和注射劑等。 截至2006年底止的過去三年,集團海外市場銷售額逐年增加,2004年的銷售額為一億一千八百萬元,佔總營業額10%;之後兩年同步上升,分佔12.3%及21.4%。 除海外市場外,中國醫藥市場仍商機無限。內地公眾衞生保健開支近年維持大幅增長。人均衞生保健總開支由2000年約三百六十元,增加至2004年的六百 元,複合年增長率達12.8%,比美國還高。根據政府統計,內地城鎮家庭的人均全年醫療保健開支佔家庭開支的比例,從1995年的3.1%增至2005年 的7.6%。 據IMS Health公布的全球醫藥市場預測,預計中國醫藥市場今年增長15-16%,美國市場則增長4-5%,縱觀全球,增長速度約為5-6%,與美國相近。 集團招股書表示,預計化學藥品,包括原料藥及製劑產品於今年在內地市場將佔全部藥品銷售額的54.9%,其次為中藥、生物及生化藥品。中國證券報 2007-07-11
本報記者 江沂 深圳報道 毋庸置疑,中國大宗原料藥出口步入了一個景氣周期。 來自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大宗原料藥出口表現搶眼。前4月,我國共出口維生素C2.57萬噸,同比增10.78%,出口平均單 價3.55美元/公斤,同比增長4.72%。另外一個大宗原料藥品種維生素E也應聲而漲。而據瞭解,同樣占出口大頭的青霉素工業鹽價格比低谷時期翻了一 倍。不少人也對步入景氣周期的大宗原料藥充滿了想象。但近幾年原料藥價格跌宕起伏,景氣能夠延續多久,也讓人心存疑問。 复產的陰影仍然存在 “在漲價之前,這些大宗原料藥企業已經熬過了艱難的歲月。前幾年,在價格低谷的時候,國內價格戰激烈,每個品種能活下來的只有實力雄厚的幾個大企業。”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泛酸鈣漲價之前,鑫富藥業與國內的另一家企業經歷過長時間的價格戰。而維生素C經歷過2003年幾個國際巨頭停產,“非典”影響 價格短暫上揚,隨後的三年多都徘徊在低位,一直到今年價格才見提升。 “漲價—擴產—降價—停產”的故事在大宗原料藥行業一再重演。平安 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倪文昊稱,本輪青霉素工業鹽漲價,原因就是青霉素工業鹽的大廠聯邦製藥彭州基地出現停產,而“四大家族”之一的石家莊製藥也產量減少, 市場出現了缺口。“但是這一輪上漲能夠持續多久,還要看以前一些停產的企業复產了多好。”據倪文昊透露,目前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有限公司、江中製藥下屬 的東峰製藥廠均已复產,但這兩家企業以訂單生產為主。“未來若聯邦製藥在內蒙新建的青霉素工業鹽生產基地也投入生產,或許價格格局就會發生變化。” 同樣的,复產的可能性也存在於維生素C原料藥的出口,健康網首席分析員吳惠芳告訴記者,維生素也就比最低谷的時候漲了20%左右,但據她瞭解,不少企業 都有复產的考慮。甚至,原先因為價格過低,把自己生產線停下來的國外維生素C生產巨頭帝斯曼、巴斯夫都有复產的可能性。“如果維生素C國際價格能夠維持到 4.5到5美元每噸,對於成本約為2.8美元每噸的廠家還是有誘惑力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環保將加大企業成本 中國製藥工業協會秘書長周燕分析到原料藥漲價的幾個因素,首先就提到環保成本的上升,這是本輪景氣周期特有的問題。“盡管企業之間的環保設施不盡相同, 但是在環保部門日益重視的情況下,有些企業可能因為不達標而停產,盡管企業可以通過整改复產,但在停產的時間內自然就形成了缺口,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市場 價格會有所上升。”周燕認為,這是近期值得注意的問題。 倪文昊透露,在江浙一些原料藥生產廠,因為環保問題,今年就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小 廠被迫關停。而未來,整個行業的整治力度將會加大。業內人士預測,正在起草的《製藥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很有可能從2008年1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在環 保成本加大的情況下,漲價只是企業的一種被動行為,成本也同步增加。 而縱觀以往的景氣周期,記者發現持續的時間很難超過一年,而廣發證 券分析師張力認為,各個品種的情況不同,預計泛酸鈣、核黃素,因為市場集中度較高,價格影響力較強,即使回落,速度也會較慢,其次是維生素A,維生素E, 而維生素C、青霉素等產品,由於生產企業眾多,競爭激烈,回落的速度將最快。 倪文昊則認為,中國的大宗原料藥項目集中度高,成本有優勢,應該能夠掌握定價權,如果幾大巨頭之間能夠摸索出“相處之道”,原料藥的市場波動趨勢會更為合理。第一財經日報 2007-08-24
環保風暴繼續猛刮兩大原料藥廠被勒令停產河南華星製藥廠及福抗藥業因環保違規被勒令停產整改邢少文 今年以來,原料藥企業經歷了嚴峻的環保考驗,先後有多家原料藥廠因環保違規被停產限產(見本報4月10日C3版報道),如今,在停產名單上,又出現了兩家大型原料藥廠。 昨日,《第一財經日報》從全國最大的青霉素工業鹽生產廠家河南華星製藥廠瞭解到,目前該廠已被勒令停產。而國內另一家生產抗生素中間體的主要企業福建福抗藥業也因環保違規處於停產整改階段。 華星製藥廠因環保違規被勒令停產,已不是頭一次。2004、2005年,該廠就曾經因排污超標被勒令停產(本報2005年5月曾有報道《排污嚴重超標 全國最大青霉素生產企業停產》),時隔兩年,華星製藥舊態复萌,再觸環保紅線。 河南新鄉市人民政府新政辦[2007]158號文件指出,“河南新鄉華星藥廠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兩年至今不能正常運行,經常間歇性排放高濃度廢水,造成省 控衛河皇甫斷面水質嚴重超標,直接影響我市水環境質量目標的完成。”華星製藥廠於2007年5月31日和7月18日兩次違規排放高濃度廢水,因此被勒令於 “2007年7月31日前停產到位”。 昨日,華星製藥廠副廠長章正義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工廠已大部分停產,只保留小部分青霉素工業鹽的對外供應,而對於何時才能复產,他表示目前尚無法確定,“估計要兩三個月。” 2005年初,華星製藥廠曾表示將投入1.3億元用於環保治污,而此次被通報的污水處理設施正是2005年被停產之後整改建設的,但“菌種沒有培養好,相關工作沒有細化。”章正義說。 利益驅動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今年青霉素工業鹽和抗生素中間體的價格行情比較好,開工率比較高,導致“小馬拉大車”的情況又出來了。”他說。 記者同時瞭解到,國內生產抗生素中間體7-ACA(7-氨基頭孢烷酸)和頭孢類原料藥的主要企業之一福建福抗藥業目前也因環保違規處於停產整改過程中, 福抗藥業已被列入福州市重點監控的11家環保污染大戶之一。而這家企業,曾在上世紀90年代獲“全國環境保護先進企業”稱號。據悉,早在2003年福抗藥 業在福州市的工廠就因環保問題屢遭當地群眾非議,後搬至福州福清,但仍然存在污水排放超標問題。 但福抗藥業7-ACA銷售部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否認了整廠停產的說法,表示“只是部分停產,正在整改,目前7-ACA和頭孢原料對外的供貨量很少”。對於具體的复產時間,他表示“很難講,可能要2個月”。 業內人士透露,由於環保違規,另外幾家主要的抗生素原料藥生產企業都處於限產階段,聯邦製藥彭州生產基地正處於地方環保部門的重點監控中,只開了一部分 產能,石藥集團內蒙古生產基地開工率也只有一半,某河北製藥廠的阿莫西林原料藥生產線也只能晚上“悄悄”開工。一些小化工廠更是銷聲匿跡,“去年還給我們 供貨的小化工廠今年一下子不見了三分之一。”浙江某原料藥廠人士對記者說。 由於此起彼伏的環保違規事件,今年以來,國內青霉素工業鹽、 抗生素中間體、維生素C、維生素E等大宗原料藥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供貨緊張,價格大幅上揚。目前,從青霉素工業鹽到7-ACA到頭孢類原料藥整條產業鏈正在 續寫“貨緊價揚”傳奇,如青霉素工業鹽出口價格飆至18.5美元/BOU,7-ACA飆至900元/公斤,頭孢曲松粗品飆至950元/公斤,紛紛衝擊歷史 高位,且貨源普遍緊張。 如今,青霉素工業鹽產量排名第一的華星製藥廠和7-ACA產量排名第二的福抗藥業兩大廠的停產,可能將會加劇這一狀況。2007-08-31 第一財經日報
環保風勁吹原料藥企盤算一遷了之郭艾琳 “如果按照目前的態勢發展下去,我很擔心明年我國的原料藥格局會發生變化,產能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高,而因為環保問題,原料藥生產企業正紛紛嚮中西部遷徙。”一位長期從事原料藥生產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受到環保風暴影響,目前我國的原料藥生產企業正面臨嚴峻考驗,眾多企業因觸到環保紅線而陷入停產或減產狀態。 或停產或轉產 今年3月,國家環保總局公佈的6066家工業污染源重點監控企業中,醫藥企業占到117家,以發酵類原料藥生產企業居多。 而幾天前,國家發改委公佈了《上半年醫藥行業經濟運行分析》,報告指出,為提高三廢治理水平,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清潔生產,《製藥工業污染物排放標 準》將在年內制定出台,該標準將成為醫藥企業新的准入門檻。隨着環保門檻提高,相當一批污染嚴重、治理不力的企業將面臨停產、關閉。 事 實上,已經有不少企業因為環保問題付出巨大代價。前不久,全國最大的青霉素工業鹽生產廠家河南華星製藥因為環保違規被勒令停產,而這已不是其第一次遭遇環 保問題。同樣遭遇停產的還有7-ACA(7-氨基頭孢烷酸)主要生產企業之一的福建福抗藥業。而早在2005年,國內最大的喹諾酮類原料藥生產企業京新藥 業也同樣陷入“環保門”。 諸多原料藥企業的停產限產,已讓目前原料藥因為供應不足而導致價格一路上漲。記者瞭解到,由於目前7-ACA供應緊張,現在的市場價已經提升到近900元/公斤,就在上兩個月,這一價格還徘徊在800元/公斤左右。 面對停產、限產,除了花大筆費用進行治理改造外,部分原料藥企業開始選擇轉產。目前華星製藥已經開始試產VC原料藥,而這一產品的污染相對其主打產品青霉素工業鹽要低一些。 嚮外部搬遷 事實上,除了對企業實行停產限產外,出於環保考慮,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已經要求區域內的原料藥企業朝外部搬遷。 此前,聯邦製藥和石藥集團紛紛將原料藥生產企業搬到成都、內蒙古等偏遠地區,而新昌地區也對包括新和成藥業、京新藥業、新昌製藥等在內的三家製藥企業提出了搬遷要求。 新和成藥業有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搬遷還在進行中,除了新昌當地已滿足不了其生產容量外,對附近居民造成的污染也是促使其搬遷的一大原因。 而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於明德告訴記者,目前對於藥品企業的污染治理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做法。諸多企業選擇關門走人,嚮外省市遷徙,但如果環保標準達不到,一樣無法解決污染問題。新和成藥業有關人士也同樣表示了擔憂。 事實上,上述幾家已經決定搬遷的企業在完成搬遷後,同樣遭遇了被查封的問題。 上述業內人士也告訴記者,美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基地,其在污染治理上擁有一套非常先進的設施,但同樣這套設施的費用也相當昂貴,對於國內企業來說是無法承擔的。 於明德表示,除了讓企業承擔環保費用外,國家也應該對改善治污進行大規模的投入和集中整治。“比如,天津畫供園區和湖南瀏陽生物園區,現在都有比較完善的治污系統。”2007-9-27 信報
聯邦制藥(3933)計劃投入五億元(人民幣.下同),在蒙古起建第六座生產廠房,預期明年初投產;另將斥資約一千萬元,增聘銷售人員約五成,至今年底 前達到二千四百名,從而拓展內地的農村銷售網絡。 集團主席蔡金樂接受本報訪問表示,蒙古廠房主要用作生產藥品的中游材料中間體,設計年產能為五千噸, 二○○八年年底可達產。目前,內地中間體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而蒙古的生產成本,可較現有的成都廠房低約一成七。 即使藥品仍未擺脫國家價格管制,但今年上半年,聯邦制藥錄得純利一億七千萬元,較去年同期上升一點○八倍;毛利率則由百分之三十六點二,增至百分之四十三點七,主要是因為旗下原料藥及中間體平均售價增長近六成及銷量上升。 蔡金樂表示,國家對製藥廠的環保及污水處理要求嚴謹,內地部分藥廠因未能達到標準已遭到淘汰或限制生產,導致旗下產品的市場售價上升。 他認為,由於污水處理設備須投入技術、資金及土地,非短時間可解決的問題,故預期產品價格在未來一年半內,仍有繼續提升的空間。 蔡金樂說,集團的藥品過往主要針對大城市大醫院,但此市場只佔去整體人口的三分之一,餘下的三分之二集中農村人口。隨着國家對農村醫療保障的投入增加,未來集團將加強建設農村銷售網絡,預期銷售可跟隨銷售人員的增幅上升■
2007-10-13 經濟一週
聯邦制藥(3933)為內地主要抗生素生產商之一,雖然產品主打內地市場,其實集團屬港資公司,在香港設有廠房,打正「香港製造」旗號進軍內地,生意愈做愈大。另外,集團兼產中間產品及原料藥,有助減低生產成本之餘,亦可開拓原料藥市場,成功闢出另一條財路。擁有超過20年製藥經驗的聯邦制藥,在內地及香港設有五間廠房,生產127種產品,除抗生素外,還有止咳藥、抗過敏藥及空心膠囊等。除西藏外,集團產品銷售網絡已遍及全國所有省份及直轄巿,規模在內地數一數二。其實,在上世紀80年代,聯邦只是香港一家小型藥廠,客戶是全港約1,000名私家醫生,每天只靠數輛輕型貨車送貨,一年營業額不過數百萬元,與06年度逾20億元營業額相比,實是天壤之別。聯邦主席蔡金樂說:「香港只是一個很小的巿場,但競爭特別大。全球藥品在香港也有得買,如果要發圍,一定要進攻內地。」內地優質藥渴市蔡金樂表示,20年前內地藥業並不發達,藥品種類少,質素也不高。他曾在內地醫院看見一個母親帶著患感冒的兒子求診,醫護人員只替該兒子注射青霉素。「青霉素的副作用不少,對藥物敏感的人用了,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內地醫院藥品選擇有限,為藥業市場發展提供很大空間。」蔡金樂說。由於看到內地對優質藥品的需要,蔡金樂在90年代初決定進軍內地。他一個人跑遍廣西桂林、柳州及南寧,成功聯絡多間醫院採用其藥品,銷售量一下子提升不少。為進一步拓展業務,聯邦1994年在中山興建第一間內地製劑工廠,後來更在珠海及成都興建製藥的原料藥廠及中間體(原料藥的前身)廠房,實行一條龍生產。蔡金樂說:「從前由歐洲進口原料藥,價格大上大落,自行生產原料藥及中間體,可省回至少五成成本。現在連內地其他藥廠,也會向我們購買原料藥及中間體,生意因此增長不少。」蔡金樂又透露,集團已斥資5億元人民幣,在內蒙古興建第二間中間體廠,預計明年初投產,屆時生產廠房數目將增至六間。力拓農村市場雖然聯邦在內地不斷興建新廠房,但始終堅持保留本港廠房,並於2000年把本地廠房由火炭遷至元朗。蔡金樂表示,打正「香港製造」旗號的藥品,特別受內地人歡迎。目前香港廠房佔集團約四成生產量,可見有關產品的受歡迎程度。聯邦截至6月底止07年度中期業績顯示,上半年營業額已超過1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8%;純利及每股盈利分別達1.74億及0.188元,各較去年同期上升逾一倍。盈利上升,除受惠於原料藥價格上升外,亦因為集團近年積極拓展農村市場。蔡金樂指出,目前全國農村人口達九億人,但得到的藥物支援十分少,他說:「內地人對醫療的要求愈來愈高,雖然很多農村目前只有小型醫療所,但三年後隨時會變成大醫院,市場潛力絕對不容忽視。」隨著內地藥品競爭愈來愈激烈,聯邦亦要自我增值,除抗生素外,亦不斷研製新藥,當中不乏採用高科技研發的專科藥物。蔡金樂表示,明年初集團有四種新藥上市,包括治療肝炎的藥物;另有26種不同藥品正在研發中,包括治療癌症的藥物。「目前主要癌症藥物都是由歐、美國家研發,若中國能成功研發第一隻癌症藥物,可以說是內地製藥史上一大突破。」蔡金樂說。2007-11-29 中國醫藥報
本 報訊 聯邦製藥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建設的年產5000噸6一APA項目目前正式投產。 今年1月10日,巴彥淖爾市政府與聯邦製藥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簽訂了投資建設年產5000噸6一APA的合作協議。該項目總投資5.1億元。投產後的聯邦製 藥(內蒙古)有限公司, 6一APA生產能力全球最大。 巴彥淖爾市委常委、副市長侯鳳岐在開工典禮上說,該項目的投產,標誌着巴彥淖爾市生物製藥產業嚮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他透露,雙方在合作成功的基礎上。又 簽署了二期總投資6億元的5個建設項目。 (蒙文)2008-01-21
價 格跌進低谷口郭艾琳 經歷了2007年上半年的價格高潮後,我國最大的原料藥產品青霉素工業鹽自去年第咧季度起價格又開始一路下滑,目前已跌進低谷。 來自健康網的統計數據顯示,自去年第四季度起,青霉素工業鹽出口出現近年來少有的僵持局面,11月份出口成交量415噸.創近3年來的歷史最低紀錄。出口 訂單明顯減少 目前,國內市場青霉素工業鹽的報價已經接近65元~67元╱B0u,扣除關稅等因素,其價格已經跌破8美元╱Bou,接近6美元╱Bou的歷史低點。而就 在去年4月份,青霉素工業鹽曾出現過20美元╱Bou的最高報價。 據健康網首席研究員吳惠芳介紹,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青霉素工業鹽價格下降的情況並沒有好轉。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有關人士同樣證實,青霉素工業鹽價格 還在下跌趨勢中,因此,國外客戶也處於觀望狀忑,他們擔心價格會進一步降低。按照目前已統計出的數據來看,出L]訂單量比去年11月份明顯減少。 據瞭解。由於此前青霉素工業鹽價格過高,使得印度幾大青霉素工業鹽生產企業紛紛复產,也導致印度方面的訂單直線下滑。目前,我國青霉素工業鹽有60%用於 出口,而出口至印度的量占其中的85%。 由於印度方面訂單減少,使得國內出廠]商也明顯減少。據吳惠芳介紹,去年11月;國內只有華星、哈藥等3家企業在自營出口。與此同時,貿易公司卻在想方設 法拋售存貨,他們以低於生產商的價格出售,並出現以最低小到11美元╱Bou的價格成交的現象,導致整個青霉素上業鹽市場價格混亂。 “由於此前價格上漲太厲害,同時匯率浮動和出口退稅減少等因素,使得我們外銷訂單明顯減少。照來我們青霉素原料及衍生物一年的出口額近200萬美元,但目 前基本已經不做了。”上海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公司總經理蔣震偉說。今年價格升降兩難 “這是青霉素工業鹽價格下降的一個周期性表現。由於苛霉素工業鹽的生產技術壁壘不高,價格高時許多企業紛紛擴產.從而導致產能過剩,企業庫存增加,價格下 滑。而對於生產企業來說,雖然目前價格下降會使其出現微利甚至虧本,但事實上,企業已經看慣了這種周期性的循環,價格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不生產了,等到價格 回調時又會紛紛開工。”一位證券分忻師說。 “任何產品的價格都會出現波動,這屬於正常現象。而對於我們來說,此次價格下降並不會影響我們的生產,出口量也不會減少。”華星公司總經理張全意對今年本 公司的經營形勢還是比較樂觀。 而吳惠芳認為,今年青霉素工業鹽將進入升降兩難的局面,一方面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大幅度提高,存在提價的必要性,但另一方面,國際需求方在經歷了2007年 的價格大漲所帶來的壓力之後,不會輕易對供應方的再次漲價做出響應。因此,今年對於青霉素工業鹽生產企業來說將是一次嚴峻考驗。 事實上,今年青霉素工業鹽的市場形勢的確不容樂觀。目前,聯邦製藥在內蒙古投資16.8億元的6一APA生產基地已經試運營,同時,健康元7一AcA項目 的產能也大幅提升,在市場已經趨於飽和的狀態下,這些大規模項目都將給行業帶來壓力。但在日前剛剛結束的健康網新年論壇抗生素專題會上,業內專家認為,去 年12月底和今年1月初,將是青霉素工業鹽出口和內銷價格的最低點,今後存在價格反彈的可能。2008-02-14 中國醫藥報
石 青璇 短短不到一年時間,青霉素工業鹽的價格迅速飆升.經歷短暫輝煌.然後一路狂泄。這場充滿戲劇性的產業異動如此迅速地草草落幕,以至於我們很難從產業戰略的 高度來探討它所帶來的影響——不過是另一輪短期價格導向下的投機衝動而已。但考慮到“2007年我國青霉素工業鹽的總產能已超過七萬噸,全球青霉素年需求 量僅為五萬噸左右”的現狀,我們的企業,在掌握市場大局的前提下,依然遲遲不能擁有話語主導權,依然只能以過客的心態在價格和市場定位中來去匆匆隨波逐 流.這種情況愈發令人擔憂。 略作回顧就可以發現,對中國青霉素工業鹽產業來說,價格是一個極度敏感.可以瞬間從風吹草動變成風聲鶴唳的要素。2003年7月.青霉素工業鹽價格跌至 60元╱十億單位以下、國內生產企業正式掀起了青霉素工業鹽第六次價格大戰。不久.印度又對我展開反傾銷調查。暫停為期1個月的青霉素類和6APA進口許 可審批。致使我國該類產品出口在2004年7、8、9三個月跌入兩年來的最低谷。2()()5年上半年,石藥、華星、聯邦製藥的產能擴張啟動.徹底顛覆了 國內青霉素工業鹽舊格局。在2006年5月份印度對中國反傾銷案件傳出印度撤銷的消息後,國內青霉素工業鹽出口數量便持續攀升,行情一路高歌猛進,但好景 不長價格迅即回落。按照業內的話說即是。2003年~20‥D4年上半年的青霉素價格大戰.是國內制藥企業競爭力增強戰勝了國外競爭對手;2005年 ~20()6年上半年的青霉素價格大戰,則是國內制藥企業自己打敗了自己。從2005年開始,國外采購需求開始大量轉移至國內.而國內企業之間過度的低價 競爭,使中國製藥企業不自覺地扮演着國外採購商的加工工場和贏利工具的角色。 “印度企業停產或复產雖會對中國青霉素工業鹽的價格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真正左右該產品市場價格的.還在於國內生產企業自身的動向。”權威人士的這種表述有 過高估計中國企業話語權之嫌。印度國內的青霉素工業鹽產能確實並不大,全部加起來大概有5000噸的產能。因此,從理論上講,即使印度企業開足產能生產。 也未必能與中國的逾10萬噸產能抗衡。但恰恰就是在印度复產後不久.中國企業的報價開始逐步下降。這種巨大的“心理恐慌”.也許比市場上真刀真槍的比拼更 具殺傷力。以產能而論,“中國製造”已成青霉素工業鹽市場的“巨無霸”,但這是靠低廉的能源成本、勞動力成本和“昂貴”的環保安全成本換來的.特別是過度 低價競爭是一頂戴着越來越頭疼的價值打折的“草帽”。
雖然國外製藥企業以大量採購來替代自主生產青霉素工業鹽,但青霉素工業鹽的尖端發酵和提取技術卻仍掌 握在國外製藥企業手中,無尖端技術一直是中國原料藥的硬傷和長痛。據悉,目前國外青霉素工業鹽發酵能力遠遠高於國內生產水平。 自信心不足和話語權缺失直接催生過客心態.具體表現就是急功近利的投機戰略。價格上揚.企業紛紛复產或擴大生產規模:產能過剩庫存激增再導致價格繼續走 低。 對於抗生素原料藥的市場反彈行情的預判,無論是利好,還是利空,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要麼是產能繼續過快增長,低水平重複性建設.市場過度競爭;要麼就是 資源閑置浪費.使用成表日益增加。“是選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青霉素工業鹽連年的價格戰、產能無序擴張、國外反傾銷等因素使這一處於化學藥製 造鏈最低端的產業又身陷市場規律的原始階段難以提升。控制產銷經濟規模、提高合理贏利空間、符合國家環保節能產業政策要求所帶來的主動效應.能否真正改變 滿負荷生產、支付較大環保成本、銷售價格低迷的被動狀態,答案同樣有待觀察。2008-03-20 中國醫藥報
本 報記者胡芳 2008年春節後,正在青霉素工業鹽與阿莫西林處於價格上升通道的時候,7一AcA(全稱7一氨基頭孢烷酸,是第二代抗竺素頭孢類抗生素的中間體)的市場 價格卻以跳水姿勢,從950元╱公斤直降到750元╱公斤,重新回到兩年前的水平。 業內人士指出,此次7一AcA降價,“老大哥”石藥集匠是始作俑者。其目標是對準已開始正式生產的健康元在焦作的生產基地和聯邦製藥在四川彭州的牛產基 地。 隨着石藥集團帶頭降價,其他7一AcA生產企業自然足緊跟其後。直到現在,7一ACA的市場價依舊保持在750元╱公斤的價位。隆儉近王垡苤差丞 7一AcA為合成各種頭孢菌素的關鍵中間體,是孢菌素的三大母孩之一,國內生產的50種以上頭孢菌素都需要以它做原料。它和青霉素工業鹽、阿莫西林原料都 屬於同一產品線的產品,以往這幾種原料藥大多是齊漲齊跌。此番,青霉素工業鹽和阿莫西林的價格都在上漲.為什麼7一AcA價格卻陡降呢?
對於業內人士的相關猜測。石藥相關人士不置可否。只是簡單表示“市場是有限的”。但在健康網首席分析師吳惠芳看來,導致7一AcA價格波動的原因主要還是 市場供需的變化。“春節過後,7一ACA呈現出明顯供大於求。市場過度飽和,降價是必然的。”
據悉,國內7一AcA下游製劑生產商主要有麗珠、聯邦製藥、哈醫藥、福抗、魯抗等廠家。其中哈醫藥、魯抗等本身就有完備的產業鏈,使用的7一AcA基本上 是自己生產的。極少外購。而聯邦製藥、麗珠等下游製劑產品日益豐富和完備的廠家,為了擺脫受帶懺人的局面,也開始向上游延伸,建立自己的原料藥生產線,以 實現產業鏈的優化組合。據悉.目前這兩家企業的7一AcA已正式投產: “我們目前生產的7一AcA主要還是內部銷售,直接供給麗珠集團,不過目前也開始給一些下游製劑企業提供產品試用,今年年底產能將達到120(]噸。”健 康元副總經理邱慶豐表示。據悉,健康元希望通過二期擴產使自己的7一AcA占據市場主導地何。
2007年7月30日,麗珠與焦作健康元達成協議,自2007年8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間,麗珠合成製藥有限公司采雁分次購買方式,嚮焦作健 康元採購總量約541噸的7一AcA。 而健康網跟蹤的數據顯示,在聯邦四川彭州製藥,投產後除了部分自用外,一部分自產的7一AcA已經實現了出口。 “從以前‘買’到現在的‘不買’,僅麗珠和聯邦製藥就使得市場需求降低了至少20%。”吳慧芳說。市場供給在擴大,而市場需求在縮小,不管石藥有沒有擠兌 新入者的意圖,7一AcA降價是必然的: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往頭孢系列和大環內酯系列的製劑生產中,7一AcA應用的可替代性非常強。如果7一AcA還繼續保持在900元╱公斤的價格高位運轉, 製劑廠家有可能不選擇用7ACA。“換句話說,如果上游廠家不希望7一AcA受到市場沖擊,只能對這類產品降價。” 哈藥集團製藥總廠市場部金部長也表示.春節過後7一AcA價格之所以下降,關鍵在於“市場還是過剩的”。直場童壘堡豎力Ⅱ劇 金部長告訴記者,7一AcA降價並沒有波及到下游產品。“人們在春季容易患上肺部感染,再加上此前全國範圍內出現的雪災,整八抗生素市場還是偏緊的。3月 11日,頭孢曲松鈉還是880元╱公斤,15日其價格已經』:升到920元╱公斤。”
據瞭解,目前7一AcA的生產工藝主要有兩種:化學裂解法和酶法。除了健康元在使用酶法工藝外.其他廠家使用的都是化學裂解法。由於用化學裂解法生產的青 霉素工業鹽和7一AcA的生產線可以轉換,廠家完全能夠根據市場變化,決定到底是生產青霉素工業鹽還是7一AcA。7一AcA的供應也會隨着市場供求關系 而變化。 “一旦生產7一AcA不賺錢,廠家可以轉而生產青霉素工業鹽.所以7一AcA價格也跌不到哪裡去。”金部長透露,盡管7一AcA目前報價還是750元╱公 斤。實際上要真想以這個價格買到產品已經比較困難。 有關資料顯示.目前,7一AcA中間體全球需求量在4000噸左右,國內市場需求滅約在2500噸左右,而目前國內的產能已經達到7000噸左右,其中有 1500噸出口。已經遠遠大於實際需求,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健康元方面在接受採訪時依舊雄心勃勃: “酶法是未來發展的方嚮。健康元將依靠先進工藝,不會改變發展計劃。至於誰能夠占據7一AcA市場,還要靠市場說話。” 針對石藥率先降價的做法,有業內人士估計,石藥可能是希望借機擠佔國際市場。 “隨着國內生產工藝的提高。國內生產的7一AcA質量是比較過硬的。尤其是7一AcA屬於中間體。目前國際市場對此設置的門檻還不高,藥政管理也不是很嚴 格,搶佔國際市場未見得不是7一AcA的未來出路。” 吳惠芳表示,目前我國7一ACA占國際交易量的30%,總規模不大。但是國內市場競爭直接帶動了7—AcA生產實力的提高,無論是菌種優化還是工藝提高, 都變相擴大了產能。“估計在三年之後,我國7一AcA將占到國際交易量的80%。”經濟通 2008-04-10
聯邦制藥(3933):今年資本開支10億,負債比率有提升空間 (14:34) |
|
|
《經濟通通訊社10日專訊》聯邦制藥(03933)財務總監兼公司秘書梁永康於記者會表示,今年資本性開支約10億元,當中5億元投資於內蒙廠房第二 期,內蒙廠房去年投資額已達6億元;另外,中山及珠海廠房則各投資2﹒5億元。 他指出,去年底該公司手頭現金約4億元,而負債比率則由2006年的 40%,降至29%,未來會透過內部資源及借貸,支付內蒙廠房開支,料負債比率有空間提升至40%。(cn)
聯邦制藥:去年毛利率上升11個百分點,新產品毛利可達50% (14:55) |
|
|
《經濟通通訊社10日專訊》聯邦制藥(03933)表示,去年整體毛利率由2006年的35﹒4%,上升至46﹒6%,主要受惠中間體價格及原料藥價格 上升所帶動。 財務總監兼公司秘書梁永康於記者會表示,由於06年的中間體業務屬發展初期,故利潤率只有3﹒2%,去年在價格上升及產能增加帶動下,業 務的利潤率升至22%,而原料藥業務的利潤率亦由5﹒4%,升至11﹒4%。 另外,董事兼總裁彭韙則表示,今年會再推出七種新產品,其毛利率高達 50%,較現有產品毛利高10至20個百分點。她又指,首季成品藥銷售上升達25%。 主席蔡金樂表示,海外業務比重去年有所增加,上升2個百分點至 23﹒4%,由於產品於海外的銷售價格理想,故希望今年海外銷售比重可升至25%至30%。(cn)
聯邦制藥(03933):中間體價格仍會上升,對今年業績樂觀 (14:34) |
|
|
《經濟通通訊社10日專訊》聯邦制藥(03933)主席蔡金樂於記者會表示,由於國家加強中間體廠房的排污要求,故不少中間體生產商被迫停產,令供應緊 張,中間體價格因此於去年出現大升,去年該公司「6-APA」產品平均售價上升達95%,今年首季價格較去年底再增加約20%。 他指出,由於今年屬奧 運年,大部分中間體生產商處於北京周邊地區,故更受環保規例限制,料中間體價格今年持續上升,而該公司於內蒙的廠房完全符合國家環保要求,故對今年業績感 樂觀。 另外,董事兼總裁彭韙則補充,去年中間體業務佔總營業額約10%,料增加內蒙廠房產量後,今年可升至20%;而中間體業務去年貢獻盈利高達 2﹒5億元,屬盈利貢獻最多業務。(cn)
Next Page